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警醒的作文(热门5篇)

浏览

4587

文章

5

篇1:触目惊心过劳死警醒职场人 远离职场过劳死

全文共 1642 字

+ 加入清单

职场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职场人为了拼事业、忙工作,忽视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职场过劳死,渐渐成为了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时有职场过劳死的案例见诸报端。触目惊心的事实警醒每个职场人,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远离职场过劳死。下面跟随本网了解一下吧!

“过劳死”就是指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生活规律被破坏,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出现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导致人体猝然死亡。

中医认为,“过劳死”是因为“精、气、神”衰竭导致的“半百而衰”。

▲原因一:精血缺少。

精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精血循行周身,内主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心受血而血运有常,肝受血而视物清晰,足受血而足履稳健。《素问·金医真言论》曰:‘精者,生之本也。”精血同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故《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

“劳则气耗”,过度疲劳,造成精气耗伤,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以致精不化血,精血亏虚,而发“过劳死”。精血不足则脏腑失于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必然减退,精血失荣可见休惕、头晕、耳鸣、健忘、脱发、抽掣等。

▲原因二:正气不足。

肺脾肾三脏气虚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产生了生命活力。《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气的生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其中尤以肺、脾关系最为密切。

若过度劳累,耗伤肾精,肾中精气亏虚,精虚则气弱,温煦和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能力降低,继则影响肺主气、脾主运化的功能,致使自然清气的吸人不足,水谷之气运化吸收不良,造成后天之精气不能滋生先天的局面,发为疾病,甚或“碎死”。众所周知,血液运行有度,肺清肃、脾胃升降有序,全赖气之功能。若肾精虚,肾气不固,可出现遗精、遗尿、小便不禁。如脾气虚,则固摄无权,引起气不摄血和气虚血脱的病变,如血溢、血崩等。若肺气虚,则卫外功能不固,可出现自汗、易感外邪等。如肺气不足,助心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液滞涩,可引起发绀、胸痛、心悸等。如此等等,皆因精气内虚所致,肺脾肾气弱而成。

▲原因三:神气不足。

心肝血虚神是脏腑机能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包括人的感觉、听觉、视觉、思维等一系列的活动。神气充足则人精神状态旺盛,反之则萎靡不振。若因过度疲劳而出现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感觉减退、视力下降等,提示神气不足,与心肝血虚密切相关。心主血、肝藏血、血旺则神安。心血旺盛,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则表现精神充沛,对事物感受得快,对问题分析判断力强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过度劳心而心血暗耗,必然导致神气不足,心神涣散则一切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活动均受到损害,表现精神萎靡、思维不活跃等。肝血充足则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疏达气机、发泄奎滞的功能有度,人体的思维意识活动正常,表现为情绪稳定,耳目清灵等,反之则情绪急躁、耳目不灵等。

职场人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过劳死?

1、确保必要的休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不需要休息。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对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适时的休息,一方面是给长时间紧绷的神经提供了放松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缓解个人肌体的疲劳。

研究表明,人能够保持高效工作的时间,每次持续不超过1小时。因此,对职场人来说,虽然用了很多时间在工作,但实际上,工作效率很低。

2、提高工作效率

持续的熬夜加班,是引发职场过劳死的重要诱因。对职场人来说,很多不必要的加班都是源于自己没有做好时间管理,导致工作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只能加班弥补。因此,提高个人上班时间的工作效率就十分有必要。

具体来说,每天要做好工作日程规划,写出这一整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安排好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有效把握每个时间点。

3、多锻炼强健体魄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快,往往不注重锻炼身体,只会在身体出现不适时才予以关注,亡羊补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好的身体,才能在职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所以,锻炼身体有助于提升肌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对职场人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白购房需警醒:房子关键点不可忽视!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得好,关键点决定成功与失败。购房也是一样的,购房稍不留意就很可能会深陷关键点纠纷案件。那么,怎样才可以保证细腻地掌握房子情况呢?购房全过程中,什么关键点需要大家留意呢?

1.做为房产,房子所处地区是影响其价格的关键要素。

设想一下,假如购买的楼盘间距立交桥近得话,是否会有非常大的噪音呢?即便立交桥上早已安装了隔音设备,噪音也还是会存有的。是一些人睡觉的时候对响声比较比较敏感,稍有声响便会吓醒。因而,立交桥上车子行车所造成的噪音,会影响到住户的睡眠质量。

总而言之,如果有噪音源得话,提议在附近亲自感受一下噪音对自身的影响是不是可以承担。

2.房子是不是有“光与影反射”状况。

一些楼盘住房紧邻着大规模幕墙玻璃的工程建筑,因此,买房者理应挑选在大晴天看楼,观查夹层玻璃反射太阳的情况。楼盘建筑外立面选用幕墙玻璃,宛如一面大浴室镜子对相邻的楼盘工程建筑产生反射光,假如光源十分明显得话,射入房间内会的刺目,让人心神不安,乃至造成心烦心态。

3.房子和住宅小区防水状况怎样。

买高层楼盘住房一定要看一下是不是渗水。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买房者房顶渗漏,楼盘房地产商持续2年修复,但数次修复后漏水仍未清除。墙面上斑驳陆离一片,好几处墙面出泡掉下来,雨天房顶上不的时候会有水滴滴下,无法彻底消除难题。

因而,为了更好地防止住宅小区在暴雨多发性的时节水淹,买房者购房以前,一定要掌握清晰住宅小区的防水状况。好的方法是在产生暴雨以后,马上前去住宅小区参观考察。

4.房子的隔音实际效果怎样。

房子的隔音实际效果怎样,立即关联到定居的舒服水平。假如隔音实际效果不太好得话,在房间内讲话好似置身室外,自身的隐私保护不但没有获得维护,家庭环境也会遭受影响。

专业人员表明,隔音效果非常的好的建筑装饰材料表层高密度、没孔光洁。较为普遍的隔音原材料有空心砖块、混凝土结构墙、木工板、纸面石膏板、不锈钢板、隔音毡、胶合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贷款用户贷款不还什么后果? 看完之后一定要警醒!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朋友在生活中不注重保护自己的个人信用,结果成为了大家口中常说的“贷款用户”。一些朋友成了贷款用户之后还想要贷款不还。今天就为这些朋友讲一讲贷款用户贷款不还什么后果

很多朋友觉得,既然已经成为贷款用户,贷款不还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其实不然,贷款用户贷款不还后果是很严重的,就在这里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事项,希望可以让大家及时警醒

1、贷款用户贷款不还一定会被贷款机构列入黑名单,大家从此就再也无法从这个机构获得贷款了。另外,现在大多数贷款平台都实现了信息共享,共同封杀贷款不还的人。因此,贷款用户贷款不还后,很可能将成为整个信贷行业共同封杀的对象。在那时,大家就难以再借到一分钱了。

2、一旦贷款机构将贷款不还的贷款用户告上法庭,那么大家就有可能被法院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在那样的情况下,贷款用户的衣、食、住、行都会受到严格约束,就连子女教育也会被限制。因此,贷款用户贷款不还不仅会害自己,还会害家人。

3、贷款不还也会给贷款用户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因为很多金融机构会通过多种手段催要欠款,所以贷款用户贷款不还的事会被很多人知道。在那样的情况下,大家就会成为大家轻视的对象。

相关介绍:使用蚂蚁花呗不还款会怎样将面临7项惩罚身份证小额贷款不还会怎样比你想的要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兰海高速重大交通事故引人警醒,如何防范长下坡公路发生事故?

全文共 361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就让小编为各位分析一下兰海高速重大交通事故引人警醒,如何防范下坡公路发生事故?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11月3日19时21分许,一辆辽宁籍重型半挂载重牵引车行经兰海高速公路兰临段一处17公里长下坡路段时,因驾驶人频繁制动导致车辆制动失效,车辆与前方收费站排队等候的多车相撞,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这种连续、长距离下坡路段常被人们称为“死亡路段”,类似事故并不鲜见。据中国商报报道,仅兰海高速2004年开通以来,这段“夺命17公里”陡坡路段就至少造成66人死亡。那么,针对连续长下坡的事故高发路段,在现有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其安全性呢?

操作方法

1

尽可能减少会引起驾驶人突然改变驾车状态的因素

在道路安全人因技术对策里,提到逻辑公理,就是道路状况应该符合驾驶人的逻辑认知,很多事故的起因,都与出乎意料的非常规因素打乱了基于心理预期建立起来的一连串最自动化的动作有关,这种突然出现的状况,导致了驾驶人的“磕绊”。

像这样的持续长下坡多弯道的路上,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突发事件就是“变道超车”和“弯道疾驰” 引发了突然改变行驶速度和车间距,导致前方或后方车辆的驾驶人措手不及,更频繁地使用刹车。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有三个,一是控制车距,二是控制车速,三是抑制危险的变换车道行为。在这些方面,不仅有很多交通工程的办法可以做,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去改善和加强驾驶人培训。

比如控制车距,可以在路面和路侧,通过标志和标线技术,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参照物。其中,数行车道的虚线数目是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比较难,除非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或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曾研究过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理想车距之间,在车道中央画两个圆点,然后在路侧竖立一块标志,告诉驾驶人与前车保持两个圆点就是安全间距。比如,车辆时速为60km/h,安全的跟车距离是50米左右(3秒),那么这时只要相隔50米处画两个圆点,告诉驾驶人与前车保持两个圆点就够了。如果车速高达110km/h,安全的跟车距离大约是91.5米,这就需要在91.5米的两端画两个圆点。英国也有同样的做法,但是用箭头替代圆点,要求与前车保持两个箭头的间隔。我国的标志标线技术标准里有这种箭头设置式样,但几乎很少使用。

比如抑制超车行为,我们就需要在标志标线上做功课,一方面设置禁止超车标志,另一方面改变行车道的标线形式,用实线代替虚线,还可以增加隆声带来强化这种提示,一个轮胎驶上隆声带,就会有很强的噪音,驾驶人就会受到警示。当然,全程限制超车是不科学的,人的心理耐受力都有阈值,压抑太久也不行,所以要在道路视距和线型允许超车时,调整标线,解除超车禁令,但在危险路段前,一定要禁止超车。

在限速方面,什么地方需要限速、限速多少等都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长下坡的路,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传递误导信息。因为错误的限速提示,可能会误导驾驶人的心态,改变驾驶人心理预期。美国的国家标准要求,限速标志的设置是每2英里(3.2公里)就要设置一次,以便能让驾驶人有持续的限速意识。在设置降速限制时,也要每隔300-800米做一次降速提示,逐级降低车速,为的就是给驾驶人车速逐级降低,路况逐渐复杂的提示,是道路路况的一种“自诠释”方式。在科学设置限速标志之外,还可以利用压缩行车道的宽度来影响车速。

这个话题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全天候的视认性问题。我们的路上很多标志标线和轮廓标的夜间视认性不好,非常影响驾驶人搜索参照物的质量和效率。总之,在路面上和道路两侧,我们还是有很多改善的功课可以做的,要设法让不熟悉路况的驾驶人,能够接受到明确的指令,而不是含混不清的提醒。

2

打造“自诠释道路”

“积极引导”驾驶人做正确的事

据报道,兰海高速多车相撞事故中,半挂车驾驶人是第一次行经该路段,不了解路况,制动失效后车速加快,驾驶人惊慌失措,错过了收费站上游最后一个紧急避险车道,导致事故发生。实际上,在这个路段,本地驾驶人熟悉路况,基本不出事故,出事故的大都是外地驾驶人。那么,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如果我们能够设法让外地驾驶人也能像本地驾驶人一样去熟悉路况呢?做不到100%的一样,70%-80%,甚至95%能做到吗?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安全对策理念,打造“自诠释道路”。

自诠释的道路,就是要用积极引导的办法,设法在视觉方面吸引和控制驾驶人的注意力,及时告诉驾驶人该怎么做。“积极引导”的概念是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先提出来的,即:“如果我们不能始终在危险时保护驾驶人,我们就必须向他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能自己保护自己”。这种视觉控制与引导,特别重要的就是要在驾驶人需要改变操作程序前,有充分的时间并得到明确清晰的指令,以使驾驶人知道该做什么事情,并在最准确的位置进行最正确的操作。如告诉司机在哪里要控制车速,控制什么样的车速,在哪里要控制什么样的车距,在哪里要检查刹车等。其实,本地驾驶人比外地驾驶人,主要就在这点上具有优势。简单说,我们在标志标线的设置上,无论是位置还是内容、形式上,还可以做很多功课。

像兰州这次事故,收费站上游就设有多处紧急避险车道,但肇事车辆驾驶人不熟悉路况,一路上不仅忽视刹车系统可能会过热的问题,错过了降低车速的时间点和最佳位置,还错过了进入紧急避险车道的最后机会,以致造成恶性伤亡事故。

自诠释道路是道路安全的基本对策,它不能替代一切,但却是现有条件下能做的、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改善措施。

3

结合长下坡等道路情况加强对货车的积极引导和管理

在山区持续下坡的公路上,行驶到多长的距离时大货车的刹车会开始过热并可能出现刹车失灵的状况?为什么刹车会过热和失灵?

在实际中,大货车长下坡刹车失灵的事故并不鲜见,这些都在催促着我们要检视我国目前的货车技术标准要求、监督检查机制以及驾驶培训机制。追求发展速度,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针对刹车失灵问题,除了检视货车生产、使用和技术标准等以外,还应该设法结合道路条件进行一些改善。这方面,一是要在路上提示驾驶人避免刹车过热,尽量使用液力缓速器(欧美国家的大货车都是标配液力缓速装置,我国大客车已经强制安装,也有部分型号的货车安装了,只是驾驶人未必会用);二是要在刹车开始过热的路段,设置醒目和容易使用的降温区,强制车辆进行降温;三是国家应该考虑要求这类货车上安装刹车系统温度传感器的可行性,给驾驶人明确报警提示。

很多路开通很久了,应该掌握了一些数据,特别是在哪个范围里车辆的刹车系统容易开始出现问题,那么在路的使用上就可以在这个范围之前,做一些补救工作,比如:

▲ 降温和休息区的设置位置是不是有调整的机会?即使降温区不够了,能不能在沿途相对平缓的地区,在路侧甚至牺牲一部分道路空间和效率,来设置一些紧急停车区?让驾驶人多几个缓冲的机会。

▲ 在紧急避险车道之前,设置充分的预告设施,告诉驾驶人在哪个位置就应该检查刹车了,而不是让驾驶人一路往下开,等错过了紧急避险车道才发现刹车失灵。

▲ 在特别危险的一些地方,应该考虑设置强制要求大货车进行临时停车降温或检查后再通过的设施,这样做也许会牺牲更多的效率,但如果没别的方法,也比冒险更值得的。

当然,这些都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果有条件和能力,还是应该在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长下坡上寻找一些地方,研究能不能调整一些道路的基本条件。如果不行,最起码限速和紧急临停设施要再完善和细致些。

4

提升驾驶培训质量培养驾驶人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

驾驶车辆重点不在学会操作机械的过程,而是要培养规则和安全意识,要知道如何才能高速地安全行驶,如何与其他道路使用者互动,与道路互动。所以有很多基本的安全意识,是要被转化到驾驶人的底层记忆里去的,比如:

▲ 安全视距和车距意识,起码要有3秒意识,也要知道6秒意识,要知道在路上,跟随前车的距离要保持3秒是基本要求,而如果看不到6秒以外的路况是非常危险的,这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先降低车速。

▲ 车道意识,要知道行车道是不能随便更换的,每一次更换都是一次冒险。

▲ 危险驾驶行为的识别意识,比如突然变换车道截断他人的行车线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根本无法判断后车驾驶人和车辆是不是有能力及时降速和停下给你让路。

▲ 困难路况条件下的专项训练技能,也是一个重要领域。比如在持续下坡时,要学会独特的驾驶方式来迟滞车速,而不是一味依赖刹车系统,这样的培训不到位也是一种重要的缺失,特别是对职业驾驶人,这些培训更应该加强,原来没学过,现在也应该强制回炉再培训。

长下坡公路不是中国独有,但中国这种路上的事故之多却是独有的。道路是危险的,在国际上,有公认的三个级别的安全对策方法,消除、减轻、警告,也就是说,能消除的一定要消除,消除不了的,要设法减轻(路侧障碍物前增设导轨型护栏就是一种减轻方式),减轻也做不到的,就要有充分的警告,让驾驶人能设法保护自己,少犯错误,长下坡路的危险,消除不易,但减轻和警告,应该是可以尽量去做的。

5

驾驶员的操作存在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地球公民当警醒

全文共 156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公民警醒

顾玉清

①地球,人类生命的摇篮。在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00多公里的小小星球,却为孕育和维持一个奇妙的生命系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宇航员们乘坐航天器遥望地球时,都为我们大家能共同拥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家园而赞叹!

②前不久,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地球公民”环境大会上,与会者一致指出,人类正在以可怕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地球因此变得暴躁不安、喜怒无常,危险与风险每天都在发生、发展,各种灾难一次次向人们敲响警钟。

③在所谓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已经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已存在了约50亿年,人类的出现才几百万年,据说自有人类存在的最冷的冰川期以来,地球上的气温已上升了5摄氏度左右。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④水是生命之源。地球有“水球”之称,水所覆盖的面积为3.8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面积的70%。然而,其中不能直接使用的97.5%是海水,淡水储量仅占2.5%,而人类实际能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量的0.3%。与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比,少得这么可怜的淡水也被人类无情地污染了。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5.5万亿立方米淡水受到污染,这相当于全球淡水径流总量的14%。水体污染造成人类和万物生灵的“血脉”硬化,水危机当然也就不请自来。

⑤荒漠化正在向人类一步步逼来,这已不是一句骇人听闻的话。乱砍滥伐、毁林造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使荒漠化情势加剧。现在,地球上每分钟就有10多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也就是说沙漠正以每年7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日趋严重的荒漠化正威胁着10多亿人的生存。

⑥英国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无处不在,地球上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主要生态系统几乎都存在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科学家们估计,每天都有若干个物种消失,再由于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往往会引起与之相关的更多物种的消亡。人类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地球上近1∕4的物种在未来50年内将可能遭受灭绝之灾。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大生物圈系统,倘若它的平衡被严重打破,人类恐怕就难逃与恐龙一样的厄运了。

⑦地球不堪重负!地球生病了!地球在呻吟!世人该警醒了!地球与人类不是相互博弈的关系,人类不可以没有地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全人类的未来,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应真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悉心呵护好地球,尽力抚平她的创伤,参与到拯救地球的行动中来。

(选自2007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

2.第②段说“由于人类正在以可怕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地球因此变得暴躁不安、喜怒无常”。地球的“暴躁不安”“喜怒无常”指的是哪些现象?(列举三种)

答:

3.文中③④⑤⑥段从整体上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答:

4.第⑦段中地球“不堪重负”“生病了”“在呻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

5.认真观察漫画“我们最后扔掉的将是地球”,

谈谈你对保护地球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1.对象:地球的生态环境。。

2.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

3.分类别列数字说明:写对一种给1分。

4.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或气候变暧;水体被污染;土地荒漠化加剧;物种消失速度加快。

5.参考:漫画:如果地球真的成为垃圾,人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认识:保护地球不能光喊口号,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少用空调,保护森林、植被,不吃野生动物,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用品等。说明:漫画1分,认识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