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石桥遗址汇总20篇

狮山海蚀遗址位于广东中山市沙溪圣狮村西面,据中国科学院广东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专家何大章等考证,该遗址是中山境内尚存二处海蚀遗址之一,属5000年前地壳变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石桥遗址,供大家参考!

浏览

6723

文章

1000

篇1:库里翁考古遗址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景点介绍

距离科洛西城堡5公里。公元前14-13世纪,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亚该亚人来到这里,这里才作为殖民地发展起来。主要景点是能够容纳2000人的古罗马露天剧场Roman Theater。

剧场建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时被地震破坏,2世纪时又重新修建。当初,可容纳3500多人。三世纪时盛行动物格斗比赛,看台下面至今还有关动物的小屋。现在,夏天还可以利用剧场演出。

相邻的还有5世纪大地震后修建的公众浴池遗址。7世纪遭到破坏。桑拿和休息的房间,都铺有漂亮的马赛克,现在依稀可辨。

是塞岛最著名,最有特色的考古遗址之一。

塞浦路斯尼科西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卡约文化遗址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卡约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卡约村遗址

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卡约村内及北部。李家山乡统辖整个云固川,云固川河发源于金蛾山,上游分为东西两河,两河之间是一南向北高南低鱼脊形的大缓坡川地,当地俗称为鳖跌沟。东西两河由北向南流至卡约村南汇成一河,卡约村坐落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处。卡约村遗址是1924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的,是卡约艾化的命名地。遗址面积较大,除包括整个村庄外,还延伸到村北耕地。遗址可分南、北、西三区,南区基本都压在村庄之下,大部都是农民庄院,南边缘处有少量的墓葬,北区为纯居住区遗址,西区是葬地。南区在庄院墙基下见有较厚的灰层和烧土外,很多庄院墙内都夹有杂骨和碎陶片。北区距村庄约40米,地势略高,70年代前保存完整,并于195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秋为扩大耕地,用推土机将遗址推平,填人北部小沟内,1982年复查时尚未耕种,地面上到处是碎石、杂骨、陶片,文化层已裸露,见有灰坑、红胶泥掺细砂铺设的房屋居住面和残灶等遗迹,部分地区已见生土层。1983年已耕种小麦,遗址随之消失。西区是葬地,安特生曾在此发掘墓葬数座。由于历年取土致使西部破坏无余,东部则压在村庄之下。198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曾在东部农民庄院内,清理残墓葬1座,系长方形立坑偏洞墓,单人二次扰乱葬式,随葬陶器3件及一些装饰品。卡约村遗址不但是卡约文化的命名地,从卡约文化分布情况看,云固川内的卡约文化遗存非常密集,是卡约人聚集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庆善宫遗址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庆善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庆善宫遗址

《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功庆善宫,后为慈德寺;《长安志》载:“庆善宫在县南十八里,神尧(李渊)之旧第也,太宗降临之所,南临渭水。武德元年(618)建武功宫,六年(623)改庆善宫。贞观六年(632)太宗临幸,宴群臣赋诗,后废为慈德寺”。庆善宫既是李渊在武功三处宅第之一,又是李世民诞生之所。所以,李世民登基后普数次临幸,赋诗拟作沛(刘邦之生地沛县)、宛(刘秀之生地宛城)。武功旧志载,建子沟子“唐王洞”,即“太宗悬弧处”。据康对山《武功县志》“庆善宫”条:“在川口东南,今没于渭(水)”。孙景烈注:慈德寺“在今城南立节村”。俗称恩义寺,实际是一室两名。今大庄乡北立节村旧遗一方石,在一村民房阶下,习称“卧龙石”,传云窦后曾置太宗于此石上,故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龙潭山遗址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龙潭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潭山遗址

龙潭山遗址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昆明人”在此劳作生息,是滇池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址。

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潭山古人类遗址系一座二迭纪灰岩构成的馒头形孤山。1973发现,经1975、77、82、83、94年对三个洞穴遗址的四次考古发掘,已获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臼齿、颅骨、动物烧骨、炭屑和大批打制石器、哺乳动物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30500±800年。定名“昆明人”。是滇池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人类的起源、发展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有重大科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白莲洞遗址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白莲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白莲洞高二十米,主洞面积774平方米,洞侧有地下河,长年流水潺潺,洞前有湖泊遗迹。周围群山环绕,景色秀丽。

白莲洞有中国第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博物馆的陈列室内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说明了在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煮熟食物了。华南古人类的洞天福地-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位于柳州市郊东南12公里,是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提议筹办的我国第一座洞穴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博物馆。白莲洞自然环境奇特,迂回曲折的洞中狭道全长1870多米。溶洞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洞穴低层,全长370多米的地下河道流水清幽,终年不息。

其洞穴堆积层中曾出土动物骨化石、牙齿化石和石器、石制装饰、原始夹砂陶片等文化遗物,包含着旧时器时代晚期经过中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连续单位,时间跨度达37000-7000年,这在国内尚属罕见。白莲洞遗址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广西柳州市南郊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

类型:洞穴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荔县般若寺和金塔寺遗址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大荔县般若寺和金塔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般若寺和金塔寺遗址,寺位于县城北门偏东,即现在的城关中学和城关粮站内。创建时间不详,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夏,隋文帝杨坚出生于般若寺内。据此,其创建时间应在南北朝时期。

隋开皇四年(584),隋文帝下令对般若寺大加修葺,遂改名大兴国寺。其修葺规模,据法琳《辨正论》卷三《十代奉佛篇》载:七重周垣,百拱相持,龛室高竦,栏宇连袤。金盘捧云表之露,宝铎摇天上之风。

大兴国寺在金塔寺右,唐改龙兴寺,尉迟恭建砖塔。宋开宝时(968~976)重修。后寺废塔存,与金塔寺合为一寺。明嘉靖乙卯地震,两塔俱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县城时,北城墙在寺中穿过。

《大荔县(熊)志》载:“金塔寺为隋文帝建,以葬其养母神尼。塔基崇以砥石,高寻有尺,上作一柱,殿中擎金龙顶,设九重沃金浮图。开皇四年赐额金龙寺。”

1987年,城关中学修建教学楼时,在两米深处曾发现过石佛头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郭孜康玛尔土堡遗址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郭孜康玛尔土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多玛乡多玛村境内,位于著名的绕协圣洞东南5公里。座落在北靠郭孜红山,朝南面对郭孜草坝,其西200米处是郭孜温泉。土堡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与现代土坯建筑结构有些相似。其底层为石砌墙作基础,大小不等的方形或长方形土块筑其墙,墙宽约0.5米,其土质与当地草坝上的土质相同。据当地长者讲,此土堡的真名叫巴姆卡尔,是《格萨尔王传》中的著名女将巴姆所建。他们记事时(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四间没有顶棚的房屋,墙高约两根帐篷杆(即3米左右),现只剩南墙残迹,高约1.4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将士与国民党军队在胡大林一带浴血奋战三昼夜,牺牲战士上万,现场十分惨烈。时隔80余年,激战留下的土雕楼、大小弹坑、三道战壕、不知名的红军坟墓群、古院落等至今仍清晰可见。

当地政府及群众积极开展遗址保护行动,立足挖掘保护好红色资源,传承并弘扬红军文化,为后人提供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寺疙瘩遗址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疙瘩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疙瘩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战国、秦汉

地址:延安市甘泉县道镇寺沟河村

保护范围:东至沟滩,西、南至210国道,北至寺沟河村。

建设控制地带:西、南面同A区,东、北面A区外延50米。

2014年,寺疙瘩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道镇镇:甘泉县辖乡。1958年成立道镇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南,距县城19公里。面积391平方公里,人口1.0万。西包公路和西延铁路穿境而过。辖三岔口、柴窑、贺庄、坡底、麻子街、南义沟、米家沟、蒙家湾、漫庄河、蒲家沟、纸坊、六里峁、府安、道镇、阳庄、寺沟河、兰家川、南寨、甄家湾19个村委会。农产以玉米、糜谷、烤烟为主。是 x 甘泉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牛北遗址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牛北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北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汉、宋

地址:渭南市大荔县范家镇南乌牛村

保护范围:北至金水沟,西、南面均至冲沟,东临黄河西岸。

2014年,牛北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范家镇:范家镇位于大荔县城东北27.5公里,实际路程37.3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4°37′,东经110°09′,东至黄河,西连两宜镇,南和步昌乡接壤,西北与高明镇毗邻,北隔金水沟与合阳县马家庄相望。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4.7公里,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辖范家、雷南、福佑、雷北、南乌牛、北乌牛、东寺子、西寺子、井庄、建龙、加西、营西、北歧、南歧、北干、上辛、店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西乡李家村遗址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西乡李家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村遗址位于汉中市西乡县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

1958年,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有古代器物,经考古单位考核、证实,为史前文物。先后两次发掘,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其特征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磨制的器物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类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以及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有新石器时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内黑外红,以夹砂灰白陶为主,亦有泥质深灰陶、夹砂红陶等,其制作工艺原始,造型简单,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饰纹,多为线纹、绳纹或锯齿状。此外,还发掘出墓葬区一处,瓮罐葬两个,房屋遗址一处,柱洞数个。屋为园形,门各南开,屋后背水,室内地面夯烧坚固,室中有烧陶之窑迹,室外有残陶窑坑和灰坑,并有鹿角、兽骨等。

遗址文化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曾被认为是探索仰韶文化来源的线索之一。

2006年李家村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和平村:和平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野狐冢遗址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野狐冢遗址为城固文物保护单位。

野狐冢遗址位于城固县宝山镇西庙村南约100米,原来的遗址呈锥型,高约18米,占地面积约30余亩。上个世纪70年代,当地人在遗址旁边修砖窑,用遗址的土制砖,使遗址缩小。现在遗址底部呈长方形,其东西长30米,南北宽26米,高约18米,从遗址的断面看该遗址是由人工夯土组成。每一层夯土后约40厘米左右,并见有圆形孔洞等。野狐冢所在的宝山共有这样土丘七个,故称七女冢,《水经注》载,湑水又东经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星,高十余丈,周廻数亩。后来当地人根据其形状大小分别称之为:塔冢、方冢、小冢、野狐冢等。201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寺咀坪遗址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寺咀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咀坪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郭嘉镇寺咀村东南400米处逯家河和华阳河交汇处的一级台地上,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多处灰坑、灰层及红烧土,其中夹杂着彩陶器及红陶器残片,文化层厚4-5米,地表散落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残片,纹饰有网格纹,弧线纹等。此外,还有齐家文化的红陶器残片,纹饰为绳纹,堆塑纹,篮纹等。

据《秦安县志》记载,1956年对寺咀坪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白灰面房屋址36座。该遗址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并存,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咀村:寺咀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寺洼遗址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寺洼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城北20公里,洮河西岸衙下乡衙下村。遗址的分布面积辽阔,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800米,为“寺洼文化”的命名地。寺洼文化是黄河上游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出土陶器闻名遐迩。

寺洼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关于寺洼文化的族属,一说是氐羌,一说为戎狄。

2006年5月,寺洼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内蒙古发掘出8000年前原始村落遗址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专家认为,这次的发现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发展进程有重要价值。

这次发掘的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东部兴隆沟村,共发掘出14座房址,30余座窖穴,8座室内墓葬。这次发掘出的房屋的遗址都是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灶坑位于居室的中部,房屋的居住面都夯实过。在房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铲、石球、石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工具,在其中的一个房址中发现了成组摆放的石器,最大的石铲长35厘米,最小的只有3.5厘米,整整相差十倍。反映出远古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上的智慧。另外,在房屋内还出土了猪、鹿、狗等动物骨骼,反映出狩猎采集是当时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专家认为此次在内蒙古发掘的原始村落遗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对研究中国远古社会形态以及早期人类建筑特点有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安木塔寺遗址公园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木塔寺遗址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木塔寺遗址公园位于西安高新区科技六路,南靠科技八路,西接唐延路,东依太白南路,公园占地6.78万平方米,其中绿化5.5万平方米,硬质铺装1.3万平方米,水面积5020平方米。公园四周路网环绕,是高新区六大动脉的集中之地。公园内尚留存的遗址包括大殿基址和山门遗址,殿基线左右列植的两株古龙爪槐,寺址北端雕花青砖砌筑的窑洞式建筑。沿东西方向各有一个木塔遗址,为总持、庄严二寺之木塔当年的位置,但木塔已经不复存在。

木塔寺,隋唐长安城内著名寺院。始建于公元603年,是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初名禅定寺。公元618年,改名为大庄严寺。位于长安城西南隅永阳坊东半部,与该坊西半部的大总持寺左右比邻。两寺建制相同,规模宏大,各建有一座规制相同的七层木塔,高三百三十尺(约97米),周长120步(约176米),气势宏伟。

由于两寺在长安城的诸多佛寺中一直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香火隆重,所以在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运动中,被明令保护,免遭焚毁。公元852年,大庄严寺改称圣寿寺。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时,和长安城同时遭到严重破坏。后经宋、元、明时期多次修葺,但到明朝末年,又遭废毁,只有木塔仅存。清朝康熙年间,又进行过两次修复,并改名木塔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该寺经过多次人为和自然破坏,寺内建筑和木塔均已无存。目前仅存清康熙年间所建山门、东西偏殿和法堂等几处遗迹。

景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科技六路木塔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岚皋太平寺遗址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岚皋太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寺遗址

太平寺遗址位于岚皋县晓道乡双喜村晓道小学,清代。太平寺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共10余间。前、后殿均为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梁枋施花卉彩画,门窗有花卉木雕。文革时期,前殿被毁,1990年以后,左右厢房又相继被毁。现仅存后殿及碑碣十通(其中有6通已漫漶)。后殿面阔3间,宽7.02米,进深4.04米,占地29平方米,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做过学生教室,门窗已改换。碑碣其一名为续众碑,砂岩,圭首,身首一体,碑座已佚,碑身长1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记载寺僧续众籍贯及生卒年月;碑碣其二名为地契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3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山会和关帝会为太平寺买置土地事;碑碣其三名为地界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5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平寺周围地界一事;碑碣其四名为功德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6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维修太平寺捐资人名单。被毁的前殿及左右厢房已被晓道小学占用,分别建起了操场和教学楼,台基已无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映秀震中地震遗址纪念馆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位于213国道渔子溪村,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于2009年12月动工建设,2012年5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借助丰富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多媒体、动感环幕等艺术手法和场景,完整的呈现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党中央英明决策,社会各界大爱援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伟大精神。纪念馆除积极宣扬抗震救灾精神及灾后重建成果外,还特别重视地震知识的普及,做到积极应对、预防为主。利用生动形象的互动游戏让广大参观者及青少年更进一步了解地震发生时该如何躲避、如何急救,从而巩固地震知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开馆以来,积极开展社科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映秀震中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紧紧围绕窗口行业“为观众服务,树行业新风”的宗旨,突出时代主题,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各项宣传教育活动。

服务事项由序厅、特大地震破坏惨烈展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展区、自立更生科学重建展区、科学应对防震减灾展区五个部分组。

地址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

联系电话0837-6448130

服务时间每周二至周日(每周一闭馆整理内务)。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

渔子溪村:渔子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饶家坝遗址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饶家坝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饶家坝遗址

位于本县临江乡饶家坝村周围,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北靠山坡,南临汉江,南北宽约半华里,东西长约二华里,临江一侧受洪水冲刷,露出瓦砾、陶片等遗物。

该遗址是火石岩水库淹没区,1985年初,库区考古队清理发掘,出土陶器有绳纹平裆鬲、鼎、罐、釜、盆、甑、灶模型等,还有少量打制石器。铜器有钫、釜、镞、剑、蒜头壶等。还发现用青石砌成的墙基一段,宽2米,断续长约50米。遗址是商周至秦汉时期的聚落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蒋家坪遗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蒋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蒋家坪遗址位于永登县河桥镇蒋家坪村。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马厂类型共存的遗址。遗址一处在村南约800米处,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有房址和灰坑。1974—1975年甘肃博物馆曾进行过部分发掘,出土陶器以泥质橙色陶为主,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样有弧线圆点纹、平行线纹,器形有罐、盆、瓶。属马厂类型的彩陶纹样有圆圈纹和网格纹,器形有壶、瓮和杯。出土石器有斧、刀、凿、砍砸器、石弹丸等,另有骨、角器等。另一处在村北约1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8米。采集陶片有泥质橙黄陶、红陶和夹砂陶,纹饰有刻划纹和附加堆纹。彩陶纹样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有平行线纹、弧线纹和垂弧纹,器形有罐、盆;属马厂类型的有三角折曲形纹,器形有壶。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及兰州地区的古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蒋家坪村:蒋家坪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