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脑皮层中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优秀20篇)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脑皮层中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2050

文章

1000

篇1:喵星人不卖萌也能征服人类吗?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猫,这种“举动”可以很可爱,而“安静”真的可以让很多人爱上冷艳的豆芽菜。即使是一大群“猫奴”也愿意为猫承担“铲屎大王”的角色,并发誓全心全意为“猫主”服务。因此,现在人们经常说“地球将被猫占领”,但这种“占领”完全是因为人类对猫的爱。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给猫如此高的“地位”,它们会是什么呢?没有人类的爱,他们还能“占领”地球吗?

考古学家在欧洲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些古代智人的头骨,这些头骨上有许多明显的牙齿痕迹。什么动物能咬穿人类坚硬的头骨?老虎。豹子?不,它是一只猫!是我们深爱的猫家族咬了我们祖先的头骨!

这只凶猛的猫有着同样霸道的名字——害怕猫。像恐龙一样,这也是一场可怕的比赛。恐龙生活在500万到150万年前的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它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猫科动物。它的牙齿与剑齿虎相似,但没有剑齿虎发达。它的外形也类似剑齿虎。它也被称为“伪剑齿虎”。它的长度介于狮子、老虎和大多数剑齿虎之间。它长约2.2米,肩高约0.7米。它与豹子相似,但它的身体比现代猫科动物如豹子更厚、更短、更强壮,尤其是它的前肢非常强壮,全身布满斑纹。这个家族共有五个物种,其中一个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南非的巴罗尖牙猫。大量证据表明,它们是人类祖先(南方古猿)最重要的天敌。

巴罗的尖牙害怕猫

与人类的体型相比,在我们看来,对猫的恐惧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对于高度只有现代人类三分之二的南方古猿来说,它是一个怪物。想象一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沉睡的南方古猿突然被身后低沉的吼声惊醒。在回应之前,它被恐惧猫的剑齿咬穿了脖子,然后被带回树或洞穴作为战利品& hellip& hellip我们祖先的早期生活充满了恐惧和艰辛。可以看出,当时的猫是人类真正的“猫的主人”。

人们不认为作者会为了噱头而夸大事实。专家们对“怕猫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与长有又长又脆的剑齿的巨型剑齿虎不同,害怕猫的“不合标准”的又短又厚的剑齿更适合捕猎灵长类动物,因为这种剑齿更强壮,可以像豹子一样咬灵长类动物的脖子甚至头骨而不折断。由于害怕猫,南方古猿四肢无力,没有发达的犬齿和能够保护自己的人造武器。它不如狒狒灵活或自卫,相比之下更容易成功。到目前为止,几个带有恐龙齿痕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也证明了几百万年前人类确实是猫的猎物。

通过这种方式,猫可以用武力征服人类,即使它们不需要撒娇和表达爱慕。人们认为说害怕猫的人并不奇怪。毕竟,如果不是几百万年前像恐龙一样灭绝的猫,也许人类将会是灭绝的种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类永远不要低估植物的智慧

全文共 1279 字

+ 加入清单

最先,植物中间会相互沟通交流吗?假如你将释放出来化合物来互换相互信息内容看作沟通交流/沟通交流得话,那麼植物不容置疑是会讲话的。植物释放出来的化合物,行语叫“生物生成的挥发物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这种挥发物有机化合物既是植物的关键次生新陈代谢物质,也是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别的生物体中间传送数据信号的媒体。

自然,科学研究不接纳拟人化的修辞方法。例如,“金合欢了解梅花鹿在啃掉它的落叶”,这一“了解”让这一语句含有了深厚的主观性认知/感受的颜色——这让一些植物学者不可以接纳。在她们来看,树木甚至植物并不具有一切用意/观念,他们的个人行为都仅仅自然选择学说的結果。也许,将来调合这二种见解的核心点取决于,大家该适度调节、升级大家针对认知、沟通交流甚至聪慧的界定了。

想像一片山林:大家会注意到树杆,自然,也有树干。假如几个树杆恰当地从土壤层和枯叶间蜿蜒曲折出現,大家也会注意到他们,但大家非常少会想起横纵扩散的一整片根系——它像地面上的树技一样,拓宽得既深又广——除开稀稀拉拉的几簇菌类,真菌根本不为人正直所留意;这些菌类被孤立地对待,而不是被作为与根系交错在一起的极大地底互联网的牢固末梢神经。地底的全球和地面上的全球一样多种多样。

过去的二十年里,澳大利亚大不列颠宾夕法尼亚大学山林与维护系的专家教授苏珊娜·西马德(Suzanne Simard)一直在科学研究这一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她善于的行业是菌根:细菌和根系的相互依存融合一直以来都被觉得有利于植物从土壤层中消化吸收营养物质。

西马德完成了一系列具备里程碑式实际意义的试验,叙述了碳在纸桦和花旗松中间的流动性方法,从这组试验刚开始,她发觉菌根不但将树木与农田相互连接,并且还让树木相互相接。

西马德进一步展现了由菌根联接的树木是怎样产生互联网的:她称作母株的多个个人坐落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心,这种个人间又相互相接,在一个字面上实际意义上心搏的互联网中互换营养元素和水份,这一互联网不但包括树木,还包含了全部山林的性命。这种看法对大家了解山林生物学拥有 长远的危害——但这只是是个刚开始。

树语者:“我觉得大家看待植物的心态太功利了,大家无节制地乱用他们。我觉得这是由于大家的视野都被迷惑了。大家没在观查。”山林生物学家苏珊娜·西马德如是说。

西马德所叙述的不仅是营养成分流动性,只是交流与沟通。她和别的科学研究植物根系、有机化学数据信号、乃至是植物响声的专家,早已把对植物的科学研究引向了智能化行业。与其说是他们是生物自动机,不如说是他们是有着一定工作能力的生物,在小动物的身上,这类工作能力会被随便觉得是自学能力、记忆能力、管理能力乃至是主观能动性。

这将会难以令人了解。植物不应该是聪慧的,最少不符西方国家观念传统式的规范。也有一种状况是,虽然这种个人行为的确不同寻常,但他们和大家一般 对学习培训、记忆力和沟通交流的界定并不十分相符合。或许,尝试依据我们自己的偏激意识来界定植物的个人行为有一定风险性,将会会遮盖他们聪慧的与众不同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缝纫机到底谁发明的?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缝纫机是现代人常用的家用机器。在发明之前,衣服是手工缝制的,不仅效率低,而且不够精致。缝纫机发明的历史是什么?

缝纫机的发明使缝纫变得简单快捷。

19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也极大地冲击了手工业,导致许多过去依赖体力劳动的纺织女工失业。托马斯·森特的妻子是失业的纺织工人之一。失去工作后不久,尚特夫人很快在一家仍依赖体力劳动的皮鞋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为了挣更多的钱,尚特太太经常加班,甚至带回家一些需要缝到深夜的皮鞋。托马斯看到他的妻子如此疲惫,心里很难过。

工业革命中的纺织工人

受工业革命思想的影响,最初是木匠的托马斯很快想到为他的妻子制造一台缝皮鞋的机器。出于这个原因,托马斯每天晚上都仔细观察妻子是如何缝制皮鞋的,并在白天有空的时候思考如何设计和制造皮鞋。好事多磨。托马斯最终在1790年制造了第一台手动缝纫机,它使用木头作为主体,金属作为某些部件。尚特太太用这台机器缝制皮鞋确实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和劳力,她喜出望外。因此,一位木匠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制孔、穿线和缝制皮鞋的单线链式手工缝纫机,并开创了缝纫机的发明。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减轻手工劳动的辛苦,法国裁缝B·蒂莫尼尔经过艰苦的努力,于1841年设计制造了一台带挂钩的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缝纫速度比手工缝纫快十倍以上。然而,这台缝纫机的发明并没有给B·蒂莫尼尔带来好运。相反,它遭到了保守裁缝的抵制,甚至砸碎了B·蒂莫尼尔制造的机器,因为他们害怕缝纫机会让他们丢掉工作,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b·蒂莫尼尔直到去世才接受他的发明,这种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成为历史上最令人遗憾的发明。

伊莱亚斯·豪,一个出生为机械师的美国人,生活贫困,四处奔波。婚后,伊莱亚斯努力工作养家,但他的生活仍然艰难。一天,埃利亚斯正在机械厂努力工作,这时一位老顾客走过来问他工厂是否生产缝纫机。然后两人趁机聊了几句。从顾客的口中,伊莱亚斯了解到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已经积压了服装制造业的生产,迫切需要高效的缝纫机。埃利亚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从那以后,埃利亚斯依靠他熟练的机械技术,不断探索、测试和改进他的发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埃利亚斯终于在1845年研制出一种曲线锁缝缝纫机。缝纫速度是每分钟300针,非常有效。为了推广他的发明,埃利亚斯离开了家乡,搬到了英国。经过几个月徒劳的努力,埃利亚斯不得不勉强返回美国。回家后,伊莱亚斯惊讶地发现他的发明被盗并被广泛使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伊莱亚斯毅然与侵权人盛嘉公司打官司,并胜诉,赢得了他发明的缝纫机的专利权。埃利亚斯发明的曲线锁针缝纫机为缝纫机的进一步发明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莱亚斯·豪和他制造的缝纫机

作为美国第一家开始生产缝纫机的公司,尽管盛嘉在专利申请诉讼中输给了伊莱亚斯,但其创始人伊萨卡·梅里特·辛格并没有灰心,而是在1853年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锁针缝纫机。这款手摇缝纫机的缝纫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600针,投入使用后非常受欢迎。盛嘉公司并没有就此止步。相反,它继续积极开发新的缝纫机,并拥有数十项发明专利。其中,1859年,盛嘉公司发明了脚踏缝纫机。然后在1889年,盛嘉公司将电机纳入缝纫机的发明和创造中,从而发明了电机驱动的缝纫机。进入20世纪,盛嘉公司成功地将计算机引入到缝纫机的创新中,开发出计算机控制的缝纫机,从而开创了缝纫机行业的新时代。

盛嘉缝纫机海报(来源:百度文库,入侵和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生命禁区”挡不住人类脚步 别让野牦牛失去野性

全文共 1798 字

+ 加入清单

被称为“青藏高原图腾”的野牦牛,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数量稳中有升的同时,野牦牛的另一个生存危机开始显露———由于牧民对野牦牛最后栖息地的侵入,致使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产生出“混血”牦牛的情况日益增多。

野牦牛会不会逐渐失去野生的特性,导致最后的灭绝?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生命禁区” 挡不住人类脚步

在青藏高原无边的旷野中,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这里杳无人迹,环境严酷,气候恶劣。野牦牛就生活在这里。它们高大、威猛,披着一身黑色的长毛,成群结队,不惧狂风酷寒,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漫游着。你如果见到它们,不能不感叹大自然是如此神奇,生命力是如此顽强。

据统计,目前野牦牛总数可能不超过1.5万头。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以及农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加强,猎捕野牦牛的不法行为已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新的“混血”危机出现了。

在西藏中北部地区,面积大约为40万平方公里的羌塘(藏语意为“北部平原”)和28.4万平方公里的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野牦牛分布的重要地区。这里海拔大部分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从0℃至零下6℃,冬季可降到零下40℃以下,夏天也经常是大雪飘飘。历史上这里几乎无人居住,因此被称为“生命禁区”。然而,它正是野牦牛的乐园。

人类对大自然超强的适应能力,对于其它物种往往就是一种灾难。“生命禁区”最终还是没能阻挡住人类的脚步。人类的畜牧业活动正不断地向野牦牛世代聚居的“无人区”逼近。据调查,现在大约已有3000户牧民,共17000人、110万头家畜生活在羌塘自然保护区之内。在羌塘保护区北部,最后的一片牧草丰美的地区也正受到人类威胁。

野牦牛保护区边缘不断出现家牦牛的身影,这对于野牦牛种群来说,意味着灾难正悄悄降临。

“混血”牦牛 已达一两千头

夏季的藏北草原水草丰美,牦牛群也进入了发情期。公野牦牛常常进入家牦牛群中,“拐走”母家牦牛。家公牦牛也会在荒原中和野母牦牛“幽会”。不久后,杂交的“混血”小牦牛出生了。

“混血”给野牦牛的未来带来了隐患。“混血牛”会同时向家、野牦牛两方渗透。家公牦牛与母野牦牛杂交后,将影响野生牦牛的血统和抗逆性。而野公牦牛与家母牦牛杂交,虽为家牦牛的品种改良带来好处,但三四代后,“混血牛”也会完全家化。

专家们担心,野牦牛与家牦牛的“杂交混血”将冲淡野生血统,造成野牦牛的野性信息丢失,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同时家牦牛会把本身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传染病带给野牦牛,并在野牦牛种群中传播。

根据科学研究,一头成年母野牦牛最多每两年繁殖一头后代,小牦牛出生期一般在5月和6月。以这样的繁殖速率,估计种群大约10%—15%是由小野牦牛组成的。

然而,从1990年开始的几次科研观测发现,小野牦牛占种群的比例,最高只有5.7%,最少的一次甚至只有1%。

西藏自治区林业勘察研究院院长、野生动物专家刘务林怀疑,是否由于家畜疾病,如布鲁氏菌病,影响了野牦牛的繁殖?

据刘务林保守的估计,“混血”牦牛现已达一两千头,按目前的发展势头,数年之内“混血”牦牛的数量将增至七八千头,占野牦牛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将对野牦牛种群产生致命的影响。

千万不能失去后再扼腕叹息

专家普遍认为,野牦牛能顽强地生存在青藏高原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我们千万不能在失去它们之后再扼腕叹息,拯救它们,现在还来得及。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认为,在有很多人和家畜的地方野生动物不能坚持很久。他们建议:北纬34度以北,从西藏、青海到新疆边界的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保护区应该对人永久“关闭”,将其作为野牦牛和其它物种的最后避难所。

对于目前野牦牛群中的“混血牛”怎么办?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采取淘汰政策,捕捉部分“混血牛”,将其作为培育家牦牛的种牛。最后迫不得已的办法,是杀掉“混血牛”来保护野牦牛。

“将家畜带和保护区隔开一段距离,严格划分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在保护区边缘不要设家畜带,避免出现家牦牛的活动,这是彻底解决野牦牛和家牦牛日益严重的杂交混血问题的最好办法。”刘务林强调。

这位专家认为,目前正大力推广的牧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对野牦牛的保护十分有利。只要坚持“以草定畜”的科学态度,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就不会对生态造成根本性破坏。从长远看,这更是一项有利于高原整体生态平衡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有力举措。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学家对人类粪便的迷之爱恋:肠道微生物五大谜团

全文共 1947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每个人的基因都相似,但每个人都同时携带着大量的微生物基因。这些基因来自细菌、真菌、病毒和古细菌,统称为“人类微生物区系”。尽管每个人的基因都相似,但每个人都同时携带着大量的微生物基因。这些基因来自细菌、真菌、病毒和古细菌,统称为“人类微生物区系”。

根据外国媒体的报道,也许在2218年,某个学者在回顾我们的时代时会非常好奇。为什么科学家突然对人类排泄物如此着迷——更准确地说,是人类排泄物中的微生物?

这位学者可能会发现,在2012年至2017年间,PubMed(国家医学图书馆提供的搜索引擎,主要提供生物医学论文和摘要搜索)中关于“肠道微生物”的论文数量增加了7倍。数以百万计的粪便收集工具产生了无数的塑料碎片,而世界各地研究实验室的冰柜里装满了粪便样本。到底发生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基因组科学在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突破。现在,基因组技术正被转移到微生物上。这是因为尽管每个人的基因都相似,但每个人都同时携带着大量的微生物基因。这些基因来自细菌、真菌、病毒和古细菌,统称为“人类微生物区系”。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对肠道菌群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这纯粹是自大。然而,这些微生物似乎与人类和我们的环境密切相关,并能改变我们的新陈代谢和调节我们的免疫系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做到这一点?以下是微生物学面临的五个最重要的问题。

1)什么能保持肠道菌群“健康”?

“健康的微生物群落”这个短语应该引起警惕。这是因为,就目前而言,如果科学家检查单个个体的微生物种群,他们没有办法确定它是否健康——甚至不知道定义哪个参数。健康只与微生物种类的名称有关吗?还是微生物多样性?还是它们的功能——遗传能力?人类微生物群项目的重点之一应该是定义什么是健康的微生物群,但是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如果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健康微生物群本身的参数,他们也许能够知道不同的操作方法——从益生菌到粪便移植——是否会给人类带来外部健康表现。

2)饮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这会如何影响健康?

上海交通大学的赵丽萍教授引用了2016年的两项大规模人口研究说,“我们肠道中的许多细菌可以通过改变饮食来改变。”。困扰人们的是这种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

赵丽萍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建立饮食、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之间的三方关系。与此同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奈勒·希利(Genelle Healey)等研究人员也在试图追踪肠道菌群和人类健康对饮食干预的反应。

了解饮食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变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将使人们扔掉饮食书籍,找到个性化的饮食模式,这可能与他们的肠道菌群一样个性化,从而获得最佳的健康效果。

3)肠道微生物如何用于免疫系统的微调?

根据最新研究,许多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都是由免疫介导的。庆应大学医学院的肯亚·本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亚斯明·贝尔凯德,犹他大学的琼·轮,以及许多其他研究人员都在努力研究肠道微生物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对话”机制。然而,除了研究特定的微生物外,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给微生物贴上促进炎症或抗炎的标签。这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斯坦福大学的贾斯汀·索恩伯格说。然而,如果科学家能够找到驯服微生物或微生物群的方法,使它们对免疫系统产生特定的影响,他们也许能够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为治疗免疫介导的疾病提供可能性。

4)一个人的肠道菌群如何能够持久地重新配置?

对成年微生物种群的长期测试表明,这些微生物的组成是高度稳定的——事实上,它可以说是完全顽固的。然而,当有人接受粪便移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时,也可以实现新的稳定的肠道微生物生态。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阿尔姆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移植患者的肠道菌群混合了特定的菌株,看起来更像捐赠者。

但是微生物的“植入规则”是什么呢?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能会干扰许多疾病相关微生物群的状态,并通过改变它们来改变疾病的进程。

5)早期形成肠道菌群的因素如何影响后期人类健康?

研究人员发现,在早期阶段,至少有两个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会暂时出现:分娩方式(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腹产)和早期生活饮食(无论是配方奶粉还是母乳)。这些因素也与免疫和代谢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婴儿微生物群是由出生模式和饮食决定的吗?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布雷特·芬利利用“卫生假说”将早期缺乏某些特定细菌与随后的疾病如哮喘联系起来。他说:“我认为这些微生物正在塑造和促进我们免疫系统的发展,如果你在生命早期缺乏这些东西,你将形成一个更容易过敏的免疫系统。如果你有这些微生物,你会变得更加正常。”这些研究可能使我们能够在生命早期有针对性地控制微生物,从而抵消它们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什么动物对地震比人类更敏感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生活中喜欢问为什么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好奇心有助于更加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知识和眼界。下面小编给大家解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为什么”,快点来跟小编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吧。

1、听觉。人的听力范围是20-20000赫兹,但很多动物可以听到更低频率的声音,而地震更多的是发出次声。

2、触觉。相比人类两足行走,大多数动物接触地面的面积更大。另外,有一些动物的触觉本就十分灵敏,比如蛇,它能感知地面震动获取猎物的方位与距离。

【小编科普】

生物异常现象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04动物世界大搜索 人类的恐慌、惊叹与感动

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成了令人类恐惧的生存竞争者?动物真正的潜能究竟被人类认知了多少?动物的情感世界难道比人类更丰富?回首2004,让我们带着疑问,关注动物们带给人类的一个又一个惊叹!

动物——让人类感到恐慌

关键词一:入侵

今年9月底,墨西哥一个居住着3000多人的偏僻小镇突然出名,因为这里的老鼠实在太猖獗了:据估计,该镇“流窜”的老鼠至少有50万只。起初政府采取招聘700多只猫来灭鼠的政策,但是由于猫鼠的数量实在是悬殊,政府迫于无奈只得在全镇居民中悬赏展开“人鼠大战”。无独有偶,保加利亚东部黑海之滨的布尔加斯市11月也遭受了一场可怕的“老鼠之灾”。据估计,现在“盘踞”在那里的老鼠大约有1亿只,并且它们每天都还在迅速繁殖。

关键词二:袭击

南非的一个海岸小镇的居民被一群狒狒搅得昼夜不安。这些狒狒曾经3次闯进了当地幼儿园,并多次袭击了人们的住所。更令人恐慌的是,今年4月,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一个岛屿发生了吸血蝙蝠伤人事件,至少300人遭到袭击,而且由于这些吸血蝙蝠带有狂犬病毒,造成了19人感染狂犬病,其中13人死亡。

动物——让人类无比感动

关键词一:救命

11月,新西兰北部的大洋海滩(Ocean Beach),4位正进行游泳训练的救生员遭到了大白鲨的威胁,在最危险的时候是一群海豚自发地组成了救生团,用身体连成“海豚警戒线”将他们护送到了岸上。

海豚的侠义让人感叹,而一只名叫“岩石”的鹦鹉则成为了英国2004年度最忠诚的“孤胆英雄”。它在火灾发生后拼命向主人报警,主人得救了,它却因摔伤身体而昏迷不醒。

关键词二:助手

英国威尔士动物园今年请来一个特殊保安,它是一头可爱且富有责任感的骆驼,名叫劳伦斯。劳伦斯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小羊、小兔免遭狐狸等动物的偷袭。它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动物园工作人员的一致赞许。动物们的能耐不仅如此,就连国际扫雷队伍在今年也吸收了一种特殊的动物——冈比亚袋鼠。据说它们不但嗅觉毫不逊色于扫雷犬,还具有多项犬类望尘莫及的优势。

动物——让人类惊叹生命的奇迹

关键词一:爱的力量

爱能给人力量,爱能让奇迹诞生。美国印地安那州的一只小狗把自己的全部母爱都给了两只流浪的小猫。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只从没怀孕过的小狗在照顾了猫宝宝不到一周的时候竟然开始分泌乳汁,而且它的乳汁足可以满足两个小家伙的肚子。

幸运的猫宝宝得到了狗妈妈的无私照顾,而新西兰的一只小山雀也因为爱而不惜冒着生命的代价,不顾遥远的空间距离,躲过猛禽的袭击,越过茫茫大海,辛苦地飞行了60多公里,找寻昔日的爱人。最终这对饱经考验的恋人终于幸福地生活到了一起。

关键词二:生命的奇迹

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只母鸡实在是神奇,它不但是魔术表演中的“当家花旦”,而且已经一口气活了14年(相当于人类105岁),以“最长寿鸡”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有意思的是这只鸡十分“另类”,它不但从来没有生过蛋,而且从来不碰任何脏东西,总是一副高傲而得体的样子。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只名叫可可的大猩猩更是了得,它掌握了近1000种手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用手语与人类交流的大猩猩。当可可牙疼的时候,它会通过手势让人帮它请医生,而牙科大夫给它看病时,这只聪明的大猩猩甚至会和大夫进行“交流”,告诉大夫病根在哪里,疼得多厉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科学家新发现两颗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超级地球"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天空新闻)9日报道,赫特福德郡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有两个“超级地球”离地球只有12光年远,有液态水和适宜居住可能性。

据报道,科学家们此前已经发现了四颗围绕类日恒星——距离地球仅12光年的Ceti运行的新行星。这两个“超级地球”是成员。

根据这份报告,这两个“超级地球”位于恒星的可居住区,温度适宜。因此,科学家认为在两个“超级地球”的表面有液态水。

科学家通过分析天仓5号引起的“超级地球”的震动得出了这个结论。

“超级地球”每秒震动约10-30厘米,类似于恒星或月亮引起的震动。

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冯博士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说:“我们越来越接近找到地球胎儿的正确测量区域。”

“对这些微小摆动的探测对于寻找类地行星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与类地行星的比较来进一步了解地球可居住性的秘密”。

寻找类日恒星是寻找类地行星的一个重要目标。

天仓5号的大小和亮度与太阳相似,周围有许多行星。

科学家们希望对这两个“超级地球”进行直接的天文成像,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岩石和可居住性。

然而,科学家也承认,天仓5号周围巨大尘埃盘中的小行星和彗星可能会撞击“超级地球”,从而降低两个“超级地球”的可居住性。

赫特福德郡大学的米克·托米博士说:“我们也在逐渐区分行星和恒星表面运动造成的晃动。”。

“这将进一步帮助我们验证这两个潜在的可居住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类破坏自然食物链受到的惩罚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池塘中的藻类、水蚤、鱼便与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然而人类破坏自然食物链受到惩罚你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生态破坏小知识:

1、疯牛病——破坏自然界正常食物链的恶果,看似“牛灾”,实为“人祸”

让天生食草的牛吃动物骨粉时,就难免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保守党在1997年5月的全国大选中惨败,应该说与没有处理好疯牛病危机有很大关系。

2、食物链及其生物富集作用

食物链等级呈“金字塔”形排列。而居“金字塔”最顶端就是我们人类。故人受的毒害最深,这就是所谓“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直接食用植物等光合生物的食草动物(或称素食动物),组成了食物链中的第一级消费者。

3、含氮化合物对水环境的污染殃及人类食物链

人类排泄物对水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的氮污染愈来愈受到重视,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已是生态学的重要课题。

牲畜饲料中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后果却使有抗药性的微生物得以繁殖,促进了细菌的抗药性。

卫生部门曾对市售135份鲜奶,60份奶粉进行了检查,检测结果:135份鲜奶中查出有30份含残留抗生素,检出阳性率为22%。

世界各国对奶及奶制品中残留抗生素的问题极其重视。

过去50年来,大多数病菌适应了抗生素的攻击后,会产生新的变种,增强繁殖能力,继续危害人类健康。

由于食物链被污染,不育妇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提醒您:为了避免破坏食物链,对我们人类造成伤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环境,多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破坏食物链有什么后果等问题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美国宇航员说:人类能胜任火星之旅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员佩蒂特29日说,他和两名同事在国际空间站上长达161天的工作生活经历证明,人类能够胜任从地球到火星的长途星际旅行。

佩蒂特当天在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举行的吹风会上表达了以上观点。作为国际空间站第六长期考察组成员,佩蒂特和同胞鲍尔索克斯、俄罗斯宇航员布达林于2002年11月23日搭乘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进入空间站。

按计划,他们原本应该在今年3月随美国航天飞机返回地面。但2月1日“哥伦比亚”号解体坠毁事故后,美国所有航天飞机暂时停飞,佩蒂特等人的任期被迫延长近2个月,北京时间今年5月4日才乘坐俄罗斯“联盟”载人飞船返航。

佩蒂特认为,他们的这段经历与飞抵火星并在火星着陆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性。他说,“我们有5个半月时间处于弱重力环境下,这同单程的火星之旅所需时间几乎一样长。”

佩蒂特等在乘坐飞船降落地面时,曾意外偏离预定着陆点400多公里,搜索人员花了4个多小时才找到他们。但3名宇航员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确保了飞船和自身的安全。佩蒂特说,这进一步证明,人类飞往火星和在火星上着陆没有任何体能上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把人类送上火星进展如何了?NASA 公布了一些照片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去年10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了一项在2030年前将人类送上火星的计划。

在这份长达36页的公开报告中,美国宇航局将人类登陆火星分为三个阶段。

最近,美国航天局向公众开放了其开发火星发射器和相关空间装置的空间中心,即占地约3.4平方公里的米丘德组装设施,以便外界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其准备进展

在美国宇航局的研发中心,你会看到许多巨型设备。例如,三层楼高、重约150吨的搅拌摩擦焊设备,以及巨大的航天器适配器。

其中最具未来感的是美国军事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的猎户座宇宙飞船,该飞船仍处于组装阶段。

猎户座是美国宇航局开发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每艘宇宙飞船可以搭载4名宇航员。

航天器不仅需要满足长期飞行的需要,还需要为宇航员提供足够的食物、水和氧气。同时,他们还需要能够确保在其他星球上顺利着陆和发射。

接下来,你将看到美国宇航局内部的大型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是美国宇航局近40年来的第一个探索运载火箭。SLS Block 1高322英尺(98米),重550万磅,能产生840万磅的推力,最多能承载154,000磅的物体。

2018年,它将首先执行发射宇宙飞船到月球的任务。

然而,这些设备大部分还没有组装好,毕竟在2030年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仍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克服,比如开发一种能承受高温的火星着陆器保护层。

资金问题也是美国宇航局火星计划提出的另一个问题。

然而,美国宇航局似乎正在积极准备一个现实版的“火星救援”。

不久前,美国宇航局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模拟火星环境在地球上生存的实验,SEAS,以找出长期孤立对地球的心理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科学家:操纵细胞和基因 人类可活500岁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设想再活100年或更久?一些专家说,科学成就有朝一日可使人类长寿,超越现在认为的天寿,多活数十年。

蒙特克拉尔州立大学教授迈克尔·蔡说:“我想我们正在叩着长生不老的大门。也许我们可以在2075年之前看到这一天的到来,这还是保守的估计。”

他是在世界未来学会年会场外发表意见。未来学会以思考社会各方面的将来为宗旨。

纽瓦克新泽西州医学院教授劳里阿在该学会在旧金山举行的会议上提呈报告说,操纵细胞基因的成就加上钠米技术的进展,有望使人类在将来长命,到时人类的寿命将超越过去所认为的极限。

他说:“10年前的科幻小说再也不是科幻小说了。”

他说:“(科学)突飞猛进,因此人类可以活到120岁或180岁。有些人甚至认为没有极限,人类可以活到200岁、300岁或500岁。”

老年学专家持怀疑态度

在会场外,许多老年学专家怀疑这种说法,他们说,人类的身体天生不能活超越120年。即使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疾病也比较少,他们说,人脑和其他器官的衰退最终将使所有的人难逃一死。

新英格兰百岁人瑞研究所所长伯尔斯说:“这些人高谈阔论,以为大部分的人都将会如此,这是不切合实际的,这纯粹是科幻小说。”

他在电话专访中说:”我们会接近我们的身体能力极限。要普通的人活到100岁或180岁就像送太空梭上冥王星一样艰难。”

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老年和人类发育研究所所长科恩说,要大大延长人类寿命就得修改一个人的基因结构,改变跟随衰老而来的残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人想把维基百科送上月球,让人类知识留存数亿年

全文共 2608 字

+ 加入清单

外国媒体主板写了一篇文章,公布了一项计划,印刷整个维基百科并将其发送到月球。为了保持人类知识的活力,非盈利组织阿奇使命基金会计划将维基百科送上月球。他们特别创造了一些创新技术,将人类知识打印在微型磁盘上。

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中,古代知识分子生活的中心亚历山大图书馆在一场大火中被毁。据说在一场战争中,大量的书籍和卷轴不幸丢失了。这个事件使人类知识的进步倒退了几个世纪。事实上,由于预算削减,图书馆及其声誉可能会逐渐下降,大量书籍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图书馆,而不是被销毁。然而,这一传说的持续表明,我们对灾难性事件深感担忧,这些灾难性事件摧毁了我们的集体知识,并将我们的物种带回到黑暗时代。

今天,世界图书馆的名字可能属于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一个非营利百科全书,有数千万篇用近300种语言撰写的文章。像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维基百科处于长期预算危机的状态,但是它的彻底毁灭仍然是不可想象的。维基百科并不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地方,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服务器上,所以它不会受到大规模火灾的影响。此外,与2000年前让抄写员复制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卷轴相比,在本地复制维基百科的难度可以忽略不计。

简而言之,彻底摧毁维基百科的唯一方法就是摧毁世界,或者至少是地球上的所有人类。虽然这听起来不太可能,但灾难性的灭绝已经在地球上发生,并且很可能再次发生。这也是为什么由美国系列企业家新星·斯皮瓦克创建的非盈利组织——阿奇使命基金会将维基百科的2500万页英文版全部打印出来并发送到月球的部分原因。这样,即使人类无法生存,我们的总体生存记录也将继续存在几千年。

向世界图书馆进军

阿奇任务基金会是由斯皮维克在2016年创建的,目的是将人类知识档案——存储在名为阿奇(发音为“方舟”)的物体中——送入太空。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该三部曲讲述了一群学者和艺术家的故事,他们的使命是保护人类的集体知识,以减轻即将到来的银河系黑暗时代的影响,这一时代预计将持续数千年。

斯皮维克最初的计划是携带商业地球同步卫星,并将维基百科的英文版发送到高地球轨道。该计划最终将扩展到发射阿奇进入环绕月球和太空深处其他地方的轨道。对于第一个拱门的发射,斯皮维克最初的计划是到2050年和2100年让拱门遍布整个太阳系。

包含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的应时光盘的三份拷贝。今年早些时候,马斯克的跑车将其中一辆发射到了太空。

今年早些时候,spivak和他的同事们成功地将他们的第一个拱门发射到绕太阳运行数十亿年的轨道上。在斯皮瓦克在推特上引起马斯克的注意后,图书馆在今年2月搭上了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跑车。拱门由一张应时光盘组成,光盘上有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使用了南安普敦大学的物理学家彼得·卡赞斯基开发的5D光学技术。

尽管类似的应时磁盘最终能够存储360万亿字节的数据,但spivak的团队只使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来存储“基本”三部曲。斯皮瓦克在电话中告诉我,原因是将数据写入应时磁盘的过程既昂贵又耗时。为了将维基百科的所有内容发送到月球,他必须想出一种更有效的存储技术:他可以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存储大量数据,同时他还能承受严酷的月球环境。

如何让图书馆持续10亿年?

Spivak告诉我,他希望避免使用传统的数字存储介质,比如固态硬盘,因为它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宇宙辐射的影响,而且不能保证将来找到Arch的人能够从现有设备中提取信息。相反,Spivak选择了打印维基百科的整个英文版本,其中包含大约600万篇文章,总共大约2500万页。

阿奇使命基金会与一家芯片制造商(spivak拒绝透露公司名称)合作,将一种常用于防止伪造货币印刷的技术转化为在金属上印刷非常小的金属图像。这项技术使用激光在超薄镍盘上打印显微图像。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已经完成了原型设计:“基础”三部曲的图像被印在一角硬币大小的磁盘上。该光盘将容纳2500万页维基百科,大小与一张DVD一样,将被堆叠成数百层。

根据斯皮维克的说法,未来任何偶然遇见阿奇的人(或外星人)都可以用普通的1000倍显微镜阅读维基百科——假设他们能阅读英语。

印刷了数百页的镍制原型。每个小方块代表一页,可以用1000倍的显微镜阅读。

用于刻录光盘的激光技术可以打印每英寸300,000点(DPI)。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在家里或办公室看到的大多数打印机只能打印4800 DPI左右。根据spivak的说法,专利印刷技术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将整个维基百科刻在磁盘上。

"我们今天唯一的能力就是用这么小的东西写这么多数据."斯皮瓦克在电话里告诉我。

为了最大化空间,spivak和他的同事正在修改维基百科文章的格式,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容,如空白和元数据。此外,拱形使命基金会正在开发一种算法来排列维基百科的文章,使它们在整个磁盘上有超链接。换句话说,如果一篇文章引用另一篇文章,读者将能够使用算法组织机制在磁盘上找到该文章。

除了维基百科的英文版本,阿奇发送到月球还将包括一份罗塞塔项目的副本。该项目是一个由龙现在基金会编辑的数字图书馆,涵盖所有人类语言。斯皮维克告诉我,如果存储空间允许,重要的维基百科条目的其他语言版本也可能包括在内。

阿奇号在飞往月球的途中将搭乘太空机器人,该机器人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将第一个商业着陆器送上月球。Astrobotic成立于2008年,最初开发月球着陆器是为了参加Xprize xprize登月竞赛。今年早些时候,Xprize被取消了,因为显然没有一个参赛队能在2018年3月的最后期限前到达月球表面。然而,天文机器人公司的一名发言人告诉我,该公司仍计划在2020年前登陆月球,并锁定了德尔塔五号火箭的位置。

仔细看看印在镍盘上的每一页。

除了在月球上建拱门,天文机器人还将携带许多商业物品,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的“月球博物馆”、一辆小型漫游者和死者的骨灰。

即使我们的物种无法生存——无论是因为与核武器相关的愚蠢行为,还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的宇宙力量——我们存在的多样性记录将永远存在于我们这个物种除了地球以外唯一踏足的天体上。这将非常令人放心。然而,即使灾难没有发生,斯皮瓦克希望被送上月球的阿奇成为今天地球上每个人的灵感来源。

"我希望当我们在月球图书馆着陆时,人们会有一个阿波罗式的时刻."斯皮瓦克说,“我们希望通过将我们所有文明的知识永远保存在月球上来激励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悲哀:中国特有物种白鲟被宣布灭绝 !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当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很遗憾许多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消失了。在过去的两天里,水产行业的专家宣布了另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中国长江中特有的鲟鱼已经功能性灭绝

几天前,在国际学术期刊《总体环境科学》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一篇论文宣布,中国特有的长江白鲟物种已于2005年至2010年在功能上灭绝,在过去的13年里,没有发现野生白鲟的踪迹。

长江白鲟,又称象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多齿类。它最早出现在白垩纪。目前,中国长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仅分布有两属两种。长江白鲟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身长2-3米。它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是长江中仅次于中华鲟的第二大古老鱼类。

所谓的功能性灭绝是有价值的事实,即物种已经失去了在自然条件下维持繁殖甚至生存的能力,因为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且数量非常少。

长江白鲟将是长江流域特有的第三种物种,在白海豚和长江鲥鱼之后,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它们灭绝的原因相似。它们都是由于长江流域过度捕捞造成的。人类的贪婪导致了这些物种的灭绝。

至于长江的生态,政府部门也下定决心要进行整治。12月27日,19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宣布了一项为期10年的长江禁渔令,并于2020年1月1日零时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禁渔计划。根据通知,除水生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保护区外,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天然水域最迟将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暂停捕捞,为期10年,在此期间禁止生产性捕捞自然渔业资源。

中国特有物种鲟鱼宣布灭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先天和后天,哪一个对人类的影响更大?

全文共 1463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有更大影响的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最大的研究可能会提供一些答案。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4500万美国人的数据,包括数万对双胞胎,历时24年,试图了解哪些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哪些疾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

一般来说,大多数疾病都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而基因可以影响人体对环境的反应。然而,根据不同的疾病,这种相互作用有很大的差异。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希望知道哪些因素对不同的疾病影响最大。新的研究发现,认知问题与遗传因素关系最密切,而眼疾受环境因素影响最大。

在6000多种遗传病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因果关系:少数基因的缺失导致疾病。检测这些缺失的基因是一个大规模国际合作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目标之一。该计划于2003年完成。

绘制基因组图谱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但它只揭示了故事的一小部分。人类和所有动物都不仅仅是DNA的总和。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环境更是独一无二,不断变化。因此,分析“先天和后天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变得令人生畏。

双胞胎,最好是同卵双胞胎,长期以来一直是遗传学家最喜欢的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机会来观察不同环境中相同DNA的变化。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保险信息数据库中收集了4500万人的数据,并比较了基因数据、诊断数据和关键医学统计数据(如身高、体重等)。)用研究对象的邮政编码来推断社会和经济条件等环境影响。

尽管所有信息对研究人员的分析都很重要,但56000对双胞胎提供了一些最关键的数据。当然,这项大规模的研究不能解决“先天或后天”的复杂问题,但它确实揭示了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

研究人员分析了560种疾病,涉及肌肉、骨骼、认知、眼睛、呼吸和生殖,其中近40%受遗传因素影响。另一方面,环境因素导致至少四分之一的疾病。

遗传因素与眼疾的发生关系不大。相反,42种眼病中有27种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受DNA影响最小,而生殖系统疾病受环境影响最小。五分之四的认知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遗传疾病的易感性也预测了人们每月60%的医疗支出。因此,这些遗传成分甚至可能通过改变疾病风险来改变环境因素(社会和经济条件)。呼吸道疾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仅次于眼疾,48种此类疾病中有34种与环境因素高度相关。总的来说,根据双胞胎数据,环境因素对疾病预测的影响小于遗传因素。

然而,研究结果令人担忧的是,哪些环境因素对疾病风险的影响最大。人们早就认识到,美国穷人的健康状况更差。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社会经济地位影响145种不同的疾病,并且与肥胖关系最为密切。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哈佛医学院生物信息学助理教授查里格·帕特尔说:“这一发现揭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肥胖,以及如何与肥胖的遗传易感性进行比较。”

这项研究的结果还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继续如此。温度变化已经改变了117种疾病的风险,甚至超过了有害空气质量的影响。

研究作者认为,在研究基因的作用时,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各种疾病中许多看似微妙的环境因素,这将有助于制定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而不仅仅是获得新知识。“先天或后天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可以预测,当研究基因和环境在各种疾病中的相对作用时,这种大规模分析的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帕特尔博士说。

论文的第一作者奇拉格拉克奈补充道:“我们的发现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并帮助科学家缩小注意力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笔记本有哪些反人类设计 笔记本反人类设计盘点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挑选笔记本,配置参数固然重要,但笔记本的设计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有一些电脑设计简直就是惨不忍睹,今天就带来笔记本那些反人类的设计盘点,一起来看看。

1.散热出风口在右边

假如玩游戏的时候手心一直出汗,那可能不是身体虚,是散热出风口设计在了右边。这是笔记本自带暖手宝的一项功能,在冬天比较贴心,在夏天就简直了。由于右侧长时间吹出热风,一些在旁边的线材比如鼠标线,甚至是网线都会加速老化,使用寿命会降低。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影响到了笔记本的使用体验。经常用笔记本不外接键盘的用户需要注意这一点。

2.万年不变的1366 x 768

现在连手机都已经在普及2K的情况下,笔记本再出现768的屏就有点说不过去了。768屏的颗粒感非常明显,别说影音娱乐了,就连商务办公都有点不太适合。还有一点就是,目前768屏都普遍存在漏光严重、可视角度差等问题,这种低质量的屏幕应该尽早从笔记本上淘汰掉。我们建议win笔记本还是从1080P起步,不建议4K,主要是win操作系统对高分屏支持差,体验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什么人类生育男女性别比例差不多?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指导:在不同时期,性别比例是不同的。由于性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精子和卵子结合时有两种结果,即X精子和Y卵子结合使女性胎儿受精,Y精子和X卵子结合形成男性胎儿。

不管自然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总是很接近。这是为什么?这不是上帝的安排,但在科学上是合理的。男性和女性在自然人口中的比例在医学上被称为性别比例。

在不同时期,性别比例是不同的。由于性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精子和卵子结合时有两种结果,即X精子和Y卵子结合使女性胎儿受精,Y精子和X卵子结合形成男性胎儿。理论上,50%的男性和50%的女性相遇。事实上,因为Y精子有更强的生命力,动作敏捷,更容易钻入卵子,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男性胎儿。然而,Y和X的组合也有致命的伤害,有更多的先天畸形和流产的机会,所以出生性别比会下降一点。一般来说,胎儿的性别比为120 ~ 130:100;出生时的性别比例是106: 100。出生后,每个年龄段都不同。出生20 ~ 40年的男女比例正好是100: 100,这就保证了男性结婚和女性生育的需要。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80岁以后,这一比例下降到62: 100。性别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染色体的差异。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当缺陷出现时,有补偿的空间。只有一个男性,无法补偿。同时,X染色体也有控制人类免疫反应的基因,这可以使女性的IgM抗体比男性多20%以上。女性雌激素还能增强抗体分泌细胞,提高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降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看起来更健康。当然,性别比例因种族而异,人的寿命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训练动物帮助人类 基因治疗使猴子变成“工作狂”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训练猴子帮助人类工作,比如摘苹果、摘椰子等,有的猴子只需训练很短一段时间就能成为工作能手,而有的猴子又懒又笨,干活磨磨蹭蹭。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研究发现,对这些懒猴进行基因治疗则可以让它们变成“工作狂”。

就像人类一样,猴子对得不到好处的工作缺乏兴趣。美国研究人员宣称,只要阻止猴子的一些细胞接受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就会让猴子不计得失地努力工作。多巴胺是一种能够携带信息的化学物质,具有传递、反馈信息等重要功能。而一种叫D2的基因是多巴胺的感受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学会的巴里·理查蒙德博士和他的同事用一种新的基因技术使D2失去作用,就可以让猴子改变工作习性。

理查蒙德用7只恒河猴进行实验,先让它们渴一段时间,然后让他们看着屏幕上的提示推动杠杆,如果做得好,就给它们几滴水作为奖励。如果能得到奖赏,它们就会干得非常起劲,很少出错,但如果不给它们奖励,它们就会偷懒。可是如果没有多巴胺感受器,它们就会一直工作下去,而且也不怎么出错。

利用这一原理,分子遗传学家爱德华·吉恩斯研制了一种制剂,让脑细胞避开D2感受器。他宣称,如果让猴子服用这种制剂,它们在工作中就不会再有能否得到奖励的意识,也就是说,它们会失去“功利心”,工作会变成一种习惯。它们不停地工作,就像一个工作狂一样。药劲过去后,它们才会恢复原来的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有什么特点?真的可以替代人类操作员吗?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年的数字货币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从事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研发的团队,并吸引了很多机构的关注。大部分普通的数字货币玩家,对于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可能并不是太了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存在方式及盈利情况等都不是很清楚。但是从长远来看,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确实大有发展前景。

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有什么特点?真的可以替代人类操作员吗?

1、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有什么特点?证券投资存在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了。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当中,证券投资所依赖的都是人力思维和操作。到了新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建模科技的发展,一些科研团队尝试建立一种自动化控制的交易系统,这种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抛弃了人类固有的一些人性缺陷,也就是后来市场上比较热门的量化交易机器人。从比特币出现之后,一些从事量化交易的机构开始研究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这两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那么这种量化交易机器人具备哪些方面的优势呢?首先它采用了全自动化的程序控制方式,通过提前设定买卖点可以自动化全天候交易,大大降低对人力的依赖;其次是这种交易机器人可以采用多种交易策略,尽可能的锁定风险。例如它可以非常精准的进行比特币现货和期货合约的交易,从而降低市场运行的风险;最后,这种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人性的弱点,不存在犹豫不定、追涨杀跌的坏毛病,能够非常好的执行投资纪律。

2、真的可以替代人类操作员吗?在这两年的证券投资市场当中,量化交易成为很多机构非常青睐的一种新业务模式,数字货币行业也不例外。即便如此,整个市场对于量化交易机器人与人之间的替代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认为量化交易机器人不能彻底取代人类交易员。

其实操作数字货币量化交易机器人的朋友,对于这种比较新颖的高科技逃避方式一定会印象深刻。说白了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机器人,只要触发人类设置的某些交易条款,机器人就会严格执行交易制定并完成相关交易。但是它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所在,例如交易机器人对于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是容易出现纰漏的,而这方面的缺点必须由人类来予以补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人类大脑十个奇特事实

全文共 452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奇妙的,它拥有那么多的器官,每个器官相互之间合作着,我们有思想、感觉等,大家是不是都非常的好奇啊。大脑也是身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相信对于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我们都应该知道吧,但是大脑也有十个很奇怪的事实哦,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人类大脑十个奇特事实

大脑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一直有人对它不停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完全弄明白这个器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答的秘密,不过对于大脑也是不断的进行深入了解,下面就由关于我们大脑的一些惊人事实。

1.大脑感觉不到疼痛

大脑内没有疼痛感受器,这也就是为什么外科医生能够在患者仍保持清醒的时候进行脑外科手术。这种无法感知疼痛允许精细的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不破坏任何视觉和运动控制功能。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到疼痛是因为疼痛感受器,这种感觉接收器将信号传给脊髓和大脑,大脑随之发出危险警告。

2.脑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

人类的大脑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相当于银河系内的恒星数量,总重量与一个罗马甜瓜差不多。大脑内的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虽然大脑的重量只有身体的2%,但却消耗了身体大约17%的能量,20%的氧。

清醒的时候,我们大脑能够产生10到23瓦的电量,这个电量能够将灯泡点起来。我们大脑中四分之三是被水占着的,脂肪占到五分之三,和神经细胞的突触相连接的数量就超过100万亿多,能够存储达到1000Tb的数据,是《大英百科全书》的5倍。

3.爱因斯坦大脑被保留下来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但他的大脑却被保留下来。在爱因斯坦去世后仅仅7个半小时,托马斯-哈维医生摘除了他的大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不久后,哈维以及爱因斯坦的大脑神秘失踪。1978年,记者史蒂文-利维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发现哈维。哈维当时承认他仍保存着爱因斯坦的大脑并且将其切成240片,装进两个有金属螺盖的玻璃瓶,瓶内盛满甲醛。

4.左右脑存在差异

大脑由左右脑构成,彼此对称。左右脑协同工作,左脑侧重于理性思维,善于推理,逻辑性强;右脑侧重于感性思维,善于创新,跳跃性强。有趣的是,如果掐自己的左脚脚趾,疼痛感却是在右脑完成。此外,它们还会将任何颠倒的图像“拨乱反正”。也就是说,如果视网膜接收到的图像是倒立的,视神经在将图像信息传往大脑过程中,大脑会自动将图像颠倒过来。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只有半个大脑,人也能活下来。

5.男性大脑比女性大10%

男性的大脑比女性大10%。不过,女性的大脑虽小,但却拥有更多神经细胞和神经连接,能够比男性大脑更有效地工作。女性的情感处理能力更强,男性则拥有更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

女性们的脑回比例更加的大,这个脑区域与女性化特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也就是说,两性之间的不同也就是大脑的不同。

6.大脑在人睡觉时更活跃

进入梦乡时,大脑会处理白天经历的所有事情,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会做梦的原因所在。一些科学家表示大脑以做梦的形式处理复杂的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其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大脑将信息归零的一种方式,就像电脑一样。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做梦能够帮助我们缓解伤痛。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做梦,白天打个盹能够让人精力更加充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7.控制梦境并非不可能

在所谓的“清醒梦”中,人们能够控制梦境的结果。古代的西藏佛教徒会修习“睡梦瑜珈”,在梦境中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自己意识到梦境乃是一种虚幻。“睡梦瑜珈”这个词由弗雷德里克-威廉-凡-伊登19世纪80年代创造,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引起外界的关注。现在,睡梦瑜珈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修行方式,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大量相关教程。睡梦瑜珈高手不仅能够战胜噩梦,同时还能在梦境中与邻家女孩发生关系。

8.人为什么笑至今原因不明

笑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只有人类天生具有这种能力。土狼的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笑。4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发出笑声。笑会传染,同时也很难假装。不过,我们发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听到好笑的笑话或者类似因素。在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中,医生对2000个促使人发笑的情境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笑并非是笑话或者幽默故事的功劳。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找到发笑的原因。

9.大脑大小很重要吗

大脑大小很重要吗?不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只有1230克,相比之下,成年男性的大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说明大脑尺寸与IQ无关。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胶质细胞数量远远超过常人,让他拥有惊人的IQ。另一项研究发现,头部越大的人越聪明,头部较尖的人则智商偏低。

10.IQ最高纪录210

韩国人金恩荣(KimUng-yong)是世界上IQ最高的人,高达210。他出生于1972年3月8日,8个月时开始学习代数,2岁时便能讲4门语言,4岁上大学,15岁毕业。除了IQ高外,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和诗人。金恩荣现生活在韩国,拥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此前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例如重新感受一下童年。

人类大脑进化已达极限

人类的大脑一直在进化,但是否会永远进化下去?人类是否会越来越聪明?这是科学家一直希望解决的问题。最新科研证明,人类的脑容量无法增加,神经元不能缩小,因此,人类大脑也有局限性,人类大脑不可能永远进化下去,我们的大脑不可能变得更加强大。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人类大脑也不可能永远进化。

如果大脑继续生长就会从其他重要器官夺走更多的能量和养分令人类的生存能力受到威胁。幸运的是,人类的智商仍有可能继续提高,但这主要借助于外力,从书写到互联网的技术让我们的思想打破了人体疆界。另据研究,在未来20年之后人类将可备份人类大脑包括所有记忆。果真如此,人类大脑是否继续进化,可能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大脑比你想像的更重些

人类是“万物之灵”,但我们在宇宙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大脑所决定。英国分子生物学家以及作为1953年确定DNA结构专家之一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曾经在其着作中说过“如果我们想要正确地确定我们(人类)在这个广阔而复杂宇宙中的位置就必须精确地了解我们的大脑。”

人脑比大家可能认为的更重,约占普通人体重的2%,由液体、脂肪和蛋白构成,密密麻麻分布着1000亿个神经细胞,通过产生和传递电子信号相互沟通。这些信号协调身体的每个动作,每个想法、记忆和感觉都源于它们。但是,我们对神经细胞的工作机制的了解远远不够。

我们刚一出生时,大脑仅仅是其成年大小的四分之一,1岁时这一比例升至四分之三,8岁时几乎就接近成年状态,但从20岁开始,整个趋势却颠倒了过来:大脑重量以每年大约1克的速度递减。像CT和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这样的先进成像技术让我们对大脑工作时的结构有了深入了解,而pET和fMRI扫描这样的技术更进一步,通过显示哪部分被激活揭示大脑的功能机制。

大脑以两种方式存储记忆

记忆是人类生活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的基石,与我们的一系列能力存在密切联系,例如学习、讲故事甚至于能否认识对方。记忆力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大脑。最近几年,科研人员将有关记忆的研究上升到结构与分子层面。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记忆存储于神经元连接内的很多大脑结构,其长期稳定性甚至依赖于一个单一的分子。

大脑以两种方式存储记忆。根据麦吉尔大学和加拿大神经系统科学及心理健康和成瘾研究院的研究,一步棋、客房门牌号等短期记忆由大脑内高度发达的额叶前部负责处理。在大脑深处的海马状突起,短期记忆被转换成长期记忆。麦吉尔大学表示,海马状突起同时从大脑不同感觉区域获取记忆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记忆集。举个例子来说,你可能记得整场晚餐派对而不是多个有关派对场面、声音和味道的单个记忆。

麦吉尔大学指出,随着海马状突起对记忆进行处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记忆结合,最终形成一个稳固的联合体。例如,如果听到一段音乐,你可能回想起其他一系列与听到这段音乐时的场景有关的记忆。科学家在对大脑进行扫描时发现,当人们回想起一个记忆集时,大脑不同区域均处于活跃状态,说明记忆充当了一个索引,将大脑记录的不同感觉和想法联系在一起。

人类智商或已接近进化极限

大脑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但最近几年获得的发现尤其令人瞩目:对古人类头骨化石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大脑的发展,尤其是在80万到20万年前这段时间的变化过程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频繁的气候变化人脑实现了令人震惊的生长。在200万年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大脑体积增加了三倍负责计划和决策的大脑新皮层明显增加。因为这个进步人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建了各种文明以及复杂的社会行为。但科学家们还是想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否会一直进化下去?人类是否会越变越聪明?

西班牙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对昆虫的神经解剖学结构进行研究,他发现蜜蜂的大脑只有1毫克,却能够完成穿过迷宫和复杂地带等任务,能力与哺乳动物不相上下。但蜜蜂的智商因神经细胞数量较少受到限制。

大象的大脑体积是蜜蜂的500万倍,但也存在缺陷,信号从大脑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所用时间是蜜蜂的100倍,信号从大脑传递到足部也需同样时间,迫使这个庞然大物只能依靠较少的反射,行动更为缓慢,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宝贵的大脑资源。

那么人的大脑呢?最新的研究证实人类大脑无论在生物还是生理上,都有其限制性。从物理学的角度说,人的大脑也有缺陷,人类的智商可能已经接近进化极限,因为绝大多数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的褶皱因物理学定律达到了极限。

高能耗阻止大脑继续增长

尽管全世界有半数人口认为人类大脑仅利用了10%,但事实上人们每天都在利用整个大脑。但是这种荒诞的说法之所以能存在很长时间,它一定说出了一些我们确实想听到的事情。

事实上,这种说法能如此长久地存在下去,可能因为它传达的乐观消息:“如果我们通常仅利用10%的大脑,那么设想如果我们能利用另外90%的大脑的一小部分,我们将能达到什么程度。”然而,大脑活动研究显示,即使是简单的任务实际上也会引起整个大脑活动起来。

那么,人的大脑的体积是否会进一步增长?如果大脑体积增加的话,新增加的神经元不就可以提高大脑的处理能力了吗?科学家指出,大脑体积的增加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最终呈收益递减趋势,导致大脑对能量充满“饥渴”,使能量消耗大大提高使人变得迟钝。

如果换一个角度,大脑是一个电路,我们能否通过重新设计这个电路,比如,缩小神经元以便让现有的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脑细胞,脑力不是同样可以增加吗?从理论上说,这种设想不是没有道理,但“新电路”会消耗更多能量并占据不成比例的空间。如果神经元变得很小就会变得过于不稳定。让“电路”变细则面临热力学方面的局限性,所受影响与电脑芯片的晶体管类似,通讯变得“吵杂”,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荷兰神经学研究人员米歇尔·霍夫曼在其研究中指出高能耗是阻止大脑增长的一个原因虽然大脑的重量只相当于人体重量的2%但要消耗肌体能量的25%使用量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器官。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有关大脑的一些知识,现在我们对于它的认识是不是变多了,原来我们的大脑是这么的神奇,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我们大脑进化已达极限,高能耗阻止大脑继续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