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官员到任称什么退休称什么推荐七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很多好的东西都流传了下来,有好的就会有坏的,那么问学吧小编今天就带大家去看看古代的礼仪常识,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浏览

2321

文章

7

篇1:古代官员退休需要满足哪些条件?退休以后福利好么?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退休制其实从古代也就开始了,不过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朝廷当官的人,百姓一般都是经营自己的家族产业,各方面就比较自由了,当时给别人打工的工作可没那么多。而当官的不像是皇帝,想做到自己死都没关系,如果你想提前退休去养老的话一般也是可行的。当然退休也是有条件,在古代时期官员们想退休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退休一词出现在唐宋朝的文献资料当中,如韩愈《复志赋序》中提到“退休于居”。不过在唐代之前,官员辞职不叫退休,而是叫致仕,也称为致政。在《公羊传》中记载“退而致仕”,所谓致仕也就是还禄于君,将自己的职位空出来,交还给国君。

古代官员想退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汉朝,皇帝规定凡是官员必须达到七十岁以上才可以退休。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即使是达官显贵,寿命也不会很长,况且有些官员每天还有大量的政务需要处理,所以七十岁其实差不多是一个人寿命终点了。后来明清两代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必须在六十岁以上,相比较之前,更加人性化。

在古代,并非要等到退休年龄才能够退休,很多时候也是可以提前退休的,只要皇帝允许即可,不过想要提前退休,一般得要满足三种情况。

第一,回避权力斗争。古代朝廷最厉害的莫过于权力的斗争。欧阳修当时是宋朝的一位重臣,他支持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但是与他同朝为官的司马光同样也是重臣,但是他却是一个守旧派,极力反对变法,就这样新旧两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欧阳修早看出这种矛盾,为了避免陷入权力斗争之中,他主动提出告老还乡,被皇帝恩准了,也因此避免了一场政治斗争。

第二种就是无心官场,只想过着潇洒自由的生活。最著名的就是晋代的陶渊明,他放弃官位,跑回家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第三种便是体弱多病。一般体弱多病的人皇帝都会恩准他们提前退休,比如唐代的战神李靖,早年因为多次出入战场,晚年的时候身体因为旧伤而变得多病,于是他在六十四岁的时候便告老还乡了。

但是也有皇帝不允许的时候。如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却被皇帝强行留住,因为他体弱多病,想要告老还乡,但是皇帝就是不准,反而还派人送来草药表示慰问。

不过一般对于朝廷贡献很大的官员都会延迟退休的,说白了,古代的退休还都是皇帝说了算,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想让你退休,你即使没到年龄也会被强行退休,有时候就算你符合退休的规定,但是皇帝还会以各种借口强行留人,所以古代的退休并不像今天这样简单和人性化,除了被贬外,很多官员一辈子都在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历史上,朝廷官员们什么时候可以退休?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退休,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很多国家都会对退休年龄做出定义,而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也都希望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退休之后的日子,因此很多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比较丰富的。不过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出现“退休”这个词了,那么在历史上,那些朝廷官员们,什么时候可以退休?退休之后是不是有一些保障措施呢?

现代人很在乎的一个问题就是退休年龄,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导致国家不得不延迟退休年龄,因为如果退休太早了就会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的发展。古代很多的官员也会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古代的官员都是几岁的时候退休的呢?

退休这个词语不是老早就出现了,它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

大家应该都知道古代的人寿命都不是非常的长,所以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正是因为如此如果官员多的身体状况不是非常的好的话,也是可以申请提前退休的。在东汉的历史资料里面就有记载几位官员因为身体状况的原因然后离职,那时候退休的制度还有规范已经是基本上完善了。

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明朝的时候,就做了一些调整,朱元璋对于个别人、个别部门稍有例外的退休年龄稍有改变,就比如军队里面的人,他们常年打仗,因此身体上面的毛病会比较多,因此也允许他们提前退休的。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古代官员退休也是会发放一定的养老金的,这些用来保障官员可以安度晚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提早退休或者是延迟退休都是会有赞成和反对的声音,想要提早退休的人是觉得人老了就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喜欢延迟退休的人觉得工作可以拿到更多的钱。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官员有退休年龄吗?退休之后有退休金吗?

全文共 3840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退休年龄退休金,都是有国家规定的,有法定的退休年龄,而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大部分人其实都会选择不再工作,毕竟人已经老了,不是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还能继续做了。那么,古代官员们有没有退休年龄呢?古代官员们他们老了之后能不能退休,退休之后又能不能有退休金呢?很多官员可能都是向皇帝告老还乡,这算不算退休呢?1.古代官员怎么退休

在中国古代,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可以告老还乡的,只是不用退休这个词,用一个比较高雅的词汇:“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国君,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在周朝时,官员可以在七十岁退休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这个已经算是高寿的年纪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为官,直至去世。

但是各个朝代有所不同,特别是明、清两代,清代时,退休年纪修改为60岁,而且各级官员,级别越小的,退休的年龄可以提前,文官与武将也有所不同,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而高等将领与军机大员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的,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致仕”。

今天退休有退休金可以领,古代“致仕”有退休金吗?在唐朝之前,官员是没有退休金制度的,但这个制度有个问题,就是引起了官员在位期间大捞钱财,就是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唐朝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开始为退休的官员发放一些米粮,用于生活所需以安度晚年。到了宋朝,国家明文规定,“致仕”后的官员,可以享受在位时一半的俸禄,做为生活所需,自此退休金制度就开始了,在现代除退休金外,还有养老保险,有时这些总合都超过了当时的工资收入,和古人相比,现在的官员真的是很幸福的啊。2.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也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这个并不是强制的,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退休年龄才改为60岁,即:“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是朱棣继位以后,又给改了回来。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实很少,多数都在任上就病逝了。

退休这个词语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

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宋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统。《宋史·职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说:“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况。个别武官可延至80致仕。少数元老、勋贤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时还可以复出任职,称“落致仕”。但宋朝也曾规定:“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如果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闲,可以申请提前休致。

为了鼓励官员们按时致仕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保证晚年生活所需,从太宗中期起规定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要求朝廷恩例等。宋代官吏在没有犯罪的前提下正常致仕,不但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和实物待遇,还可以升转官阶,中高级官吏退休时还可享受到一定的“荫补”与“恩例”优待,这对宋代官吏致仕的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在任时曾经犯罪的官吏,不给俸或不予恩荫,抑制了官吏的腐败,也促进了官吏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到了明朝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官员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资格在退休后还能领取部分俸禄,但也只是部分而已。比如唐朝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原俸禄的一半,至于五品以下的官员怎么办,那就得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以后,就因为没有退休工资,非常落魄,最后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在东屯公田给别人打工当督耕,才算有了解决生计的来源。到了宋朝开始,才考虑到基层官员,规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员可以领原俸禄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后,又给去掉了,退休官员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仅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之前,就会置办田产,以确保退休以后能靠田产维持生活,生活水平也是随田产多少而决定的,一般来说,不会比地方富户地主差。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3.古代有没有退休金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什么养老金、退休金,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除了家庭的“色养”,还有各类的养老机构,以及各种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照顾。

没有“五险一金”,依赖家庭养老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峻性超过现代。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对某些犯人进行特赦,以确保家庭养老的实现,不仅在古代社会有必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其必要性。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对这种因养老而施行的特赦加以规范,一定能够比古代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在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在唐代,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当然,现代社会,儿女离开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常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那些因照顾老人而就近工作的人予以某种补助(或精神上的,或财物上的),那么,即便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人们都守在父母身边,也能对家庭养老起到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现代社会的养老缺憾。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这一点,虽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不可能实现,但某种道德上的约束却是必要的。

古代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寿命,注定相当数量的老人会没有后代。公元521年,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设立“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中国的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悲田院”。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是北宋时期的“居养院”,只收养贫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设立公墓,当时称为“漏泽园”,以安葬穷人,这也是古代国营公墓的开端。同时,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任职于杭州时,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国出现专门为包括老人在内的各种贫民设立的福利医疗机构,叫作惠民和剂局。刚开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后来,干脆免费,全部由各地方财政埋单。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养济院是一个融收容和养老为一体的机构,与南北朝时期的“独孤院”类似。惠民药局则等同于南宋的惠民和剂局。养济院都设立在寺庙和道观里面或周边,因为在古代,寺庙和道观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办的养老等机构与这种带有宗教关怀的民办救济机构设置在一起,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者有所目标,主动寻求救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都不继续留下,而是告老还乡?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官员们,如果很荣幸地没有生在昏君的时代,没有遇到一个以杀人为乐的皇帝,安详地活到自己能退休的那一天,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不过,古代官员很多在退休之后,都会选择回家养老,而不会继续留在自己生活了数十年的任职地,这是为什么?自己多年来的打拼都在这个地方,为何退休之后还要回家去呢?

在古代封建有着森严的社会等级,那就是仕、农、工、商。排行第一的就是仕,仕指的是就做官,所谓官字两个口,民不与官斗。古代官员出门八抬大轿,前面仪仗队举着“肃静”“回避”的仗牌,别提多威风。出入朝堂,面见天子,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吃穿住行更是不用说。“学而优则仕”,所有的读书人都以金榜题名作为一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可见多少有识之士挤破了头想当官,更何况普通老百姓了。但官员退休后为何皆告老还乡呢?

1.“明哲保身,远离是非之地”

官场如战场,官场上政治派别林立,又时常发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事情。你一个退休的官员,手中已无权利,为官数十载得罪的人也许都排不上号了,说不定哪天就被卷入某件“大件”,丢了性命是小,就怕落得个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唐昭宗时,本是宦官出身的禁卫军领导杨复恭权势熏天,大肆干预朝政。到了年龄说啥也不愿退休,甚至还杀掉了信使。最后自己也落了个被杀的下场。这种退而不休,说白了就是活腻了。

2.“思乡情绪,落叶归根”

中国古代有科举制度和异地为官制度,古代官员大多是在异地任职。他们必须通过种种途径让统治者知道自己的才能,这就必须离乡。而一旦做了官以后,或留在京城,或充任各地的地方官,很少回到家乡做官的。

为官数十载难免作客他乡,一般士大夫及一般民众均普遍怀有的“落叶归根”观念,项羽就曾今说过“富贵不归吾乡,如衣锦夜行”。所以官做得再大到头来还是不忘落叶归根,告老还乡,又由于中小地主出身的士大夫都有浓厚的宗法乡土观念,不以他乡作故乡,因而家乡总是难以为他们所忘怀。

3.优游林下,安享晚年

古代人有”致仕悬车“的说法,当了一辈子的官,好不易退休,就该安享晚年。《香山九老秋兴图》,描绘白居易致仕退隐洛阳龙门香山,与其他8位耆老集结“九老会”,远离世俗,忘情山水。真是好不惬意的生活,让人快哉,快哉!

另外古代官员退休后,依然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礼记》记载,卿大夫退休称“国老”,一般官吏退休称“庶老”,当地地方长官时常登门拜访。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三分之一的养老金。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宋朝给退休干部发半薪。史料来看,史上绝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都是优游林下、安享晚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官员都是多少岁退休?清朝官员退休有什么要求?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代男女工作到一定年龄就可以退休,不用工作每个月也能拿到退休金。那在古代有没有退休这个机制呢?其实是有的,而且很早就存在了,除了皇帝和他的一些亲戚,很多官员也都有退休这一说法。只是这个退休的年龄不等,毕竟古代人的寿命不想现在这么高,很多4、50岁就死了,活到6、70的基本上也干不下去了。到了清朝官员退休们的制度也就非常完善了,能力足的可以多干几年,退休也有福利可以享受。

退休这一制度可谓是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而这一制度最早追溯到西周时期,而从西周时期到现在退休制度一直都是存在的,但是不同的朝代退休的法令又是有差别的。

清朝以前官员的退休年纪一般定在70岁,基本就是让你死在任上,这个主要还是由于官员难以选拔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到了清代,情况有了改观,允许官员到了60岁可以退休,但是,即使是这样想要退休的话也得上报,经过审核才可以。也就是说,你得找个合适的理由,不管是生病还是家庭原因,你得说服皇帝认为你确实不能继续工作下去了,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不然你就得继续干,干到理由充足为止。还有一些人提前退休或者延迟退休。提前退休的一般是能力不足以胜任工作岗位,或者是在政治上犯了错,皇帝给你面子让你提前退休,你就得知趣。延迟退休的一般是能力很强,或者是朝廷大员,很重要的这些人物,你退休了暂时没人代替你,皇帝就会继续让他干,一直干到有人替代了你,你才能退休,甚至有些人一直干到死。

清朝给退休官员的待遇是很好的!官员退休,最不适应的就是“人走茶凉”,门可罗雀。因此,清廷采取了存品加衔,恩荫子孙,参与朝政,告老还乡这四类措施,给予“安全着陆”的官员一定的政治待遇,维持他们的荣誉和体面。

比起政治待遇,级别较低的官员更关心经济待遇,也就是退休金!虽然清朝一直在完善官员退休的福利待遇,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不够丰厚,有些官员退休后还要寻求其他的生存之道!不过基本保障还是可以的。

不管怎样,退休就意味着不再担责任。吃得香,睡得着,还能享受不错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表面看来,清廷官员的退休生活还是很体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惊!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竟然是.....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退休官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头衔——“致仕”。《春秋公羊传》中所谓的“致仕”,是写“退休做官”。该书指出“致仕是回归君主的职位”,意思是“为他所掌管的从君主的职位上退休”(李记·库里)。

古代官吏致仕起源于商、殷,建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宋代。

汉代以前,官员的“退休”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自西汉以来,正式退休已经制度化和明确化,法定退休年龄为70岁。古人说,“人生七十岁,难得一见”。当人们到了70岁,他们将不能听到和移动,他们应该退休。当然,年龄只是汉代官员退休的标准之一。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你可以退休,在70岁之前回家退休。法院给了三分之一的原始工资,所以那些避开道德的人也在为国家和国王服务。

汉代以后,古代政府官员的退休年龄标准相当武断。尽管70岁的标准年龄仍然存在,但退休可以根据年龄、身体和表现提前或推迟。

非正常退休的最好理由是“报告疾病”——自己的严重疾病或父母的死亡。一些官员因病没有主动辞职,政府也将“解雇”他们退休。其他官员想快点写书,或者如果他们厌倦了做官员,他们会选择提前退休。也有一些官员,要么是因为皇帝的宠爱,要么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担任公职,已经70多岁了,即使年老体弱,也不会主动申请退休。结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讽刺地写了一首诗:“七十年代,可以做官,礼法分明。他是一个贪婪的人,斯闫希会不听。”当然,也有一些皇帝是不允许退休的,比如唐朝的诗人何,他任职到86岁。其他官员直到去世才办理退休手续。例如,元朝的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他70多岁后多次申请退休,但是皇帝拒绝了。结果,当他86岁的时候,他死在了皇家学院。

在宋代,70岁仍然是官员退休的标准年龄,70岁被称为“领导之年”,因此“领导之年”成了退休的同义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将文武官员的退休年龄从70岁改为60岁,但仅持续了13年就结束了。这是因为改变退休年龄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有功人员对政府的影响。60岁的退休年龄可能会迫使许多创始部长“退休”,这具有接管所有权力的专制效果。13年后,在吴鸿统治的第26年,在所有威胁朱元璋的旧官员被清除后,70年的祖先制度得以恢复。

流行戏剧《李和华庭》展示了鲁尚书成为一名官员的阴谋

清官的退休年龄仍为70岁,但公务员和武官的退休政策却大相径庭。清代公务员的实际退休年龄很长。在武官中,省长(一个省的最高武官)和总兵(仅次于省长的高级武官)以及其他高级武官基本上是生死攸关的。然而,陆军中将手下的武官都将在45-54岁退休。级别越低,退休年龄越早。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让年轻的下级军官升得更快,从而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官员退休年龄是多少?80岁还上班是常态

全文共 250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可能未来也会面临延迟退休的选择。但其实退休对于古人来说像是一种奢饰品,大部分的官员几乎都是工作到死,从来就没有什么退休的说法,除非实在是老的不能做事了。中国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官员职位都是世袭制的,也就是说父亲不行了儿子顶替,但儿子不一定就有自己的父亲做的好。但有这一规定,你想要提前退休就可以编个理由,让自己的儿子顶上,到了后来取消世袭以后,那就真的有可能干到年纪很大都不能退休了。所以可能都80了还要继续上班

现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在未来,青壮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会日益彰显出来。为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延迟退休”。

今天,人们退休后,社会保障已经相当健全了。那么,古代人们到底多少岁退休,以及有哪些社会保障呢?其实,“退休”一词在唐代时才出现,首见于韩愈的《复志赋序》,其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另外,《宋史·韩贽传》也言到:“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不管怎么说,在这里“退休”一词已接近于今天的含义。退休一词虽然出现于唐宋时期,但这种行为在之前就已存在,只不过是有不同的称谓罢了。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因此尊老之风极盛。《礼记·礼运》就有“老有所养”的理念。古代为了使老有所安,在官员退休之后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不过,金额数量的多寡依据品级职衔而定,历朝历代也会有所不同。

就现存文献来看,我国是最早明文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比如《礼记·曲礼上》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说法。七十岁退休这是周代的规定,后世则一直沿袭了这一点。不过这一规定也只是约定成俗,且只规定了大夫一级的官员,其他则未曾言及。我们权且可以粗略的说,周代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一规定才具体化、明确化。如南朝齐武帝时期,当时的御史中丞沈渊曾经上奏表示“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侍。”这时则表明所有的官员都是七十岁退休。

七十岁退休的规定,在我国古代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明代,才做了调整。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朱元璋下了一道谕旨,其中言到:“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次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关于“提前退休”的调整。到了洪武十八年,又做了调整。如《明太祖实录》所言:“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皆许代职。”这些相当于今天的军队、警察系统。因为这些都是高危职业,需要年富力强、身强体壮者,因此不得不提前退休。事实上,这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失”,在缺乏法治精神的古代,注定了这一规定难以长期维系。通过靖难之役上位的明成祖朱棣一反朱元璋的做法,恢复了古代七十岁退休的传统。有明二百年,虽几经改易,但大多是在六十岁以上退休。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仁宗朱佑樘时期,出台了一项规定:凡官员主动提出退休,即便是不到退休年龄的也给予准许。也就是说,即便你是40岁,只要你主动申请退休,也会被批准的。这就相当于我们的今天的“内退”。

虽然有明文规定了退休年龄,但是其中具有很大的弹性。只有君主需要你,你就不能退休。我们不要忘记,退休除了叫“致仕”外,还有一个词叫“乞骸骨”。也就是说你的身体不属于自己,一旦做官以后就属于君主,只有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才能乞求皇帝将这把老骨头放归故里。比如元代的郭守敬,到了70岁时,屡次提出申请,但就是得不到批准。所以落得个晚景凄凉,最终以86岁的高龄死在任上。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延迟退休”了。关于“延迟退休”,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既有持赞成意见的人,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赞成者认为只要给发工资,延迟退休也无所谓;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自己需要颐养天年,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来。

那些支持延迟退休的人要么是事业心特别强,要么就是官瘾特别大。很多老干部退休后,心情烦闷、抑郁不堪,就是这个原因。其实在古代也是如此,比如唐德宗时有一个宰相叫崔造。他退休以后觉得日常生活“居闲燥闷”,便常常对子弟感慨道:“不得他诸道金铜茶笼子物掩也。”所谓人走茶凉,自己退休以后,门前冷落鞍马稀,没有人上门送礼了,这种失落感很难承受。因此,不久后,他又主复出工作。

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比如东汉的张禹。他作过太子太傅,也担任过丞相等官职。对于一个权力欲很重的人来说是死活不肯退休的,况且这还是皇帝极力挽留呢!但是这个张禹则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曾经多次以疾病向皇帝上书表示自己要告老还乡,但是每次都被皇帝拒绝了。但是他觉得既然朝廷有规矩,自己作为丞相,百官之长就不应该带头破坏这个规矩。于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之下,皇帝终于准许他告老还乡。

说了“延迟退休”和“提前退休”的事,我们不妨说说退休后的社会保障如何?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最为担心的不是退休问题,而是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如退休金是否能足额发放,是否缩水等问题。以唐代为例,我们所熟知的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孟郊和贾岛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不仅科考之路艰辛无比,就连仕途也是同样的蹇滞。二人一辈子只做到副县职干部,在任上退休以后。生活无所找落,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还有“初唐四杰”的卢照邻也是如此,在新都县尉任上退休以后,寓居在太白山的一个小屋里。由于自己的家底不厚,也没有退休金,全赖亲朋以及朝廷显宦的接济才屡屡渡过难关。

这些是小官,我们在想大官不会如此吧?北宋时期的宰相杜衍,退休以后同样是因为没有养老金而困顿不堪。这是为何呢?因为他为官清廉,加上从来不治产业,所以才会落得个如此下场。归根结底,还是朝廷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也难怪会有那么多贪官的一个原因,毕竟这种无利可图的营生除了那些有信仰有抱负的正直官员肯干,还有谁能不谋私呢?

这种情况到了明代才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如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以本职退休,四品以下职任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退休。最初的时候,还规定了“仕官食原禄”的做法,即退休官员享受原来俸禄不变。后来取消了这一做法,但退休官员可免除赋税徭役。另外,如有实在无法生存的,“有司月给米二石,修其身”,这种做法也算是够人道了。之后的清朝也沿袭了这一制度,使得退休官员终于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