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冥王星以外的天体【合集20篇】

冥王星于1930年被天文学家ClydeTombaugh发现,此后的76年里,冥王星一直与其它八大行星并称为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时候,冥王星从九大行星中除名,被降为“矮行星”。那么,冥王星以外的天体?下面就由问学吧小编告诉大家吧!

浏览

6814

文章

132

篇1:太阳系边缘发现了一个公转一圈需要两万年的新天体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科学》杂志在线版18日的新闻,天文学家已经证实了一个遥远的寒冷世界,它位于太阳系的远端。它需要20,000年才能完成一次旋转,而且它的轨道远远超出冥王星。天体目前暂时命名为L91,它的特殊位置和轨道将引导人类发现太阳系中真正的“第九颗行星”。

L91是由夏威夷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发现的。研究人员尚未获得其大小和质量的准确值,但计算表明,L91可能正在从冰冷的奥尔特星云迁移到另一个冰冷的柯伊伯带,这是太阳系中已知最长的轨道——围绕太阳的一个圆圈需要20,000多年。

这个奇怪的、强拉伸的椭圆轨道意味着L91天体离太阳非常远。它离太阳最近的距离不小于50个天文单位(AU,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最远的距离,它可能达到1430个天文单位。

海王星是太阳系中最远的巨型行星,但L91的出现揭示了其轨道不受海王星引力影响的世界信息。这个信息以前是未知的,甚至天文学家也不能完全解释这个轨道是如何形成的。他们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外力的作用。

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认为,它可能是一颗未被发现的拉着L91轨道的巨型行星,这可能是太阳系中人们正在寻找的“第九颗行星”。

作为回应,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天文学家认为,如果“第九颗行星”涉及重力,L91的轨道将有一个大角度的斜面,而不是目前的情况。然而,这颗行星的引力非常复杂,不能排除“第九颗行星”的作用。尽管观点尚未统一,研究人员表示,像L91这样的天体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行星科学的“难题”增加了一个关键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容量为6万亿比特的星空天体目录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容量为 6 万亿比特的星空天体目录

SDSS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计划研究工作开始于 1998 年 5 月,目前它的经费供给已确保到 2008 年。该计划目的是编制四分之一星空详细地图,地图中拥有全部发现的具有确定坐标和亮度的天体和相距百万千米星系和类星体。

共有来自 113 个不同国家天文学机构 200 多名天文学家参加这项计划研究,按 SDSS 计划收集的第一份资料目录发表于 2003 年,该目录拥有关于 5000 万个天体的信息,其中包括近 20 万个天体的光谱和红移值。本周 SDSS 计划负责人发表了第二份目录,目录中拥有最近两年的观测资料,这份带有数码相片的目录容量为 6 万亿比特,其中 2 万亿比特用作搜寻信息方法的数据库。在该目录中还收集有超过 8800 万个天体的资料,其中包括 35 万个天体的光谱和红移值(其中有 26 万个星系、3.6 万个类星体和 4.8 万个恒星),目前在该目录中收集的天体最大星值为 22. 2。

该目录中的一幅照片是编号为 Messier 13 的球形星团,它位于离开太阳约 25000 光年的武仙星座,在这球形星团中含有约 100 万颗恒星。这幅照片是用通过 5 种不同滤色镜拍摄的几幅照片制成,因此在照片上可以看出红色巨星和浅蓝色恒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冥王星稀薄的大气层可能在几年内彻底消失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冥王星远离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是一个相当寒冷的地方。尽管它已经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消失了,但它仍然有一个特殊而稀薄大气层。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冥王星的大气很可能在几年内完全崩溃。最近发表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对冥王星的气候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非常令人震惊。

研究小组说:冥王星的大气可能会在2030年消失!(主题图通过BGR)

研究像冥王星这样的演员并不容易,更不用说观察它的大气了。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叫做“掩星”的现象来观察——即当一颗行星(或其他物体)穿过另一个更远的物体时。

具体来说,当冥王星经过遥远的光源(如恒星)前时,研究人员会密切关注它。当冥王星覆盖那些遥远的恒星时,它的光将穿透矮行星的大气层,从而为在地球上的观察提供线索和参考。

利用这些数据,科学家可以追踪冥王星大气压力和温度的急剧上升。然而,鉴于冥王星的大气主要由氮组成,研究人员意识到温度的急剧下降正在迅速导致其大气的崩溃。

地球的冬季温度太低,导致氮在冰上冻结和凝结。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冥王星的整个大气层将在不久的将来冻结崩溃。研究合著者安德鲁·科尔在一份声明中说:

在过去的30年里,冥王星的大气压力增加了两倍。然而,我们的模型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大部分大气将会凝结。据估计,到2030年,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将逐渐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天体方位的确定

全文共 2303 字

+ 加入清单

14.赤道坐标系

迄今为止,尽管空间天文已取得巨大成就,但最基本的天文观测仍然是在地面上进行的。即使空间观测仍然是环绕地球周围空间轨道的飞行体上进行的。因此,为了确定天体方位,最自然的方式是把地球上确定方位的系统延伸向宇宙空间。

地面上任何点的位置都可以用经纬度来表示,而经纬度实际上是该点与地心连线和某些参考面之间的夹角。例如,北京的纬度是 39°.9,经度是116°.4,表示北京与地心间的连线与赤道面的夹角是 39°.9,这条线与南北极构成的平面和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 0 经度面的夹角是 116 °.4。

设想以地球表面为基准作若干向外扩张的同心球面(见图 1),这样的一些球面称为天球面。地球赤道面在天球上相交的大圆叫做天赤道。任何一个天体与地心的连线和赤道的夹角就称为该天体的赤纬,往往用符号б表示。在赤道以北的赤纬为正,以南为负。赤纬为90°和- 90°的点分别称为北天极和南天极,也就是地球自转轴和天球的交点。通过天体和两个天极的大圆叫做赤经圈,它们相当于地球上的经圈在天球上的延伸。地球上选择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圈作为 0°起点,向东,西各算 180°。天球上则选择春分点的赤经圈作为起点。春分点是每年大约在 3 月 21 日前后,太阳由天球南半部进入北半部,穿过天赤道的点,也就是天球上黄道和天赤道的交点。太阳到达这一点的时间叫春分。虽然在天球上春分点没有明显的标志,但它的准确位置是可以通过测量确定的。春分点是用一个像带犄角的羊头γ的符号来表示的。天体的赤经圈和天赤道的交点与春分点之间在地心的夹角称为天体的赤径或时角,用字母 a 表示。然而赤经一般不用 0°~360°表示,而用时、分、秒的时间单位来度量,由春分点开始向东量,每 15°为一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地球轨道面不垂直,而且地球又略呈扁球形,太阳和月亮对地球赤道部分多于引力使地轴以 26000 年为周期发生进动。因此,天赤道和天极在天球的位置也就不固定,也就是说赤道坐标在天球上不是一成不变的,逐年部有微小的岁差变化。天体的赤经赤纬值一般都应注明以哪个年代为准(如,1950 年,2000 年等)。一般星表的天体位置每 50 年变更一次。

15.黄道坐标系

为研究太阳系内各种天体的运动情况,用黄道坐标系是方便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是黄道坐标系中的基本平面,称为黄道平面。黄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它是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与天赤道在天球上相交于两点,它们称为二分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赤道以南向北通过赤道的那一个交点称为春分点表以γ,另一个交点称为秋分点表以Ω。黄道上与二分点相距 90°的两分点称二至点。黄道的两个几何极称为黄极,按其所处的天区位置不同又分别称为北黄极和南黄极。黄道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圈,北黄极为黄道坐标系的极。黄道与赤道的夹角称黄赤交角,记为ε,且ε=23°.27'。

天球上与黄道平行的小圆称黄纬圈。过黄极的大圆称黄经圈,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副圈,所有的黄经圈都与黄道垂直。过春分点的黄经圈称为主圈,春分点则称为主点。黄道为基圈。图 2 表示了黄道坐标和天赤道的关系。

黄道坐标系的基圈和主圈随旋转天球一起作周日运动,天体的黄道坐标不会因观测时间和观测的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

16.银道坐标系

在研究天体的更大体系,即研究恒星团及星系结构时采用银道坐标系是更方便的。

后面我们将看到,银河系的主要部分是一个扁平的圆盘状结构,它的平均中心面称银道平面。它是银道系的基本平面,其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银道,是银道坐标系的基圈。天球上与银道相平行的小圆银纬圈。银道的几何极分为南、北银极。而北银极作为银道坐标系的极 L。通过两个银极所作的半个大圆称为经圈,也就是银道坐标系中的副圈。所有的银经都与银道相垂直。银道与天赤道在天球上交于两点。由北银极向银道面看去,按反时针方向从赤道以南向北通过赤道的那一个点,称为银道对天赤道的升交点;另一个就是降交点。

天体б的银经圈与银道交于 B 点,大圆弧бB=b 就是天体在银道坐标系中的银纬。由银道起沿银经圈向南、北银极分别量度银纬 b,从 0°一± 90 °,南银纬取为负值。过升交点的银经圈与天体的银经圈所交的球面角或银道上的大圆弧是天体的银经 I。由于银道面是银河系的平均面,需要对银道的位置作较准确的测定。银道坐标的空间定向用银极的赤道坐标来确定。1958年前,北银极在赤道坐标中的坐标取为

赤经 A=12h40m=190°

赤纬 D=+28°(1900.0 历元)

这样规定的坐标系称为旧银道坐标系,系统内的银道坐标用 lIbI 表示。银道与赤道的交角 i=62°,称为银赤交角,升交点的赤经为 18h40m。1958年国际天文学会联合会第十届大会上,按新观测资料,规定北银极赤道坐标的新值为:

赤经 A=12h49m=199°15'

赤纬 D=+27°24'(1950.0 历元)

同时规定,银经不从升交点量起,而取银河中心方向(人马座)为银经的起算点,该方向在旧系统内的坐标为:

1I= 327°.69, bI=-I°.40。

量度方式仍按左旋坐标系的规定。这样规定的坐标系称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银道坐标系,并以 lⅡ和 bⅡ表示天体的银经和银纬以区别于旧系统的 lI 和 bI。

用上面介绍的三种方法,原则上都可以确定天体的方位。但由于地球本身的运动和银河系的运动,用哪种坐标系来标志天体的方位,取决于我们研究的对象。为观测天体,用其赤经和赤纬来确定其方位是极其方便的;而研究太阳系则宜采用黄道坐标系,而研究银河系结构以及更大尺度的天体则应采用银道坐标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海王星和冥王星是怎么发现的 与夏朝的存在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429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在太阳系当中,有着八大行星环围绕着恒星太阳进行着公转,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另有一颗特殊的星球冥王星早先也是作为太阳系的行星存在,在2006年的时候被踢出太阳系,划归为矮行星。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这是我们上学时候从小背诵,铭记于心的中国王朝顺序表。由于夏朝的考古一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所以一直被西方精英和一部分国人所怀疑、诟病。

可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从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历程来说,可以证明,夏王朝存在的必然性!

海王星和冥王星,高居星空,藏在无垠的星河之中;夏王朝,深埋地底,藏在未知的大地表层。这两者,怎么会存在联系呢?且听@三道历史为您细细道来,天地人,儒道释,新视角解密历史~

1、海王星的发现

说起海王星,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辈,天王星。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太阳系只有6大行星,金木水火土和地球。古人夜观星象,掐指一算,太阳系必然有其他成员隐匿于无尽星空,等待人类发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观察星空,光靠人的肉眼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天文望远镜的发现弥补了这一缺陷。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听说将两块透镜叠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到远处的东西的发现后,立刻制作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

1663年,苏格兰天文学家格里高利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格里高利式反射镜,但是由于制作工艺不成熟而未能流行。166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改进了格里高利的想法,制成了牛顿式反射镜。1672年,法国人卡塞格林利用凹面镜和凸面镜,设计了现在最常用的卡赛格林式反射镜。这种望远镜焦距长而镜身短,放大倍率大,图像清晰;既可用于研究小视场内的天体,又可用以拍摄大面积的天体。

1781年3月13日,天文学家赫歇尔兄妹用自制的15厘米口径反射镜发现了发现了一个淡蓝色、具有行星般小圆面的新天体,起初他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颗彗星。

但是这颗新天体的轨道几乎是正圆,而它的轨道比土星还远 , 这是一颗新的行星!

后来柏林天文学家约翰·彼得提出怀疑,他认为天王星是一颗行星,但是他并没能证明自己的猜测,最后由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通过计算运行轨迹证明天王星是太阳系的一颗新的行星。

这是在日月五星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太阳系的新边疆。这颗新行星,被欧洲天文学家以希腊神话中主管天界的神明之名命名为天王星。

天王星的直径是地球的4.06倍,质量是地球的14.63倍,天王星距离太阳是地球距离太阳的19.2倍。

发现了一颗太阳系新行星,这是千百年未有的大事件,天文学家们都很兴奋,开始着手研究天王星的轨道。

然而,天文学家们发现这颗“年轻”的行星,有点年轻人不讲武德,正道不走,经常走偏。因为金木水火土地6大行星都遵循着科学家推算出来的轨道绕太阳运行,只有天王星有点不安分,它在绕太阳运行的时候,老是偏离它应走的路线。

这个时候,牛顿的万有引力已经被科学家们论证接受,天文学家根据万有引力推测:在天王星附近,一定有另外一个行星,对天王星施加引力,扰乱天王星的运行轨道。

但是,这些都是猜想,怎么才能证明呢?这个未知的行星又躲在哪里?如何去发现呢?一时间,天文学家们可愁坏了,行星去哪了?

这时候,数学家们开始出来帮忙了。1845年,法国人奥本·勒维耶和英国人约翰·柯西·亚当斯分别开始计算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以确定这样一颗行星的性质和位置,据说两场计算还引发了英法两国学术界的一场学术竞赛!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用望远镜观察到了这颗行星,这就是海王星。

海王星距离太阳平均为449800万千米,等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30.09倍。它比天王星略小,直径是地球的3.88倍,质量为地球的17.22倍。

2、冥王星的存在

海王星发现后,天文学家紧锣密鼓地开始观测它的轨道,结果发现,这颗新发现的行星,抄袭它的前辈,更不讲武德,海王星的运行轨道也不规则,完全不走套路,天性浪漫,放荡不羁!

这下天文学家有经验了,纷纷猜测,海王星的外围一定有另外一颗行星的存在,影响着海王星的运行。

然而,这个可能存在的行星实在是太过调皮了,天文学家们虽然用数学算定了它在天空中的位置,然而用天文望远镜想要在无尽星空中找到这颗藏匿在无数星星中的未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天文学家们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还是无法找到它的踪迹。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在轮回中相似。1930年3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汤博根据洛厄尔的计算,接连几夜拍了很多星星的照片,在检查这些照片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一颗星,发现其中有一颗星,位置发生了偏移。于是汤博断定这是太阳系的一个新行星。因为只有行星,才会在天空中不断地移动它的位置。就这样,又发现了一颗新行星,这就是冥王星,这一天距离天王星的发现整整过去了149年!

冥王星距离太阳很远很远,遥远到天文望远镜都很难观测到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的39.5倍,它的质量却只有地球的0.24%,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248地球年,2006年被踢逐出太阳系。

3、夏王朝存在的必然性

大到星体,小到分子,物质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抽象到文化、文明上来说,文明之间也是有万有引力的。人类存在于地球之上,在百万年的恶劣环境的竞争下生存下来,进化成人类,形成部落,形成的文明,必然存在其一定的独特性。

万有引力,体现在文明之间,表现为融合与继承、冲突与毁灭。对于中华文明这类单一主体文明,这种融合与传承表现得尤为明显。

汉承秦制,隋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秦始皇制定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中国2000余年,春秋时期诞生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思想更是传承至今,福泽后人。

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一步步发展,继承前朝,开创新朝,由弱而强。文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时间的长久积累。一个高级文明的出现,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必定需要出现一种中间形态过渡。比如说,汉字的发展演变,从甲骨文这种原始字体到楷书行书这种规范字体,中间是漫长的演化过程,金文、大篆、小篆都是其中间态。

从目前已有的商朝考古发现来说,商王朝已然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式的部落联盟,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社会。大邑商、小邦周的概念深入的西周建国初期,并记录到诗经中。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说,商朝已然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城市,人口聚集带来的文化经济上的繁荣。在安阳的殷墟东北部发现80多座宫殿、宗庙建筑遗迹,包括殷商王室的宫殿、宗庙,以夯土为基茅草为顶,称之为茅茨土阶,材料上固然比现在简陋得多,但规模庞大、布局有序,俨然有一副帝王之风。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到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

殷墟直接证明了商王世系的存在,也证明盘庚迁殷后的商朝都城的所在。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对于中国考古的意义不亚于天文史上天王星的发现。

商代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商代出土的精美青铜器,如:后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鼎,作为祭祀交父亲的宝鼎;四羊方尊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被誉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商代出土的成熟文字体系和精美青铜器,无不标志着商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这种高度发达的文化,必然需要经历大量的实验和漫长的时间去演化,最终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积淀在时间的长河中。

那么,问题来了,商代可以考证的世系,可以上推到商汤,大约公元前1600年,到约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纣王战败,商朝灭亡,漫长的500年时间,难道还不能形成这种高度发达的文化吗?

所以,我们需要看商朝更早期的文化,二里头文化和三星堆文化。

二里头遗址的面积在200万平方米以上,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主干道路网络、宫殿区、宫城城墙、大型夯土建筑群、围垣作坊区、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贵族居住区、贵族墓葬区、坛及墠类祭祀遗存、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绿松石礼器群等高规格遗存。形成九宫格式宏大格局,确定了都城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层次清晰,等级有序,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加上二里头都城所处的天下之中的中心位置,充分体现出二里头早期国家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和秩序井然的统治格局,足以显示二里头王者在都城建设中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政治抱负,形成了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统治的中心,独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质的王朝礼制已经形成。

出土于成都的三星堆文化遗址,精美独特的青铜器,一度让世人惊叹,甚至认为这是外星文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三星堆文化所代表的古蜀国,有着严密的宗教体系,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最高象征。这与中原文明体系不相同的另一套文明体系。

这种精美的礼乐青铜器,背后代表王权、神权,这不是一个小部落有实力去烧制铸造并且有能力保存,必然是一个超级部落或者国家,才能够集合整个国家的力量完成礼器的铸造、礼乐的制定。

所以可以看出商代早期,便已经形成了国家体制,完整严密的等级制度,精美绝伦的礼器,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

这种文明的诞生,不会一蹴而就,中间必然存在一个演化过程,或者说是存在一个更为古老的文明,那便是夏王朝。商朝时期,已经形成严密的国家组织,在这之前应该有一个早期的松散式的国家组织形式的存在,那便是夏王朝。

正如,冥王星对海王星施加万有引力,海王星又对天王星施加万有引力,形成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不规则轨道;夏王朝的文化传承到商王朝,商王朝的文化传承到周王朝,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明。

在不存在外星文明的降维打击的情况,文明的发展必然是循序渐进的,由一个文明推动另一个文明的建立与发展,类似于施加万有引力,一个高度发达的文化必然经历草创时期、粗犷奔放的年代,然后经历时间的慢慢沉淀,最终形成一个高度发达,让世人惊叹的杰作!

今天,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着夏王朝的存在,也随着考古的发现,我们相信揭开夏王朝神秘面纱的时候越来越近,或许更为久远的唐尧虞舜等三皇五帝时期也能被人们发现。

历史的迷雾重重叠叠,当我们揭开夏王朝的面纱之时,也许只是历史的一角,历史留待后人继续探索!

仰望星空,探索外太空,验证生命的起源;脚踏实地,挖掘大地深处,验证文化的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在冥王星和卡戎间搭座桥,如何?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六月下旬,美国科学家公布了新视野号拍摄的冥王星和冥王星的彩色照片,这让天文学家很开心。这是“新视野”第一次拍摄两颗行星的彩色图像。

冥王星(右上)和冥王星-卡戎(左下)

说到冥王星及其卫星冥王星-卡戎,他们的一个现象非常神奇——从冥王星只能看到卡戎的一边,从卡戎只能看到卡戎的一边。这种效应的根本原因是“潮汐锁定”。那么,什么是潮汐锁定?

由于潮汐锁定,中央天体的居民将永远看不到绿色的一面。

这种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事实上,潮汐锁定并不遥远。它似乎和冥王星一样远。事实上,它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从近到远谈谈。首先,让我们谈谈我们周围的潮汐锁定。

众所周知,地球对月球施加重力,反之,月球也对地球施加重力。月球的引力对地球有什么可见的影响?

月球吸引地球的想象地图

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明显的是地球上的海水,它有很强的流动性。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它们会向月球凸出。

流动的海水受到月球重力的影响(如图)

海水的上升就是海水的上升和下降,这就是潮汐。

中国钱塘江大潮

除了月球引起地球上的潮汐,太阳也能。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而地球离月球很近,所以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比太阳大几倍,而月球占主导地位。

至于潮汐现象,一些古代人实际上已经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注意到潮汐与月亮有关。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于静在他的《潮汐表序》中说,“涨潮落,海不增不减,月满则顺。”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道随月升降。”

直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才提出“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力引起的”的假说,并首次科学地解释了潮汐的成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冥王星的发现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与海王星比较起来,冥王星发现则显得更加曲折些。因为它是比海王星还要远的一颗行星,它的运行更慢,而且在海王星上看太阳,已不见太阳的圆面,仅呈现一个光亮的点。那么再落到冥王星上的太阳光就更少了,经它反射到达地球的光就更加微乎其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冥王星,只像一个

15  等暗星。为了发现冥王星,不少人曾仿效勒维烈和亚当斯的方法,想从天王星和海王星所受的摄动反推它的位置。但是冥王星并不像预计中的那么大,它对天王星、海王星的摄动太小了,很难得到确定的结果。它又比较暗,行动又太慢,要在黄道带上一个一个地检测 15 等的暗星,并发现它们是否移动,即使预告了位置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要知道 15 等星的数目比 9 等星至少要多 300 倍。

本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1858~1938 年)主张用照相的方法去搜寻这颗遥远的行星,只要隔几天就对同一天区拍照,如有移动位置的天体就会从前后两张底片上找出来。由于预报的未知行星位置很不可靠,所以只能沿黄道带有计划地系统拍照。这个任务交给了年仅 23 岁的汤博,汤博发现每一张底片上总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个星点,要将这些星点逐个核实简直不可能。正巧,这时德国有一家仪器公司发明了“闪视比较仪”,它有两个置片台,放置待比较的两张底片,左右两张底片不能同时在镜头里看到,而是自动控制着按一定频率轮流进入视场。如果在两张底片上没有移动位置的星,两张底片上的星象全同。由于视觉暂留现象,视场里的星象会是稳定的,只要有一个星移动位置,在视场里看就会来回跳动。

汤博利用了这一仪器,他耐心地坐在内视仪前,将底片逐张进行观察。由于一张底片上星象很多,必须分成若干区,每一次只能校核十几个星点,在确认每一个星点都不跳动后才能通过,因为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前功尽弃,使后来的工作变为徒劳。有时他确实发现了跳动太快,就可能是小行星。这项工作既要有耐心,还要有清醒的头脑。直到 1930 年 1 月,他完成了金牛座 40 万颗星的检核工作,仍一无所获。下一个天区是双子座,这里靠近银河,暗星密聚,工作更是异常繁重,他日复一日不间断地工作。 1930 年 2 月 28 日下午 4 时,他发现双子座δ星东有一个跳动的 15 等小星,在相隔六天拍摄的两张底片上只移动了 3 毫米~4 毫米,同预计中的新行星又暗又慢的特点

相符合。他欣喜若狂,但没有立即宣布这个发现。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又连续对该天区拍照,确认这是一个新行星后,才于 3 月 13 日公布于世。这一年他才 24 岁!

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约 40 天文单位,公转一周需要 247 年,轨道偏心率也较大。从发现到现在的 50 多年里,它才完成公转一周的 1/5。在 1989 年冥王星过近日点时,人们在比较近的地方观测到了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新视野号将于7月飞抵冥王星

全文共 1479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的新视野探测器即将开始对冥王星的第一阶段观测。到今年7月14日,宇宙飞船将到达离冥王星最近的位置,在距离地球约75亿公里的深空首次探索这颗鲜为人知的矮行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华盛顿总部行星科学部主任吉姆·吉姆·格林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冥王星的首次任务将是对太阳系中这颗寒冷而遥远的行星的首次近距离探索。”他说:“新视野探测小组现在正在非常努力地为第一阶段的观察做准备,并确保所有的工作都将完美无缺地进行。”

新视野号是发射时最快的航天器。它于2006年1月启动。在发射过程中,为了省电和减少设备损耗,它被多次设置为深度睡眠状态。就在上个月,新视野成功地从最新的深度睡眠状态中醒来。此时,它距离地球超过30亿英里(约48亿公里),并将很快接近冥王星。当它最近时,新视野和冥王星之间的距离将比冥王星的所有五颗已知卫星都要近。为了准备如此近距离的飞行,项目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从下周日(1月25日)开始引导这架钢琴大小的宇宙飞船从远距离观察冥王星。

新视野号宇宙飞船LORRI拍摄的图像将有助于项目科学家不断提高对冥王星系统的理解。此外,这些图像还将在探测器的后续导航中发挥关键作用,从而确保新视野探测器能够在剩余的2.2亿公里内安全通过。

美国宇航局西南研究所新视野号探测器的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说:“新视野号宇宙飞船是人类历史上从地球出发后到达主要目标的最远的探测器,现在我们终于准备好开始工作了。”

“远程勘测成像仪”(LORRI)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拍摄数百张冥王星图像,以帮助科学家不断改进对探测器和冥王星之间距离的估计。尽管新视野号探测器拍摄的所有冥王星图像在5月之前都只是一个小亮点,但这些图像将有助于导航任务组的科学家设定适当的轨道修正参数,以确保航天器今年夏天能够安全通过冥王星系统。第一次这样的轨道修正行动将于今年3月进行。

马克·霍尔德里奇是新视野冥王星会合的任务经理,来自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当新视野号飞船到达时,我们需要知道冥王星的确切位置,”他说。飞越冥王星的时间点必须非常精确,因为航天器上的计算机将根据预设时间调整航天器的方位,并将探测设备对准冥王星的位置,我们现在拍摄的图像将帮助我们设置准确的时间和位置参数。"

从本月开始的“光学导航”操作将拍摄第一张冥王星照片,并用于确定后者的具体方位。

目前,第一个“接近阶段”将持续到春季结束,在此期间,“新视野”将进行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操作。航天器上的科学有效载荷将持续收集行星际空间的环境数据,包括测量太阳发射的高能粒子流和在柯伊伯带内部空间扩散的尘埃粒子的特性。除了冥王星,数千颗较小的冰雪或岩石行星可能隐藏在这个从未在太阳系外缘探索过的偏远地区。

从今年春天开始,对冥王星的观测将大大加强,新视野号宇宙飞船上的照相机和分光计将开始能够获得清晰的冥王星图像,其质量和分辨率将高于地球上最强大的望远镜。最后,新视野号宇宙飞船将开始获取足够高质量的图像,用于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冥王星及其卫星的地图。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华盛顿总部科学任务委员会新视野航天器的管理机构。美国宇航局西南研究所(SwRI)的艾伦·斯特恩博士是整个探索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西南研究院全面负责新视野探测项目的科学团队、冥王星飞行期间的装载操作和科学探测。新视野探测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前沿项目下的一个项目,由位于阿拉巴马州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管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设计并建造了“新视野”航天器,并负责航天器的总体运行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行星或为天体间激烈撞击后产生的碎片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将小行星视为构成行星体的建筑材料。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小行星实际上可能只是行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以及早期天体剧烈碰撞后产生的碎片

落到地球上的陨石通常含有小的圆形球,称为“球粒”,是太阳系早期环境中熔融液滴快速凝结的产物。大约92%的陨石含有这种球粒,科学家通常认为这是建造行星的建筑材料。

这些球形物质是早期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原始行星盘的一部分。这个行星盘的主要成分是尘埃和气体物质,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主要行星最终将从这些物质中诞生。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球状粒子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小行星凝聚后100万年,而小行星是形成原始行星的基本建筑材料。

先前的研究表明,一些陨石中的球粒可能是在太空中的岩石以超过36000千米/小时的速度高速碰撞时形成的。然而,对于大多数颗粒的形成一直存在争议。现在,科学家发现,在行星形成的前500万年左右,空间撞击事件可以产生足够多的球粒,这个数字足以解释我们在陨石中看到的球粒现象。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布兰登·约翰逊(Brandon Johnson)说:“我们工作中最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实际上并不是构成行星的建筑材料,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但事实上,它们可能只是行星形成的副产品。”因此,含有球粒陨石物质(也称为“球粒陨石”)的陨石可能不代表构成太阳系行星的物质成分。

该研究小组模拟了直径在100至1000公里范围内的原行星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的碰撞。结果表明,当碰撞速度超过每小时5590英里(约每小时9000公里)时,由熔融岩体组成的羽流溅射材料将形成毫米大小的液滴,并迅速凝结形成球形颗粒。

研究人员计算出,在一个典型的原行星盘中,这种碰撞机制可以产生多达2万亿公斤的球形粒子。相比之下,今天小行星带中物质的总质量约为3万亿公斤。这一结果意味着天体的碰撞机制可以在小行星带产生大量球形粒子,而小行星带是几乎所有小行星最初形成的地方。

约翰逊说:“我们已经为球晶的形成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模型。一旦我们了解了球晶形成的背景条件,我们就能真正开始了解早期的太阳系。”此外,约翰逊还指出,他们的研究目前只考虑正面碰撞,但实际上,大量的碰撞发生在某个角度。然而,这种倾斜撞击只会产生更多的溅射物质,这当然是更多的球形物质。

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1月15日的《自然》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人造卫星是天体吗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人造卫星天体,天体是宇宙所有星体的统称。

天体是宇宙当中所有的个体,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天体,包括太阳系中的行星,也包括银河系中的星云。人类在宇宙发射的人造卫星被称为人造天体。人造卫星按照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应用卫星、科学卫星以及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能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其特征就是发射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用途最广,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进行科学探测、区域规划、天气预报、土地利用等各个领域。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是取决于卫星任务的要求,分为低轨道、地球同步轨道、极轨道等不同的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第四章天体一粒子物理学

全文共 3962 字

+ 加入清单

“长期以来,这始终是我的一条格言:小事情是最重要不过的了。”

引自《身份案》①

我已择要概述了宇宙学家们发现的有关宇宙的某些事情,以及他们希望解答的某些问题。制约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因果链肯定了这一点:如果我们想要“解释”有关宇宙现状的某些事情,例如星系为何具有那样的形状和大小,那么我们就必须回顾过去,并追踪导致星系形成的一系列事件的证据。这就是宇宙学家们为什么总是对过去如此专注的原因:它是我们理解现在的关键。归根到底,那种专注使他们能勇于正视在宇宙起源问题上所处的进退维谷的境地。

我们逆着时间回溯,利用在密度和温度确定的条件下物质有何表现的知识,来再现宇宙过去的历史,依靠过去的事件留存于宇宙中的片断证据来检验我们的演绎推理。遗憾的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宇宙非常有效地覆盖了早先的痕迹,远古时代留存下来的原始遗迹简直微乎其微。然而最根本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在极端的温度和密度下物质所能表现的一切行为。地球上的实验受到投资、规模以及可行性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地模拟宇宙膨胀史上最初百分之一秒期间所经历的种种条件。

这造成了某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态势。宇宙学家们指望基本粒子物理学家能阐述物质和辐射在非常高的温度下的表现,这样他们就能继续重现更接近于表观开端的宇宙既往史了。另一方面,粒子物理学家们却无法利用地球上的资源来做这件事。地球上的加速器既不能再生大爆炸的能量,他们的探测器也不能捕获那些最难捉摸的物质基本粒子。因此,粒子物理学家又指望宇宙的早期能成为检验其理论的一条阳关大道。如果他们将物质的所有组成成分统一为某种单一模式的最新方案导致一个收缩的宇宙,或者导致一个恒星不能存在于其中的宇宙,那么这种方案即可予以排除。然而,你可以看到人们正在实施某种非常微妙的平衡技巧,其中需要用到仅仅部分地(甚至全未)受过检验的物理学,以勾画出宇宙历史上最初一秒钟的可能状况。

你最好把“一秒钟”看作宇宙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时刻以后,我们相信宇宙中的温度已经低到足可运用业经地球上的实验尝试与检验确立的物理知识,以获得一幅良好的宇宙态势鸟瞰图。但是在一秒钟之前,我们却对完整地重建主宰宇宙进程的物理过程与基本粒子无能为力,这就使我们再现的宇宙史有了不确定性。一秒钟又是我们业已观测到从宇宙早期留下了原子核的最早时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了解宇宙年龄大于一秒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事件。诚然,我们了解在一秒钟之后制约宇宙中各种成分行为的一般物理原理和定律,但是,尽管如此,仍有许许多多与星系形成相关的极其复杂的事件,乃是我们必须详尽地再现的。这很像我们对于天气系统的了解。我们知道制约天气的全部物理学原理。你给出过去任意一系列的气候变化,我们都能对它作出解释。然而,我们却不能肯定地预言明天的天气,因为有无数的

① 《身份案》,福尔摩斯探案之一。此处引文为该案中福尔摩斯对其委托人玛丽·萨瑟兰小姐所言,后者

提到了一些“小事情”。“小事情”原文为 little things,转义“小东西”,此处借喻本章所述的基本粒子

至为重要——译者因素在非常复杂而敏感地相互影响。它们共同决定着天气的现状。由于我们无法尽善尽美地获悉此种状况,所以我们的预报能力就受到了限制。

20 世纪 80 年代,对于构成物质的大多数基本粒子的研究,开始与天文学和宇宙学联系起来。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倘若存在某种新型的亚原子粒子,即使其影响弱得连地球上的粒子对撞机实验都显示不出来,却有可能在天文学上造成种种后果。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天文证据来排除许多新型基本粒子存在的可能性。

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高精度实验结果,与宇宙学对宇宙史上最初几分钟内的核反应研究,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共生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例子。在这两方面的研究中,每一方都可以告诉我们被人们称为“中微子”的那类基本粒子具有多少不同的品种。中微子宛若“幽灵”,它在放射性衰变中出现。它们不受电力或磁力的影响,甚至也不为核力所左右。其结果是,它们与今天一切形式的物质的相互作用都极其微弱,以至人们几乎无法探测到它。事实上,就在这一瞬间,就有许许多多的中微子正在穿透你的大脑!有两种中微子是物理学家们早就知道的——电子中微子和μ子中微子,人们已经在无数次的高精度实验中探测到了它们。第三种中微子,即τ子中微子,只是通过其他粒子的衰变才间接揭示了它的存在;但是,产生这种中微子所需的能量极高,以至人们迄今尚未直接探测到它。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肯定这第三种(τ子)中微子当真存在?还有没有我们尚未见到的其他品种的中微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中微子理论对应该存在多少不同的中微子作出过预言或解释。我们还得拭目以待。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对宇宙既往史的再现,如何使我们能将天文观测用来计算不同中微子的品种数目。然后我们可以将此结果与近来 CERN 直接测量中微子品种数的实验相比较。

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宇宙学家们一直假设存在着、而且仅仅存在着 3 种中微子(电子型的、μ子型的以及τ子型的),并在阐明宇宙年轻时代组成成分的主要理论模型中,将其作为一个具体构成部分。对于宇宙学家说来,知道自然界存在多少种中微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确定极早期宇宙中辐射和物质的总密度,并能决定宇宙膨胀的速度。他们将这一信息应用于研究宇宙年龄介乎 1 秒与 3 分钟之间的时候宇宙中事态的详细进程。宇宙在其历史上的这一阶段中,热得足以发生使中子和质子聚合而产生某些最轻的元素的核反应。在更早的时代,温度实在太高,以至于那些元素刚一形成就会立即瓦解;在更晚的时代温度又太低,核反应就不会发生。

为了预言这些核反应的后果,我们需要知道能供核反应结合成不同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数目。例如,氢核由单独一个质子组成;氖核是一个质子加上一个中子,氦核则可以由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称为氦 4)组成,也可以由 2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称为氦 3)组成。当宇宙比 1 秒钟更年轻时,应该存在着等量的质子和中子,因为那时发生的所谓“弱”相互作用使质子与中子互相转化,并使它们的数目保持平衡。但是,当宇宙年龄到了 1 秒钟时,对于质子和中子之间的这些弱相互作用来说,膨胀的速率就变得太大了,以至于不能再维持质子和中子的完美无瑕的平衡。这时,一个质子转化为一个中子要比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稍稍困难一些,这是由于中子要比质子稍重一些,因此产生中子就要求有更多的能量。当那些弱相互作用停止下来时,留下的中子与质子的相对数目具有一个确定的比值——1 比 6。大约 3 分钟以后,核反应开始启动,使这些中子和质子聚变为氘核、氦核和锂核。全部物质中大约有 22%最终变成了氦,每个氦核则包含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剩下的全部物质几乎仍保持为氢,仅有十万分之几属于同位素氦 3 和氘,还有百亿分之几归之于锂。

对宇宙各处的氦和氘、氦 3、以及锂等其他元素的天文观测,证实了上述丰度值的普适性。最简单的大爆炸模型和天文观测之间的一致性是很美妙的。事情很清楚,这种一致性是与自然界中仅仅存在 3 种中微子的假设联系在一起的。要是存在 4 种中微子的话,那么早期宇宙的膨胀速率就会增大,当弱相互作用停止时,相对于质子而言就会留下更多的中子;早期宇宙中最终得到的氦丰度也会相应地增加。人们正在进行顾及全部观测结果及其不确定性的非常详尽的研究。据称,不会存在与我们已知的那 3 种相似的又一种中微子。

CERN 的实验肯定了这一预言。它产生了极其大量的短寿命粒子“Z 玻色子”。每个 Z 玻色子大约比一个质子重 100 倍,它一旦形成便迅速衰变成其他较轻的粒子,其中也包括中微子。中微子的品种越多,Z 玻色子衰变的途径也越多,它们就会消失得越快。

CERN 的实验家们精密地监测了大量 Z 玻色子的衰变,从而能够非常精确地确定它们究竟衰变成了多少种不同的中微子。考虑到实验中的不确定性,所得的答案是 2.98±0.05。所以一定存在着 3 种中微子。

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例子,它说明了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可以如何地相辅相成,并增进人们对于整个宇宙以及构成它的基本粒子的了解。对轻核素丰度的正确预言乃是大爆炸宇宙图景的最大成功。这项预言对宇宙在其年龄为 1 秒钟时的结构的微小变化相当敏感,从而使我们能对宇宙当时可能是什么模样得出重要的结论。例如,倘若宇宙在不同的方向上以不同的速率膨胀,或者整个空间包含着强烈的磁场,那么膨胀的速率就会增大,氦的丰度也会比我们所见到的大得多。因此,今天对于太空中轻核素的天文观测,乃是探测宇宙仅仅膨胀了 1 秒钟之后可能呈什么状态的最有力的工具。它们对过去的回溯要比观测微波背景辐射更为久远;同时,它们又表明宇宙学家何以能对他们再现的宇宙早期史作出详细的检验。

对早期宇宙中的核反应所作的这些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它展现了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一个重要的总体特征。宇宙年龄介乎 1 秒和 3 分钟之间时出现的那些物理过程产生了更多的元素,它们的丰度并不依赖于人类对宇宙如何开端的了解程度。质子和中子的丰度仅由它们相互反应终止时的宇宙温度所决定,因为在此之前,任何东西部处于与其他一切东西相平衡的状态。这是热大爆炸宇宙的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这种热的“平衡”状态保证了温度精确地决定着不同的物质粒子和辐射粒子的相对丰度。人们直到 1951 年才明白了这一点。在此之前,许多宇宙学家认为,想要解释由宇宙极早期阶段的核反应造成的元素丰度,就必须知道宇宙开初时质子与中子的相对数目。但事情并非如此。在宇宙年龄为 1 秒以前,由于高温的平衡,质子数和中子数是严格相等的。有些事情无论往昔如何,而今皆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怎样欣赏天体交响曲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是研究地球以外天体及其毗邻环境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太阳系天体,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行星际,星际及星系际物质,直至整个宇宙。天体物理学则是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的科学,它是近两世纪才发展起来的。

提及天文学,往往引起人们神秘莫测的感觉,有的人讨厌枯燥无味的天文数字,有的人则不愿去记忆数不清的星星,去辨认各个星座。有的人则对人类能认识遥远的天体的发生、发展及其消亡感到十分怀疑。但毕竟天体是每一个人最先接触到的自然界的客体。因此,它自然地吸引着每一个爱思考、希望了解人类生存环境、关心人类命运的人们。刚刚牙牙学语的婴儿往往就会听到父母讲述的以天体为背景的动人的神话故事。他们也往往会提出一些父母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天有多高?天上有多少星星?天有边吗?天外又有什么?

总之,天文学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人类对这些神秘天体的好奇

心。

人们总想以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式画出一幅最简单而易于理解的世界图景,并试图以他的宇宙代替并征服经验世界。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各自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事。各人都把宇宙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中枢,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内找不到的宁静和安定。

的确,面对美丽壮观的星空,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在中国,盘古开天地,女蜗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及牛郎织女等,这些动人的神话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而在西方流传至今的圣经头一句话就是上帝创造世界。

爱国诗人屈原曾写过:“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句子。而诗人李白却写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诗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面对柔和的静寂夜色,罗兰佐说道:

瞧,天宇中嵌满了多少灿烂的金钹;你所看见的每一颗微小的天体,在转动的时候都会发出天使般的歌声,永远应和着嫩眼的天婴的妙唱。

莎翁这里虽然是用的极富浪漫色彩的文学语言,但却道出了科学家们探索星空的真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布在宇宙这个大舞台的,形形色色的星星乐团所发出的妙唱吧!人们常用歌声来表达内心的衷肠,那么从星星乐团所发出的各种妙唱中又如何来洞察各种天体内部的奥秘呢?敬请诸位耐着性子细听端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冥王星之所以要叫冥王星是因为一名英国11岁的女孩随口说出了“Pluto”一词,它便成为了沿用至今的名字。下面是由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希望对大家有有所帮助。

冥王星什么时候被除名

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为“八大行星”。

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

大行星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该天体要绕着恒星公转;并且有足够大的质量,要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形状达到近似球形;同时该天体在公转区域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不受轨道上相邻天体的干扰。

冥王星符合前2条,但不符合第3条。它的公转区域越过海王星轨道并明显受其干扰。所以就不能算做大行星了。

为什么冥王星不再是行星

什么是行星:一是必须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其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按这样的划分,太阳系的行星就只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海王星这八颗。而冥王星由于“先天”不足,只有出列了,被划入了“矮行星”。

它与其他八大行星太不同了:一是体积过小,它的质量只有月亮的1/3;二是轨道过于椭圆;三是八星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而冥王星与八星轨道平面倾斜角达17度。

冥王星为什么会消失

冥王星没有消失,不再位列“九大行星”之一,被降格为矮行星。

早期观测太空只能依靠光学望远镜,很多太阳系内较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因此冥王星成为九大行星之一。随着照相术以及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天文学家们又发现了许多和冥王星类似的天体,于是对“行星”该名词进行重新定义。冥王星不再符合重新定义的行星标准,被降格为矮行星。

5大行星有哪些

八大行星,指的是环绕太阳运动且质量够大的八个天体。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冥王星外发现巨大新物体 直径 1280 公里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冥王星发现巨大物体直径1280 公里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类似星球的新物体。其位置在冥王星外 5 亿公里的地方。它正围绕太阳旋转,每 288 年转一圈。

据 BBC 报道,这个新发现物体的直径约 1280 公里,为地球直径的十分之一,是自 72 年前发现冥王星以来太阳系的最大发现。

这个新物体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布朗及其同事特鲁希略在 6 月 4 日发现的。布朗对 BBC 记者说,“它的确非常之大”,“其大小是所有小行星的总和”。

布朗和他的同事是用加利福尼亚帕洛玛天文台的望远镜发现的,后来又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进行了研究。天文学家将这个新物体暂时取名“夸欧尔”,编号为“2002 LM60”。今后几个月里,国际天文学会将为这个新物体的命名举行投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美发现宇宙中磁性最强天体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发现宇宙磁性最强天体

经过对中子星磁场的首次直接测量,科学家找到了迄今宇宙中磁性最强的磁体。这个名为 SGR1806- 20 的天体是 10 颗稀有的中子星之一,早在 25 年前即被发现。

利用美航空航天局 R ossiX射线探测器,科学家计算出这颗中子星磁场的强度比以前认为的要高出

10  倍,与普通中子星的磁场强度相比,其强度大了几千倍,是地球上最强磁体磁场强度的几十亿倍。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通讯》上。

SGR1806-20 是一颗直径约为 16 公里的密实中子星,其核心是坍塌的星体,质量比太阳大 10 倍。科学家通过测量这颗中子星的自旋速度和自旋速度的变化,来测量它的磁场强度。

工作在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中心、由乔治·华盛顿大学艾伯拉里姆领导的研究小组表示,该中子星磁场强度约为 1 千万亿高斯,而太阳的平均磁场在 1 至 5 高斯间变动。艾伯拉里姆说:“如果这颗磁星靠近月球,那么我们人体中的分子将会被重新排列。幸运的是, SGR1806-20 离地球 4 万光年,所以地球是安全的。”

从 SGR1806-20 发出的许多脉冲爆发中,艾伯拉里姆小组鉴别出了特征能量。在分析了爆发的光谱特征后,该小组发现一个 5000 电子伏的特定能级。艾伯拉里姆说,这一能级相当于激发一个陷于 1000 万亿高斯磁场中的质子所需要的能量。这也符合磁星“星震”的模型。在该模型中,中子星表面瞬间爆裂开,并喷出质子。“星震”本身是磁星中看到的脉冲爆发现象,所喷出的质子被陷在中子星强磁场回路中。而有关质子特征的结果也符合很多科学家所提出的理论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太阳系边缘发现新天体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系边缘发现天体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布朗及其同事特鲁希略在美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的一次会议上宣布,他们在太阳系的最外缘发现一个球形天体。

新发现的这一天体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 288 年,直径约为 1290 公里,相当于冥王星的一半,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这是自 72 年前发现冥王星以来,太阳系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发现。

“柯伊伯带”是比冥王星绕太阳轨道更远的一个带状区域。专家们认为彗星等就是从这里起源的。早先的天文观测表明,“柯伊伯带”中存在着大量由冰和岩石组成的天体,但体积普遍较小。天文学家们一直推测,这一区域中可能存在着体积接近行星的更大的天体。这次的新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他们的推测。

新天体距地球 64 亿公里远,处于库伯小行星带以外。新天体的代号暂为“2002LM60”,最后的定名还有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批准。科学家认为,该发现也带来另一希望---在库伯带中将可能发现另外一颗大天体,某些天体甚至可能大于冥王星。而冥王星就是在库伯带中发现的一颗大行星。

布朗他们最初是在 6 月 4 日,利用加州帕洛玛天文台望远镜发现“2002LM60”的,布朗说:“它的大小是所有小行星的总和。”随后,他俩又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这一天体进行了详细观测。

天文学家还为“2002LM60”起了个暂用名字--- “夸欧尔”。对曾经居住在美洛杉矶的汤瓦原住民来说,“夸欧尔”代表将世界所有东西聚集在一起的自然力量。这个暂用名也要由国际天文学会最后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冥王星为什么不再是行星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常把太阳系的行星定义为,有九大行星,但是在近来新的行星定义中,已经将冥王星踢出了行星的范畴。那么在这之前人们为什么没发现冥王星列入了行星的行列?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冥王星为什么不是行星:

冥王星的行星身份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发现时是1930年,由于是海王星以外第一个被发现的天体,根据其轨道、亮度和估算的反照率(表面反射太阳光的比例)计算它大小的时候又因为低估了它的反照率(以为很暗,后来发现和金星表面相当,大部分光都被反射出来了),一度认为它大小和地球差不多,就给了它大行星的身份。

后来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特别是光电测量等技术的引入,通过对掩恒星等事件的观测,确认了冥王星的直径只有2000多公里,比月球还要小不少,实在和其他外围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格格不入,但由于它和它的卫星仍是仅有的海王星外天体,也就维持原样了。

到了九十年代情况有了变化。在那之前,建于40年代的帕洛玛山天文台5米口径望远镜都是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新天体的手段也和发现冥王星时没什么区别,就是拍摄干板或底片,叠在一起放在显微镜下看,看有没有移动了位置的黑点(星点在底片上是黑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技术上各种突破的积累,世界上新建了几座口径更大一个级别(8-10米)的巨镜,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引入了数字技术进行拍摄和比对,大大提高了发现太阳系外围天体的能力。以1992年发现了天体1992QB1为开端,到目前为止在冥王星轨道外围被称为柯伊柏带的区域发现了超过1000个天体,其中和冥王星大小相当的也有不少,冥王星只是这一大群太阳系外围天体中最先被发现的那个,这也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冥王星的大小和性质相对于其他行星会是一个异类。

这样冥王星的大行星身份就重新成了一个问题,如果冥王星算大行星,和它轨道和大小都相似的这些凭什么不算呢?如果它们也算,那太阳系的大行星也太多了一点,而且这个名单在将来很明显还会越来越长。于是国际天文联合会就找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永久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大行星到海王星为止,冥王星、谷神星(小行星带最大天体)、阋神星(比冥王星更大一点的柯伊伯带天体)等等直径达到一两千公里,又围绕太阳而不是某个大行星运转的天体有了新的分类:矮行星。将来除非发现了真正的新大行星(可能性已经很小),其他新发现的太阳系天体也都可以进入自己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当中了。

行星的定义: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柯伊伯带天体是小行星吗?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小行星是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天体。它们数量众多。尽管在这两个天体的外侧也发现了少量的小行星,但它们基本上位于这两个天体之间。这被称为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围绕太阳的一个大的圆形区域。

小行星带离太阳不远。在远离太阳的地方,海王星轨道之外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区域。这个中空的圆盘状区域被称为柯伊伯带。柯伊伯带也有大量高密度的小天体。

柯伊伯带假说首先由爱尔兰天文学家艾季·沃斯提出。杰拉德·柯伊伯发展了这个假说。柯伊伯的初衷是思考太阳系的起源。1951年,柯伊伯提出在太阳系边缘,即海王星之外,有一些小天体。它们是太阳系形成后留下的碎片。它们一起围绕太阳运行,呈现出一个圆形结构,就像太阳的呼啦圈一样。这是柯伊伯带。

当时,没有人注意他的预测,但在1992年,他的预测得到了证实。今年,天文学家的望远镜中出现了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该物体直径约200公里,编号为1992QB1,距离太阳44个天文单位。似乎是打开了一扇窗户,然后,一个接一个的柯伊伯带物体出现了。2000年底,直径900公里的瓦鲁纳出现了。至少发现了1000个柯伊伯带物体。

这些柯伊伯带物体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含冰物质构成的。从望远镜上看,它们只呈现出一个暗淡的红点,在许多方面与冥王星非常相似。结果,冥王星的地位开始动摇。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向外界正式宣布,冥王星将被取消为主要行星。同时,规定这些柯伊伯带天体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矮行星,或者更直观地叫它们“外海王星天体”。当然,最直接的名字是矮行星。

会议还制定了太阳系恒星的划分规则。经过几天的讨论,会议为大行星的概念设定了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大行星需要清除它们轨道周围的障碍。”

小行星不能做到这一点,柯伊伯带物体也不能,所以它们不是大行星。它要么是一颗大行星,要么是一颗小行星,所以人们称柯伊伯带物体为小行星。

显然,这是不合适的,也不够严格。它很容易与太阳系内部的原始小行星混淆。柯伊伯带天体的正式名称是矮行星。更重要的是,柯伊伯带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比小行星大,直径从几千公里到几千公里不等,体积介于大行星和小行星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多谢新视野号,史上首张冥王星“全家福”诞生GIF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探测器之前拍摄了冥王星,它最大的卫星,卡戎,和另外两颗较小的卫星,许德拉和尼克斯,但是这次新视野号也看到了Kerberos和冥河,两颗最小的卫星。

“新视野”项目科学家、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研究机构约翰·斯班瑟说,“新视野”项目现在正为其新发现找到一个转折点。“如果探测器在接近冥王星后发现另一颗卫星,这将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新世界。”

虽然图片中似乎只有四颗卫星,但实际上有五颗。因为卡戎离冥王星太近,所以被光线挡住了。

除了卡戎,科学家们还通过哈勃望远镜发现了冥王星的另外四颗卫星,许德拉、尼克斯、科博洛斯和斯蒂克斯。许德拉和尼克斯在2005年被发现,而科博洛斯和斯蒂克斯分贝在2011年和2012年被发现。

“探测5500万英里以外的这些小卫星非常令人兴奋,这也是对建造远程测量成像仪的团队和约翰·斯班瑟卫星与轨道观测团队的奖励。”新视野首席研究员艾伦·斯特恩说。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发射了新视野。当它接近7月14日飞越冥王星时,探测器将继续观察这些环绕冥王星的天体,相信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蝌蚪君编译自mashable,转载请注明蝌蚪职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NASA:冥王星最大卫星曾有海洋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新视野”拍摄的照片中,可以在卡伦岛上看到不同的地貌,如断层、山脊、悬崖和峡谷,这表明卡伦过去经历过地壳扩张,导致地表断裂。

研究人员正在观察的峡谷叫做宁静峡谷。它是克伦巨大的赤道峡谷的一部分,长1800公里,高7500米。事实上,这个峡谷也是整个太阳系中发现的最大的峡谷,相比之下,美国的大峡谷只有446公里长,1600米高。

研究表明,凯伦的外层最初是由水冰组成的,但是这层冰被其中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融化了。温度允许外层冰融化,允许水流入地表并形成地下海洋。然而,随着卡伦的气温下降,地下海洋逐渐冻结,体积增大,挤压了地球表面,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