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物理常见物态变化例子及解释(汇总20篇)

宝宝发热一般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那么初中物理常见物态变化例子及解释有哪些。下面小编带你一一了解!

浏览

2768

文章

44

篇1:初中物理知识点:物态的变化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单选题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二、单选题

20.你所在的考场里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A.几十克、

B.几千克

C.几百千克

D.几十毫克

21.有一位同学用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把天平调好后错把矿石放在右盘,在左盘放50g、20g砝码各一个,又把游码拨至标尺4g处,达到平衡,这块矿石的质量应该是()

A.74g

B.70g

C.66g

D.78g

22.影视中拍摄房屋倒塌砸伤人的特技镜头时,常选用泡沫塑料做道具,这是因为泡沫塑料()

A.不导电

B.体积大

C.比热容小

D.密度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拓展: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利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

1)雾:低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便形成雾

2)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露

3)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冰晶附在物体表面便形成霜

4)云: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和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5)雨: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在云上液化成大水珠后下落便形成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物体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融化成小水珠便形成雨)

6)雪: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云上凝华成大冰晶后下落变成了雪

7)冰雹:雨下落遇到零度以下的气温凝固成大冰块便形成冰雹

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下降而上下运动,他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周围的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当其所受的重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雪。

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时,高空中会有冷空气团存在,空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有些小冰块的体积较大,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成水,这就是冰雹。

在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较多,气温足够低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液化,在空中形成很多小水滴,这就是雾。

初秋季节,空气比较湿润,在夜间温度下降,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到深秋和初冬季节,晚上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这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一部分雨、雪、冰雹、霜、露和雾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则吸热熔化为水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发散到空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物理物态变化生活案例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水沸腾前后的上升的气泡是变大还是变小?

物理解释:水沸腾前,下层水温高于上层水温,下层的水“汽化”形成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上方低温水“液化”形成水,从而变小(注意,虽然不同深度的水压强不同,但是此因素对气泡的影响比水温更小,因此忽略不计)!水沸腾后,上下层水温相同,此时温度对气泡的影响忽略不计,对气泡大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压强,下层液体压强大,使气泡体积很小,上升后水压变低,气泡内部气压大于外界水压,从而膨胀变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物态变化,章节精粹,复习必背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物态及其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

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17、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18、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9、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20、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2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

23、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中。

雨: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下落,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落到地面。

雾和露: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雪和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24、卫星外部整流罩涂有特殊物质的作用:物质熔化和汽化都吸热,降低卫星温度保护卫星。

25、电冰箱的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把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中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被液化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冰箱内部的蒸发器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物理物态变化现象,文章全齐了

全文共 4326 字

+ 加入清单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9.雾淞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

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

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

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

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七、其它

1、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4、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什么

5、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

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请说出其中的物态变化。

答案解释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

4、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

5、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珠凝固而形成的,由于凝华和凝固都是放热过程,所以感觉不冷,而雪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感觉冷。

6、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而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霜前的气温要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放热而凝华形成霜;下雪后,在雪的熔化或升华过程中都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下雪后,室外的气温会很低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2、“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所以看不到,而离壶嘴一定距离处温度低,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小珠即看到的“白气”。

3、烧水时,水沸腾后保持沸点不变,在1标准大气压下,只能达到100℃,而锡的熔点是213.9℃,达不到锡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不装水时,壶的温度一直升高,很快便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4、凉水碰到热馒头时迅速汽化,在手和馒头间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5、油的沸点远远高于水的沸点。

6、水落在热油锅里时,锅内温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水立刻汽化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且水比油重,在锅底的水化成水蒸气要跃出水面,引起剧烈振动,发出响声和爆炸,溅起油花;当油落到沸水锅内时,锅内沸水的温度低于油的沸点,且油飘在水面,汽化后可以直接跑到空气中,所以不会出现爆炸。

7、100℃的水蒸气烫得更厉害,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多了一个液化放热的程。

8、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因为0℃的冰比0℃的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

9、烧开的油烫得更厉害,因为油的沸点比不的沸点高得多。

10、锅热得发红温度过高,滴入的水迅速蒸发,水蒸气将水滴托起,使水滴与锅接触的面积减小,蒸发减慢;而滴入热锅里的水在流动,与锅接触的表面积增大,蒸发加快,所以先干。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并没有停止加热,只是暂止住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停止加热,是彻底止沸。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凝固,凝固时向外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熔化,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烟”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雨: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水蒸气先凝华(放热)后熔化(放热)形成。

露: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雾: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雹: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小水珠,小水珠遇冷凝固(放热)成小冰球,小冰球受热熔化成水再与小冰球结合,如此多次循环而形成的。

冰:水凝固放热形成

雪: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内表面):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雾淞:水蒸气直接凝华(凝固)放热形成。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人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水壶里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升华(吸热)

2、汽化(吸热)

3、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

4、蒸发(吸热)

5、钨丝先升华(吸热)后凝华(放热)

6、钨丝升华(吸热)

7、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

8、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

9、升华(吸热)

10、蒸发(吸热)

11、为了防止冷的镜面放入人口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使镜面变得模糊不清。

12、升华(吸热)

13、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七、其它

1、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白玉做的圆锥体表面,并沿表面下滑至杯中。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汽化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升华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用完水后及时关闭水笼头;淘米水浇花等(答案合理即可)

4、加盐是为了除低雪的熔点,使雪能在低于0℃的环境下熔化。

5、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凝华(放热)冰粒变成雨滴——熔化(吸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温度计与体温计测量用法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①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分度值是:0.1℃

②注意事项: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一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体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人体)。

用法

①会选。实验前,应先估测待测液体的温度,然后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温度计选择不合适造成的后果:把温度计胀破;测不出温度

②会看。对选好的温度计进行观察时,着重看其量程和分度值。

③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进入到待测液体中,不要使温度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因为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通常与容器中的液体的温度有差异,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偏高;另外,温度计的玻璃泡壁很薄,当他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是,很容易破碎。

④会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必须停留在待测液体中(体温计除外),并且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问题:把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温度计示数会怎么变化?)

⑤会记。记录温度的数值和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物理丨物态变化考点详解和常见简答题汇总

全文共 2999 字

+ 加入清单

熔化和凝固

熔化

1.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熔化

⑴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⑵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⑶晶体的熔化: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⑷非晶体的熔化

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⑸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4.凝固

⑴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⑵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⑶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⑷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5.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6.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7.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设计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表格】

【图象】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甲图为海波,乙图为石蜡。

图象需要标明温度。

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1)的分析:

AB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固态;

BC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CD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液态。

对曲线(3)的分析:

EF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液态;

FG段(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GH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固态。

【注意事项】

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图中应用的是水浴加热法,目的是为了使海波(蜡)均匀受热。

晶体熔化的特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利用和防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实例:

利用熔化吸热:用冰保鲜、冷敷给病人降温;吃雪糕解暑。

防止熔化吸热:雪熔化吸热,多穿衣服,防止感冒。

利用凝固放热: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

凝固放热的坏处:浇注钢铁时(或马路上刚铺的沥青),凝固放热,产生的高温伤人。

汽化和液化

1.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沸腾:

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

蒸发

定义: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蒸发致冷: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吸热

2.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4.常见的液化:雾和露的形成;冰棒周围的“白气”;冷饮瓶外的水滴。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

5.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

升华和凝华

升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

3.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凝华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3.常见的凝华现象:玻璃窗上的冰花;霜;用久的灯泡变黑;冰棒上的“白粉”。

常见的简答题

1.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者0℃的冰,哪一种效果好,为什么?

0℃冰好一些;因为0℃的水和0℃的冰的温度相同,冷却的效果相同,但0℃的冰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冰的冷却效果好一些。

2.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把正在熔化0℃的冰放在0℃的房间里,冰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够继续熔化。

3.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常先把一面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是为什么?

在酒精灯上烧一烧是为了提高镜面的温度,避免由于镜面的温度低,使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镜面模糊不清。

4.取一根较粗的铁丝,把它的一端放在炉火上烧一段时间(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部位插入水盆中,你会看到铁丝周围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有白气产生,这是什么现象?

由于铁丝温度较高,插入水中后发生局部的沸腾现象,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5.冬天在室外,气温很低,手冻得难受,这时往手上呵气,会使手感到暖和些,从锅里取刚出笼的馒头,手烫得难受,这时在手上吹气,又觉得不太烫了。为什么呵气时感到暖和,而吹气又会减轻烫的感觉呢?

呵气时呵出的水蒸气温度高在手背遇冷液化放热,于是手背感觉暖和;吹气可以加速手上汗液的蒸发吸热,所以手背感觉凉爽。

6.小鹭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一天,她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支冰棍,发现冰棍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棍在冒“白气”;她把这支冰棍放进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壁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请你帮小鹭解释“粉”、“白气”和“冒汗”是怎么形成的。

“粉”是冰箱里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产生的;“白气”是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冒汗”是茶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

7.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请解释这个现象。

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O℃,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O℃时,冰的温度还低于O℃;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O‘C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8.“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不会沸腾,因为大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是温度却保持沸点温度不变;小烧杯内的水由于热传递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由于温度和大烧杯内水的温度相同,不能从大烧杯内的水中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题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三步"解决物态变化分析

在初中物理物态变化这一部分,经常出现考查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现象的题目,大部分同学对此都有感性认识,但在分析其物理过程时往往缺乏逻辑性。本文介绍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此法,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做到过关斩将、百战不殆。

"三步"法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及在变化之前的状态。

(2)比较在变化过程中研究对象与周围物质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气流的变化等)。

(3)确定研究对象的最终状态,并由吸放热情况分析物态变化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熔化知识点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

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凝固知识点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物理物态变化生活案例

全文共 199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常见的“白气、白烟(非燃烧形成)、白雾、热气、冷气”本质都是相同的:液化!(比如:戴眼镜从寒冷室外进入温暖室内,镜片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寒冷天气室内玻璃上的水雾;傍晚沙漠中甲壳虫身上的水珠;雪糕下方流动的冷气;开水上方蒸腾的白雾;冬夏开空调的汽车窗内外的水雾等等)

物理解释:以上所有的烟、气、雾,都是可以看见的,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请永远记住“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汽化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汽化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固态氧的熔点是-218℃。-182℃时,氧为气态。

-184℃时,氧为液态。-219℃时,氧为固态。-183℃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酒精沸点为78℃,高于78℃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物理知识点物态变化:填空题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一、填空

9.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若体积之比是2:5,则密度之比是____。

10.用氧气瓶给病人输氧的过程中,瓶内氧气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中,变小的是____,变大的是____。

11.当一列火车迎面开来时,我们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升高,当它离我们远去时音调就明显降低,这叫多普勒效应,光同样有多普勒效应,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光波的频率在变_______,星系在____________("远离"或"靠近")我们。

12.完全相同的三个瓶子甲、乙、丙,分别装满水、酱油、食用油,他们的总质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白气”的形成

全文共 191 字

+ 加入清单

1、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液化)

2、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大水滴,就形成雨;(液化)

3、高空水蒸汽与冷空气相遇凝华成小冰粒,就形成雪;(凝华)

4、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液化)

5、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液化)

6、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凝华)

7、“白气”是水蒸汽遇冷而成的小水滴;(液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物理十、物态变化知识点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一、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二、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三、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1.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2.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3.液化现象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与汽化相反。

常见的雾、清晨花草上的露珠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液化气体不仅要吸热,而且变成气体后的体积比原来的大得多。所以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

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例如氮气。

3、液化的水珠总是出现在温度较高的一侧。

4、云、雨、雾、露等是由液化形成的。

四.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温度计表示与用法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

(3)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温度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也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其它温度计

全文共 1870 字

+ 加入清单

气体温度计: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某些性质(体积或压强)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支撑的,一般用氢气和氮气制成。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高温温度计:是指专门用来测量500℃以上的温度的温度计,有光测温度计、比色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高温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都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讨论。其测量范围为500℃至3000℃以上,不适用于测量低温。辐射温度计:辐射温度计是靠接受热辐射来测量温度的。这种温度计通常用来测量高温物体的温度,他能测量高达1600℃的高温。

双金属片温度计: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双金属片通常是用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且铜片在左,铁片在右。由于铜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明显的多,因此当温度升高时,铜片牵拉铁片向右弯曲,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右偏转(指向高温);反之,温度变低,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左偏转(指向低温)。

转动式温度计:转动式温度计是由一个卷曲的双金属片制成。双金属片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着指针。两金属片因膨胀程度不同,在不同温度下,造成双金属片卷曲程度不同,指针则随之指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从刻度盘上的读数,便可知其温度。

电阻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是利用金属或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而改变的性质制成的。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由于这种温度计测量精确,往往用作测量温度的标准仪器。它的测量范围为-260℃至600℃左右。半导体的电阻变化和金属不同,温度升高时,其电阻反而减少,并且变化幅度较大。因此少量的温度变化也可使电阻产生明显的变化,所制成的温度计有较高的精密度,常被称为感温器。

温差电偶温度计: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测温仪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两端与测量仪表连接,形成电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测温度处,工作端与自由端温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电动势,因而有电流通过回路。通过电学量的测量,利用已知处的温度,就可以测定另一处的温度。这种温度计多用铜--康铜、铁--康铜、镍铭--康铜、金钴--铜、铂--铑等组成。它适用于温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之间,多用于高温和低温测量。有的温差电偶能测量高达3000℃的高温,有的能测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热电偶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是根据“两根不同的金属线组成的闭合环路中,如果有一个接头被加热,环路就会产生电流,两个接头的温差越大,电流越强”的原理制成的。热电偶温度计是由两条不同金属连接着一个灵敏的电压计所组成。金属接点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在金属的两端产生不同的电位差。电位差非常微小,故需灵敏的电压计才能测得。由电压计的读数,便可知道温度为何。

光测高温计:物体温度若高到会发出大量的可见光时,便可利用测量其热辐射的多寡以决定其温度,此种温度计即为光测温度计。此温度计主要是由装有红色滤光镜的望远镜及一组带有小灯泡、电流计与可变电阻的电路制成。使用前,先建立灯丝不同亮度所对应温度与电流计上的读数的关系。使用时,将望远镜对正待测物,调整电阻,使灯泡的亮度与待测物相同,这时从电流计便可读出待测物的温度了。

液晶温度计:用不同配方制成的液晶,其相变温度不同,当其相变时,其光学性质也会改变,使液晶看起来变了色。如果将不同相变温度的液晶涂在一张纸上,则由液晶颜色的变化,便可知道温度为何。此温度计之优点是读数容易,而缺点则是精确度不足,常用于观赏用鱼缸中,以指示水温。

红外线测温仪:红外线测温仪是根据“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的原理制成的。

压力式温度计:压力式温度计是利用封闭容器内的液体,气体或饱和蒸气受热后产生体积膨胀或压力变化作为测信号。它的基本结构是由温包、毛细管和指示表三部分组成。它是最早应用于生产过程温度控制的方法之一。压力式测温系统现在仍然是就地指示和控制温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测量方法。压力式温度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机械强度高,不怕震动。价格低廉,不需要外部能源。缺点是:测温范围有限制,一般在-80~400℃;热损失大响应时间较慢;仪表密封系统(温包,毛细管,弹簧管)损坏难于修理,必须更换;测量精度受环境温度、温包安装位置影响较大,精度相对较低;毛细管传送距离有限制。压力温度计经常的工作范围应在测量范围的1/2--3/4处,并尽可能的使显示表与温包处于水平位置。其安装用的温包安装螺栓会使温度流失而导致温度不准确,安装时应进行保温处理,并尽量使温包工作在没有震动的环境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