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生物判断题及答案推荐20篇

浏览

6753

文章

382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食物的消化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柑蛆如何防治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在我国不少地方暴发大规模柑蛆,外表看似好好,没有什么异样的橘子,一个一个撕开橘子瓣,绯红的橘肉中立即就能看到米粒长的白色蛆虫爬了出来……

柑桔大实蝇俗称“柑蛆”,被害果称“蛆果”、“蛆柑”,是国际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柑桔大实蝇自上世纪60-70年代在我县开始发生以来,疫情呈逐年加重趋势。由于其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疫区果实不准外销,给果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我县柑桔生产上的第一大虫害。为了迅速控制柑桔大实蝇的危害,保护柑桔生产安全,现将柑桔大实蝇的主要防除技术简介如下:

一、诱杀成虫

利用柑桔大实蝇成虫产卵前有取食补充营养(趋糖性)的生活习性,可用糖酒醋敌百虫液或敌百虫糖液制成诱剂诱杀成虫。具体方法有喷雾法和挂罐法。

1、喷雾:于成虫盛发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用90%晶体敌百虫100克(2两)+红糖3斤+水100斤的比例配制成500-800倍药液,在上午9时成虫开始取食前,大雾滴喷于柑桔果园中枝叶茂密、结果较多的柑桔树叶背。全园喷1/3的树,每树喷1/3的树冠,隔5-7天改变方位喷雾一次,连续喷4-5次。考试大为你加油

2、挂罐:用红糖5公斤、酒1公斤、醋0.5公斤、晶体敌百虫0.2公斤、水100公斤的比例配制成药液,盛于15厘米以上口径的平底容器内(如可乐瓶、挂篮盆、罐等),药液深度以3-4厘米为宜,罐中放几节干树枝便于成虫站在上面取食,然后挂于树枝上诱杀成虫。一般每3-5株树挂一个罐。从5月下旬开始挂罐到6月下旬结束,每5-7天更换一次药液。

以上方法任选一种。药液必须现配现用,防止敌百虫农药失效。同时要按标准配药液,不得随便加大或减少晶体敌百虫的用量,以免降低诱杀效果。

二、断绝虫源

1、摘除青果:在柑桔树比较分散,柑桔大实蝇发生危害严重的地方,在7-8月将所有的柑桔、红桔、柚子、枳壳类的青果全部摘光,使果实中的幼虫不能发育成熟,达到断代的目的。2、砍树断代:对柑桔种植十分分散、品种老化、品质低劣的区域,可以采取砍一株老树补栽一株良种柑桔苗的办法进行换代。

在摘除青果和砍树断代的地方,不需要用药液诱杀成虫。

三、摘除蛆果,杀死幼虫

从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止,摘除未熟先黄、黄中带红的蛆果,拾净地上所有的落地果进行煮沸处理、集中深埋处理,达到杀死幼虫,断绝虫源的目的。

四、冬季清园翻耕,消灭越冬蛹

结合冬季修剪清园、翻耕施肥,消灭地表10-15厘米耕作层的部份越冬蛹。

五、注意事项

1、兑好的药液要妥善保管,不要让人畜特别是小孩误服,以免造成人畜中毒。

2、要在柑桔园比较醒目的地方插上“树上罐内有毒,不得误服”或“剧毒,不得触摸!”的字样予以警示。

3、容器口面要大,设置防雨界面,药液表面要放漂浮物,为成虫取食提供栖息地。

4、不能用白糖代替红糖,红糖浓度越高,诱杀效果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环境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1)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①生长在干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叶子特化成针形或刺形,根系特别发达,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②由于生活环境经常受到同一方向大风的影响,树木的分枝只有一侧生长良好.如旗形树(图l-2-2)

(2)动物对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名称概念举例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卡相似的体色,利于逃避敌害或猎捕动物青蛙的体色;鲫鱼的体色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能对敌害起到警示作用,利于自我保护

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性状和色泽斑等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上的模样像枯叶

特别提醒: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到采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植物的主要组织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植物主要组织

1.保护组织: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葱鳞片叶表面)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例:番茄果肉)

3.分生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4.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植物的主要类群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植物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尿的形成与排出

全文共 1094 字

+ 加入清单

【例1】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多数倍,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若验尿发现其中有红细胞、蛋白质等,估计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肾小球B.肾小体C.肾小管D.肾小囊?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尿的形成的有关知识。肾单位是尿形成的基本单位,血液由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有用的物质被重吸收,形成尿液。尿量增多,是由于肾小管发生病变,重吸收作用受到影响。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主要是由于肾小球病变,通透性增加导致。

答案:CA?

【例2】下面是一个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三个样品中主要的物质质量分数比较表,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数据单位是克/毫升)。

物质

样品A

样品B

样品C

葡萄糖

0.1

0.1

0.1

无机盐

1.6

0.75

0.9

蛋白质

0.0

微量

7.0

尿素

2.0

0.03

0.03

(1)样品A是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品B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样品C是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样品B中的葡萄糖是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出现的,样品A中葡萄糖是经过作用而没有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区别。根据A、B、C三个样品中葡萄糖、无机盐、蛋白质和尿素的含量,来分辨三种液体。正常人的原尿中只含微量的小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含量与血浆相同,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和蛋白质。?

答案:(1)尿液尿液中有无机盐、尿素,没有

葡萄糖和蛋白质?

(2)原尿原尿中有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

(3)血浆血浆中既有蛋白质、葡萄糖,又含有无机盐和尿素?

(4)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练习1:1.下列不属于排泄的是()。?

A.出汗B.排尿C.排便D.呼出二氧化碳

2.尿液中的尿素来自于哪种物质的氧化分解?()?

A.糖类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3.肾单位位于肾脏的()。?

A.皮质内B.髓质内C.皮质和髓质D.肾盂内?

4.肾单位是由()组成的。

A.肾小球和肾小囊B.肾小球和肾小管?

C.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D.皮质和髓质?

5.肾小球是由许多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血管球,其中()。?

A.入球小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出球小动脉流的是静脉血

B.入球小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出球小动脉流的是动脉血?

C.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流的都是动脉血?

D.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流的都是静脉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知识点记忆口诀

全文共 2650 字

+ 加入清单

柿树科

单叶全缘常互生,雌雄常异花单性。宿存花萼果期大,花冠旋转3-7。

雄蕊基生倍数生,子房上位有多室。浆果种子有薄皮,柿与君迁味道鲜。

木犀科

木本植物对生叶,两性花冠无托叶。圆锥聚伞顶或腋,花萼花冠常4裂。

雄蕊2枚常下位,两个心皮房上位。浆核翅蒴种类多,观赏绿化用此科。

马钱科

两性整齐为单叶,花序多歧再排列。花萼花冠45裂,冠生雄蕊常内藏。

子房上位常2室,蒴果浆果核果生。醉鱼草多香美丽,观赏栽培作药行。

夹竹桃科

草木藤本多年生,乳汁水液遍全身。草叶全缘对或轮,托叶常退脉羽状。

大花两性形整齐,萼常5裂冠合瓣。花冠喉部有附属,5枚雄蕊生于上。

子房上位心皮2,浆核朔果蓇葖果。

萝藦科

草本藤本常攀援,块根肉质乳汁粘。单叶全缘脉羽状,聚伞花序成伞状。

花冠合瓣檐5裂,雌雄粘生合蕊柱。子房上位2心皮,侧膜胎座蓇葖果。

旋花科

缠绕匍匐草质藤,常有乳汁叶互生。叶形多样花生腋,梗细常有2苞片。

冠生雄蕊有5枚,漏斗花冠相互生。中轴胎座两胚珠,子房上位蒴果成。

花荵科

互生对生常草本,两性花为5基数。花冠辐状或筒状,雄蕊5枚冠筒上。

花盘环状常5裂,子房上位心皮变。中轴胎座成蒴果,中华花荵绿化多。

紫草科

草本植物被硬毛,单叶互生多粗糙。单歧蝎尾聚散序,5枚雄蕊冠上找。

花萼5枚冠5瓣,喉部常有附属物。两个心皮4深裂,复雌蕊生4坚果。

马鞭草科

单叶对生茎具棱,常无托叶叶对生。花序穗状或聚伞,花萼杯状果宿存。

花冠合生45裂,雄蕊4枚为二强。子房上位两心皮,坚果成熟才分离。

唇形科

茎四棱,叶对生,挥发油脂遍全身。轮伞花序唇形冠,2强雄蕊高处站。

子房上位2心合,留下4个小坚果。薄荷藿香与荆芥,益母黄芩可活血。

茄科

双韧维管叶互生,聚伞花序叶腋成。合瓣花冠常成筒,雄蕊5枚相互生。

中轴胎座两心皮,每室多胚果实生。浆果常可作蔬菜,烟草常用蒴果栽。

玄参科

草多稀有树木生,单叶多为相对生。两性花成各花序,萼片宿存冠合生。

二唇裂片4-5,二强雄蕊冠筒生。子房上位有2室,中轴胎座蒴果成。

唇形与之多相似,茎圆而非四方棱。

紫葳科

乔木灌木稀草本,单叶复叶稀互生。两性花大多美丽,左右对称多花序。

雄蕊5枚生冠基,裂片互生1不育。子房位于花盘上,1至2室多胚珠。

家种梓树与楸树,凌霄攀上是大户。

胡麻科

草本多为叶对生,两侧对称花两性。单生叶腋顶生序,花冠筒状稍似唇。

雄蕊4枚花互生,花盘杯状房上位。中轴胎座花柱1,蒴果坚果核果状。

车前科

草本单叶常基生,基部呈鞘脉近平。穗状花序有两性,花冠膜质花小型。

雄蕊4枚冠筒内,子房上位蒴果坐。全草是宝药效好,叶似辐条容易找。

茜草科

单叶对生或轮生,两片托叶柄基生。花多两性辐射称,45基数样式多。

雄蕊花冠相互生,子房下位常2室。蒴果核果和浆果,胚珠多数至1枚。

忍冬科

灌木缠绕或直立,本质柔软大髓心。对生叶来无托叶,两性花称聚簇生。

花筒子房基处合,雄蕊4-5与互生。子房下位浆核果,药用观赏价值多。

败酱科

常见草本多年生,叶片对生或基生。羽状分裂或全缘,花小两性无托叶。

花序聚伞圆锥状,花萼小而不明显。花冠筒状微具距,雄蕊3枚或4枚。

子房下位有3室,仅有1室可发育。果实常见为蒴果,先端增大形成翅。

葫芦科

藤本植物草本质,侧生卷须可攀援。单叶互生掌状裂,雌雄同异花单性。

花萼5裂花冠合,雄蕊5枚药常曲。子房下位3侧膜,柱头3个胚珠多。

瓠果内质种子多,东西南北瓜水果。

桔梗科

多为草本稀木本,直立攀援汁液多。常单叶生无托叶,聚伞花序单二歧。

两性花常相对称,萼筒子房相合生。花冠5裂样式多,雄蕊同数基处着。

子房下位半下位,中轴胎座蒴果成。

菊科

此乃被子第一科,分布极广用极多。头状花序有总苞,舌花管花萼变毛。

5枚雄蕊常合生,紧抱一起称聚药。下位子房珠室1,瘦果有毛随风跑。

禾本科

此科常有禾与竹,农工绿化功勋著。秆空有节基分枝,单叶互生成两列。

叶鞘舌耳有或缺,脉纵平行好分别。两性花小装小穗,颖包稃片裹浆片。

雄蕊常3药丁字,子房上位一珠室。颖果常作粮食用,稻麦黍粟见四处。

莎草科

草本常有根状茎,地上无节三棱形。叶有三列茎实心,或仅叶鞘闭合生。

各种花序或小穗,毛鳞常见花被退。雄蕊常3雌蕊复,子房上位1珠室。

坚果三棱凸球形,荸荠香附作药行。

棕榈科

木本茎直主干明,叶基宿存常抱茎。鞘片纤维用处广,棕垫棕绳与棕箱。

叶似圆扁簇生顶,掌状分裂皱褶长。花序常为圆锥状,花小整齐性难分。

6片花被6雄蕊,两轮排列单雌蕊。子房上位多3室,浆果核果长圆状。

天南星科

草本常有球根茎,体含乳汁气生根,茎基常有膜质鞘,叶形叶脉样式多。

肉穗花序佛焰苞,宿存早落色彩耀。花小味臭性难分,雄蕊稀1248,

雌蕊1枚心室多,浆果密集穗轴生。

鸭趾草科

多汁草本直或攀,柄基膜质鞘抱茎。互生单叶并行脉,辐射对称花两性。

花被2轮外宿存,6枚雄蕊或2退。两个药室并或叉,1个雌蕊房上位。

中轴胎座或蒴果,种子有棱胚盖圆。

雨久花科

多年草本水边生,根状茎粗或横走。地上茎短叶鞘包,辐射对称花两性。

6片花被覆瓦状,6枚雄蕊缺或退。雌蕊1枚房上位,3室中轴1侧膜。

果实有分蒴和胞,常见凤眼鸭舌草。

百合科

多年草本稀木本,基生单叶基互生。辐射对称花两性,6枚花被两轮生。

同数雄蕊与花对,子房大多安上位。

3室子房中轴座,心皮3数雌蕊复。茎大花美蒴果浆,葱蒜百合郁金香。

石蒜科

鳞茎根茎多年生,线形带状叶基生。伞形花序合两性,常有总苞成膜状。

花被6枚如花瓣,雄蕊6枚两轮转。

3个心皮如百合,子房却在下位安。美丽清香用处广,水仙石蒜君子兰。

薯蓣科

攀援缠绕多年生,块茎肉质常似根。叶常互生稀为对,基部心形掌脉明。

叶柄关节常扭转,雌雄异株花单性。花被6片列两轮,雄蕊6枚或3退。

子房下位有3室,蒴果3瓣有3翅。

鸢尾科

多年草本茎多样,长叶基生套折状。两性对称两轮生,花被皆为花瓣相。

雄蕊3枚基处生,柱头3裂似花瓣。子房下位3心皮,胎座3室中轴长。

蒴果背裂易种植,药用观赏皆为上。

芭蕉科

大型草本树模样,鞘状叶柄茎包上。互生大叶羽脉长,花序穗状圆锥状。

两性单性皆存在,6被2轮不整齐。雄蕊6枚或缺1,下位子房3室生。

丝状柱头常3个,长形浆果为水果。

姜科

多年草本清香气,根茎球茎单生茎。单叶有鞘叶舌在,椭叶线形羽状脉。

花序总状或单生,两性花来左右称。

花被6枚两轮生,雄蕊1育2退去。子房下位有3室,中轴胎座蒴果成。

美人蕉科

粗大芽本多年生,根茎块状叶大型。羽状叶脉中脉起,鞘状抱茎无叶舌。

两性花艳不整齐,两轮花被共6枚。6枚雄蕊如花瓣,也生两轮有重瓣。

子房下位有3室,蒴果具疣种细微。

编辑推荐:生物知识点记忆口诀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科学家再度海洋大揭秘

全文共 1607 字

+ 加入清单

数百物种浮出水面

蓝色的海洋隐藏着多少秘密?神秘的海底还有多少陌生“朋友”?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由世界70个国家10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首次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终于取得了令人心动的初步成果。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这项耗资10亿美元的项目已经为我们发现了近300种海洋新物种。当然,在深深的海底世界,还有陌生的面孔等待人类去认识。

探索新物种无止境

地球70%的表面被海洋覆盖,但多年前海洋科学家就指出,现有的海洋地图甚至不及金星表面地图详细。基于对人口增长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心,科学家们发起了这个为期10年的海洋物种普查项目。

继去年发现了178种新的海洋鱼类和数百种海洋植物和其他动物后,科学家今年又发现了106种海洋鱼类,相当于每周发现两种。

11月22日公布的报告介绍了在关岛水域新发现的金斑红纹虾虎鱼。它和一种咬在其尾巴上的虾共生。当虾为了修筑它们的“安乐窝”努力挖洞时,虾虎鱼像哨兵一样忠实地守卫在旁边。

另一个发现是红榴石海藻球。这种坚硬的红色海藻球在洋流和海浪的推动下漂流,直到长至足够重能够附着在海床上。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罗纳德博士说:“如此流动的景象真令我惊讶,一定是植物发明了车轮。”

“即使在海岸边上也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种。”罗纳德博士说。经过多次考查的欧洲附近水域,物种的数目仍在增长。去年普查小组登记了13万种生物,而今年增加到38万种。该项目负责人兴奋地说:“正在快速进行的海洋物种新发现目前看来没有止境。”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欧洲、印度、日本、新西兰、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共9个地区建立起地区网络,准备绘制新的“海洋信息图”。

跨海大迁徙揭密

本次普查可谓“兴师动众”。大至潜艇、巨轮,小至电子追踪器等统统派上用场。科学家通过在海洋生物身上安装电子追踪器,“跟踪”跨海大迁徙的海龟、金枪鱼等海洋生物,首次绘制出了迁徙路线“海洋高速公路”图。

罗纳德博士说:“海洋生物的大规模迁徙远比人类想像的普遍得多。”

金枪鱼喜欢“横冲直撞”。科学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域给金枪鱼安上电子追踪器,结果在日本海域发现了它,随后它又游回到加利福尼亚。罗纳德博士说:“以前人们就知道金枪鱼会横穿大西洋,但是它们在太平洋横穿的宽度是大西洋的3倍。”

海龟则擅长“兜圈子”。科学家在赤道附近给绿海龟安装好追踪器后,发现它“坚持不懈”地做“环太平洋圆周运动”,不过这个圈子有点大,长寿的海龟一生也只能绕三圈。

加拿大西部珍稀绿鲟鱼的产卵地点比往年向北移动了1000公里。罗纳德博士说,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变暖引起的。他同时指出这种体型较大的鱼要花好几个星期才能横穿太平洋。

向海底世界进军

“这次我们仅仅考察了海洋表面。”本次普查活动指导委员会主席、美国拉特格斯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格拉斯尔说,“人类考察过的海洋不超过5%,即使是经过我们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生物太微小而没有被发现。因此,我们有机会发现新物种,丰富我们的海洋知识,了解众多的海洋物种及其分布。”

目前,分类学家已经命名并描述了大约23万种海洋生物,据估计还有约200万种海洋“怪物”等待确认。被发现的物种中,95%生活在海洋表层,不到0.1%生活在海洋下半部分水域。据科学家推算,在水下2000米发现新物种的可能性是表层50米的50倍。

罗纳德博士说:“居住在水下3000米的生物可能有50%是新物种。”

现在人类已知的鱼类有15482种,浮游动物6800种,还有5000种鱼类等待被发现,未来10年中可能会发现6000种浮游动物。

新物种不断涌现的同时,现有物种的生存却正在遭受巨大威胁。普查小组通过比较历史记录和最新统计发现,很多珍贵的海洋生物数量正在减少。过去50年中,墨西哥湾的白尾鲨已经锐减99%。大规模的商业捕捞使得北大西洋鳕鱼、金枪鱼和鲸的数量急剧下降。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仅使海洋变暖,还使海水酸度增加,由此威胁珊瑚虫和甲壳类生物以及以它们为食的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植被面临主要问题

1.森林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为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我国不仅人均森林面积少,而且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甚至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即使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荒山。

2.草原

我周草原面积广阔,但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有些水草丰美、生机勃勃的大草原,由于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在狂风的侵蚀下很快变成了荒凉的沙漠。我国人均草地面积仅为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的腔肠动物有哪些?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生物学了腔肠动物,今天小编就来谈谈初中生物的腔肠动物有哪些?

操作方法

1

海葵是腔肠动物,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没有,但是海葵有毒哦。

2

海蜇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可食用,广布于中国南北各海,可供食用和入药。

3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海产无脊椎浮游动物,属腔肠动物,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体内含水量一般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4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外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行为的研究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行为研究

1、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

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施加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属于实验法。(实验应具有目的性)

3、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实验法

劳伦斯(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实验法。

4、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时必须确认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并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品种

(1)人工选择育种

通过生物繁殖后代会出现各种变异,不断从中选择、繁殖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从而产生具有优良性状新品种的方法,叫作人工选择培育,如家畜、家禽的培育。

(2)杂交育种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叫作杂交育种,如杂交水稻的培育。

(3)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如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这种育种方法称为诱变育种,如太空椒的培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消化道的组成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位,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牙齿损伤以后,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咀嚼,因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2)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无消化和吸收能力。

(3)食道:是物物进入体内的通道,可以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如图):

位于腹腔的左上方,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胃呈囊状结构,由外至里依次由浆膜,肌肉层、黏膜下层,黏膜4层绀成,黏膜具有腺体,能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等

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并蠕动进行物理性消化.以及利用盐酸、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5)小肠: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如图)。小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6)大肠:大肠开始的一段叫盲肠,盲肠上有一细小突起叫阑尾,肓肠位于腹腔右下部,所以患阑尾炎时.右下腹部疼痛。大肠无消化能力,但有较弱的吸收能力,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7)肛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到体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蒸腾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1、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要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移栽;移栽后要遮阳或移栽时要去掉植物体部分的枝和叶等,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2、夏天,我们走进森林时,有一种凉爽的感觉,这是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3、植物在白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都是同时进行的,晚上主要是进行呼吸作用和少量的蒸腾作用。

4、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小部分用于植物体的生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的行为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动物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觅食行为:如蜘蛛织网等;

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为:能够是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社群行为: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其他行为:某些鸟类的迁徙行为,某些鱼类周期性、定向性的洄游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⒈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

⒉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中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⒊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动物的行为的产生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之病毒的发现与研究历史

全文共 8517 字

+ 加入清单

病毒发现研究历史

一、病毒病由来已久

地球上的人类,其他动物和植物遭受病毒病的折磨已有许多世纪。许多记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二至三个世纪印度和中国就存在天花,中国从公元十世纪宋真宗时代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了。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预防天花推行甚广,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及英国。1796英国医生琴纳(Jenner),才得出了结论,牛痘可能使人预防天花,并在英国及欧洲大陆普遍应用,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除了文字记载外,考古学的发现也说明早就存在某些人类病毒病。在古埃及石刻浮雕中一个主要人像就带有患过引起跛足的脊髓灰质炎的标记。

古埃及石刻浮雕

在家畜的病毒病中,狂犬病可能是最早有记载的。此病毒病一般与疯狗有关。阿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公元前四世纪就记述了病犬的疯狂和暴怒,通过咬啮还能将病魔传给其他的动物,此病也能传染给人(人畜共患疾病),在人体上这种病常被称作恐水病。法国人巴斯德(Pasteur)在1884年发明了狂犬疫苗。

巴斯德(1822-1895)法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巴氏消毒法、1884年研制成功狂犬疫苗

昆虫病毒病可能同高等动、植物的病毒病一样历史悠久。十二世纪中叶我国《农书》(1149年出版)中,已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等病症的记载。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而国外直到十九世纪中叶,Cornelia和Maestri才记述了家蚕的黄疸病或多角体病的症状。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的是郁金香碎色病,因为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师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据记载一个得病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来牛、猪、羊甚至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在1634-1637年的荷兰,这种嗜好达到了可称做"郁金香热"的高潮。使我们知道在十七世纪就存在一种植物病毒病----郁金香碎色病。

郁金香静物画

二、病毒的发现与发现者

AdolfMayer被烟草的一种病态吸引住了,其症状是感染叶子上出现深、浅相间的绿色区域,故麦尔在1886年称为烟草花叶病。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不能把此病归于无机物平衡失调。这可能是一个细菌病。

1892年从事烟草病工作的年青的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发现感受花叶病的叶汁,即使经过Chamberland氏烛形滤器的过滤也仍具有传染的性质。这项观察提示了存在一种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种都小的病原,他认为该病是由产生毒素的细菌引起的。

1898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重复了伊万诺夫的实验,他从患花叶病的烟草叶中挤出汁液,并使之通过Chamberland氏滤器。表明滤液仍有侵染性。贝杰林克相信他的滤器阻挡住了细菌。将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时,发现侵染性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当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因此认为这种侵染性物质要比通常的细菌小。贝杰林克用"病毒(Virus)"来命名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不难看出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杰林克。

Chamberland氏滤器

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通过他们创造性工作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从而开创了病毒学独立发展的历程。

伊凡诺夫斯基,俄罗斯著名科学家1892年发现烟草花叶病病源的滤过性贝杰林克(1851-1931)荷兰著名科学家,1898年发现病毒

三、病毒学的发展历程

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阶段;病毒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一)病毒病害的病原研究阶段

自病毒发现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初,病毒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离和鉴定引起各种病毒性疾病的病毒;病毒对疾体所引起的特异性病理效应;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宿主范围;各种理化因子对病毒感染的影响等方面。

在病毒发现的那一年,1898年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和弗施(Loeffler和Frosch)证实了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virus)的存在。1911年,劳斯(Rous)发现了引起鸡的恶性肿瘤的劳斯肉瘤病毒(Roussarcomavirus,RSV)。1915-1917年,托特和德爱莱尔(Twort和d′Herelle)分别发现了噬菌体。人们通过过滤性试验,相继发现了近百种病毒病害,包括流感、骨髓灰质炎、几种脑炎、狂犬病、兔的粘液瘤、马铃薯花叶病、卷叶病、和条斑病、黄瓜花叶病、小麦花叶病等。而且人们从解决病害观点出发,在机体水平上研究了病毒感染的症状、传播途径、传播介体以及病毒的繁殖特征。1899年古巴流行黄热病,细菌学家里德(Reed)证明罪犯确实是伊蚊。接着日本人高见(Takami)证明一种叶蝉会传水稻矮花病,蚜虫会传马铃薯退化病。300多年前(1619年)就知道的郁金香碎色病直到1929年才证明是蚜虫传的。这时期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病毒生物学现象,如一种病毒通过变异,产生致病力强弱不等毒株。而且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毒株彼此间有拮抗,称干扰现象。还有人发现把病植株的汁液注入到动物体内后,动物的血清和病汁液起特异的反应。这些研究成果都对当时防治病毒病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病毒本质的认识还很肤浅,认为病毒是一种与细菌类似的病原体,所不同的仅在于病毒必须在生活的细胞内才能繁殖,再就是体积十分微小,以致在显微镜下不能见到,能够通过细菌滤器。这也正是在那一时期把病毒称之为"超显微的滤过性病毒"的原因。

(二)病毒的化学和结构研究阶段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Stanle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性能被胃蛋白酶破坏,在这一现象的启示下,他几乎磨了上吨重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企图用提酶的方法把病毒提纯出来。他得到了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把结晶物放在少量水中,水就出现乳光了,用手指沾一点这溶液,在健康烟叶上磨擦几下,一星期以后这棵烟草也得了同样类型的花叶病。可见提纯的东西的确是有侵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今天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原来斯坦利实验室里,仍然保留着一个标注着"Tob.Mos."字样的瓶子,其中就盛着当年第一次提纯的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

根据各种试验结果,证明这种结晶物质是蛋白质,初步的渗透压和扩散测定表明,这种蛋白质的分子量高达几百万。其结晶制品的侵染性依赖于蛋白质的完整性,侵染性被认为是病毒蛋白质的一种性质。Stanley的研究论文1953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他在论文中写道:"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增殖需要活体细胞的存在"。在获得TMV结晶之后的将近20年时间里,许多其他病毒也相继被结晶出来,1955年,Scaffer和Schwerdt成功地结晶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它是第一个被结晶出来的动物病毒。然而,Stanley在他的结晶工作中,并未注意到病毒的含磷组分,1936年Bawden和Pirie等在纯化的TMV中发现了含磷和糖类的组分,它们以核糖核酸的形式存在,通过热变化,这种核酸可以从病毒粒子中释放出来,这一发现也被Stanley不久证实,Stanley及其同事证实几种不同植物病毒的核酸也能从核蛋白的形式中被分离出来。

鲁斯(1879-1970)美国著名病毒学家,证明动物的癌症由病毒引起,199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斯坦利(1904-1971)美国著名化学家,1935年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1946年获得诺贝尔奖

TMV的结晶及其化学本质的发现是对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它不仅引导人们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的本质,而且为分子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鉴于Stanley在TMV研究中的突出贡献,194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这是病毒学领域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2、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最初从电子显微镜照片上看到的病毒是一些几乎类似的微粒,1939年,G.A.Kansche在电镜下直接观察到了TMV,指出TMV是一种直径为1.5nm,长为300nm的长杆状的颗粒,而番茄黄化花叶病毒(Tomatoyellowmosaicvirus,TYMV)颗粒为球形,直径为25nm。

电子显微镜

早期电镜学家获得的最令人振奋的发现之一是细菌病毒----噬菌体,d′Herelle的噬菌体最初的电镜照片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噬菌体虽然非常微小,仅为10nm,但它们具有高度整齐而复杂的结构,它们有圆的头和起初被认为是尾巴的附属物,像个小蝌蚪。在争论多年以后,确定了噬菌体的附属物没有运动的功能,但它对噬菌体吸附于细胞表面和注射传染性核酸进入到细胞中却起了重要的作用。

病毒学研究的化学时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进展,1934年M.Schlesinger获得了纯化的噬菌体,1938年W.J.Elford测定了各种病毒颗粒大小等。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病毒学工作者主要采用敏感动物(如小白鼠)或动物胚胎(如鸡胚)来研究病毒,分离鉴定了近百种病毒。同时在机体水平上研究了病毒的繁殖、发病机理和免疫反应等。只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对病毒化学本质的了解也较为肤浅,对病毒的概念这一时期,病毒学虽有很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独立学科,它还尚有很大争论,众说纷纭。

小鼠

鸡胚

(三)病毒研究的细胞水平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本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此期间,病毒学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这个时期对病毒的化学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因而也有了较为统一的、明确的病毒概念。

1、利用大肠杆菌研究噬菌体的感染过程取得了迅速发展。以M.Delbruck和A.D.Hershey等领导的"噬菌体小组"围绕噬菌体与感染细菌细胞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在于:1940年M.Delbruck阐明了噬菌体的复制周期;1950年A.Lwoff揭示了溶原性噬菌体诱导的原理;1952年A.D.Hershey证明了噬菌体DNA的感染性;1952年N.D.Zinder发现了噬菌体的转导现象;1952年E.Wollman发现了溶原性噬菌体。

2、组织培养技术开始应用于动物病毒的研究。我国学者黄祯祥早在1943年就利用鸡胚组织块在试管内进行病毒传代、定量滴定及中和试验。我国已故微生物学和病毒学的奠基人高尚荫院士,1958年在国际病毒学研讨会上宣读了《培养脓细胞的组织培养方法研究》论文,从此揭开了中国昆虫病毒学研究的新篇章。许多学者采用这一新技术,相继分离了上百种过去对动物不敏感的新病毒,如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大大拓宽了病毒学的研究范围。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发展了临床病毒学,而且还可用于研究病毒的复制和遗传,使人们对病毒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49年J.J.Enders利用单层细胞培养繁殖脊髓灰质炎病毒取得成功,并且由于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开创性研究,而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1952年Dulbecco利用细胞单层培养进行了蚀斑试验,1953年Salk用细胞培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备出灭活疫苗,1957年Stewart用细胞培养技术还分离出多瘤病毒。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未知传染因子的分离,病毒病诊断,疫苗生产,以及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基础研究。

组织培养技术对动物病毒研究所作的贡献主要包括:病毒转录新途径和翻译新途径的发现;病毒对宿主范围的选择;某些肿瘤病毒引起的细胞转化;某些病毒侵染引起的细胞融合;发现有的病毒核酸由若干片段组成;有的病毒核酸具有极性的不同,如小RNA病毒为正链RNA病毒,正粘病毒为负链RNA病毒。

3、植物病毒不断有重要的发现,如1952年J.I.Harris揭示了TMV外壳蛋白的化学性质,1955年H.Fraenkel-Conrat成功地将TMV的核酸及其蛋白亚基重建出感染的TMV,1956年H.Fraenkel-Conrat还证明TMV-RNA分子具有感染性,1956年F.A.Anderer阐明了TMV外壳蛋白变性的可逆性;1960年A.Tsugita测定了TMV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国农业大学裘维蕃院士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四)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

自从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建立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使得病毒学的研究步入了分子病毒学的发展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时代,而病毒特别是噬菌体和植物病毒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分子病毒学也正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

分子病毒学的发展是各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与病毒学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的结果。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发明极大剌激了分子病毒学的发展。分子病毒学的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

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它使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去认识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基础和复制特性,理解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从而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62年,D.L.D.Casfar阐明了许多病毒的二十面体结构,明确了病毒核衣壳二十面体的构成规律,这是对病毒超微结构认识的重大突破。

1962年,D.Nathans成功地进行了噬菌体RNA的体外翻译;1965年,S.Spiegelman成功地在体外复制出Qβ噬菌体RNA;1967年M.Goulian成功地体外复制ΦX174噬菌体。这些工作对以后阐明DNA病毒和RNA病毒的繁殖机制起了重要作用。

1967年,T.O.Diener发现了类病毒,他在试图分离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毒时,发现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不含有蛋白质,分子量为105左右的裸露RNA。这样小的RNA分子不编码任何蛋白质。根据其特殊的性质,Diener把这类致病因子称为"类病毒(Viroids)"。随后的研究表明,类病毒RNA还有特殊的复制机制。类病毒的发现在分子病毒学史上是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着比病毒更简单的生物,而且也使人们加深了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在类病毒报道之后,有人在澳大利亚又发现了类似于类病毒的环状RNA分子还能与病毒基因组RNA共同包被于RNA病毒粒子中,引起绒毛菸、苜菪和地三叶草产生病害,其中类似于类病毒的RNA称为"拟病毒(virusoid)"。羊瘙痒病(scrapie)最初也认为是类病毒引起的,Prusiner于1982年证实瘙痒因子不是类病毒,而是一种分子量只有3.0×104的蛋白质,称为"蛋白侵染因子"或"朊病毒"(prion)。根据类病毒的发现,Lavoff(1981)首先提出把病毒分为真病毒(envirus)和类病毒的概念。随着拟病毒和朊病毒的相继发现,1983年在意大利召开的"植物和动物的亚病毒病原:类病毒和朊病毒"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把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列入亚病毒(subvirus)。

1968年,P.H.Duesberg发现流感病毒的多节段RNA基因组,随后在其他一些病毒中如呼肠孤病毒、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中也发现了病毒基因组分节现象的存在。

1970年,P.H.Duelerg发现Rous肉瘤病毒含有癌基因v-src,而且在正常鸡以及其他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DNA中,也发现有癌基因v-src的同源序列存在,推测病毒癌基因是来自于细胞正常基因。随着其他肿瘤病毒致癌基因的发现,肿瘤病毒的细胞培养系统建立,以及肿瘤病毒对细胞转化诱导作用的确定,使人们对肿瘤发生的机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970年,H.M.Temin和D.Baltimor分别发现了病毒的逆转录酶。逆转录酶基因组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

下,首先合成原病毒DNA,然后原病毒可整合到宿主染色体DNA上。除了病毒癌基因外,原病毒在宿主DNA上的插入、整合,也可以引起细胞癌基因的激活和细胞转化,逆转录酶和逆转录过程的发现,是对Crick1958年提出的遗传学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说明遗传信息不仅可以从DNARNA,也可由RNADNA。

1971年,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发现为DNA序列分析和病毒基因的定位创造了条件,利用这一技术曾经成功地为乳头瘤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构建了酶切图谱。另一些新技术如基因转移方法、Southenblot的相继诞生,也加快了病毒特异性基因,尤其是转化基因的定位和病毒核酸序列分析的进程。

除此以外,70年代出现的DNA重组技术,使一些病毒基因组能在原核细胞的质粒载体上克隆,并在细菌中能够得到大量复制和表达产物,因而有利于探寻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197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Sanger完成了ΦX174-DNA全部序列的测定,为此Sanger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根据ΦX174-DNA全部序列的分析结果,Sanger意想不到地发现了基因重叠现象。随后,在DNA噬菌体如R17、MS2、F2、Qβ中也证实了基因重叠现象的存在,这是病毒利用有限的遗传信息执行更多的功能,提高自身在进化过程中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

1977年,L.T.Chow阐明了腺病毒转录过程中的mRNA拼接现象,随后在SV40、多瘤病毒中也相继发现了mRNA转录后的拼接过程,从而证实了真核基因的不连续性,明确了内含子(intron)和外显子(exon)的概念。

1978年,W.Fiers和V.B.Reddy测定了SV40-DNA的一级结构由5224个碱基对组成。SV40是第一个全部核苷酸序列被搞清楚的真核病毒,它含有结构基因VP1、VP2、VP3以及转化基因T和t,整个基因组有12.5%非编码区或非翻译区,在这些区域中包含启动子、增强子序列和其他调节序列,可对病毒基因组复制、转录、翻译进行调控。由于SV40既是研究真核基因结构和表达的良好模型,又是研究癌变机制的理想材料,因此,SV40-DNA一级结构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70年代,Miller和Barbara研究ΦX174-DNA转录时还发现了ΦX174-DNA仅有一条链被转录,他们利用ΦX174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并在培养基中加入32P-磷酸盐以制备放射性的噬菌体mRNA,然后再将标记的mRNA分离出来,让其与分开来的RF-DNA正负链杂交,结果观察到仅有RF-DNA的负链与标记mRNA形成杂交体。因而让实在活体内ΦX174的RFDNA中仅一条链是转录的模板。与此相类似,T7噬菌体DNA在活体中也只有一条单链被转录。但在T4或λ噬菌体中情形较为复杂,其基因组中的某些部分是以一条链作为模板,而在另一区域,则是以另一条链为模板。大肠杆菌基因组的转录也同样存在一组基因与另一组基因的模板链不同。

1979年,T.Taniguchi用载体成功地表达了人干扰素基因。这是基因工程的一项大突破。

进入八十年代后,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里只举一些重要进展。

1981年,D.K.Kleid等利用重组DNA技术制备出口蹄疫病毒疫苗;

1982年,J.Summers等发现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中有逆转录过程;

1982年,B.Moss和E.Paoletti用痘苗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

1983年,Montagnier和R.C.Gallo分别分离到与AIDS相关的人类逆转录病毒(HIV);

1985年,H.VonderPatten等在3A下阐明了鼻病毒的晶体结构;

1988年,Chuo和Yamaya用弱病毒全长cDNA导入产生抗病毒的转化植株;

1990年以来,PCR技术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PCR已成为病毒性疾病诊断和研究的重要手段。1993年,美国科学家K.Mullis由于发明了PCR仪而与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的Smith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Han等将Moloney鼠白血病毒的反义表达序列导入小鼠受精卵中,从而培育成功对该病毒有抗性的转基因小鼠。

1992年,Desrosiers等利用SIVmac239/nef缺失突变株制备出减毒活疫苗,取得了抗SIV感染成功,也给HIV疫苗的研究赋予了许多启示。

1995年,HIV天冬氨酰蛋白酶三维结构的鉴定,使得一些针对病毒蛋白酶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先后问世。1996年,DavidHo利用逆转录酶抑制剂与蛋白酶抑制剂配成的"鸡尾酒"式药,成功地抵抗了HIV感染,因而1996年称为AIDS希望年。

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病学和病毒学教授S.Prusiner由于发现了羊瘙痒病的致病因子是朊病毒(prion),以及提出了疯牛病、Creutz-feldt-Jakob氏病、Kuru病等脑退化性疾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然而朊病毒究竟是一种传染性因子,还是由正常基因突变形成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至今仍处于争论之中。

病毒学经过上述四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随着病毒基因组复制、基因表达调控原理、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规律,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的揭示,以及分子病毒学在技术上的革新和进步,它将为人类克服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全文共 2319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章细胞生物生命活动基本单位

一、选择题

1.(2分)鼠妇、老鼠、袋鼠的个体差异很大,但是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系统B.器官C.组织D.细胞

2.(2分)决定人体有耳垂和无耳垂这种性状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的()

A.细胞膜上B.细胞质中C.细胞核内D.线粒体中

3.(2分)滨州市北镇中学为防止春天"柳絮"影响,校内种植的全是雄柳树,其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

A.组织B.器官C.细胞D.系统

4.(2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肾单位C.病毒D.细菌

5.(2分)下列关于草履虫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草履虫能对盐作出反应B.草履虫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

C.草履虫体内有叶绿体D.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6.(2分)小明是单眼皮,他的父母也是单眼皮.你认为细胞中与眼皮遗传现象有关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7.(2分)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上图中的()

A.1B.3C.4D.5

8.(2分)我们常见的生物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个物圈中还有一些肉眼很难看见的单细胞生物,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B.都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D.都是对人类有害的生物

9.(2分)将白兔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转入灰兔的去核卵细胞中,克隆出来的兔毛色为()

A.灰色B.白色C.灰白色D.花白色

10.(2分)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分别是()

A.叶绿体和线粒体B.线粒体和叶绿体C.都是叶绿体D.都是线粒体

11.(2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决定这种遗传现象的物质位于()

A.细胞壁上B.细胞核中C.细胞质中D.细胞膜上

12.(2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组织B.器官C.系统D.细胞

13.(2分)遗传物质主要是指()

A.糖类B.DNAC.蛋白质D.DNA和蛋白质

14.(2分)在分裂的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

A.染色体B.蛋白质C.DNAD.细胞核

15.(2分)下列结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①细胞核②染色体③DNA;④细胞.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③②

16.(2分)下列关于DN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B.DNA像螺旋形的梯子

C.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D.每个DNA分子中都含有一个基因

17.(2分)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

A.培养液的表层B.培养液的下层C.培养液的中层D.培养液的任何部位

二、填空题

18.(2分)请根据图一、图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________.

(2)图二表示的是细胞的________过程.

(3)图一和图二都是动物细胞,它们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最外层没有________,细胞质中没有储存细胞液的________,也没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__.

(4)图一和图二细胞核中都含有染色体,请写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在概念上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和________的基本单位.

三、综合题

19.(4分)图一、图二分别为植物细胞、酵母菌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植物细胞与酵母菌都有的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因此其营养方式为________.

(3)细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没有[________]________,但它们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看,都属于________.

20.(6分)下图是草履虫结构图,据图回答:

(1)草履虫靠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2)________随着细胞质流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3)________和________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出到体外。

(4)虽然草履虫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具体表现为:________有利刺激,________有害刺激。

21.(5分)回忆我们所做的探究,图甲、乙表示两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侧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

(1)在甲、乙载玻片的下方的()内用箭头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该实验说明生物体(如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________,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能①形成赤潮、②寄生在人体内、③净化水体、④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其中对人类有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2.(15分)如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里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草履虫依靠[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运动;

(2)草履虫进食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消化食物的方式是在细胞质内形成[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

(3)草履虫排出废物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

(4)草履虫进行呼吸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

(5)排出食物残渣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

(6)作为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全文共 3014 字

+ 加入清单

显微镜基本构造

光学显微镜由目镜,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反光镜,载物台,镜臂,镜筒,镜座,聚光器,光阑组成。

显微镜分类

光学显微镜

通常皆由光学部分、照明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无疑光学部分是最为关键的,它由目镜和物镜组成。早于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光学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明视野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有与光学显微镜相似的基本结构特征,但它有着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的对物体的放大及分辨本领,它将电子流作为一种新的光源,使物体成像。自1938年Ruska发明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至今,除了透射电镜本身的性能不断的提高外,还发展了其他多种类型的电镜。如扫描电镜、分析电镜、超高压电镜等。结合各种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可对样品进行多方面的结构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显微镜被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图像。常用于生物、医药及微小粒子的观测。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台式显微镜,主要是指传统式的显微镜,是纯光学放大,其放大倍率较高,成像质量较好,但一般体积较大,不便于移动,多应用于实验室内,不便外出或现场检测。

便携式显微镜

便携式显微镜,主要是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数码显微镜与视频显微镜系列的延伸。和传统光学放大不同,手持式显微镜都是数码放大,其一般追求便携,小巧而精致,便于携带;且有的手持式显微镜有自己的屏幕,可脱离电脑主机独立成像,操作方便,还可集成一些数码功能,如支持拍照,录像,或图像对比,测量等功能。

数码液晶显微镜,最早是由博宇公司研发生产的,该显微镜保留了光学显微镜的清晰,汇集了数码显微镜的强大拓展、视频显微镜的直观显示和便携式显微镜的简洁方便等优点。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亦称为“扫描穿隧式显微镜”、“隧道扫描显微镜”,是一种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它于1981年由格尔德·宾宁(G.Binning)及海因里希·罗雷尔(H.Rohrer)在IBM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苏黎世实验室发明,两位发明者因此与恩斯特·鲁斯卡分享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它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4K)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因此它在纳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

利用自然光源镜检时,最好用朝北的光源,不宜采用直射阳光;利用人工光源时,宜用日光灯的光源。

镜检时身体要正对实习台,采取端正的姿态,两眼自然张开,左眼观察标本,右眼观察记录及绘图,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动标本视野。右手记录、绘图。

镜检时载物台不可倾斜,因为当在五套载物台倾斜时,液体或油易流出,既损坏了标本,又污染载物台,也影响检查结果。

镜检时应将标本按一定方向移动视野,直至整个标本观察完毕,以便不漏检,不重复。

显微镜的重光为对光,接物镜的转换及光线的调节。观察寄生虫标本时,光线调节甚为重要。因为所观察的标本如虫卵、包囊等,均为自然光状态的物体,有大有小,色泽有深有浅,有的无色透明,而低倍、高倍接物镜转换较多,故须随着镜检时对不同标本和要求,需要随时调节焦距和光线,这样才能使观察的物象清晰。在一般情况下,染色标本光线宜强,无色或未染色标本光线宜弱;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

1.对光:(1)将低倍镜转至镜筒下方与镜筒成一直线。

(2)拨动反光镜,调节至视野最亮无阴影。反光镜有平、凹两面,光源强时用平面,较暗时用凹面,需要强光时,将聚光器提高,光圈放大;需要弱光时,将聚光器降低,或光圈适当缩小。

(3)将待观察的标本置载物台上,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下降至接物镜接近标本。于转动粗调节器的同时,须俯身在镜旁仔细观察接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

(4)左眼于接目镜观察,同时左手转动粗调节,使镜筒徐徐上升以调节焦距,使视野内的物象看到上时即停,再调微调节器,至标本清晰为止。

2.接物镜的使用及光线的调节:

显微镜一般具有三个接物镜,即低倍、高倍及油镜,固定于接物镜转换盘孔中。观察标本时,先使用低倍接物镜,此时,视野较大,标本较易查出,但放大倍数较小(一般放大100倍),较小的物体不易观察其结构。高倍接物镜放大的倍数较大(一般放大400倍),能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结构。

寄生虫的蠕虫卵,微丝蚴,原虫的滋养体及包囊,昆虫的幼虫,均使用低、高倍镜。组织细胞内的原虫,则使用油镜。使用低、高倍镜观察,如在低倍镜下不能准确鉴定所见的物体或其内部构造时,则转高倍镜观察。使用油镜观察,一般加一滴油后直接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进行镜检观察。

3.低倍、高倍、油镜头的识别:

(1)标明放大倍数10×,40×,100×,或10/0.25,40/0.65,100/1.25。

(2)低倍镜最短,高倍镜较长,油镜最长。

(3)镜头前面的镜孔低倍镜最大,高倍镜较大,油镜最小。

(4)油镜头上常刻有黑色环圈,或“油”字。

4.低倍镜换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线对好后,移动推进器寻找需要观察的标本。

(2)如标本的体积较大,不能清楚查见其构造因而不能确认时,则将标本移至视野中央,再旋转高倍接物镜于镜筒下方。

(3)旋转微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为止。

(4)调节聚光器及光圈,使视野内的物象达到最清晰的程度。

5.油镜的使用方法:

(1)原理:使用油镜观察时,需加香柏油,因为油镜需要进入镜头的光线多,但油镜的透气孔最小,这样进入的光线就少,物体不易看清楚。同时又因自玻片透过的光线,由于介质(玻片-空气-接物镜)密度(玻片:n=1.52,空气:n=1.0)不同而发生了折射散光,因此射入镜头的光线就更少,物体更看不清楚。于是采用一种和玻片折光率相接近的介质如香柏油,加于标本与玻片之间,使光线不通过空气,这样射入镜头的光线就较多,物象就看得清楚。

(2)油镜的使用:

a.将光线调至最强程度(聚光器提高,光圈全部开放)。

b.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滴香柏油1小滴(不要过多,不要涂开)于接物镜正下方标本上。

c.转动接物镜转换盘,使油镜头于镜筒下方。

d.俯身镜旁侧面在肉眼的观察下,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香柏油内,轻轻接触玻片为止。

e.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徐徐上升至见到标本的物象为止。

f.转动微调节器,使视野物象达到最清晰的程度。

g.左手徐徐移动推进器,并转动微调节器以观察标本。

h.标本观察完毕后,转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起,取下标本玻片。立即用擦镜纸将镜头上的香柏油擦净。

6.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之前,应熟悉显微镜的各部名称及使用方法,特别应掌握识别三种接物镜之特征。

(2)寄生虫学实习中所观察的标本,大多数为无色和颜色较浅,因此必须注意光线的调节。

(3)新鲜标本观察时,须加盖玻片,以免标本因蒸发而干燥变形或污染侵蚀接物镜,同时可使标本表面匀平,光线得以集中,有利于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生殖发育

一、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青蛙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蝌蚪→青蛙

2、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和种类少的原因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生活在水中,幼体经变态发育才能上陆。

4、环境变化对两栖动物繁衍的影响:导致两栖动物生殖和繁育能力下降。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水受到污染。

四、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鸟卵的结构: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仿生的应用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仿生应用

仿生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腊语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术涵义的ics而组成的词。大约从1960年才开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1]。例如关于信息接收、信息传递、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可举出的仿生学例子,如将海豚的体形或皮肤结构应用到潜艇设计原理上。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控制论主要是将生命现象和机械原理加以比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仿生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功能和行为,来建造技术系统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打破了生物和机器的界限,将各种不同的系统沟通起来。

运用仿生方法可创制新的机械,发明现代化识辨仪器,改进通信系统,设计新颖的工艺和研制人工脏器等。如现代的飞机、极地越野汽车、雷达系统的电子蛙眼、航海的声纳系统、航空建造工程的蜂窝结构、人工肾及人工心脏等,都是仿生的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