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生物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汇总20篇)

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噪音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法的。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噪音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希望能帮到你。

浏览

2268

文章

35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一)人体代谢废物的排泄途径:

排泄:指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呼吸、排汗、排尿。

排遗:指把消化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如:粪便)

(二)、尿的形成与排出:

1、泌尿系统的组成: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所组成。其中,"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其功能:是形成尿液。

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3、尿的排出:

☆温馨提示☆

(1)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2)血液流经入球小动脉,再由出球小动脉流出,其成份的变化是;由出球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中,尿酸、尿素、水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减少。

(3)原尿与血液相比,就是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4)原尿与血浆相比,就是原尿中没有大分子蛋白质。

(5)尿液与原尿相比,就是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如果尿液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说明肾小球患有急性炎症。如果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说明人体患有糖尿病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体的成长中需要的营养物质很多,下面我们来复习人体里关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上面的都是人在饮食中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实,人体在成长过程中,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对身体的发育和成长至关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①肾脏—形成尿液;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贮存尿液;④尿道—排出尿液。

﹡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过滤,形成原尿)、肾小囊(收集原尿)和肾小管(对原尿重吸收)组成。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排泄是指体内二氧化碳、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

﹡尿液的形成:①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详细: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

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

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

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

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

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尿的排出: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人就会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如果尿液中有蛋白质、血细胞,是肾小球出现问题,尿液中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小管出现病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反射的概念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类型

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1)简单反射

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物质代谢途径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中,微生物也常被利用。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在物质代谢的研究中,就使用的材料而言,是由完整动物逐渐发展到纯酶。

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物质代谢的途径逐渐为人们所了解。

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素,以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为最多。进入体内后,各自进入其代谢途径。一个代谢途径是由许多化学反应有组织、有次序地一个接一个的发生和完成,绝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在较温和的温度、pH及离子浓度条件下,由酶促进,以非常高的速度进行。每一酶促反应几乎都是由一特异的酶所催化,而许多酶还有其必需的辅助因子。例如,进入体内的营养素“甲”,在其代谢途径中,将转变为中间产物“乙、丙、丁…”一直到最终产物“癸”,可图示如下:

酶1酶2酶3

甲--→乙--→丙--→丁……癸

辅1辅2辅3

图中酶1、酶2、酶3等代表促进每一步骤特异的酶,而辅1、辅2、辅3等为每一种酶所需要的辅助因子。这可用实例说明,一个成年人食进多于其一切活动所需要的食物时,往往会发胖,这显然是体内将多余的食物储存为脂肪,亦即脂肪酸的合成增多。脂肪酸的合成与蛋白质、核酸及糖类等相比,较为简单;所用原料为乙酸,但必须以其活泼衍生物,乙酰辅酶A的形式,进入代谢途径。乙酰辅酶A在体内,来源甚广,主要食物,如糖类、脂类及蛋白质等在分解代谢中,均可生成乙酰辅酶A。在其进入脂肪酸合成途径之前,必须由酰基转移酶催化,先与脂肪酰载体蛋白结合,然后再两个碳原子两个碳原子加上去,而每加上两个碳原子,包括从乙酰辅酶A合成的主要原料丙二酸单酰辅酶A在内,须经七个步骤,需要七种不同的酶及三种不同的辅助因子。在乙酰辅酶A上,七次加上两个碳原子(实际是丙二酸单酰辅酶A)之后,还须有软脂酰脱酰酶的催化作用,才能完成一分子软脂酸的合成。这一代谢途径可用作合成主要偶数脂肪酸的例子,由于许多化学反应不仅是进行性的、逐步的,而且还是分阶段来完成的,足见其复杂性。

代谢途径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一种物质在体内可进入多种代谢途径,可进入合成代谢途径,也可进入分解代谢途径,有的即使是合成代谢抑或是分解代谢,其途径也不只一种。例如乙酰辅酶A不仅可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以产生能量,而且在合成代谢方面,除合成脂肪酸之外,还是酮体及固醇类物质分子中碳原子的主要来源,也是合成一些氨基酸,如谷氨酸以及微生物体内精氨酸、赖氨酸等的一种原料。此外,乙酰辅酶A在乙酰化作用中起着广泛的作用,如在乙酰氨基糖、乙酰胆碱、乙酰肉毒碱等的生成中。

总结:近代技术和仪器的发展不但能定位、分离、提纯、追踪、鉴别及测定代谢物及其产物,而且还能对参加物质代谢中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构型、构象及其各种性质等加以研究,而所得结果往往有可能用以解释或确定其在物质代谢中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及功能

全文共 2319 字

+ 加入清单

上皮组织

结构

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组织可分成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上皮组织是人体最大的组织。

表面

被覆上皮分布在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表面。又分成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前者包括单层扁平(鳞状)上皮、里、单层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假复层柱状上皮(有的有纤毛);后者包括复层扁平(鳞状)上皮、移行上皮。被覆上皮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作用,可以防止外物损伤和病菌侵入。

组成

单层上皮由单层细胞组成,常见于物质容易通过的地方。眼睛视网膜的色素层是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等内腔表面的是假复层上皮。看起来像复层,实际是由不同高度的单层细胞所组成。较低的是杯状细胞,它可以分泌黏液;较高的是纤毛细胞,它可以扫除被黏液层黏附的吸入的尘粒。

作用

皮肤的表皮,口腔、咽食管、肛门和阴道的表面,还有眼睛的角膜是复层上皮。复层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更有利于保护作用。

分泌功能

腺上皮更具有分泌功能。以腺上皮为主要组成成分的器官为腺体。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有胃腺、肠腺、汗腺等。它们是由腺上皮围成的腺泡,分泌物流入其中央腔内,再由导管排到管腔或体表。

激素分泌

内分泌腺有肾上腺、垂体、甲状腺、性腺等。腺细胞常排列成团状、索状或泡状,没有导管,激素分泌后立即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动态平衡

上皮组织再生能力很强,复层上皮的表浅细胞不时脱落,深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使上皮保持动态平衡。

结缔组织

构成

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而言。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特征

结缔组织在动物体内分布广,种类多,包括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血液、淋巴,软骨和骨组织,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起源于胚胎性结缔组织——间充质。在它们的组成成分中除细胞外,还有大量非细胞物质(无定形基质和纤维)。

间充质

结缔组织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大量稀薄的无定形基质构成。间充质细胞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图3-1)。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在胚胎时期能分化成各种结缔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成体结缔组织内仍保留少量未分化的间质细胞。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的功能:收缩和舒张

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并有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等。肌细胞外形细长因此又称肌纤维。肌细胞的细胞膜叫做肌膜,其细胞质叫肌浆。肌浆中含有肌丝,它是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根据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的不同可将肌肉组织分为3类:即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平滑肌纤维无横纹。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骨骼肌的收缩受意志支配属于随意肌。心肌与平滑肌受自主性神经支配属于不随意肌。其重量达到人体0·4至0·6之间。

骨骼肌纤维

一般为长圆柱形,长约1~40毫米,直径10~100微米。每条肌纤维周围均有一薄层结缔组织称为肌内膜。由数条至数十条肌纤维集合成肌束,肌束外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为肌束膜,由许多肌束组成一块肌肉,其表面的结缔组织称肌外膜,即深筋膜。各结缔组织中均有丰富的血管,肌内膜中有毛细血管网包绕于肌纤维周围。肌肉的结缔组织中有传入、传出神经纤维,均为有髓神经纤维。分布于肌肉内血管壁上的神经为自主性神经是无髓神经纤维。

平滑肌纤维

一般为梭形,长约20~300微米,直径约6微米,妊娠期子宫的平滑肌长可达500微米,核为长椭圆形位于肌纤维的中央基膜附于肌膜之外。平滑肌常排列成束或排列成层。按其神经末梢分布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少数,肌细胞的表面有神经末梢分布,其末梢呈念珠状膨大,而其他多数平滑肌细胞没有神经末梢,这些细胞则通过平滑肌细胞的缝管连接传递信息,使神经冲动扩散,机体内多数平滑肌如分布于消化管、子宫壁的平滑肌均属此类。另一类是多数,每个肌细胞表面都有神经末梢分布,各细胞直接受神经的控制,如眼的瞳孔括约肌与开大肌属于此类。此外,还有中间型的。平滑肌除具有收缩功能外,还有产生细胞间质的功能。心肌纤维心肌纤维呈圆柱形,直径约为15~20微米。心肌纤维有分支,互相连接成网,因此心肌可同时收缩。心肌的生理特点是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nervetissue)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由神经细胞(nervecell)和神经胶质(neuroglial)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一个成人约有亿万个神经元,它们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有些神经元还有内分泌功能。神经胶质是神经胶质细胞的总称,其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主要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无传导冲动的功能,而是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等作用。

作用: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与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全文共 1649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物质流和能量流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1、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为了获取能量而捕食其他生物形成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物质流和能量流:

(1)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2)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叫做生物富集作用。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物质运输的途径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例1】某人得了急性扁桃体炎,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药物从臀部吸收到达扁桃体的过程中,血液经过心脏和肺的次数依次是()。

A.2、1B.1、2C.1、1D.0、0?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血液的循环途径。注射的药物在臀部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由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由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经主动脉输送到咽部扁桃体。共2次经过心脏,1次经过肺。?

答案:A?

【例2】右图是有关循环系统某部分的示意图,根据要求填写空格。(a、c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

(1)如果B依次代表的是左心房和左心室,则a是_______血管,C是_______血管。

(2)当心室舒张时,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叫做_______,位于_______血管的近心端。

(3)如果b处为毛细血管网,当a流的是静脉血,c流的是动脉血时,则b是缠绕在_____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脏结构、与心脏相通的血管,以及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左心室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

答案:(1)肺静脉主动脉(2)动脉瓣主动脉(3)肺泡

练习:1.肺循环的起点和体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A.右心室右心房B.左心室左心房?

C.右心室左心房D.左心室右心房?

2.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部位是()。?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B.心脏?

C.肺部的毛细血管D.肝脏?

3.下列血管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

A.肺静脉B.主动脉C.肝动脉D.肺动脉

编辑推荐: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免疫人体主要作用

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如图所示)。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如图所示)

一旦病原体穿过第一道防线侵入人体后,分布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就会与病原体发生“战斗”。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上述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组成,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它们能产生免疫细胞。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病原体(抗原)侵人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消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它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作特异性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导管位置和对水分无机盐运输

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

1、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上而下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

2、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的营养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了解维生素的作用。

﹡六类营养物质:人类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前三者为有机物)水分、无机盐、维生素(后三者为无机物)。

﹡作用:

无机盐缺乏症(食物来源)维生素缺乏症(食物来源)

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豆制品、乳制品)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蛋黄、鱼肝油、动物肝脏、胡萝卜)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牛奶、肉类、鸡蛋)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粗粮、谷类的种皮、猪肝)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猪肝)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新鲜蔬菜、水果)

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海产品、豆制品、肉类)维生素D

(促进钙和磷的吸收)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蛋黄、鱼肝油、动物肝脏、胡萝卜)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豆制品、肉类)

糖类:①人体主要供能物质。(来源:主要从谷类和薯类食物中获得)蛋白质:①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来源:主要从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获得)脂肪:①作为备用能源贮存、②分解放能。(来源: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等食物中获得)水:细胞主要组成成分。

(2)、消化和吸收(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口腔开始消化)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小肠开始消化)

蛋白质→氨基酸(胃开始消化)

﹡吸收过程:口、咽、食道无吸收作用,胃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大部分物质被小肠吸收(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其特点:①长:5~6米长、②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增大面积、③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薄、④有肠腺分泌肠液)。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人体神经系统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可概括为:

神经系统按部位可分为: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2)周围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又可分为

1)躯体神经系统:又称为动物神经系统,含有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感觉及运动。

2)内脏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含有内脏感觉(传入)神经和内脏运动(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虹膜、

脉络膜、视网膜。

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晶状体病变会出现白内障,房水

压力大会出现青光眼。看近物时,

晶状体曲度变大;看远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视觉形成: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近视原因:①眼球前后径过长、②晶状体曲度过大。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假性近视是由于睫状肌长时间收缩,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近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真性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造成。)

﹡耳: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听觉形成:声波经过: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耳蜗中的听觉细胞-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是大脑皮层,含有多种功能区—神经中枢。小脑功能:①维持身体平衡;②使运动协调、准确。脑干功能:能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脊髓功能:①反射;②传导。

﹡神经细胞又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递冲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1)、流动的组织——血液(描述血液的成分)

﹡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组成: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成分主要是水,还有血浆蛋白、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作用:①运载血细胞,②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含铁的蛋白质),作用: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有细胞核,形态较大,数量少,作用:防御、保护、吞噬细菌;

﹡血小板:无细胞核,形态微小,形状不规则,作用:止血、凝血。

﹡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过少叫做贫血。白细胞数量增多意味着体内可能有炎症。

(2)、血管的管道——血管(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血管管壁特点管腔血流速度功能

动脉壁最厚,弹性大大最快把血液从心脏送向全身

静脉壁较厚,弹性小较大慢把血液从全身收回心脏

毛细血管壁最薄最小最慢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心脏结构:心脏四腔相连血管:右心房—上、下腔静脉(流静脉血)、右心室—肺动脉(流静脉血)、左心房—肺静脉(流动脉血)、左心室—主动脉(流动脉血),(静脉连心房,动脉连心室)。

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最厚。

房室瓣和动脉瓣保证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

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

﹡动脉血: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液。

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3)、简述血液循环过程

﹡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体内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血

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内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输血与血型

﹡人类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O型。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万能献血者:O型;万能受血者:AB型。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一次失血1200~1500ml危及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免疫功能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1、人体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是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能力。

2、人体免疫的功能:

(1)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2)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健康。

(3)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等)

3、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4、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疫苗"和"类病毒"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2)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

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叫做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结构层次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人体结构层次

人作为高等动物,由多个细胞构成,其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开始,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并由各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有机体。

1.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是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尽管细胞种类多样、形态结构有别,但它们均具有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神经细胞有较多突起,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冲动;肌细胞呈长梭形、柱形,能收缩和舒张;血细胞通常呈球形或圆盘状,便于在血管中流动等。

2.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群--组织

组织是细胞通过分化产生的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人体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组成。

上皮组织主要分布在体表及各种管、腔、囊状器官的内表面,起保护、分泌和吸收作用。

结缔组织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最多样的一种组织,既有最坚硬的骨和牙起支持、保护和咀嚼作用,也有韧性极强起连接作用的肌腱,还有起运输、营养和保护作用的液态的血液和淋巴。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3.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结构--器官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能够完成某种特定的功能的结构。例如,舌主要由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所构成,在咀嚼中起搅拌作用,因含有味觉功能的上皮,可感知食物的味道;牙齿、食管、胃、肠等都是能够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器官。

4.能够完成某一方面功能的结构--系统

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以下)协调配合构成的。

系统(主要结构与主要功能)

运动系统

骨、关节和骨骼肌

产生各种运动,骨起支撑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和胰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呼吸系统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通过呼吸使人体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养分、氧气和代谢废物的运输

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器官和淋巴

保护作用

泌尿系统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分泌尿液、排泄废物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髓

外周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

感受内外刺激,对机体各部功能起调节作用

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性腺(睾丸、卵巢)、胰岛等多种内分泌腺组成

分泌激素,进行激素调节

生殖系统

男性: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阴茎

女性: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生活需要物质能量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1、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一般含碳,分子较大,可燃烧):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较小):水、无机盐、氧等

注意:图Ⅱ-7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2、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区别: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食物消化

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被人体吸收。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唾液腺有导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进入口腔。

食物的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生物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后产生的氨基酸、葡萄糖、能量等。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食物的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这是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这是化学性消化。

吸收是由消化道完成的。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

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酗酒人体健康危害

长期饮酒会留下永久性损伤,造成大脑萎缩,并导致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发生障碍。许多酗酒者都会慢慢患上“韦尼克-科尔萨科夫综合症”(Wernicke-Korsakoffsyndrome),这种病是由缺少硫胺素(一种维他命B)所引起的。之所以会缺少硫胺素,是因为酒精干扰了人体对维他命B的吸收。患有尼克-科尔萨科夫综合症的人会陷入精神紊乱、协调性不足,还可能出现记忆和学习障碍。

持续饮酒会使身体逐渐对酒精产生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会导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发生长期衰变。为适应经常性饮酒,大脑会改变神经传递素的生成。但当酗酒者停止饮酒或大幅减少饮酒量时,大脑会尝试重新调整其化学物质,并在24到72小时内进入所谓的戒断状态。戒断症状包括定向障碍、幻觉、震颤性谵妄(deliriumtremens,简称DTs)、恶心、出汗和疾病突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