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神话电视剧排行榜通用20篇

想知道古代的奇珍异兽吗?你知道其中的四灵、四神、四凶吗?

    浏览

    6428

    文章

    1000

    篇1: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流程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科举考试,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考试在古代可是对于要考试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毕竟很多人寒窗苦读多年就为的是这个科举。那么这个在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顺序还是非常讲究的,要一层一层的来,所以科举才会让这么多人挤破喉咙的想要高中!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2、古代科举的考试流程

    1、童生之考试:读书人的入门考试,没有考上的均不能正式算作读书人(所以叫童生),考上的成为生员(不是所有的都是秀才,优秀的才能称为秀才),要举行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环节。童生考试三年两考。

    2、举人(乡试)之考试:针对优秀的生员(不是每个人都去)参加省里的考试,考上举人的可以授官(只有举人及以上才能具有当官资格,所以叫举人),有初试、复试两个环节;

    3、进士之考试:考上的举人都要到北京举行会试(本来已经有资格当官了,所以叫会考),考上的叫进士(分三个等级),有会试、复试、殿试、朝考(翰林入学考试)、散馆(三年后翰林院毕业考试)五个环节,

    4、考差:考乡试考官之考试

    5、大考:对现行官员的定期学习检查(不得偷懒、要继续学习);

    6、制科:针对特殊项目的考试

    3、古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bai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城介绍 各朝代都城完整列表

    全文共 460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总共经历了20个朝代。其中作为都城的地方更是数不胜数,毕竟有些朝代还不止立过一个都城。其中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被称为是六大都城,当然除了这六个地方,还有很多城市也曾被选为首都。所以这次就帮大家整理出了历朝历代完整的首都列表,其实从这个列表中就能发现选址都城的规律是怎样的,南北方的都城又有什么差异,感兴趣的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河南郾城)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 (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 (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 (今广东广州)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栎阳 (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 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220年—公元221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武昌(今湖北武汉)公元265年—公元267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

    『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

    『夏』 (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建康 (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公元552年;江陵 (今湖北江陵)公元552年—公元554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吐谷浑』 (公元4世纪初—公元663年约350多年 伏俟城(今青海湖西22.5公里)

    『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877年)约300年 匹播(今西藏琼结县);逻些城 (今西藏拉萨市)

    『渤海』(公元669年—公元926年) 东京龙泉(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

    『南诏』(公元738年—公元902年 羊咀咩城 (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长和』(公元902年—公元928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义宁』(公元928年—公元937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

    [十国]

    『前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楚』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南汉』广州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闽』福州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吴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

    『吴』扬州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唐』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今湖北江陵)

    『北汉』太原(今山西太原)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少数民族政权】

    『辽』 (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金』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辽阳(今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人有没有胶水?古代人是如何制造胶水的?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人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有很多故事的,大家也知道的,其实古代人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聪明,更多的时候讲究一个实用,我们都知道胶水是现代人用得很多的东西,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胶水在古代有没有?古代人又是如何制造胶水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古代中国家具都是榫卯结构,打造出来的家具可以一根钉子都不用,严丝合缝,非常牢固。 于是有些半懂不懂的人就会吹嘘,真正的中国古代木匠做的家具连胶水都不用。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传统家具,除了部分需要可拆卸功能的以外,都是要上胶的古代木匠用的胶水。

    古代木匠用的胶水,主要有鱼鳔胶,猪皮胶。

    鱼鳔胶,顾名思义,是用鱼鳔制成的。 鱼鳔经过蒸,熬,捣烂,过滤等程序,最后得到鱼鳔胶。使用的时候,隔水加热,融化了以后涂在木头表面,待冷却干燥后,即可粘合成功。

    猪皮胶,就是用猪皮,经过熬煮,变成像胶水一样的东西,使用时候也是隔水加热,跟鱼鳔胶的使用方法相同。 下面就是猪皮胶的样子:

    这两种胶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天然无污染了。其次,这两种胶,最怕受热,所以当家具用的时间长了,有了损坏,只需要用一壶开水在上了胶的地方浇上去,就可以进行拆卸了。 而冷水,再怎么浇都没事。不像现在用的化工胶水,粘上了基本就拆不开了。这个也是一个缺点!

    当然,这两种胶水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渐渐已经被现代胶水取代了。 首先这两种胶,制取不易。尤其是鱼鳔胶,需要经过大力捣碎,老话讲“好汉子捣不了二两鳔”,就是说制取鱼鳔胶非常不易。更何况今日,从前不是稀罕物的鱼鳔主要都拿来作为美容保健品了,价格也不断提高,因此鱼鳔胶的使用就更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延禧攻略娴妃结局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娴妃真正下场比电视剧里还要惨?

    全文共 214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娴妃是乾隆皇帝册封的第二位皇后。富察皇后去世以后,对乾隆皇帝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原本乾隆皇帝都不打算立皇后了,那娴妃到底是怎么上位的呢?在延禧攻略中,娴妃被打造成了一位大反派,实际上历史当中乾隆和娴妃曾相互反目,两人的关系达到冰点,最后娴妃去世下葬,乾隆给出的规格也只是嫔的水平。虽然现在不知道娴妃的结局到底是如何,不过从正史上来看,娴妃的结局可能比电视剧里还要悲惨一些。

    在热播大剧《延禧攻略》中,娴妃原本淡薄于宫斗,与人为善,她母亲曾进宫苦劝其争宠,以提携自己的父亲,让自己的家族依靠着她的宠爱而飞黄腾达,但娴妃对这些却是无动于衷,数次进宫劝说而未果的母亲甚至大骂道:“怎么生出你这么不争气的女儿”,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的父亲因为犯罪而累及家人,纷纷被投入大牢,为了让娴妃搭救家人,她的母亲甚至一气之下撞死在宫门下,在深宫中的娴妃想要救助在狱中的父亲和弟弟,却因为自己不得宠,在宫中没有势力而无能为力,最终弟弟在狱中惨死,家人的相继离去给娴妃的内心带来极大的震动,她的黑化之路也由此开始。她先是收养了嘉嫔的儿子四阿哥,但为了永绝后患,她心性之间恶毒的一面也暴露出来,她不但杀死了四阿哥的生母,而且还装作无辜的样子对四阿哥照顾周到,关怀倍至,连骄横跋扈、目中无人的高贵妃也在她精心的设计之下最终殒命,随后又借着皇后生病、在宴会之上保护太后而获得管理六宫事务的大权,位份也晋封为贵妃(之后成为皇贵妃、皇后),一时之间成为了后宫中真正的主人。那么历史上的娴妃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她和乾隆帝之间又生育了几个子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辉发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四品佐领讷尔布之女,初侍宝亲王府,为王府侧福晋。乾隆帝即位后被晋封为娴妃,其封号“娴”在内务府《鸿称通用》中意为“安和的、恬静的”。乾隆十年(1745年)晋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乾隆帝的嫡后富察氏病逝,时年仅三十六岁,后宫不可一日无主,四个月后,乾隆帝晋封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那拉氏自正位坤宁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令皇后伴驾同行。然而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那拉皇后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之时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但至杭州时,那拉氏因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回到京师不久,乾隆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册宝,次年七月,那拉氏薨逝,时年四十八岁。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乾隆帝正在木兰围场狩猎,得知皇后病逝,他并没有立刻赶回京城,而是发布了一道上谕,在这道上谕中乾隆帝说道:“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皇后死了,皇帝却说是她福薄所致,并且不肯为她举行皇后等级的葬礼,帝后之间的矛盾之深可想而知,与孝贤纯皇后相比,那拉皇后的丧礼要寒酸的多,那拉皇后既未附葬裕陵,也未单建陵寝,却葬在了妃园寝内。按惯例,凡葬在妃园寝内的,无论地位有多低,都各自为券,而那拉皇后却被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位于一侧,堂堂的皇后反倒成了皇贵妃的下属。而那拉皇后既不设神牌,死后也无祭享,入葬以后也只字不提,甚至连画像都被全部销毁。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整个丧事仅用银207两,还不如一个低级朝廷官员。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导致帝后反目的呢?皇帝自己的说法是,皇后剪了头发,大不敬,大不孝。但经过数百年的时光流转,真正的原因也许永远无从得知。她为乾隆帝共育有三个子女,即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和皇十三子永璟。这其中皇五女与皇十三子永璟皆两岁夭折,只有皇十二子永璂得以成年,但在深宫之中永璂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下的境遇转变。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永璂出生在翊坤宫,他的出生让乾隆非常高兴,不仅写诗纪念,还让大臣与他“同喜”。他的名字“璂”,在古汉语里是皮件里镶嵌的玉饰,明代《诸司职掌》云:“皇帝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各缀五彩处十二,以为饰,天子皮弁饰十二璂”。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乾隆帝对这个儿子的看重。在人生中的头十三年中,永璂可以说是比较幸福的,他天资淳粹,至性过人,诗文也是读的很好,自己又是皇后之子,宫中妃嫔阿哥更是为了结好皇后而对他关爱有加,相比于其他兄弟,他离皇位的距离更是近了一大截。

    但这一切的美好在乾隆三十年戛然而止了,她的母亲失宠了,还被收回了皇后的册宝,已经是不废而废。随之而来的是宫中众人对他态度的转变,曾经对他关爱有加的妃嫔们对他开始不理不睬,友爱的兄弟们更是对他唯恐避之不及,宫中的重大事务、宴会等也与他无关了,母亲死后,他更是成了形单影只的一个人。在孤寂和落寞中,在无情的深宫之中,他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十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皇十二子爱新觉罗·永璂就郁郁而终,时年二十四岁,他死时没有任何的爵位,不是王,也不是亲王,甚至连个贝勒也不是,更没有儿子。直到二十多年后的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嘉庆帝才追封这位哥哥为贝勒。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如何处理婆媳关系

    全文共 2314 字

    + 加入清单

    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开封人,14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1143年吴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55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1197年,吴太后病死,终年83岁。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

    三级跳式的一路升迁

    南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大概天生就是当皇后的命。

    据说她当皇后,出生前便已经由“上天”安排好了。《宋史》上说她的父亲吴近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看到一个小亭,匾额上书“侍康”二字,亭旁边有一株芍药,“独放一花”,花下还有一头白羊。

    吴近醒来感觉很是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乙未岁(羊年)生下了“妍丽可爱”的吴氏。吴氏十四岁的时候被选入宫,侍奉当时的康王赵构。吴近这才恍然大悟,认为这是上天的征兆。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也可能是他父亲在女儿发达后的一种刻意附会。古人总是迷信这一套的。吴氏日后被赵构宠爱,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这些“迷信”。

    譬如有一次,皇帝君臣在海上航行,突然“有鱼跃入御舟”,这时吴氏不失时机地说道:“此周人白鱼之祥也。”要知当时北宋刚灭亡,金兵大举南下,恐慌无助的高宗君臣只好“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其窘迫之状可想而知。赵构此时听了这样的吉利话,心里自然非常高兴,马上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到达目的地,又进封为才人。

    当然,吴氏讨得赵构的欢心,可不单是只凭伶牙俐齿。《宋史》说在赵构即位初期,她“常以戎服侍左右”。

    有一次,宫廷卫士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突然包围行宫,诛杀宦官,发生兵变。闯进宫内的士兵“问帝所在”,吴氏不惊不慌,用智慧和胆略哄骗过去,帮赵构躲过一险。

    除却英姿俏丽、胆略过人外,吴氏还“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宋朝皇帝的文人气息都很浓郁,赵构也不例外,因此对“能文能武”的吴氏另眼相待,“宠遇日至”,很快就将她进封为“婉仪”,旋又晋升为“贵妃”。

    吴氏还擅长搞好婆媳关系。高宗的母亲韦太后从金国还朝后,由吴贵妃侍奉起居。吴氏体贴周到,“顺适其意”,饱受惊吓之苦的婆婆非常受用,对这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也非常满意。

    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说吴氏曾经“绘《古烈女图》,置坐中为鉴”,同时,“取《诗序》之义”,在自己后宫的居所挂了一块“贤志”的牌匾。

    这两件事看似普通,其实寓有深意。要知韦太后曾以“亡国之妃”遭金人掳掠,受过不少“非人之苦”,心里也有许多难言之隐。

    挂上“烈女图”以明志,“忍辱偷生”的韦太后心里自然欣慰许多。因此,宪节皇后去世后,朝臣请“累表请立中宫”,吴贵妃便成了热门人选,韦太后“亦为言”,力挺吴贵妃。

    于是,绍兴十三年(1143年),吴贵妃正式被册立为皇后。此后,“追王三代,亲属由后官者三十五人”。

    幕后的操持政务者

    吴氏不但有做皇后的好命,而且她还是做皇后的“好料”。

    高宗赵构大概是在亡国的兵乱中遭受太多的惊吓,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渐渐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后,便再无子嗣。无奈,只好召宗室赵伯琮入宫,收为养子,命张贤妃育之。

    当时还是才人的吴氏,为替皇帝分忧,也积极申请“育一子”,于是收宗室赵伯玖为养子。后来,张贤妃不幸病逝,吴皇后便将赵伯琮一并收养。

    吴皇后对两个养子并没有“亲疏有别”,而是“视之无间”。因为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堪当大任,所以吴皇后积极说服高宗将其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慎。

    值得一提的是,赵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而高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因此,赵慎即位,皇权便又由太宗一系转入太祖一系。

    吴皇后的大度和大气赢得了子孙(虽然非亲生骨肉)的尊重。1162年,高宗禅位于赵慎,是为孝宗。当了皇帝的赵慎,对非亲生的吴皇后非常尊敬,不但上尊号为“寿圣太上皇后”,而且平时也是毕恭毕敬,拜见“如宫中仪”,对吴皇后的亲属也“推恩有差”。

    到了她孙子辈光宗即位,对这位重量级的“祖母”更是敬重有加。而她的曾孙辈宁宗赵扩,也时时要聆听她的教导。

    吴皇后经历高、孝、光、宁四朝。这些南宋皇帝,虽然心肠都还不错,可就是软弱无主见,好在有她这么一位坚强的女人替他们撑腰。

    譬如当年光宗向奶奶讨教用人之道,吴太后深知政权交替平稳的重要性,也知道这个孙子很是平庸,所以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宜崇尚旧臣”。再如她过八十大寿时,对侍奉身边的嘉王赵扩“勉以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为这位未来皇位继承人传授君王之道。

    吴太后辅佐的这几个皇帝很有意思,个个都不爱当皇帝,而是愿做太上皇。吴太后的夫君高宗赵构就当了足足25年太上皇。孝宗效法高宗,也做了5年。

    而随后的光宗,因为和孝宗一直不和,又天天受老婆的气(其皇后李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当了5年皇帝便厌烦了。

    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驾崩,光宗心神俱疲,颓然病倒,觉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也想做个太上皇。甚至他亲爹的“祭奠之礼”,他也以病推托。这时朝廷已乱成一锅粥。

    群臣此时能信赖的,也只有这位白发苍苍、年逾八旬的吴老太后了。于是,宰臣奏请吴太后“垂帘主丧事”。太后开始不许,她并不愿参与政事。

    但国不可一日无主,以江山社稷计,她只得再次“出马”,在“梓宫前垂帘”,然后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帝。第二天,她又按程序册封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然后马上撤帘,从而干脆利落地化解了这场宫廷危机。

    想来赵家的子孙也真是没出息,剩下的半拉江山都不好好爱惜、认真护理,还要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受累操心。

    三年后,吴太后病逝,时年83岁,走时还不放心,特地留下遗诰,告诫她的孙子和曾孙“宜于宫中承重”,服哀五月,以日易月(也就是仅仅五天)。言外之意,是告诫她的“孝子贤孙”少来些虚的,多干些正事。

    那个时代,男人不行,也只好靠女人撑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收藏古代家具的好处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选择理财收藏品是我们很多爱好收藏的人的疑问。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那么收藏古代家具好吗?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投资理财安全小知识。

    1、收藏品的经济价值。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的朋友会经常听到或是看到,某某古代珍品被拍卖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而其拍卖方在收藏之初的成交价却远低于当前拍卖价的新闻报道。不难看出,收藏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投资行为,且收藏珍品若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必是可以换取丰厚的财富回报。

    2、培养艺术品收藏家的兴趣爱好与提升其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珍品如古玩、玉器、字画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距今年代越久可供收藏的珍品,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谓是价值连城。诸如中国古代的一些出自名人之手的书画真品,收藏家将其收藏,不仅是表达收藏家对创作珍品名人的敬仰之情,还体现出收藏家的文化素养。或许,从其物质材料的角度来看,古代的石料、玉料等可能远不如当今高科技开发的材料,但其精神文化价值,却非同凡响。

    3、纪念往事或是纪念历史。例如在2004年5月5日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被一亿四百万美金的天价成交的毕加索代表作《手拿烟斗的男孩》。如此高昂的拍卖价,刷新的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记录名震一时。但直到后来,通过媒体的曝光,世人才看到天价成交幕后的“真相”——这幅画不仅是出自名家之手,其背后还深深隐藏着一个跨世纪的爱情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最残忍的杀伤武器有哪些?盘点古代最强6大杀伤性武器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反应古代战争的电影当中看到很多种不同,形形色色的冷兵器。这些武器很多都是专门根据角色进行设计的,想尽一切办法让其拥有最强攻击能力,让敌人无法阻挡的攻击能力,甚至要达到能将敌人秒杀的程度。而且这些武器大多数都不是虚构出来的,我们在很多历史文物当中都能看到这些残忍的冷兵器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下6大最强杀伤力的冷兵器。

    1.晨星。这是一种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武器,有点类似流星锤,主要装备的是步兵和骑兵。这件武器主要是针对腿部与膝盖的攻击,能够很大程度上让人失去行动能。而且有着极强的破防能力,如果往脑袋上捶得的话,基本上一下就毙命。

    2.Hungamunga。这是一种由铁制成的战斗武器,是有非洲部落乍得湖所命名的。这种武器是当地非常常用的近身肉搏武器。不过这件武器的最初设计是被用于投掷攻击的。

    3.Chakram环刃。这是一种在印度非常常见的民族武器,最先是取源于脉轮、轮或圆。这种武器的生成足足40-50米远,最强杀伤力在30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能够轻轻松松斩断直径为2公分的竹子。Chakram环刃抛出去之后是

    垂直飞行的,并非水平,很够轻松的将敌人的手臂或是双腿斩断。

    4.战镰。这是有大镰(Scythe)所演变而来的武器。大镰的镰身与镰柄是成垂直的角度,而战镰却是与镰柄是平行的。镰身就像是镰柄的眼神,有点像氏逆刃的长柄刀。战镰的攻击要比大镰更下适合抵挡步兵和重创骑兵。

    5.双节棍。双节棍最初其实是打鼓用的,是源自于日本冲绳的一种钝器,主要是由两段石漠化金属所组成的,然后用一根铁链连在一起。双节棍是同个抓住其中的一段,然后摆动甩出另外一段来对敌人进行攻击,被攻击的点基本上是脸部或是手臂。被双截棍所攻击的位置的内部骨骼会受到很严重的伤害,甚至是骨碎或是断裂。若是针对头部攻击的话,会造成严重的脑震荡,很有可能直接被打死。

    6.巴迪什。巴迪什是一个长达150公分,有着花样上端的新月状的斧头,这个新月状的描画曲线60厘米左右,斧头头横向安装的形状的保罗武器的一种,有时候也被称之为新月斧。与其他的保罗武器相比之下很短,刃非常的大,总重量在2-6公斤,重量绝大部分都击中在斧头头上。巴迪什在挥动的时候会增加威力,能够轻松的看下人的脑袋,破开敌人的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中兴”是什么意思?盘点历朝历代的“中兴”局面

    全文共 1985 字

    + 加入清单

    中兴”的意思是指由衰微转为复兴,所以古时候历朝历代基本上都会经历一段“中兴”局面。例如光武中兴、元和中兴、弘治中兴,大家应该多多少少都有听说过,只是这些“中兴“局面维持的时间或长或短。当然每个朝代的发展历程都不一样,都些朝代可能过一段时间便会迎来一次“中兴”。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各个朝代的“中兴”时刻,从周朝到清朝,看看他们是如何振兴起来的。

    周朝:宣王中兴

    周宣王继位之时,经历了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正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周宣王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法文、武、成、康之遗风,并及时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

    西汉:昭宣中兴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于临终前两年下道《轮台罪己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汉武帝驾崩后,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昭宣二帝在位时,着重休养生息,汉武帝在位时严重损耗的国力得以恢复。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对昭宣二帝在位时的治绩,史称“昭宣中兴”。

    东汉:光武中兴

    王莽篡汉,西汉结束,改国号为新。后王莽改制失败,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最终肢解新莽政权,汉景帝后裔刘秀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新莽天凤四年起到东汉建武前期,因战争而受到严重破坏的农业、手工业,他在位期间,都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光武帝的苦心经营之下,东汉社会呈现繁荣景象,王夫之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史称“光武中兴”。

    唐朝:元和中兴

    唐朝中期以后,国势衰落,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其中,特别以河朔三镇最为跋扈。唐德宗在位时,有鉴于中央兵力不足,故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但流弊渐生。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便着意用兵对付强藩,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唐朝:大中中兴

    唐宣宗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除郑、李之外,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百官全部昭雪。他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宋朝:乾淳之治

    宋孝宗赵昚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

    明朝:弘治中兴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兴”是一个短暂的“治世”,尽管存在诸多弊政,但是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弘治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却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孝宗励精图治,被誉为“中兴之令主”,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弘治中兴”。

    清朝:同光中兴

    中国进入一个特定时期,就是“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形容清帝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而“同光中兴”,正是清帝国在这样复杂、凶险的环境中所探索出的一条新的道路。虽然同治(爱新觉罗·载淳)、光绪(爱新觉罗·载湉)两位皇帝都未见得是什么英主,但把持着朝政的慈禧太后自是老谋深算,而贤王能臣如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张之洞也尽心辅国。从1864年(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三十年间,国内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强,“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不断被派遣到海外。这一派中兴气象,在甲午战争后戛然而止,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火星的“上帝之脸”是“古代雕像”?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火星的“上帝之脸”是“古代雕像”?

    据说,古代亚述人发展出了太空旅行,并将他们的神像雕塑留在了火星上。上周一,NASA的“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发送回一张图片,上面的石头很像亚述人的智慧之神Nabu——至少一些UFO迷认为如此。

    该图片拍摄于“康塞普西翁陨坑”,由于陨坑附近的奇特岩石层,该区域对科学家而言一直是个谜。

    这两张脸并排摆放,一个径直看向我们,另一个则望向左方。面对我们的脸和那些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脸有许多共同点。

    尽管外星人捕猎者可能正发出警告,但NASA并无兴趣进一步探索这些“脸”。NASA的发言人GuyWebster表示:

    你大概可以分辨出来,这只是小陨坑边缘的一块天然石头,而不是由某些古代文明所制造的雕塑。不过,人们正运用他们的想象力,享受每一个火星探测器所拍摄的每一张对外公布的照片,这是件好事。

    他们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大脑的一个伎俩,名为“空想性错觉”——在随机图案中看到熟悉事物的心理反应。上个月,人们在这颗红色星球上看到另一更加知名的宗教图案。UFO猎人表示,他们在火星的山中看到了巨大的佛像。

    他们正用此“发现”来表明,该星球曾存在过智慧生命,他们甚至曾有过宗教。

    NASA正打算操纵探测车前往一个沙丘地区,它有两层楼那样高、有一个足球场那样宽,希望借此了解更多该星球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中国的别称 古代中国有什么别名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中国别称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夏、函夏、九牧、九域、中华、海内等。“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1、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2、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3、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4、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5、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的《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6、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哪些古代家具适合收藏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选择理财收藏品是我们很多爱好收藏的人的疑问。近年来,古家居物件的收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人们收藏它们,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年代久远,更因为它们含有很丰富的知识。那么哪些古代家具适合收藏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投资理财安全小知识。

    1、近年来,以大、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红酸枝为代表的高档红木家具价格正在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其中一些珍稀木材价格的高涨及经营的诚信危机,导致众多收藏者对之望而却步。然而,随着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回归及家居条件、生活质量的提升,普通消费者对质优、工良且价格相对亲民的酸枝家具的需求势必有所增加。

    2、海南黄花梨价值最高,目前已经几乎绝种,黄花梨家具价值连城,只有在少数古典的家具里面可以找得到。而且因为黄花梨家具珍贵价值,容易被不法商贩用越南黄花梨冒充,因此鉴定时不光要看黄花梨材质,黄花梨家具木材在纹理上的差异,价格差距也是非常大的。而非洲黄花梨木价格,目前大概在一千四左右,价格比海黄跟越黄都低非常多,属于非洲的一种珍贵硬木,鉴于黄花梨木质的稳定性,纹理的美观,黄花梨高实用性以及同样的大口径珍贵木材的稀缺性,都极有可能被写入新的国家红木标准,黄花梨家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3、最有潜力的当属白酸枝。所谓“白酸枝”,中文学名属于红酸枝木类、黄檀属,主要产于缅甸和泰国地区的奥氏黄檀。它与大红酸枝同属红酸枝类,质地纹理与大红酸枝非常接近,只是颜色略有不同,大红酸枝偏红,而白酸枝颜色偏黄、棕。除此之外,奥氏黄檀还具有稳定性好、油性足及历史上认可度等优点,市场竞争优势相当明显。随着大红酸枝资源的不断消耗、价格的不断攀高,其制作而成的家具必将成为非普通人所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谷道破裂是怎么回事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其实小编隐隐约约知道是不好的东西,但是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小编也不得而知,经过查询也发现了,然来这个谷道破裂竟然出自于大宋的公主,而且还是大宋最漂亮的公主,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分析揭秘看看吧!

    “谷道破裂”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只要搞清楚了“谷道”是什么意思就好了,“谷道”的意思在百度百科里面解释有4种,分别如下:

    1、古代方士求取长生不老的方术。《史记·孝武本纪》:“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裴駰 集解引 李奇曰:“食谷道引。或曰辟谷不食之道。”一说即种谷得金之术。

    2、后窍,即直肠到肛门的一部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萆薢》:“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

    3、山间小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

    4、指两旁很高、中间深凹的道路。 胡鄂公 《北方实录》:“所谓谷道者,道路低洼,有若深谷,车马行走其间,道外之人,无由见之,故曰谷道。”

    5、肛门。 宋 苏轼 《仇池笔记·般运法》:“其法:重足坐,闭目,握固,缩谷道,摇颭两足,如气毬状,气极即休,气平复为之。” 汉 张仲景《伤寒论·阳明全篇》:“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清醋少许,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大家也看到了,有理有据,解释的很完美,那么上述的“谷道破裂”要取那种一种意思呢?第一种肯定不是,肯定不能理解为方术破裂;第二种先暂停看看,第三种肯定也不是,道路破裂不至于引起那么轰动;第四种也不会;所以只剩下第二种和第五种,那么到底是肛门还是后窍呢?小编觉得已经没有差别了,反正就是那一系列的地方。

    所以“谷道破裂”就是指的肛门一系列的地方破裂了,没什么多余的解释和疑问,就是这么个解释法,大宋公主,茂德帝姬当时就是被金人完颜希尹搞到最后因为“谷道破裂”而死,所以当时的金人是真的太可恨了,简直就是也蛮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玛雅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有什么联系吗?玛雅有哪些未解之谜?

    全文共 262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题目看起来有些奇怪了,因为中国古代文明玛雅文明,看上去其实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文化,因为诞生地的不同,而且当时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来往交流,怎么会有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一点,也正是这篇文章要解释的地方。而玛雅文明并没有像中国文明这样延续下来,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就存在着很多的未解之谜,到底有哪些呢?

    两者的相似之处:

    1.人种:不少资料显示,玛雅人相貌很接近黄种人,例:在墨西哥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人头骨复原像酷似亚洲的蒙古人种。又如现在的部分印第安初生的婴儿的臀部有块青记,也与蒙古人相似,史称“蒙古记”。这些可以说明中国人与玛雅人可能源于同一个祖先。

    2.文字:玛雅是美洲大陆唯一留下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字被称为角形文字。而中国的文字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甚至更早。令人吃惊的是1979年美国人类学家尼尔•斯蒂得在发掘墨西哥城东南850公里处的玛雅文化遗址时发现刻有中文的碑文,并发现遗址中砌金字塔用的砖中,近3%的砖上的文字图画属于亚洲文化。事实上,玛雅象形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很相近,只是符号的组合远较汉字复杂,块体不像汉字要求方正而是以近似圆形或椭圆为主。字符的线条也不像汉字的笔画那样夫整竖直,更多地依随图形起伏变化、圆通流畅。在文字这方面,似乎也能提供一些证据来“拉拢”玛雅与华夏文明。

    3.雕刻与雕刻玛雅与华夏在这方面可能有很多的不同,但细究之,其实也可以发现它们惊人的相似之处。建筑是玛雅艺术最突出的成就,那么金字塔则是精华中的瑰宝了,很多人认为玛雅的金字塔与埃及的如出一辙,我倒也认为它更像中国天坛或者诸如此类的祭坛,且它们在功用上也几近相同——祭神、祭天。玛雅人的雕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额鼻人是由玛雅人雕刻遗留而闻名,但竟在苏州紫金庵也存有其雕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4.崇拜的图腾: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崇拜龙虎,而玛雅人则崇拜蛇(羽毛蛇)和豹,这可以从很多的古代建筑雕刻上得到答案。龙本蛇身,是古人在此基础上空幻出来的,不能不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虎豹的凶猛,迅疾的速度,也使人们很快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5. 饰物:玛雅人和中国人一样偏爱玉。玛雅人的装饰品以玉石为主,他们视玉为生命和繁衍的象征,还有用玉为死者陪葬的习俗。这在中国古代也是不足为奇的。

    6.纸与书:玛雅与中国一样,有自已的纸与书。玛雅的纸是一种很精致的工艺品,它用当地的一种无花果树的嫩皮制成。玛雅人先把树皮捣成纸浆,与另一种树上的胶液混合,压平晒干后成为硬纸板,再在这硬纸板上涂抹一层石灰,将石灰面擦拭得平滑而光亮,一张可以写字作画的纸就制成了,把这些硬纸板折叠成册,就是玛雅人奇特的书了。玛雅人的这种纸张和图书在古典期就已流行,它发明的时间与中国纸张出现是时间差不多。从其他迹象看,玛雅人用纸写书、写信是比较常见的,但由于象形文字的艰深和纸张的昂贵,写书写信只是祭司和贵族享有的特权,书籍也只有上层人物才能拥有。

    未解之谜

    1.玛雅人自古以来就与世隔绝吗?

    此说难以置信。特别是近年来有人发现,我国彝族民间也有一种365天历法,以20天为一个月,18个月零5天为一年,酷似玛雅历法,这能说是巧合吗?也有人类学家从印第安人与东亚人在遗传学特征上相近出发,认为包括玛雅人在内的古印第安人是1.5万至2万年前,白令海峡仍为陆地覆盖之时,从亚洲大陆迁移到美洲的。由关上面这一观点也可从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具有与印第安人酷似的风俗习惯得到旁证。

    2.金字塔如何建造

    玛雅人并未建造连接都市与密林的道路,而且始终不曾使用过金属。在热带雨林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的巨石必须从10里以外的地方搬运过来,并再切成块状。那么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切块和搬运的呢?玛雅人会制造车轮,但不使用车轮,也禁止金属用做实际用途,他们认为金属和武器有关,可能导致战争,因此金属只允许用于农业、寺院建筑以及仪式上的祭器。那么他们建造巨石建筑,既不用车轮,也不用家畜,更不用金属,难道真的只用人力吗?在金字塔附近,并没有道路或水路供运输,但有大型的平坦的广场,因此使人怀疑玛雅人是否曾受到外星人的帮助。

    3.玛雅人难道集体进入了地心世界

    玛雅文明昌盛了二千年,但到公元9世纪,它所属的各王国突然衰落下去,逐渐解体,数十座古老的城邦同时被废弃,逐渐为森林所淹没。关于玛雅文明中断以及玛雅人突然消失的原因,至今仍莫衷一是。有的科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也许玛雅人现在就像蚂蚁那样,成了地下生活的人。地下有一个神秘的世界。

    巴西考古学家乔治·狄真路博士带领20名学生到圣保罗附近山区寻找印第安土人古物。结果寻到一个地下人居住过的地下城遗址。乔治博士指出,这是一个既湿又黑的大洞穴。而且深不可测。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地下城市已存在8000年之久。也有人认为是外星人居住过的遗址。不管是地下人还是外星人,都是地下世界的事。这本身就很令人惊叹。

    4.玛雅庙宇月球地图何解

    1950年,考古学家在一座玛雅庙宇中发现了一幅关于月球的地图,这是一幅月球的背面地图。图中标示了一些尖状物,这是从地球上无法看到的。这些突起的尖顶物估计有12~22米高。直径约为15米。根据着名的UFO权威人士B.L.特伦奇的说法。它们“像是由智慧的生命放置在那里的。”前苏联和美国的航天飞船都拍摄到月球上的一些“尖顶物”,证实了地图的准确性。除非玛雅人曾经到过月球,或乘着其种飞行工具在月球附近的轨道上来往过,否则他们怎能给成这样一幅地图呢?

    5.玛雅古隧道何人所建

    70年代,人们在南美洲发现了一条玛雅人的古隧道,据估计它至少有5万多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它的年代更为古远。这条隧道离地面250米深,仅在秘鲁、厄瓜多尔境内就有数百里长。隧道的秘密入口由一个印第安部落(古代玛雅人的后裔)把守着。他们说,这里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他们遵守祖训,世世代代守在这里。隧道的穴壁光洁平滑,似乎经过磨光,与地面成直角,在古隧道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许多远古文物,包括用用黄金制作的航天飞机模型。

    6、外星球的历法

    外星说的最主要依据是玛雅人的“卓金历”,这种历法以一年为260天计算,但在太阳系内,却没有一个能适用这种历法的星球。依照这种历法,这颗行星的大致位置应在金星和地球之间,应十分温暖,所以玛雅人选择在酷热的热带雨林居住。考古学家还发现,如奇琴·伊察、提卡尔、帕伦克等地的巨型建筑都并非出自玛雅人的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严格依照神奇的玛雅历法周期建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兴哥是哪部电视剧 大兴哥是哪部电视剧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大兴电视剧叫做《迷》,《迷》是香港的悬疑电视剧,由郑嘉颖,田蕊妮及金刚领衔主演,王心慰监制。该剧讲述了三个各不相干的人,因同时牵涉于一宗案件之中从而揭露各种人性的阴暗面的故事。

    无线艺人梁烈唯现实中是“紧张爸爸”一名,但于现时正播放中的无线剧集《迷》中,他就饰演型爆的“大兴哥”,而大兴哥一角亦受到不少网民欢心,更有网友将唯唯之前于《使徒行者》中的“木虱哥”一角及“大兴哥”作比较,引起不少话题。对此,唯唯坦言:“自己都好喜欢大兴哥这个角色,拍出来监制和珍姐(曾励珍)都说好喜欢,自己都好开心。演大兴哥时,都知道太太怀孕了,可能这样样增添一些成熟味道,拍时自己都特地练肌肉,而角色需要纹身,又不想用印水纸,所以找专人做人体彩绘,每次拍前都要做六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鹤唳华亭结局和小说一样吗?电视剧结局或许会变好

    全文共 1810 字

    + 加入清单

    《鹤唳华亭》虽然说吸引了不少人观看,而这其中就包括看到过原著小说的很多人。很多人因为小说里面的结局而一直对萧定权无法释怀,毕竟这样一个悲惨的人,实在是很让人心疼的,尤其是这种主角最后都死了的故事,也实在是不多见。那么,电视剧的最终结局,会对萧定权的结局有什么改动吗?萧定权最后还会和小说里面的结局一样吗?1.太子是个怎样的人

    原著粉都知道,这是满梁园写的一本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太子萧定权为家国天下孤身犯险,收付兵权,牺牲爱情,最终却落得悲剧收场而自杀的故事。剧情十分之虐,而且很多千回百转的阴谋诡计蕴含在权谋之争当中,让人的心绪随着剧情的开展而起伏跌宕。

    在剧中,黄金台词很好的显示出了剧情的亮点,同时也给故事加持了很多的魅力,让故事情节更有感染力。

    首先贵妃讲述太子弱点的那番台词,简直是为太子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同是也是看透了太子的秉性,为后续剧情作了延展:

    太子最大的弱点,就是过去失去太多

    对自己还剩下的东西,太想留住,太过执着

    可是越想留住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

    到了失去的时候,也会越狼狈,越难看

    爱和欲望,都会蒙蔽人的眼睛,何况是想保护所爱之人的欲望,就像逆风执炬,一定会有烧手之痛

    其次是齐王使计陷害太子的那一段中,皇帝明明看破一切,可是在他心中,永远是权势比亲情更重要,先君臣后父子是他稳定大局和社稷的方法,可是他永远不知道这样会给萧定权带来多大的伤害,令他的内心有多么的悲凉。然而,从台词当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不在乎不关心的。

    朕很清楚,他们两个都在说谎

    不过大郎,先是朕的儿子,太子先是朕的臣子

    一句话就让人看透了皇权贵族当中的悲凉,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从父亲口中说出的,难怪萧定权活得这么小心翼翼,这么的依赖自己的老师,原来就是缺失了父爱,在自己的老师当中感受到了温暖,情同父子了。

    《鹤唳华亭》的剧情已经开始慢慢进入白热化阶段了,但是更新比较慢,有点吊人胃口。剧中的很多台词还是很有韵味的,慢慢的体会,能感受到每个角色的设定,体现出角色当中的为人,并能收获出为人处世的哲理。希望,你们也能从这些经典台词中收获不一样的体验,体会不一样的故事。2.小说结局

    《鹤唳华亭》小说结局中,小郡王萧定梁成了太子,至于皇帝是谁,小说里没讲。小说原文里,萧定梁孤身一人来到宫苑里,发现了仙鹤的画和萧定权的金错刀的字,这时阿宝和萧定权的孩子来找他,叔侄二人一起离开了宫苑。

    小说的结局里,顾思林被害死,顾家人瞒着他揭竿而起帮他夺权,但是萧定权为了天下的安定不为权利所动,并不配合,最后收复了顾家的兵权交给皇帝。最后萧定权被押回京城圈禁,皇上本来没想让他死,只是想圈禁终身,没想到他自杀了。

    萧定权自杀死去的时候,阿宝已经怀孕了。阿宝在萧定梁等人的照顾下生下了萧定权的孩子,取名阿琛。孩子出生后,阿宝也选择了自杀,自杀前她想起了自己16岁那年初遇萧定权的场景,原来那时候的她就已经对他心动了,所以后来她才会溃败得一塌糊涂。

    最后阿宝画的那幅画上,萧定权的“可待”,可是阿宝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一天,能够跳出地狱,转世为人。到那时,也许我可以同你,在暮春时节,携手登上南山,去看杂花生树,去看群莺乱飞。去听那鹤唳的声音,看它们蹈碎琉璃般的水面,振翅飞入青天。

    阿宝,看来你还是不够了解我。废了我和杀了我有什么分别,我不可能允许自己活着,留给他们侮辱的机会。话既说到这里,我不妨也先请你,万一果然如此,设法带一支匕首给我。”3.鹤唳华亭大结局是什么解析

    皇帝并没有想杀他的意思,只是准备将他囚禁起来,但萧定权为了自身的清白,最后用阿宝带来的簪子,挑断了左手血脉,阿宝也就是李一桐饰演的陆文昔。

    萧定权割腕自杀后,阿宝生下儿子萧琛,之后便自杀了,定楷受杖刑死了,许昌宗死了,赵皇后吞金死了,阿元病死了,顾思林父子死了,只剩皇帝还活着,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虐了。

    可作者还是给了他一个完美的结局,他最终选择了仁义,他的大半生都是不快活的,可在死前的这些天,想必是满足而平静的。

    如他自己所言,除了不能看着孩子长大,他已没有愧疚和遗憾,如若谋反篡位成功,那才是终身在困局中出不来,不过是重复他父亲的悲剧罢了。

    除了萧定权,阿宝也是个令人唏嘘的角色,她本名陆文昔,是文官陆英之女,为复仇化名阿宝潜入东宫,成为西苑涣衣的奴婢。

    在数月的筹划等待之后,终于成功地引起了太子萧定权的注意,她和萧定权在相互试探间逐渐产生不一般的情感,最终反戈开始帮助萧定权,可惜最后也没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牧羊犬市场价格?多少钱一只?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牧羊犬温顺随和,憨厚、可靠、值得信任,没有无谓的神经质或者攻击性,可以照料儿童。样子像大型毛绒玩具,十分可爱,受到很多人喜欢。那么古代牧羊犬市场价格是多少呢?

    相对于一线发达城市来说,三四线城市的古牧犬价格要相对便宜一些。但是,综合全国宠物市场行情来说,一只普通古牧犬幼犬的价格大概保持在2000到9000之间。而纯种高级赛级牧羊犬,价格自然另当别论,如果你在市场上遇到了低于11000元左右的号称是赛级牧羊犬的,这时,就千万要擦亮你的眼睛了,这种很有可能是骗子,或者存在疾病或其它健康隐患的牧羊犬。

    另外,专业的宠物市场与个人出售的古牧价格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通常不太建议选择低于2000元左右狗狗。

    但是,家长并不能单纯的从价格来决定狗狗是否健康和优良,购买古牧犬幼犬的时候,家长首先要选择符合自己眼缘,和自己合得来的幼犬。另外,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幼犬的眼角,及肛门部位是否有异味儿或者异常分泌物。如果眼睛红肿,眼角有脓性分泌物,则代表狗狗患有眼疾。而肛门过分肮脏的话,则有可能是因为狗狗肠胃功能出现异常。

    另外,在选购时,家长应该把古牧犬幼犬从狗笼里拉出来,让它跑跑跳跳,看看它的四肢是否强劲有力。家长如果无法直观的判断出古牧犬幼犬不否身体健康。应该尽量选择四肢匀称,肌肉结实有弹性,充满活力的幼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免死金牌真的有用吗 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几次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家看古装剧的时候,可能很多时候都会看到皇帝给别人一个免死金牌吧?对于这个东西,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在电视剧里面可能真的是可以免了自己的死罪。但是在古代,这个免死金牌真的有用吗?那么可以免死几次呢?毕竟这个肯定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免死金牌真的有用吗

    喜爱看古代题材的影视剧的朋友,可能对一样东西并不陌生,它听起来就像是皇帝赐予的一个保命符,只要拥有它,就可以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保住自己的性命,没错,这就是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出现的一个“免死金牌”。听上去,甚至是可以连皇帝的命令都放在一边,一直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种东西呢?如果有,那么又是否当真能够保住性命呢?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有“免死金牌”这个东西,它凌驾于律法之上,即使犯了死罪也可免除刑罚,那么现实中,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它的官方名称叫做“丹书铁券”,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是汉高祖刘邦为了表彰有功之臣而命人制作的,最早只是加官封侯的凭证,是没有免死功能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渐渐有了免死权限,因此民间也称之为“免死金牌”。隋唐之后,颁发丹书铁券已经了统治者赏赐功臣的常用手段。

    2、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几次

    与其说是免死金牌,不如说是一块催命令符,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功高震主”,但凡是能领到免死金牌的大臣,无一不是功勋赫赫。

    对于皇帝来说,这些功勋赫赫的大臣的危险性不言而语,所以很多拿到免死金牌的大臣反而会被皇帝所杀,毕竟免死金牌的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3、免死金牌是哪个朝代的

    纵观各朝各代,凡是得到丹书铁券的王公大臣最后大多下场凄惨,以明朝开国功臣为例。

    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大定后,朱元璋开始按功行赏,其中李善长、蓝玉、汤和等34位功劳突出的开国大臣被赏赐丹书铁券。拿到免死金牌的人自然很开心,有了这层护身符,相当于拥有了不死身啊,此后这些人行事更加肆无忌惮了,完全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比如凉国公蓝玉,仗着自己的权势强占民田,殴打地方官员,还在军中大肆培养亲信,众多官员是敢怒不敢言。还有永嘉侯朱亮祖,明目张胆的收受贿赂,擅自杀害下属官员,要知道这些官员都是朱元璋亲自任命的,蓝玉、朱亮祖等人说杀就杀,完全不把朝廷律法放在眼里,加上这些人势力庞大,已经隐隐威胁到朱家的统治地位,这让朱元璋渐渐对他们起了杀心。

    这些人手上都有免死金牌,只要不造反,皇帝就没理由杀他们,不过造不造反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吗?从洪武九年(1376年)起,朱元璋开始对这些开国功臣们操起了屠刀,先后以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为由,大肆屠杀李善长、蓝玉、徐达、李文忠等开国功臣,其中李善长一家被满门屠尽,七十余口人无一幸存,蓝玉更惨,被抄家灭三族,死后还被剥皮充草,传示各地,其党羽1.5万人被全部诛杀。

    短短十多年时间,明朝开国功臣就被朱元璋杀了一大半,那34位获得免死金牌的人更是首当其冲,大半被朱元璋以谋逆罪诛杀,少数建国不久就去世,还有一部分死在了朱棣手上,只有汤和、华高两人因为远离政治争斗,又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这才逃过一劫。

    不仅是在明朝,历朝历代得到免死金牌的往往死的都比较早,刘邦夺得天下后,第一批处死的功臣也都是拥有免死金牌的。说到底,免死金牌只是统治者收拢人心的工具,到底能不能保命,还要看皇帝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黄金饰品的收藏价值大吗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金首饰价值在古代是达官贵人才戴的起的,您能说古代金首饰价值不大吗?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那么,古代黄金饰品收藏价值大吗?

    古代黄金饰品的收藏价值大吗?

    古代的黄金饰品算是古董了,当然很值钱,收藏价值很大,但是一般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一般来说,普通的现代黄金首饰只具备保值的功能,没有太多收藏的价值,可以购买作为投资或保值,有些黄金制品是有收藏价值的,比如是大师级设计师的作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绝版发行的时尚首饰,古董黄金制品都具有收藏价值。

    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以上是关于“古代黄金饰品的收藏价值大吗”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的黄金知识敬请关注团贷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最流行的养生秘方

    全文共 1223 字

    + 加入清单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减毒养生

    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

    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静神养生

    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

    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人是怎么拜年的 宋朝该如何拜年

    全文共 1929 字

    + 加入清单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很多人现如今过年的方式,就是在手机上给朋友、同事们送上祝福送上红包,这样的过年虽然更加便捷,人们也已经对此很习惯了,但是相比起古人的过年方式,气氛总还是显得有些淡了。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古代人之间在过年期间是如何拜年的?他们怎样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共同度过一个美好的新年呢?

    按我们的习俗,过春节,亲友间要往来拜年。宋朝时,给朋友、同僚送贺卡拜年,是盛行于士大夫群体的时尚——对,就是送贺卡。别以为送贺卡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事情。南宋人张世南记载说,每逢过年,“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那些在外地为官的士大夫,春节前都会派遣仆人,带上贺年卡给京城的领导拜年。过年只送贺卡,没送银行卡,想来那时候的官场风气还算清廉。

    不独在外为官者热衷送贺年卡,其他士大夫也是如此。与张世南差不多同时代的周密说:“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欲以为常。”另一位南宋人周辉也记录了宋人过年送贺卡的习俗:“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令人持马行,每至一门喊数声,而留刺字以表到”。看来宋朝人拜年,多半不会亲自登门,而是叫仆人带着贺卡,骑着马,挨家投帖,每到一家大门口,大喊几声“某某某来拜年了”,然后留下贺卡就走了。

    由于宋朝流行送贺卡拜年,当时便发生了一桩趣事:上面提到的周密,他有个表舅,叫吴四丈,生性滑稽,不拘小节。有一年春节,因为家中仆人都有事情忙,抽不出人手去送贺年卡。吴四丈再不拘小节,这送贺卡的年数也不能省了。正不知如何是好之际,恰好友人沈子公派了仆人来拜年。吴四丈一面接待沈家仆人,一面漫不经心取出沈家的贺年卡来看,发现沈家要拜年的人家,都是自己的亲友。吴四丈心里一动,想出了一个馊主意:请沈仆喝酒,然后偷偷将沈家的贺年卡都换成了自己家要送的贺卡。沈仆不知情,饭饱酒足之后,匆匆告辞,往其他各家投帖拜年去了,其实送出去的都是吴家的贺年卡。后来吴四丈将此事告诉了沈子公,把上回换下来的一大束沈家回帖还给他。两人哈哈大笑。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宋朝的送贺年卡已经有点“变味”了?一些宋朝人也有这样的感觉,他们说,“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于作伪,且疏拙露见为可笑。”“不诚之事,不可为也。”认为过年派人送张贺卡,是敷衍了事,虚伪,没有诚意。

    尽管正统的士大夫对送贺年卡不甚待见,但这种拜年方式还是越来越流行,到明清时,投帖拜年成为普遍的交际礼仪,并且越来越“变味”。明朝文人文征明有一首《贺年》诗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可见朝野上下送贺卡拜年已风靡一时。

    纵观明清官场的“投帖拜年”习俗,有两个发展趋势似乎很明显:一是越来越“随便”;一是越来越“隆重”。“随便”与“隆重”似乎方向相反,但它们却纠缠在一起出现在明清的拜年习惯中。

    先来说“随便”。明朝人陆容观察到,“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意思是说,明朝的京城人从正月初一开始拜年。老百姓之间拜年,多出于真心诚意;那些京官就不同了,都是投机分子,派人投送贺卡,如同散发小广告,不管认不认识,只要看到是权贵的府宅,就上前投送拜年帖,有时候,送贺卡的仆人还因此吃到闭门羹。

    明朝官员为什么要天女散花一般派发拜年贺卡?无非想借拜年之机,多认识一些官场上的朋友,即使一时未能结交上,也希望这张署了自己姓名的贺年卡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印象。这种官场风气延续到清代。清朝人褚人获也说:“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大是可憎。”清朝人过年,也是连平日在路上见了面也不相识的人,也要给他送一张“红单”(贺年卡)。很不环保。

    再来说“隆重”。明清时期的官员对投帖拜年非常重视,陆容说,“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结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其父母。”这些京城的官员,春节期间,每天退朝之后,都结伴同行,亲往领导家拜年送礼,到了夜里才醉醺醺回家。大年初四初五,才有时间给父母拜年。真是“爹亲娘亲,不如领导亲”。

    送贺年卡的规矩也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郑重,贺卡要装在制作考究的“拜匣”中,送贺卡的仆人恭恭敬敬拜见贵家主人后,拉开匣盖,由对方将贺卡取出来。拜匣越是高大上,越能显示出给领导拜年的诚意。本来投帖拜年是图个省事,现在倒好,又多了几分繁文缛节。

    登门拜年也好,投送贺卡也好,本是表达新年祝福、寄托彼此感情的方式,弄成了拉关系托人情的工具,那就非常没意思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