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312

文章

15

篇1:廉颇蔺相如列传特殊句式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式归纳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一、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3、蔺相如者,赵人也。

4、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6、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9、我为赵将。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

4、使不辱于诸侯, “于”字表被动。

三、倒装句:

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介词(短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四、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

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6、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全文共 2893 字

+ 加入清单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

“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如: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二、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为”字句

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为……所……”“为所”句

如: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

“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

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三、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余闻()而愈悲。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

林尽()水源。

口技人坐()屏障中。

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四、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哉,为欺也!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

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

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

屠惧,投之(以骨)。……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危难之间奉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学常识归纳之特殊称谓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80岁、90岁。期颐:100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陋室铭》

2、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来源:学科网ZXXK]

1、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语文文学常识顺口溜之归纳记忆法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

①按标题归纳,如有“记”字的文章按时间先后可归纳为:《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

②按题材归纳,如《范进中举》《孔乙己》都取材于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

③按文体归纳,把同一体裁的作品,不管古今中外,全部集中在一起复习,既有利于文体知识考试,又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二、倒装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

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3、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4、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5、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6、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7、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9、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11、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12、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13、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14、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15、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以骨投)《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

4、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

6、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来源:学科网]

7、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8、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

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

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2、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3、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来源:学科网]

4、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6、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7、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8、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复句分析法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1、首先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个层次所在的地方,弄清前后分句的关系;然后对第一层次的两个分句作分析,如果是复句,再弄清它的两个分句的关系。

2、要正确判断复句的类型,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类复句特定的关联词,根据关联词作出正确判断。下面是几个容易搞错的关联词,要记牢。

不是……而是……表并列;不是……就是……表选择;

不管……都……表条件;尽管……也……表转折;

即使……也……表假设;既然……就……表因果;

无论……都……表条件;宁可……也……表转折;

既……又……表并列;要么……要么……表选择;

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

3、没有关联词语的复句,判断其关系时,一要看内容关系,二要试套关联词语。如“风大,雨急”,试套“又……又……”,成“风又大,雨又急”,可判为并列关系。

4、有的复句中的主语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添上主语,通常为复句。例如,“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后分句省了“这种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归纳之特殊称谓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单句类型划分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单句类型划分:从句子的用途、功能或者语气,可以将单句四类:

1、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一件事情。陈述句发挥特定的陈述功能,在语气上属平直调或者缓降调。它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如:他来了。小王走了。

(1)表示肯定。用“是”字句或一般肯定句表达。例如: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王奶奶和蔼可亲。

(2)表示否定。句中用“不”、“没”、“没有”等否定词语。例如:他不是民工。王军今天没有打篮球。

(3)表示主动。用行为的发出者作主语。例如:小丽砸了花瓶。

(4)表示被动。例如:花瓶被小丽砸了。

2、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具有疑问语调、表示提问的句子。有疑而问的询问句,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

(1)是非问:它的结构像陈述句,只是要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不能用“呢”)。它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是非问句,只能对整个命题作肯定或否定,用“是、对、嗯”或“不、没有”等作答复,或用点头、摇头回答。例如:这道题你会做吗?

(2)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等)和由它组成的短语(如“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等)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句子往往用升调。例如:谁让他干的?

特指问常用语气词“呢、啊”,但是不能用“吗”。

(3)选择问:用复句的结构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是、还是”连接分句。常用语气词“呢、啊”。例如:打篮球,还是踢足球?

(4)正反问:是由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的。例如:你去过颐和园没有?

3、祈使句:要求对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表达命令、劝诱、禁止意义的句子。在语气上,可以是急升调,也可以是缓降调。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命令、禁止;一类是请求、劝阻。如:你来!小王,你走吧。

(1)表示命令、禁止的祈使句:一般带有强制性,口气强硬、坚决。这种句子经常不用主语,结构简短,语调急降而且很短促,不常用语气词。例如:不得抽烟酗酒!

(2)表示请求、劝阻的祈使句:包括请求、敦促、商请、建议和劝阻等。也用降语调,但往往比较平缓。表示请求时,多用肯定句,常常用语气词“吧”或“啊”。表示劝阻时,多用否定句,常用“甭/不用/不要/别”等词语和语气词“了、啊”等。例如:您还是先回去吧。

4、感叹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强烈的情绪、带有浓厚的感情的句子。它表示快乐、惊讶、悲哀、愤怒、厌恶、恐惧等浓厚的感情。感叹句一般用降语调。

(1)由叹词构成的感叹句:例如:哎哟!我的妈呀!--表示痛楚

(2)由名词构成的感叹句:例如:天哪!这如何得了!--表示恐惧

(3)口号或祝词式的感叹句:例如: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4)由“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和句尾语气词构成的感叹句:例如:那该多好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复句的特点和构成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复句的分句间有短暂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

(一)复句的特点

1、复句必须具备两套或两套以上主谓关系结构。只有一套句子结构,不管句子多长,中间多少逗号,仍是单句,而不能成为复句。例如: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出生在科学家的家庭里,长大了才容易当上科学家。

2、复句里的每个分句不作其他分句的任何成分,各分句之间不存在主谓、动宾等结构关系。它们在结构上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比较下边两个句子:

(老杨走了的)消息,[马上]传遍了全村。(是一个单句,只有一套主谓关系:“老杨走了的消息”是句子的主语,“马上传遍了全村”是句子的谓语。)

老杨‖走了,消息‖[马上]传遍了全村。(是一个复句,有两套主谓关系;两个分句之间互不为句子成分,它们各自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3、整个复句不论由多少个分句组成,都只有一个贯串全句的语调。各分句之间有较小的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整个复句之后有较大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例如: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个复句包含多个分句,而且不止一个层次,在显示两重并列关系的分句间用了分号,每一重的各个分句间用逗号。)

4、复句中的分句意思上是有联系的,分句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在意义上没有联系的单句不能组成复句。例如:

广大中小学教师为培养我们下一代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应该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这个复句中的两个分句是按照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

复句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借助语序直接组合成的。例如: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2)借助虚词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合成一个复句。例如: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复句中常用的虚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连词,一类是一部分副词。这些虚词在复句中都是起关联作用的,因此把它们统称为关联词语。在复句中,有的关联词语既可以单个使用,也可以配对使用,前后呼应;有的关联词语一般要配对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表示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多重复句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重复句(复句的扩充):

1、一般复句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表示一种关系。如果整个句子在意义上包含着两种以上的关系,在结构上形成两个以上的层次,这种结构上有多个层次的复句叫做多重复句。例如: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表示转折关系。)

班长张林不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还热情地帮助别人,因为他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因果复句,但前两个分句又是递进关系,整个句子在意义上包含着两层关系,在结构上形成了两个层次,这是二重复句。)

2、多重复句是由一般复句扩展而成的,一般复句扩展成二重复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句加复句:复句中的前一个分句是一个单句,后一个分句扩展成一个复句。例如:

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动力,提高效率的方法。

(2)复句加单句:复句的前一个分句扩展成一个复句,后一个分句是一个单句。例如: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3)复句加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分句又扩展成复句。例如: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句型的种类与成份

全文共 3311 字

+ 加入清单

单句句型

1、主谓句: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分类:

动词性谓语句:太阳‖出来了。他‖养了一大群鸡。茶桌‖擦得滑溜溜的。

形容词性谓语句:土地‖[很]肥沃。赵州桥‖[非常]雄伟。他‖[非常]健康。

名词性谓语句:今天‖国庆节。今天‖星期五。他性格‖温和。

主谓谓语句:这些事情‖我都知道。她‖身份特殊。(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2、非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词形成的、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分类:

动词性非主谓句: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要补出,甚至无法补出。出太阳了。上课了。禁止吸烟。站住!有人敲门。

形容词非主谓句:通常由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形成。要在一定语境里才能成立。对!好!太棒了!

名词性非主谓句:由一个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短语形成。1949年。多么壮丽的山河啊!飞机!小杨!(呼唤、称呼)1949年春天。北京万寿寺。(在剧本里说明时间、地点)

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哦!(我想起来了。)呜--(火车的汽笛响了。)

非主谓句也可以划分成:

(1)无主句:只有谓语没有主语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四类:

下雪了。发水了。集合了!下课了!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立冬不砍菜,一定受霜害。

请勿吸烟!禁止吸烟。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品进站上车!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祝你生日快乐!

是我拿走了那个东西。有人!大家注意!

(2)独词句: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词组组成的句子。主要有以下五类:

好大的雨!这种人!天哪!真好!

星期天上午9:30,办公室。第二年冬天。老鼠!鬼子!

(甲对乙一伸手)钥匙!(顾客对饭店服务小姐招招手)筷子!

喂!老王!老王!哎!来了!是!是!好!好!当然!怎么!为什么!

劳驾!谢谢!客气!辛苦了!

3、“把”字句:是主动句的一种。句中谓语一般都是及物动词,而且不能是单个的动词,应当是短语或动词的重叠形式。如:勇士们把敌人打退了。他把研究和演算数学当作一种休息。

4、“被”字句:是被动句,是主语接受动作的句子。被动句中的主语是受事者,由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如:敌人[被勇士们]打败了。有时句中只有介词“被”,没有主动者(“被”的宾语)。如:小静在睡梦中[被]推醒。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典型结构都是:主语+状语+动词+补语。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来代替“被”。

5、“是”字句:专指由动词“是”构成的判断句。在“是”字句中,“是”的作用是判断主语和宾语的关系。主语和宾语有两种关系:一是同一关系,二是从属关系。同一关系就是对等关系,一般的“定义”就是这种关系,即甲=乙。如:正方形是四条边等长、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从属关系是主语属于宾语,即宾语是一个大类,主语是其中之一。如:中华书局是出版社。

6、“有”字句:是由动词“有”参与构成的动宾谓语句,表示“领有”、“具有”;“存在”;“发生”或“出现”;“列举”、“包括”;“达到”等状况。

(1)表示“领有”、“具有”:人都有两只手。这件事有重要的意义。

(2)表示“存在”:屋里有人。

在墙角,有一个大铁柜。(有时,句首处所名词的前边用了介词来表示强调“处所”的重要性,这时,处所名词的后边通常有停顿。)

“有情况!”他一边喊,一边往外边奔。(有前边的“时间、处所”名词可以省略,形成“有+名词”的格式,常用于感叹句中)

桌面上中餐西餐都有。(“存在实体”的名词也可以放在“有”的前边)

(3)表示“发生”或“出现”:他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4)表示“包括”:这当中的“有”在意义上大致相当于“包括”、“等于”、“是”等等。

人造纤维有粘胶纤维、铜氨纤维和醋酸纤维等。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二十多人。

操场上的人,有跑的,有跳的,有打篮球的。

一年有十二个月。

(5)表示“达到”:刀的长度有一尺左右。

7、“所”字句:含有“所”字短语的句子。类型:

(1)“所”字短语充当定语。如:这是钟表匠(所需要)的工具。我(所看到)的黄河不是这样。

(2)“所”字短语充当主语,其后必带“的”。如:你所见到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秋风所掠走的,春风又送来了。

(3)“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如: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这种境界是画家们所追求的。

(4)“所”字短语充当介词宾语。如:困难比他们所想象的要多得多。你照他所说的去做。

8、双宾句:谓语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其中离动词近的近宾语为间接宾语(通常表示对象),离谓语动词远的远宾语为直接宾语(通常表示人或事物),宾语间没有架构上的联系。例如:

他递给我一本小说。

既然你们那里人手不够,我再拔给你们两个人吧。

给小兔一点儿胡萝卜吧。

近宾语常常是代词,代词的前面一般不加修饰语,因此近宾语多是比较简短的。名词作近宾语时,前面也可以有定语。例如:

小宇带给孤儿院的孩子一堆玩具。

远宾语可以指事物,也可以指情况,因此有可能比较复杂。例如:

妈妈后来告诉我,您一直保持着乐观,不向权势折腰,几次申请要去农村落户。

特别注意:能构成双宾句的谓语动词是有限的。大致有四类:

(1)表示“给予”义的,如“送、交、给、派、卖、还、退、付、赔、输、分配、吐、吓”等;

(2)表示“取得”义的,如“买、拿、罚、收、骗、赚、偷、抢、扣、赢、求、托、欠”等;

(3)表示“叙说”义的,如“问、教、告诉、嘱咐、回答、报告、通知、打听、请教”等;

(4)表示“称呼”义的,如“叫、称、称呼”等。

9、连动句:是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如:

老王正拉着帆布盖车。(表目的)他乘车回沈阳。(表方式)老杨吃了早饭起程。(表先后)

由于长期地过度劳累,李老师生病住院了。(表因果)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连动句,要抓住三点:①必须有两个动词连用共同陈述个主语;②两个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有目的和方式、原因和结果、先和后的关系,且位置不能互换;③两个动词短语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

10、兼语句:是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有下列特点:

(1)兼语句的谓语是由动宾短语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例如:

老师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中间既做“鼓励”的宾语又做“努力学习”的主语的词“大家”,因一身兼二任,所以叫做兼语,用“”表示。

(2)兼语句多有命令的意思,所以句中的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此外,前一个谓语也可以是“有”字。例如:大家选他当代表。他有个妹妹在美国工作。

(3)兼语句中兼语的谓语(第二个动词)是前边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或产生的结果,即兼语前后两个动词在语意上有一定联系。例如:

沈林叫他快去请医生。(“去请医生”是“叫他”的目的)

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品格。(句中兼语的谓语“想起”是前一个动词“使”的结果)

连动句,可以连续叙述一个人的几个动作;兼语句,则可以连续叙述几个人的几个动作。连动句可以扩展,连动套接兼语;兼语句也可以扩展,兼语套接连动。例如:

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

医生禁止病人骑电动车上班。

11、存现句:表示人、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是存现句。存现句的特点有三:

(1)主语常是表处所或时间的词。例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床上躺着一个人。

(2)存现句的谓语多是表示存在、产生、消失的动词,即不表示动作,只表示动作产生状态的持续。例如: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表示出现)到处是欢乐的人群。(表示出现)

(3)存现句的宾语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因此有的存现句可以转换为一般主谓句。例如: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一本书在桌子上放着。床上躺着一个人。--一个人在床上躺着。

12、倒装句:句子的各个成分处于通常位置上的是常式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倒装句也叫变式句。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常见的有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

13、省略句:省略句在一定的语境里,在不至于误解的情况下,说话时往往会省略去一些不言自明的成分。如果离开了这样的语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才行,而且只有一种添补可能。这多因对话、上下文、避重复、表祈使而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语文重点知识归纳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小说三要素、议论文三要素、比喻三要素、记叙文六要素、律诗四条件、五种表达方式、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等。

一、小说三要素:1、人物2、情节3、环境;

二、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2、论据3、论证;

三、比喻三要素:1、本体2、喻体3、喻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五、律诗四条件:1、八句四联;2、偶尾同韵;3、中联对偶;4、平声合调;

六、五种表达方式:1、叙述;2、议论;3、抒情;4、说明 ;5、描写;

七、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1、举例子;2、列数字;3、打比方(喻);4、作比较;5、分类别;6、下定义;

八、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1、总分总结构;2、总分结构;3、分总结构;

九、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1、按时间顺序;2、按空间顺序;3、按逻辑顺序;

十、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十一、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1、举例法;2、对比法;3、喻证法;4、归谬法;八种主要修辞方法:1、比喻2、拟人3、排比4、夸张 5、反问6、反复7、设问8、对偶;

十二、四种人物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心理描写;

十三、七种短语类型:1、并列短语;2、偏正短语;3、主谓短语;4、动宾短语;5、动补短语;6、介宾短语;6、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1、名词性短语2、动词性短语3、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十四、六种句子成分:1、主语2、谓语3、宾语4、补语5、定语F状语;

十五、十二词类(性):1、名动形2、数量代3、副介连4、助叹拟;

十六、三种记叙方法(顺序):1、顺叙2、倒叙3、插叙;

十七、三种省略号作用:1、表引文内容省略2、表列举事项省略3、表说话中断延长;

十八、四种波折号作用:1、表解释说明前文2、表后文跳跃转折3、表声音中断延长4、表时地数起止;

十九、四种引号作用:1、表引用实际内容2、表讽刺反语3、表特定称谓4、表着重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5、(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4、(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4、可以(之)为师矣《十则》

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6、投(之)以骨《狼》

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9、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12、与(之)俱来《隆中对》

13、将以(之)攻宋《公输》

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3、驱之(于)别院《童趣》

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9、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语文句式知识点:单句与复句的差别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主要看各分句间句子成分构成如何,只有一套主干的是单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主干(有时共用一个主语)的就是复句。可以从结构上、意义上、关联词上区分,但有关联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例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列复句,有两套谓语和宾语。)

我们认为,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单句,只有一套主干,主语是“我们”,谓语是“认为”,宾语是“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虽有关联词语“只有……才……”,只有一套主干,即主语是“共产党”,谓语是“能救”,宾语是“中国”,所以是单句。)

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复句,有两套主干:前一分句主语是“党风”,谓语是“正”;后一分句主语是“事业”,谓语是“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