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汇集20篇】

浏览

4656

文章

139

篇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九课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五个阶段:

A.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E.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A.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

B.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如下)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爆发:日本军队炸毁沈阳北郊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攻占沈阳

结果: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针,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伪满洲国成立,局部抗战开始。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早有预谋并精心策划的,占领中国东北,再独占中国,进而称霸世界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日本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困境,日本加紧侵略步伐。

意义: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日的开始

2、不朽的民族战歌--义勇军进行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侵略魔爪深入中国华北地区。

意义: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3、西安事变(1936.12.12又叫"双十二事变")

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背景: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华北局势危急,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原因:①华北局势危急,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根本原因)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坚持剿共(直接原因)③中国共产党希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④张学良、杨虎城有爱国之心。张对日本有家仇国恨。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促使国民党内部分化

解决: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和平解决的原因: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血肉筑长城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血肉长城

1.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

(2)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3)总指挥:彭德怀

(4)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地位: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中共七大召开(1945年4月延安)

(1)主要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历史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百年民族屈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背景(原因):1.袁世凯卖国独裁破坏共和(政治)2.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经济,根本原因)3.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旧思想产生激烈碰撞,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知识分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选国民思想才能救中国(思想文化,直接原因)

背景:1.辛亥革命后,民主专制没有真正实行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在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新出路

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创办《新青年》旗帜:"民主""科学"

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口号:打倒孔家店

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巨匠;《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特点是深刻批判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影响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1.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2.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

对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白话文的意义:有利于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

近代化特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文化,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同时救亡图存贯穿其中

感悟(结论):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③国家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建军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起义。

占领南昌→南下广东→转战失败→转移到广东,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

失败启示: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新在独立的领导权、创建人民军队、斗争方式的改变)

2、革命摇篮井冈山背景:1927年,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攻打长沙,损失严重

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4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率领部队胜利会师,建立了工农革命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的开始。

3、红军不怕远征难

原因:党的错误领导,红军在反击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时失利,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迫进行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1935.1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挢→翻雪山→过草地→北上→1935年10月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胜利:1935月10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目的: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内容: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戊戌变法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之东南互保与辛丑条约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国宣战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作总统支撑局面。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而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同时,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为全权特使,与各国和谈。

1900年10月,李鸿章抵达北京,向八个占领国展开谈判。当中俄国志在另约取得中国的东北;德、法、日、意皆有瓜分中国领土的想法;但英、美则以商业为重,希望保持在华的贸易利益,对俄国的扩张存有戒心,故此反对各国的领土要求。李鸿章从国际法上,提出义和团为叛逆,皇室之前的宣战诏令是被挟持之下发出;不承认中国与十一国交战;事件是外国派兵来华助剿叛乱。故此各国无割地的理据,而中国则只有赔偿军费的义务。最后达成的《辛丑条约》的正式名称,亦只是一个中国与十一国之间的赔偿协定(SettlementProtocol),而并非交战国之间的正式和约(PeaceTreaties)。至今,西方国家仍然以"拳民暴乱"(BoxerRebellion),来称呼整个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事件。

1901年6月11日,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戕害凌虐"的以下45个城镇文武考试五年:山西省太原府、忻州、太谷县、大同府、汾州府、孝义县、曲沃县、大宁县、河津县、岳阳县、朔平府、文水县、寿阳县、平阳府、长子县、高平县、泽州府、隰州、蒲县、绛州、归化城、绥远城;河南省南阳府、河内县、郑州、光州、陈州府;浙江省衢州府;直隶省北京顺天府、保定府、永清县、天津府、顺德府、望都县、获鹿县、新安县、通州、武邑县、景州、泺平县;东三省盛京、甲子厂、连山、于庆街、北林子、呼兰城;陕西省宁羌州;江西省鄱阳县;湖南省衡州府。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给予总计4.5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这个数目的意味着要向每个中国人惩罚一两白银。赔款的总值按当时银价,约为3亿330万美元。这笔赔款金额过于庞大,后来美国改变策略,主动退还了部分赔款,应付赔款2444万,美国将当时尚未付足的1078万从1909年1月起退还帮助中国建立海外留学教育系统以培养亲美势力。最初称为"清华学堂",为留美预备学校,即后来清华大学的基础,成为后来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英国后来也退还了部分赔款。

编辑推荐:义和团运动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⑴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为《新青年》。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

⑶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⑷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⑸主要内容:①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主要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了十月革命。)

⑹评价: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②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底)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全文共 193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984~1918)。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持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乱又取得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年)。一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英法实力大减,德奥战败,俄国发生革命,美国成为世界首富,日本实力大增。因此,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美国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采取直接行动,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同时,它们又支持蒋介石发动政变,确立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美国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它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而日本则加紧推行"大陆政策"。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排斥了美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随着日本推行独霸中国和南下侵略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国侵华战争,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他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为控制中国,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它一方面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加紧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形成了独占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还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美国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侵华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中国。他们因为热切执行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发布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威廉二世的这段讲话是对5世纪匈奴入侵欧洲的回忆。後来这段话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人借用来贬损他们的德国敌人。德军因四出掳掠,而倍受批评。

俄国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更另外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进占中国东北。北路俄军8月攻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9至占领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占据营口,10月占领沈阳,10月6日两军会师,占据了东北全境。

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911年辛亥革命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⑴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组织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④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⑵辛亥革命:

①标志: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②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A.既有成功的一面: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重大历史意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B.也有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窃取,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侵略与反抗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鸦片战争

1、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走私鸦片,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

2、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禁烟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3、1840年6月,英国侵略中国,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1842年,英国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内容: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割地)2、赔款2100万元;(赔款)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放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协定).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1856年,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了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大肆抢劫并焚烧。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外国侵略者。《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万平方千米领土。

4、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占领南京,李秀成带领太平军在青浦打击洋枪队。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三课:收复新疆

1、19世纪60、70年代,英国和俄国都想争夺新疆,6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

2、李鸿章主张海防放弃塞防,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进入新疆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中国收回伊犁.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左宗棠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西方主要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与各自特点

全文共 2069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是侵华的急先锋。它率先以鸦片和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租界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此后,英国一直是以武力为后盾扩大侵略权益,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直到19世纪末,它奠定了在中国的侵略基础后,才减少使用武力,转而主要采用政治、经济等"和平"手段去维护和扩展在华权益。但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侵略,英国始终把获取各种"通商"特权作为侵华的首要目标。因而,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英国的对华贸易在帝国主义列强中始终名列榜首,它在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战后,这个曾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开始衰落,特别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它在中国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到40年代,它在侵华问题上逐渐成为美国的追随者。

紧随英国炮舰而来的是美国。19世纪中叶,美国还算不上世界强国,对华侵略是作为英国的伙伴出现的。它往往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来掠夺中国。这一侵略方式随着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发生变化。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美国高举"利益均沾,机会均等"的旗帜,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开并占领全中国的市场。由于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宴席中的迟到者,并且在当时还不是军事大国,"门户开放"便成为美国反对其他列强瓜分中国的旗帜。然而,一旦美国成为经济大国后,它就不再满足于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门户开放"也就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了。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头号帝国主义国家,中国的门户只向美国一家开放。

法国是侵入中国较早的国家之一。1844年,法国专使拉萼尼强逼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这个条约与其他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明显差异是,作为天主教国家的法国强迫清政府取消了对天主教的禁令,获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中国人不触犯毁坏教堂的特权。此后法国又攫取了更多的传教特权。这样,披着天主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就成了法国侵华的重要特点。当然,这并不妨碍法国侵略者以赤裸裸的武力手段威胁乃至侵略中国。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19世纪中后期,在侵华规模上,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西方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华地位逐渐下降。

在近代中国,沙俄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穷凶极恶的领土扩张是沙俄侵华的主要特征。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乘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机,积极推行掠夺中国领土的殖民政策,它使用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等卑劣手段,先后吞并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世纪末,沙俄率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租旅顺、大连,划中国东北为势力范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沙俄又企图趁机兼并中国东北,建立所谓的"黄俄罗斯",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沙俄的这一侵略计划才未得逞。但沙俄掠夺中国领土的野心始终不死,辛亥革命后,它又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地区,煽动外蒙古独立。1917年沙皇政府被推翻,俄退出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行列。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1861年才与中国签订《通商条约》。但它并不甘心落在其他国家之后,特别是19世纪末成为强国后,它在中国扩张势力的愿望更为迫切。1895年,它与俄、法联合干涉还辽,企图以此向清政府邀功索赏,以加强其在华地位。1897年,它强占胶州湾,加快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它是一个主要的参与国,它的将军瓦德西还做了八国联军的司令官。此后,德国卷入欧洲战争,无力顾及远东,并因在一战中战败而退出了中国。但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中,作为法西斯德国又与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异乎寻常的关系,在中国取得了特殊的地位。虽然这时德国在华势力还不能与日美英等国相提并论,但它对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改革和重工业建设却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抗日战争初期的"陶德曼调停"更显示出它在中国的特殊地位。1938年,德国因联合日本共同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承认伪"满洲国",中德外交关系中止。

日本是最后一个侵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代中日两国政府正式接触发端于1870年,比英美等国晚了约30年,但是日本后来居上,很快就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华势力和影响迅速增长,成为列强在华角逐的重要角色。一战期间,日本进兵山东,提出"二十一条",呈现独霸中国的进攻势头。此后,日本侵华步伐越迈越快,到20世纪30年代初,它已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敌人。从1871~1945年的75年中,日本侵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割占中国领土,这与沙俄有相同之处,但日本又制造了花样繁多的变相占领和间接统治的方式:除了武装侵略,建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等其他列强都采用的方式外,还采用扶植汉奸,建立傀儡政权以及强化和扩张铁路附属地等方法。因此,日本对华侵略活动最为凶残、野蛮,当然,它的下场也最可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被中国人民和反法西斯各国击败,其侵略势力被中国人民赶出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为了加强君主****,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为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大兴“文字狱”。

第十八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军队被迫投降。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清王朝后期的统治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统治特征

1.对外妥协,主权沦丧,中国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被迫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对内加紧搜刮、残酷剥削,镇压人民的反抗。1862年,中外"和好"局面形成,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镇压维新派;1900年中外勾结镇压义和团运动;20世纪初,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

3.清政府中央权利机构变化。在中央,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开始掌权;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集团崛起,并逐步控制地方军政大权,清政府的专制集权体制开始受到冲击。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清廷内部矛盾的家剧,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的崛起,加上列强的压力,1911年11月,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满洲贵族的统治地位被北洋军阀取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4.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调整政策进行自救。改革机构。如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19世纪90年代地主阶级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这已是其覆灭前的挣扎。这些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中国新的近代化气息,但最终因其死守旧体制而失败。

原因分析(造成清政府上述特点的原因)

1.国际因素和中外力量对比的影响。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逐渐扩大和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已然落后的封建制度下,清政府仍抱残守缺,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

2.国内形势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更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人民运动不断兴起,尤其太平天国运动,是导致清政府内部变化和调整政策的重要因素。

3.清政府自身的变化:如辛酉政变后,慈禧等议和势力上台、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化、汉族官僚的疑心等。由于封建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新的经济因素和积极力量弱小,无法使清政府力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清王朝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体制,总体上有饽于历史潮流,终归会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民主”与“科学”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1.旗帜(口号):"民主"与"科学"

2.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3.影响: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国民革命运动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一、国民革命运动

1.社会背景:国民痛苦。

2.各党反应:(1)共产党:中共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背景: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4.目的:反帝反封建。

二、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地点:广州黄埔;时间:1924年5月;

(2)人物:孙中山是创建者和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4)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时间:1926年-1927年;主体:广东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

(2)目的: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3)讨伐对象及顺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5)胜利进军的成果:①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后,又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②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6)胜利的根本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来,南京政府统治全国。

2.性质: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

3.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历届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及其实质

全文共 1883 字

+ 加入清单

1.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

雅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虚骄自大。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失败,使清政府的尊严丧失殆尽。但总的来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虽然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可从骨子眼里并不服输,对于条约束缚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天朝上国"和自大主义并末放弃。当时虽有一些有识之士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研究,但统治阶级中大多数是不知道而且有的是不愿意知道的,仍然顽固地坚持"天朝上国"的那一套。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过去把英美等国视为夷狄,野蛮如禽兽一般,现在却认为他们不是心腹之患,并可以羁縻联络,结为朋友,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去把签订条约视为临时撤退洋军之计,现在要执行条约,以信取人;过去对于西方的武器军火、轮船机械是一方面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害怕,现在开始提出要学习洋人的洋枪机械并以此作为"自强"的基础,以"自强"来抵御外来的侮辱;过去坚持不许外国使节驻北京,现在外国公使可长驻北京;还专门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自1860~1884年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的"执行条约"、"促使和局"的外交政策,保持了近20多年的"和平"。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兴起,差不多与日本明治维新在同一时期搞"自强"运动。但学习外国变成了依赖外国,结果失败了。同时"执行条约",却使外国在华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从掌握海关、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独立,到内河航行、设立租界、干预财政权等,中国逐步降为半殖民地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中国进一步被帝国主义所控制。《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帝国主义利用在中国的特权,掠夺廉价而丰富的原料,剥削中国劳动力,免去一切税收,霸占中国市场,把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家庭副业逼上破产的道路,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各自强占中国领土,用租借地、势力范围等方式分割中国。清政府对败于日本非常不甘心,于是在外交上采取了联俄反日的重大行动。但是俄国并不是一个要与中国结盟的对象,联俄恰恰是"引狼入室",遗害无穷。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完全由过去的盲目排外变为彻底投降,实际上成了各国在华维护其特权的代理人。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培养自己的势力,也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形成奠定了基础。严格说来,这一时期清政府已无外交可谈了。

2.北洋军阀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立即扶植袁世凯上台,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但袁世凯的卖国的复辟帝制活动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护国运动的爆发,破灭了袁世凯的帝制梦。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的总工具,于是各自寻找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扩张侵略势力,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这时北洋军阀分成直、皖、奉三系。另外还有割据几省或某一省的大小军阀,他们都有帝国主义作后台,为了争权夺利,造成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毛泽东指出:"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斗争"。

3.南京国民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英美帝国主义为靠山,疯狂掠夺人民,确立起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垄断统治。30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蒋介石集团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后又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围剿革命根据地。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会战,但由于执行片面抗战路线,节节败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总的说来,由于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危及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有矛盾的一面。但是中国历届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又在镇压中国人民方面达成了一致,出现了和好与勾结。从双方关系的基本内容来看,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勾结也有对抗,但勾结是主要的。这是因为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人民革命。从双方关系的演变来看,自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总的趋势是从对外疑惧、在抵抗与妥协中摇摆不定到最后完全屈从于外国侵略势力。此后,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以一定的国家为靠山,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进入"蜜月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