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精品2篇)

浏览

1078

文章

2

篇1: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这些知识需要掌握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社会变化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当时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一、照相关于电影的出现(照相19世纪30年代诞生,40年代传入中国

1.19世纪晚期照相术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不久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

影响1,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2,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3,为我们观察当时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1896年,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1905年,中国人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拉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发展:电影从无声默片发展成为有声电影,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二、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剪发辫是中国人追求文明的表现,改称呼是中国人追求平等的表现)

1.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要求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称呼改为"先生""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3.服饰变化背景: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服装,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女士流行高领服装,是现代中式旗袍雏形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