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以后为什么不定都长安最新三篇

长安公园位于广东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区,占地面积22亩,总投资3800万元,是长安镇政府为广大群众和外来员工提供的又一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以后为什么不定都长安,供大家参考!

浏览

4324

文章

3

篇1:刘秀为什么定都洛阳?为什么没有继续用长安?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与东汉,虽然都是汉朝,但是因为都城的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习惯性地给它们用上了不同的叫法。其中,西汉的都城长安,东汉的都城是洛阳。而东汉,是汉室后裔刘秀重新夺回江山建立的,既然都是汉室,为什么刘秀没有选择继续使用长安作为首都,而是要定都在洛阳?洛阳与长安之间又有什么分别吗?

汉朝有东汉和西汉两种说法,所谓的西汉就是汉刘邦统一以后,所建立的一个政权,被称为西汉,西汉当时的发展,虽然起初的时候国力实力不强,为了减少北方地区对中原的搅扰,不停的通过和亲的方式来减少国内的战事。但是事隔半个世纪之后,这时的西汉通过养精蓄锐,通过不断的改革,男丁不断增加,军事实力不断加强,到了汉武帝时代,这时的实力就更强,通过汉武帝几十年的打仗,这时的西汉发展的很快,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焦点。

汉朝通过汉武帝不断的发展,确实也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一个朝代由盛到衰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西汉到了王莽时代,这时候王莽乱政,造成当时的西汉,出现大乱,从此以后的西汉由于不断的出现问题,就引起各地的不满,纷纷的有起义军不断的出现,这时的西汉,已经处于特别混乱的时期,各处都有很多的刘氏家族声称自己是刘邦的后代,在自己的地盘上通过拉杆子,再次的扶持刘氏集团,但是往往这些刘氏后人大部分都是冒充的,也许姓刘,但绝对不是刘邦的后人。

在众多起义军当中,刘秀就是其中的一支队伍,但是作为刘秀做人特别的谨慎,再加上自己本身出身不好,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官做得很小,再加上在自己不到十岁时父亲就已经死去,可以说在当时地位很低,即使自己求学,也是靠自己叔叔帮助,但最后在长安求学的时候,甚至靠自己做生意,比如选择买驴,然后把驴租出去,收取一定的租金,而且就连买驴的钱,都是和朋友一起合伙。

刘秀和自己的哥哥一起打着刘家后人的旗号,恢复刘家皇位,由于打的旗号名正言顺,虽然他和刘邦几乎没有血缘关系,但就用这样的一种方法笼络了很多支持刘氏家族的不同阶段的人,并且支持他的人都是很多的贵族,所以发展起来也很快。

但是刘秀定都洛阳没有选择长安,也是很多人比较诧异的,其实这也很好理解,首先刘秀定都洛阳,因为这是自己发源地,由于这里有根据地,一呼百应,再加上都是有钱人支持,以及很多有钱人也支持刘秀在洛阳定都,刘秀选择了洛阳没有选择长安,其实并不是他想凸显自己的政治正统。

其实刘秀不想尽早的做皇帝,因为他当时还没有实力,只是控了河北这一带,其他的省份有很多的起义军,所以刘秀做人谨慎,根本不想马上做皇帝,但由于支持他的贵族,以及手下一再的要求,才选择在洛阳定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唐朝之后为什么不定都长安

全文共 290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国古代史中的都城,西安绝对算得上一号。西安是一座文化底蕴极其丰厚的城市,在古代被称之为长安,而如今我们说的长安仅仅只是西安的一个行政区。西安有着“13朝古都”的美誉。这“十三朝”中的秦、(西)汉、隋、唐都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可以说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7年,在这1100多年里,长安都是我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但是为什么自唐朝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王朝将都城放在长安了呢?

在探知长安被甩出“都城圈”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长安为什么会成为都城的热选城市。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一、经济与文明优势

在周王朝及以前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完全是在北方,主要是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那个时候黄河相对“温顺”许多,河水也清澈很多,黄河两边有大把适合耕种的良田。在无与伦比的的优势条件下,必然孕育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所以在完全以农业为经济主导的时代,黄河流域有着绝对优势的经济地位。

正因如此,中原地区成为了华夏大地经济与文明的中心。

然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并没有在黄河流域,黄河孕育出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又与长安有什么关系?虽然长安不沿着黄河,但是却沿着黄河最大支流——渭河。这条横穿关中平原东西的大河,不但源源不断地给黄河添加水利助力,更是冲刷出关中平原这么一块巨大的宝地。

上图_ 左图示意长安城的位置,右图示意长安城周围的河流和水渠分布

这块宝地拥有着黄河流域同样的特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同样孕育着农耕文明。而且,西周文王、武王时期的都城就在关中平原之内。但随着周成王时代都城的东迁,再加之这里毕竟置身黄河流域之外,关中地区一度被中原各诸侯国所忽视。然而,随着秦国的崛起,大本营关中平原,又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其都城咸阳(长安附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政治地位更是空前提高。而继秦帝国之后的西汉,同样是占据了关中平原之后而统一全国,并且定都长安,关中平原的政治地位得以延续。这为长安拥有“首席都城”之地位打下基础。

上图_ 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分区图

二、地理优势

相对于经济与政治,地理上的优势,才是让长安能够成为“首席都城”的第一要因。

长安所在之地——“关中”,绝对是一块易守难攻的宝地。因为关中四面环山且十分险峻,在秦汉时期,想要进入这块平原地区,唯有翻越崇山峻岭。而在这延绵千里的山岭之间,方便行军的,唯有四个地势相对平坦的峡谷通道。

上图_ 关中四塞(东面是潼关、西边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是武关)

如此,只需要在四道峡谷之中,占据险要地理位置修建关隘,就可以轻松抵御敌军的入侵。这四个关隘分别是:

1. 位居西北的萧关,乃通往西北甘、宁之要道;

2. 位居西南的大散关,乃联通汉中与巴蜀之要道;

3. 位居东南的武关,乃通往南阳盆地的必经旱路,也可以直插荆襄水路要塞;

4. 位居东侧的先函谷关,后潼关,故又称函潼关隘,此关口比邻黄河,是抵御水旱两路进攻之要塞,这个关口也是关中连接中原的主要通道,因此尤为重要。

正是有了这四个要塞关隘的保护,在那个辎重运输困难的年代,想要突破关中平原的防御体系谈何容易。再加之,相对稳定与充裕的经济基础,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而位于渭河等几条河流流域汇聚之地的长安,就成为了关中平原的最佳地点。长安也就成为继秦帝国之后,各大王朝首选的建都之地。

上图_ 长安地理位置示意图

那么既然长安及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区优势如此明显,为何会最终被王朝摒弃,而最终跌落“都城神坛”?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经济与地理上两大优势的丧失,而导致长安失去了首都地位。若二者比较之,经济地位的下降则更为关键。

先说地理优势的丧失。

前文提及,关中平原的优势在于易守难攻,防守住四大关隘,似乎关中则可高枕无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地理的进一步探索与认知,通往关中的道路已经不再是局限于四关。至少,从汉中通往关中就开发出了四条通道。

更可怕的是,从中原通往关中平原已经不再需要必经潼关,从山西南端(今郓城一带)可以渡过黄河直插关中。这条道路简直成了关中平原防御上的噩梦,唐高祖李渊灭隋,梁太祖朱温灭唐都走的这条路线。关中平原已经不再是无法攻克之地。

上图_ 梁太祖朱温(852年—912年),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

其实,地理优势地位的下降,更多是表现在经济地位下降之中。

在我国封建王朝统治时代,都城必定是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城市,长安自然也不会例外。由于人口的飞速增长,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的农业产出能力,已经无法满足长安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需求。面对这样的窘境,从其他地方调配物资支援长安,乃是唯一选择。

经过东汉、三国,尤其是南朝时期,江淮以及江浙地区得到了大力开发与长足发展。等到了隋唐时期,南方已经成为了国家的经济支柱,尤其是粮食产量,更是远高于北方。因此,江淮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长安需求物资的主要来源地。

但是,从江淮到达长安,这条“物资补给线”上,简直是困难重重。这困难一方面来自长安地处西部,与东部江淮距离遥远,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关中平原四年环山的险峻地形。

上图_ 隋唐大运河

在唐朝,借着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物资从扬州上船出发,到达洛阳就得半年,这只是完成了一半的行程,这半程相对轻松,因为全是水路。物资再从洛阳转至长安,那就更费劲了,得先靠陆运,将物资绕过黄河天堑三门峡,再进入渭河水运至长安。这一套下来,成本高到惊天,时间更得一年开外。这种经济上的制约,已经让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地理的优势,完完全全地变成了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大劣势。

如此低效长距离的物资运输,更加致命的问题就是,一旦发生战争,敌人只需要掐断你的物资运输线路,都城长安就会瞬间崩溃。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率先占领了洛阳,掐断了长安的粮道,这招釜底抽薪几乎让唐王朝崩溃。

为了缓解长安物资供应的压力,隋唐的前几位皇帝都不得不采取长安与洛阳两地奔波的执政方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隋炀帝和武则天都不愿意待在长安了。换句话说,隋唐时期的长安,名义上是首都,但是其地位已经比较尴尬了。

上图_ 游牧骑兵

此外,还有这个重要因素,也令长安不能够再作为王朝都城,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已经由西转东。

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主要集中在西北,贺兰山与阴山成为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战斗的前沿。但是,随着两汉时期对匈奴等民族的强力打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相继入侵,并在中原北方建立政权之后,西北这一片的游牧民族要么是在战斗中消亡,要么就是被汉化而融入中原,西北一侧的入侵问题得以缓解。

而在唐朝之后,五代十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崛起,最具代表的就是契丹、女真与蒙古。而北方抵御入侵战争的前沿,也从贺兰山与阴山,转至太行山与燕山一带,所谓“燕云十六州”成为战略要地。而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则进一步下降,甚至黯然失色,一落千丈。

上图_ 燕云十六州

总而言之,长安以及所在的关中平原,在唐朝之后,所有的优势都荡然无存,自然也不再可能成为首都。但随着当今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西安这座历经沧桑的历史名城,再次成为经济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西安的再次腾飞,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唐朝灭亡后,为什么再没有人定都长安?

全文共 1390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是中国古代从西周至唐代中,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也使得它成为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的都城。然而,就在唐朝灭亡之后,却再也没有一朝将它作为首都,前后差异如此之大,又是为什么?后世的王朝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没有再选择长安定都?

宋朝承接五代,而五代从后梁朱温开始,就把都城定在开封,因为开封当时是他的地盘,便于控制。此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也都和后梁一样,把都城放在开封,并没有迁往洛阳或者是长安。宋朝开国时,接替了后周的政治遗产,其中也就包括定都在开封这一项。

到宋太祖赵匡胤基本上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大体上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国家形势逐步稳定下来,因为赵匡胤是出生在洛阳的,所以他曾有过迁都到洛阳去的想法,遭到群臣反对后,他在愤怒之中曾经刺激朝臣说,不但要迁都洛阳,而且将来还要进一步迁往关中,定都长安。

宋朝的大臣们为什么反对迁都洛阳呢?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在开封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如果迁往洛阳,这些就很难得到保证了。因为洛阳在唐朝是作为东都存在的,本身也有大量的宫殿和军政建筑及设施,所以在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争的破坏。如果这时迁都,势必要重建,而重建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宋太祖最后放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出自财政压力的考虑。

定都长安就意味着,西到天水,东到洛阳,整个这个地区都是处在京城的外围,在军事上必须保证绝对安全。而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原来陇右、河西走廊地区的驻军内调,吐蕃势力趁机扩张,今天的陕北、宁夏、天水一带几乎都被吐蕃势力占领,导致天水、庆阳都成为边境。到北宋的时候,这个形势并没有变化,所以长安这时候已经不适合做都城了。

实际上,关中地区在汉末就遭遇了持续的战乱破坏,加上水土流失,自然环境变化,关中地区就已经无力自给自足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定都长安的政权不断从其它地区强制迁移人口来充实关中,但实际上关中没有能力养活这么多人。到隋唐时期,虽然都城在长安,但都仰赖于从南方运输而来的粮食,这也就是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的作用。

到唐朝时,每年都会有段时期,皇帝会带来大批皇亲贵族浩浩荡荡的前往洛阳,名义上是巡幸,实际上就是逃荒,因为关中每年这个时候青黄不接,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只能去洛阳就食。但运河是需要经常性的疏通、清淤的,在中晚唐时期,朝廷没有能力对运河进行维修和疏通,所以到五代时期,运河的运力已经下降了很多。

所以,不仅是宋朝没有定都在长安或者洛阳,而且是在唐朝灭亡之后的一千年里,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兴起之前,都没有再定都长安了。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水土流失,自然环境变化,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如果国家没有能力组织从江南到关中的大规模粮食运输,而且必须稳定可靠可持续,就不会定都长安了。

从外部条件来说,明朝的条件要比宋朝好很多。所以,在天下大定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考虑过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关中,并且指派太子朱标率领考察团前往关中地区去考察迁都的可行性。而朱标一行人的考察结论则是,关中已经不适合做都城了。所以,朱元璋也放弃了这个打算。

相比之下,开封虽然无险可守,但是日常性的粮食供应还是要比长安和洛阳方便得多,可以依靠当时还比较发达的汴河、泗水、淮河和大运河联通,来保证粮食从南方源源不断的供应过来。所以,虽然宋朝在开封周围和河北囤积的军队越来越多,消耗越来越大,但却能够维持一百六十年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