0

奇和洞遗址(通用20篇)

去西安旅游要去大明宫遗址公园转转,那么大明宫遗址公园有哪些可玩的地方?请看下文。

浏览

6985

文章

1000

篇1:擂鼓寨遗址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擂鼓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寨遗址位于通江县东南约20公里的春载乡擂鼓寨村,地理位置为东经107°17′,北纬31°51′,海拔高度740米。这里地处川东北米仓山的东段南麓,属低中山区。通(江)——达(川市)公路从擂鼓寨北面自西向东经过,附近有长江水系的通江河及其支流自东向西南流过。

鼓寨孤峰独出,呈三角形,三面都是悬崖。遗址地处擂鼓寨西北和南面悬崖下的缓坡地上,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10米,面积约500平方米;南区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1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遗址地表为耕地。

擂鼓寨遗址,1984年春载乡小学教师赵明皓在编写《春载乡志》时发现,1987年文物普查中得到确认。1990年进行了科学发掘,文化层深3米,共分9层,共出土石器、陶器等20685件(片),其中石器及石器半成品812件,陶器19873件(片)。遗址文化内函较为复杂,所出陶器的陶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黑陶为主,次为橙黄陶、褐陶、红陶、灰陶较少。器物所施纹饰在第1段较为发达,在一件器物上很少单施一种纹饰,而常见两种以上的复合纹饰,纹饰种类主要有划纹、方格纹、绳纹、波浪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戳印纹、篦点文和镂孔等;第2段以后素面陶器增至71%以上,纹饰种类则多由第1段延续下来。流行将器物口沿做成锯齿状或波浪状花边口作风。器物组合主要有罐、尊形器、瓶、盆、钵、杯、碗、器盖等。器物造型以平底器最多,少见环底和圈足器,不见三足器和豆类。制法多为手工制作加慢轮修整,多数陶器火候不高。

遗址中还出土较多的石器和石器半成品。以磨制为主,器形主要有斧、锛、凿、镞,矛、石球、盘状器等。打制石器数量较少,器形主要有肩石锄、肩石斧、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细石器共出土4件,均为刮削器。

保护范围:以擂鼓寨东侧发掘区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外延8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黑城子古城遗址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黑城子古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靖远县大芦镇黑城子村西北1公里。是一处大型土筑军防城堡。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72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约0.14米,墙残高2--4米,基宽9--11.8米,顶宽1--2米。南墙正中偏东开门,门宽5米。门处有瓮城,长27米、宽20米,门宽3米,墙高2--4米,城外有护城河。地表散见大量砖瓦、灰陶片、剔花青釉瓷、细白瓷片。据《甘肃新志》载:此城为新泉城,为唐大足初(706)郭元振置新泉军,初属朔方,天宝中(724—756),属河西节度使,宋为新泉砦,金废。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军事防务和城建史有重要价值。

大芦镇:大芦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南部,东接高湾乡,西接若笠乡,南于会宁县搭界,北与乌兰镇毗邻,俗称靖远南川。全乡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辖9村56社4118户21427人。 大芦乡明成化年间,人们居住在白茨沟内,沟内长满芦苇,称大芦。大芦乡交通便捷,靖天公路横穿南北,村村通公路,通电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

解放前设大芦乡公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阳平关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阳平关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阳平关遗址

时代:汉

地点:勉县武侯镇莲水村

保护范围:以四周城墙墙基为界,向东至正寿路,向西至咸河,向南至汉江,向北至汉惠渠。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面各外延20米。

2008年,阳平关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镇:武侯镇位于勉县城西5公里处,是历史明镇。镇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深山区,中部是浅山丘陵,南部为平川地带。国道108公路、省道309公路沿镇而过,交通便利。境内有武侯祠、古阳平关城墙、诸葛亮读书台、万寿塔等文化旅游景点,有省属企业西北有色冶金地质勘探711总队,民营骨干企业三粮液酒厂、天元面粉厂和达峰精米加工厂,有省级重点中学--勉县一中。全镇总面积93平方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军强渡乌江遗址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强渡乌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位于大乌江回龙渡口,两岸山势刀僻斧削,江水湍急,人称乌江天堑。1935年1月1日,中央红军从乌江南岸以仅有的一艘船抢渡乌江,奋勇击溃了驻守北岸的侯之担部队,成功地渡过乌江,顺利地召开遵义会议,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

距离-县城45公里的乌江江界河渡口是通往遵义的主要渡口, 江面宽120多米,两岸悬崖绝壁,横亘天际, 形成“乌江天险”。1934年12月31日,“猴场会议”以后,中央红军立即作出强渡乌江战斗的决定。1935年1月1日,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红军,经过3天3夜的顽强战斗,强渡乌江,击败黔军,向遵义挺进。该战斗遗址于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入省级和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县城以北48公里处的震天动峡谷,天下第一桁式组合拱桥--江界河大桥飞架山巅,横空出世,巍峨壮观。大桥全长461米,宽13.4米,桥面至最低水面263米,主孔跨径330米。在同类桥梁中,江界河大桥雄踞“世界第一”,堪称“天下第一桥”。以它为主形成了-县独具特色的峡谷风光、人文景观、革命遗址等江界河风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青江驿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青江驿烽火台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青江驿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太平店镇青江驿村东山顶。

青江驿烽火台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20米。

太平店镇:太平店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南接静宁县高界镇。国道312线和建设中的罗(汉洞)—定(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会宁县城30公里。现辖12村93社4448户21060人。境内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居住。全乡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64亩,其中梯田6.9万亩,农业作物以豌豆、扁豆、荞麦、莜麦、小麦、玉米为主。境内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属典型的二阴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宜君战国长城遗址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宜君战国长城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宜君战国长城遗址

时代:战国

地址:铜川市宜君县彭镇、二十里铺、偏桥、王沟湾、陈家洼、南庄、徐家塬

保护范围:各烽火台及城墙遗址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30米。

2014年,宜君战国长城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彭镇:彭镇位于宜君县境北部,与人类文明发祥地黄陵接壤,境内交通发达,有210国道和208省道两条交通主干线穿境而过。全镇辖36个行政村,106个村民小组,92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279.74平方公里,总人口13399人。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9元。彭镇由原偏桥镇及山岔乡合并而成,因体制改革的需要,根据上级撤乡并镇工作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州坝遗址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关州坝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关州坝遗址

关州坝遗址位于岚皋县城关镇四坪村东南约700米的关州坝,战国秦汉时代。遗址处在岚河东岸一级阶地上,地势较为平缓,呈不规则形分布,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埋藏较深,暴露不明显,从遗址区边缘土坎中可见文化层堆积距地表深约1米,文化层厚约0.4米,包含较多的碳屑、烧土块、夹砂陶片、打制石器等物;遗址区村民房屋夯墙中有夹砂红陶片、夹砂褐黑陶片和红烧土;在中部及东南地表可见大量汉砖,子母口、扇形卷顶砖,大面饰绳纹,侧面饰花卉和菱形几何纹;遗址区散见较多的绳纹板瓦、筒瓦残片。该遗址局部因村民早年建房取土,略有破坏,大部保存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百谷和高岭坡遗址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百谷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毕乡大和村百谷屯东北,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百谷遗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制品埋藏丰富。已发现数量较多的石制品,及可供年代测定的玻璃陨石标本。遗址表面还发现更多的大型砾石石器。在高岭坡遗址内,出土了石制品69件和玻璃陨石等。之后又出土石制品90余件,证实砖红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层,推断距今约70万年,把人类在广西活动的历史大大提前。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是这些地点中保存最好、工作最多的代表。百色盆地的众多发现是研究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更新世人类发展史以及环境变迁最丰富的一批资料。

广西百色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明水要塞遗址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明水要塞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水要塞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音凹峡村西42千米处一座独立隆起的小山丘上,山的东南西三面地形隆起,只有北面敞开,俯视成不规则四边形,山体四角高。该军事设施依山而建,在山体四周有战壕与各碉堡、营房相连,西南两面有护城河似的战壕相通,设碉堡、掩体等相互配合。根据县志记载,民国23年(1934年)安西县在马鬃山镇建立保卫团,1937年委任军统周国良为设治局委员率两个营在马鬃山明水等地设防,1945年10月,国民党部队191师573团也先后派部队驻防于此。该军事设施是民国时期扼守中蒙边界的重要根据地,是确保兰州至新疆军事补给的生命线,有较高的军事、历史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太平军上帝坪团营、打武器遗址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上帝坪团营、打武器遗址为平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军上帝坪团营、打武器遗址

级别:县级

时代:1850年

地址:大鹏镇花洲村上帝坪

1981.10.29

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1]74号)

大鹏镇:大鹏镇地处大瑶山南麓,距县城43公里,位于平南县最北端,与金秀县、桂平市相接,四面环山,素有小瑶山之称,聚居着瑶、壮、汉等民族。全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360个农经社,人口40000多人,面积2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2万亩。大鹏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鹏山峰峦雄伟壮丽,气势磅礴,且有各种奇崖怪石。鹏山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代家嘴遗址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代家嘴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代家嘴遗址(华蓥市)位于华蓥市明月镇竹和村5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外延至良田,向西外延至渠江,向南外延至旧窑址,向北外延至山丘。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明月镇:华蓥市辖镇。1908年置明月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9公里。面积49.2平方公里,人口3.3万。在建的广(安)渝(重庆)高速公路过境。辖明月、竹河、代家咀、人和寨、石院子、长田坎、石转山、白鹤咀、三河团、新店子、果子、郑家咀、沱湾、观音岩、铜堡、土溪、鼎跳、水口山、红光、团田、刘家庙、熊家桥22个村委会和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渭桥遗址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中渭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桥遗址在今窑店镇南东龙村以东150米处。秦建都咸阳后,渭北有咸阳宫,渭南有舆宫。秦昭王为接通南北二宫,于渭水之上造桥,名横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扩建咸阳宫的同时,也扩建了横桥,所谓“渭水贯都,以象天流,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西汉初重修横桥改名横门桥、渭桥。景帝刘启五年(前152)在今高陵县耿镇南建渭桥,后称东渭桥,武帝刘彻建元年三年(前38)在今秦都区两寺渡一带“初作便门桥”,后称西渭桥。唐代以横门桥居中,故称中渭桥。三国至魏,中渭桥多次又废又修。

唐太宗贞观年间,又将此桥东移10里至阳陵之南,唐末桥仍在。

渭河3桥以中渭桥规模最大,桥广6丈,南北380米,68间,750柱,122梁,柱南北有堤激(泊岸),桥之北端垒石。西安北郊高庙村北2里贵家花园发现有南北方向的古桥遗址,宽度,可通马车,遗址北对窑店。

2019年,中渭桥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镇,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郭沫若把其称之为大溪文化。属于巫山县的大溪镇,镇西有一条溪河,注入长江。因其水色如黛,名曰黛溪。黛溪汛期时水势浩浩,因而又名大溪。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中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

1959年至1975年,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总面积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1250余件。主要有石斧、石锛、石杵、石镰、纺轮、骨针、蚌镰、网坠等生产工具。陶器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三足器极少。彩陶文饰和戳印纹颇具特色。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盘、瓶、盆、钵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装饰品有玉、石、骨、象牙、兽牙等几种,主要有耳饰、项饰和臂饰三类。还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艺术品。 在大溪遗址墓葬中,死者均埋在氏族公共墓地,头向一般为正南,早期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同时也有俯身葬和侧身葬。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女性墓一般教男性丰富,最多有30余件,有的石镯、镶牙镯,出土时还佩带在死者臂骨上。在几座墓里还发现整条鱼骨和龟甲,以鱼随葬的现象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尚属少见。

另外,还有以狗为牺牲的。大溪遗址早晚两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有很大的变异。大溪文化的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大溪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都是新石器时期不同类型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交流影响的因素。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是同一文化类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屈家岭文化是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07年5月中旬,重庆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双人合葬墓葬等珍贵遗迹遗物。此次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酉酬水电站工程库区,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筑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北后山塬遗址

全文共 196 字

+ 加入清单

后山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北后山塬遗址位于清水县白沙乡下店子村北段台地上。年代为齐家文化,类别为古遗址。

2010年3月30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山体东侧的水冲小沟为界;西:以西侧上山大路为界;南:以山脚下店子村村民院墙为界;北:以连接西侧上山大路与东侧水冲大小沟的拦腰大路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3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朝邑文庙遗址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朝邑文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庙与原朝邑县政府一路之隔,在其南。距现在的朝邑农场场部东偏南0.3公里,距今县城东16.5公里。

文庙始于西汉,历代先后增葺。彼时的建筑有:大殿五间,东西庑各十三间,戟门三间,灵星门三间,泮池,德配天地坊,道贯古今坊列东西衢,启圣祠三间在大殿东北,尊经阁在东西通衢,砌有砖洞,以便行人。上筑一阁和博文、约礼二斋,在明伦堂左右,又有敬一亭三间,在启圣祠前,射圃、观德亭在戟门东。

大殿是此组古建群的主体建筑,建在1.2米高的砖砌台阶上。歇山顶,琉璃瓦、脊,鸱吻为龙,正脊中间有迦楼罗。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九架梁,前后双步梁,明间三攒出斜拱,次间、稍间均两攒,后檐分两侧均一攒,大柱头从斗拱上面露出,斗拱无真昂,属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以前的建筑。

朝邑中学虽占用18年,除拆去灵星门三间另建图书楼外,其他基本保护完好。1958年至1960年移民期间全部拆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六坡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八六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这遗址位于弄瓦瑶族乡弄瓦村公所所在地的北部,距村公所将近1公里。

遗址在八六坡自然延伸部分的末端,呈北南走向。东面有驮娘江自西北向东流经,南面有一冲沟,地处第二阶地,高出驮娘江面约20米,分布范围约1500平方米。

长期以来,该地是群众取土制砖瓦的主要场地,沿江一面大部分被挖掉,1970年修筑的八桂—那比公路经过遗址东面坡脚。1987年4月,县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群众的取土坑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198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进行百林电站水淹区文物调查时,在遗址的东、西南、西北挖掘了四个2*2米的探方,各个探方相距15~25米,采集到打击制石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钺、石片)13件,磨制石器(有户石斧、石钺、砺石、穿孔石)5件。这些石器,均以砂岩砾石为原料加工而成。

这个遗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目前已发现的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为桂西南地区新石器的研究,特别是对解决百色右江盆地旧石器的延续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马家塬遗址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马家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背靠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洼平缓,两边高陡的簸箕状地形,避风向阳。遗址地表为农田,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延伸,200米范围密集地分布着战国墓葬群,其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尤其是古墓0土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它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也为这一时期车辆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提供了证据,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桃园村:桃园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阿坝杂谷唐无忧城遗址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阿坝杂谷唐无忧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阿坝杂谷唐无忧城遗址简介 位于理县杂谷脑镇杂谷河北岸。杂谷河自西北经县南折而北流过。今残存城垣部分,当地居民俗称为姜堆,因该城所在原系三国姜维故垒。现存城墙系夯土筑成,平面存局从残断墙垣来看原分内、外城,一字形排列呈长方形。城四角及东墙中部有马面。墙底宽7.2米,残高8.6米,顶宽6米。城墙东、南两段残墙总残长18米尚存,余皆仅有墙体可辩或已被平为耕地。墙体内包含有大量汉代石棺葬文化陶器残片,地下亦有大量汉代陶片及唐代和明清陶片等,而城外东北的地下过去亦多次发现石镞。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元年,白苟羌降附,乃于姜维城置维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凌屋贝丘遗址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凌屋贝丘遗址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凌屋贝丘遗址位于青秀区长塘镇五合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9年,凌屋贝丘遗址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塘镇:长塘镇位于青秀区政府所在地的东南部,距区政府25公里,前身为长塘乡,1987年从原伶俐乡分出,2000年撤乡建镇,东南西北分别与伶俐、南阳、刘圩、邕宁区的蒲庙、兴宁区的三塘、四塘、五塘等乡镇为邻。湘桂铁路、邕江河、柳南高速公路分别穿境而过,主要交通干道为伶俐至蒲庙柏油路。全镇总面积265平方公里,辖9个村、1个社区、116个自然坡、334个村民小组、1007。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天生城遗址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天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城为古万州八景之一“天城倚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西北一公里处,海拔467米,总面积400亩,山势呈南北走向,北窄南宽,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500米,是长江三峡名胜区域内的重要景点。天生城因山势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悬岩,绝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而得名。相传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难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要塞。四方悬崖峭壁,仅一线蜿蜒陡直,曲折窄小的石路可通寨门。

天生城的历史

据资料记载,南宋末期,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了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率领四川军民修造了一系列山城防御体系,而天生城作为其中的一个据点,与合川的钓鱼城、苍溪大获城以及奉节白帝城等,把当时横扫欧亚的蒙哥铁骑挡在城外达三十六年之久,不但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被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称为“川中八柱”。

蒙古大军在灭亡了腐朽糜烂的南宋王朝后,派元朝大将杨大渊带兵进川,其侄文安亲率大军将天子城团团围住,昼夜攻打,城中军民在守将上官夔将军的领导下,拒不投降,拚死抵抗,终于在坚持了五十三天,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被元军攻克。上官夔将军在巷战中力尽而死,印证了三国时川军将领严颜“没有投降的将军,只有砍头的将领”的名言。至今天生城的老人们说起那段历史依然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清初,此城为夔东农民抗清据点。至今寨门石壁仍存有摩岩石刻,为元初杨文安陷城纪功碑。

解放前,当地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天生城又因其险恶的地势成了当时财主们的聚集地。匪帮因垂咽其财富,曾无数次的攻打过天生城,可总是无功而返,望着陡峭的四壁,徒呼奈何。今天当地还流传着“好个天生城,山高路不平,肥猪一大遍,看到捉不成”的歌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