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没有普通话,那么古人说的是什么话【精选九篇】

浏览

657

文章

9

篇1:古代男子都是三妻四妾的 古人为何没有那么多单身光棍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男人三妻四妾,为什么还能没有光棍

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个就是战争非常的频繁,第2个就是需要强制嫁人,如果不嫁人的话,父母就需要受到相应的责任,第三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嫁人方法,比如娃娃亲,指腹为婚,还有童养媳等等。

一、战事频繁

在古代的时候,战争真的特别的多,如果遇到一些暴君,战争更是比比皆是,会造成无数的死伤,如果遇到明君,一般战争就会比较少。两国开战作为男人必然就需要去保家卫国,一般死伤无数,因此在那个时候根本就不会有太多的单身光棍。

二、强制嫁人

古代的女子会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到了规定的年龄没有嫁人,官府就会强制性的介入,然后强行的要求婚配,比如在晋朝时期就有名门规定,如果女子年龄达到17岁,依然没有家人,必然就需要连累父母。因此古代的这些女子根本就无法享受婚配自由恋爱自由,无论你是想要嫁人还是不想嫁人,全部都需要嫁,如果不嫁的话就需要让父母去坐牢。

三、有很多的结婚方法

古代的时候一直都会觉得这种终身大事本身就应该从娃娃时期抓起,在很多的作品中,人们也会看到有一些娃娃亲或者是童养媳,以及指腹为婚等等。这些方法就能够有效解决大家的终身大事,指腹为婚主要是指门当户对的两家人在孩子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约定好结为夫妻。另外也可以看双方家庭不错,等到孩子出生之后就可以让孩子逐渐的成长,然后结婚,这就是常见的一些娃娃亲。当然如果经济条件比较差,也可以给孩子从小就准备童养媳可以管吃,管住一直都养在家中,孩子在逐渐长大之后就会结婚使用,这就是童养媳,但是一般的情况下童养媳都是非常可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现代人说普通话,如果穿越回古代能跟古人交流吗?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说普通话是非常普遍的了,很多人的日常交流,使用的都是普通话。不过,普通话虽然也是由方言发展而来,但是在古代,却并没有这个概念,大家基本上也都说着自己的家乡话,而且不同时期方言可能发音也不一样。如果现代一个人穿越回了古代,那么他用普通话,想要与古人正常交流,恐怕是难如登天了吧?

一、回到清朝可以说普通话

现代人穿越到了清朝还有可能正常交流,也仅限口语方面,当时的书面语言还是文言文,按照现在大家的文言文水平来说,在当时清朝人的眼里就是文盲了。之所以能口语交流是因为现在的普通话跟李超袋中清朝中后期的发音最为相似,当年满人入关后满语和明朝的官话、吴语融合形成了满清官话,原来只是满人专用的官话,后来慢慢推广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话。比如大家熟悉的康熙御批“朕知道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此外最近公开的清朝奏折中乾隆皇帝的批示。他非常喜欢米芾的字帖,一位官员就投其所好进献了10幅米芾的字帖,乾隆大喜过望,鉴定后御批:“假的,不要。”

二、我们的普通话是三个巨大差异发音阶段的产物

如果穿越到其他朝代,以现代普通话对当时的语言,基本上是鸡同鸭讲的效果。

因为古代汉语的发音变化经历了三个重大时期的变化:从西周到汉朝的上古音、南北朝到唐朝的中古音、从宋朝到清朝的近古音。三种发音的差距非常大,比如“青青子衿”的发音:上古音是“cencenzilong delong”,中古音是“cngceng zigien”,近古音是“cingcing zigin”,现代人完全听不懂。

古汉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古人的迁徙和民族的融合。语言的发音也发生过变化,如上古语没有声调,声母系统比中古音复杂,复辅音多;中古音有了声调,简化了声母系统但是韵母系统变的复杂起来,现在的粤语和客家话中还保留着中古音发音的痕迹,近古音是当时江淮官话,在江苏一带保留的最好。

三、非要穿越到其他朝代,请配合手语讲普通话

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表达起来实在困难,需要其他语言的辅助。比如跟老外对话时一脸的懵逼,你听懂英语他听不懂普通话,可以做出吃的动作,老外会大概明白你说的是什么,这些行为是世界通用的,易于理解。

虽然秦朝开始统一了文字,但是发音却没有做到完全一致,而且仅有14年的王朝寿命,之后各地的发音延续原来习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即使穿越到了秦朝也会面临看似在说话但谁也不明白对方的尴尬处境。不过呢,也不用担心古人会摇头晃脑的跟你叽里呱啦说一堆的文言文,因为古人的教育程度普遍没那么高,日常生活还是要靠白话文来交流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发音无法考究,纸面的文字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到了唐宋时期,白话形式的官方语言开始出现,但是发音仍与现代普通话有巨大差异,交流也存在巨大障碍。

四、多学习才能穿越交流无障碍

现代普通话不在各朝代通行,如果要穿越,多研究一下当朝的文字,包括大篆、小篆、金文,至少说不明白还可以写,还要精通文言文及繁体字,明白古人表达的方式。另外可行的方法是就当做去留学了,重新学习汉语,估计过几年可以无障碍的跟古人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没有电人们用什么照明?古人除了能用蜡烛还能用什么?

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灯泡自然是近代才出现的产物,有了电,才有了灯泡。但是,很多人可能都会对一些非用电的照明工具有所了解,比如家中停电之后就会用到的蜡烛,以及很多人小时候,或者长辈们小时候用过的煤油灯。历史上,电的历史并不长,更多的是没有电的时代,那么,在没有电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照明的呢?他们除了蜡烛,还有什么工具可以选择呢?

“照明”这个词,你能通过它联想到什么?除却现代的电灯泡,除开一切与电有关的东西,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来照明?其实,不管是蜡烛,还是煤油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火。想想看,是不是不管什么形式的灯,都是需要“火”这种物质?

最开始的时候,烛自然是没有的,周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燃烧薪柴来照明,说白了,就是柴火。春秋时期,某一次,晏子在齐景公处喝酒,不知不觉就喝到天黑了。这个时候,齐景公对侍者说了一句:“具火。”此处的“火”指的就是“烛”的意思,燃薪为烛,因此,古代人又称烛为“火”。直到汉魏以后,才有“灯烛”两字作为屋内照明的专用名字,而屋外仍燃薪为烛。

古人如果需要一些夜晚间的活动,人多的时候,就会在庭院里面点燃非常多的薪烛,叫做“庭燎”,如果在门外面,就叫做“大烛”。孔子曾经感叹礼崩乐坏,他身处的春秋时期正是如此,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在庭燎的时候燃一百烛,诸侯自然是没有这等待遇的,可是东周时期周天子哪里还有什么威严,齐桓公直接无视,自己燃了一百。周天子尽管知道这件事情,他也是无能为力,此后,其他诸侯纷纷效仿,不知道周天子会作何感想。

战国时期,出现了油灯,这是一种经常见于影视剧中或者文学作品中的照明工具。当时的楚国有一种燃烧动物油脂的灯,把灯芯放在油脂中燃烧用以照明。这种油脂叫做“膏”,“兰膏”就是在油脂当中加入香料。

每一种物品的出现,都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油灯自然也不例外。前面所讲的薪烛,想一想,燃烧的时候必须得人拿着,还得一直看着,不然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得闹出火灾来,十分费力,不仅如此,那烟熏得也让人受不了,时间一长,人们必定会研究出更合适的物品来代替。只不过,动物油脂价格不便宜,富人家才能用得起,所以当时虽然出现了,但是能用的人并不多。

汉朝时期,还是用油膏灯照明,但是在南越王进献给皇帝的贡品中,有蜜烛两百枚,也就是蜡烛。贡品自然都是又稀少又珍贵的物品,南越王将这个作为贡品献上,也可见汉朝当时还并没有产生蜡烛。东汉郑玄为古书做注释的时候,提到烛的地方非常多,但是“蜡烛”却并没有,也可见,东汉时期仍然没有蜡烛。

但是至于蜡烛的诞生时间,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这就是蜡烛的雏形。其实,上面所说的“蜜蜡”很有可能就是卡主的雏形,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

古时候的蜡烛与现在的蜡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们都知道古代有“剪烛”这件事情,因为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一直到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唐朝时期,蜡烛还是一种稀缺品,普通人家用不起,而且还是富贵人家炫富的一种办法,直到宋朝才开始变得普通,而且还是宋朝人办婚事的时候不可缺少的物品。尽管普通,蜡烛的成本还是要比油灯高很多,是油灯的十几倍,所以点蜡烛而不点油灯依然是有些奢华浪费的。

另外,古代宫廷用蜡在制作材料和工艺上都十分讲究,燃着能飘散出阵阵异香,沁人心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人都有什么样的娱乐活动?古人没有网络是怎么过的?

全文共 1676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人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已经不能用“越来越强”来形容了,已经到了完全不能离开的状态,工作需要用到,日常生活要用,娱乐休闲更是要用,可以说,没有网络,很多人这一天就会觉得根本过不下去。但是在古代,现在的这些东西可都是没有的,人家不也照样过得好好的?那么,古人没有网络、没有高科技的一切,他们的娱乐时间又是怎么过的呢?

要说现代化时代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利、快捷、娱乐性强,出门在外无聊了,听听音乐、看看书、打打游戏;休息在家,上上网、刷刷微博、看看电视连续剧;出门在外,看看电影、逛逛街、吃吃饭,都是不错的娱乐节目,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现代化的发展。

那如果是在一个没有电、没有高科技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活动又有哪些?特别是在中国古代这种男权社会的环境下,女性们有什么好玩的娱乐活动呢?

以唐朝作为大背景,我们来看看唐朝女性们的娱乐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吧!

不要以为看剧是现代人的专利,任何朝代的人们都喜欢看剧。在许多历史电视剧中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场景:一大帮贵族妇女,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请了一个戏班子唱大戏,这就是最早“电视剧”的由来。这样现场排演的“电视剧”,对演员的要求极为严格。如今无数“小鲜肉、小仙花”演个电视剧在室内都要用替身、念台词乱数数字代替、哭戏点眼药水,这种情况要是放在古代的戏台子上,看看这个戏班子还能不能开下去?那时候的“电视剧”质量极高,没有真本事绝对是混不下去的,除了戏曲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展现出来。

比如说我们现代最熟悉的相声和杂技,在唐朝也有了其雏形,唐朝时有一种艺术形式叫做“参军戏”,这种艺术形式往往是两人在台上表演,一个负责讽刺、戏耍、逗弄另一个人,是不是很像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杂技的形式就更多了,早在汉代就有宫廷杂技班的出现,什么赤脚走炭盆、空中飞人、衔筷子顶球,已经不算新鲜,唐朝的杂技艺人更加注重技艺和舞台观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而这样的娱乐节目并不是只有宫廷中的贵族妇女才能一睹风采,逢年过节在城市中心的闹市区中,寺庙往往会成为这些节目的大舞台,男女老幼摩肩接踵地去看节目,成了唐人最开心的娱乐活动。

如果女性们觉得看剧不够过瘾,自己也想“粉墨登场”一番也不是难事,虽然唱曲杂耍不适合她们,完全可以跳舞弄剑,这类节目不但能够自己亲自登台享受,还是当时极为崇尚的高雅艺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就是难得一见的舞蹈艺术家,她跳得《霓裳羽衣曲》虽然已经失传,可是我们仍然能从当时留下的诗句中体会到杨贵妃翩翩的舞姿。而唐朝另一位出名的舞者——公孙大娘,她的《剑器行》让世人惊叹。

杜甫有诗留下: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节选

仅仅只是观看公孙大娘弟子的舞蹈已经让杜甫如此沉醉,想来她本人的舞姿更是让人心向往之。

除了上面这些艺术类的娱乐活动,运动类的娱乐活动也不少,而且唐朝女性也非常推崇,比如打马球和蹴鞠。打马球顾名思义是要骑在马上打球,千万不要小看骑在马上这一点,大家不妨去动物园里试试骑马,并不容易。女性们整天身着裙装,想骑马这身行头也很累赘,所以在唐朝女性身穿男装是一件比较普遍的事情,喜欢骑马喜欢打马球,颇有向男性看齐的自信。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最不喜欢坐轿子,特别喜欢骑在马上威风凛凛地在大街小巷瞎晃悠,一来炫炫富,二来让别人看看自己的美貌,听听大家的感慨,也让虢国夫人非常得意。

至于蹴鞠唐朝女性就更喜欢了,在天气一点点转凉以后,女性们天一亮就拿着球三五成群地到空地上踢了起来,唐朝的蹴鞠分为有球门的和没有球门的,有球门的一般都是大户人家专门建造的“足球场”,而普通百姓找一块空地就能踢球也不在乎有没有球门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足球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运动,而现在的国足却踢成这个样子,想想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除了这些娱乐活动之外,养宠物、逛花园、踏青春游这种节目更是唐朝女性必备的娱乐活动,这么看起来唐朝女性的业余生活真的一点都不枯燥无趣,反而活得有滋有味,相当精彩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社会没有电 古人天黑之后就只能睡觉吗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没有电,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古代社会没有电,一般在天黑之后也并不是只能够睡觉,也同样会有很多的娱乐项目,所以说这也同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当时的一个国家才刚刚稳定下来,还比不是特别的稳定,为了有效避免做出一些为非作歹又或者是以下犯上,那么在此时必然就会选择禁止晚上深夜外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到最后就变成了晚上谁都不可以出来,如果谁出来那么这就是犯罪,要么罚款,要么直接进入到监狱中。

这种方法虽然说会有一些不可思议,但是也同样能够有效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也可以保证普通百姓的安全,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

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一般在进入到天黑之后直接就选择上床睡觉,这本身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天黑的时候可能刚刚吃完饭,这次是也同样需要做农活,也同样需要清洗锅碗瓢盆。

也有一些人可能在天黑之后才会选择打扫庭院,洗衣服,又或者是缝缝补补,因为在天黑之后可能看不到,就只能够借着微弱的月光去完成这些事情。

对于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也并不可能会直接选择睡觉,但是也并不会有其他的一些娱乐项目,唯一的可能就是趴在房顶上和其他的一些邻居聊天。

可是对一些有钱人来说,确实也有很多的娱乐项目,我们可以选择外出游玩,也可以选择注重于每一个细节,从那个时候来看各方面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没有身份证怎么确认每个人是谁?古人靠什么确认身份?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目的就是为了能确认谁是谁,方便管理。但是在古代没有身份证,而且人口也不少,那古人通过什么东西来确认每个人的身份呢?其实古人的智慧一点也都不比现代人少,所以当时的人们也发明了一种东西,上面会有属于你的专属身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厉害。

在现代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证。虽然身份证上简简单单的文字与数字。但是它却能利用现在的技术,知道我们身份证上所有的信息。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的世界,什么东西只要一查,就会被人所了解。那在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人与人差别的呢?

其实在古代虽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身份证,但是却有着和身份一样功能的两样东西。古代没有现代发达,但他们也能通过这两样东西,很快的识别人的身份和地位,那这两样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任何人都具有这两样东西的呢?

在古代每个人都具有这两样能证明自己身份地位的人,他们分别是符牌和传信。符牌象征着身份的大小,而传信则是通行的依据。

符牌既然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同时也代表着兵权和军权的大小。在秦汉之后节、虎符、竹使符也相应的出来了。节主要用于出使别国,虎符主要用于发兵,而竹使主要用于征兵。后来,这些兵符与官员也有了相应的联系。听说在唐朝,人们为了区分官员的大小,还使用金、银、铜制的鱼符。被皇帝赐予什么材质的鱼符,也表明了在朝中的地位的高低……

传信是为了标记人员是否通行的凭证,传信通常被用在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车马的凭证。然而传信不同于符牌的是,它是普通吏民所使用而且是一次性证明。用现代的工具来说,传信相当于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

传信在制作上比较的繁杂,而且在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多为不便。但是当守官的官吏撕开查看真伪,可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真伪的。原来古代是这样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没有普通话,那么古人说的是什么话?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普通话,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至少能够说上那么一两句,这当然是把不经常接触普通话的人都算在内了,可以说,普通话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不过,我们现在不同地区的人交流可以用普通话,但是在古代,并没有这种普通话,那么古时候的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用的都是什么样的话呢?古代有没有相当于“普通话”一般的通行话存在呢?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普通话的时候,古人都说什么话呢?就好像关羽说的山西话,曹操老家是安徽的,他让关羽下马受降关羽能听懂吗?总不能作战还要带着翻译吧。

其实在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贵族之间也要专门学习一种通用语,这就是从先秦时期开始在诸侯大贵族之间普及的雅音。但是具体雅音是按照哪种方言来发音的却因为历史太久远而已经无法找到正确的发音方式。

秦国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开始统一文字,当时的官方话是陕西话,但是却并没有推广于全国。各地还是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从秦朝开始,应该是定都在什么地方,就以什么地方的语言为官方语言,人人都要向此靠拢。

唐朝的官话据历史记载是融合了洛阳口音的切韵,这不是皇帝定的,而是隋朝的大学者们经过考证后奠定的基础。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而向东南沿海迁移,所以当时唐朝的雅音保留了一点客家话和潮州话。

到了宋朝因为定都开封,当时的雅音就是河南话,满朝文武夸人的时候,满口说“中,你真中”。元朝时中国历史上接受汉化最少的一个朝代,从皇帝到大臣说的都是蒙古话,他们连汉语都不会说,就更别提普及官话了。

而到了明朝,因为建都南京,所以南京话成了官方语言,当时学生在国子监摇头晃脑的读书用的都是南京话。而随着明朝迁都北京,又将南京话带进了北京城,到了清朝,满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可是接受汉化的速度却非常的快,当时很多当官的还是讲南京话,但是当时的官话里已经融合进了更多的北京腔调。

清朝末年,曾有语言学家朱文熊将各省通用的语言定为普通话,而官话因为不止是当官的会说而失去了原本的含义,所以被改称为了国语。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行普通话,曾经的官话洛阳话和陕西话据说都参加过评选,可是最终还是将普通话的标准音定为了北京语音。这才形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现代人的普通话放在古代能和古人正常交流吗?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人和现代人其实真的有太多的区别的,话说就普通话这件事情就让人觉得十分的神秘了,古代人是否真的和现代人说的话是一样的呢?我们现代人说的普通话放在古代他们能听懂吗?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只会说普通话而不懂其他方言的现代人,如果穿越到清雍正以前是无法和古人正常交流的。

当代人们使用的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接近民国时期的国语和清代后期的官话,但与明代清初以南京音为标准的官话相去甚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韵尾消失、入声消失,尖团合流等。

当代汉语学家一般认为,古代汉语至少分为远古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远古上古指的是商朝到晋朝时期,中古则是南北朝到宋朝时期,至于近古,一般指元明及清初时期,时间越往前推移,古代汉语与普通话的差异就越大。

不过,并不是所有现代人都无法与古人交流,实际上,很多懂南方方言的朋友与某个时期的古人交流是不存在障碍的。比如穿越小说《寻秦记》的项少龙是香港人,讲的是粤语,或许他到了战国时期,能很快掌握那时的语言。

方言是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南方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闽语及潮州话、湘语、赣语、吴语等都保留古代汉语的部分发音成分,比如大部分的南方方言都保留了入声发音,其中吴语还保留了全浊声,粤语、闽语和潮州话都是可区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阴阳声调。

此外,吴语、粤语、闽语及潮州话读唐诗宋词都能很好押韵,懂南方方言的朋友学习古代韵书比如广韵、平水韵等相对容易,一般也无须通过逐字查韵书来判断平仄,所以在格律诗词的创作方面,也更具先天优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方言朋友都能与所有古人顺利交流,每种方言都自带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发音习惯,比如粤语人群如果穿越到宋朝,其语言交流效率恐怕就不如闽语潮州话人群,闽语潮州话人群到明朝又不如吴语人群,这种情况犹如年轮一般,很有意思。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只会普通话的人们穿越到古代几乎相当于哑巴,但是书面的沟通交流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汉字在2000年来一直相对稳定,今日的我们应该是能看懂王羲之的字帖的,这也是汉语之幸。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人过春节玩什么?古人没有手机他们有什么娱乐活动?

全文共 5472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的人们过春节回家之后,大部分时候其实都是在玩手机了,在手机上收发红包,或者群发祝福,与朋友聊天,相比起来,很多人都觉得曾经的年味已经很淡了,越来越不像是过年,但其实过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是有不同的意义,每个时代都在变化。那么,在古代,你知道人们过年的时候都会玩些什么呢?古人过年有什么样的一些娱乐项目,他们是如何过年的呢?1.春节简介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春节传统习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3.古人过年玩什么

古代过年,好像是一场马拉松狂欢,从小年(腊月二十三)一直嗨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小年是为大年做准备的,主题是祭灶神、大扫除、买年货。每个朝代的灶神口味不同,羊肉、鱼肉、猪肉、酒糟、麦芽糖、豆子、糕点都曾被灶神享受过。

祭灶神是男人的活儿,大扫除是女人主管的事儿。《红楼梦》里,就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率领仆人进行年前大扫除。古代没有84消毒液,杀菌消毒全靠盐。尤其是宗祠,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

大扫除之后,就是女人们最嗨皮的活动—买买买,年货市场简直比双十一还火爆!

衣服、头花、春联、桃符、门神、年画、年酒、彩绸、糖果、炭火盆、扫帚、日历……只要跟过年沾边儿的全热销,快递小哥儿集体累到虚脱。

除夕前三五天,大家开始在同事、亲戚、朋友、邻居之间送年礼。普通人家就送点儿吃的,官宦之家的年礼五花八门。《红楼梦》里,乌庄头给贾家送的年礼价值2500两银子,相当于50万元人民币。

年礼往往也是职场的风向标:我看好你,年礼加三成;我认定你会衰,年礼减两成。

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首诗是写过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挂桃符、贴门神,是为了驱邪避鬼;贴春联,是为了迎春纳福。屠苏酒据说能够预防瘟疫,酒里居然有花椒,味道让人刻骨铭心。

南宋之前的古代人民过年放的不是鞭炮,而是爆竹。先在院子里燃起一个火堆,然后把竹子扔进火堆里,竹子被火烧后会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

大家不仅往火堆里扔竹子,还会扔用坏的扫帚、闲置的小物件之类,这不就是断舍离吗?

古代没有春节晚会,但更加精彩。比如唐朝时,除夕夜有驱傩活动,男女老少戴着面具组团上街跳大神,是不是很燃?

当然,吃年夜饭、守岁、吃饺子、拜年,这些常规项目必须有。另外,唐宋时,除夕夜还要打灰堆,用木棍竹杖敲打灰堆,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古代的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是祭祖。早上3点,家里男女老少换上新衣服,排好队祭拜祖先。祭拜完祖先,再向长辈磕头。天亮之后,组团给亲朋好友拜年,请客吃年酒。

初二,出嫁女回门,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

初三,把祭祖供品撤掉。初四,接灶神。

初五,破五,送五穷。把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穷”送走,迎来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进门……

继续请客、拜年、吃年酒,人脉圈广的人家,年酒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听起来累死了是不是?

其实,古代人的娱乐节目也不少呢。比如,电影《妖猫传》里令人震撼炫目的幻术,在汉朝大年初一的杂技演出中就可以看到哦!

另外,有钱人家还会请戏班子到家里唱戏,这可比看3D巨幕电影还爽,绝对私人定制。大家还可以一起说说笑笑打纸牌。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张灯结彩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一直是未婚男女浪漫幽会的情人节。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薛绍就是在元宵灯节邂逅哦!在元宵节,男女老少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火、看舞狮、观猴戏……简直嗨翻天。

据说,宋朝还有元宵联欢晚会,节目单非常丰富,包括戏曲、杂技、脱口秀、评书、相扑、魔术、舞蹈、足球赛、影戏……好像比现代的元宵晚会还有趣呢!

吃饱喝足玩够之后,还可以约健身。

在元宵节的晚上,女人们结伴散步“走百病”,逢桥必走,好把百病都散掉,祈求身体健康,百病全消。嗯,这样能消耗不少卡路里,绝对健康!

看看,古代人过年是不是更有意思?我们这些现代人只能羡慕嫉妒恨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