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赫鲁晓夫【通用8篇】

浏览

1791

文章

8

篇1:赫鲁晓夫一生中有哪些笑话和趣事?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赫鲁晓夫,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他是上个世纪苏联最高领导人之一。赫鲁晓夫的祖父是一位农奴,其父亲是一位矿工。赫鲁晓夫15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工人。在十月革命之前,赫鲁晓夫先后在铁路、工矿、砖厂干过活。后来进入军队,不到40岁时就担任了莫斯科第一书记。1937年底,赫鲁晓夫被任命为乌克兰第一书记,第二年进入了联共中央政治局。

卫国战争后的赫鲁晓夫致力于乌克兰的重建,强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遭到多数人的抵制和反对,引发了严重的抵抗和冲突,造成大量的人被捕、被处决或被流放,并逐渐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平衡,斯大林在晚年把赫鲁晓夫召回莫斯科,并让他进入了苏共核心集团。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他首先联合马林科夫、朱可夫等人,干掉了野心十足的贝利亚。接着又把曾经的同志和战友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3人相继拉下马。再接下来,他又剪除了战功卓著的“苏联英雄”朱可夫元帅,将军队和政治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在苏共20大上抛出的“秘密报告”,几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功劳,在苏联国内引起了空前剧烈的政治震荡。

赫鲁晓夫在国内呼风唤雨,在国际上也任性妄为,口不择言,鲁莽行事,给世人留下许多笑柄,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国际笑话

比如“皮鞋敲桌”事件。

1960年,赫鲁晓夫率苏联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在一次发言时突然情绪失控,不顾国家领导人的尊严和大国风范,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只皮鞋,用力敲打桌子,让现场之人瞬间目瞪口呆。

其后还和西班牙代表激烈争吵,直至发展为要动手的节奏。最终在警察的干预下,赫鲁晓夫才平息了怒火,让联大的辩论会得以继续进行。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脱掉了自己的皮鞋,但从当时现场的照片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在用鞋敲击桌子时,他的鞋子始终穿在脚上。也有人说,赫鲁晓夫用的是时任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的皮鞋,但人们同样发现,葛罗米柯也一直穿着鞋子。

那么,赫鲁晓夫手中的鞋子从何而来呢?

后来,人们从赫鲁晓夫解密的档案中得知,这只著名的鞋子,原来出自阿拉伯代表团。由于苏联代表团和阿拉伯人比邻而坐,其首席代表在开会时正兀自憨睡,赫鲁晓夫顺手脱下了这位仁兄的鞋子,当作惊堂木使用了。

敲击声自然惊醒了阿拉伯人,当他狼狈不堪地四处找鞋时,赫鲁晓夫正好将鞋递还给了他,并对他说:“我将来一定会赠送一双优等的乌兹别克产的皮鞋给你。”后来赫鲁晓夫兑现了诺言,在任时每年都向阿拉伯人邮寄了一双皮鞋。

比如参观画展的“懂与不懂”。

有一次,赫鲁晓夫得空参观了一场抽象派的画展,在一幅画前停住了脚步,不懂装懂地评价道:“这是一副什么画?一头驴子用它的尾巴也可以画得比这更好。”举办方也不甘示弱,讽刺他“对艺术作品一窍不通”。

这时,赫鲁晓夫又制造了一个“经典”,他从容反问道:“当我是一名矿工时,我不懂;当我是一名党的低级官员时,我不懂;但是今天我是部长会议主席,是国家的领导人,因此,我现在当然懂。不是吗?”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赫鲁晓夫在英国演讲的事情了。

1956年4月,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对英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两人乘坐当时苏联最先进的“奥尔忠尼启则”号巡洋舰前往英国。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不敢怠慢,亲自到场迎接,气氛热烈而庄重,充分展示了英国人对赫鲁晓夫的尊重。

在对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进行访问时,赫鲁晓夫会晤了英国实业界精英们。由于赫鲁晓夫酷爱喝酒,在发表演说前,他已喝了不少伏尔加。

在酒精的作用下,赫鲁晓夫演讲时,完全忘了身处的环境和面对的观众,竟然丢开了讲稿即兴发挥起来,把台下的人当做了苏联国内的同志和战友。

于是,国际外交史上罕有的奇葩一幕出现了。他不但大肆抨击资本主义,唾口大骂西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甚至讲到激动之时,竟然脱口而出:“我们一定要把你们埋葬!”

现场的翻译特特罗扬诺夫斯基瞬间懵逼了,不知如何翻译才好。在赫鲁晓夫的一再催促下,机智的特罗扬诺夫斯基翻译了他的正式演讲文本。

由于现场观众听不懂俄语,在听到特罗扬诺夫斯基翻译的演讲内容后,对赫鲁晓夫勾勒出的两国间合作蓝图极为赞许,由衷地送上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两小时后,清醒的赫鲁晓夫似乎发觉了自己闹了笑话,询问了随行翻译,特罗扬诺夫斯基只好如实回答:“是的先生,您没按固有文本发言。”并把他“埋葬”西方的演讲内容复述了一遍。

在听到特罗扬诺夫斯基急中生智的处理方法后,赫鲁晓夫激动地亲吻了他,并表扬了他的大智慧。

特罗扬诺夫斯基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外交生涯,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外交家,并出任了苏联驻华大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赫鲁晓夫为何被斯大林用烟斗敲脑袋?一场败仗葬送35万苏军

全文共 1319 字

+ 加入清单

赫鲁晓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前苏联的领导人之一,曾在俄罗斯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赫鲁晓夫就已经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了。在二战期间,他曾经以苏军政委的身份参与到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当中。在赫鲁晓夫晚年的时候,他很喜欢提及当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库尔斯克战役以及第聂伯河战役中的丰功伟业。不过他对自己自己亲生经历的一场败仗却不怎么爱提起,这就是发生于1942年5月的哈尔科夫进攻作战,这是苏联在1942年期间最大的一次惨败。

1942年春,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结束,苏军在雪地和泥泞中在莫斯科接近地击退了德国入侵者,并发起了宏大反攻。但苏军显然也没有能力彻底击垮德军。因为春季融雪道路难行,再加上前一阶段双方伤亡过于惨重,战场进入了短暂的平静期。

对于苏军来说,形势仍然危机。那么在接下来作战中,到底应该是选择防御还是继续进攻呢?朱可夫等将领向斯大林建议称,苏军力量仍不足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应该以防御消耗德军,积累决战兵团。但西南战略方向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却受到冬季反攻胜利的鼓舞,提出应该继续进攻,并拍胸脯向斯大林保证肯定能赢。赫鲁晓夫当时是西南战略方向兼西南方面军政委,他很清楚斯大林急于消灭德军、打出一场歼灭战的心情,所以也大力支持铁木辛哥的计划。

这个计划试图用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一部,利用冬季反攻占领的一块突出部,向盘踞在哈尔科夫的德军第6集团军发起向心突击,并最终合围、歼灭德军重兵集团,解放哈尔科夫,向乌克兰纵深地区发展胜利,彻底打垮德军在东线南部的战略布势。不过铁木辛哥和赫鲁晓夫没想到,德军即将在相关地区发起新的进攻作战,并集结了大量坦克部队,力量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强。

1942年5月12日,苏军发起进攻,很快陷入了困境。很多部队是新组建的,缺乏经验和协同能力。指挥员同样缺乏经验,坦克部队投入战场的时机很不合适。而德军仅凭借少量部队就严重迟滞了苏军的进攻。位于南面的德军装甲第1集团军的部队则快速北上发起凌厉反击,与第6集团军南北对进,19日切断了苏军的突破口!苏军3个集团军主力和大量加强部队就这样被包了饺子。苏军本来想利用一次进攻合围德军,谁知道角色对调,自己沦为了猎物。

1941年夏秋大溃败的局面再次出现了,35万苏军被歼灭。俘虏的队伍再次充满了整个草原。第57集团军司令员、政委、参谋长和其他高级军官全部牺牲,第9集团军副司令、参谋长牺牲,西南方面军副司令也倒在了突围的路上……在整个1942年,这是苏军最大的惨败。

在后方指挥的铁木辛哥、赫鲁晓夫倒不至于面临敌人的威胁,但他们必须为惨败负责!被召回莫斯科的铁木辛哥、赫鲁晓夫遭到痛斥。如果说铁木辛哥好歹过去有过不少战功,斯大林给他留了些面子的话,赫鲁晓夫就没这个运气了。

斯大林拿着自己标志性的烟斗,对着赫鲁晓夫的头狠狠地敲了几下,“你应该清楚你的所作所为,我们完全可以审判并且枪毙你!”赫鲁晓夫被吓得不轻,当场痛哭了起来(这些细节是斯大林去世后当年的警卫员回忆的),希望饶自己一命。不过当时正是危难时刻,斯大林不会对高级军官大开杀戒——虽然赫鲁晓夫和铁木辛哥的败仗的确是够枪毙了的。最终,赫鲁晓夫被降了一级,担任方面军政委,并参与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的赫鲁晓夫是谁?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赫鲁晓夫是刘少奇,由于刘少奇较注重经济建设的方针同毛泽东的激进路线发生摩擦。鉴于苏联赫鲁晓夫在斯大林身后批判斯大林的教训,毛泽东将刘少奇看作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并以防止修正主义为名,发动文革。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从六十年代初起,刘少奇全面主持恢复整顿工作,旨在修补大跃进造成的灾难后果,取得了一定经济收效。自此,刘少奇较注重经济建设的方针同毛泽东的激进路线发生摩擦。鉴于苏联赫鲁晓夫在斯大林身后批判斯大林的教训,毛泽东将刘少奇看作中国的赫鲁晓夫,并以防止修正主义为名,发动文革。

刘少奇于是成为文革的第一号对象——全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一九六八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永远开除出党。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七日被押送到河南开封一座监狱“监护”,负责看守的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汪东兴等人拒绝为其提供一切必需的医疗条件。十一月十二日凌晨四时,刘少奇因病不准医治去世,终年七十一岁。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的决定。他的主要著作收入了《刘少奇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二战结束后苏联城市成为废墟,千万人流离失所,赫鲁晓夫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毋庸置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战争,从欧洲到亚洲,先后席卷了61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至少有20亿的人口被迫卷入到了这场战争当中。二战结束后,苏联境内主要城市以及各个地区都沦为成了废墟,能够居住的房子是少的可怜。甚至有些苏联高官为了争夺住宅,都已经抢到了头破血流的境界。据不完全统计,苏联当时至少有上千万人流离失所

拥有住房的人,大部分都扎堆住在筒子楼中,经常是几代人共用一个房间。筒子楼里浴室和厨房都是公用实施,家庭主妇们做饭时,经常会因为先后问题发生争执,甚至还因此出现过打架斗殴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苏联治安。苏联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对此评论说,住房极度短缺,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工业设施更是大量损坏,苏联的经济已经进入半崩溃状态,只有进行彻底变革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斯大林执政期间,因种种原因一直没能为苏联百姓解决住房问题。1953年去世的时候,斯大林给赫鲁晓夫留下的完全是个烂摊子。野心勃勃的赫鲁晓夫,在百姓的期望下走上了改革的道路。1954年,苏联政府公开承诺,会尽快改善城市百姓的居住条件,确保所有人都能在1980年以前拥有自己的住宅。苏联百姓听说后欢呼雀跃,赫鲁晓夫的支持率因此提升了很多,连国家的治安都因此得到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建造楼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栋楼都要花费大量资金。按照正常的建房标准,苏联政府的财政全部耗尽,也无法完成所有工程。在其他苏联高层一筹莫展时,赫鲁晓夫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复制和粘贴”的方法,为百姓解决了住房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用标准的修建规格,流水线似的生产出大量构造相同的住房。因为楼房结构比较单一,所以不需要生产太多的建筑元件,极大的减轻了苏联财政负担。

赫鲁晓夫建造的楼房,为苏联百姓解决了住房的问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成为苏联人心中的英雄。赫鲁晓夫修建的房屋,将极简主义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在施工的时候,赫鲁晓夫让人去掉了所有具有“装饰”效果的部分,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的的建筑面积。按照有关文献记载,赫鲁晓夫楼施工之前,科学家建立了非常详细的数学模型,按照人体工程学地设计,设计单位已经精确到了每平方厘米,尽可能的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

赫鲁晓夫楼里,每家每户都拥有独立的厨房,却没有设立垃圾桶和电梯。居住在高层的百姓,只能通过楼梯上下爬行。此外,赫鲁晓夫楼内部的质量也很差。曾在赫鲁晓夫楼居住过的人抱怨说:一个房间如果容纳四个人的话,就会变得寸步难行。转身的时候,不是碰到桌椅,就是碰到瓶瓶罐罐,内部空间相当拥挤。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楼的隔音效果也很差劲,吵架声和婴儿的哭泣声,可以轻而易举的穿透墙壁,生活在里面的人基本上没有秘密可言。赫鲁晓夫楼在设计的时候,规定的使用年限是50年,因为苏联的解体,这些楼房没了责任人,早已经变成了危房。现如今虽然生活在赫鲁晓夫楼的人,基本上都是经济非常窘迫的穷人,谁都不愿意出钱维护。赫鲁晓夫楼在建筑行业,已经成了低端和简陋的代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重点是重工业,提高了苏联军事实力,但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苏联的解体:1991年底独联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的原因及启示:

苏联的解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实行了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历史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对我们的启示:要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稳妥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赫鲁晓夫退休后的生活是怎样的?揭秘赫鲁晓夫的晚年生活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赫鲁晓夫,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前苏联的领导人,曾经给苏联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同样,赫鲁晓夫对中国的军队也是十分多的。曾经一度与中国签署了各种经济援助。而且还提供156个项目的援建,但是仅仅几年的时间,就宣告结束,1964年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要求他马上回来参加一个农业会议,但结果等他回来以后,所面临的却是被剥夺一切职务,享受退休生活

这对于习惯了平常喧嚣的生活的赫鲁晓夫,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感到无所适从,他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必须学会打发冗长的时间,所以赫鲁晓夫在退休以后,必须给自己的生活中,找一点乐子。

退休以后的赫鲁晓夫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他闲暇的时候,喜欢在自己居住的别墅外面散布,偶尔也会看看书,据说在赫鲁晓夫的枕边经常放着一本书,名字叫做《日瓦戈医生》,算起来这本著作在全世界也都赫赫有名,其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还因为此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实际上却十分有讽刺意义。

这部小说是在五十年代后期写成的,但是在送到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却遭遇到阻力,根据赫鲁晓夫后来的回忆,他当初在看到这部小说的时候,曾一度感到十分矛盾,一度曾经同意出版,但是最终却仍然禁止,而作为原著作者的鲍里斯后来也受到了批判,但这本书后来被送到了意大利米兰以后,才得以公开出版,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赫鲁晓夫也十分后悔,当初就不应该阻止她出版,不过也可能是受到了小说的影响,他想要写一本回忆录。而弄到录音机以后,他就在房间里面开始摆弄这台录音机,并在家人的帮助下学会了操作,当然操作录音机并不是为了好玩儿,而是他想要写自己的一本回忆录。他拜托朋友,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收音机,还弄来了录音机,偶尔有些时候她会用收音机收听一些广播电台,其中还有部分是西方电台。

虽然赫鲁晓夫已经退休,但是基本上生活还是遭到了部分监视,尤其是赫鲁晓夫撰写回忆录这个举动,曾有人要求他交出书稿,但这部分书稿后来还是被送到了国外,并公开出版,先后有十几种文字,但是唯独没有俄文版的,1971年赫鲁晓夫去世以后,葬礼的举办也十分的简单,媒体也并未大肆凸显报道,对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可能这一生的归宿也就是这样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黎笋是如何走上人生巅峰的?与赫鲁晓夫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1261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黎笋,这是越南历史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重要政治人物,关于黎笋的发迹历史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那么黎笋是如何做到在众多竞争者中爬上高位的呢?又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利的呢?见风使舵与不择手段是他的特点。与胡志明、武元甲等人不同,黎笋从参加队伍以后,一直在中南半岛地区工作,组织武装斗争,还曾多次被捕入狱。这样的资历也奠定了他未来走向权力顶峰的基础。

1946年开始,抗法战争开始。胡志明的武装力量主要依托越北山区进行战斗,黎笋则被派往了更加艰苦的南方地区。这基本相当于重新拉起一支队伍,一切从零开始。但他不仅在法军和伪军的无数次围剿和抓捕中活了下来,还壮大了越南方的斗争力量。他可以被认为是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创建者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一支支持自己、忠于自己的力量。

奠边府战役后,法军部队遭到重创,但越军力量有限,也无法继续取得胜利。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双方以著名的17度线作为停火线,北越控制的武装力量和南方民族阵线的军队都要撤到线以北。但黎笋仍旧要求自己留在南方坚持工作。

虽然在后来,黎笋和他的手下以亲苏派而著称,不过在这时他们实际上是被俄国人——确切的说是赫鲁晓夫出卖了。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后期广泛的推行所谓“缓和道路”,其实背后是想和美国达成对世界的共同统治,为此不惜放弃对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甚至出卖这些国家的利益。

如为了增加与美国、法国“缓和”的筹谋,创造缓和氛围,赫鲁晓夫多次向越方施压,要求其放弃在越南南方的武装斗争,“解放阵线应该走出森林,交出武器,进行公开的宣传”。赫鲁晓夫甚至以减少甚至中断对北越的物资援助作为要挟。当然,减少武装斗争的南方解放阵线并没有得到对手对等的“和平”,美法支持的南越伪军毫不留情地对他们举起了屠刀。很明显,放下武器乞求和平,那可真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黎笋得以回到了北方,但他相当多的手下却倒在了南方。不过,这并不妨碍他通过巴结俄国人——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取而代之的勃列日涅夫——巩固自己在北越的力量,他没有去计较俄国人的行为,但却看到俄国势力的支持对他上台的重要性。其不择手段的钻营能力,击败了众多对手,而随着胡志明因为健康问题逐渐衰老,精力充沛的黎笋和手下更是夺取大权,几乎把胡志明架空了——他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偶像式的角色,而不是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胡志明去世后,黎笋终于走上了北越的权力顶峰。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黎笋用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活动清除自己的对手和“不听话者”。有10万余人在其清洗活动中入狱。朱文晋等8名与黎笋不和的老将军虽然因为威望很高,没被投入监狱,但也被撤职,处于监控和软禁状态。

战功赫赫的武元甲也被排斥出了军队指挥层,给了个闲职——这倒是和苏军的朱可夫结局十分相似。朱可夫在卫国战争结束两年以后,就被丢到了偏远的乌拉尔军区当了个空头司令,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元帅最终手下只有几个三流师和一堆物资储存仓库。而在完成清洗的同时,黎笋在越南全国安插自己的亲信,甚至还从东德学来监视技术来打击反对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赫鲁晓夫的退休生活是怎样的?他的葬礼是如何进行的?

全文共 201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赫鲁晓夫,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是前苏联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领导人物,同时也是前苏联最强盛时期的领导人。那么赫鲁晓夫在退休以后是怎么打发自己的晚年的呢?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了,他的葬礼是如何进行的?被埋葬在了哪里?如今的俄罗斯人会去怀念赫鲁晓夫吗?

赫鲁晓夫作为苏联主席,和其他的主席都有所不同。因此其他几人基本上都是死在任上,唯独赫鲁晓夫是“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晚年的身体并不好,临下台前正在黑海度假。就在前几天苏联刚刚把飞行员送上太空,赫鲁晓夫还告诉他们:“勇士们,我在地球等你”。

然而等到所有飞行员回来的时候,主席已经换了人,迎接他们的是勃列日涅夫。原来就在飞行员回来的前几天,赫鲁晓夫光荣下岗。下岗的如此突兀,全世界各国政要全部都反应不过来。退休后的“悠闲”时光

作为苏联的上一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并没有亏待他,但是对他也不是特别好。只给他包了一辆小轿车,外加一栋别墅,还有少的可怜的退休金。

由于退休的实在是太过突然,赫鲁晓夫还没有从之前忙碌的日子里面反应过来。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只能靠安眠药度日。

白天的时候不知道要干什么,原先可以批阅各种文件,现在一张报纸都能看一天。

但是报纸上再也没有他的身影,头版头条都放给了勃列日涅夫。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关键是每天都有人监视自己。

再加上自己之前比较强硬的手腕,赫鲁晓夫也迎来了或多或少的“报复”。

比如说赫鲁晓夫之前曾经是反特权主义的坚定倡导者,他要求所有的苏联官员应该要像普通人一样,拒绝特权主义。

然而在刚退休没多久,本来是领导人特配的“伊尔”牌豪华轿车,在一天的时间里面换成了海鸥,晚上又变成了二手的伏尔加老牌汽车。被认为是最被担心的人

由于退休之后实在是无事可干,再加上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好。所以赫鲁晓夫每天用散步来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消磨时光。然而散步的时候,往往最容易胡思乱想。

所以每次赫鲁晓夫可能是高兴的出门,但是回来之后却怂拉着脸。就这样的一位只能散步的退休老人,还是有人对他不放心。

在赫鲁晓夫退休10天之后,由于在家实在是太过无聊。赫鲁晓夫让司机开着那辆二手的汽车带他出去兜风,而他家出来有很长一段距离,都是和红场同一方向。

当天正是苏联迎接航天飞行员庆祝的日子,当他出门前往红场的消息被传出来之后,正在参加庆典的勃列日涅夫着急了。

因为谁都拿不准他到底要干嘛?也预估不了一个退休的主席,还有多大的能量。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放下心来。汽车开了没多久便转了弯,赫鲁晓夫并没有来砸场子。

这件事情也最后引发成勒令贺鲁晓夫搬出莫斯科市区,给他在郊外找了一栋别墅,这样才能够让所有人都放心。在退休后的半年时间里面,赫鲁晓夫似乎得了抑郁症,不愿意和周围的人交流。

一直过了半年的时间,他才慢慢走出来这种阴影,也开始重新接受生活。偶然之间他学会了摄影,于是整天背着摄影机,尤其喜欢是前往农田,和当地的农民交流。

当他看到农民收入比较少的时候,又露出了一种领导人的担心。但是他曾经推行的农业集体化,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并不流行。后来他干脆彻底的放弃,成为了一个爱讲故事的小老头。

原来在他家附近有一家宾馆,他有事没事都会跑过去闲聊。后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每天过来听他讲一些当年革命发生的故事。而这家旅馆的老板也乐意见到这样的情况,毕竟可以给他招揽生意。背着所有人写下回忆录

但是这样的日子对于曾经的主席来说,实在是太过寒酸。后来随着赫鲁晓夫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渐渐的也不再出去走动。开始写回忆录,想把自己的一生都写下来。

由于他知道的东西太多,他也深知如果自己写回忆录的事情被他人知道,估计连一个字都没有机会再写了。所以只能偷偷的写一部分,然后再把他寄到国外。

从1966年底,赫鲁晓夫开始写回忆录,用了4年的时间才终于写完。并且全部寄到美国偷偷出版,上面所回的内容一时间令西方大为一震。等到勃列日涅夫想阻止的时候,这本书早已经传的各处都是。

赫鲁晓夫曾经被勃列日涅夫叫过去,询问有关于回忆录的事情。但是赫鲁晓夫坚持认为他从来没有要求出过书,而是自己的手稿被他人偷走,对于出书的事情他不知情。

尽管这样的谎言非常劣质,但是勃列日涅夫就算是不信也得相信。不过从此之后对赫鲁晓夫的监视程度加大,然而就算监视力度再大也没用了,因为赫鲁晓夫病的快要下不来床了。

1971年的9月11日,经过了7年的退休生活,赫鲁晓夫安静的去世了。但是他去世的当天,报纸上却没有披露任何字眼。只是在他去世两天之后,真理报才刊登新闻——赫鲁晓夫去世。

然而并没有说下葬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是在报纸报道的下午,赫鲁晓夫的家人对他的尸体做了告别仪式。而且整个葬礼活动办得非常普通,也只有他的家人出席了,随后被埋在了新圣母公墓。

其实在平常的时候,这座公墓都是对外开放。就算是有人举办葬礼,也可以允许外人进来。但是在他下葬的当天,公墓以打扫卫生的名义关闭墓园。

如今的俄罗斯,赫鲁晓夫的墓前每天都会有人送上鲜花,表明这里埋着一位领导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