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中国地理重点知识归纳(推荐20篇)

浏览

6146

文章

313

篇1: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海陆变迁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海陆变迁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总结: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地壳运动证据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理上,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化学方法将它与地幔区别开来。

地壳运动证据

地壳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这种运动引起地壳结构不断地变化。地震是人们直接感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是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也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例如,大地水准测量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地球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虽然不能通过直接测量得知,但在地壳中却留下了形迹。在山区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积岩层常常是倾斜、弯曲的,甚至断裂错开了,这都是岩层受力发生变形的结果。在我国山东荣城沿海一带,昔日的海滩现已高出海面20~40米。福建漳州、厦门一带,昔日的海滩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说明这些地方的地壳在上升。我国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区为现代下降速度较大的地区。再如,美丽的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这些夹有美丽花纹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遗物。雨花台大量堆积着卵石,说明这里过去曾有河流,以后地壳上升,河道废弃,才成了如今比长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台砾石。

总结:特别重要的是在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地球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人类经过复杂的发展过程之后,又逐渐成为干扰、控制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拉丁美洲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拉丁美洲

(一)政区和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33个国家

2.地形(1)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南部最大岛屿—火地岛(2)大陆地形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世界最长山脉),东北平原、高原相间分布。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3.气候:湿热为主热带雨林气候面积最广

4.河流: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河流巴拿马运河

5.自然资源:矿产—石油、银、铁、铜,水力:巴西高原上的河流植物: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动物:大食蚁兽,巨嘴鸟。水产:秘鲁渔场

(二)居民和经济

1.人种:种族复杂、混血人种为主2.语言之多通用西班牙语,巴亚通用葡萄牙语3.人口:分布不均: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人品稠密增长率仅次于非洲4.民族经济:(1)矿业:智利的铜、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油(2)工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巴西钢铁、汽车工业,阿根廷牛肉加工工业(3)农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等。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

(三)巴西

1.位置与面积(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2)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3)面积:拉美面积最大国2.居民:人口分布不均,白种人占一半多通用葡萄牙语,多信仰天主教

2.自然条件:(1)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2)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3)河流:亚马孙河(4)资源:热带雨林丰富、矿产、水能丰富。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计划》

4.经济:发展快(1)农业: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剑麻产量居首位(2)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分布:东南沿海—圣保罗、里约热内卢5.首都—巴西利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理知识普及: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你了解多少?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土地广阔,处于的温度带与气候带也大不相同,往往横穿的地带也非常的多,在中国也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气候变化,常常东南西北表现出来的气候特点也大不相同,所以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些气候,中国制作出了气候的分布图来方便人们识别,那么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是什么呢?

中国的气候多变,往往在东西南北都有着不同的气候变化,往往在中国旅游时常常会有横跨了一个春夏秋冬的感觉,上一时间有可能自己还沉浸在温暖的阳光下,下一时间就可能让自己跨入到寒冷之中去了,所以人们往往会觉得中国地域旅游像是去了好几个国家一样,所以常常旅游时需要带的衣物也比较的齐全。

中国气候分布图及特点是根据地区所处的气候进行划分的,在中国气候的分布图常常有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季风气候,常常在各个气候带里都具有很好的地域特点,往往区域内对于当地的气候变化也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方便人们根据所处地区进行农作物的栽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东北区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东北区(黑、吉、辽)

1、自然条件分析

(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岩层山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岩层在断裂后,岩层的位置会相互错开,岩层的这种变化叫做断层。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山脉,叫断层山。

又称断块山,指由于断裂构造而造成的块状山岳地形。断层的出现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成组的。成组的断层走向多半是平行排列的,使地壳断裂成块,产生阶梯构造,或者形成地垒或地堑。最初形成的断层山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及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山山坡陡峻、边线平直,与相邻盆地之间没有过渡的缓冲地带,常常急转直下。后来不断遭受侵蚀,原始断层面受到破坏,山坡后退,并形成山前断层三角面。断层山大多成群分布有时单独存在,其分布受断层排列方向的控制。

总结:一般山坡较陡,如中国陕西的华山,台湾岛上的台东山脉是大型断层山,庐山、泰山也是断裂抬升形成的山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新疆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新疆

1.位置、地形

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三山夹两盆”是新疆地形轮廓的特点,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山脉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第一大盆地,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地区的吐鲁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称,最低处的艾丁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4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

2.气候、绿洲和垦区

新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西部的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著名的油田之一。新疆的农业完全属于灌溉农业。新疆是长绒棉、哈蜜瓜、葡萄的主要产区,也是著名的畜牧业基地。新疆的细毛羊是全国的优良畜种。

3.矿产、交通和主要城市

新疆的煤、石油、铁和有色金属较富饶。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公路网。兰新铁路北疆段与中亚铁路接轨,使新疆变成了东联沿海、西出国门,对外开放的“门户”。乌鲁木齐是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儿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冻漠土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冻漠土是冻土中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淡色表层,无盐积层和石膏层的土壤。地表多砾石,有多边形裂隙。

冻漠土(Frozendesertsoil)

包括高山荒漠土(Alpindesertsoil)、高山寒冻土(Alpinefrozensoil)。该土壤主要发育在我国青藏高原等高山区冰雪活动带的下部。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冻漠土的土层浅薄,石多土少,剖面发育弱,地表多砾石,有多边形裂隙,具有0.5~1.5厘米厚的灰白色结皮层,有盐斑,结皮层下有浅灰棕色或棕色微显片状或层片状结构,砾石腹面有石灰薄膜,剖面构型为J—Ah—Bz—Ck型。

冻漠土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小于10克每千克,pH8.0~8.5,强石灰反应,CaCO3含量约50克每千克,石膏约5~10克每千克,易溶盐、石膏明显富集在地面结皮内,而碳酸钙则多在剖面的下层,表层的细土多被风吹失,亚表层粘粒含量相对增高。

我国把冻漠土分为三个亚类:

1.典型冻漠土(Typicfrozendesertsoils)具冻漠土类的典型特征。

2.盐化冻漠土(Salinizedfrozendesertsoils)冻漠土中具盐积特性的土壤。

3.龟裂冻漠土(Takyricfrozendesertsoils)冻漠土中具有龟裂特征的土壤,主要分布于西藏羌塘高原北缘,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内部山脉。

总结:一般在海拔4200~4500米之间,成土母质中富含碳酸钙,湖泊周围淀积物中含盐量较高,气候非常干燥寒冷,地表有盐斑,小砾石和薄的龟裂结皮,碳酸盐沿剖面分布比较均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亚寒带针叶林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冬季漫长严寒,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短促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c以上。气温年较差大。

分布

寒带针叶林中的动植物主要为耐寒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其它树种比较单一,不像热带雨林里植物种类那样繁多。动物多长着很厚的皮毛,如熊、狐、松鼠等。其中典型动物有驯鹿、紫貂等。

北美洲: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地区。

亚欧大陆:分布于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北部起向东经芬兰和前苏联西部(南界沿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前苏联东部(除南部外),北部以年可能蒸散量350mm与极地长寒气候分界。

自然

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带,如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北纬50°以北至55°或65°左右的地区。

总结:东西延伸成宽广带状,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特别大。降水稀少,集中于夏季,但气温低,蒸发弱,相对湿度却很高。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沪宁杭发展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制约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矿产资源缺乏。

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其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区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好,是全国闻名的高产稳产农业区,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纺织、化纤、电气、电子、机械、化学、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加工等多种行业,很多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本区乡、镇、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同一类型总数的40%,大部分县以及县级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的1/2,大多数县市的农村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已占90%以上,可见乡镇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各种人口规模的城镇等级齐全,使其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是目前本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进行对太湖的治理,保护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外贸、商业等第三产业;借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地位和龙头地位,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带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有利:

水陆运输便利,科技发达,市场广阔,历史悠久,统一的电网。

不利:

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

发展特点:

全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总结:沪宁杭是上海、南京、杭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通称。范围大致包括上海全市,江苏省南京以东,扬州以南,主要是苏南地区,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和宁绍地区。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地壳运动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的活动。

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置曾有过显着的变化。最主要的证据是:①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②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置。③大洋中脊两侧的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各板块所负载的大陆岩石圈随之发生水平漂移。

板块的运动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有板块拼合而成。

总结: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球和地图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地图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图片)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方向:自西向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8、地形部位识别:山顶(画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盆地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冻土性状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冬天,在我国北方,人们经常会看到地面出现一些宽度不等的裂缝,有时纵横交叉,这些裂缝就是由寒冻劈裂作用形成的。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冻土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具有暗色或淡色表层,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

(二)形态特征

土体浅薄,厚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由于冻土中土壤水分状况差异,反映在具常潮湿土壤水分状况的湿冻土和具干旱土壤水分状况的干冻土两个亚纲的剖面构型上有着明显差异,湿冻土剖面构型为O—Oi—Cg或Oi—Cg型,干冻土为J—Ah—Bz—Ck型,

(三)理化性质

冻土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含量为10—20克每千克,腐殖质结构简单,70%以上是富里酸,呈酸性或碱性反应,阳离子代换量低,一般为10厘摩尔(+)每千克土左右,土壤粘粒含量少,而且淋失非常微弱,营养元素贫乏。

总结:在这种应力作用下,土体便会开裂,这一开裂过程被称为寒冻劈裂,也有人称它为冻裂。寒冻劈裂所产生的裂缝宽度和延长深度和土层的温度梯度、水分状况和成岩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编辑推荐:冻土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沙丘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

沙丘的类型可以根据含沙气流结构、风力方向和含沙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沙丘形态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沙丘主要有以下三大类:①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20°;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其形成过程可分为:饼状沙堆阶段、盾状沙丘阶段、雏形新月形沙丘阶段和新月形沙丘形成阶段。风沙流流经沙堆产生不同的风速变化、气压不同的分布特点,沙堆顶风速大,气压小,背风坡风速小、气压大,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将沙子堆于沙堆背风坡的两侧,并形成背风坡两尖角之间的马蹄形小凹地,凹地继续扩大,雏形新月形沙丘形成。不断的加积,沙丘增大,背风坡的沙粒因重力下滑,涡流再吹向两侧,发育两翼,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便形成。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沙丘链等形态。当横向沙丘的地面上遇植物灌丛阻碍时可以形成抛物线沙丘,平面形状与新月形正好相反。继续发育形成平行低矮的双生沙垄。

②纵向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一致(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

③长时期的多风向风沙流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可形成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

总结:沙埂延伸很长的距离,有时达几公里。沙丘主要为新月形和长条形两种。在某些地方有一种星形或角锥状沙丘,在平面图上呈多角星形。人们认为这种沙丘并不移动,所以成为沙漠旅行者的路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1、北级地区

⑴、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一些岛屿(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北极地区图在世界地理(下册)P58)。

⑵、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黄种人)和拉普人。

2、南极地区

⑴、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部分(南极地区图见世界地理(下册)P59)。

⑵、极地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⑶、极地动物: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北极熊等。

⑷、中国在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加勒比海气候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加勒比气候

中美的多数河流都流入加勒比海,但南美的大部分河流都汇合于奥里诺科河,并于西班牙港的正南流入大西洋。

海区大部分位于北纬10°~20°间,属热带气候,全年盛行东北风,高温、潮湿,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每年6~11月中、北部出现热带风暴,9月最频,风速可超过33.5米/秒,平均每年出现8次,给航运造成不利影响。

海区的海流是由通过小安的列斯群岛后形成的大西洋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各一部分汇合形成的强大暖流,以28~83厘米/秒速度自东向西流贯整个加勒比海,最后从尤卡坦海峡流入墨西哥湾。由于海区纬度低和暖流影响,海水表层水温高,常达27~28℃,冬夏季变化幅度小,介于25.6~28.9℃。

高温利于浅滩和火山岛基座上繁殖珊瑚虫,因而海区分布着众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岛。加勒比海尤其是南美大陆西北部沿海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把海中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适宜浮游生物和鱼类繁育,成为拉丁美洲重要渔场,盛产金枪鱼、海龟、沙丁鱼、龙虾等。海区南部是石油产地。

加勒比海是中美与南、北美洲交通、贸易航线的必经海区,自1920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后,又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大大促进了加勒比海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港口有加拉加斯(委内瑞拉)、科隆(巴拿马)、金斯敦(牙买加)和威廉斯塔德(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等。

总结:加勒比地区植被一般为热带植物。珍禽异兽种类繁多。旅游业是加勒比经济中的重要部门,明媚的阳光及旅游区,已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主要的冬季度假胜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北方地区工业发展条件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北方地区

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甜菜、大豆、亚麻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区。

交通运输-东北地区铁路网最稠密,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滨洲、滨绥、哈大、京沈、沈丹五条铁路呈“不”字型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铁路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主要干线有:京哈、京九、京沪、京广、京包、京通、京秦,以及石太、石德、太焦、焦柳、胶济、陇海、包兰、同蒲、大秦、神黄、焦石等。著名海港: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天津,新建黄骅港。河港:哈尔滨。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能源资源极其丰富。著名的矿产地:煤矿:抚顺、阜新、鸡西、鹤岗、开滦、大同、峰峰、阳泉、平顶山、焦作、兖州、平朔、神府。油田:大庆、辽河、吉林、胜利、华北、中原。海盐:长芦。铁矿:鞍山、本溪、迁安、磁山。②松花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著名的水电站:白山、丰满、三门峡、小浪底、青铜峡、刘家峡。③长白山地和兴安山地森林资源丰富。资源主要缺陷为水资源不足,尤其是辽中南和京津唐两大工业区。

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钢铁、石油、化工、电机、能源、造船、煤炭、机械、汽车、电子、纺织、制糖等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沈阳(东北最大工业中心、多种机械制造)、大连(造船、化工)、鞍山(钢铁)、长春(汽车)、吉林(化工)、哈尔滨(电机、制糖、麻纺)、齐齐哈尔(机械)、大庆(石油、化工)、北京(钢铁、机械、化工、汽车、电子、家电、纺织)、天津(钢铁、化工、造船、电子、纺织)、石家庄(棉纺)、唐山(钢铁、煤炭、陶瓷)、青岛(棉纺、机械)、郑州(棉纺)、洛阳(拖拉机、棉纺)、西安(电子、棉纺、电机)、兰州(能源、化工、机械)、太原(钢铁、化工、能源)工业区:辽中南、京津唐、陇海-兰新线工业带东段、沿海工业带北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介绍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好望角多暴风雨,海浪汹涌,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

南非的好望角及其邻近海域一直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随着大吨位散货船、液货船的日益投入,这里的通航密度正日趋增加。鉴于航海与航运的需求,该区域的气象与海况也受到了航海者的广泛关注。

世界著名的瑞典埃塞尔特制图公司在它的出版物上曾将南纬40°~50°描述为强风带。地处南纬35℃的好望角一带恰好与西风带毗邻,是恶劣气象的直接受害者。2000年至2001年,航经这一带海域达四次以上,实地纵观了它的气象海况变化。

与好望角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带只有非洲的好望角、南美洲的合恩角,以及澳大利亚南部沿岸和新西兰的南岛位于这里,其它几乎被三大洋的南部海域所环绕,构成一个封闭的水圈通称为南大洋,这里终年西风劲吹,风暴频繁。

在夏季也是西风咆哮而过,冬季更是寒风凛冽,常年的西风把海水也驯服得环绕地球由西向东奔驰,形成了著名的“西风漂流”。

总结:欲为通往富庶的东方航道,故改称好望角。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来往于亚欧之间的船舶都经过好望角。现特大油轮无法进入苏伊士运河,仍需取此道航行。

编辑推荐: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影响气候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地名的8个记忆法

全文共 1885 字

+ 加入清单

1.兴趣记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注意力必然集中,记得快,记得牢。因此一定要把“死”地名变成“活”地名,学得生动活泼,记忆地名轻松而有兴趣。例如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可以这样讲:

(1)首先在地图上指出该城市的位置,并拼写拼读数遍。

(2)理解:圣弗兰西斯科是美国西海岸的大港口。中国人习惯叫它“旧金山”。旧金山的开发与华工的血汗劳动是分不开的。1848年在这附近发现大金矿,美国掀起了采金热,大量招募华工。我国东南沿海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当苦工。他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修筑铁路,建设城市。因为该城是在采金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华侨最初称它为“金山”。后以区别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新发现的大金矿,便改名“旧金山”。旧金山是美国华人的最大集中地,市内有一条“唐人街”,聚居着华侨及华裔7万多人。这条街充满了中华民族的乡土色彩,到处可以见到广东酒家、北京饭店和馄饨店、豆腐店等;每逢春节,街上就有耍龙灯、玩狮子、打腰鼓、放鞭炮的,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团结力。这样有目的地串插历史故事,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既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又为难记的地名,打下了记忆的基础。

2.读练记忆法

要想牢记地名,单听教师口讲不行,应该眼、耳、口、手一齐活动,互相配合,共同参加记忆。一般教地名可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在地图上指出地名的正确位置。

(2)在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上找出同一地名的位置。

(3)工整地写出地名(有条件的还可以写出外文进行对照)。

(4)工整地进行填图或记笔记。

(5)拼读地名(由慢到快,反复念读)。

(6)在课前、课后进行指图练习或填板图。

3.分散记忆法

一堂地理课上往往会出现很多地名,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全部记忆是有困难的。最好的方法是分散记忆,就是先统计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地名。对于其中必须记的、不一定要记的、应该先记的或后记的都要心中有数,然后集中力量,逐个解决。这样既可减轻负担,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北美洲”一章中出现的地名有很多,但如果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中有的可以暂时不记(如伯利兹和一些州名等),有的是已学过的(如格陵兰岛等)。经过这样化繁为简,记忆这些地名就不会感觉困难了。

4.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包括联想和对比: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因此教地名必须注意联系: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因此教地名又必须注意对比,联系与对比的过程,实际就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例如亚马孙河水量最大,应与刚果河水力最丰作比较;阿塔卡马沙漠最干旱,应与乞拉朋齐雨水最多作比较;巴拿马的科隆港,应联系到西德的科隆市……如此等等。这样既是讲新课,又是温习旧知识,天长日久,不知不觉就记忆了很多地名。

5.特点记忆法

任何地名都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宗教、位置、轮廓、自然、经济、交通等特点。如能注意这些特点,引起并激发兴趣,也能起到帮助记忆地名的作用。例如西亚死海,一听名称就感到惊奇,油然起兴。读到死海附近地势最低,湖水盐分最高,湖内鱼虾绝迹,周围草木不生,失足跌入湖中并不沉没的奇怪现象时,自然想象出“死海死海真奇怪,不会游泳也能玩”的意境,从而可以牢记不忘。此外墨西哥是“仙人掌之国”,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摩纳哥是世界小赌国,梵蒂冈是世界最小的宗教国等等,都属于特点记忆。

6.分类记忆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属于发展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总复习时编制地理表解,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使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可在比较中加深对地名的记忆。

7.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为了把机械的记忆变为理解的记忆,可了解一些地名的由来。例如落基山原意是“岩石山”;苏必利尔湖意为“上边的湖”、“高的湖”,指该湖位于五大湖的上游,湖水下注休伦湖和密执安湖;太平洋意即“平静的海洋”,因麦哲伦环球航行时途经此地,一路风平浪静,未遇风暴而取名;再如洛阳在洛水之北(江北岸为阳),江阴在长江之南(江南岸为阴),这样顾名思义都是有助于记忆的。

8.无意记忆法

就是给学生造成必学的环境,使他们不自觉地、被迫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在教室或一些公共场所挂上中外地图及图片、塑制地形模型,放置地球仪等。学生经过长期耳濡目染,反复刺激,有意无意间会记忆很多地名。这对学生并不增加困难和负担,是记忆地名的好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很多方法,如成立绘图小组,出地理谜语,举行象征性的“环球大旅行”游戏等等,都可以加强对地名的记忆,但必须围绕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