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框架精彩20篇

在国庆节这一天,很多人包括外国对于我们的关注度都非常高,而在这一天举行阅兵仪式也是展现国威和军威的最佳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阅兵是什么时候,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5354

文章

139

篇1: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旧民主主义

全文共 1518 字

+ 加入清单

1、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4、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5、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中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图

6、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略中国,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7、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前期)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有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企业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8、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称戊戌变法,在变法中只有湖南督抚陈宝箴支持变法,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即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这次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0、1894年,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孙中山、黄兴的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为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春,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912年4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到北京;1915年,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反对段祺瑞。

13、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他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兴办的最早国立大学,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制订新学制,普遍兴办学校,宣布废除科举制。

14、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5、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于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地点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3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五四运动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武昌起义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武昌(武汉三大重镇之一)。武昌起义不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

3.结果:成功。仅一个多月后,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4.地位:是辛亥革命的开始,也是辛亥革命的高潮。

5.影响: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②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

局限: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地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失败原因:(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

(3)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8.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根本行不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现代中国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全文共 193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984~1918)。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持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乱又取得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年)。一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英法实力大减,德奥战败,俄国发生革命,美国成为世界首富,日本实力大增。因此,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美国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采取直接行动,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同时,它们又支持蒋介石发动政变,确立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美国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它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而日本则加紧推行"大陆政策"。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排斥了美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随着日本推行独霸中国和南下侵略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国侵华战争,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他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为控制中国,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它一方面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加紧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形成了独占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还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美国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侵华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一.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摆脱困境,富国强兵。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二.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洋务运动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①购买外国机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②筹建新式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③开办船政学堂,派遣学生到英国、法国深造。(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④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革封建制度

评价洋务运动(重点掌握):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性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已无法实现清政府统治的目的

洋务运动意义: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②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③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的经济侵略。④为近代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P30

三.轮船、铁路、电报业的出现--1、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当时中国最大民用企业之一);2、1887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3、1893年唐胥铁路通车;4、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天津电报总局(近代规模最大电报局)

四.爱国知识分子--1.状元实业家张謇抱实业救国志向,创办大生纱厂;2.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启示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近代中国社会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代表中国的沉沦,积极的表示中国的崛起。首先,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享有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次,在社会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一方不仅有地主阶级,还有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仅有农民阶级,还有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都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第三,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第四,在阶级结构上,从原来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为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第五,在经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第六,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外交上也备受列强欺凌,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就是明显的例证。第七,外交和国防观念逐步更新。外交上从原来的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转变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也发生了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举的转换。鸦片战争之前的很长时期内,历代封建王朝只注意边防,防范周边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对中原以农耕为生的汉族的侵扰,对东南部的大海依为天然屏障,很长时期内未加设防。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主要从海上入侵,清朝海防薄弱,水师装备陈旧简陋,根本无法与船坚炮利的列强匹敌。中法战争中,陆战取胜,海战失利,法舰得以横行海上,封锁台湾,对中国构成很大威胁。此后,清政府加快海防建设,体现了由忽视到重视海防建设的变化。第八,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第九,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变。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百年巨变给我们以诸多启示: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⑥采用公元纪年;

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之愚昧与残暴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义和团的行为除了杀害无辜的外国人外、也直接造成许多无辜的中国人(数量远超过洋人及教民)受害,而且针对对象从光绪帝(所谓一龙)、李鸿章、奕匡(所谓二虎)、京官大臣(所谓十三羊,或谓三百羊,宣称京官除十八人外全应杀[4])至洋人、教民、普通百姓(所谓十毛),无法无天,除屠杀外,也奸淫据掠[3][4],其不人道处比八国联军更甚,不论以中外的传统道德观点来看、义和团的行为实属野蛮残暴。如据当时记载:"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则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未匝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义和团之杀教民毛子也,备诸酷虐,锉舂,烧磨,活埋,炮烹,支解,腰杀,殆难尽述。京西天主堂坟地,悉遭发掘,若利玛窦,庞迪我,汤若望,南怀仁诸名公遗骨,无一免者。胜代及本朝御碑,皆为椎碎。保定属有张登者,多教民,团匪得其妇女,则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体,以为笑乐。"

编辑推荐:义和团运动汇总

台湾人(不分统独)及许多海外华人对义和团的评价极差,义和团已经成为迷信及暴力的象征,更成为骂人用语。义和团几乎是找无辜者泄愤,不但受害的外国人多属无辜,更有许多中国人直接受害,唐德刚将义和团与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武斗相提并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梵蒂冈"封圣"事件中(名单系由台湾教团推荐)[来源请求],大多数被"封圣"的圣徒是义和团运动中的"殉道者",但在中国方面看来则视其为帝国主义的帮凶,这也凸现了教廷方面与中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事后梵蒂冈教皇曾为封圣日与中共十一国庆撞期而道歉,但无意改变封圣的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育--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办学宗旨:以人为本课程内容:中西结合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意义:其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废科举,兴学堂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发展:各地逐步建起新式学堂

意义: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利于社会发展,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划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

为什么说废科举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答:1)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2)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3)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

三、《申报》19世纪70年代创办于上海特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内容丰富

申报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商务印书馆地位: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四、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特色: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发起辽沈战役

主要作战地区:锦州战术:"关门打狗"(打下锦州,就可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结果:歼灭敌军47万多人,解放东北全境意义:第一次取得对国民党军数量上的优势。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结果:1949年1月,解放军全歼被围之敌

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该诗描绘什么情景?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

答:淮海战役中人民支援解放军前线作战的情景。因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共领导下与美蒋反动派作战,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广大人民为早日获得解放,于是自发组织积极协助我军作战。启示我们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部署,秘密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31日战略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主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

主要作战地区:张家口、天津战果: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意义: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3、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局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自南京解放以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鸦片战争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瓜分狂潮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背景

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度,资本输出在经济侵略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更迫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的同时,也更加剧对中国的侵略。

主要史实

(1)19世纪60-80年代的边疆危机: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入侵滇藏。

(2)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由于清政府腐朽落后和推行妥协退让路线,导致"不败而败"。《中法新约》签定,法国达到侵略越南的目的,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法国还取得修路的权利,这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开了一个先例。

(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这以后,列强侵华方式、相互关系、中国民族危机程度、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人民的抗争和探索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日本逼迫中国同意其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破坏,独立自主地位进一步丧失。迟来一步的美国要求利益均沾,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这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之后,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并加紧和扩大侵华步骤。"门户开放"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为进一步瓜分中国,西方列强联合侵华。最后虽绞杀了义和团,但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使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策略,转而完全操纵清政府实行间接的殖民统治。〈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性质也完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九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5.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清朝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第二十课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⑴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加深了民族危机。

⑵领导人: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⑶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⑷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⑸发展: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

⑹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到9月)

主要内容:①政治上,改革政治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工矿企业;(有利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⑺结果:1898年9月,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历时103天。

⑻影响:①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②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九课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国民革命运动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一、国民革命运动

1.社会背景:国民痛苦。

2.各党反应:(1)共产党:中共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背景: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4.目的:反帝反封建。

二、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地点:广州黄埔;时间:1924年5月;

(2)人物:孙中山是创建者和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4)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时间:1926年-1927年;主体:广东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

(2)目的: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3)讨伐对象及顺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5)胜利进军的成果:①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后,又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②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6)胜利的根本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来,南京政府统治全国。

2.性质: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

3.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北伐战争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⑴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⑵目的:①直接目的: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②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⑶代表人物:中央:奕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⑷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最早创办,洋务运动的开端)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曾国藩;洋务派创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远东最大造船厂)

②后期,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2、筹划海防: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宗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⑸失败标志: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破产。

⑹评价:①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国轮船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民主”与“科学”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1.旗帜(口号):"民主"与"科学"

2.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3.影响: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