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嘎朗王朝遗址(经典20篇)

王朝,指朝代、朝廷。欧洲的“王朝”概念和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概念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说的王朝更迭,都是彻彻底底的改变,往往还要伴随着战争、流血以及宫廷政变。那么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王朝长是多少年呢?今天由问学吧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浏览

2570

文章

1000

篇1:吴起新寨遗址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吴起新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寨遗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西北新寨乡新寨村树洼自然村西侧,属于(北)洛河上游,面积约有30—50万平方米,以龙山时代至夏初的遗存为主。本次发掘共布10米×10米探方4个,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灰坑6座、房址1座,烧土面3处,并获取了大量陶片、石器、骨器和碳样、土样标本。该遗址地层堆积较为简单,T1、T4所在区域由于水土流失或农田建设,文化层多不同程度受到破坏;T2、T3的第二、三层为龙山时代的灰坑,并且被同时期的灰坑打破,文化层之下为生土。灰坑分圆形筒状和圆形袋状两种,筒状者底部或坑口边往往有烧土面,填土经过夯打,夯土之上放置玉琮等玉礼器,填土中夹杂极少龙山时代中晚期至夏初的陶片,且这一区域所在的山梁独立于居址之外,可能为该聚落祭祀遗存。袋状灰坑均位于居址区,往往与房址相伴,应为日常生活设施。暴露在梯田断面上的房址多为半地穴式或窑洞式,有些房址的地面涂抹1厘米厚的白灰面。

本次出土的陶器主要以T4F1为例作扼要介绍。F1出土器物主要包括3件陶鬲、1件高领罐、3件圜底瓮、1件三足瓮、1件双耳罐以及夹砂罐等。从F1出土的器物特征来看,具备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初期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单把鬲成熟的尖角裆形态、较高的实足跟、足跟外的杆状物压槽以及加固足跟的绳索勒痕,表明该陶鬲已经接近夏代初期,大体与神木新华遗址早期遗存的年代相当或略早。在文化因素的构成方面,新寨遗址体现出多谱系交汇的综合特征,表明这一地区在甘青宁与河套地区、关中与北方地区文化传递路径中的枢纽地位。应该指出的是,白于山地区、洛河流域应该成为今后探究北方地带文化传播、迁徙及聚合问题的重要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东马坊遗址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东马坊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马坊遗址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东马坊村,2018年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调查发掘,发现的城址内周长约2920米,面积约57万平方米,同时还发现了水井、灰坑、陶器、瓦当等相关遗存,以及“左宫”“右宫”“大匠”等字样陶文。而这些文字对应的都是秦汉时期负责大型宫殿建筑营建的主要职官。

沣西新城东马坊遗址近期被考古界考证为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该遗址始建晚于栎阳城遗址,早于秦咸阳宫遗址,营建时间应早于阿房宫,但参与营建的机构规模却与阿房宫相当,显示出该遗址建筑始建时有相当高的建筑等级,是已知秦人渭河以南大片区域修建最早的高等建筑群。

2019年,东马坊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海口海底村庄遗址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海底村庄遗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是明万历年间(1605年)一次大地震造成的陆陷成海的灾难所致。这次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整个沉陷板块垂直下降,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罕见。原先一条陆上的小河沟,瞬间变成今日的东寨港;原先陆地上的72个村庄,永远陷落大海,成为举世罕见的“海底村庄”,400多年过去了,震后的“海底村庄”遗址已成为奇特的水下景观。

海底村庄奇观是中国唯一的因地震导致陆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遗址。如今在退潮时,从铺前湾至北创港东西长10公里、宽1公里的浅海地带可见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纵横。从东寨港至铺前湾一带海滩上,古村庄废墟遗址隐约可见。透过海水,可见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海底村庄离东寨港不远的海滩上,有一座以方石块砌成、保存完整的戏台。在铺前湾以北4公里处,有古“仁村”沉陷遗址,透过10米深的海水,当年村庄的庭院、参差的房屋遗迹依稀可辨。铺前湾与北创港之间的海底下,一座雕工精细、四柱三孔的“贞节牌坊”仍竖立于水中。横贯于东寨港海底的“绝尾沟”是地震留下的裂沟,深10多米,宽20多米。沟东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桥横跨河道两旁。

近几年来,许多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到海底村庄参观、探古。他们深深地被这片神秘莫测的地震遗址吸引着。他们凭吊当年因地震灾害沉沦于海底的古人,更倾心今天这个风景宜人、水晶宫般美丽奇特的旅游胜地。

景区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

乘车线路:在海口市内包租渔民的小船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河泊所遗址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河泊所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泊所遗址分布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河泊所、金砂等村部分区域,东邻金砂山、西面滇池水、南望小平山、北接石寨山,是滇池地区最早的人类-遗迹,也是石寨山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泊所遗址于1958年发现,2008-2010年中美联合考古调查再次认定,2014年开始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志龙教授带队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现已探明河泊所遗址分布总面积约400多万平方米,核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其主要年代为战国至汉代。

河泊所遗址是集各类功能于一体的遗址群,遗址中发现有专门的居住区、祭祀区、玛瑙等工艺品加工区、金属铸造区等不同功能区。经过考古试掘和发掘,清理各类房屋基址40余座、汉代水井13眼,“瓮棺”300余座等等。房屋类型多样,包括半地穴式、地面起建和干栏式房屋等。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包括釜、罐、缽和同心圆纹盘等,为石寨山文化陶器的典型器物;汉代遗物以绳纹瓦片、卷沿罐为代表。

2019年,河泊所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寨村:石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龙王辿遗址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龙王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王辿遗址位于宜川县壶口乡龙王辿村北,即壶口景区蔡家窑服务区内。2006年-2007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21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遗址出土了2万多件距今2-1.5万年以前的石制品及动物骨骼,并发现20多处用火遗迹,为探究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探究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等提供了科学证据。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铲是近年来我国旧石器时-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收获,长12.7厘米,宽9.2厘米,厚0.8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该项目荣获国家田野考古奖3等奖。

龙王辿遗址位于壶口上游1公里处,是重要的黄河古渡口,也是上流船只必须停靠的古码头。船从这里上岸,通过“旱地行船”,绕过壶口瀑布,方能进入下游继续航行。黄河航运的发达,促使了东、西龙王辿集镇的繁华。据史料记载,远在明代起,东、西龙王辿就形成了繁华的商业集镇,最多时一天能停泊一千多条船,一直延续到上一世纪50年代,才逐渐衰退,历时400余年。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热瓦克佛寺遗址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热瓦克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 游 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和田洛浦县玉龙喀什镇40公里的库拉坎斯曼沙漠中,周围沙丘茫茫无边人迹罕至。热瓦克,维吾尔语意为亭台楼阁,因佛塔中土塔耸立,故名热瓦克,又译洛瓦克、姚瓦克、拉瓦克。介 绍 热瓦克是一组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庙宇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两个门形缺口,院墙每边长45米。东墙外有一小庙,部分墙壁残存,内壁涂石膏,庙东墙内壁有穹形壁龛,壁上满刻逐层缩小的穹形纹路,线条规整流利,据说曾有立佛在内,此庙现毁坏殆尽。

四面院内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残迹,以西、东墙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则毁坏不存。佛高约3米,每隔0.6米即有一尊。在未风化的墙壁上均有壁画,供养人像,此丘云气纹和图案插于佛佝之间,色彩单调,以褚色为主,泥塑佛像有明显的健陀罗风格。

院中为佛塔。塔系土坯砌筑,多处被人挖坏。塔基基本为正方形,高约6~7米,塔身为复钵式,残高为3米,为典型的印度复钵式佛塔。寺院内外散布着红、黑钯和少量彩轴陶片,还有散乱于地表的人骨、泥塑佛像残体和剪轮五珠铜钱,附近有屋宇建筑的痕迹。

关于热瓦克的历史沿革和兴废年代,史无记载。学者据出土文物和佛像,壁画风格,以及以塔为主体的建筑格局推断为南北朝及唐代所建。热瓦克佛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疆和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真武寨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真武寨遗址为射洪县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寨遗址位于射洪县青岗镇天台山。始建于清代咸丰10年,用条石层层围砌,占地约7000多平方米。现保存有南寨墙和南寨门,分内外二层,内寨门额石刻“咸丰十年,真武寨,仲春日立”。南寨墙长20米,高2--4.5米。

真武寨的发现对研究该区域清代时期修建防御工程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价值。2012年10月新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岗镇:青岗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38691 男 19858 女 18833 家庭户户数 111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34120 家庭户男 16984 家庭户女 17136 0-14岁(总) 9199 0-14岁男 4796 0-14岁女 4403 15-64岁(总) 。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牛门洞新石器遗址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门洞新石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塬子头遗址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塬子头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塬子头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唐·陇县城关镇塬子头村西。

保护范围:东至村西断崖,西至崖边以西350米的农田,南至崖边,北至无名小沟。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30米。

2003年,塬子头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关镇:城关镇地处千河川道,是陇县县城所在地。版图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个办事处、2个居委会、15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43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062人。镇区山川塬兼备,宝平、宝天公路、宝中铁路穿境而过,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陇县重要的交通枢纽,工商贸和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1 元。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平道地遗址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道地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道地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白家湾乡梁家庄,遗址北至大坟区,南至华沟,东起小沙沟,西至平道地,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8.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暴露灰坑等,采集的标本有马家窑类型的旋纹红陶片、齐家文化的绳纹夹砂灰陶片等。

白家湾乡:甘谷县辖乡。甘谷县粮食和苹果生产基地。 1958年为刘家湾公社,1972年更名为白家湾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63.9平方公里,人口2万。316国道从境内通过。辖白家湾、刘家湾、尹家湾、蒋黄坝、李家湾、小沟门、蒜家嘴、安家湾、狄家山庄、苟家岘、梁家庄、马耳湾、王家新庄、廉家庄、东三十铺、宋家岔、斜坡、李家大山、宋家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石沟坪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石沟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春秋、汉

石沟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石桥镇圣泉村,大部分布在西汉水和干沟交汇处的台地上,面积约40万平方米。分属仰韶文化晚期、常山下层和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西周、春秋和汉代等。

20世纪40年代由裴文中发现。遗址堆积丰富,文化层厚3~4米,断崖上暴露有大量的灰坑、陶窑和大面积的灰层,地表散布大量陶片。采集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片,以及泥质夹砂灰陶片、少量泥质灰褐陶片。

石沟坪遗址内涵丰富,是研究西汉水上游史前文化演变和早期秦文化的起源以及西汉水上游地区史前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等课题的重要遗址。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泉村:圣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锁阳城古渠道遗址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阳城渠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锁阳城古渠道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桥子村南坝二队正南8千米处的戈壁荒漠中,分布于锁阳城东南。

1987年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从航片上看,各种渠迹如干渠、斗渠、支渠、毛渠等俱全,呈树枝状展布,有各种渠迹100余处。在锁阳城遗址南侧及东侧遗留的古渠遗迹比较清晰,今残存古拦水坝址一道长百余米,还有一条底宽16米、口宽20米的支渠。

锁阳城古渠道遗址地面遗存数量较多,对水利史、建筑史、农业史的研究,瓜州古代渠系网络遗址都具有重要价值。

锁阳城古渠道遗址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锁阳城遗址。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建议包车前往

门票

40元/人,学生半价

景点位置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南约70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

全文共 1015 字

+ 加入清单

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系2004年重庆市渝中区重点建设项目,由渝中区政府投资,于2004年4月1日开工,2005年2月建成开园。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由广场、城墙、雕塑组成。雕塑叙述了老城墙筑城、守城、攻城的历史故事,辅以《炒米糖开水》和《滑竿》两组民俗雕塑,市井味浓郁,是游人感受重庆历史文化的场所之一。

古重庆城有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道,应“九宫八卦”之象而筑以示“金城汤池”之意。通远门位于正西面,是重庆城唯一的陆门,是通往外地的陆路起点,故称“通远”。

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为抗击蒙古铁骑修筑的石基构造墙。现存的城墙及城门遗址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石砌城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动荡,通远门城墙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默默的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

公园226年,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建兴4年,大都护李严移护江州(重庆),护筑新城,新城周围16里,范围到今通远门。重庆通远门自建成以来发生过两场惨烈的战事,在通远门的浮雕上有相关记载:张珏死守通远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战死后,蒙军退回草原,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6年攻入临安南宋灭亡。1278年强攻重庆,守将张珏抗击元军,血溅通远门。张献忠破通远门。公元1644年,明崇祯17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60万军马,围攻重庆。经6天激战,终攻破通远门,占领川东要塞。特别是后一场战争,由于死伤过多,使通远门外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这就是后来《重庆歌》里“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述说的一段重庆掌故,到如今在重庆人划拳行酒令时还有“七星岗闹鬼”一说。

至今,通远门已是重庆仅存的两道城门之一,而通远门段城墙也是重庆唯一一段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遗址。重庆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抢救和保护历史古迹在新一轮的城市开发建设中显得尤其重要,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于二零零三年七月十六日立项,正式确定修建通远门古城墙遗址公园……

通远门及古城墙遗址位于渝中区七星岗中山一路段。原来的重庆城区的边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区的扩展,现已位于市区主干道上,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每天车水马龙,人流不断,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居建筑附着在城墙上修建。城上城下市井生活悠然自得,原来守护城区的关隘如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黑城子古城遗址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黑城子古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靖远县大芦镇黑城子村西北1公里。是一处大型土筑军防城堡。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72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约0.14米,墙残高2--4米,基宽9--11.8米,顶宽1--2米。南墙正中偏东开门,门宽5米。门处有瓮城,长27米、宽20米,门宽3米,墙高2--4米,城外有护城河。地表散见大量砖瓦、灰陶片、剔花青釉瓷、细白瓷片。据《甘肃新志》载:此城为新泉城,为唐大足初(706)郭元振置新泉军,初属朔方,天宝中(724—756),属河西节度使,宋为新泉砦,金废。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军事防务和城建史有重要价值。

大芦镇:大芦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南部,东接高湾乡,西接若笠乡,南于会宁县搭界,北与乌兰镇毗邻,俗称靖远南川。全乡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辖9村56社4118户21427人。 大芦乡明成化年间,人们居住在白茨沟内,沟内长满芦苇,称大芦。大芦乡交通便捷,靖天公路横穿南北,村村通公路,通电视,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

解放前设大芦乡公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山古城遗址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高山古城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山古城位于大邑县三岔镇,该城址发现于2003年。高山古城遗址地处成都平原西南缘,岷江支流斜江河中游,面积约34.4万平方米,规模比宝墩古城小很多,但筑城时间推测比宝墩古城更早。高山古城平面形状略呈梯形,东城墙和南城墙尚残存于地表,其中城墙的东南角保存较好,墙体高出现城外地面约1.5米-2米。

2015年,古蜀文明八大古城之一的高山古城开始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并入选2015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据悉,高山古城发掘的116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骨或许能够揭示古蜀人的来源。

2019年,高山古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城墙遗址外侧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0米。

三岔镇:三岔镇位于大邑县城东南面,距离县城约16公里,幅员面积约41.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62个农业合作社,2个社区,35个居民小组,人口32081人,其中,集镇人口约6000人,有耕地面积约35901亩,境内有农村信用社2所;中学校1所,小学校1所,九年制义务学校1所;有幼儿园4所,其中私立幼儿园2所;现有重点企业6家,外资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440户。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九成宫遗址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九成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这里属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近1100米,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

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开始名叫“仁寿宫”,是隋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隋唐时期的宏伟建筑九成宫,周垣有1800多步,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宫殿。现在留有凤台、唐王点将台、梳妆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遗址。

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自贞观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来九成宫度更唐高宗李治登基,又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他和皇后武则天先后来过8次。除此之外,王勃、卢照邻、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著名文人均在这里写过咏颂麟游山水的诗篇,医学家孙思邈也在这里采过药。

九成宫殿宇在唐代末年毁于洪水,今天仅存遗址,遗址上存留文物甚多。现存的文物主要有贞观六年(632年)唐秘书监名臣魏征撰文并序,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誉为楷书之宗,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石碑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另一通碑是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年)亲笔书写的《万年宫铭并序碑》。两块石碑现在存放于县城新城区西北角的碑亭内。在遗址内(今县城新城区正街南侧)还发现了一口唐代宫廷饮水井,砌筑别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丹丹乌里克遗址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丹丹乌里克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 游 丹丹乌里克遗址位于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北约90公里的沙漠中,知名度很高,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是文物工作者及旅游探险者的向往之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介 绍 该遗址从建筑材料上看,残存的墙壁和寺塔都是用晒干的土坯垒成的,有的还使用了烧过的砖。房屋则是用胡杨木构成,墙壁是芦苇纺织的,缠得紧紧的一小捆一小捆芦苇夹在棍子上,再在直竖的芦苇把子上涂抹一层和着碎草的墙泥。墙内外两面都刷了白灰,再绘制出优美的壁画。城区曾出土有佛像、壁画、陶器及古文字等,还有一些由成排的胡杨、杏树、李树等组成的花园。

遗址周围沙丘连绵高大,遗址相对处于低洼的地带,有枯死的胡杨林树干。从遗址所处位置看,可能是达玛沟水系的末端绿洲或克里雅河分支所形成的绿洲。从遗址0土文物分析,遗址可能属于汉至唐时代的遗址,与约特干遗址的时代相仿。

新疆和田

达玛沟乡:一、 地理位置策勒县达玛沟乡位于自治区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它位于策勒县东南部,“315”国道横穿乡辖境内,东与于田县相邻,西与策勒县固拉哈玛乡相邻,海拔高度1380米,距县城27公里,距地区所在地和田市127公里,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00公里。二、行政区划、民族人口达玛沟乡行政区域面积420平方公里,有17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连城,又名烽火台,俗称墩台。位于禁沟西岸。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蒿岔峪口。烽火台以土筑成,方梯形,底边长10.5米,高7.6米,夯层9—14厘米。《潼关卫志·兵略》:“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犹一室之内拴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也”。烽火台尚存。

信息来源:潼关古渡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澂邑漕仓遗址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澂邑漕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澂邑漕仓遗址·春秋~汉·蒲城县西头乡西头村东、北、南。

澂邑漕仓遗址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洛滨镇西头村东洛河西岸二级台地上。2003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洛滨镇西头村东洛河西岸二级台地上。时代:春秋-汉。遗址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其中心区域暴露长约150米,厚2米的灰层及水井等遗址。遗址南部钻探出东西长25米,南北宽10米,内有石础的夯土遗址。遗址北部发现陶窑5座及大量绳纹的板瓦瓦坯。采集有外绳纹、内麻点纹、菱形纹或布纹的板瓦、简瓦,连弧纹、平行双弧纹、云纹瓦当,“澂邑漕仓”文字瓦当,以及陶罐、翁、盆、壶、钵等残片。2003年公布被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东西1500~2000米,南北3000米。东至洛河,西至西头村以西100米,南至南庄村,北至后阿村。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00米。

洛滨镇:洛滨镇位于蒲城县东北25公里处,东与澄城县交道乡尧头镇接壤,南与东陈镇、孙镇相连,西与白水县雷村乡为邻,北与白水县西固乡、冯塬毗邻。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18.5公里,面积119.3平方公里,镇区面积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198人。2007年底,农业人口7800户30056人,均为汉族。全镇总耕地面积8.8万亩。 海拔350-700米,地形自西向东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庭故城遗址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北庭故城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以北约12公里的护堡子。

故城遗址在当地俗称“破城子”,它是在唐代庭州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九世纪以后属于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初隶属蒙古,宪宗时曾在此设置行尚书省。元在此设“别失八里元帅府”,当时仍是北疆的重镇。故城到了明代初年的时候才荒废不用。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国的学者徐松首先来此进行调查,发现了唐金满县残碑等珍贵的文物。1908年和1914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领的考察队和英国人斯坦因分别来此非法调查和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也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并由中国学者袁复礼负责测图。1979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重新进行过两次调查和测绘,在城西700多米处发掘的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佛寺遗址中,发现了大批泥塑像和精美的壁画。

古城的规模十分宏大,平面呈不规整的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的地方。外城墙周长达4596米,内城墙周长3003米;城墙高10多米,是夯土建筑而成的,厚8~12米,有马面及护城河等军事防御设施。城内原有的建筑破坏殆尽,仅保存下来了3处残破的墙基,9处残基址,其中2处是佛教寺院的基址。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外城应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显庆(656年~661年)和开元(712年~756年)以及高昌回鹘时期,曾多次对城址进行过修补或增筑。内城建于高昌回鹘时期。在城内曾经出土了很多唐代的板瓦、筒瓦和莲花纹方砖,并在城的西北角出土了唐代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和工艺水平很高的铜狮、石狮、葡萄纹铜镜、开元通宝、刻花石球、下水管道及陶器等多种文物。(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