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735

文章

1000

篇1: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1、北级地区

⑴、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一些岛屿(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北极地区图在世界地理(下册)P58)。

⑵、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黄种人)和拉普人。

2、南极地区

⑴、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部分(南极地区图见世界地理(下册)P59)。

⑵、极地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⑶、极地动物: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北极熊等。

⑷、中国在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民主”与“科学”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1.旗帜(口号):"民主"与"科学"

2.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3.影响: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褶皱山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褶皱山是地表岩层受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构造作用力而形成岩层弯曲的褶皱构造山地。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高大的褶皱构造山系是褶皱地貌中最大的类型。

褶皱山

褶皱山(foldedmountain)由褶皱岩层构成的山岳地形。这种地形分布广泛。原始的褶皱山是背斜岩层构成山,向斜岩层构成谷,这种地形称为顺地形。但是随着山岳的不断破坏,背斜因顶部岩层软弱,易剥蚀而形成谷地,原来的向斜岩层形成的凹地则因岩层坚硬反而变成山岭。这种地形称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

顺地形的破坏和逆地形的发育既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的阶段,也取决于褶皱构造本身的产状特点和软硬岩层的组合情况。背斜山的保留条件是:褶曲舒缓,起伏不大,坚硬岩层厚,软弱岩层薄。向斜山的发育条件是,褶曲陡峻,起伏很大,软弱岩层厚、坚硬岩层薄。褶皱山往往沿褶皱方向延伸,其分布和褶皱轴一致。即地形的起伏却和岩性密切相关。

褶皱山的地貌因褶皱形式而异。当线状褶曲呈平行排列时,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相间平行排列分布的地形,例如川东的平行岭谷区。在短轴褶曲中褶皱山多呈雁行式排列,短轴的背斜和向斜交替组成倾伏褶曲,在地貌上表现为“之”字形山脊。

总结:中国宁夏南部褶皱山地的弧形顶突向东北,层面倾向西南,第三纪地层向东北推挤或仰冲断层为压性、压扭性,西北段为左旋水平运动。宁夏南部褶曲山地成因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的发现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1.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或商品经济的发展。

2.首先开展的国家、范围:意大利,后蔓延到整个西欧地区。

3.核心思想(思潮):人文主义(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4.性质(实质):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是创新而不是复古。)

5.代表人物、国别、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意大利,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文艺复兴的先驱)

达o芬奇:意大利,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英国,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上述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

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生物知识点:被子植物的一生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英语知识点:主+谓及物+复合宾语宾+宾补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主+谓(及物)+复合宾语(宾+宾补)

1.当时我看到那些孩子在河边玩。

2.我们正在使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美丽。

3.当我到达教室时,我发现里边没有人。

4.昨天下午在公交车上我的钱包让人给偷了。

5.我注意到凯特整个早上都在图书馆里看书。

6.父亲叫我给他带些报纸来。

Key:

1.Isawthekids/childrenplayingbytheriveratthattime.

2.Wearemakingourcountrymoreandmorebeautiful.

3.WhenIgottotheclassroom,Ifoundnobodyin.

4.Ihadmywalletstolenonabusyesterdayafternoon.

5.InoticedKatereadinginthelibraryallthemorning.

6.Fatheraskedmetobringhimsomenewspapers.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核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核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之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1.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3、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作用: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4、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作用:集体经济直接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和扩大就业有重要作用。

7、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国家保护个体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8、我国的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什么?它由什么决定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9、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它由什么决定?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一分配制度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10、如何分好社会财富蛋糕。(就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提建议)。

①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分配是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③改革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

④打击、取缔非法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文化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花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生物的学习,下面是老师对花的知识做的详解讲解,大家认真看看下面讲解的内容哦。

1.花的结构:一朵完全花由花柄、花托、花被和花蕊组成,其中花蕊与果实、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的主要部分。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有花丝和花药,花药中有花粉,内含精子;雌蕊有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里有胚珠,内含卵细胞。

2.花作为植物的重要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形成果实和种子。而果实主要是由雌蕊中的子房发育而成的,种子则是由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的,这一过程必须有雄蕊产生的花粉来参与,因此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3.当花的各部分都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露出来,就叫开花。开花以后,就会传粉,开花和传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4.人工辅助授粉:通过人工的方法给植物进行辅助授粉,从而弥补自然传粉不足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五年计划”时间表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

为什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间有3年的空白时间?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期间遇到了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个方针是1960年8月周恩来、李富春主持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提出来,经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后来,中央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坚决的全面的调整。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开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迅速恢复的转机。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从当年起,再用二三年的时间,继续实行"八字方针"。在这之后的三年调整时期,除继续改善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之外,着重是加强现有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适当组织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这就是3年调整时期。也就是为什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3个五年计划中间有3年的空白时间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多哈交通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卡塔尔唯一的一所大学“卡塔尔大学”位于多哈近郊。设有教育、人文、理工、法律、工程、经济管理、技术等7个院、系和一些科研实验中心。

多哈公路路况很好,卡塔尔车辆靠右行驶,市区内少红绿灯多转盘,通过转盘时须让转盘内左方车辆先行,车速较快,限速为50公里/时—120公里/时,前排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多哈的警察非常严格,市区多个路段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并有移动雷达测速设备,对违反交通规则者处罚严厉,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另外,卡塔尔没有铁路,公共交通不发达,也没有自行车。多沙丘和荒漠,地形较复杂,容易迷失方向,车辆容易陷在沙丘上,不过城市并不大,步行就可以逛遍。多哈国际机场(DOH)

机场距离市中心5公里,拥有超过20个国际航班,最有名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卡塔尔航空。多哈许多酒店均可在机场大厅预定,豪华出租车(橙白相间)排列整齐,能把游客载到市中心。

总结:多哈,也叫贝达,是卡塔尔国首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面一个小半岛的东部沿海,波斯湾著名的海港,是卡塔尔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国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也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全文共 1649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刚果河水系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刚果河左岸支流多发源自安哥拉、赞比亚;右岸支流多发源自喀麦隆、中非,干流流经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

源流赞比西河向西南流480公里,经班韦乌卢(Bangweulu)湖沼泽地带后,称卢阿普拉(Luapula)河,为赞比亚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界河;再向北流560公里进入姆韦鲁(Mweru)湖(该湖最大长度122公里,平均宽约50公里),出姆韦鲁湖至安科罗城的河段称卢武阿(Luvua)河,向西北流350公里,在安科罗附近汇入卢阿拉巴(1ualaba)河。从源流谦比西河算起,卢武阿河全长1512公里,总流域面积25万平方公里。

过基桑加尼(Kisangani)后称刚果河,经博约马(Boyoma)瀑布向西北流,后转向西南流,在金沙萨以南为一系列峡谷,急滩和瀑布,于博马(Boma)附近汇人大西洋。

由河源至基桑加尼(Kisangani)为上游,长2200公里,该河段自南向北流经高度不等的高原和陡坡地带,水流湍急。从基桑加尼至金沙萨(Kinshasa)为中游,长约1700公里,流经地势低平的刚果盆地中部,支流众多,河网密布,河道纵坡平缓,水量丰富,水流平稳,河面变宽。基桑加尼处河宽800米,往下河面展宽至4~10公里,有的地方可达14公里,水深在10米左右。

因中游河水流速缓慢,形成许多辫状河道,河中有沙洲和岛屿,沿岸多沼泽和湖泊,有众多支流汇入。金沙萨向西南到大西洋岸为下游,长360公里,先穿越100多公里的峡谷地带,河宽收缩到400米以下,最窄处仅200余米,形成一系列瀑布,组成世界著名的利文斯敦瀑布群。从马塔迪(Matadi)往下,河道扩展,河宽水深,水流分汊,河口处宽达数公里。

刚果河的上游位于赞比亚境内东非大裂谷的高地山区,源头称谦比西河,过姆韦鲁湖后称卢阿普拉河,向北与发源于坦噶尼喀湖的卢阿拉巴河汇合后,过了基桑加尼附近的斯坦利瀑布后称为刚果河,折向西流,进入中游。上游地区多湖泊和沼泽。进入中游后,刚果河逐渐改向西南,接纳多条支流,最后与乌班吉河合并,进入马莱博湖,金沙萨和布拉柴维尔隔湖相对。

总结:金沙萨以下,进入下游。下游刚果河切穿晶山山脉,河面变窄,多峡谷、急流和瀑布,经过马塔迪和博马,在姆安达小镇边入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技术发展人类未来影响

首先,在生物技术从不成熟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要经过很多的实验,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难保不会出现问题,说不定会因为一时的失误科学家自己创造出了新的物种,因为这种新物种的适应能力太强了,会取代很多旧的物种,造成生物的大灭绝.并且现代的生物技术已经出现了这种问题,基因工程研究出的新小麦品种,如果给其它品种授粉的话,产生的种子无法发芽或无法正常发芽.

第二,如果未来的某一天,生物技术也可以用于人类的改造,必然会产生一大批新的更适应未来要求的人,那么传统意义上没有经过改造的人类要怎么办呢?也许会因为不再有合适的工作更失业,然后找不到配偶,就这样一点点的被自然界淘汰;也许会出现另一个“希特勒”,对已经落后的传统人类进行一次种族灭绝的大屠杀.

如果更糟的话,这种技术首先被恐怖分子掌握了,制造出新的病毒品种,而现在的医学技术对从未出现过的病毒是无能为力的,一旦新的病毒品种失去控制,被消灭的就不再是一部分人类而是全人类了.也许连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也会受到波及,因为这种病毒并不是在自然进化的情况下产生的,也许所有生物都会被感染,然后出现几乎所有生物一起灭绝的惨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东晋的艺术成就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书法:"书圣"王羲之,东晋时期人,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其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

绘画:顾恺之,东晋时期人。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材料分析题: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1)材料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下的诏书?如何评价这位皇帝?

北魏孝文帝的诏书;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2)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他改革的哪项具体措施?改说汉语

(3)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4)如何评价这次改革?

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南水北调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2]: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规划调水规模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总结: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积漂絮成絮片)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成为"蔡侯纸"。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医学:"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黑土形成条件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

母质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这些母岩母质中丰富的斜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有利于黑土的发育。据报道,印度黑土的母岩为:从玻璃质玄武岩到粗粒玄武岩、泥质石灰岩等多种母岩。中国黑土涉及的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玄武岩、第三纪河湖相沉积物以及近代河流沉积物等,但以石灰性母质为主。

地形

黑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坦地貌面(如高原面、平原和台地)或低洼地(坡地下段及盆谷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地形坡度一般不超过2—3°,但有些地区(如火山地区)坡度达15—16°,也有黑土发生。中国黑土多分布在低平洼地,但在一些低丘、台地上也有发育,如福建漳浦县和龙海县沿海、广东省海康等地。黑土分布区常可见到特殊的土壤发生地形——粘土小洼地(gilgai),这是一种小盆和小丘组成的微地形,起伏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水平距离2至100米,是因不同的内压力而引起地表面弯曲。粘土小洼地在各地出现的频度不同。

气候

黑土在热带、亚热带以至温带均可发生,分布区气候的最普遍特征是季节性干旱,但旱季的长短各地相差很大,包括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一年内只有一两个月湿季的较干旱气候和只有几星期水分不足的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少至150毫米,多可达2000毫米,但多数为500—1000毫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一般为15.5—16.5℃。

时间

黑土母质的绝对年龄可始自全新世至更新世之间,在基岩上发育的,则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或更早;而在经运移的土壤物质或其他沉积物上发育的,则在中更新世或更迟。黑土的相对年龄属于幼年,原因如下:许多黑土是在冲积、湖积以及火山物质等近期母质上发育的;黑土的自翻转作用是使其保持幼年性的另一个因素;在半干旱气候区,由于缓慢的风化速度限制了剖面发育;基性母质不断释放出丰富的Ca、Mg盐基使土壤中蒙脱石矿物保持稳定;在坡地,则因迅速的剥蚀作用,表层不断遭冲失,使土体保持浅薄和幼年状态。

植被

黑土在自然条件下的典型植被是草地或热带稀树草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西亚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西亚

1、重要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亚、非、欧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海)之间。(见世界地理P41图)。

2、认识两个海峡:

⑴、土耳其海峡:黑海和地中海的通道;

⑵、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海和阿拉伯海的通道,被称为“石油海峡”。

3、干旱的农牧业:

⑴、西亚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所以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⑵、著名的畜产品:土耳其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羊羔皮、羊毛地毯(阿富汗、伊朗)。

⑶、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枣椰树——椰枣(伊拉克居世界首位)。

4、阿拉伯国家:

⑴、西亚地区是阿拉伯世界、居民是阿拉伯人(白色人种)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

⑵、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

①、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圣城;

②、巴基斯坦的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圣城。

5、石油库:

⑴、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最多的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⑵、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

⑶、石油特点及输出地区或国家:

①、特点:储量大,埋藏大,出油多,油质好。

②、输出地区或国家:

往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往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