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三大红颜祸水(汇总20篇)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礼仪常识我们现在的人还会用,那么你们知道古代日常礼仪常识吗?下面是问学吧为大家准备的古代日常礼仪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浏览

7645

文章

1000

篇1:古代四大阎王分别是谁?四大阎罗王资料揭秘

全文共 2031 字

+ 加入清单

阎王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佛教,等佛教传入中国后,就被和道教体系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慢慢出现十殿阎王的说法,而阎罗王也只是其中之一。因为阎王是掌管生死轮回的神,所以在百姓心中很有威信,而阎王的形象也被树立成铁面无私的样子,和判官十分相似。当时也是流传着各种阎王之说,其中一种说法是把范仲淹、包拯等四人列为四大阎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余两位阎王又是谁?

很多人认为神仙是终身制的,其实不然,其实天庭还是挺人性化的,毕竟作为神仙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如果一直都是让一位神仙来做的话,未免太枯燥太折磨神仙了;所以在天庭的制度中,其实也是有轮换制度的,比如阴曹地府的执掌者北阴酆都大帝,就是三千年一换。

但也因为这种制度,有时候让人觉得神仙体系太复杂,就拿财神来说,文财神有比干、范蠡和李诡祖,而武财神有关羽、柴荣和赵公明;其实他们是轮值的关系,类似于工厂的“三班倒”,总也要让神仙有休息放松的时间吧,而且神仙除了职责外,也还是要修行的。

而阴曹地府的十殿阎王也是如此,生灵死后魂魄入地府(不只是人),每时每刻都有数之不尽的魂魄入地府,而十殿阎王要处理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这无数年下来,一直都是固定的神仙当值的话,估计这位神仙也会得抑郁症吧;而这里要说的就是十殿阎王中名气最大的阎罗王。

阎罗王乃是地府中第五殿的鬼王,主要工作是管理生灵的阳寿和阴寿,拥有掌管着三界万物生死存亡的至高权力,既是鬼,又是神。万物众生的阴阳之命由其生死簿管,不归阎罗王管的只有永不超生的孤魂野鬼,其次是其他国度的鬼,以及上仙正神。而在民间传说中,其实阎罗王一职由四位鬼王轮流担任,现在来看看这四位鬼王都是谁吧。

TOP、1 韩擒虎

韩擒虎乃是隋朝名将,北周骠骑大将军韩雄之子。天生神力,勇武不凡,据说他在十三岁时生擒过一头猛虎,因而改名为韩擒虎;他一生战功赫赫,乃是隋朝的开国名将。据魏征等编撰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他邻边的老妇人看见他的门下仪仗很盛大,同王宫一样,老妇人感到奇怪便问他们。他们中间有人回答说:“我来迎接大王。”忽然不见了。

后又有人病得很厉害,恍恍惚惚地走到韩擒虎家里说:“我想拜见大王。”左右的人问道:“什么王?”回答说:“阎罗王。”韩擒虎的手下侍从想打他,韩擒虎制止他们说:“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国,死后能做阎罗王,这已很满足了。”因此生病,几天就死了。要知道“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

TOP、2 寇准

寇准(寇凖)是北宋名臣,曾力主宋真宗亲征,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可惜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贬至雷州后病逝。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唯刚正者,常能令人长相思,这大概是他得以从诸多文武大臣行列间脱颖而出的一个原因。据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

据《翰苑名谈》所记载:“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阎罗处政。’”可见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阎罗王,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据《通俗编》所记载,可能由于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TOP、3 范仲淹

而范仲淹也是北宋名臣,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而且由于范仲淹忧国忧民,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史称“三光风范”,因为他每被贬一次就光耀一次。正因为范仲淹以清廉、正直着名,生前就以官声好誉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

TOP、4 包拯

包拯也是北宋时期的名臣,生前以廉洁公正、嫉恶如仇、断案如神而著称,因为其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据说包拯死后出任阎罗王,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其说在宋时已盛”;在《宋史·包拯传》有云:“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如《三侠五义》中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情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因为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也。

其实这四人能被后人传为阎罗王,这与他们平时的所作所为有莫大关系;以上四人中,除了韩擒虎不太清楚外,寇准、范仲淹和包拯都是清正廉洁、不畏强权、为国为民的名臣;但因为某些原因,如今的人所知道的唯有一个包拯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在是包拯当值还是其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石狮子雕像嘴里的球为何拿不出来?古代工匠是怎么把石球放进去的?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狮子雕像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据说当时汉朝境内并没有狮子,而是从西域地区传进来的。从此以后石狮就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吉祥物,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能够见到大型的石狮子雕像,一般都是放在建筑大门的两侧成一对。对于这个石狮子相信大家都会有个疑问了,那就是石狮口中的那个石球为什么拿不出来?当初又是怎么放进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相信大家在我国的不少建筑中都能看到石雕的狮子,其实石狮子是我国传统的辟邪物品。古代很多大户人家都喜欢在大门左右两边放上一对石狮子,而且狮子的造型各异,有脚下踩着东西的,也有嘴里含着石球的。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把石球放进狮子嘴里的呢?事实上石狮子口含石球的做法来源于两个传说,一个是说古时候妖魔盛行,百姓们不堪其扰。便有一名男子向神仙祈求,表示自己愿为除妖降魔付出任何代价。神仙很感动,于是就给了男子一颗宝珠,只要他含住宝珠,就会变成狮子吓跑妖魔。后来,这个男人去世,人们为了辟邪,就想出一个办法,用石头雕刻出口含宝珠的狮子放在家门口。

而另一种传说来自于皇宫,因为皇室家族一直很喜欢狮子这种动物,所以皇宫中也能看到很多石狮子的雕像。这些雕像口含石珠的造型,则意味着深宫内很多事情只能自己知道,不能对外传播。但若说起石球是如何放进狮子嘴里的?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石狮子嘴里含的球的雕刻有三种做法:

1.最原始的加工方法,球就是在嘴里面做出来的,讲究的专业性技术,先把狮子的舌头和牙齿,还有里面的圆球和外边的嘴角后方用铅笔画出它的轮廓,用专业的雕刻工具把多余的石料部分去掉,直到嘴里面能呈现出一个长的圆球形状来。然后在一点一点的把圆球上方和下方多余的去掉,但是一定要慢,别到时把石狮子脸给雕刻一个大窟窿,直到球能下来,然后在对圆球打磨,直至圆球美观为止,最后再把牙齿和舌头雕刻精细,这样石狮子的圆球雕刻完成。

2.方法同上,不同之处直接把牙齿去掉,在外面把圆球做好,然后把圆球放进去,最后把牙齿用石材专用胶黏贴上,再进行打磨处理,雕刻完毕。

3.方法同上,不同之处就是球做一个小一点的圆球,牙齿什么的都是完好的,就是把球做小一点在外面做好,然后放进去,最后把能放进去的地方用石材专业胶进行粘补,再进行处理。石狮子圆球雕刻完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描写雪景的古诗词集合 古代经典雪景诗词句介绍

全文共 2223 字

+ 加入清单

冬天的寒冷,虽然会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但冬季唯有一点能始终让人们感到期待,那就是下雪。哪怕再冷,只要看见天空飘起雪花,似乎就能释放心中的一些压力,从而产生一种幸福感。而且这点古人应该和我们想的也一样,这次就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古代诗人描写雪景的经典诗句,能从古人的视角体会他们对于雪景的感受,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一下雪

北京就成了北平

落了雪的故宫,

处处诉说着安静。

红墙,白雪,琉璃瓦,

讲述了一段历史,一座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清平乐·雪

孙道绚

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

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

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

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

一下雪

苏州就成了姑苏城

水乡古镇融进骨子里的柔情,

即使落了雪,

却也还是那般温婉、静谧。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下雪

西安就成了长安

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西安这座城市充满古朴的韵味。

一夜之间,

仿佛回到了昔日的长安城,

或清秀,或妖娆,

让人在白茫茫的天地间想起过往。

嘲三月十八日雪

温庭筠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清·纳兰性德

惊飙掠地冬将半,解鞍正值昏鸦乱。

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

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苦寒吟

唐·孟郊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一下雪

扬州就成了广陵

人人都道,

烟花三月下扬州。

却不知道,

雪后的扬州是她最惊艳的时候。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雪望

清·洪升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一下雪

新疆就成了童话世界

没有了秋日的色彩斑斓,

新疆只剩下了纯洁的白。

岁暮

南北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大德歌·冬景

元·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

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一下雪

内蒙古就成了茫茫雪原

人人都喜欢花开遍野,

草木青翠的蒙古草原,

可谁又知道下了雪的内蒙古有多美呢?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悲青坂

唐·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还有那“半边金黄半边银”的沙漠雪景,

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天净沙·冬

元·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

半庭新月黄昏,

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

淡烟衰草孤村。

一下雪

张家界就美成了仙界

云遮雾绕,

万里彩霞,

配上这点点雪白,

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宋·苏轼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

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

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大雪纷飞的冬

又岂能少了梅花

诗词君一起踏雪寻梅去

雪里觅梅花

南朝梁·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了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梅花绝句六首

南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月中疏影雪中香,只为无言更断肠。

曾与诗翁定花品,一丘一壑过姚黄。

池馆登临雪半消,梅花与我两无聊。

青羊宫里应如旧,肠断春风万里桥!

青羊宫前锦江路,曾为梅花醉十年。

岂知今日寻香处,却是山阴雪夜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皇帝的龙袍为什么从来不洗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皇帝龙袍,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种衣服肯定都是非常贵重的,毕竟是皇帝穿的衣服,在制作上面更加是非常的细腻。但是唯一一点就是,古代的皇帝他们穿的龙袍基本上都是不洗的。很多人肯定要问,如果穿脏了,臭了怎么办?这种问题同样也是小编想知道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皇帝的龙袍为什么从来不洗

一、龙袍太过贵重,所以从来不洗

古代皇帝所穿的龙袍,每一件都价值不菲,一件龙袍从量好尺寸开始,需要织工、绣工、画匠好几百人,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工序,并且要耗时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一件龙袍。

另外,皇帝的龙袍全部是用金线刺绣的,古代的金线可不是现在染成黄色的线,而是黄金拉成的细线。并且龙袍上还会装饰很多珊瑚、珍珠等各种珍贵的宝石,在古时候制作一件龙袍的成本就要上万两白银,如果放在现在的话,光成本可能就需要几十万元。所以说如此一件价值连城无比珍贵的龙袍,是绝对不会用水来清洗的。

二、古代的龙袍皇帝穿着次数有限,所以不用清洗

大家可能是受了清宫剧的干扰,认为皇帝一天到晚穿着龙袍,其实在古代皇帝穿龙袍的次数非常的有限,只会在一些重大的节气,比如说祭天或者是祭祖典礼才会穿龙袍,还有就是接见一些外国的重要史臣也会穿着龙袍。其余的时间皇上基本上穿着便服,就连早朝皇帝也不会穿着龙袍去上。所以说正是因为皇帝一年到头穿不了几次龙袍,所以才不会用水去洗。

在古代人人都想做皇帝穿龙袍,其实龙袍穿在身上并不舒服,因为一件龙袍很重的,尤其是上面装饰了非常多的珠宝,会更加的重,人穿着十几斤重的衣服,会非常的不舒服,冬天还好一点,如果遇到了夏天,穿着龙袍会更加的难受。

2、龙袍变臭怎么办

一,用香料熏。

古代人看到皇帝的龙袍不能用常用的办法清洗,任何衣物时间久了,都会染上灰尘,有可能变味,为此皇宫专门有香房用香熏龙袍。宫女们还要经常拂拭龙袍上的灰尘。这样,龙袍很少有异味。

二,皇帝的龙袍多。

古代皇帝,对待百姓不舍得,对自己可狠下血本制作衣服。龙袍虽然贵重,哪一个皇帝都拥有几件,由于龙袍制作时间漫长,一件龙袍需要两三年才能制作成功。为此,皇帝们可以经常穿新龙袍,旧的龙袍会集中收藏。

三,皇帝并不经常穿龙袍。

皇帝们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每样穿着拉风的龙袍,到处指手画脚。其实,皇帝穿龙袍的日子屈指可数,一年两次祭奠天地,年节祭奠自己的祖先,还有皇帝大婚,重大节日才要穷龙袍。

因为龙袍过于笨重,穿起来非常麻烦,穿到身上会非常累。如果,皇帝天天顶着这样的工作服,早就有人罢工不干了。皇帝平时只穿常服,就是我们现在的休闲装,或者居家服一样的衣服。

由于龙袍穿得少,那么龙袍脏的机会少,这也是皇帝龙袍不洗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守卫边疆的将军手握重权,为什么没人谋反?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在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大将,而其中有一些是镇守边疆的将军,他们镇守边疆的苦寒之地,距离中央也很远,而且大多数可以说都是手握重权,在当地也是比较有威望的,但是为什么这些将军都是没有反叛之心的呢?如果他们想要谋反,相对来说应该不是特别难,为什么他们都好好的安分守己没有人去夺皇位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古代因功高盖主而被帝王忌惮的,大都是勇猛的武将。这是为何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手握数十万兵权,随时会成为帝王的威胁。当年秦将王翦,手握六十万兵权,为了避免秦始皇的猜忌,在出征前故意作出贪财的样子,打消了始皇的顾虑。

在盛世之中,朝廷为了避免外敌入侵,都会派心腹大将前去驻守边疆。当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并掌握三十万大军,同时也是为了抵抗匈奴入侵。

远离京城甚远的边疆,可谓是"山高皇帝远",手握重权的将军,便是"最高指挥官"。既然如此,为何他们都不愿意起兵谋反呢?带领将士投奔境外部落,或是杀入京城自立为帝,岂不是易如反掌之事?

其实驻守边疆、起兵谋反,都没有那般简单,或者说没有那个必要。倘若谋权失败,迎来的必然会是株连九族之罪,何必铤而走险呢?

边境将军不愿谋反的原因。1、身边有监军

即便是最为信任的心腹大将,君王也不会任由其带领数十万军队在边疆"自由活动"。毕竟古时没有视频通话,将军的动态无法实时掌握。这种情况下,皇帝会在将军身边安排"监军",监督将士的动态。如果发现将军有谋反之意,可以先斩后奏。

有些"聪明"的帝王,会秘密在边疆军队中安插卧底,一方面观察将军的动态;另一方面可以伺机打探将军和士兵有无谋反的意向。他们会不定时将打探的情报秘密送回朝廷。2、战乱不频繁,谋反没优势

一般战乱等级低,或是没有战事的情况下,皇帝才会派将军前去边疆守卫。倘若边疆战乱频繁,没有抵挡住名利诱惑的将军,很容易倒戈相向。但安稳盛世,边疆将士的责任在于完善防御工事,以及防止外敌入侵。

假如在百姓安稳的盛世带兵谋反,没有任何优势。很多有家室的士兵,不愿意铤而走险,军心会出现涣散。再者,即便谋反成功,但战乱让生活安宁的百姓陷入逃亡之中。纵然夺得王位,也会失去民心,抢来的王位也难以持久。3、将军的家人被控制

驻守边疆和外地赴任不同,不需要带领家人前往。独自带领将士守卫边疆,远在京城的家人,则成为了皇帝的筹码。将军好似天上的风筝,家人便是皇帝握在手中的风筝线。倘若将军起兵谋反,他的家人便会成为人质,甚至会被立即诛杀。

表面上皇帝会美其名曰"朝廷替你照顾家人",实则掌握其把柄。有了家人这道防线,将军又怎会轻易出兵谋反呢?完全是自讨苦吃的事情。4、将军的忠君思想

作为君王的爱将,他们早年都曾为其征战四方,建立深厚的"君臣友谊"。统一之后,他们自然会加官进爵。古时人们受"忠君思想"的熏陶,对君王会无条件服从。尤其是跟随多年,为其出生入死,自己功成名就,又怎么会谋反呢?

而且武将对自己的英名极为看重,主动起兵谋反便是不忠;家人因此受到牵连,便是不孝。为了保全死后的忠孝之名,他们对谋反也会避而远之。

起兵谋反的原因无非是皇帝残暴不仁,百姓苦不堪言,希望能够取而代之,还百姓安宁的生活。假如皇帝仁义贤明,百姓安居乐业,驻守边疆的将军何必要谋反呢?毁了百姓的安宁,和毁掉自己的安宁,又有何异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腮红膏和腮红粉哪个好用?黄皮适合的腮红颜色

全文共 1463 字

+ 加入清单

腮红是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彩妆产品,腮红可以是我们整个人看起来很有气色,很多人在化妆的时候都会使用腮红,那么腮红膏和腮红粉哪个好用?黄皮适合的腮红颜色。

腮红膏和腮红粉哪个好用

如今腮红这个单品也出现很多品类,大概能分成干粉状的和湿润状(腮红霜、液态腮红、唇颊产品)两类。选择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喜好,还要遵循自己的肤质状况:两颊容易出油的油性皮肤,适合选择粉状腮红;两颊肌肤干燥的话,适合选用湿润状的腮红。中性肤质的人,可以依据妆感选择。先用霜、液状的腮红,再叠加粉状腮红,妆效能更持久。

常规的珠光腮红在使用时没有什么禁忌,对肤质包容性强,自带的粉扑根据手力轻重调节腮红浓度,重点在眼下笑肌会营造楚楚可怜的形象,边缘可以用手指晕开,不必担心凝妆。

要说这自然血色感,还是要靠血色膏状腮红,能真真的透出健康色,无珠光,膏状的质地渗透性强,边缘需要技巧可以涂成从浓到淡的过渡效果,不过,必须是定妆前使用,最好是轻薄底妆,才能体现出它的仿真性,画好了也不要定妆,会破坏妆感。

黄皮适合的腮红颜色

一、紫色系

说到黄皮腮红第一个必须提的就是紫色系的腮红了。淡淡的紫色腮红其实比粉色更显脸白,黄皮使用显皮肤白皙。最适合打在颧骨在外侧与下方,而不是脸的中央。可以修正肤色,做高光提亮用。

二、橘色

橘色腮红是最适合黄皮的腮红,橘色系的腮红非常容易打造出健康的气色。

在偏深的小麦色肌肤上,橘色腮红能够帮助调整肤色,营造红润的自然光泽;在偏白的肌肤上,橘色腮红则能够衬托肌肤,让肌肤更显得白皙而有朝气。

三、珊瑚色

珊瑚色系也是一款不挑皮的腮红,使黄皮也可以打造粉嫩感。同时透出一种青春洋溢的活力感。

腮红膏和腮红粉的区别

从质地上看

腮红膏多为膏状,质地顺滑软糯,莹润自然,膏状质地渗透性强。腮红粉则为压实的粉状,近期也有像一颗颗球似的或不同形状的压实腮红粉。

从适合肤质来看

腮红膏的质地偏润,比较适合干性皮肤和混合偏干的女生,许多干皮衣ongoing腮红粉会出现浮粉、起皮的情况,用腮红膏会好很多。腮红粉则比较适合油性皮肤,干性皮肤想用腮红粉的话,一定要做好保湿工作。

从上妆手法上看

腮红膏上妆手法多样,一般货选择用手指点拍、微湿的海绵拍开或者气垫粉扑拍开都可以,腮红粉则比较用刷子上妆。腮红膏因可以用手指上妆,更适合随身携带补妆用。

从妆感上看

腮红膏的妆感偏自然,打造从肌肤底层透露出来的红润感,偏水润,比较韩系。而腮红粉的打造出来的偏哑光妆效,腮红粉的上色效果比较好,但对于个人的上妆技巧比膏状的高。

从持久度上看

两者相比,腮红粉比腮红膏的持久度要差很多,腮红膏一般用在底妆定妆前,腮红粉用在最后修容的时候,所以腮红膏会更持久一些。

腮红颜色怎么选

白皙肌肤

浅色系列的腮红适合肌肤白暂的女性使用,如粉色,浅桃色等。这类颜色的胭脂容易与整体妆容搭配,看上去自然不突兀,就像皮肤本身的颜色和光泽一样。需要注意的是,粉红色的胭脂可能会和酒红发生冲突。

黄色肌肤

亮粉色、玫瑰色或金棕色的胭脂都非常适合亚洲女性的黄色肌肤,它能中和肌肤本身的厚重感和不太健康的颜色,令人看上去健康活泼。肤色偏红的女性要特别注意,如果你涂抹了玫瑰色胭脂,会令人看上去像喝多了酒。

健康肤色

桔红色、橄榄色和深桃红色的胭脂都很适合肤色健康的女性,它不但能起到调整肤色的效果,还会令人看上去个性十足。特别是深桃红色胭脂,俏丽而不失庄重,而桔色胭脂又能与金棕色妆容相得益彰。

晦暗肌肤

大红色、酒红色和深紫色的胭脂比较适合肌肤晦暗的女性,这类胭脂在化妆时无需遮盖肤色,只要确定哪一种颜色能让自己看上去更加亮丽就足够了。酒红色胭脂尤其适合灯光明亮的场所,以避免光线削弱你的面部光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纳妾需要正妻同意吗 古代纳妾的规矩和流程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大家应该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大户人家老爷都是有三妻四妾的,但是在古代的话,如果纳妾需要正妻的同意吗?毕竟这是要给自己找一个“姐妹”了。还有一方面就是纳妾的话会有什么规矩流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纳妾需要正妻同意吗

古代男子纳妾需不需要正妻允许,那要分具体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经过正妻允许的,但如果正妻是继室,在家中毫无地位,男子做任何事情,都无需考虑妻子的意见,那又另当别论了。

古代男子纳妾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女人出嫁后,基本上也是依附丈夫而活,但做为正妻的女主人,地位是等同于男主人的,所以男子在纳妾前,是必须要经过正妻允许的,不然小妾根本进不了家门,除非男人养在外面,做为外室,但那样就不被家族承认,其所生的子女,也是不能进入族谱的。

2、纳妾的规矩

古代纳妾法律规定:妻子嫁给男人20年之内没有生出儿子活着男人过了40之后没有儿子方可开始纳第一任妾室。

其实这两个规定是一个道理,因为古代人结婚比较早,一般男子在18岁之前,女子在15岁左右就都结婚了,所以男人40岁以后她的妻子差不多也嫁给他20年了。如果男人在这个年龄还没有儿子(古代男孩被视为继承人,女儿不算。),就可以合法的纳妾了,至于纳妾数量就看个人的财力,法律的如此规定,就是为了让这个家族不要绝后,血脉不要断了传承。

因此,古代男子纳妾实际上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走法律程序的。纳妾的时候也要给彩礼,办婚事,只不过不像娶妻那么隆重罢了。但是这也证明,妾室也是这个男子的合法家人了。

因此,在古代,能随心所欲合法纳妾的也只有皇帝一个人,其他人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则。不过法律归法律,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可以直接无视法律,仗着自己一手遮天随便玩女人,这也是古代的常态。也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常态罢了。只不过,古代不像现代,古代没有道德约束,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现代吗?事情曝光之后,可能会遭到网络暴力等等谴责。

3、纳妾的流程

1、纳采:就是男方家庭派人到女方家去示意,提亲。纳采这天,男方使者身着礼服,到达女家门外后,女家的摈者(佐礼的有司)会出大门询问来由,然后入内禀告主人。主人也着礼服,到门外迎接,依礼进入家庙,举行仪式,纳采一般会带一只雁,作为礼,女方家长如果在家庙中接受了男方使者送来的雁,便表示接受男方的提亲;

2、问名:女方同意这桩婚事后,再询问女方的名。因为纳采只是表达向对方联姻提亲的想法,并未指明具体哪个,问名,就是明确对象的程序;

3、纳吉:男方问到女子的名,与女方家庭取得一致意见后,便回来到自己家里,在家庙中占卜,如果占卜为吉卦,再使人告之女方;

4、纳征:纳征即纳币,即后人所说彩礼,男方所送彩礼,为玄纁束帛(浅红色的帛)、俪皮(成双的鹿皮);

5、请期:择定吉日,由男方先确定,三次向女方请示日期,如果女方不愿意定,便将自己确定的日期告之女方,求得同意;

6、亲迎:之前的五项,均由男方派出使者与女方交涉,到了亲迎,则由新郎到女方家,执雁而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此时,由女方父亲携女出来,交给新郎,新郎携新娘出门,上车,新郎亲自驾车,车轮三转之后,再交御者,新郎下车,先回家,在门口等待。新娘车到,新郎揖而入门。六礼初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 中国古代称什么为千年冰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水晶,又称水玉、水精、水碧、石英、千年冰,为宝石的一种,石英结晶体。在矿物学上,水晶属于石英族。它在藏族被称为“千年冰”,意为千年之水所结之冰。水晶是火山爆发时,岩浆中的气体相互作用形成空洞,空洞中的溶液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慢慢结晶而成。

中国古代称什么为千年冰

纯净时形成无色透明的晶体。当含微量元素Al、Fe等时呈粉色、紫色、黄色,茶色等。经辐照微量元素形成不同类型的色心,产生不同的颜色,如紫色、黄色、茶色,粉色等。含伴生包裹体矿物的被称之为包裹体水晶,如发晶、绿幽灵、红兔毛等,内包物为金红石、电气石、阳起石、云母,绿泥石等。

结晶完美的水晶晶体属三方晶系,常呈六棱柱状晶体,柱面横纹发育,柱体为一头尖或两头尖,多条长柱体连结在一块,通称晶簇,美丽而壮观,形状可谓是千姿百态。除了常见的长柱状外,还有似宝剑形,有的若板状,有的如短柱形,有的像双锥。

天然水晶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生长在地壳深处,通常都要经历火山和地震等剧烈的地壳运动才能形成。天然水晶属于矿产资源,非常稀有和珍贵,属于宝石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皇帝死后停尸很久,如何保证尸体不腐?

全文共 186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人死之后,尸体就会慢慢腐烂,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腐烂的就更快,所以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人死之后自然是要尽快下葬,这也是一种让他们入土为安的思想。但是在古代,很多皇帝死后并不能马上下葬,往往会停尸,而且停尸的时间还很久,难道古人就不怕尸体腐烂了吗?他们有什么办法保证尸体不腐?

古代和今天不同。古代除了比如回族等少数民族讲究速葬以外,汉族丧葬都不是立即葬的。

古代人死了以后,家属要按照三个步骤来做:丧礼、葬礼、服丧。期间步骤繁杂,一句话说不清楚。但人死了以后,装裹好了是不会迅速安葬的。一般先要停尸2天,第3天或者第4天才会装入棺木。随后安葬时间有不同,很多穷人家折腾不起,第2天就下葬了。但富人家甚至可以停灵“七七”即49天后下葬。

除了以上的流程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能在当地安葬的。古人讲究死了以后一定要埋在故土。所以人死了以后,就要长途将棺木运输回到老家。

古代运输不便,往往就要1个月以上,有的甚至好几个月。那么,问题来了,这里不谈几个月,就算是几天时间,如果是盛夏的话尸体如何能够保存的住?这就要看仵作的本领了。

所有的尸体,除非冬季或者第二三天就下葬的,一般仵作都要进行简单的防腐处理。最常见的就是使用石灰放在棺木中。石灰会吸收棺木中的水分,减少尸体腐烂的速度。通常时间较短就要安葬的,放石灰就足够了。

如果下葬等待时间较长,仵作就比较麻烦。一般需要仵作为死者用药水擦拭身体,这些药水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同时,棺木里面的石灰量要比较大,有时候还有草木灰、云母等干燥物。

另外,既然要长时间停灵,对于棺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木质较高的棺木,保证遗体和外界基本是隔绝状态,以避免腐烂。但其实无论怎么做,仵作只能减缓尸体的腐烂而已。

正常来说,普通人家到下葬的这段时间,仵作这些手段就足够了。如果真正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自然也有别的办法。

至于皇上死了,因为要国葬往往需要停灵很久。这样就要给予最好的防腐准备。其实,防腐好不好也是没人知道的。因为皇帝的棺木基本都是金丝楠木,埋在地里可以几千年不腐烂,包裹严密。即便皇帝已经在棺材里面烂掉了,外面也发现不了。

除了外棺以外,通常里面还有一个内棺,双保险的,连臭味都出不来。

古代帝王停留时间长的原因有三个:

原因一,皇帝去世后都有一套隆重的丧葬礼仪,例如清朝,皇帝死后首先要在乾清宫停灵,时间每个皇帝都不一样,不过最短的都有11天;之后移到殡宫,这个时间又会比上一个时间长,最短的都有一个月;最后才能移到陵墓。

原因二。政治目的,有的皇帝去世的早或者说突然,如果这时候大家知道了皇帝去世,可能会动摇军心,甚至可以说是给敌人偷袭的机会,所以会先隐瞒不告知大家,等政局稳定了才公布,然后入殓。

原因三,陵墓未好,这个和第二个是一样的,像如果现在去世的是一个很年轻的皇帝,他会那么早早的就建陵墓了?

停留这么长时间他们又是如何保持不腐烂的呢?

冰块防腐,是指在冰窖内储存大量的冰块,等皇帝驾崩以后,就会把皇帝的遗体移入冰窖内,等到入殓仪式全部结束后在从冰窖内移出下葬,这个方法和我们现在的冰柜是一个原理,去过北京,看过毛主席遗体的人就知道了。

摘除内脏防腐,这个方法有点残忍,但是功效是有的,因为人死后最先腐臭的就是我们的内脏,如果你先把它摘除了,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确保尸体腐烂速度变慢的,之后你在用二次防腐技术,那么真的可以很长时间确保尸体不腐臭了。

棺椁防腐,就是指制作棺材时找那种具有防腐作用的木材,遗体躺在里面可以保证很长一段时间不腐烂,不过这种木材极其私有,因此非常珍贵,所以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当然啦,这对于皇帝而言都是小儿科了。

黍酒沐浴,这个是有专门人负责的,他们在知道皇帝驾崩以后就会事先准备好用郁金香草煮出的香汤和用黑黍酿的酒,准备好后就会先给皇帝的遗体进行沐浴,即用香汤浸泡尸体,沐浴好后,再用黑黍酿的酒给遗体擦洗,这个不仅是对全身进行擦洗,连头发也是要擦洗的。

香汤的目的是为了洗去皮肤表面的污渍,让遗体仪容尽可能的保持鲜亮色泽。酒精大家都知道他有抑制细菌与真菌的生长繁殖,所以用酒擦洗遗体后在入棺材,这样酒精的发挥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棺材内的氧气,在短时间内可以建立一个无氧的环境,使尸体腐烂时间变长。

水银浸泡防腐法,这个方法和上面介绍的黍酒沐浴法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把酒换成水银,水银大家都知道里面含有汞,汞具有防腐作用。

以上几个是古代帝王采用的比较多和有效的防腐方法,除了上面几个还有死后穿金缕玉衣,用玉石陪葬等等方法,只是效果可能没有以上的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谷道破裂是怎么回事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其实小编隐隐约约知道是不好的东西,但是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小编也不得而知,经过查询也发现了,然来这个谷道破裂竟然出自于大宋的公主,而且还是大宋最漂亮的公主,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分析揭秘看看吧!

“谷道破裂”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只要搞清楚了“谷道”是什么意思就好了,“谷道”的意思在百度百科里面解释有4种,分别如下:

1、古代方士求取长生不老的方术。《史记·孝武本纪》:“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裴駰 集解引 李奇曰:“食谷道引。或曰辟谷不食之道。”一说即种谷得金之术。

2、后窍,即直肠到肛门的一部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萆薢》:“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

3、山间小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

4、指两旁很高、中间深凹的道路。 胡鄂公 《北方实录》:“所谓谷道者,道路低洼,有若深谷,车马行走其间,道外之人,无由见之,故曰谷道。”

5、肛门。 宋 苏轼 《仇池笔记·般运法》:“其法:重足坐,闭目,握固,缩谷道,摇颭两足,如气毬状,气极即休,气平复为之。” 汉 张仲景《伤寒论·阳明全篇》:“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清醋少许,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大家也看到了,有理有据,解释的很完美,那么上述的“谷道破裂”要取那种一种意思呢?第一种肯定不是,肯定不能理解为方术破裂;第二种先暂停看看,第三种肯定也不是,道路破裂不至于引起那么轰动;第四种也不会;所以只剩下第二种和第五种,那么到底是肛门还是后窍呢?小编觉得已经没有差别了,反正就是那一系列的地方。

所以“谷道破裂”就是指的肛门一系列的地方破裂了,没什么多余的解释和疑问,就是这么个解释法,大宋公主,茂德帝姬当时就是被金人完颜希尹搞到最后因为“谷道破裂”而死,所以当时的金人是真的太可恨了,简直就是也蛮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何古代很多都是从北往南完成统一的?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有人问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古代历史的变迁好像都是有一些规律可以寻找的,比如说这个全国大一统的情况,话说中国古代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这个北方到这个南方的,也就是北方向南方统一,而这个南方向北方就少太多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为什么古代大都是从北往南完成统一,而从南往北统一的却很少?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要说这个问题需要从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的历史等方面说起。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实际上都是文明不断被野蛮摧毁的历史。

一、首先要从地理位置上说起

1、人类的文明一般起源于温带,而北方基本都是苦寒之地,冬天到张北看看就知道了。而南方也没有什么优势,只是自然环境植被好,人类在没有能征服大自然的时候,只是适合在温带生存,大约在北纬30度地区,大约就在黄河流域。南方与北方的战争就是地理位置上的争夺。

二、从中国历史说起

1、从远古开始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猎民族的争斗,以尚武的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就是明显的事情,炎帝是神农氏,从事农业耕种的,蚩尤当时也是从事耕种,还掌握了炼铜的技法,这样,黄帝就走到了黄河流域,建立的华夏民族。从夏、商、周开始,持续了2000多年的奴隶社会。

2、到了周朝是以周天子为主的北方,和以楚国为主的南方之间的战争,周朝是高度文明的国家,最后是蛮荒之地的楚国战胜,从周和楚合并后,不断被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这是春秋时期往后的的主旋律。

三、怎么形成这种局面的

1、汉人起源于气候相对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这里没有什么道义,只有道理和运气,就是比较早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北方生活在草原和森林的民族,靠打猎为生,因为农耕与游牧的原因,南北和方产生了差别。

2、农耕有两个益处,一是吃得饱,不用四处打猎了;二是居所固定。吃得饱、居所固定,这样就结婚生子,人口快速增长,还需要扩充领地,寻求可以农耕的地区,这样由陕西迁到黄河流域,成为了华夏民族。

3、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问题,一是食物得来的容易,就寻求安逸,不能像以前那样能打仗了;二是容易被别人找到,居所房屋是固定的,不像游猎民族随时可以走动,就会受到游猎民族的劫掠。同时由于农耕需要技术和人来耕作,所以不会被灭绝。再有就是还会被人口众多汉族最后同化。

所以,北方民族的统一不是偶然的,这是历史的规律。契丹人、沙陀人、金人、女真、蒙古、满人这才是在规律中胜出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古代日本不能吃肉,只能吃鱼类?

全文共 1560 字

+ 加入清单

食物,是人类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没有食物的话,人类是没有办法长久生存的,而肉类,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量来源,现代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禁忌,但是在古代,吃肉也有很多禁忌,在中国是这样,古代的日本也是这样,古代日本人吃荤只能吃鱼肉,其他的肉类都不能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只能吃鱼?

现在日本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其文化传播做的也比较好,所以日本菜在世界上也比较流行,比如“神户牛肉”等还成了名品。但是,一直以来也有这么个说法:古代日本人是不吃肉类,只能吃鱼的。那这是真的吗?

其实这事还真有,古代日本的确是有肉食禁令,天武天皇统治期间(天武四年公布,675年),日本政府首次发布了食肉敕令,这个法令的基本内容是,在从四月一日到九月三十日这段时间,在禁止食用牛、马、狗、猴子和鸡(“五兽”)的同时,也禁止使用铁笼子、陷阱、机械装置的枪、拦水捕鱼的鱼梁。

为什么颁布这个禁令呢?一直以来认为是佛教的影响,不过其实也有别的因素,因为狗可以用来狩猎和看门;猴子在民俗习惯中是占有特殊地位的动物,也有些地方把猴子看作神的使者;鸡在弥生时代传入日本,在神话中作为神的使者而占据重要地位;牛和马则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不能乱吃。

但这个禁令其实影响不大,因为猪肉什么的都能吃啊,但是日本人不吃啊,为啥?因为受到佛教影响,所以不吃肉的习俗越来越深入人心。

天平胜宝四年(752),在总国分寺的东大寺大佛完工之际,举行了国家级活动——大佛开光仪式。在为纪念这一盛事的孝谦天皇诏敕中,全国全年禁止杀生,承诺向失去生计的渔民发放维持生活的米。

到了10世纪,僧侣、贵族、市民之间形成了将食肉看作罪恶的风俗。

但是鱼类一般情况是不禁止的,岛国禁止食用鱼类那就太离谱了。

而后来又受到神道教影响,日本人认为兽肉是不吉的,所以吃的越来越少,在一段颇长的时间里,日本人是甚少食用兽肉的,仅在日本武士在外捕猎到野兽时才会食其肉,或者当做“药食”来食用。

日本人不是不能吃肉,而是不习惯吃。

但是不要高估古代禁令的影响,战乱时节有东西吃就不错了,所以战国时代日本人打个猎有肉吃,当然不会不吃;不过在安稳时节,日本人吃肉吃的还是比较少的,只能吃鱼类。

一直到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在风俗上和西方看齐,1872年1月24日,明治天皇宣布废除肉食禁令,并带头亲自公开食用牛肉,才终结了一般日本人不吃兽肉的历史,之前被视为污秽的牛肉,鸡蛋和牛奶甚至成了上等食品。

远古的弥生、古坟时代,日本人是原始的狩猎、打渔部落,当然什么肉都吃,比如古坟时代的出土遗迹里就有猪骨头。除了海里的鱼、贝壳类,野地里跑的野猪、鹿、熊、猴、狗、兔,日本人几乎无所不吃。

中国的佛教大约五世纪后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一下征服了日本贵族阶层。有学问的贵族和武士,纷纷成为僧侣,他们接受《涅槃经》等佛教教谕,认为杀生、吃肉是罪孽。

天武天皇统治期间(675年)发布了日本最初的禁止食肉敕令。禁食肉的对象主要为兽类,不包括鱼类和禽类,另外兔肉也被视为禽类,可以食用。禁止食用和狩猎的动物是牛、马、猿、犬、鸡,而鹿与猪则不在此列。

关于禁止肉食的原因,有一个许多人赞同的说法认为,这是为了遵从《涅槃经》的戒律。“①牛在农耕中承担了重要的耕田工作;②马在出行和货物运输中不可或缺;③狗在夜晚发出叫声使人警觉;④猴子和人相似;⑤鸡早上能报时”。不过,从禁止肉食令在此后反复多次发布的事实看来,食肉的习惯绝非是一朝一夕就改变过来的。

就这样,食肉行为在日本被长期禁止,除了在以取得毛皮为目的的狩猎中,作为副产品被一部分人食用的兽肉或鸟肉以外,纯粹为食用目的进行的狩猎,仅限于阿依努等部落的人群。

从天武天皇的最初敕令(675年),到明治天皇试吃牛肉(1872年),食肉在日本从禁止到公开允许,期间竟经过了1200年的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有没有苍蝇 古时候有苍蝇吗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苍蝇。苍蝇最早出现在白垩纪时期,距今1亿4550万年至6550万年前。人类从缅甸一座矿井中发现了一块形成于大约一亿年前的琥珀,里面有一只被完整封存下来的远古苍蝇。由此可知,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苍蝇的存在。

古代有没有苍蝇

苍蝇是双翅目昆虫,其家族历史可追溯至2.43亿年前,最早的苍蝇出现于1.58亿年前。苍蝇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3个龄期)、前蛹、蛹、成虫几个时期。苍蝇的寿命虽然只有1个月左右,但其繁殖力很强。苍蝇的食性非常复杂,属于杂食性蝇类,可以取食各种物质。

苍蝇是在白昼活动频繁的昆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夜间则静止栖息。活动、栖息场所,取决于蝇种、季节、温度和地域。在某些季节,厩腐蝇、夏侧蝇、市蝇也会侵入住宅内。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丽蝇、伏蝇、麻蝇等则主要活动、栖息于户外。

苍蝇的越冬方式颇为复杂。既能以蛹态越冬,也能以蝇蛆、成虫方式越冬。在北方寒带、温带地区,自然界看不到活动态的家蝇,但在人工取暖的室内仍有成蝇活动,蔬菜大棚温室往往成为翌年春暖时苍蝇大量孳生的发源地。在江南和部分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温度在 0℃ 以下,苍蝇能够巧妙地以蛹态越冬,少数地区也能发现蛰伏的雌蝇和被畜禽粪覆盖的蝇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对食"有怎样的历史?宫女和太监是如何做夫妻的?

全文共 2126 字

+ 加入清单

“对食”这个词,可能有很多人其实都是听说过的,是我国古代皇宫里面存在的一种现象。后宫当中除了皇帝的皇后妃嫔,就是一些伺候她们的太监宫女了,然而他们也并非是独立的个体,有些人会结成夫妻,有着一种“对食”的关系。但是很多人也对这种现象非常的好奇,太监要如何才能与宫女成为夫妻呢?毕竟太监在入宫之前都是被阉割的,与正常的男子还是完全不一样的,既然如此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是如何,这种现象在皇宫里面是被允许的吗?古代的对食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我们今就一起来看看吧。1.对食是什么意思

对食原义是搭伙共食的意思,后来的解释有两种:第一指今天的所谓宫里女子间的同性恋(古时女同性恋也称为磨镜);那些得不到帝王宠爱的宫女在深宫里因不得与异性接触,与女子发生同性爱;第二也指宫女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基于现代社会其网络语言丰富多彩,对食也被解释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吃饭”之意。例句:小明说:你们看,小王跟小郝正在对食。

宫里太监和宫女很多,因为寂寞而互相安慰,大家私下恋爱,意思说不能同床,只不过相对吃饭,互慰孤寂而已。这称“对食”或“菜户”;明朝宦官的魏忠贤据传也有过相关经历。

对食现亦指无性行为的处对象。2.对食的发展历史

“对食”这种畸形关系,伴随着皇家深宫的产生而产生。但因所处的历史朝代不同,各个朝代对待宫女太监的标准也不同。虽然太监都要净身,但对于宫女来说,在一些朝代,宫女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要出宫嫁人的。而且年龄大都在二十岁出头,出宫后生儿育女,也能有一个好的后半生。

但是处在深宫之中的妃嫔们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作为嫁给皇帝的女人,她们可不能像宫女一样,没受过皇帝的临幸到时可以出宫。等待她们的要么是受皇帝宠幸,最好还能有个一儿半女,要么只能老死后宫。但是,不管怎么说,她们是人,对于生活的陪伴和性的需求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妃嫔与贴身宫女之间,保持一种同性爱恋的关系,弥补精神与身体上的空虚,而这种关系多出现于野史记载,毕竟属于皇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这方面野史的可信度还是有的。但这也是在一个强迫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些妃嫔一面等着有朝一日被皇帝临幸,一方面和身边的宫女过着自我安慰的日子。

而正史上的记载,这种对食关系多出现于女官之间,也更接近于搭伙过日子的范畴。“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甚相妒忌也。”女官没有宫女幸运,没有宫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可出宫嫁人的好事,只能一辈子辛辛苦苦待在深宫之中。而这种不见天日的生活,也只能女官之间“对食”,才能在这深宫冷院中体会到一点温暖。

但太监作为中国古代黄泉之下的特殊产物,在“对食”上而言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那些宫女到了年龄就可以出宫的朝代,太监想要找到“高质量”的对食儿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也难不倒这些在大内之中的太监,在那个用钱可以买到一切的时代,花钱买一个对食还是没问题的。

但明代是在所有朝代里比较特殊的一个朝代,明代的宫女和太监,到了年纪是会被淘汰,但是却出不了宫,只能老死在宫中。所以在明代,宫中男女太监对食,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太监净了身,但好歹也还是半个男人,搭伙过日子还是没问题的。而此时的对食,也换了一个称呼——菜户。

在明朝前期,皇宫内对宫女和太监结成名义夫妻过日子这件事情还是限制的很严的,尤其是朱元璋时代,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但是到了朱棣时代,却瞬间就放宽了,而菜户这个称谓也就随之兴起。菜户这个指代也更加准确,抛开了宫女之间同性的关系,只指宫女与太监之间名义夫妻关系。

宫中太监与宫女或两情相悦,或迫于无奈而结为的对食,往往都想平常夫妻一样,而且感情也十分好。《万历野获编》曾记载,京师外一寺庙中,一座庙宇中供奉的全是已亡宫女的排位,每逢宫女的忌日,与其结为菜户的宦官便会前来致祭,有的宦官甚至会嚎啕大哭,感情比普通百姓家的夫妻感情还要好。

但是不论什么事情,遇见有权有势的人物的时候,都会变得不一样。在有权有势或者谋求权势的宦官手中,对食家不过是一个筹码。这些宦官依靠年轻貌美的对食家讨好拉拢权贵,而一些权势极高的宦官,也是其他人所逢迎讨好的对象。如吕玄晤将女儿嫁与高力士、元擢将女儿嫁与李辅国,这些例子女人都是不值钱的牺牲品而已,也没有了对食夫妻同甘共苦的美好。3.朱元璋为何禁止对食

历史上最早对食太监应该是秦始皇时期的宦官赵高,赵高本来没有生育能力,然而他有个女婿叫阎乐,查了一下史料,原来赵高娶了个宫女,收养了一个女儿,女儿长大嫁给了阎乐。

到了明朝对食也称“菜户”,只不过菜户专指太监和宫女组成的家庭。宫女和宫女之间组成的家庭不能称“菜户”,只能称之为“对食”。现代称呼为“拉拉”。

明朝时期的“菜户”很多,比如著名的宦官魏忠贤和明熹宗朱由校的奶妈客氏结成了菜户。慈禧的太监安德海娶了好几个女人。里面有宫女也有民间女子。

其实明初朱元璋禁止太监和宫女谈恋爱,太监的地位很低,到了明成祖称帝时,太监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原来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攻打南京城时,是城里的太监打开了金川门,迎进了朱棣军队,从此以后太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比如后来的太监郑和,郑和不能生育,但有个儿子,郑和也是和宫女结成了对食,把自己的侄子收为了儿子。唐朝太监高力士、李辅国都是这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自古红颜薄命,中国四大美女的结局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红颜薄命,中国四大美女结局

忆古往昔,英雄笑谈人间,美女在旁落泪。男人雄起,女人俯首,却不知身首何方?身段婀娜,沉腰潘鬓,诗画入梦,犹奏悲歌。男人是主宰,女人为鱼首,不见刀俎之锋利,却见心暗如墨。宝二爷深窥女儿心,梦花房姑娘,谁承想一晌贪欢。身是梦,忘了沈醉不知归路,还争渡、争渡,哪有什么鸥鹭啊?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雅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想来名字之美暗含于身,未见之美想于头中,头之大也想象不出其如穿高跟鞋、超短裙会是如何?将之与现今美女相比,画中的美女如出一辙,不忍相比,一个样。美女代代都有,是否也会后浪推前浪,将前辈拍在沙滩上,拍也无用,美女都已离去,只有悲风、悲悯之情,望之而深喟,想之而嗟叹,为何生就一副好皮囊,却替别人来做嫁衣裳。

西施在村边小河浣沙,惊鱼而沉,忘事之所以,鱼即见人都惊艳,何况于人?想那东施亦步亦趋,丑态尽显之时,方知绿叶红花之说更甚?勾践无耻,虽经卧薪尝胆,重用文种、范蠡,却施用美人计,范蠡有意于西施,却为“大义”送与夫差,虽与范大夫最终共享“商人”之富,可惜却难抹心中之痛。毕竟她仍是作为交易而用之。

昭君于深宫中,为政治而牺牲,先后嫁父子,得过恩宠,也有爱。但抛离祖国,仍为国出力,谁曾想,一个弱女竟能承担刀兵之祸,而凄寒苦楚谁人可怜?一墓而葬,年仍青春,却不得葬身异土,而如未远嫁,独在深宫,寂廖一生,又有谁惜之?美之反而不如村妇,有夫疼爱,有子相依,青布土衣,存在世间,独享受快乐与自由。

貂蝉其牺牲的更加悲惨,既非嫁,又非进宫,只是一个“性”的奴隶,董卓淫乐之工具,吕布花心之伴侣,为国家大义而屈,却未有颂歌而歌,为驱暴虏而献身,结局却悲苦至极,随吕布狼子被破,为关二爷所杀,却道之“太过美丽”,看来美丽的女人真是一个错误,不如做一丑妇,安然过之。

杨玉环更为苦矣,虽有过真爱,又何尝不是献身,为其政治安稳,却自缢而亡,六宫粉黛、千娇百媚皆是过眼云烟,统治者让你今朝死,你绝不会逃过至五更,马嵬坡香消玉散,虽有醉酒之美,羞花之容,跨之人伦之恋,在“绵绵无绝期”中也必须屈从于统治与乱世之合,千年的荔枝还在,却再无妃子笑。

美女之于社会,本是一色人等,并无多少。可是,世人羡艳美色,以人色之分来挟女之容,男性威武与权势并用,金钱与交易共使,将女人当做衣裳,又做工具,哪有人性?哪有人情?图一时之快,备一时之用。虽无绝对,可是“势”与“美”之间如嫁接,往往相同。古来如此,现时也如此。美女勿攀于男性之势,望有独立之自尊,才不枉于一世之人格。

练字板借古看今,望美女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官员每天都会上早朝吗?古代的早朝是什么时间开始?

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以古代为背景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场景,那就是每天早上都会有官员上朝。在我国历史上,通常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一般都是要上朝的。说到这就会有人要问了:古代的官员们是每天都要上早朝吗?会不会很辛苦?早朝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北京时间03:00时至05:00。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并不是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每天都要上朝,但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代英主却是天天坐朝。

西汉时期,官员五日一朝,每五天休沐(休假)一天,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唐朝。

唐朝时期,因国事频扰,改“五日休沐” 为“十日休沐”,官员们比原来更辛苦了。

宋朝时期,由于国家较为安定,频繁上朝又太累,所以宋朝的皇帝们就暗地里给改成了单双号上朝,更有犯懒的皇帝每月只有初五、十五、二十五开一次朝会,意思意思而已。

元朝时期,蒙古人当政,他们对朝会不太感冒,除礼节性朝会外,基本不上朝,有事一般御前奏就解决了。

明朝时期,由于拥有完备的内阁制度,加上奇葩皇帝又多,所以逢三六九日举行的朝会硬是被他们玩残了,奇葩的万历皇帝竟然30年没有上过早朝。

清朝时期,满清入关后很快汉化,康熙时期满清皇帝开始上早朝,常例是十日一朝,特殊时期五天左右。不过现实中朝会时间多取决于皇帝勤勉程度,但清朝皇帝几乎都比较勤政,没有出现过“从此君王不早朝”的事,最勤政的雍正皇帝几乎天天上早朝,一点不嫌累,只是苦了上朝的官员。

当然,官员们虽然要按规定循规蹈矩的上朝,但他们也是有假日的,遇到类似春节、中秋之类的节日一般都会放假,遇到某位皇亲国戚去世也可能停朝。此外,有事的话是可以请假的,要是赶上皇帝不在京城外出巡视连假都不用请了。

历史记载早朝是从夏朝就开始了的,所谓早朝,其实一天当中也就这么一次朝参的机会,只不过是时间选择在了早晨而已。早朝的官员大都是京官,除了有事情地方官,或者被皇帝召见,再或者进京述职的官员才能去上早朝。

古代的上朝叫做“点卯”,指的就是官员上朝的时间,这卯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早晨五至七点,这大概就是上班的时间。但是清朝皇帝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因此大多数勤政,更是严格执行,搞得皇帝累,大臣更累。大家都知道上班有时会迟到的,那上朝也一样,历朝惩治迟到者甚为严苛,处罚措施五花八门,可不像现在仅仅是扣工资罢了。

上朝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万一国事繁忙,早朝的时间自然挺长,得上午才九点“散朝”,要是早餐不吃的话,肯定得挨饿,因此散朝后各官员在宫门外可以吃皇帝恩赐的“早点”后,就各自干日常工作去了。

上朝的官员的品级没有太严格的规定,一般会分为京内京外,以清朝为例子,四品以上京城官员都必须上早朝,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须得到皇帝的传召才能上朝。第二个就是根据职位来上朝,像都察院御使虽然品级不高,一般是六七品,但是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所以要随事向皇帝禀告官员的情况,以便于皇帝了解官员的情况,总的来说每天早朝的官员大约也就是三四十人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嫡庶有什么分别?为何地位差距如此之大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男性除了正室以外,还可以娶妾,一般来说妾的地位是绝对比不上正妻的。所以他们孩子之间的地位差距也是相当大。还有很多朋友不太明白古代的嫡庶究竟有什么区别,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这个问题。嫡子是正室的孩子,庶子是妾的孩子,两者在家中基本上都是嫡子优先,而且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嫡尊庶悲的情况存在了很久,下面就以宋朝为例为大家讲讲嫡庶之间的分别,赶快来看看吧。

宋代的国力虽然不算强盛,但是经济是十分的发达的,毕竟人人都想做“富家翁”来着。读宋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到一些与其他朝代不同的见解,给我们的震撼同样不小。今天我们就聊一聊知否之中一个小小的瑕疵。

在剧中,有两个女子十分的引人注意,也是她们,将嫡庶这件事情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王娘子娘家的地位不错,嫁到盛家也同样地位不低。她是一个泼辣的人,但是总是将这泼辣用错地方,对着自己的丈夫那么泼辣,这不是傻吗?这位王娘子的嘴巴很毒,将自己的丈夫给毒走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另一个女子林小娘便一直找她的不痛快。在这部电视剧之中,王娘子和她的孩子地位尊崇,是占了“嫡”字的,嫡妻、嫡子、嫡女。她和她的孩子可以靠着一个“嫡”字高枕无忧,享受属于他们的地位和尊严。

而这个林小娘不过是个妾室,是“庶”,连带着她的儿女都是庶子庶女,要是没本事,就单是这个出身,就要一辈子被人看不起的。而这唯林小娘好歹还是正经纳进来的,算是有点儿地位,另外一个卫小娘不过是身为嫡妻的王娘子给丈夫买的侍妾儿子,身份比之丫鬟也就好了那么一点,连个主子都算不上。

但是在这部电视剧之中,这位林小娘仗着宠爱,竟然还时不时的就踩在了王娘子的头上去了,甚至还拿走了管家权,在家里做各种事情,还要进行遮掩,势必要让人找不出她的错处来。虽说这管家权不过是一时的,但是还是将明兰的母亲处理了。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了,在古代,妾室可能随意在嫡妻的头上做这种事情吗?

答案很明显,自然是不会的。古代的社会之中,平民一般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妻子,就算是妻子去世,也没有能力续娶,何况是养妾。稍微有点钱财和权势的人,就会有妾室,在这样的制度下面,嫡妻乃是明媒正娶,与夫君荣辱与共。

而妾的地位,不过比家中的奴婢高了一点,虽然也会有人伺候,但是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家里,嫡妻是主子,而她们不过是一个命好点儿的奴才罢了,还是要侍候着男女主子的。宋朝之前,嫡庶尊卑是十分严格的,只不过后来的朝代是少数民族治理的时间多,也就渐渐的放开了。正妻在达官贵人的后院儿是绝对的存在,妾若犯错,可以随意打杀,而嫡妻连个善妒的名头都不会落下。

何况宠妾灭妻的这种事情也就只有蠢人才做得出来,一个男人家宅不宁是很重的罪名,官员甚至会被罢官。而电视剧之中王娘子教训林小娘的扇耳光,甚至是要将其卖掉都是正常的事情。

这便是古代的嫡庶之分了,当然,皇家可是没有这样的规矩,毕竟规矩对于制定者是有优待的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女儿的称呼 古代怎么叫女儿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女儿称呼:1、当面称呼女儿没有讲究,闺名、小名、乳名、“女儿”、“闺女”都可以。2、对别人称自己女儿用谦称,如“犬女”、“小女”、“息女”等。3、对别人称对方的女儿用尊称,如“令爱”、“令嫒”、“闺嫒”、“令千金”、“女公子”等。

古代怎么叫女儿

“犬女”,意思是古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女儿。“息女”,古时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女儿,是家庭中的成员。这一称谓属于古代汉语的范畴,即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例如,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

“小女”:1、年幼的女儿;2、对他人称己女的谦词;3、女儿对父母尊长自称;4、女儿中之年龄最小者。《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霍光夫人显欲贵其小女,道无从。”《西游记》第二三回:“故夫比我年大三岁……三小女名怜怜,今年十六岁。”

“令爱”“令嫒”:“令嫒”是“令爱”的俗写,为一种敬辞,敬称别人的女儿,多用于敬称对方的女儿。《西游记》第二三回:“八戒道:‘娘,你上覆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选购古代牧羊犬的几大误区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牧羊犬

英国古代牧羊犬(Old English Sheepdog) 是英国最古老的牧羊犬种之一。在古代英国西部农村地方为了赶家畜到牧场,农夫们饲养出这种机敏的牧牛,牧羊犬种。此犬的祖先包含了长须牧羊犬及各种欧洲牧羊犬之血统。

误区一:好古牧的标准就是白头、通背、四蹄踏雪

这是人们对于古牧最多的一个误解,误解的原因可能是一些贩子的炒作,导致白头通背,花色较为对称的古牧价格飙升。古牧的基因是极不稳定的,2只白头通背的狗也可能生出花头花背的BB。根据古牧的AKC标准要求,任何花色的古牧都是被允许的。在西敏寺等高水准的犬赛中,花头,甚至花背的古牧得奖的几率并不比白头通背的古牧低,多乐士广告的代言狗狗中也有花头和花背的呢~~

误区二:古牧的毛色最好是黑白(深海蓝色)色,浅灰背的古牧是不受欢迎的

小时候的古牧BB全是黑白色,这个阶段是区分不出他们长大之后的毛色的。大约4-6个月时,一部分古牧会开始“翻毛”,在毛根处出现不同程度的灰或海蓝色。有人会喜欢黑白分明的古牧,也有人喜欢灰白色清爽的感觉。事实上,根据古牧的AKC标准,“任何深度的灰色、灰白色、兰色或芸石色,带有或不带白色斑纹(或相反)。任何深度的褐色、驼色都不受欢迎,且不被鼓励。”

误区三:古牧的眼睛是蓝色的好

有此误解大概也是因为早期国内蓝眼古牧少。其实对于古牧的眼睛颜色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是褐色、兰色,而且古牧是唯一一个允许有鸳鸯眼(一蓝一褐)的犬种呢~只有琥珀色或黄色眼睛才不符合标准。

误区四:古牧的体形越大越好

这是国内对于大型犬普遍的误解。任何犬种都有其标准的体积要求,少于或者超过这一标准都是失格的。古牧的肩高要求是雄性21英寸(58.8CM)以上,61CM较为理想,雌性大于21英寸(53.3厘米),56CM较为理想。

误区五:古牧的毛量越大越好

这一点谈不上是误区,只是在理解上有些片面。毛量丰厚使古牧看起来像只巨型的玩具狗,这是他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但是毛质同样不能忽略。挑选时以质地稍硬,蓬松的被毛为好,卷曲、柔软或塌陷的被毛是不受欢迎的。

误区六:古牧必须断尾

早期古牧被用来聚集家畜商运送到市场的家畜,起到“聚集家畜”的作用。家畜市场中家畜商饲养的狗是可以免缴税金的,为此家畜商们为古牧截尾,以此作为缴纳了的税金的证据,这是古牧没有尾巴的缘由。现在,在AKC的赛制中,古牧仍被要求断尾,而在FCI的赛制中,古牧是不用断尾的。近几年,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禁止断尾这种不人道的行为。想想看,你的古牧宝宝拥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是很可爱和与众不同的呢~

Tips1:选购古代牧羊犬时,健康、毛量、骨量、结构、血统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永远记住一点:越是接近犬种标准的狗越是优秀的狗。这一点对于选购所有犬种都是重要的。想买到一只中意的古牧BB的TZ们,出手之前多多做功课吧~~

Tips2:幼犬长到8周时其身体结构与长大后较为一致,此时选购幼犬更能准确的看出其骨骼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真的有鲛人吗?鲛人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有很多人曾经听说过有关“鲛人”的传说,印象中这些鲛人都是能够流出眼泪,而眼泪会化为珍珠,也正是因此,贪婪的人就会想要去捕捉这些鲛人,从而引发出了一段段悲剧故事。不过,这些传说自然可信度不高,但是古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些传说,塑造出这样一种鲛人形象呢?古代是不是真的曾经存在过鲛人?

鲛人是存在的,从神话传说来看很可能是下列某种生物。

一、死而复生的变异生物

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提到鲛人的形象应该也是《山海经》。

《山海经》里面记录了一段非常神奇的故事,说黄帝的孙子颛顼,他死的时候随风从海面吹来,这时候似乎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力量,海风所及之处蛇变为鱼,已经死去的颛顼就在这时候重新复活,变成了一个人面鱼身的一种生物,唤做鱼妇。

这里的颛顼鲛人的形象很像死而复生的变异生物。

二、我们今天所说的鲨鱼

此外,《山海经》里面还提到过一种叫做鲛鱼的生物。《山海经.中山经》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大概意思是说,漳水往东南流经雎这个地方,水中有很多的黄金,有很多的鲛鱼,刘欣的《交州记》认为这个鲛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鲨鱼。《交州记》曰:鲛鱼出合浦,长三尺。背上有甲珠文,坚强可以饰刀口,又可以鑢物。这里描述的形象就特别像我们今天的鲨鱼的形象。

作为鲨鱼佐证的还有三国张揖的《子虚赋》,《子虚赋》说:“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

三、传说里勤劳且喜欢和人谈恋爱的人间尤物

这里的鲛人就非常像蒲松龄小说里面的妖怪,简直集合了人间一切的真善美,不仅美丽善良,唱歌永远好听,他们不仅勤劳,日以继夜的生产洁白如纱的鲛纱,这种纱入水不湿,即使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也会变成珍珠。

而死后的鲛人更是实力诠释了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鲛人皮脂下面的油,据说是一种,难得的宝物,点上一滴就能烧大半个月,一盏鲛人皮脂油做的鲛灯点在墓里能万年长明。

我们古籍中记载的鲛人和所有的中国妖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良并且还知道勤劳致富。

《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述异记》卷上且云:“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搜神记》和《述异记》说鲛人住在南海之外,他们在南海的龙宫里面,日以继夜的不停劳作,只为了织出洁白如雪的鲛纱。等他们织够了鲛纱,她们就会浮出海面和沿海的商人通商,用鲛纱换取她们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是不是的还和人类结个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太平御览》记载:“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太平御览》记录了一个鲛人报恩的故事,说有一个鲛人从水里浮出,寄居在沿海一户人家,她每日都卖绢布,等他要离开的时候就,向主人要了一个器皿,然后就非常悲伤的流出了许多眼泪,这些眼泪滴落在器皿里全部都变成了珍珠,于是他就将这些珍珠赠与主人,用作报恩。

四、曾经生活在海岛上现已灭绝的某个喜爱纹身的民族

这里的鲛人跟我们传统认知里面的鲛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理想中所认为的鲛人应该是会在大海中唱歌,长得非常漂亮会勾引人,会与人巫山云雨的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的特殊鱼类。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大部分鲛人都是中西合剂,东方的神话和西方的神话,混合成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西方,她被称为美人鱼,希腊神话中半鱼半人的海妖塞壬会在海面唱歌吸引人前来,然后把人吃掉,在我们中国则被称为鲛人,她们通常是善良美好且勤劳的,她们会织鲛纱与沿海居民交换物品。

近年来,某些专家提出这些所谓传说中的鲛人,其实只是某个曾经生活在海岛上现已灭绝的某个喜爱纹身并且以织布为生的民族,所谓的鱼尾其实是他们的纹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