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最新20篇)

心理健康,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反之,则甚至危害生命,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有所帮助。

浏览

3771

文章

57

篇1: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有什么问题

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有什么问题

一、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四、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几大原因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老年人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很多人都说老年人是现在很幸福的一个群体,他们有正常的工作,而且不会有工作上的压力,但其实不然老年人也有老年人自己的困扰。最容易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

(1)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使一些老年人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抑郁、烦躁、消极等。这些心理因素均会加速身体的变化。

(2)各种生理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都有所减退表现出一定的老化现象,如脑细胞会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在近期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皮肤会出现老年斑、毛发变白并减少。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3)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思想意识、修养、道德伦理观念、理想与信仰等,都会影响老年人心理状态。文化水平高、信念坚定、事业心强,可造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推迟老化保持身体健康。

(4)家庭人际关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由工作岗位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对老年人就会有很大影响。如子女对老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等,对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体力或脑力过劳。老年人体力及脑力过劳均会使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易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6)营养状况。为维持人体组织与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老年人同样需要充足的营养补充,如蛋白质、糖、脂肪、水、盐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老年人必需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神经组织及脑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更甚。当老年人营养不足时常会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及神经症状。

(7)疾病。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会使脑组织供血不足,造成脑功能减退,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再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

因此,为了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应鼓励他们加强锻炼以减慢各种生理功能老化,同时要使他们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坚定个人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合理安排生活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几大原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自卑的成因

全文共 2515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子女自卑心理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家长和老师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彻底铲除滋生自卑心理的土壤,使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自卑的成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自卑的成因

1、父(母)的遗弃和冷落。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不关心,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冷待,使孩子体味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没人疼的孩子”这使青少年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情感的缺陷。青少年不仅需要物质享受,同时还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单亲家庭中不管是没有父爱,还是没有母爱,都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家庭情感体验。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如何关心和疼爱自己时,他们心里充满痛苦和沮丧。自己是另一类人,无法同他人相比,很自卑。

3、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日常消费呈上升趋势,且有较强的攀比心理,一些工薪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手头拮据,不敢参与同学聚会,如:生日Party、旅游等等。总觉得低人一等,很自卑。

4、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缺乏应有的耐心,方法简单,摆出“我说了算”的家长作风,甚至粗暴打骂,认为“不打不成才”。还有的家长和老人过分关心,不让干这不让干那,而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希望自己独立自主,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挫,或是长期有人“照顾”,养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的造成性格上孤僻、胆小和过分的自我封闭,与同龄人交往中感到“什么都做不好”,会感到很自卑。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单亲子女感情大多十分敏感和脆弱,老师的批评往往认为说自己,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对老师有了排斥心理。如果老师处理问题不能一视同仁,甚至一点点“偏向”就能使他们自尊心受挫。公开的点名批评、斥责、挖苦极易挫伤自尊心,产生自卑感。

5、社会评价的偏见。离异家庭往往成为一些人议论的焦点,常有人评头论足,“XXX★★★跟别的男人跑了”“XXX他爸跟XX又好上了”,邻居、同学说三道四,添油加醋者有,歪曲事实者也有,还有一些学生及家长排斥他们,说这种家庭的孩子思想不健康,这些都给孩子心理投下巨大的阴影,导致青少年自卑心理形成。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自卑心理形成,如:生理因素、智力因素、交际能力等等。而自卑的形成又与学生个体心理品质有直接关系,同样的遭遇和挫折,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挺过去,意志薄弱的人会被困难击倒,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自卑心理。

二、自卑心理的教育方法

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以情感为依托,深入了解,找出其产生自我否定意识的原因,及时准确地发现他们心理自卑的根源,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为其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使其发现自我的价值,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恢复正常的心态,摆脱自卑的心理障碍。教育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情境感染法。自卑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文饰性”,认为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流,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我们应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没有歧视、没有怨恨,充满民主和关爱的环境。

首先,班主任应“捧出一颗爱心”。用广博、真挚、深沉、持久的爱去扶植那颗看似冷漠而实际上强烈、极敏感的自尊心,给他父(母)般的关爱,以情动人,让他愿意吐露真情,宣泄心中的苦闷,减轻心理压力。再以理晓之,变压力为动力,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其次,发挥学生群体力量。“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正确对待和帮助有不良心理的同学,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信任,消除排斥心理。当他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体验到自身价值和尊严时,就会以崭新的心态参加集体活动,自卑情绪就会受到积极性情感、气氛的感化。

再次,优化家庭环境。老师加强同家长联系,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家庭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并且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的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并注意改变传统的家长作风,应多听取孩子的意见,遇事多与孩子商量,从而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幸福。

2、榜样示范法。青少年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饱尝家庭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科学家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3、自我欣赏法。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欣赏自我。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甚至可以“以其之长比人之短”,让他们体验成功,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班主任可以利用一些活动,使其有“用武之地”,在球类、棋类、歌咏比赛中,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要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引导他们深信“我行”,增强自信、自尊、自强意识,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4、委以重任法。心理自卑的学生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是渴望受到尊重的心理反映。班主任可以“委以重任”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如安排值勤、担任科代表、主持文体活动或班内其它事务等等,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还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什么问题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自卑。大家应该都知道单亲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成什么样的危害。其中最容易被看出来的就是自卑,要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是会攀比的,他们首先攀比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1

假设是在幼儿园当中有孩子问我的爸爸或者妈妈是做什么的,你你的爸爸妈妈呢,但是你的孩子只能够说我没有爸爸或者没有妈妈,大概率会收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就会给孩子心里埋下一颗自卑的种子。

2

另外就是脾气可能比较暴躁。在孩子的庭教育当中,父母双方对于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了任何一方,都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完整,尤其容易出现暴躁易怒的情绪。

3

根据一则调查,在韶关所里60%以上的孩子都是单亲家庭,他们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也是他们间接犯罪的原因之一。

4

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够认真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因为一点小的矛盾就离婚,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就结婚,从而酿成大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单亲家庭女孩容易心理自责吗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明显高于双亲家庭,女生较男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那么单亲家庭女孩容易心理自责你知道吗?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行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相关知识吧!

女孩子的心理本来就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离异后,对于女孩子的心理健全发展影响是相当大的。

单亲家庭的女孩容易出现自责心理。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如何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

1、多跟孩子聊天

要跟孩子多聊天,听听她的心里话,可能妈妈也很不容易,又要赚钱又要养孩子,很辛苦,但是不管多辛苦,每天都要抽出半个小时跟孩子共享欢乐时光,这样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孩子心里不高兴呀,或是同学说的哪句话、提到的一个家庭幸福的场景刺激了孩子,家长都可以捕捉到,及时把这个扣给孩子解开。

2、引导孩子感受身边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少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于是她们的自卑、猜疑、补偿心理开始出现。为此,最好给孩子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他们观察父亲或母亲一天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就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也感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爱。这时,就需要鼓励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爱父母,做个有骨气的人。同时,要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与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知道:身边爱他的人并不少。

3、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心理专家指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孩子会有意无意模仿父母的言行。因此,单亲家庭的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4、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单亲父母怎样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单亲父母要了解孩子在生长过程中的真正需求,离婚后父母要多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心理成长问题一直都是家长非常关心的,不管是单亲家庭还是说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都特别大,往往单亲家庭只有爸爸或者只有妈妈,对孩子的内心肯定是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不光是成长所需的物质需求,还有心理需求。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是特别重要的,智力发展必须要让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来激发,所以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开启孩子的心智情感方面,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努力,即使是离婚了,也不要让孩子缺失父爱或者母爱。这边我们知道离婚是有真正的原因的,父母不能在一起生活,不代表不能共同一起爱护自己的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的心理变得更强大。

单亲家庭对孩子影响是比较大的。孩子不管是和爸爸生活还是和妈妈生活,另一方面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都是唯一的,即使分开了也是自己唯一的父亲和母亲,那么如果有一方总是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让孩子对于另一方的偏见加深,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不好的性格,即使对方有错也要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跟孩子,讲明为什么会不能生活在一起,即使不生活在一起也是爱孩子的。

平时也要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如实告诉孩子离婚的原因,不然让孩子去猜测也会降低自我价值,如果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长尽量满足,但是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以及兴趣,爱好让他能够从积极乐观的态度中学习,并且建立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孩子共同建立互相学习的环境,以及和孩子互相帮助互相成长,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单亲家庭女孩容易心理自卑吗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健康问题也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单亲家庭女孩容易心理自卑你知道吗?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行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相关知识吧!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 3455 字

+ 加入清单

家长在孩子出生后,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为了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朋友们也会让孩子吃最补身体的食物,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尽管如此,一部分儿童依旧患上了儿童心理障碍疾病。

儿童心理障碍问题不容忽视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通常,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新生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1岁以上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孩子中有80%属于学习能力障碍,即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有学习能力障碍的问题,与儿童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胎教的影响。现在很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

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四、强制学习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五、教育方法的影响,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六、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在幼年的时期,儿童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懂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儿童的心理出现疾病时,我们的家长朋友就应该帮助儿童消除障碍,在培养孩子,呵护孩子成长时,也要纠正孩子平时的缺点和坏习惯。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宝宝大了依旧爱吸吮手指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1岁以内的宝宝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嘴巴认识世界,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即所谓的自我分化不良。

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查彩慧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为了给6个月的宝宝断奶,狠心将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几天,这个孩子后来有严重的吸吮行为。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治疗,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查彩慧医师举了一个案例: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结果查医生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乡下见爷爷奶奶。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注意控制脾气。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

5、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主要原因: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吓唬孩子。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6、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主要原因: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看过“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庭关系会导致女性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全文共 1968 字

+ 加入清单

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是成员心理协调的基础。心理相容使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心理默契,相互依存,成为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保证。那么家庭关系会导致女性出现哪些心理问题你知道吗?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行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相关知识吧!

夫妻相处难引发女性焦虑

“这种日子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快救救我。”电话那头,38岁的李女士痛不欲生。她在电话中哭诉,她希望有个幸福的婚姻,可是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回报?现在的婚姻让她窒息,丈夫跟她几乎无话可说,对女儿也漠不关心,她感觉特别无助。

李女士说,从结婚到现在17年了,她下了班就忙家务事。丈夫经营一家公司,夫妻俩的经济状况不错。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家里的家务事李女士全包了,孩子也是她一手带大的,丈夫回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个手帕都没洗过。可是慢慢地,她发现丈夫对她和孩子越来越冷漠,回家的时候越来越少,即便回到家连话都不说,出差一个月也不跟家里联络,甚至女儿生病了他也不闻不问。“我为婚姻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收获的只是他的冷漠?”李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李女士的个案在女性中颇具代表性。

在拨打心理热线的女性中,五成困扰源自夫妻相处方面的问题。”河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幸福在线首席婚姻家庭咨询师刘心悦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对某项事情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越多越难以割舍,而投入得越少越容易舍弃。如果女性把本该由男性付出的时间、精力全部解放出来,实际上是会让这个男人跟家庭越走越远的,夫妻关系也会慢慢疏离。有些女性在家中做保姆,做妈妈,恰恰就是没有做妻子,而在婚姻生活中,家务是可以社会化可以有人替代的。而只有妻子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做为女人,首先要做好一个妻子。另外,也应该让男人多参与家庭生活,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当与丈夫共同经营家庭的时候,夫妻关系才会更牢固。

“第三者”问题让女人最受伤

“我家出问题了,我老公外面有人了,怎么才能赶跑"第三者"?”37岁的王女士拨打电话向心理专家求助。王女士说,她跟丈夫婚前的感情很好,婚后两人白手起家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三年前,随着公司生意越来越好,丈夫就让她在家“享清福”了。从此,她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她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等着丈夫回家。可是慢慢地,她发现跟丈夫像是处在两个世界,逐渐无话可说,丈夫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回家越来越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丈夫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

“在电话咨询的女性当中,有三成问题涉及"第三者"。”刘心悦分析,从心理学方面讲,王女士的主要问题就是她的社会支持系统单一,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做家务,等着丈夫回家,那么如果丈夫出现一些状况,她的生活一下就变成了灰色的。一个女性要有丰富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同学、同事、家人,社会上的朋友等等,社会支持系统越丰富,女性的心理承受力才会越强,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变故才不会一下子垮掉。另外,不少女性一发现婚姻存在“第三者”问题首先选择“闹”,这样会把事情扩大化,最后丈夫没办法收场,只好选择离婚。离婚不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好办法,离婚不仅会给夫妻双方带来心理伤害,而且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波动,影响孩子的成长。婚姻中出现问题之后,女性应当冷静,想想夫妻之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积极地去补救。如果夫妻双方感情确实破裂无法挽回,那在离婚时也要尽可能地冷静,争取给家人给孩子最小的心理伤害。

子女教育问题困扰中年夫妇

“我女儿中邪了,我们夫妻俩也快疯了。”电话那头,17岁女孩的妈妈张女士打电话求助。她说,女儿从小在家一直是乖乖女,特别听话。可是最近,17岁的女儿突然变得叛逆起来,几天前居然离家出走到外地找网友去了。夫妻俩好不容易把女儿找了回来,可是,女儿却说,她就是觉得家里管得太死了,只想要自由。“现在不少夫妻为子女教育的问题犯愁,从根本上讲,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心理需求。”刘心悦对记者说,就这个案例来讲,张女士夫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几乎大事小情都不让孩子做主,比如孩子早餐想吃面包。她说不行,一定要配上鸡蛋和牛奶,因为这样有营养。

再比如,每天穿衣服,孩子想穿哪件不行,得妈妈选的才合适。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社交,每天上学送放学接,不跟其他同学玩等等,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因此,家长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灵空间,一定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平时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主,比如天凉可能孩子想穿短裤,那就让他做主,他感觉冷那是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样孩子再做决定时,第一会谨慎,第二会考虑后果,第三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每件事情都是大人做主,结果由大人担当,孩子会变得盲从,或者自己盲目决定,不会考虑后果,因为他从小到大没有学会承担后果。因此,家长在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灵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哪些心理问题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对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因为家庭关系的不完整,失去了拥有的关注度和爱,很容易在心理上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假如没有及时的处理,会影响一生。

焦虑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离婚的一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双方互相攻击的过程,造成孩子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甚至还会因为父母的关系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需要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应付破碎的家庭,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对人际关系感到一定的焦虑,从而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在外人面前会变得更加敏感,也不敢轻易的认识新的朋友。

抑郁

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破裂,会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硝烟或者冷战,假如孩子长时间的生活在这种压抑的空间里,会经常担心父母之间的关系,甚至父母还会把孩子当作出气筒,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感,长时间的生活折磨会导致孩子产生更加严重的恐惧心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而且心理上面的压力、郁闷、烦躁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

嫉妒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精神世界以及物质上面和正常家庭的孩子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对一些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会从最初的羡慕,慢慢地转变为嫉妒或者憎恨,从心理上的表现会过于依赖父母其中的一方,希望能从父母的回报上面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假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正确的对待和正常家庭孩子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做出一些偷窃或者其他的犯罪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子女应该怎样面对父母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尝试着多沟通

父母总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的,当父母的心理出了问题,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及时和他们沟通,跟他们讲道理,或者用别人的事情来说服他们不平常的心理,让他们回归正常。

2

找出原因

心理问题通常都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而导致的,作为子女应该尝试找出其中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的办法,让父母的身心都更加健康,这也是作为子女的责任。

3

提高自己的情商

面对心理有问题的父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情商,说话办事都要圆滑一些,让他们高兴,只有他们顺心了,心理压力才不会那么大,自己也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烦恼。

4

努力提升自己

在学校的时候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让父母开心,在家里帮他们多做一些家务,让他们感到温暖,人在开心的时候,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 3440 字

+ 加入清单

家长在孩子出生后,都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为了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朋友们也会让孩子吃最补身体的食物,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尽管如此,一部分儿童依旧患上了儿童心理障碍疾病。

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有学习能力障碍的问题,与儿童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胎教的影响。现在很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

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四、强制学习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五、教育方法的影响,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六、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在幼年的时期,儿童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懂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儿童的心理出现疾病时,我们的家长朋友就应该帮助儿童消除障碍,在培养孩子,呵护孩子成长时,也要纠正孩子平时的缺点和坏习惯。

儿童心理障碍问题不容忽视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通常,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新生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1岁以上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孩子中有80%属于学习能力障碍,即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宝宝大了依旧爱吸吮手指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主要原因:1岁以内的宝宝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嘴巴认识世界,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即所谓的自我分化不良。

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查彩慧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为了给6个月的宝宝断奶,狠心将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几天,这个孩子后来有严重的吸吮行为。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治疗,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查彩慧医师举了一个案例: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结果查医生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乡下见爷爷奶奶。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注意控制脾气。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

5、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主要原因: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吓唬孩子。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6、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主要原因: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单亲家庭女孩容易心理自闭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离婚家庭,对于大人而言,离婚似乎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小孩而言,父母离婚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这也有可能成为孩子日后心理缺失的重要原因。那么单亲家庭女孩容易心理自闭你知道吗?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行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相关知识吧!

家庭的破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单亲家庭女孩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吗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在上海房地产专修学院发生了一件恶劣的打人事件,一名15岁女生遭5名女同学殴打折磨。据调查,施暴者有3人来自单亲家庭,而打人原因是施暴者不满受害者“秀母爱”。单身家庭的女孩易出现心理问题,那么单亲家庭女孩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你知道吗?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行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相关知识吧!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孩,内心大体都是相同的。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都容易存在这些情况。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更应该注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抽时间陪伴她们,给予她们离婚后最完整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看看吧,单亲家庭的孩子面临的"问题"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孩子不管跟着爸爸还是妈妈,都属于感情去缺失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单亲孩子是孤独又可怜无辜的。来吧各位,让大家看一下单亲孩子会面临的那些问题

操作方法

1

性格敏感多疑

这是单亲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不管爸爸或者妈妈对单亲孩子有多好,这一类孩子在性格上都是敏感多疑的,这种敏感多疑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大家都知道的,这种性格的人很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

2

恋父亦或是恋母情结

这类孩子其实真的很可怜的,因为父母的错误而他们遭受很多的情感伤害,这一类孩子更加珍惜陪伴自己的亲人,也会日日夜夜的担心害怕失去,从而变得特别依赖人,恋父或者恋母情结便会出现。

3

孤僻

大多数单亲孩子性格比较孤僻,很渴望合群可是却无法很好的融入到群体里面,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

4

胆小懦弱

这一类孩子很容易出现胆小懦弱的性格问题,男孩子变得胆小怕事,而女孩子外表可能泼辣,可是内心却是绝对的胆小,只是以为想要保护自己,所以采用强硬的外壳伪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健康决定着身体健康,而“空巢老人”常常会感到孤独、焦虑、无助、食欲减低,睡眠失调,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等等。那么怎样关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下面,小编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有关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原因方面的知识。

如何关怀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很多的空巢老人都是因为子女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独自生活,而使老人独守“空巢”。“空巢老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心理失调症,也叫家庭“空巢”综合征。

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有如下的几点:

1.老人对儿女过分的依赖性,子女因工作、结婚不得不离开父母,而老人由此就产生了“分离焦虑”,老人的心理就产生了如同孩子依赖父母一样的依赖心理。

对于子女来说为了避免老人出现分离焦虑就应该常回家看看,老人此时需要被爱、被关注,子女就应该陪父母聊聊天,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对于老人应该找点事情来做,也要多理解子女,不可过分的依赖子女。

2.很多老人在退休之后就突然没有了事情来做,成了闲人,整天的无所事事自然就会感到寂寞、冷清,产生一种莫名的无成就感。

所以独守“空巢”的老人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如画画、书法、钓鱼等,去做一些喜欢做而以前又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多参加社会活动,慢慢的就会觉得原来生活可以更精彩,自然就会摆脱那种无成就感了。

3.家庭“空巢”综合征的老人往往都缺乏一种精神的慰藉,老人往往需要的不是子女为父母做点事情,也不是物质上的给与,而是精神上的关注和关怀。

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应当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可以说,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伤害,而亲情的抚慰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你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怎么解决?较胖的独居老人日常护理不可掉以轻心?空巢老人有什么性格特征?独居老人九件必备品?独居老人与空巢老人的区别?老人面对“空巢”要会心理自救?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空巢老人心理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单亲家庭女孩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强吗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那么单亲家庭女孩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强你知道吗?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行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相关知识吧!

单亲家庭环境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由于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和谐的经历,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灵扭曲,嫉妒心理和自恋心理尤为强烈。对他人的长处、优势、荣誉和成绩十分不满,抱有憎恨情绪,冷嘲热讽,甚至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他们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傲视一切,抱怨别人不重视自己,不分时间和场合的自我展示。

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

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如果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极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单亲家庭女孩容易心理压抑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单亲是孩子惧怕面对的事情,没有了爸爸或者妈妈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带有伤害性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单亲的影响是一生的,那么单亲家庭女孩容易心理压抑你知道吗?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行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相关知识吧!

答案是肯定的。单亲家庭的女孩容易出现压抑心理甚至会发展到抑郁症。女孩子的心理本来就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离异后,对于女孩子的心理健全发展影响是相当大的。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

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少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于是她们的自卑、猜疑、补偿心理开始出现。为此,最好给孩子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他们观察父亲或母亲一天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就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也感受到了父母对她们的爱。这时,就需要鼓励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爱父母,做个有骨气的人。同时,要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与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知道:身边爱他的人并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单亲家庭女孩有心理问题怎么办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父母离异,无论孩子跟着哪一边,都等于失去了依靠。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那么单亲家庭女孩有心理问题怎么办你知道吗?今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进行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相关知识吧!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

第三,不向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单亲家庭孩子身上七种不良心理

全文共 190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社会都比较浮躁,经常会出现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对于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大都是离婚了的,或者有一方已经逝去,那么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大都会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松,甚至可以说是毫不关心,也就造成了孩子的的一些不良心理的出现。

1、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2、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3、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

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4、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5、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6、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7、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小编结语: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很多这样的单亲孩子都不是很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