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条约(精彩20篇)

浏览

4201

文章

140

篇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九课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辛丑条约的影响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我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1.一国两制:(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2)含义: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3)地位: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和澳门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分别是紫荆花红旗、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3)前提:一个中国。(4)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4)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5)日益密切的交往: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往来以及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6)有利条件: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之庚子事变

全文共 1710 字

+ 加入清单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交战场面1899年冬,山东肥城发生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卜克斯被杀案件,在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毓贤被清廷免职。新任巡抚袁世凯带领北洋新军在山东大力镇压义和团。毓贤离职后到北京觐见慈禧太后,向她提出招安义和团;之后获得调任山西巡抚(他在后来的任期内先后亲自下令诱杀、捕杀了超过150名传教士和他们的家眷,参见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国近代史》)。戊戌政变后完全控制朝廷的慈禧,对西方反对她废黜光绪感到十分不满。

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直隶总督裕禄于是由本来剿灭义和团,转变成扶助义和团。除了向团民发放饷银外,裕禄还邀请义和团的首领大师兄到天津开坛聚众。于是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慈禧派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刚毅和顺天府尹赵舒翘到涿州调查。结果刚毅回京后,向慈禧报告"拳民忠贞,神术可用"。朝中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亦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开战。

5月28日,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ClaudeMaxwellMacDonald有感使馆区有危险,要求泊在大沽附近的17艘外国战船增援。337名外国水手及陆战队员于5月31日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京,防卫使馆区。另外89名德国及奥国陆战队员于6月3日抵京。

6月9日,慈禧调董福祥的武卫后军进城,驻扎在天坛和先农坛附近。董军中不少士兵参加了义和团。

6月10日,端郡王载漪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义和团拳民于同时开始大举入京。最多时北京的拳民超过十万。是日起,北京外国使馆对外通讯断绝。

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甘军所杀,被开腹剖心。驻天津的各国领使组织二千人的联军,由英国的海军司令西摩尔(EdwardSeymour)带领,乘火车增援北京十一国公使馆。因为铁路被拳民破坏,西摩尔受阻于天津城外的杨村、廊坊一带,与清兵及义和团展开战斗不利,退回城中,致使第一次试图解除清兵和义和拳民对公使馆的围困失败。该战事被清政府及义和团认为是一次抗击外敌的重大胜利,并被命名为"廊坊大捷"。

6月13日,义和团进入内城,当天烧毁孝顺胡同亚斯立堂、双旗竿(今外交部街西口外)伦敦会、八面槽(王府井)天主教东堂、灯市口公理会、东四五条西口的美国福音堂、交道口二条长老会、鼓楼西鸦儿胡同长老会、西直门内天主教西堂、西四羊肉胡同基督教堂、石驸马桥安立甘会、宣武门内天主教南堂共11所教堂。有3200名天主教徒逃入(有42名法兵占据)天主教北堂,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东交民巷的使馆区。拳民在北京放火烧掉教堂和一切与西洋有关的事物。

6月15日,军机处曾一度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

6月16日,前门一带约千家(一说四千家)商铺因老德记西药房大火而被烧成废墟,正阳门楼、北京24家铸银厂也遭烧毁。拳民同时四处破坏教堂攻击教民,庄王府前大院被当成集体大屠杀的刑场。除了屠杀教民外,义和团更滥杀无辜,诬指许多市民(包括许多妇女小童)为白莲教而烧死戮死,如据当时目击者记载:"乡民适趋市集,七十余人悉絷以来;伪饰优伶冠服儿童戏物,指为白莲教;下刑部一夕,未讯供,骈斩西市。有妇人宁家,亦陷其中,杂诛之,儿犹在抱也";也有被公报私仇而杀者,如扶持义和团的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的好友副都统神机营翼长庆恒一家大小十三口因被寻仇于七月初被全部杀害。而义和团民的不同派别也互相武斗残杀。义和团、京师禁军和甘军也肆意奸杀妇女,不计其数。除了屠杀奸淫外,义和团及清军也掳掠洗劫商户平民,并将赃物公开拍卖。当时的权贵之家也不能幸免,如吏部尚书孙家鼐、大学士徐桐的家都被抢掠,徐桐(时年八十)更被义和团民拖出批斗。是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一度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

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慈禧收到此消息的同时,得到虚假情报,以为外国的要求她归政于光绪。慈禧态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转为支持义和团及向洋人开战。命刚毅、载漪、载勋、载濂、载澜统领义和团,载勋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

编辑推荐:义和团运动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第八课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推举为"总理".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又称辛亥革命.

3、1911年12月,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职;但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

4、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活动的兴起:背景--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标志: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创办《新青年》杂志.两大旗帜--"民主"与"科学".

2、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4、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赞扬十月革命,还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简介

全文共 2104 字

+ 加入清单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根据教会方面的统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有统计。义和团进据北京时也有奸淫据掠的劣迹。义和团事件通常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这两件事合在一起。义和团的参与者被称为"拳民"。义和拳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清人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观点为现今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1898年由赵三多首次提出)。

教案一般指清朝末年中国境内牵涉基督宗教教会的社会事件(常引起争讼、暴力甚或演变为外交事件)。义和拳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北的山东和河北,正是教案频仍的地区,义和拳活动与教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失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Niez)及理加略(Richard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

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1898年3月,拳民活动在山汤加剧。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义和团四处烧教会、杀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和之前失败的"洋务运动"。在义和团的积极排外下,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罗稷臣星使之弟熙禄,自河南赴津,有洋书两箱,不忍割爱,途次被匪系于树下,过者辄斫,匪刀极钝,宛转不死,仰天大号,顾以为乐;一仆自言相从多年,主人并非二毛,亦为所杀,独一马夫幸免。其痛恨洋物如此。"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义和团传单抄本,声称干旱是因为教堂遮蔽天空,外国人俱是乱伦所生,并以蓝眼睛为证;灭洋的方法除了练拳外,就是拆铁路,拔电线杆。"其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仙

男无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神发怒仙发怒一同下山把道传

非是邪非白莲念咒语法真言

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诗曰

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

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

"

-右传云山东圣府抄传

教案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众,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

仇外心态

清末华北地方经济破产,传统社会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总之,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仇视的对象。

谣言

当时社会有许多诋毁西方人的谣言,如说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等等,而一般中国百姓一向迷信这类传言,从而人人自危,对西方人及中国教友恨之入骨。

守旧势力煽动

教会除了传教之外也兴医办学、提倡破除陋习(如缠足纳妾)、传播新思想(如宪政、民主),与维新运动一样不可避免会引起守旧势力的仇恨。

编辑推荐:义和团运动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九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5.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清朝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第二十课明朝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表现: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评价: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911年辛亥革命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⑴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组织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④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⑵辛亥革命:

①标志: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②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A.既有成功的一面: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重大历史意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B.也有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窃取,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甲午中日战争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毛泽东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课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⑴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为《新青年》。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

⑶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⑷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⑸主要内容:①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主要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了十月革命。)

⑹评价: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②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启示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近代中国社会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代表中国的沉沦,积极的表示中国的崛起。首先,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享有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次,在社会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一方不仅有地主阶级,还有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仅有农民阶级,还有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都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第三,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第四,在阶级结构上,从原来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为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第五,在经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第六,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外交上也备受列强欺凌,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就是明显的例证。第七,外交和国防观念逐步更新。外交上从原来的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转变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也发生了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举的转换。鸦片战争之前的很长时期内,历代封建王朝只注意边防,防范周边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对中原以农耕为生的汉族的侵扰,对东南部的大海依为天然屏障,很长时期内未加设防。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主要从海上入侵,清朝海防薄弱,水师装备陈旧简陋,根本无法与船坚炮利的列强匹敌。中法战争中,陆战取胜,海战失利,法舰得以横行海上,封锁台湾,对中国构成很大威胁。此后,清政府加快海防建设,体现了由忽视到重视海防建设的变化。第八,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第九,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变。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百年巨变给我们以诸多启示: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历届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及其实质

全文共 1883 字

+ 加入清单

1.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

雅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盲目排外,虚骄自大。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失败,使清政府的尊严丧失殆尽。但总的来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虽然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可从骨子眼里并不服输,对于条约束缚及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天朝上国"和自大主义并末放弃。当时虽有一些有识之士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研究,但统治阶级中大多数是不知道而且有的是不愿意知道的,仍然顽固地坚持"天朝上国"的那一套。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过去把英美等国视为夷狄,野蛮如禽兽一般,现在却认为他们不是心腹之患,并可以羁縻联络,结为朋友,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去把签订条约视为临时撤退洋军之计,现在要执行条约,以信取人;过去对于西方的武器军火、轮船机械是一方面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害怕,现在开始提出要学习洋人的洋枪机械并以此作为"自强"的基础,以"自强"来抵御外来的侮辱;过去坚持不许外国使节驻北京,现在外国公使可长驻北京;还专门设立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自1860~1884年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的"执行条约"、"促使和局"的外交政策,保持了近20多年的"和平"。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兴起,差不多与日本明治维新在同一时期搞"自强"运动。但学习外国变成了依赖外国,结果失败了。同时"执行条约",却使外国在华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从掌握海关、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独立,到内河航行、设立租界、干预财政权等,中国逐步降为半殖民地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中国进一步被帝国主义所控制。《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帝国主义利用在中国的特权,掠夺廉价而丰富的原料,剥削中国劳动力,免去一切税收,霸占中国市场,把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家庭副业逼上破产的道路,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各自强占中国领土,用租借地、势力范围等方式分割中国。清政府对败于日本非常不甘心,于是在外交上采取了联俄反日的重大行动。但是俄国并不是一个要与中国结盟的对象,联俄恰恰是"引狼入室",遗害无穷。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完全由过去的盲目排外变为彻底投降,实际上成了各国在华维护其特权的代理人。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培养自己的势力,也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形成奠定了基础。严格说来,这一时期清政府已无外交可谈了。

2.北洋军阀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立即扶植袁世凯上台,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但袁世凯的卖国的复辟帝制活动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护国运动的爆发,破灭了袁世凯的帝制梦。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控制中国的总工具,于是各自寻找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扩张侵略势力,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这时北洋军阀分成直、皖、奉三系。另外还有割据几省或某一省的大小军阀,他们都有帝国主义作后台,为了争权夺利,造成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毛泽东指出:"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斗争"。

3.南京国民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英美帝国主义为靠山,疯狂掠夺人民,确立起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垄断统治。30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蒋介石集团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亡。后又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围剿革命根据地。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会战,但由于执行片面抗战路线,节节败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总的说来,由于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危及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有矛盾的一面。但是中国历届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又在镇压中国人民方面达成了一致,出现了和好与勾结。从双方关系的基本内容来看,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勾结也有对抗,但勾结是主要的。这是因为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人民革命。从双方关系的演变来看,自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总的趋势是从对外疑惧、在抵抗与妥协中摇摆不定到最后完全屈从于外国侵略势力。此后,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以一定的国家为靠山,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进入"蜜月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七、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邓小平作重要批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第二次鸦片战争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⑴.英法发动战争的原因和借口: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亚罗号事件"(英)、"马神甫事件"(法)。

⑵.沙俄通过一系列条约(主要四个)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

⑶.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军曾三次进攻上海,与淮军、洋枪队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

①.1860年太平军在李秀成指挥下,打击了以美国人华尔为领队的中外反动势力;

②.1862年9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与洋枪队激战,华尔被太平军击成重伤,不久死去;

③.1864年,戈登帅洋枪队进攻金坛,太平军再次大败洋枪队,击伤戈登腿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背景(原因):1.袁世凯卖国独裁破坏共和(政治)2.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经济,根本原因)3.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旧思想产生激烈碰撞,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知识分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选国民思想才能救中国(思想文化,直接原因)

背景:1.辛亥革命后,民主专制没有真正实行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在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新出路

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创办《新青年》旗帜:"民主""科学"

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口号:打倒孔家店

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巨匠;《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特点是深刻批判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影响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1.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2.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

对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白话文的意义:有利于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

近代化特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文化,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同时救亡图存贯穿其中

感悟(结论):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③国家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必备知识点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二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从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元朝时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统一)

表现: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作用: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十三、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

1.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4.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

5.北宋文学家苏轼,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作品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6.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

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负责对臣民的监查、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明政府还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成功并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编辑推荐:必备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育--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办学宗旨:以人为本课程内容:中西结合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意义:其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废科举,兴学堂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发展:各地逐步建起新式学堂

意义: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利于社会发展,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划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

为什么说废科举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答:1)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2)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3)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表现.

三、《申报》19世纪70年代创办于上海特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内容丰富

申报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商务印书馆地位: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四、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特色: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