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包拯死后宋仁宗就死了(精选20篇)

浏览

1812

文章

85

篇1: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包拯有什么人生经历?

全文共 2719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这个名字在我国也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就算对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半点了解,但是有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却一定是听过不少,再加上很多影视作品的演绎,包拯就成为了一个断案、判案的高手,人黑心不黑,人称包青天。但是我们还是要能够分得清传说与历史,传闻中的包拯和现实历史上的包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那么,这些区别都在什么地方呢?

包拯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黑脸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犹以忠贞不二公正不阿,为民伸冤为国除奸的忠臣舞台形象,广为流传。但民间传说中的包龙图,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呢?历史上真有此人,但于传说中的人物相差甚远。

包拯,是现在的合肥人,家境殷实从小聪慧读书甚勤,相貌英俊,与传说中的黑脸包公有出入。是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中进士后,曾因父母年老,其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两度拒绝朝廷的任命。这点与戏中所说,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由长嫂养大,且对长嫂尊敬如母。出入较大,且史中并无其兄嫂的记载。

包拯是父母相继世后,出仕为官的,首任长天县知县,一生中最高品级为龙图阁直学士,这就是民间称之为包龙图的依据。最高官职为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曾任监察御史,这也是民间传说中,奏本弹劾奸臣的依据,知开封府事,这也是民间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倒坐南衙的来源。

史中记载,包拯为官清廉,曾上表奏请仁宗革除时敝,减免赋税造福民间,任枢密副使期间,对加强代州一带的防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于民间传说的日断阳夜断阴,明察秋毫断案如神,惩奸除恶为民伸冤的传说,可能与其任开封知府时,改革讼制,告状人可直上大堂陈冤告状有关。之前告状人都需通过书吏等人员呈接诉状,原告无缘见开封主官,滋生了腐败,阻塞了讼道,真正的冤家原告有可能因为没钱贿赂有关人员,而状不得告冤不得伸。改革讼制后,讼道畅通,百姓告状方便,且可直达主官,这为包拯赢得了清官的声誉。

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也曾在宋廷为官,但位至县令,官位不高,其它子孙再无记载。

包拯在民间的知名度十分之高,人们都叫他包青天,相关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也比较多,包青天里面的几个角色,像公孙策,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名字都深入人心,那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包拯是怎么样的吧。

包拯是北宋仁宗朝的一位官员,当过权知开封府、谏官、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真实的包拯首先是一位清官。我们看他的遗嘱就知道他的为人了——包拯的遗嘱只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也是一名敢言的台谏官,跟皇帝争执起来,不惮将口水喷了皇帝一脸。让我举一个宋人笔记朱弁《曲洧旧闻》记载的轶事来说明: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不过包拯却不是一名值得赞美的法官,因为他过于严酷,喜欢强调“于常法外重行处置”。举个例子吧,曾敏行《独醒杂志》载:“包孝肃公尹京,人莫敢犯者。一日,闾巷火作。救焚方急,有无赖子,相约乘变调公。亟走,声喏于前曰:‘取水于甜水巷耶于苦水巷耶?’公勿省,亟命斩之。”一个无赖因为在救火时调侃了包拯一句话,便被包拯处死。可谓严酷。

讽刺的是,这么一名不尊重法律、不体恤人命的酷吏,却被后世坊间文人塑造成执法如山的代表法官代表。其实,中国传统司法文明成就很高,不是包拯所能代表的。

包拯曾作为监察御史,建言加强练兵,整治贪腐。辞去该职后,还曾出使过辽国,回来后上奏折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雁门关就属代州管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包拯在做三司户部副使时,免除了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和河桥竹索赋税的重税;并让百姓耕种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地,大概有农田一万五千顷;包拯还废除了解州盐法;并且积极供给宋辽边境守军的军粮,这让包拯有了比较好的声望基础。后来包拯,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建言请求废除苛刻的行为,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职,龙图阁大学士,正式名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在1052年担任,由此有了“包龙图”的称号。后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被贬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惨吧,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复职,并且权知开封府,戏剧中的“倒坐南衙包龙图”正式登场。这时候包拯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包拯在开封府时,改革了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是告状者,都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可以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了这一弊端,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戏剧中“包黑子”的形象,刚正清廉,正直不阿。当然,上古神器三口铡刀应该是不存在的。包拯此后主要作为言官,给皇帝提建议,弹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为包拯无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兴包拯提出这个建议。

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欧阳修同朝为官,欧阳修是个大才子,但是破坏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见谁啃谁的主,包拯就被啃过,曾对仁宗说包拯弹劾前三司使是为了自己去担任这个职务,让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欧阳修对包拯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只是转折了一下“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个方面吧。

对包拯的整体评价,不敢妄加评议,还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翻译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衣服、器物、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包拯去世后,为了纪念包拯,在开封修建了包拯祠,后来全国多地为了纪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历史上的包拯和戏剧中的包拯,所做事迹虽然不同,戏剧多为杜撰,但是整体的性格、秉性和行为方式却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确确实实的名符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宋仁宗既然喜欢张贵妃,张贵妃为什么没能取代曹皇后

全文共 1683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不少观众在看了《清平乐》后,越来越觉得张妼晗不是一个值得官家宠爱的人,因为她和曹皇后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不过历史上,宋仁宗喜欢的妃子就是张贵妃,而不是曹皇后,只不过张妼晗为人究竟是不是这般附有心机,可能影视剧为了制造冲突,会将张贵妃的这一面特别凸显出来。那宋仁宗既然喜欢张贵妃,他此前也曾有废后的举动,为何不直接让张贵妃取代曹皇后的位置呢?

影视剧将张妼晗打造成一位胡闹蛮横的女人,而她的历史原型其实是宋仁宗一生挚爱张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温成皇后。那么,这位温成皇后到底有何魅力,让宋仁宗视她为一生挚爱,并多次为她破例。1、飞上枝头变凤凰

温成,出生在清河郡。其父亲张尧封是正七品的推官,在温成七八岁时便去世了,母亲曹氏便带着姐弟三人,投奔堂叔张尧佐。然而,张尧佐却以路远为由拒绝收留。因此,她们就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曹氏只好把温成卖到齐国大长公主家为舞女,自己改嫁蹇氏。大公主便让温成在内廷仙韶院学习歌舞。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温成的人生轨迹,让她从身份卑微的舞女,摇身变成地位尊贵的妃嫔。

这一天,宫中宴饮,宋仁宗席间叫了仙韶院的乐伎歌舞助兴。温成体态轻盈、容貌俏丽,透露着超凡脱俗的气质,让宋仁宗一见钟情。于是,宋仁宗便召她为御侍宫女。

温成不仅长得好看,而且才貌双全、聪明伶俐,很快就获得宋仁宗的宠幸,并被封为清河郡君。康定元年,温成晋升才人,一年后又升迁修媛 。

温成晋升速度如此之快,堪称后宫的一个“传奇”,这不仅仅因为她姿色明艳,更是因为她曲意逢迎皇帝的心思。

其一、宋仁宗生性节俭,反对肆意挥霍,温成便把日子过得十分简朴,生活起居用的基本上都是寻常物品,稍微贵重物品都不用;

其二、有一次天下大旱,宋仁宗在宫中燃香祈雨,温成便刺臂用鲜血写祝词,让宋仁宗大为感动;

对于长期缺乏母爱的宋仁宗来说,偌大的后宫只有温成敢爱敢恨,对皇帝没有半分顾虑;温成小鸟依人、温柔体贴的关爱,给宋仁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让他在情感上有了久旱逢甘霖的感觉。2、宋仁宗后宫第一人

宋仁宗对温成的宠爱不仅体现在名分上,在其他方面也给予特殊的优待,可谓宠冠后宫,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证明:

第一、从康定元年到庆历三年,短短的四年,温成就为宋仁宗生育三位小公主,每次小公主降临,宋仁宗都会给予温成高规格的赏赐,连谏官孙甫都看不下去,说温成是祸根。

第二、宋仁宗宠爱温成,也爱屋及乌。在宋朝,只有皇后家族才可以赠官三代,妃以下不能过两代,但是宋仁宗却破例为温成的家族赠官三代,这在整个宋朝都罕见。

第三、 温成去世后,宋仁宗竟然按皇后规格为其治丧,并在曹皇后健在的时候,追封温成为皇后,为她建皇后庙,显然,这不合礼制。3、张贵妃为什么没取代曹皇后

夜半平事件中,宋仁宗之所以能够在这场宫门惊变中转危为安,完全是因为曹皇后的英明决断与临危不乱,但是他却偏要说是温成护驾有功,并借此机会晋封温成为贵妃。按照宋朝惯例,册妃只送册文,不行册礼,而温成却自恃皇帝宠爱,偏要行册礼,还为此大发脾气,于是,宋仁宗命令丁度把册礼补上。因此,温成成为宋朝第一位有册立礼的贵妃。

温成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皇后之梦落空,当时宋仁宗是想立她为后,可是找不到废黜曹皇后的理由,只好晋封温成为贵妃。连司马光都说她“初为修媛,后册为贵妃,饮膳供给皆逾于曹后,几夺其位数矣。”

温成居贵妃之位,吃喝玩乐的标准竟然超越了皇后,“夺后之心”可谓路人皆知,她甚至不顾皇室的体面而为所欲为。

有一次,温成出游,竟然明目张胆的去借皇后的华盖,想过一把皇后的威风。没想到,曹皇后慷慨地将自己的华盖借给了温成,反而让宋仁宗觉得不好意思,对温成说:“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温成听了,虽然心里不痛快,却不敢使用皇后的仪仗。

皇祐六年(1054年),温成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宋仁宗悲痛不已,为温成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葬礼,并追封她为皇后。

结语:温成生前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死后却被追封为皇后,无疑她是幸运的,生前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宠冠后宫,去世还能留下一段爱情佳话。不过,温成生前恃宠而骄,不顾皇家体面的做法,却让她留下骂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柳永为何叫奉旨填词柳三变?宋仁宗为什么不喜欢柳永?

全文共 278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应该都对柳永这个人物不陌生吧,他是宋朝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词人,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有名的词作,然而柳永当然也是想要考取功名的,毕竟古代文人哪一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都是想要获得功名吗?能够考取一官半职,入朝为官,是每一个文人学子的梦想。然而柳永却是属于那种屡试不第的人,时间长了,宋仁宗都知道他的名号了。然而据说柳永最后有一次终于考上了,却是因为宋仁宗不喜欢他而没有入选,这是真的吗?柳永还有一个外号叫“奉旨填词柳三变”,也和宋仁宗有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奉旨填词柳三变是怎么来的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是宋代工部侍郎柳宜的小儿子。相传柳永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乳母略通诗词,是一个败落的官宦家的女儿。她很喜欢柳永,每天给他喂奶时,就用手指沾着乳汁在柳永的掌心写字。小柳永虽不能出声朗读,却在心里默认。

这样到了7岁时,柳永就成了乡里的神童,才名传遍崇安城。柳永年少多才,擅长写词曲,为人狂放不羁。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留恋于歌馆楼台,熟悉了很多歌妓,并且替她们作曲。在北宋初年,词刚刚兴起,词本来是一些教坊制作出来让歌女唱的小曲,大多低俗不堪。

后来一些文人们也兴之所至,为歌女们填词,那也不过是在花前月下、酒席宴间,谈情说爱、饮酒助兴的一种消遣,很难登大雅之堂。所以柳永整天在“秦楼楚馆”里“浅斟低唱”,为歌女们作词,便被看成是行为狂荡的浪子。他本以为凭自己的才华,参加科举考试应该轻而易举,没想到一发榜却名落孙山。

这时他写了一首词《鹤冲天》,抒发自己落榜后的满腹牢骚。他认为自己是偶然失误,失去了高中状元的机会,也是主考官没有慧眼,把自己这样的才子给遗漏了。于是狂傲的柳永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既然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远大的抱负无法实现,倒不如索性继续过那种流连秦楼楚馆的狂荡生活。

他在词中写道:“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本来是柳永科举失意后的恃才负气,没想到这首词传遍四方,让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已经考中,谁知宋仁宗一看中榜名单中有柳永的名字,就把他给除名了,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原来仁宗皇帝对柳永上次科举失意后写了《鹤冲天》来发牢骚,一直耿耿于怀,这次一看柳永又来参加考试,便借柳永自己词中的句子来嘲讽他,意思是说,你既然把功名说成是“浮名”,要把“浮名”换成“浅斟低唱”,那你还要浮名干什么呢!以后你尽管去填词好了。

既然皇帝亲自把他除名,柳永就再也没办法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了。在封建社会里,通过科举而走向仕途,是知识分子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柳永因一首词得罪了皇帝而无法再参加科举考试,别无出路,就更加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流浪、放荡的生活。

他戏谵地称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这简直是在向皇帝示威,突出地表现出了他的狂傲的性格。于是他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写词的词人。2.宋仁宗真的不喜欢柳永吗

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有很多轶闻典故,其中一则是“奉旨填词”,稍晚于柳永的严有翼曾在《艺苑雌黄》提到这件事,说当时有人推荐柳永的才华,但皇帝却问道:“得非填词柳三变乎?”回答说:“然。”于是皇帝就说:“且去填词。”柳永因此不得志,每天游荡于青楼酒楼之间,而且还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这则故事中,严有翼并未明说是哪位皇帝,于是大家纷纷展开想象,有人说是宋仁宗,有人说是宋真宗,甚至有人还说是宋神宗,从柳永的生卒年看,与这三位皇帝生卒年确实都有重叠的时间段,但宋神宗明显不可能,他登基的时候柳永已经去世十四年了。

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宋仁宗还是宋真宗?

南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说宋仁宗留意儒雅,很讨厌浮艳虚美的文章,而柳三变却喜欢写非主流词曲,而且居然传播四方,柳三变曾有一首《鹤冲天》词,其中最后一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到进士放榜时,仁宗刻意将柳三变之名划去,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来柳三变改名为柳永,这才中了进士走上仕途。

吴曾的这则故事曾多次被人质疑,比如有人认为柳永所有词作文章,从未自称“柳三变”,柳三变之说不足为信,也有人认为景祐元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此前尚未亲政,当不可能在放榜时划去柳三变之名,这则故事应是虚构的。

以上两种说法中,第一种明显只是推测,不足为证,其实柳永长兄是柳三复,仲兄是柳三接,两位兄长名字都带有“三”字,柳永原名“三变”也说得过去,而第二种说法则有一定的道理,《鹤冲天·黄金榜上》确实是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所作,但第一句是“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其中“偶”字是“偶然”的意思,可见柳永仍然很自负,如果是第二次科举失利应当不太可能是这种心态,因此这首词更可能是第一次落第后写的。

柳永第一次落第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据此我们大体可以还原“奉旨填词”的故事如下:

大中祥符二年,柳三变信心满满地参加科举,谁料居然落第了,此时柳三变才二十六岁,还是文学愤青时期,于是在一次醉游烟花巷陌后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当时柳三变已是天下闻名,这首词也很快流传开来,后来居然连宋真宗都听说了,真宗也爱好文学,还是一名诗人,但柳三变词中这种消极的态度明显不是真宗喜欢的,所以后来柳三变参加科举被人推荐时,真宗就随口说:“且去填词。”也正因为真宗说过这句话,所以柳三变此后参加数次科举都无人敢推荐,直到改名为柳永,直到宋仁宗亲政恩科。3.真实的宋仁宗与柳永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宋仁宗为何独宠张贵妃?得宠的张贵妃为何无法成为皇后?

全文共 2705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作为历史上名声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皇帝,一直以来都是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佩,因为他的“仁”是被后世人十分认可的,要说古代的皇帝中,还有谁能够做到像他这样,口渴也不叫人给自己倒水,只是因为怕他被责罚,臣子一激动,说话间把口水吐自己脸上,他也没有责怪,这样的皇帝除了宋仁宗真的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了。而宋仁宗也有自己很宠爱的妃子,那就是张贵妃,可以说,宋仁宗给了张贵妃的宠爱,是所有的妃子包括皇后,加起来也比不过的,但是既然如此宠爱,为何张贵妃却一直无法成为皇后?甚至张贵妃逾矩争夺皇后之位,宋仁宗又不喜欢曹皇后,却还是没有废掉曹皇后改立张贵妃,直到张贵妃死后才追封为皇后,这是为什么呢?1.历史上张贵妃简介

温成皇后八岁时与姊妹三人俱入宫,由宫人贾氏抚养。及长,在一次酒宴上,温成皇后出众的姿容,优美的舞姿,深深吸引了仁宗。温成皇后性聪明便巧,宠冠后宫,势动中外。仁宗因其是良家子,待遇异诸嫔御。庆历二年五月,仁宗赠温成父故石州军事推官尧封为秘书监;温成皇后长女安寿公主以母爱深得帝宠,其月薨,仁宗为之成服苑中,群臣奉慰殿门外。闰九月,仁宗赠温成曾祖东头供奉官文渐为宁州刺史,祖试校书郎颖为光禄少卿,外祖应天府助教曹简为秘书省著作佐郎,追赠三世,前此未有也。庆历六年四月,仁宗进封温成皇后母安定郡君曹氏为清河郡夫人;七年五月,以其兄西头供奉官、閤门祗侯张化基为密州观察使。庆历八年十月,温成皇后用扈驾功进贵妃位。皇祐二年六月,仁宗赠温成皇后母越国夫人曹氏曾祖旭为秘书丞,祖靖为祠部员外郎。

宋仁宗因温成皇后所请想封其伯父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结果遭到台谏官的猛烈抨击,包拯劝仁宗“断以大义,稍割爱情”,不得已而作罢。温成皇后不死心,仁宗也下定决心一定要任命张尧佐官职。一天,仁宗上朝,温成皇后送仁宗到殿门口,抚其背嘱咐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意思是提醒仁宗不要忘记下诏封张尧佐的事,宋仁宗听罢连忙说:“放心!放心!”到了大殿,仁宗刚准备下诏任命张尧佐,知谏院包拯站了出来进言,大谈为什么不能任命张尧佐的理由,滔滔不绝。包拯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他说到激动处,唾沫也溅到仁宗脸上,这样的情况下,仁宗不得不收回成命。仁宗回到后宫,温成皇后迎上前去,还没来得及说话,仁宗就一边用衣袖擦著脸,一边一不耐烦地说:“今天包拯上了殿,唾沫都溅到我的脸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这件事便因此而作罢。

至和元年正月,温成薨逝,时年三十一岁。宋仁宗悲痛不已,辍朝七日,自制挽歌词。他未有理会曹皇后在世的事实,决定以皇后之礼为温成发丧,很多大臣反对。温成皇后一生都梦想着登上皇后之位,终于在死后穿上皇后的殓服,受宗室、大臣们的参拜告奠。仁宗因为担心谏官们的反对,一直等到治丧第四天才宣布追封爱妃为皇后,谥曰温成,礼数资送甚极丰厚。同年六月,仁宗进封温成皇后父尧封为清河郡王,母曹氏为齐国夫人。温成皇后临终见宋仁宗,以父、祖未葬为托,于是仁宗为葬其三世于冢旁。温成皇后居宁华殿阁,宋仁宗保留了她居住的宫殿。至和二年正月,宋仁宗欲借朝谒宣祖神御殿之际,致奠温皇后陵庙,群臣固谏乃止。2.张贵妃为何无法成为皇后

宋朝史上张贵妃没有当上皇后,有两个原因,如下:

一、出身低微。张贵妃是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父亲是进士张尧封,母亲则是大长公主家的歌姬。当时大长公主觉得8岁的张氏长的乖巧可爱,又聪慧过人,就召入宫中做乐女。

正是因为大长公主这个安排,张氏才有机会与宋仁宗一见钟情。宋仁宗在宴会上看到惊为天人的张氏,那一刻就爱上了她,可以说一见钟情。

但张氏出身卑微,尽管深受宋仁宗宠爱,而且晋封速度惊人,宋仁宗为了抬高张氏的出身,还曾破例大封张氏祖上三代。即便如此,对出身敏感的刘太后根本就不喜欢张氏,相反刘太后看中了出身高贵的郭氏,而且坚持立郭氏做皇后。当时刘太后大权在握,宋仁宗只得同意刘太后的意见让郭氏做了皇后,可他心里最爱的人还是张氏。

二、没有子嗣。张贵妃虽然深受宋仁宗的宠爱,却只生了两个公主,而且还夭折了。没有子嗣,也是张贵妃没有当上皇后的一大主因。特别是郭皇后暴卒之后,若是宋仁宗坚持,张贵妃还是有机会当皇后的,可因为张贵妃没有子嗣,大臣反对她做皇后,最后宋仁宗不得已由杨太后做主,选了曹氏做皇后。

张贵妃终其一生深受宋仁宗的宠爱,却没有机会登上后位,不能不说是人生的遗憾。张贵妃在至和元年,暴病身亡,年仅30岁。宋仁宗在张贵妃死后,心里特别悲伤,为了不让心爱的女人留下终生的遗憾,宋仁宗不顾曹皇后在位,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下旨以皇后之礼安葬张贵妃。

张贵妃生前没有机会做皇后,死后终于有机会穿上皇后的礼服下葬,也算是宋仁宗为心爱的女人做了最后一件事,完成了她的心愿。只是遗憾的是这个死后的皇后封号得不到宋朝官方的认可,她只是宋仁宗一个人的皇后,一生都没有真正的登上后位,但她也应该知足了,她得到了一个帝王一生的挚爱,这样的结局对她来说,应该算是幸福了,至少她比暴卒的郭皇后幸福,比还活着的曹皇后幸福。3.宋仁宗为何独宠张贵妃

宋仁宗后宫中,有一位妃子叫做张贵妃,也就是温成皇后,张氏的出身不高,父亲是一名进士,不过年级轻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张氏一直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之后为了养活女儿,张氏的母亲就子齐国大长公主府中当舞女,母女俩也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张氏的母亲长得很飘零,而公主觉得张氏应该以后也不错,于是就把张氏送进了宫中,长大后的张氏真的是很出众,才艺双全,再一次宴会中,被宋仁宗看上,选入了后宫。

凭借着长相,张氏很快得到了宠爱,之后张氏又为宋仁宗生下了三个女儿,之后更是获得了很多的宠爱,不过却在这风光无限的时候,张氏却想要宋仁宗降下她的等级,因为是当时她的次女很早就夭折了,虽然是降位,宋仁宗对张氏也是有更多的好感了,虽然被降到了美人的位置,但是宠爱已经没有减少,一直到五年之后,张氏坐上了贵妃的位置,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虽然是个妃子,但是宋仁宗却对她做出特例,皇佑六年,张贵妃因病去世,那个时候才仅仅31岁,在张贵妃没有去世之前,一直都想坐上皇后的位置,而这一心愿,也不知道宋仁宗当时知不知道,但是自她死后,宋仁宗却真正让她当上了皇后。宋仁宗追封她为温成皇后,并且为她穿上穿上皇后的敛服接受朝臣宗室的祭拜,追封皇后对于古代来说,也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为什么说是破例呢?

因为当时宋仁宗的皇后曹皇后还在世,所以在有皇后还封皇后的情况下,真是很少见了,这事儿自然引来很多朝臣的反对,但是宋仁宗只一开始害怕受到弹劾而隐瞒,但最后还是封了张贵妃的皇后之位。张贵妃能受宋仁宗如此宠爱,真正是灰姑娘逆袭的典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宋仁宗为什么无子?最终传位给谁了?

全文共 2397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尤其是皇室,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无子”了,因为在古代,只有儿子才能够作为继承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是非常重视儿子的。然而历史上无子的皇帝也有不少,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一生其实不能说没有儿子,但是最终都早亡了,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剩下的十几个孩子全都是女儿,却也还是有一半以上都早亡了,活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为什么宋仁宗会是这样的情况,他本身后宫嫔妃也不少,为何始终没有人能生出儿子来,反而是公主有那么多?既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那宋仁宗最终又把皇位传给谁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宋仁宗为何无子

他是“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个太子,包青天在世时的那个皇帝,他就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一生仁义待人,在他治下,北宋名臣辈出、才子尽现,譬如包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是他治下名臣。

包拯公正不阿,敢于触怒权贵,如果宋仁宗不宽容,早就听信权贵谗言,将包拯拿下了。苏轼的弟弟苏澈在科举试卷上大骂宋仁宗,宋仁宗得知后,也不生气。

就连宫中的下人,宋仁宗也能宽容对待。他就是在宫中口渴了,也不会立即要茶喝,害怕因此连累服侍他的宫女。甚至于,他晚上饿了,为了不破坏制度,打扰太监,硬是忍到第二天天明。

除此之外,宋仁宗还会亲自审核死刑案,将很多死刑犯改判,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宋仁宗在位42年,给北宋带来了42年的繁荣,他驾崩之时,满朝文武大臣及全国百姓哭成一片,就连敌对国辽国皇帝都流泪了,世人评价他“除了当皇帝,什么都不能干”。

可是这样的一位英明仁义的君主,却没有留下一个继承人,不免让人唏嘘,那么宋仁宗到底为何无子呢?难道因为他身体不好所以不能生吗?

这个原因绝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宋仁宗也并不是一个孩子都没有,他先后拥有过3个儿子和13个女儿,只是到了最后只有女儿存活了下来,3个儿子都没能平安长大。

由此可见,宋仁宗绝对是有生育能力的。那么他无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宋仁宗对皇后无子非常不满,为了早日获得皇子,他定下了一个规矩,后宫中如果谁能生下皇子,那就是宋朝最大的功臣,这个皇子就是未来的继承人,而这个功臣便是未来的皇后。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自此之后后宫内不时传来妃子怀孕的消息,可大多都没办法顺利生下来,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奇葩方式流产,即便有一两个漏网之鱼顺利生下皇子,这些皇子也没有一个能平安长大。

宋仁宗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史学界推测,是因为后宫太勾心斗角。生下皇子的诱惑太大,后宫一旦有人怀孕,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人轮番阴谋毒害,所以基本不太可能顺利生下皇子,即便真的有皇子诞生,也很难平安长大。

宋仁宗就因为这一规定,导致终生无子,而且一直到他去世,都不知道无子的真正原因,实在是可怜。2.宋仁宗传位给谁了

宋仁宗一生有多子,可惜无一长大。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在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当皇子。古代传位都是父死子继,因此,宋仁宗是从一百多侄子中选择一人。那么,为何宋仁宗会选择赵宗实,而非其他宗室子弟呢?

首先,赵宗实的父亲是赵元俨,此人是宋真宗八弟,俗称八王爷。《宋史》中云: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赵元俨长得相貌堂堂,威势十足,大有王者气度。天下人都很怕他,就连辽国西夏都听闻他的名声。

确实,赵元俨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地位极高,在诸侯王中最为显赫。当然,原因与长相没有半点关系,是赵元俨深得宋真宗信任。早在宋真宗还是王子时,就与八弟赵元俨关系亲密。宋真宗能够称帝,赵元俨功劳不小。因此,宋真宗继位后对赵元俨十分亲厚。

其次,赵宗实的父亲就曾经是预备役皇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云:允让,元份第二子也。上之幼也,真宗择宗室子年相若聪悟可亲者与游,召允让入禁中,旦暮请读共学,凡动作燕嬉,无一不中节,及上出阁,始用云韶乐导送允让归外邸云。又引《本传》云:养荆王子禁中,既长,命还邸。

换言之,赵允让就是预备役皇子。在宋仁宗年幼时,宋真宗就将赵允让养在宫中,名为伴读,实际上是做替补。万一宋仁宗暴毙,赵允让就会被立为皇子。当然,赵允让只能以宋真宗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其三、赵元俨、赵允让、赵宗实一家势力强大。

赵元佐虽然是宋太宗长子,可是因为秦王赵廷美的事情,已经被宋太宗公开废为庶人,在宋真宗时期才恢复其爵位。但是,宋真宗对这位大哥颇为忌惮,与八弟亲近的同时,对大哥相对冷淡,致使赵元佐爵位始终不高,直到宋仁宗初年才被封为江陵牧。并且,宋仁宗继位第五年,赵元佐就去世了。

宋仁宗真正考虑继承人是在他在位二十来年左右。三十来岁还没皇子,确实让人头疼。那时诸侯王中唯一建在的就是八王赵元俨。赵元俨从宋真宗时期就担任大宗正(皇族族长)。选择继承人时,皇族也好,百官也好,几乎一致同意从赵元俨孙辈中选择。

赵元俨有十三个儿子,赵允让与宋仁宗关系极好,又接替赵元俨担任大宗正。因此,宋仁宗最终选择赵允让的儿子做继承人。当然,赵宗实本人的表现也是不错的。他被养入宫中,既要把宋仁宗、曹皇后当成父母孝敬,又不能表现的过于喜悦。毕竟他不是宋仁宗亲子。一旦宋仁宗的妃子生下皇子,他就会被扫地出门。3.宋仁宗怎么死的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宋仁宗时期为什么会被西夏暴打?

全文共 22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宋仁宗事情的情况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时期其实经济什么的都比较的好,而且文化方面也非常的发达了,但是知道这个朝代的人都知道的,这个朝代被西夏暴打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皇帝昏庸还是说用人不当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吧!

一:灰头土脸的宋仁宗

“积贫积弱”的北宋年间,宋仁宗赵祯,算是个口碑不错的皇帝。这位皇帝在位时一心休养生息,北宋的经济文明建设,全是红红火火。以北宋当时的好评说,真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皇帝)”。可就是这位“会做皇帝”的宋仁宗,却也撞上了一件窝囊事:被西夏暴打。

宋仁宗年间时,长期在西北磨刀霍霍的西夏国主李元昊,终于悍然扯旗自立,朝着北宋王朝呼啸扑来。好脾气的宋仁宗也拍案大怒,《澶渊之盟》后歇班多年的北宋精兵,陆续投入宋夏战争。满以为还能像宋真宗年间时,出手就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西夏打趴下。却不料出手就碰头破血流,先是好水川之战中了埋伏,数万宋军覆没;然后又有三川口战役和定川寨战役,过程如出一辙,都是志在必得的宋军大败亏输,杀得朝野一片哗然。

好在边疆将士浴血奋战,四年宋夏战争,也给了西夏不少重创,终于杀得李元昊硬着头皮求和。北宋也一如既往花钱买太平,一边给西夏岁币,一边怕辽国趁火打劫,又咬着牙给辽国加岁币。连挨打带赔钱,总算换得一时平安。

但如果参考下北宋兴衰脉络,宋仁宗年间的这场宋夏战争,后果就是北宋国防又添一坑,为了防御西夏,之后的近百年间,北宋精锐部队陆续西调,河北防卫空虚,财政国防危机空前严重。一百年后靖康之耻的伏笔,这时起几乎全埋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常规禁军兵力近百万,且正处于经济繁荣时代的北宋,会被人口兵力少得多的西夏,看上去各种落后的西夏,活活打成这样呢?

一幅陇西洞窟中的壁画或许会给我们答案。

二:壁画里的西夏高科技

安西榆林窟,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南约70公里处的峡谷中。这里历经从唐到清各个朝代的建造和整修,是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的文化宝库。

在榆林窟中保存的西夏壁画中有“锻冶图”,画中两个铁匠手持铁锤,在铁砧上锤炼,另有一人推拉双木肩风箱。而这种风箱利用双木扇可以推拉互用,将风连续吹入炼炉,可以使炉中始终保持高温,这可以说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冶锻技术了。

拥有领先当世的冶炼技术,西夏也因此制造出了很多神兵利器。诸如犀利无比的西夏剑、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弹的旋风炮、能穿透重甲的木羽箭等等,都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注重骑兵进攻的西夏军队所使用的马鞍和铠甲更是十分精良。据史书记载,西夏马鞍带有钩索绳,可以将骑兵固定在马背上,即便士兵战死也不会从马背上掉落,可谓真正的“人马合一”。盔甲方面,西夏有名的“瘊子甲”以冷锻技术打造而成,甲面坚滑光莹,硬度极高,非强弩不能入也。到了冬季,由于西北天气特别寒冷,西夏人将牛羊骆驼毛结合瘊子甲加工制成毡铠甲,不仅可以御寒,而且能抵御刀剑和弓矢,可谓一甲多用。

坚固的盔甲、锋利无匹的兵器,这些优良的武备,为西夏提供了有力的军师保障。但北宋的军备水平,那也是出名的强大。早在宋辽战争时,宋初的北宋军队,就有“戎具精劲”的美誉,正是凭着强大的军工科技,拥有床子弩等强大装备的宋军,才得以硬撼辽国精骑,打出《澶渊之盟》的百年和平。理论上说,西夏的装备水平虽强,可北宋也该不差。

遗憾的是,这说法,真是理论上。

三:自废武功的北宋军备

众所周知,宋朝历代皇帝为了防止武将做大,力行重文轻武之策,却导致军事建设的劲头严重不足。反应在武器装备上,便是兵器腐坏不整,各地甚至停止了武器生产,即使生产质量也极差,遇有战事便不敷使用。史载宋仁宗时,张方平曾揭露说,地方州郡送来的兵备,仅仅是有数量没质量,以次充好的烂货。各地负责制造武备的官员营私舞弊,偷工减料,甚至用破烂的纸麻缝制盔甲。试问这样糟糕的装备,在战场上怎么拼得过党项精骑的强弓硬弩?

武备上拼不过西夏,大宋其他方面同样令人咋舌。说到大宋练兵,大家最熟知的说法便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更详细的情况,从宋仁宗的枢密使田况的描写中可见一斑:在边境戍卫的宋军骑兵,有些人还做不到穿着盔甲上马,射出的箭也就能到马前一二十步的距离。而西夏方面又是瘊子甲又是毡铠甲,就算被射中了,也根本无法穿透。而西夏这些精壮大汉,个个都是没学会吃奶先学会了拉弓,没学会叫娘先学会了驯马,北宋的文人墨客天下驰名,但说到兵员素质,相比之下确实有些不够看了。

战马方面,河西地带自古就是战马的重要产地,汉末的董卓、马腾,西夏的李元昊,都是依托河西走廊的起兵起家的,北宋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占用中原的土地养马,结果马没养几匹,通宝钱却大把大把地花了出去。河北监一马占草地100余亩,广平监的五六千匹马竟占了良田15000多顷。要说养马影响农业生产也就算了,关键这些在中原喂大的马儿到了边境,还没开始作战,就冻死了十之八九。对面在戈壁原野上跑大的西凉宝骏,可谓高下立判。

两宋被称为“弱宋”。虽有杨家将、狄青和岳飞这些良将的赤胆忠心,却终究未能改变大宋先有靖康之耻,后有崖山之悲的现实。究其原因,从富庶的仁宗朝被小小西夏暴打的历史中便可了然。没有过硬的装备,没有强壮的筋骨,没有神骏的宝驹,这些孱弱的背后,折射的是宋朝统治者对国防的忽视。澶渊之盟后,天下承平日久,“和善”的赵祯大叔没有准备好应付“新人”李元昊的獠牙,终于导致宋夏之战一败涂地。可见无论任何年代,一个国家想要长久立足,就必须居安思危,将平时当作战时,军备不可一日而荒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孤城闭宋仁宗为什么没有儿子?历史上宋仁宗有几个孩子?

全文共 2483 字

+ 加入清单

《孤城闭》以宋仁宗为主角,讲述了宋仁宗的很多故事,而剧中宋仁宗身边的妻妾儿女们,让人很疑惑的一点就是,宋仁宗似乎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通篇都没有出现宋仁宗的儿子,难道说他本身就没有儿子吗?我们知道,在古代儿子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皇室,因为将来自己的皇位是要传给儿子的,那宋仁宗在历史上有没有儿子呢?他的皇位又是传给谁了?1.宋仁宗有几个孩子

历史上面记载,宋仁宗有3子,13女,宋仁宗27岁才生第一个孩子,27-33岁生了11个孩子,结果只活了1个(福康公主),直到50岁以后又生育另外5个孩子,等于说他33-50岁整整16年没有生育一个孩子

估计古代医疗也不咋发达。

而且古代女的生孩子也真是鬼门关 欧阳修的第一任夫人,王拱辰的第一个薛夫人,看年份应该都是生孩子死的。生的时候一个关口,产后感染一个关口。

看宋仁宗的孩子的死亡日期,出生后一个月内夭折的也有好几个。我记得大学选修课老师讲过,50年之前,新生儿死亡率好像能过半.... 但是我就随便一听,没有弄清楚新生儿的定义。似乎是出生后一个月或者100天之内?反正是挺脆弱的。古代就得使劲生,因为存活率低吧。

真宗其实生了6个儿子,也只有仁宗活下来了,六存一,仁宗生了三个儿子,都死了。2.宋仁宗为什么没有子嗣

宋仁宗平生却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终生无子。以至于最终皇位都要传给自己的侄子赵曙。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是莫大的悲哀。何况宋仁宗还是一代明君,就更显得可惜了。要知道宋仁宗可是做了四十二年皇帝,还先后立了三位皇后即郭皇后、曹皇后和张皇后。然而这三位皇后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一人为宋仁宗生出一个儿子。

由于宋仁宗一开始老是生女儿,所以就把生儿子这件事看的特别重要。情急之下赵祯早早的就宣布无论是谁只要为自己生下儿子就立谁为皇后,所生的儿子立为皇太子。这下无形中加大了各位嫔妃的压力。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后宫里面都是非常黑暗的,到处充满着尔虞我诈。每个妃子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当上皇后,成为后宫之首母仪天下。因此生儿子就成了众位妃嫔竞争皇后位子的唯一筹码,于是乎接下来就不断的传出有哪位妃子怀上龙子啦。

每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宋仁宗都喜出望外,盼望着首位龙子降生。然而每次都让宋仁宗失望了,经常有怀上龙子的妃子莫名其妙的自杀了,再要不就是失踪了,像皇后这样的后宫之首也会平白无故就堕胎了。甚至到了后期有些妃子经太医检查出自己怀上了龙子都十分恐慌,为了自己能够活命都狠心自己把孩子打掉。说到这里真的让人心寒,赵祯的后宫里竟然都没有人敢为他生儿子了,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啊。说到底不是宋仁宗的妃子怀不上儿子而是怀上了都保不住啊,大家似乎都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的心态彼此去算计着对方,结果可想而知。

只能说明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宋仁宗赵祯的后宫实在太黑暗了,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然而赵祯却一直束手无策。就这样慢慢的随着宋仁宗的年纪越来越大,已经对生育能力方面力不从心了,就再也没有机会生儿子了。3.宋仁宗的皇位传给谁了

宋仁宗赵祯自己没有儿子(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幼年的赵曙被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

赵宗实(后来的英宗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常穿着朝服见他的老师,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敢不以礼相见。”当时吴王宫教授吴充进呈《宗室六箴》,仁宗把它交给宗正,赵宗实把内容写在屏风上来约束自己。

景祐三年(1036年),赵宗实被封为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升为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

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亲生儿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出宫回到生父赵允让身边。

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豫王赵昕早夭。皇祐二年(1050年),赵宗实(即后来的赵曙)的官职升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

嘉祐三年(1058年),濮安懿王逝世后,把所佩带过的玩物分给各位儿子,赵宗实所得到的,全部分给了那些等安葬父亲后就要离开这里的王府旧人。宗室子弟中有人借了金带却拿铜带还,主管的人把这事告诉他,赵宗实说:“这真是我的带啊!”便接受下来。曾让殿前侍者给他卖掉犀带,那犀带值钱三十万,被弄丢了,赵宗实也不追问。

嘉祐三年(1058年)6月,丞相韩琦、龙图阁直学士包拯等人又向仁宗提立皇太子的事情,仁宗说后宫又有怀孕的,此事等等再说。结果没多久,后宫确实生产,但是个女孩。当时赵宗实刚好因生父赵允让逝世服丧。

嘉祐六年(1061年)十月十二日,朝廷打算起用赵宗实担任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赵宗实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赵宗实四次上奏推辞,朝廷才允许他继续守丧。守丧完毕之后,赵宗实又被授给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他再次推辞。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朝廷允许赵宗实罢去宗正一职,又担任岳州团练使。

同年八月初四,赵宗实被立为皇子;初九,改名赵曙。赵曙听到诏命后称病,推辞当皇子,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周孟阳做了些劝诫,赵曙连忙拜谢。奏疏上了十多遍,仁宗没有同意,下诏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人前往劝告服从命令,于是众臣到赵曙卧室扶起他送入皇宫。赵曙才答应做皇子,并告诫舍人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八月三十日,赵曙出现在清居殿。从此以后,赵曙每天两次朝拜仁宗,有时还到皇宫内服侍仁宗。九月,赵曙被封为齐州防御史、巨鹿郡公。

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四月初四,赵曙生病。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宋仁宗为什么无子?

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一共生育了三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但是这十八个孩子只有四个女儿长大成人,其他都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包括三个皇子。以至于到宋仁宗晚年的时候,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曙。

在历史上皇帝有佳丽无数,每一个女人都能够为皇帝生孩子,按说皇帝的孩子应该是最多的,可是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皇帝都没有孩子,宋仁宗就是其中一位。

宋仁宗称帝前后四十年,可以说是宋代甚至是汉唐以来的第一位仁德天子,在位期间宋仁宗做了不少好事。看两宋名臣如云,且大多出自仁宗朝,就可以明白。只是,宋仁宗有一项到死也不瞑目的哀恸,就是一生无子,到最后不得不立宗室之中的赵宗实为继承人,即后来的宋英宗。

说起宋仁宗,《宋史》中记载,在宋仁宗驾崩之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孩,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不仅如此,毗邻而居的辽国国王耶律洪基更是失声痛哭,且为宋仁宗建了一个衣冠冢,从此历代“奉其御容为祖宗”。

其得人心之处可想而知。可古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仁宗再怎么得人心,无后的事实都不容争辩。

很多人认为,宋仁宗之所以子嗣不旺,与他的身体状况大有关系。从资料来看,宋仁宗十五岁大婚,虽然称不上好色,但史料在记的妃嫔也有十多个。

在这些妃妾之中,皇后虽始终未孕,但其他妃嫔却一直在正常孕育。其在位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嫔妃们先后为他生过生下了十六个子女。其中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俞德妃生下的杨王赵昉,苗贵妃生下的雍正赵昕,朱才人生下的荆王赵曦。然而这三个皇子命途多舛,未及成人便先后夭折,就连女儿也是多有折损,仅有四五人得以长大成人。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说宋仁宗有隐疾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长期熬夜,一是会导致不孕,二是会使身体状况很差。

而宋仁宗这位仁兄恰恰是一个非常拼命的主,无论他在干什么,只要有大臣求见,他必定出来相见,还没有任何脾气,古今第一仁德之君不是说说而已的。

长期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的身体欠佳,因此连累未出世的孩童,使得他们一出生便夭折了,再有就是古代的妇产水平不行,婴幼儿无法健康成长,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毕竟赵祯还有那么多女儿在。

民间还盛行另一种传说,宋仁宗无后与他的身体状况并无关系,可能是祸起后宫。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皇后不孕的事实。皇后作为一宫之主,一生都没有孩子,其他妃子有儿子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地位,所以她会不会像我们看到宫斗剧一样,让其他妃子“不孕”呢?加之宋仁宗的软弱个性,他对皇后一直惧畏有加,这让皇后做事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另外,宋仁宗最为宠爱的是张贵妃,这位张贵妃不但与皇后不对付,而且自己先后生下的三个女儿都很快死去了。

这让张贵妃将仇恨的眼光放在了宫中其他的妃子身上,只要她听说谁怀孕了,就人想方设法一除为快。哪怕有宫女怀孕了,她也会强行为其堕胎。

那么仁宗身边有皇后和张贵妃这样的女性,何愁自己不无后呢?

看史料的记载,宋仁宗在晚年为自己寻找继承者时,根本就没考虑自己的孩子。虽然他为将皇位传给别人痛苦不已,但听说自己的后宫有人怀孕时,却一点也不寄希望,甚至说:“假如上天真的要给我一个儿子,那么豫王(其儿子)也就不会那么早去世了。”

宋仁宗的晚年体弱多病,作为宰相,有责任有权利要求皇帝确立后嗣,以安社稷,民心。在众多的副宰相当中,态度最为强硬的就是韩琦,韩琦每天缠着宋仁宗,宋仁宗不得已,只好点头答应认了赵曙为养子!

那么这个赵曙是何许人也呢?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赵曙是宋太宗的曾孙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在位五年也就去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韩琦和宋仁宗什么关系 韩琦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时期的韩琦和赵祯相见,没想到韩琦年纪轻轻却忧国忧民,担心起了大宋的未来。可能赵祯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能感到韩琦是一位宝贵的人才。此后韩琦获得殿试资格,仁宗看到他的名字也是会心一笑。其实了解宋朝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不认识韩琦,他是北宋一代名臣,在内政和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在剧中,特别凸显了韩琦和赵祯之间的关系,可见这个人物的重要性。韩琦和宋仁宗关系

《清平乐》中,韩琦与宋仁宗少年时期就有过一面之缘,那个时候的韩琦还不过是个渴望能够考取功名的热血少年,后来韩琦如愿以偿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成了宋仁宗最器重的臣子之一。

韩琦少年时因路见不平,帮助受到恶霸欺凌的贫困百姓说话,遇到了宋仁宗。那个时候的韩琦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清贵少年就是大宋的官家,所以他才敢在少年官家面前大放厥词,甚至公然指责当朝皇帝的不是。多年后,赵祯与韩琦再次相见,却是在朝堂之上了,韩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了宋仁宗最得意的臣子之一。

历史上韩琦年轻有为,是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韩琦,曾在三朝为相,他总共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个时期。韩琦是在天圣五年考中的进士,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青史留名,不光是因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更是跟他主持了庆历新政分不开关系。

韩琦与范仲淹都是宋仁宗时期的肱股之臣,人称他们为“韩范”。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外忧内患的局面,庆历三年,范仲淹、韩琦和富弼建议宋仁宗实行新政,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取了韩琦等人的新政主张。可是,由于新政举措触动了很多官僚贵族阶级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他们的频频阻挠,实行起来举步维艰,后来以失败告终。

宋仁宗末年,拜韩琦为相,之后韩琦又经历了宋英宗和宋神宗两个时期。宋神宗时期,韩琦辞去相位,他曾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皇帝十分信任敬重他。历史上韩琦是熙宁八年夏天去世的,享年六十八岁。宋神宗为他辍朝三日,宋徽宗追封他为魏郡王。韩琦人物简介

宋仁宗执政时期,朝中最不缺的就是精忠报国的臣子,比如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等历史名人,他们都曾是宋仁宗最器重的名臣,其中韩琦与宋仁宗年龄相仿,所以在宋仁宗的赏识和重用下,韩琦成为北宋著名的权臣,他也是宋仁宗的良师益友。

韩琦有为国奉献的一腔热血,在朝堂之上敢于谏言,直言不讳,心系百姓,他与赵祯在少年时期便相识,君臣二人在农家分析当今局势,谈论治国之道,那时候韩琦并不知道坐在他面前的人是仁宗皇帝。

之后韩琦金榜题名,与赵祯相逢于朝堂之上,为了北宋江山,天下百姓,韩琦和赵祯携手共创繁荣盛世,两人成为莫逆之交。韩琦跟随仁宗从青丝到白发,韩琦是仁宗的知己,仁宗是韩琦的伯乐,这样的君子之交令人动容,仁宗逝世后,韩琦辅佐宋英宗和宋神宗,为相数十载,韩琦对北宋有不世之功,当初宋仁宗没有看错人。

总的来说,韩琦仍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贤相,正如时人所言:“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韩魏公集·序》亦称:“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包拯的靠山很硬无人敢动皇帝做后盾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为什么敢如此大胆呢?

包拯能够在官场混的开,全靠王拱辰和宋仁宗这两个靠山。在我们刻板的印象当中,包公的形象就是一个铁面无私,敢于为民对抗权威的一个正义体现,而且在确实有包拯这么一个人,不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黑面包准是经过美化的,因为真实的包拯只是一个看起来并没什么区别的凡人,甚身高放到现在来说都只是一个半残。

包拯进入到仕途是在28岁的时候,而他的甚至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从刚开始当官就是比较有实权的位置,到后来更是相当于现在国家部委的高度,明明真正的包拯一看就平平无奇,而且得罪了那么多人还能够扶摇直上呢?要知道包拯做过的事情虽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神话,但是确实的罪过很多权贵,为啥还能一直成为权臣,主要和他坚实的靠山有很大关系。

第一个就是王拱辰,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啥名气,知道的人非常少,但是说说他惹过的人就知道他多厉害了,比如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还有苏舜钦,都是因为这个人才被弹劾成为平民的,要说到他家里最有名气的应该是他的曾孙女李清照,但王拱辰对于包拯却非常看好,一直保举他做上大官。

第二个则是宋仁宗,宋仁宗是在史上那么多皇帝中少有的能善待忠臣的皇上,在包拯惹了那么多人之后,宋仁宗不光没有责备他,反而是亲自出面保全他,甚至因为一次朝堂上宋仁宗做错决定包拯当场大骂,最后宋仁宗还是妥协了,一直到包拯去世之后宋仁宗也没有翻脸,反而是追加了一品大员的位置,有整个国家的皇帝作为后盾,包拯想不牛都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宋仁宗的孩子那么多,皇位最后为什么会传给养子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为什么传位给养子

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已经夭折,这一个养子深得宋仁宗的喜欢,比较聪慧,结合多个不同的原因,这必然就会受到宋仁宗的喜欢。

一、亲生儿子已经夭折

宋仁宗虽然有三个亲生儿子,只是很可惜,三个亲生儿子全部都夭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挑选的,只能够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利的人,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必然就会选择自己的养子。

二、宋英宗天资聪慧

这个孩子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之间没有血脉关系,但是不管如何,这个孩子真的特别的聪慧,已经得到了皇上的喜欢。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就决定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对方,也希望能够真正的改变着当前所有的一切。

三、无奈的选择

如果自己有儿子,这必然就会选择自己的儿子,只是很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就只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全部都是父死子继。为什么就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其实就是无奈的一种选择,接着就是要从100多个孩子中挑选一个,可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孩子而没有选择其他的孩子呢?首先这和孩子的亲生父亲也有一定的关系,要知道一个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庞大的家族,就算可以成为皇帝,可能也并不长久。

再者这一个孩子的品性也非常的不错,自己一直都会看着长大,也知道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性,内心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因此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就决定让这个孩子成为皇上。事实证明这一个选择也没有错误,确实有效的改变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最兴来死了么 宋仁宗儿子都怎么死的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好不容易盼来儿子最兴来,但最兴来却不幸夭折,这给整个大宋都埋上了一层阴影。历史上,宋仁宗和其他皇帝相比,在子嗣这一块的确非常不幸,虽然嫔妃众多但只有三个儿子,而且全部早夭,最后连一个亲生的继承人都没有。宋仁宗孩子早夭的概率非常高,这种现象十分不正常,所以有人怀疑仁宗儿子会不会是被人陷害。不过具体死因在正史上都没有记载,恐怕真相将永远成谜了。最兴来死了么

苗心禾为官家生下皇子最兴来后,前朝后宫有了短暂的祥和,但宋仁宗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的皇子,竟然年仅两岁就夭折了,这对宋仁宗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最兴来原型是苗贵妃所生的皇子赵昕,他是宋仁宗第二子,刚出生就被寄予厚望,宋仁宗给他取乳名最兴来,应该是抒发自己得子的欣喜之情。

最兴来出生后,仁宗对他无比看重,细心培养梁怀吉也是为了小皇子着想,梁怀吉聪慧通透,博学多才,有他服侍最兴来再好不过了,仁宗把最兴来的每一步都安排好,想的十分周到,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可惜小皇子还没能好好看这个世界就薨逝了,宋仁宗的所有美好期望都如梦幻泡影般破灭,真的太让人心疼了。

最兴来对宋仁宗乃至整个大宋来说是重要的存在,他将来是要继承皇位,承担天下的,所以最兴来的死让宋仁宗深受打击,他既是父亲,也是君王,失去的不仅仅是子嗣,还是对大宋的寄托,当他从张茂则口中听到小皇子薨了的噩耗时,整个人像失了魂,一时难以承受,悲痛欲绝,直接晕厥过去。

上天对宋仁宗实在有些残忍,他是个仁德英明的皇帝,却接二连三承受丧子之痛。历史上宋仁宗共有三个儿子和十三个女儿,可是三个儿子和八个女儿都早亡,只有五个女儿平安长大。

最兴来薨逝是因中了疫毒,加上身体底子差,高烧不退,最后夺去了他的性命,这跟张妼晗应该没有关系,张妼晗还没那么大的胆量去动小皇子,历史上赵昕是因病逝世,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他的死因。宋仁宗儿子都怎么死的

宋仁宗只有三个儿子,而这三个儿子都是年幼夭折。宋仁宗第一个皇子的生母是跟禾儿关系不错的俞婕妤。俞婕妤跟禾儿都是入宫比较早的嫔御,她陪伴宋仁宗时间较长,所以能够第一个怀上宋仁宗的儿子。只可惜,俞婕妤的这个孩子在《清平乐》中并未出现,因为在历史上,宋仁宗的第一个儿子一出生便死了。

历史上宋仁宗的长子名叫赵昉,赵昉出生于景佑四年,出生即逝。他是宋仁宗的第一个儿子,宋仁宗对他的到来还没有来得及欢喜,就失去了他。根据赵昉的出生时间来看,他比福康公主还要早出生一年。

苗娘子的儿子最兴来,是二皇子。因为皇长子赵昉出生就死了,所以最兴来对于宋仁宗来说,跟长子无异,宋仁宗在他身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除了赵昉之外,宋仁宗的另外两个儿子分别是赵昕和赵曦,对应的便是《清平乐》中苗娘子所生的最兴来,和朱才人所生的三皇子了。历史上这两个孩子都是不到三岁就夭折了,自此之后,宋仁宗的后宫嫔御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生出儿子来了。

跟历史上其他皇帝相比,宋仁宗只有三个儿子,这样的子嗣数量本就很少了,上天更残忍的是,夺走了宋仁宗为数不多的三个儿子,以至于他百年之后,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宗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宋仁宗为什么爱张贵妃?

全文共 3591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的早年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所立两任皇后,皆非其本愿。前有刘娥控制,后有廷臣干涉,逐渐产生了“叛逆”行为。张氏能歌善舞,聪明乖巧,善解人意,对宋仁宗有亲、有敬、有畏、有爱,因此,宋仁宗在纳张氏入宫后,张氏便一直“宠冠六宫”。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一场针对皇帝本人的“斩首行动”悄悄地发动了。

就在辛酉日当晚,皇宫卫兵颜秀、郭逵等四人手持兵刃,翻过延和殿的屋顶,向内宫直扑而来,一直冲到了宋仁宗的寝宫——福宁宫门外。

按照历史规律,在行刺皇帝之前,有几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时机,胆大包天的“死士”......这几大要素缺一不可。

但很可惜的是,这几位仁兄除了有胆子之外,其他的准备工作基本上一塌糊涂——因为这天晚上,陪在宋仁宗身边的并不是普通妃嫔,而是他的正宫娘娘:曹皇后。

按照史书记载,这位曹皇后是一位相当朴实的女人,闲来无事时喜欢在宫苑的空地上种种地、养养蚕,并没有什么皇后的架子,宫中上下都很尊敬她。

然而,就在这个晚上,这个平日里“性慈俭”的皇后终于露出了她不曾示人的另一面——此时,她不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继承了第一名将曹彬血脉的将门虎女!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打斗声传来时,曹皇后迅速判断出了敌人的目的,第一时间制止了想要出门查看情况的宋仁宗,避免了最坏的结果;随后,她用厚赏的承诺激励宦官们抓捕刺客,同时,她还机敏地预料到刺客必然以放火来引起混乱,并及时做好了预防措施,“乃遣宦者持水踵贼,贼果以烛焚簾,水随灭之”。最终,这四名刺客先后被杀,曹皇后成功地以极小的代价平息了这场宫廷变乱。

纵观曹皇后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其心理素质之强、形势判断之准、人员调度之果断,堪称完美。

按照常理,曹皇后立下如此大功,宋仁宗纵然不大加封赏,至少也得好好地表扬表扬才说得过去。

然而,宋仁宗之后的行为却着实让人跌破眼镜:他不仅对曹皇后的功劳只字不提,反而口口声声地强调:“美人张氏有扈跸功!”,好像这件事完全与曹皇后无关一般。

这就有点过分了——且不说曹皇后的处置合不合宋仁宗的心意,但当天晚上,张美人压根就没在现场出现,这“扈跸功”从何说起?

但是,宋仁宗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离谱而荒诞的举动呢?

一、宋仁宗的“坎坷”情路

这个说法看上去有点匪夷所思:皇帝广有四海,什么样的女子都能找到,何来“坎坷”一说呢?

但在宋仁宗本人的眼中,他的感情生活的确是乏善可陈。

乾兴元年(1022年),12岁的宋仁宗被刘太后扶上了那个巨大的宝座,正式成为了一位——傀儡。

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刘太后掌握着北宋朝廷的一切权力。宋仁宗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每天坐在朝堂之上,扮演好“吉祥物”的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宋仁宗的婚姻大事自然轮不到他来做主。天圣二年(1024年),已故骁骑卫大将军陈美的曾孙女与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女儿同时入宫,宋仁宗原本喜欢陈氏,但刘太后大手一挥,郭崇的女儿就成为了郭皇后。(司马光《涑水记闻》)

刘太后有她自己的道理——一个是已故的将领后人,一个是当下的重臣之女,两相比较,当然要先照顾活着的。

然而,宋仁宗却很不开心:因为这位郭皇后,实在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郭皇后出身权贵之家,自小就被宠溺惯了,脾气相当不小。自从成为正宫之后,她倚仗着刘太后的威势,更是变本加厉、足尺加三,不仅脾气越来越大,还经常与其他嫔妃争宠,闹得后宫鸡犬不宁。

每每面对这位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的“河东狮”,宋仁宗无法可想,惟有一声叹息。

时间一天天过去,宋仁宗终于等到了解脱的机会——明道二年(1033年),独掌朝政的刘太后薨逝,宋仁宗亲政,成为了真正的九五之尊。

大权在手,自然要秋后算账:就在这一年十二月,宋仁宗借着郭皇后与妃嫔为争宠而大打出手的事由,将郭皇后废黜,转封为净妃,令她在宫中出家、带发修行。

摆脱了郭氏阴影的宋仁宗,很是过了一段“放飞自我”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群臣就纷纷上书,要求另立皇后。

宋仁宗想了想,认为大臣们的建议非常正确,因此,他马上为自己挑了一位皇后候选人——京中富商陈氏的女儿。

宋仁宗原本以为,自己已然亲政,自然是一言九鼎,想立谁当皇后都可以,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还是太过天真了——

宋仁宗要立商人女为后的消息传出之后,一干朝廷重臣纷纷表示强烈反对,并顺便为宋仁宗推荐了另一位人选:就是前文提到的曹皇后。

看到这一情况,宋仁宗在无可奈何之下,又委屈了一回。景祐元年十一月,曹氏入宫,成为了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

曹皇后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百官的拥戴,不仅仅因为她是曹彬的孙女,还因为她在个人品行上端正持重、无可指摘。

然而,曹皇后的持重在向往爱情自由的宋仁宗看来,却变成了不通人情、了无情趣,这就导致他和皇后之间常常因此发生摩擦: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皇后与宋仁宗实在是“三观”不合,这也成为了两人日后风波不断的最大因由。

二、“爱情鸟”终于来到

宋仁宗虽然对曹皇后没什么太深的感情,但由于曹皇后自身并没有过错,也就这么别别扭扭地过了下去。

但是,就在康定元年(1040年)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宋仁宗终于邂逅了他的真命天女——宫廷舞女张氏。这一年,宋仁宗30岁,张氏16岁。

张氏虽然是一个舞女,但却是官宦人家出身。据史料记载,张氏的祖父张隶、父亲张尧封都中过进士,母亲曹氏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小就给了张氏优秀的家庭教育。但在张氏8岁那年,父亲病逝,叔父张尧佐又拒绝收留母女二人,无奈之下,母亲将张氏卖到了万寿公主,也就是宋仁宗的姑祖母家中作舞女,不久之后,万寿公主又将张氏送到宫中的“仙韶部”,成为了一位宫廷舞女。

在史料的记载中,这位张氏不仅年轻美貌、歌舞俱佳,而且还有一个最为出众的特点:“巧慧,善迎人主意。”

张氏是如何“善解人意”的呢?

——宋仁宗崇尚简朴,张氏的宫中便只有“素竹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庆历三年,天下大旱,宋仁宗每日在宫中焚香祈雨,张氏便“刺臂血书祝辞”;(《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仁宗要封赏张氏的叔叔张尧佐,却遭到包拯等大臣的反对,“大陈其不可,反覆数百言”,甚至还喷了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唾溅帝面”,张氏听说后,便主动“迎拜谢过”,消除了宋仁宗的怒气。(朱弁《曲洧旧闻》)

在宋仁宗的眼中,如此“善解人意”、聪慧乖巧的张氏自然要比凡事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曹皇后可爱得多。因此,宋仁宗在纳张氏入宫后,张氏便一直“宠冠六宫”,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从正五品“才人”一跃成为正二品“修媛”,位份提升速度堪比火箭。

此外,宋仁宗对张氏的族人也是恩宠备至,不仅张氏的曾祖、祖父、父亲等人受到了“追赠三代”的额外恩宠,就连曾经拒绝收留张氏母女的张尧佐也因此青云直上,短短九年之内就从一名州县推官成为了礼部侍郎兼三司使,成为了掌管朝廷财政的最高官员。

张尧佐骤然而成新贵,自然有很多大臣起了“攀龙附凤”的念头,张尧佐及其家族成员也乐见其成,开始营私纳贿、仗势欺人,虽然包拯、王举正等大臣多次上书劝谏,但宋仁宗仍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在给予张氏如此多的封赏后,宋仁宗仍然感到不满意,慢慢地,宋仁宗动了再次废立皇后的心思。如本文开头所述,宋仁宗之所以要将曹皇后的功劳加在张氏身上,就是为废曹皇后而改立张氏寻找借口。

虽然在群臣的反对之下,宋仁宗放弃了马上立张氏为后的念头,但是,就在这一年十月,宋仁宗还是封张氏为贵妃,这不仅使张氏成为了宋朝的第一位贵妃,还使得张氏距离皇后的宝座仅剩下了一步之遥。

三、宋仁宗的“长恨歌”

然而,宋仁宗的目的终究未能实现。因为就在六年之后,张贵妃便因病去世,此时,她仅仅只有31岁。

张贵妃去世后,宋仁宗“哀悼之甚,欲极礼数以宠秩之”:不仅追封其为“温成皇后”,还以皇帝和皇太后的丧葬礼仪,在皇仪殿为张贵妃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诸宫之亲,朝夕聚众,縗裳千人,号泣逾月”,同时,宋仁宗还“辍朝七日”,以示对于张贵妃的格外恩宠。

即使在张贵妃去世数年后,宋仁宗依然对她念念不忘。在为张贵妃设忌日、立享庙的同时,宋仁宗还一直保留着张贵妃生前所住“温成阁”的原貌,每到年节,宋仁宗都会命臣子为温成阁写词,表达追思之情,这种长情未了的表现,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是极为少见的。

纵观宋仁宗与张贵妃的爱情故事,不得不说,虽然张贵妃专宠后宫多年,也曾做出为亲属求官的越轨举动,但她身上最为可贵的,就是她对宋仁宗的真情——

曹皇后之所以不敢越雷池半步,并屡屡做出规劝的行为,是因为在她看来,宋仁宗是皇帝、是天子,她对宋仁宗的情感里有亲、有敬、有畏,但未必有爱。

但在张贵妃的眼中,这个名叫赵祯的男人是她的丈夫、是她的至爱、也是她的终身依靠,为他付出所有真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他是皇帝、还是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这些都并不重要。

在充满权谋、斗争的后宫之中,张贵妃让宋仁宗体会到了最为平常也最为宝贵的人间真情,这也许便是宋仁宗如此长情的原因所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包拯为何要忍痛将展昭给处死?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包拯,相信大家也不会太陌生了,是在我国民间还算是比较受欢迎的北宋名臣。在民间的许多话本当中,他一直表现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十足的英雄形象。他对于权贵阶级根本毫无惧色,哪怕冒着得罪皇室宗亲的风险,也要秉公办案,给老百姓一个公道。在民间传说中,他有着一张好像涂了锅底灰的脸,脑门上还有一个类似月牙的痕迹,百姓们亲切的称他为“包青天”。

在电视剧中,包拯还有了一个更形象的称呼“包黑炭”。可想而知,他的脸有多黑。其实,真正历史上,包拯并没有那么黑的脸,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戏剧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中,黑脸就代表忠臣,包拯当然会有一张黑脸了。

在电视剧中,包拯还有几个小伙伴,公孙策,展昭,以及四大护卫。这几个人有的机智聪慧为他出谋划策,有的武功高强为他保驾护航,是他的心腹和得力助手。

但是,有一回包拯竟然和展昭翻脸了,下令处死他,就连四大护卫也牵扯进了张龙赵虎两人。这是为何呢?

这是一件有关皇室的大案子,有人盗取了给太后解毒的药物,太后的命危在旦夕,但是却查不出来是谁偷得。于是皇帝就把这件事交到了王干的手上。经过初步调查,基本可以确定两个嫌疑人,岳千仇和聂小红。

王干仗着皇帝的命令,抓起人来毫不手软,借此机会,他狐假虎威,欺压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他还抓了聂小红的家人,说:如果不乖乖认罪,把东西交出来,就要以欺君之罪杀了她全家。这时展昭正好也在抓犯人,看到王干仗势欺人,就带着张龙赵虎帮聂小红。

这下得罪了王干这个小人,他直接上奏皇帝说,展昭抗旨不遵,阻挠他捉拿真凶,按律当斩。然后展昭等人就被关进监狱。包拯刚好负责此事,包拯狠不下心,但是圣意难违,流着泪也要处死展昭等人。

不过好在最后岳千仇把解药交了出来,太后无恙,展昭等人也被赦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包拯被称为“铁面包公”的原因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其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包拯

包拯被称为“铁面包公”的原因

包拯,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28岁考中进士,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过官。包拯到朝廷做官后,见有的皇亲国戚和有权有势的大官贪赃枉法,他也毫无顾忌地向皇帝直抒己见,直到朝廷将这些人罢官,他才甘休。遇到老百姓的冤案,他总是深入调查,细细分析案情,替受冤屈者伸冤报仇。人们感激他的公正执法,都尊敬地叫他“包青天”、“青天大老爷”。包拯执法如山,为官也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他虽然做了大官,生活依然十分俭仆,穿的、吃的、用的,还和从前一样,都是粗茶淡饭。长时期来,他受到人民的敬仰,民间流传着很多包拯的故事,使他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大家都习惯称他为“铁面包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包拯死后,怎么感觉展昭不见了?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包拯死后这个展昭去哪儿这个问题还是很有说法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大家也感觉到了,包拯一死这个展昭就不见了,很多人说这个展昭就是为了包青天而生的,如果包青天死了,这个展昭就肯定不见了呀,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很多关于包拯的影视剧中,展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展昭本是江湖中人,天生喜欢洒脱自由的生活,因为包拯的缘故步入了朝堂,为朝廷做事。包拯与展昭是在包拯参加科考时相识的,展昭曾多次救包拯于危难之时,于是包拯将展昭举荐给皇帝做四品御前带刀护卫供职开封府,协助包拯断案缉凶。

包拯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任何人犯了国法都要受到应有的处罚,无论皇亲贵族抑或平头百姓。因此在包拯多年的为官生涯中既做出了政绩受到世人尊崇,无形中也为自身树立了不少仇敌。包拯的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使奸邪之徒难逃法网,但有些恶人与权贵关系密切,这样就使得他间接性的得罪了许多权贵。因包拯的声望颇高,又得皇帝赏识,那些权贵也对他毫无办法。

一旦包拯有什么闪失,他们若被查出也会吃罪的,他们不敢玩火自焚,所以包拯未受到过任何伤害。而展昭只是个江湖侠客,不是什么官员,在开封府供职期间因公务而得罪了不少人,变数很大。

于是,包拯在临死前把展昭叫到榻前嘱咐:我死后你一定逃不过权贵的明枪暗箭,还是尽快选个地方隐退,你年纪尚轻别因此葬送了性命。包拯的话确属好意,因展昭是武人,有些阴谋诡计包拯担心他辨别不了。就这样包拯死后展昭一夜就消失了,他隐居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包拯的儿子孙子都比他早死,为什么包拯还有后人?

全文共 1901 字

+ 加入清单

包拯包青天,那是一个活跃在不公平的案件当中的代表公平正义的形象,包拯判案非常公正,不管对方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一视同仁。虽然这些都是民间对包拯的传说,而且还认为,包拯因为断案公正,所以死后到了阴间,才成为了阎王爷。而关于包拯的后人,也有很多人关心,在历史上包拯的儿子孙子在包拯死前就已经死了,但是为什么包拯还能后世人丁兴旺呢?

宋代的包拯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给当地百姓带来一个朗朗乾坤。包拯积劳成疾去世后,宋仁宗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吊唁,赐谥号“孝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包拯为“孝肃公”或“包公”。而包公的事迹,也被被后世编成戏曲、小说,广为传唱,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青天大老爷”的形象。

不过,包拯生前也很不幸,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先他去世了,包拯晚年丧子失孙,眼见着就要绝后。不过我们都知道,包拯的后人现在非常多,而且散布在全国各地,人丁兴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包拯一生有过两妻一妾。原配夫人李氏,在嫁给包拯一年后不幸红颜早逝,没能为包拯留下一儿半女。

李氏去世后,包拯又取了一个妻子董氏。董氏非常贤德,颇有大家风范。她不但孝敬公婆,相夫教子,还经常为包拯排忧解难,成为包拯身后名副其实的半边天。

董氏为包拯生下了一子二女。长子包繶娶崔氏为妻,两个女儿先后出嫁,生活还算富足平静。

包繶和崔氏结婚后,两人恩爱有加,相互扶持。但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21岁的包繶,却又因病去世了。这对包拯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不但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而且承受着世上最残酷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而董氏更是气急攻心,一病不起。

而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同样悲痛欲绝。不过,崔氏强压着心中的悲痛,一如既往地孝敬公婆,尽心侍奉气倒在床的婆婆董氏。包拯夫妇看在眼里,疼在心理。经过合计,两人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让崔氏回到娘家,改嫁他人。恰在此时,崔氏的母亲也赶到了包家,准备将女儿领回。

当包拯夫妇把这决定告诉崔氏时,遭到了崔氏的拼死拒绝。《崔氏墓志铭》记载:“(崔氏)蓬首雨泣,以死自誓,遂尽志以孝养”。意思是说,崔氏哭得像下雨一样,对包拯发誓说,如果让她回娘家,她就要当场死掉。她要终其一生,侍奉二老。

崔氏的这片赤诚之心,感动得包拯夫妇泪流满面,于是答应了崔氏的要求。至此后,崔氏就留在了包家,一边以女儿的身份侍奉包拯夫妇,一边含辛茹苦地抚养她和包繶唯一的儿子包文辅。一家人相互慰藉,风雨同舟地过了几年。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崔氏5岁的儿子包文辅,又突然夭折了。这个打击对包拯来说,甚至超过了当初他失去儿子的伤痛。

因为孙子死去后,包家有可能就此断了香火。在古代,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天大的事,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难道真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上天真要包拯做一个“不孝”之人吗?

本来包拯已经没有了后代了,为何现在包拯的后代又人丁兴旺呢?原来,包拯还有一个妾,那就是孙氏。《宋史》载,“拯尝出其媵”。这里的“媵”,指的就是滕妾,也就是包拯的侍妾孙氏。

包拯在痛失爱子和爱孙后,心情一直郁郁寡欢。原本就不苟言笑的他,脸上再无一丝笑容,日子就在这样孤独寂寞的境况中度过。转眼到了包拯59岁这年。也许是包拯觉得生活无望,也许是孙氏犯了什么不可饶恕之过,包拯将孙氏遣回了娘家。但包拯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孙氏已身怀有孕。

儿媳妇崔氏知道到后,对孙氏的遭遇感同身受,暗地里经常接济孙氏。当他得知孙氏有了身孕后,更是对孙氏百般呵护,想方设法地瞒着包拯夫妇,照顾孙氏。

在崔氏的悉心照顾下,孙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这让崔氏喜出望外,包家终于后继有人了。但她并没有急于将这个惊天大喜告诉包拯,她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在包拯60大寿这天,崔氏把这个男孩儿抱回了包家,当面交给包拯,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禀告了包拯夫妇。望着崔氏手中这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包拯大喜过望,开怀大笑,随即为孩子取名为包衍。上天还是眷顾了包拯,终于让他晚年得子。就这样,包拯幸福地度过了自己的最后几年的生活。

1062年5月,正在朝堂理政的包拯突发重疾。弥留之际,他把5岁的包衍叫到病榻前,立下了史上有名的“包公遗嘱”:“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包拯去世后,崔氏俨然成了包衍的母亲,将整个包家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她将包衍的姓名改为包绶,不但将其抚养成人,更是找人教授其学业,帮他成家立业,直到包绶入朝为官。

包绶同样为官清廉,完全继承了其父遗志,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崔氏“长嫂为母”的感人事迹,让天下人为之动容。宋哲宗知道后,诏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并下诏书予以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平乐玥儿是宋仁宗第几个女儿 玥儿原型人物介绍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张妼晗自从给宋仁宗生下一个女儿后,神经开始变得异常紧张,总觉得有人会加害与她。后来玥儿生病,身体虚弱,张妼晗一口咬定是赵徽柔诅咒玥儿,徽柔还在仁宗面前委屈的哭了。不过徽柔始终是仁宗最宠爱的孩子,张妼晗想给她泼脏水还没那么容易。其实张妼晗后来也挺惨的,她给官家生了三个孩子全部早夭,最后她的身体和精神也都处在崩溃的边缘。从这点来看,还是非常令人同情的。玥儿是宋仁宗第几个女儿

玥儿是张妼晗第一个孩子,也是宋仁宗第三个女儿。张妼晗千方百计要嫁给宋仁宗,她做事不计后果,冲动鲁莽,特别是怀了仁宗骨肉后,愈发放肆,目无尊长,每天疑神疑鬼,好像身边都是坏人,宋仁宗怕她伤到孩子,只能耐心安抚。

张妼晗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取名为赵楚玥,玥儿刚出生时就患有哮喘,身体孱弱,太医开的药方治标不治本,要想平安长大需悉心照料。张妼晗一直计较玥儿不如徽柔受宠,觉得宋仁宗太偏心,依然是后宫争风吃醋的女人,疏于对玥儿的照顾,曹皇后多次劝解她,可张妼晗完全不领情,对曹皇后态度恶劣。

很不幸的是,玥儿不到三岁就夭折了。玥儿死后,宋仁宗心中悲痛,他为玥儿“成服苑中”,大臣们都跪在殿外安慰宋仁宗。“成服”在古代指的是死者亲属在丧礼时穿上丧服。

在玥儿夭折的当月,张妼晗又为宋仁宗生了个女儿,皇四女宝和公主。历史上宝和公主出生第二年就夭折了。连着两年失去了两个女儿,这对张妼晗打击很大,她请求宋仁宗将自己降为美人。

历史上宋仁宗总共有十三个女儿,其中皇三女、皇四女和皇八女都是张贵妃所生。自皇八女幼悟夭折后,在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张贵妃再无所出。公元1054年张贵妃去世,终年三十一岁,死后被追封为温成皇后。玥儿原型人物

玥儿对应的历史原型正是安寿公主。安寿公主出生于公元1040年,因为她的生母是宋仁宗的宠妃,宋仁宗爱屋及乌,也格外宠爱这个女儿,在她两岁的那年封她为安寿公主。

宋仁宗十分宠爱张贵妃,爱屋及乌,邓国公主也深受恩宠,被封为安寿公主没多久就夭折了,年仅三岁。宋徽宗继位后,追封安寿公主为邓国大长公主,最后改封庄顺大长帝姬。

历史上张贵妃共为宋仁宗生下三个女儿,但是都没有活得长久,小小年纪就夭折了,因此张贵妃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难以走出丧女之痛,年仅三十一岁就离开了人世,被追谥为温成皇后,生前没有成为皇后,死后宋仁宗才给了她皇后之位。

剧中张妼晗艰难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玥儿死后,她还要经历两次锥心之痛,虽然观众都盼着她下线,但是不得不说张妼晗真的很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包拯死后,展昭他们去哪了?

全文共 1792 字

+ 加入清单

展昭,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但是却已经是深入人心,他跟随包拯惩奸除恶,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一直都在保护包拯,职务功能大概就相当于狄仁杰身边的李元芳。除了展昭,还有包拯经常派遣出去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不过,在包拯死后,他们这些人又去了什么地方呢?包拯死后展昭他们又分别是什么结局?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港剧《包青天》的热播,包青天和开封府的故事风靡全国,妇孺皆知,长盛不衰。这部影视剧中,除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还塑造了武功高强的“御猫”展昭、足智多谋的“谋士”公孙策,以及四大护卫:张龙、赵虎、王朝、马汉。

不过这些人物大多只存在于影视剧中,除了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他如公孙策、展昭、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都是影视剧虚构的角色。

包拯,号称“包青天”、“包待制”、“包龙图”,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铁面无私的形象广为人知,历史上的包拯主要活跃在宋仁宗年间,确曾担任权知开封府,主持开封府工作,并且以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著称。

展昭,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虚构人物,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号称“南侠”,原本是江湖侠义人物,后来投入开封府,担任包青天的贴身护卫,在《包青天》有关的影视剧中,展昭的人气极高,甚至超越了包青天本人。

在影视剧中,包青天去世后,展昭不告而别,离开开封府,不是退隐江湖,不知所踪,便是继续行侠仗义,但历史上并无此人,因此无所谓真实结局。

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也是《三侠五义》虚构人物,他们原本是出身贫寒、身负武艺的百姓,因家庭破败,无计为生,不得已占山为王,做了贼寇,甚至误打误撞,把包拯劫掠上山,幸亏展昭路过此地,上山拜会,认出包拯,才化解一场误会。

后来,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佩服包拯的为人,包拯也喜爱他们的武艺,便将四人收为护卫,从此对包青天忠心耿耿。包青天去世后,四人不知所踪,但他们并非展昭这样的江湖侠士,估计会继续效忠下一任开封府知府,直至退休。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28岁考中进士,因历权知开封府而闻名。因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而被人称为包青天。他这种亲民的形象,在后世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包拯的艺术作品。在宋代时有《合同文字记》(《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三部关于包拯的断案故事。

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政治不清明,普通百姓更为迫切希望清官主持正义。所以,包拯在此时被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形象,大量出现在元杂曲中。

到了明清时期,《龙图公案》和《三侠五义》则成了包拯艺术形象的巅峰代表。其中的《三侠五义》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中描述的侠义精神也为人们所追捧。题主提到的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就是其中的人物。这几位都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小说没有交代结尾,因此,只能进行一种推断。

展昭

尊号“南侠”,少年行侠,仗剑四方,好不平事,百里传名。在包拯入京赶考时,两人相识,之后展昭多次救包拯于危难。包拯爱其才,感其人,之后引荐给天子,这才入仕当官。被皇上御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任职开封府。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这四人号称开封府四勇士,都是包拯的护卫。官职同为六品校尉。张龙赵虎本事庞太师府中衙役,因不满其为人,两人上山落草为寇。王朝、马汉是应武举的考生,考场中因得罪庞太师被逐出考场。在路过土龙岗过,被张赵二人请上,四人结为兄弟,就此占山为王。

之后包拯因为“乌盆案”后被罢官,路过土龙岗时被抓上山。在这里遇到四人及展昭,最终,几人仰慕包拯已久,随其下山,成就了后来的破案天团。

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可能的归宿

首先要进行一下年龄的考证,展昭与包拯相遇时,包拯已经28岁,展昭年龄略小于包拯。其他四人年纪也相差不大。包拯过世的时候是1062年,享年64岁。这时的“御猫”也变成了老猫,也得有个60来岁来。武功再高,也不适合这个御前侍卫了。更何况,他对当官也不是很热衷。

其实在《三侠五义》中,包拯在临死前,已经给了展昭等人退路:“宦海沉浮,处处是明枪暗箭,以前有我保护,还可无事。老夫死后,你们这些人最好辞官回乡,隐居山林,可保安全无虞!”

这无疑是最明智的一条路,包拯一生得罪了太多的权贵,在他死后,展昭这些人失去了依靠,必然遭到清算,只有离开才是最好的归宿。这也我对小说人物结局的一种推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平乐张贵妃有孩子吗 张贵妃和宋仁宗有几个孩子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宋仁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仁宗一生最大的遗憾除了没机会和生母相认,再就是他的孩子大部分都没能健康的活下来。所以仁宗最后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决定把堂兄的儿子接过来当养子。张贵妃作为官家的宠妃,也有给他生过几个孩子,但结果都非常不幸,最受宠的福康公主既不是张贵妃所生,也不是曹皇后所生,而是苗贵妃的女儿。但就算如此,官家依然宠爱张贵妃,死后还将她追封为皇后。张贵妃有孩子吗

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两人虽然相差了十多岁,但是依然不妨碍宋仁宗宠她。张妼晗幼时跟宋仁宗有过一面之缘,后来成为了宋仁宗宠妃的她,更是恃宠而骄,在后宫中的地位几欲赶超曹皇后。据了解,历史上张贵妃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女儿,只可惜这三个女儿都不幸夭折了。

宋仁宗子嗣单薄,年近而立之年,盼星星盼月亮也只盼来苗娘子给他生了个女儿,满朝文武百官都替宋仁宗着急,如果后宫嫔御再不能诞下龙嗣的话,就只能从宗室中挑选合适的孩子入宫抚养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让宋仁宗牵肠挂肚的女人出现了,她就是张妼晗,历史上的温成皇后。剧中,张妼晗爱憎分明,性格率直跋扈,她年纪虽然小官家十多岁,但是她的性格、长相还有舞姿,还是深深吸引了宋仁宗。

历史上宋仁宗朝政繁忙,可能也有身体上的原因,所以后宫嫔妃们的肚子一直不争气,不能够为他生下龙子,即便怀上了,也没办法让孩子健康出生,或者是健康长大。

张贵妃虽然得到了专宠,但是她也没有能够逃得过孩子早夭的魔咒。张贵妃先后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女儿,她们分别是邓国公主、镇国公主和唐国公主。这三个孩子连名字都没有,史书对她们的记载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那就是“早夭”。

徽柔公主是宋仁宗的长女,宋仁宗将她视若珍宝。张妼晗得宠之后没多久,也为宋仁宗生了一个女儿,她是宋仁宗第三个女儿。宋仁宗爱屋及乌,对这个女儿也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孩子刚出生他就封她为安寿公主。可惜孩子被册封为安寿公主的当月就夭折了。张贵妃被追封皇后

宋仁宗赵祯是一代仁君,他对待天下百姓宽厚仁慈,对待臣子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只是,宋仁宗面对后宫嫔妃的时候,却无法做到雨露均沾,因为他把所有的偏爱都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贵妃,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张贵妃为他生了三个女儿,历史上张贵妃只活到三十一岁就因病死了,宋仁宗破例追封她为皇后。

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女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宋仁宗这一生总共有三个皇后,她们一个是郭皇后,一个是曹皇后,最后一个,就是死后被追封的温成皇后张氏了。清朝出了个痴情的皇帝顺治帝,他对董鄂妃一往情深,在董鄂妃活着的时候,他没办法封她为皇后,董鄂妃死后,他不顾天下人反对也要追封她为后,而宋仁宗对张贵妃的感情也大概如此吧。

温成皇后张氏自幼丧父,好在她有个能歌善舞的母亲,所以母女俩人勉强生存不成问题。温成皇后也遗传了母亲的优良基因,她年纪很小就被送入宫中做乐女了。随着年龄渐长,张氏出落得越发楚楚动人,她不仅有美貌,跳舞好,而且很有性格,宋仁宗赵祯在一次宫中宴会上对她一见倾心,从此张氏宠冠六宫,成了这天底下命最好的女人。

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小小乐女,变成了圣宠不衰,地位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张氏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很多后宫女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张贵妃性情骄纵,肆意张扬,但是宋仁宗从不怪罪她,仍然宠着她,惯着她。张贵妃总共为宋仁宗生了三个小公主,只可惜这三个公主都是早早夭折,就连张贵妃,也只活到三十一岁就去世了。宋仁宗这一生循规蹈矩,敬畏人言,却唯独屡屡为张贵妃破例,在她死后,也要不顾天下人反对,追封她为皇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