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刚回婆家又想娘家了【汇集四篇】

浏览

3480

文章

4

篇1:春节世纪难题:过年回娘家还是婆家?

全文共 186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过年回谁家的问题上,夫妻双方切忌大吵大闹,一定要心平气和、友好协商才能解决问题,如:今年回男方家,明年回女方家。

2

春节期间可以将双方父母接到一起过,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来个大团圆岂不美哉。

3

大多数父母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多说几句好听的哄一哄父母,回家的时候再给父母带一个小礼物,过年过节的父母也不会再计较。

4

夫妻双方少一点争执和自私,多为对方考虑一下,相信所有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回娘家还是回婆家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婆家过年变成恐惧

一位40多岁的女性,婚后,每年春节都随丈夫回婆家过年,“说实话,没过过一个心里舒畅的春节”。因为,在她心里,始终有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有年春节,全家围在一桌吃饭,丈夫最小的弟弟执意让嫂子喝酒,嫂子坚持不喝。丈夫劝了句“不喝就算了嘛”,不料,这句话激怒了小弟。小弟掀翻了饭桌不说,还骂了很多难听的话。

“好好的节日气氛就这样被破坏了,心里特别不舒服。”从那以后,这位女士心理就有了阴影,更不愿意到回婆家过年了,“像我们家里的这种情况,过节还有什么意义?现在我好像都换上了节日恐惧症。回婆家过年吧,我心里真不愿意;不回婆家吧,又怕丈夫没面子。很苦恼”。

儿媳妇是否该回婆家过年,应该视每个家庭的情况而定。

婆婆“挑刺”,儿媳难受

“我家的婆婆相当难伺候,每次过年回家都要做很久的思想斗争,尽量不跟婆婆发生不愉快。”每逢春节,回婆家过年,就成为李女士最大的烦心事。

李女士每年春节她都要和老公一起到婆婆家吃年夜饭。因都住在主城,大年三十那天一早,婆婆就会打电话催她过去帮忙张罗年夜饭。晚到一点,就要给脸色看。打杂的时候,婆婆又总是摆出一副很能干的样子,不是嫌她笨手笨脚,就是说她浪费不懂得过日子。“既然看我不顺眼,每年又非要我到她家过年?烦都烦死了。”李女士很无奈,“回婆家过年,简直是受罪”。

“有谁能给我出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啊?谁能帮帮我呢?”一位“准儿媳”在是否回婆家过年的问题上也相当苦恼。她和男友虽没领证,但早就享受夫妻待遇。这对“小夫妻”都丧父,双方母亲都搬过来和他们一起同住。每年大年初一,她都会回老家给父亲和奶奶上坟,然后再到外婆家去吃午饭。而今年,男友初一也要回老家给他父亲上坟,并打算全家一起陪爷爷奶奶过年。

“我不和他回去,他妈还有爷爷奶奶肯定不高兴;回去吧,怎能丢下我妈一个人吃团年饭。为了这件事情,我和男友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回谁的家过年,真的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只能是一些建议。

方法一:独生子女小两口唯一的办法就是两家父母,在大年三十凑到一起到饭店里吃一顿,相互问好、各自回家,两全其美。

方法二:大年三十、初一去男方家里,初二到女方父母家,省得打架。要不就全都一起过,还热闹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谨记 婆家娘家都是咱家

全文共 1343 字

+ 加入清单

谈到夫妻关系,其核心当然是爱,没有爱就不可能有真正和谐的夫妻关系,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一切,有些具体的细节如处理不当也可能影响夫妻关系和家庭幸福。

比如与对方家庭的关系,具体说就是男方与岳父岳母的关系,女方与公公婆婆的关系,可别小看了这层关系,弄不好可能会成为毁灭婚姻家庭的杀手。

当然说到底,婚姻家庭中任何的关系只要有爱作为前提,最终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爱总带那么点虚幻不够具体,只要落到实处这爱才有了归所,在谈爱的同时要懂得把爱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具体,转化为一种习惯或一种自然而为的理念,如果单纯把爱限定于精神层次或仅于男女两方的你卿我爱,则难于有长久的和谐和幸福。

谈到婚姻家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也许是婆家娘家的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式的大家庭尤为突出,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庭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三口式小家庭,关系也就随之变得相对简单。

但矛盾只是减少了而并不是完全消失了,只要男女结合,就不可避免会有这层关系,也就必然会出现"婆家""娘家"关系的问题,当然这里说的"婆婆家"和"娘家"是一种通指,不只是说女方,也包括男方,对男方来说,这"婆家"是指岳父岳母家,这"娘家"当然是指自已亲生父母家。

如何处理这婆家与娘家的关系是每对夫妻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情感心理或婚恋专家提出过不少的建议和主张,比如宽容,不要斤斤计较,比如大方,不要过于吝啬钱财等等,但我想这些都是些具体的操作。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无法面面俱到,处理问题关键是要用思想指导行动,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没有理念指导的行动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在出现新问题可能又会束手无策。

所以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那么什么才是处理婆家娘家关系的核心理念呢;我想,无论是对夫妻中的女方还是男方,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婆家娘家都是咱家。有了这个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为什么我要把"婆家娘家都是咱家"这一理念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实这再明白不过,自已的家,生在那长在那,自已的亲生父母,生我养我,血脉相连骨肉难分,除了极个别情况,关系都能很好地处理,出现问题也能很好的沟通解决,而且重要一点都懂得让步与宽容。

但对于对方的家庭,对于对方的父母姐妹,由于之前并不认识,甚至可以说本来毫无感情可言,只是因为她(他)是你妻子(丈夫)的父母兄弟姐妹你才跟他们有了关系。

正因为如此,这关系处理起来就尤为棘手,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理念,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就容易纯凭感情用事,就不可避免出现各顾各家的情况,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不知不觉会冒出来。

也许你并未意识到,但潜意识里就是这样,如此就必然会影响到你们夫妻的关系。婆家娘家都是咱家,不只是说说,要真真正正在脑子里生根,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夫妻间的爱是前提,如果夫妻间的爱都麻木了,不要说婆家娘家的关系,恐怕夫妻关系也是一团糟。

没有爱,夫妻关系处理不好,婆家娘家关系肯定处理不好,有了爱,处理好婆家娘家关系就有了前提和基础,但决不等于就万事大吉,正如最初相爱的一对也可能渐行渐远,因为爱也要呵护培育,这道理是一样的。

以爱为中心,牢固树立"婆家娘家都是咱家"的理念,切实付诸实际行动,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为家庭幸福而努力。

爱与健康,有爱的生活更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拜年还是回婆家拜年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不过今年情况有些许不同,因为不少朋友是选择就地过年,并没有回到老家。那已经回家的朋友,相信在春节期间也是安排了访亲探友的活动,但一定要记住佩戴好口罩,注意勤洗手。以往,到了初二这天,已经结了婚的女儿到底该去娘家拜年还是回婆家拜年呢?这个问题似乎难倒了不少年轻的朋友。那下面就跟各位做个介绍,想了解的话就赶快来看看吧。

1、大年初二女儿怎么拜年

大年初二结了婚的女儿一般都是回娘家拜年,也就是自己父母家。

每年的大年初二,按照中国的传统,是女儿们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沿袭着这个传统风俗,这也是一种孝文化的彰显。尤其是远嫁的女儿们,可能一年到头回娘家的日子都不多。而这一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女儿们一般不管多远,都会抽空回娘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尊敬和想念。

例如在浏阳大围山的客家人家庭里,女儿们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她们与自己的兄弟们,在父母的眼里是一样平等对待的。客家人看待女儿,看得非常重,真的当成掌上明珠来养育,从远古的时候就一直传承下来。

在封建社会客家的女儿是被允许不缠足的,而那个年代的女子一般是被要求缠足的。客家人只要父母有财产继承的,他们是会将财产平分给自己的儿女的。富裕一些的客家人对待儿子和女儿一般是一视同仁的。当然,在有些条件非常贫困的客家人家庭里,可能也会出现做不到儿女平等对待的时候。

2、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来历

① 在很多地方初一是不拜年的,而到了初二的时候才开始走亲戚,这天先回娘家,显示女儿对父母的重视。

②古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大年初一都不能在婆家欢聚新年,很可能说明女儿过得不好,所以女儿要在大年初二才回娘家。

③以前也经常听老人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若是闺女出嫁后大年三十或初一回娘家,则暗示着来年娘家会变得贫穷,不吉利。女人怕背上不孝的名声,也就只能大年初二再回门了。

3、回娘家的讲究

①大年初二回娘家送礼送“双”不送“单”初二,出嫁的女儿携夫婿回娘家,送礼有讲究,送“双”就是一样两份,寓意好事成双,图的是个吉利,可以是两份、四份、六份、八份等等。

另外送水果时不能送梨,“梨”和“离”谐音,不吉利;不送钟表,“送钟”与“送终”谐音;给生意人送礼不送“书”,“书”与“输”谐音。拜年时一定要送酒,因为“酒”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之美意。

②祭祖大年初二回娘家要祭祖,所谓“百善孝为先”,历代的祖先也是不能忘的,安放好供桌、摆好香炉、鸡鸭供品,点上香、把女方带来的礼品先供奉再收下。

③吃面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要吃面的,是为迎女儿回门。

④回礼

回姑爷家时,娘家要将带来的礼品分一半或一部份,再加上自己准备的一部份给女儿带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