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仡佬族村寨【优秀20篇】

浏览

1839

文章

20

篇1:仡佬族服饰

全文共 115 字

+ 加入清单

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仡佬族的习俗

全文共 7022 字

+ 加入清单

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

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仡佬族的来历习俗

仡佬族的历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登。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坛”求雨。“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仡佬族的饮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农忙季节日食三餐,农闲多食两餐,正餐之外,尚有“过早”、“歇闹(歇劳)”、“宵夜”等习俗。肉食以猪肉为主,鸡、鸭、羊肉次之,多数人不吃牛马肉和死禽死畜肉。嗜吃酸味和论辣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窜”之说。糍粑常作亲把祖宗神灵供品,亦为待客和节日食品。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还用豆豉叶(扁竹叶)插在粑粑上,以表示祖先开荒辟草时插草为标;广西的仡佬族还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红薯之习。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但均要做粑粑。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仡佬族人爱饮酒,多为自酿。先年有咂酒,以编谷、高梁、玉米、小米、大麦等为原料,发酵后贮坛密封,预置竹管,用时含管吸饮。后多为甜酒、烧酒。甜酒俗称“酷糟”,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多用于煮汤圆、鸡蛋,或用凉水冲饮。烧酒亦称火酒,用玉米或高梁酿制,其味浓烈,平常待客和筵席必备。男子喜抽上烟(亦称叶子烟),亦有中老年妇女抽叶子烟的,青年中吸香烟者增多。茶分清茶、油茶。清茶多用老鹰茶、藤茶、家茶或苦丁茶熬饮。油茶以家茶用油煎炒后加水煮沸,将干,用木瓢背反复揉成浆状,称“茶羹”,再加油煎羹,添水煮沸,加盐,佐以芝麻、核桃仁未、花椒调味,即可饮用。可以粑粑、粽子、麻糖、瓜子等佐食,亦可煮“油茶鸡蛋”、“油茶汤圆”、“油茶稀饭”等食用.大多数地方信佬族都有“吃油茶”的习惯,并视为待客佳品,有的日食三餐不离,否则精神不振。居住在旧城、隆兴一带的记佬族多无“吃油茶”习俗。

筵席常以酥扣(亦称烧白)、昨扣为主肴,加配滑肉(亦称酥肉)、粉条、黄花、木耳、豆类制成品等凑满“八大碗”或“十大碗”,俗称“大水席”。托情议事,往未酬醉,肴暖尤丰。大矸、三桥一带盛行“三么台”,即筵席分三台吃完,先酒次茶后饭,或先茶次酒后饭。油茶佐以糕、糖、干果、葵花子,酒佐冷盘热炒,饭加蒸碗汤菜。坐席多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旧城、蟠溪、院溪一带每桌12人,县城每桌8人。

特色饮食

油茶:

一些地区的仡佬族人家喜欢吃油茶。制法是用猪油放于铁锅内加热,拌以蛋、肉,再掺水,放些盐、糖熬成,以作饮料,配以包谷花、米花、酥食、麻饼、花生、糯米粑,干、衡相配,作待客之用。

百合:“百合肉丝”是仡佬族地区味道别具一格的名菜。务川百合粉,加工精细,粉质松散,光滑细腻,清香可口。

务川牛肉干:

具有民族风味,色棕红,味鲜美,因这里山区牛多肉嫩,务川牛肉干销往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区。

道真旧城灰豆腐果:

以黄豆制成豆腐,再用桐壳灰、草木灰副本后叶灰、荞子秆灰等,用传统方法加工精制而成。质地绵酥,色灰白,鲜香可口。

仡佬族的民族节日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按农历的时间先后)

大年: 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虫虫蚂蚁,追亮火虫,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大年重在灯。

三月三: 山王菩萨生日,有些仡佬族为了还愿而祭祀山王。

清明节:跟祖坟挂青。

端阳节: 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半: 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尝新,祭祀祖先。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重阳节: 一般八月十五,打糍粑,走亲戚(送糍粑)。

小年: 一般腊月三十,主要活动有,吃菜板肉,上坟,祭祀祖先(献饭),晚上祭祀四官老爷,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静茶,抢银水,吃汤圆,献饭。小年重在火。

过年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嘉靖《贵州图经》载,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清《安顺府志》载,仡佬“以十月为岁首”。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各地仡佬族过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敬雀节上,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山节

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抢春水

遵义县和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人,有“抢春水”的习俗。

春季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挑足,并准备好鞭炮。“立春”这天,不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抢春水”的人是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子或女子,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要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一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

鸡叫头遍,“抢春水”的人悄悄起床,提上装水的工具摸黑走到水边,不出声,也不能响动,否则认为会惊动“春水”。然后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舀十三碗)。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震得全寨子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那家抢着“头水”,那家的娃娃勤快。人们纷纷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在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烧水,把“春水”烧开。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元宵,祝福全家人平安。

六合宴

所谓“六合”,是指“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这是仡佬先民和仡佬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仡佬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精神依赖。

那么,为纪念仡佬的先民开荒劈草、倡“和合”、兴“七规”(仁、义、礼、忠、孝、敬、让),每年喜庆或者年末时,人们就会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聚集在村中祠堂斗酒斗菜,共叙一年的辛勤耕耘、共庆一年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仡佬族传承至今的“六合宴”。

婚庆礼仪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哄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拦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的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

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插上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塔沟古村寨抗日炮楼旧址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三塔沟古村寨抗日炮楼旧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塔沟古村寨抗日炮楼旧址位于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定沟三塔沟村,三塔沟古村建于清末民初,为徐家六世同居老宅,形成独立的自然村。该村独立一体、有着极强防御功能,四周是高高的寨墙。房屋全部由石头砌成,沿河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因村旁有三个天然石柱,好似铁塔,故名三塔沟村。

1943—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炮楼使用,皮定均司令带领山区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杀敌的壮烈战歌。现存两处炮楼(其中1处天然炮楼,依靠山体而建,高15米)及周边4个传统民居院落140余间配套建筑。该炮楼建于清末民初,共分5层,两侧为角楼形制,墙壁四周分布有枪眼若干。该炮楼长约9米,宽约5.5米,高约14米,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底蕴,这些元素都在默默地诉说着村寨昨日的辉煌。

该炮楼旧址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制日寇侵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日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研究卫辉乃至豫北、豫西地区的抗战史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对于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狮豹头乡:卫辉市辖乡。1958年建狮豹头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区30.5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1万。主要河流为沧河,有塔岗、狮豹头两座水库。卫(辉)土(池)公路穿境。辖塔岗、东沟、柳树沟、羊湾、小店河、龙卧、砂掌、黄叶、白寺、罗圈、正面、范坡、里峪、山岭、雪白庄、猿猴沟、北狮豹头、李沿沟、南岭1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雪山彝族傣族村寨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雪山彝族傣族村寨

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位于临沧市以西,永德县东南部,距县城157公里、距市府临沧110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504.2米、最低海拔630米,国土总面积379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1014.1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6%,属南亚热带河谷季风气候。

大雪山乡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热带农业资源。大雪山乡四季植物青翠、水果飘香。有甘蔗、澳洲坚果,台湾青枣、白花木瓜、泡核桃、膏桐、葡萄、畜牧等农业商品基地。二是矿产资源,大雪山乡有硅矿、锰矿、铅锌矿、铁矿、铜矿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三是旅游资源,大雪山乡与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水相连,雪山顶上一年四季银装素裹,万丈岩瀑布从深壑山崖飞流直下,蔚为壮观,蜿蜒曲折的南汀河穿境而过,与巍峨雪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彩色雪山”。四是水利资源,境内有南汀河、白石头河、南景河等多条河流,有着非常广阔的水电开发潜力,目前白石头河电站的前期规划论证工作已全面完成。

地址: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香车河”民族村寨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香车河位于安龙县城西北部30余公里的戈塘镇境内。在美丽、神奇的香车河畔,伴着河边小水车的转动,当地的人们把香樟木磨成木浆,滤水晒干后加上其他配料,制作成一炷炷黄亮亮的供香。每逢节日,当地的村民都要点燃供香,祭拜神灵,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沿河两岸的村村寨寨上空,飘荡着经久不息的香气,所以人们便称这条河叫香车河。

香车河又名“洞广河”,当地少数民族又称之为“鲁沟河”,是发源于乌蒙山系马鞍山腹地、流经戈塘镇境内最后注入北盘江流入红水河的一段河流。上游从岔河与柘磨河交汇的硐乡村东瓜寨起,下至纳利村龙路寨止,河段长7公里,沿岸有硐广、纳利两个村共12个自然村寨,生活着苗、布依、彝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72%。虽同是一条河上的居民,但民族不同,语言、服饰也各不相同,风情各异,形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以硐广和纳利较为突出。上游的硐广村是布依族,仍然保持传承着千百年的传统制香手工艺;而下游的纳利村却居住着苗族,以芦笙舞、板凳舞、苗族手绣和民间绝技而名扬国内外。

香车河不但养育了两岸勤劳朴实的苗族、布依族人民,还培养出许多心灵手巧、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班安芬创造的“仰桑欧”品牌手绣领带,不但系在中央领导胸前,还走出了国门,销往国外;绝技王杨光合更用他的惊险技艺征服了海内外观众,他们都是香车河畔苗家儿女的骄傲。

美丽的香车河,不但见证了沿河村村寨寨的发展变迁,还记录下两岸神奇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布依、苗家儿女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香车河”是因为沿河村民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制香手工艺而得名。历史悠久、结构完整的硐广“香”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安龙县——“香车河”民族村寨,途径313省道,驾车约行驶1小时,无门票。

五福街道:五福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傣族村寨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村寨距景洪市东南1公里,为典型的傣族村寨,房屋建筑为“干栏”式竹楼,户与户之间竹篱为栏,自成院落。四周多种植椰子、香蕉、竹林等果木,处处部部葱葱,一派亚热带的风光和异国情调。

曼景兰村寨中,还有一条傣族风味食品街,游客可登临品尝,热情好客的主人用酸、辣、苦、甜、香、脆的傣族风味食品款待客人;让人们了解傣族的生活习俗,还可观看并参与傣族民间歌舞表演,购买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傣锦、木雕、竹编、陶器等民间工艺品。

景点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反排苗族村寨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反排苗族村寨

反排苗族村寨位于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这里的苗族木鼓舞颇具盛名,因其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击鼓及舞姿的动作粗犷豪放,洒脱而和谐,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反排苗族村寨距凯里48公里。这里有古代军事重镇施洞古镇,有著名的反排木鼓舞,有世界唯一的独木龙舟节,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节”——姊妹节,以及反清英雄张秀眉遗址等。

小贴士:1、台江是一个小城镇,但是人口的90%是苗族,城内有很多卖苗族服饰的摊点和店铺。即使什么也不买,在这里逛逛也可以体会一下苗族风情。

2、台江的姊妹节是黔东南州最重大的民族活动之一,节日时间大概一周,可看到盛装的少数民族民俗表演,以及斗牛、斗鸡、赛龙舟等活动。交

凯里州汽车站到台江的班车车次频繁,每天从06:20至18:50,半小时一班。1小时车程,票价10元。美食·住宿·购物

电力宾馆单人间80元,双人间108元/间;县政府招待所双人间10元/人;秀眉广场附近也有很多私人旅馆,20元/人,有卫浴。如果是姊妹节期间过去,不一定能找到住宿,可以住在当地群众家里,5-15元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仡佬族的现在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仡佬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吃新节、牛王节等。

在仡佬族的众多节日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这一天仡佬族同汉族一样,也要祭祖,全家守岁,除此之外,各地的仡佬族除夕须打糯米粑祭祖。

吃新节是仡佬族比较重视的节日,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田间地头摘取新粮,并以新粮祭献祖先,以感谢祖先拓荒种地、泽惠后人的恩德,节日过后,人们才能食用新粮,欢庆一年的丰收。

各地仡佬族过牛王节除了杀鸡备酒敬供牛王外,同时还要用最好的饲料喂牛,有的地方还要给牛披红挂彩,燃放鞭炮,表示祝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卡拉民族村寨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卡拉民族村寨

卡拉民族村寨位于丹寨县城东北部,地处摆泥河上游、富贵河东岸,距县城3公里。全村辖1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有114户,总人口483人。国土面积1.23平方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

卡拉村苗族同胞编制鸟笼历史悠久,据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世代聚居卡拉的苗族同胞,素以鸟笼编制技艺见长,他们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鸟笼制作精巧,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品种繁多,规格各异,形状多样。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精品鸟笼,堪称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稀世艺术珍品。

苗族人民喜好养鸟,源远流长。凡好养鸟者,最讲究称心如意的鸟笼。一提起鸟笼,人们自然就想起以盛产鸟笼而远近闻名的卡拉寨。一方面,由于其生产鸟笼的历史悠久而久负盛名;另一方面,由于其精湛的编制技艺赢得了中外用户的赞赏和青睐。因而,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中国鸟笼编织艺术之乡”称号。

自古以来,家家都会编制鸟笼,户户都有能工巧匠。他们生产的鸟笼,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古朴亮丽,美观大方,经久实用。以规格来讲,有单丝、双丝之分;以形状而言,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之别,圆形居多;以品种来看,有画眉笼、雉鸟笼、云雀笼、小米雀笼等等;以构造而论,既有高低、大小之分,又有内外之别,既有上下或上中下之形,也有左右或左中右之笼。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特别精致的鸟笼:笼体多为圆形,顶部之上镶有以木质或水晶玻璃-的圆珠,串以锑质或铜质制的弧形挂钩,构成单珠连环钩或双珠连环钩;笼门左右竹枋上刻制有或双龙戏珠、双龙戏凤或雄狮狂舞或鲲鹏展翅等图案,有的笼门之上横枋还刻有孔雀开屏、丹凤朝阳等造型;笼底圈枋外大多刻上“龙凤呈祥”、“吉祥如意”之字,有的刻上游龙飞凤之图,栩栩如生;笼内设有站杆一棵,有的站杆上还刻有双龙抢宝或双狮戏舞之图,站杆两头之上方紧贴笼边处还分别各套挂一个精美的花色瓷杯;笼外再围套上当地自产的蜡染帕或刺绣帕。

如今,卡拉村的苗族同胞发挥自己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的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办起了“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全村114户中,从事鸟笼加工的就有98户,占86%;总人口483人中,从业人员多达250人。全村年生产鸟笼8.5万个,实现产值127.5万元,利润101.28万元,上缴税金10万余元。鸟笼生产的收入,已成为卡拉村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礼仪知识:仡佬族礼仪

全文共 1721 字

+ 加入清单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自称为“穆迪”或土著人。在古代,它是的“李”和“燕”部落之一。继魏普之后,又被称为辽人。在宋代,朱璞的《Xi人丛笑》被称为“歌劳”。当首都被带到明朝时,它被决定了。程颐的《兴姬扁文》明确指出“葛老”叫做“廖”。早在2000多年前,夜郎解体后,大批僚属移居海外。随着汉族和苗族的共同生活,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古老的婚姻习俗

仡佬族的婚俗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老习俗,是研究人类古代婚史的活资料。例如,订婚时,应该吃“鸡卜酒”,即杀鸡后用鸡的股骨来占卜。“鸡卜”与“吉祥卜”谐音。目前,密切关注鸡股骨上的图案是吉祥的还是不祥的,已经不再是最初的“神圣判断”了。相反,它把吃订婚酒称为“鸡(吉祥)占卜酒”。

“鸡卜酒”是在女孩家里举行的。未来的女婿认出了他未婚妻的女婿,并把“鸡卜酒”送给了他的公公婆婆。第一碗酒必须送给他的岳母。当吃第二碗酒时,岳父也应该称赞他的妻子,并说“孩子是由她抚养大的,由他的母亲决定。”有人说这是人类母亲婚姻权力的遗产。

仡佬族妇女结婚时会自动打掉上颌骨上1-2颗大牙齿,据说这是一种习俗,是因为害怕妇女伤害丈夫的家人。丈夫的家人认为处女是可怕的。在他们敢于和他们结婚之前,他们需要打掉他们的牙齿。这是中世纪和遥远的民俗的深刻遗迹。

在仡佬族的婚俗中,也有“开门”、“追女孩”和“打湿亲戚”的习俗,这些习俗也很有特色。“门锁”是指当新娘离家结婚时,她必须用双手紧紧握住门锁,以表示她不会离开。这时,媒人会过来强行拉走新娘的手,把新娘从她的家人身边带走。

“追女孩”是指一个女孩在结婚前应该大声哭泣并唱“为婚姻哭泣”。在结婚之前,人们必须利用人们的“毫无准备”和“逃避”,让女性亲戚把她带回来,比如她的已婚阿姨和嫂子。在离开娘家结婚之前,新娘的父亲应该向她的祖先表示敬意。女孩的父亲应该解开她衣领上的扣子,表明已婚女孩不再是氏族成员,已经加入了氏族。

“湿吻”是指当新娘嫁到丈夫家里时,她会把丈夫家里准备的干净水泼到接受她的人身上。传说用这种方法,清水可以被浇透以驱除邪灵并寻求好运。

与其他民族也有一些不同,即仡佬族通常在新娘结婚时带着伞,由迎接新娘的人陪同,步行送新娘到她丈夫家。到达丈夫家后,她没有进行正式拜访,而是被直接介绍进了新房。结婚当天,新娘的婚纱不会被带到丈夫的家里,但只有在第一个孩子满月后,新娘的家人才会把嫁妆送给丈夫的家人。

仡佬族的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彩礼很重。现在他们也变了。选定吉日后,新娘会带着伞,在亲戚的陪同下,走到丈夫家,把他们送到新娘的新房,而不是去拜拜。

仡佬族礼仪

仡佬族信仰许多神,崇拜他们的祖先。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炼铁业相对发达,因此,史书上称仡佬族为“炼铁仡佬族”。

仡佬族与当地汉族有着相似之处,因为仡佬族与汉族有着长期共存的生活习俗。节日通常与汉族的节日相同。春节是他们最大的节日。

禁忌:

平时,你不能站在或坐在门口。对于有分娩或葬礼的家庭,外人不得入内。生孩子不到40天的妇女不能跨过门槛或从井里打水。

日常饮食习惯

仡佬族习惯在日食期间吃三餐。早餐粥或酸汤(发酵酸猪肉和蔬菜汤)是热米饭。中餐和晚餐大多是干饭,即大米或玉米。仡佬族制作的干玉米米非常独特。首先,将玉米磨成细粒,在锅里蒸或半熟,然后摊开,碾碎,与水混合,再蒸两次,使米饭变得柔软、芳香、美味。另一种方法是将玉米磨成小颗粒,用水清洗一次,在锅里煮到半熟,然后取出来蒸熟。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喜欢吃玉米和大米混合米。制作时,他们首先将玉米粒和大米蒸至半熟,然后混合均匀,蒸熟后食用。糯米食物是仡佬族最喜欢的食物之一。糯米通常用来做糯米糕。制作糯米糕时,先将糯米糕烘烤、炒熟。由于制造方法不同,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风味。食用时,通常伴有蜂蜜、红糖、白糖、芝麻、紫苏等。大多数仡佬族人喜欢把新鲜蔬菜做成腌菜,然后吃。例如,用青菜、辣椒、大蒜和生姜腌制的腌制和辛辣蔬菜以及用香椿芽腌制的腌制香椿不仅可以用作冷菜,还可以用作大菜(即肉糜菜)。肉类主要包括猪肉、羊肉、牛肉和马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猪骨和鸡骨,用大量辣椒粉磨碎,用各种调料制成的辣椒骨。食用时,猪骨可以单独制成汤,也可以和鸡骨一起制成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仡佬族的民风民俗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仡佬族民风民俗可以从仡佬族的在衣、食、住及婚姻、丧葬、节日等风俗习惯方面来说,古代仡佬人多住于阑式房屋,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粮食作物主要是包谷,因此包谷饭是主要食品。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饮食:仡佬族人以包谷为主食,用石磨将包谷磨碎,筛簸去皮,于簸箕内洒水拌湿,放入甑中蒸熟,倒入簸内再洒水拌匀,至互不粘连为宜,再装甑蒸到熟透。节庆或有亲朋来访。

服饰: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线编织,或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

婚恋:仡佬族的家庭婚姻关系牢固,大多是一夫一妻制,很少离异。仡佬族允许“招赘婚”。一般是因为“膝下无子”,或虽有子而年幼,才招赘上门。入赘的女婿改从女方姓,所生子女也随女方姓。

丧葬:仡佬族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节日: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曼丢村寨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曼丢村寨隶属于云南省景洪市嘎洒镇曼掌宰村委会。是一个免费开放的美丽小村寨,民风淳朴,夜不闭户。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好多都回来搞旅游了。

主要推荐这里温泉和寨子。

傣族的房子之前都是黑瓦木房,木板不直接接触地面,要架空起来防潮,很有特色。但已经很少见的到了。

但是曼丢因为得到了当地的保护,把大部分的房子保存了下,很庆幸啦,还不收门票。

到了之后觉得还是有种眼前一亮的赶脚,没想到保护的会这么完整。大部分的民居得到了保护。整个寨子非常干净整齐,寨子在坡上,前面有水塘,非常漂亮。

景点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丢

门票

免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逆水流龟村寨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水流村寨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逆水流龟村寨 位于东莞市虎门镇白沙村。为明崇祯年间太仆寺少卿郑瑜所建,占地6889平方米。全寨建筑布局取形于龟,0前面正迎着一条小溪逆流而来,故名。寨内由一条两米宽的直巷纵穿南北,4条3米宽的横巷横贯东西;房屋排列有序,示意金钱龟甲。寨墙四角及南北中端各有一座望楼,北端的代表0,南端的代表龟尾。龟尾是全寨的唯一出口,寨门有“里闾保聚”石匾,有木吊桥(今改为水泥桥),四角的望楼代表龟路。墙外是一条宽18米的护寨河。因四面皆水,亦称水围。全寨除部分围墙房子倒塌及个别住房建了新楼房外,其余均保持原貌。寨内水渠、水井等设施保持完好。

1993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官大海民族村寨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大海民族村寨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官大海历史悠久,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是第一任旗政府所在地,国家AA级旅游景区。这里蒙古族人口占67%,民族文化气息浓郁,是中国蒙古象棋(喜塔尔)第一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既有滔滔凌河水,又有绵绵大青山,有“鱼米之乡”之美誉。藏传佛教场所吉祥寺香火旺盛,“九曲黄河灯阵”场面壮观,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远近闻名。

近年来,官大海民族村寨的那达慕大会这一蒙古族体育活动在官大海农场蓬勃兴起,已经成为蒙古族群众喜爱的活动项目。那达慕大会包括蒙古象棋、射箭、摔跤、拔河等,近千名运动员参加各个竞技项目的角逐,并在晚上举行大型黄河灯会与篝火晚会。那达慕大会已经成为喀左县重要的旅游节庆品牌,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喀左地区经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每年5—6月,正是官大海油菜花开盛开时节,这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金黄夺目,弥漫着幽香,沁人心脾。无边无际的金黄,温暖醉人的阳光,莺歌燕舞,柳绿花黄,构成油菜花海。

景区等级:AA

景区位置:喀左县官大海农场(距县城12公里)

景区电话:1350421861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罗布人村寨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罗布村寨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位于县墩阔坦乡境内,距尉犁县城40公里,距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90公里,该景区兼有多个中国之最: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从景区流过;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保护区以及古老神秘悠久的罗布人。是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兼具的沙漠型风景旅游区,面积134平方公里,现划入景区的有72平方公里。

该地的居民也是地球上最后的罗布人之一。他们从遥远的罗布泊走来,在与世隔离的沙漠中,以胡杨木作舟,打鱼为生,以鱼为粮,以小海子(湖泊)为家,繁衍生息,过着原始部落般的生活。

整个旅游景区分为八大功能区:一是罗布人民俗文化区;二是沙漠旅游探险区;三是“神女湖”旅游区;四是沙雕艺术园;五是沙漠植物园;六是野生动物园;七是丝绸之路民族园;八是塔里木河探险旅游区。

目前,村寨修建了塔河吊桥、接待木屋、罗布人茶园、休闲长廊、罗布人民居,游客中心、商务中心、奥尔德克纪念馆,复制了太阳墓、兴地岩画命运转轮遗迹;购置了20余峰骆驼、沙漠越野车、动力三角翼等;移动、联通通讯公司建立了通讯塔,其信号可覆盖罗布人村寨景区,为游客旅游带来了便捷。

该景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有民俗风情独特的垄断优势,自然风光原始秀美的地域优势,旅游资源多样性汇粹的精品优势。融观赏、游览、生态及历史价值为一体,是新疆极具特色及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

地址:尉犁县墩阔坦乡

电话:0996-4023709

墩阔坦乡:墩阔坦乡位于尉犁县西南,距县城32公里;东邻农二师塔里木垦区,南邻且末县, 西接喀尔曲尕乡,北志库尔勒市接壤,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00亩,草场面积178850亩,塔里木河、渭干河自西向东流经乡域。全乡辖三个行政村,即:米尔沙里村、阿吉村、塔特里克村,总人口1956人,其中维吾尔族1923人,汉族33人。主要以农牧生产为主。1999年棉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秧坝镇大板用村民族村寨保护区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秧坝镇大板用村民族村寨保护区

秧坝镇大板用村民族村寨保护区位于册亨县的东部,距县城30公里,隶属秧坝镇,全村2007年总人口1416人,布依、汉两族杂居,其中布依族占人口68%,全村高中及以上占8%,初中文化程度占60%,小学占30%,文盲占15%。2001年,人均吃粮330公斤,人均纯收入2000元,居民以粮油、木材等为主要经济来源。

该村紧靠原324国道线,秧坝河成弧型状包围环绕在村前,村后寨中杉林掩映,翠绿蓊郁,烟波疏林,风光秀丽,四季鸟语花香,清水长流。住宅盛行干栏式吊脚楼建筑,房舍自下而上依山建造,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是南方少数民族农耕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特别是该村食品中的五色花糯米饭、九月酒、糯米酒、风味狗肉等醇香美味,独具民族特色。布依族姑娘全身穿着自编自织自梁的花椒土布兰干衣服,头包青白帕或花格帕,清秀典雅,线条明快,朴素大方。青年男女喜欢对唱情歌,浪哨曲调之声时常唱响在山上山下,整个村寨既有古木典雅的民族风情,又有现代化的生活气习,1993年7月,日本名古屋女子大学专家、教授一行6人到大板用村考察时,说该村是中国布依民族民风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汇聚点。目前,该村已实现“五通”,成为我县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的重要景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仡佬族年节禁忌有什么

全文共 2474 字

+ 加入清单

仡佬族是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仡佬族有着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民间习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仡佬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特别的禁忌。那么,仡佬族年节禁忌有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1、仡佬族其他禁忌

1、忌关大门

明、清以来,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一般人家的大瓦房修建以后,其正中的堂屋大门一壁不装修,长时间敞着。有的用大竹片上下横绑,夹着几块散木板稍微遮掩着。这是(明)田汝成《行边纪闻》所说的“门户不扃”。“扃”(音:窘)指门闩或关门、锁门。有的过了若干年后,再请木匠来装修大门,俗称“订门”。订门如同修建正房一样庄重。大门修好以后便关着,主家要办“订门酒”,亲友寨邻又要来送礼庆贺。当晚要举行“开门”仪式:亲友中一人代表“福、禄、寿三星”来叫开门,木匠师傅在屋里盘问。双方在问答中说了许多的吉语,然后把门打开,迎进“三星”。

大门装修以后也常敞着。有的人家在大门之外特置两扇“腰门”,要关也只能关腰门而不关大门。其腰门1米多高,上半部还用一寸宽的木条间隔一寸竖装,既通风透光又很美观。

为什么不装修大门或有门不关呢?据老人们说:如果关了大门,“香火”(中堂神龛)上的羊子出不去,进不来。香火上的羊子是什么神?据说是“家先神”。根据辞书字典:古称母羊曰“牂”(音:张),即“牂牁”的牂。可知民间忌关大门的崇羊之俗,为夜郎“竹王牂牁”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2、所居不着地

南宋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说:“仡佬以鬼禁,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楼。”

其俗承袭了古代人们“巢居岩谷,因险凭高”,“依树为层巢而居,各曰干栏”的传统。如今,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仍然承袭所居不着地之俗。现在所住的木制瓦房(俗称正房)的右后间,木板铺底,离地约一尺,俗称“地楼屋”,此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正房之前的厢房、飞檐翘角,扶手栏杆,俗称“楼子”。

其楼子上有二个或三个房间,为青年子女们所居住,(楼下圈养牲畜),其禁“鬼”之俗,包涵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无论居住干栏、木楼、竹楼,都可以防避野兽攻击、蛇虫叮咬和避免潮湿。

所以,其“鬼禁”当是敬鬼的意思。其“鬼”不是一般所谓的鬼魂、鬼怪,而指的是大地、母亲。这里在古代曾经称之为“鬼方”,如《贵州古代史?殷周时期的鬼方》说:“今贵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反映在石阡县的地名中,甘溪乡的“晒溪”本名“鬼塞溪”(见《石阡府志》);中坝镇的“高魁屯”本名“剿(角)鬼屯”;大沙坝乡毛家寨一带本名“鬼野屯”(见《镇远府志》);石固乡洋溪河畔有一山村,至今仍名鬼广,那里奇峰怪石,极为壮观。

3、老年人禁忌年青男女在家里对唱山歌,他们说:好歹这里还有两片瓦盖起。

4、老年人忌小孩子吃猪蹄叉。说小孩子家如果吃了猪蹄叉,长大以后难找“媳妇崽”,提亲时总有人“打谗嘴”。

2、仡佬族年节禁忌特俗

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仡佬族十分重视春节,年头年尾的禁忌和特俗甚多。

在年除夕和正月初一,一家老幼都要保持和谐的氛围以共享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忌生气吵嘴和打骂小孩。除夕称为“打封印”,初一称为“打开张”,于来年多不吉利。

烧“迎新火”。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仡佬族人家早在十冬腊月,便要在山上寻找一个大树仡篼,挖回家来晾干,以备除夕之夜烧“迎新火”,又称为烧“仡篼火”。如五德一带的仡佬族人说:“三十夜烧个大仡篼,来年喂个大肥猪”。明清时期仡佬族又有“仡篼苗”之称,意为树大根深的土着民族。正月初一早晨,忌吹拨火炕里的仡篼火。相传此时吹火拨火来年易遭口舌是非。

除夕吃年夜饭时,忌吃汤泡饭。据说吃了汤泡饭,来年出门易遭雨淋。

年夜饭后,有的人家要对房前屋后的果木喂饭喂菜,也让树木过年。先将树身砍个小口,填上食物,念道:“喂口肉,结成团;喂口饭,结成串”。

年夜饭后,要封甑子,不能打开。到正月初二日早上,家庭主妇将甑子抱到户外去打开,舀着饭向野外抛撒,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飞,飞远点;飞到阴山背后去,好让这里干净点!”

除夕之夜忌串门。半夜子时要放鞭炮开财门。有一首守岁诗念“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到通宵,客来甜酒粑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

除夕之夜要洗脚。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俗话说:洗翻山了来年走人户撞不到嘴(碰不上吃东西)。

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不能烧粑粑吃。据说烧了粑吃易烧衣服,或被火烧伤成疤子。

除夕之夜,有的家庭主妇要将自家的秤、梳子、扫帚藏了起来。据说:大年初一不能见到秤和使用秤称东西,否则来年易碰见蛇。大年初一不能梳头,梳了头梳掉了运气。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扫了地易遭大风;又说“扫穷扫穷,越少越穷”。

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饭,全天只能吃汤圆、绿豆粉、面条和饺子。据说“饭”谐“犯”音,以避免犯消(易损坏东西)、“犯事”。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睡大觉俗称“挖窖”,意为做梦挖到地下的宝藏,故不能惊扰其发财梦。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要到附近的祖坟去点烛烧香化纸,俗称“上亮”给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女婿女儿要到岳父母家拜年。俗话说:“初一的儿子,初二的女婿,初三初四,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过大年”。入夜、花灯、龙灯只能在本寨玩,不论贫富之家都要玩到(有孝服人家除外),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十五晚上各家要插路烛。将点燃的蜡烛,从房前屋后一支去插到户外的路上去。据说将路照明,以利蛇虫蚂蚁向外行走。同时要做拖草鞋虫游戏:由一个小孩用草绳拖着一只烂草鞋在前面走,另一个小孩用树枝在后面打,口喊撵草鞋虫!。

“炒虫虫粑”。十五日晚夜深时,有的年轻人相邀,到别人家的菜园里去偷些葱蒜苗、芹菜、萝卜之类,到家里来和粑粑一起炒,边炒边叫:“炒死青虫,炒死蝗虫!”然后用碗分装着吃。据说:这样做可以炒死田地里一切危害庄稼的害虫。第二天,当谁发现自家园子里的菜被偷以后,不能“噘花鸡公”(骂街),据说越骂得凶,于偷菜之人越吉利。

“照青光眼”。十五日晚,家庭主妇将一只早已洗干净的粪桶,装盛大半桶清水,让一家老少逐个拿着蜡烛,对着烛光看自己映在粪桶里的倒影面孔。传说这样照了以后,来年不犯火眼、青光眼等眼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仡佬族春节是什么时候

全文共 1822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一月一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在我国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而在仡佬族文化中,他们过年的时候并不是传统的一月一日,那么你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仡佬族春节习俗

在务川民间俗称过年,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十五止。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过小年”,正月十四称“过大年”。

进腊月,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杀年猪、熬麻糖、煮米酒(即甜酒),筹办年货。二十三日夜,礼送“灶神”上天,次日起打扫烟尘、清扫庭院、整理杂物家什。出门在外者,相继归家。

三十日,具祭祀用伏纸、贴春联、门神、年画,或张挂锦屏条幅;接近天黑,到祖坟前放鞭炮,亮坟灯,称“上坟”(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夜都要亮坟灯);吃饭前,具香烛纸帛、茶酒肴馔祭祖宗、敬天地,祭毕,合家欢聚吃“年夜饭”(亦称“团圆饭”)。

有以饭或食盐水喂牛者,以示“过年不忘牛辛苦”;拜辞旧岁,人人洗脚,尊长赐“压岁钱”,围火守岁,塘火要旺,寓人丁兴旺;忌吹火,忌往外倒水,忌喝汤,忌剩饭菜,忌打骂小孩。正月初一子时,烧清茶,礼敬天地祖宗,开大门放鞭炮,称“烧开香”,开大门时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到水井旁燃絮磁纸敬“井神”,背(或挑)水宜早宜快,称“抢金银水”。

晨,吃米籽、汤圆,具香纸到附近土地庙出行,乞求土地菩萨保佑出行平安,有的则在正月期间外出时在路上临时供奉;忌动铁器,忌扫地,忌推磨舂米。

是日,整作衣冠,向尊长叩拜;平辈相见,互道“恭喜发财”,亲友互相拜年;新婚夫妇双双走拜四方亲戚,称“新客拜新年”,须“打发’’钱财。有“送银水”、“送柴(财)”、“送春帖”者,挨户说“吉利”,讨“打发”。很多村寨玩板凳龙、耍高台狮子、打蔑鸡蛋、唱花灯。

正月十四“过大年”,晚饭和除夕的“年夜饭”一样丰盛,晚饭前的祭祀,是过年期间的最后一次祭祖,时间比往天要早,吃完天还未黑。饭后,有的地方的男性老人带小孩去“喂树”,即一人手持柴刀在果树干上轻轻砍开一点树皮,随口喊道:“结不结(果)”另一人将一小片肉和一点豆腐块放进砍开的树皮中,答道:“要结(果)”;对方又问“落不落(果)?”答:“不落(果)”;此举近乎儿戏,却表达了仡家人的一种心愿。

有的地方的小孩子们则弄来冬青叶烧“爆虼蚤”,燃一把火,将冬青叶置于火焰上,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有如将“虼(跳)蚤”放进火里烧爆之声响,意味着要将过去残存的虼蚤烧尽,使新的一年不再有虼蚤出现。

有的地方的孩童则玩“打耗子”的游戏,即用绳系草鞋倒拖作“耗子”(老鼠),众孩边追打边问答:“中柱大哥,檐柱二哥,草鞋鼻子倒拖,问你耗子落窝不落窝?”“不落窝。……不落窝要打落窝!”接着在一片喊打声中以棍追击草鞋,然后到主人门口讨要粑粑,再到下一家,一家一家走遍邻近村寨。

“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灯”。入夜,道路、房舍、庭院、畜圈、谷物储藏仓库等地,掌灯点烛,彻夜通明。预兆在新的一年里,喜庆穗盈庭、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仡佬族春节是什么时候

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清吉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俗称仡佬年。

这天吃过早饭后,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携带着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芦笙等民族乐器和篾鸡蛋(用竹篾编成并用棉花等填充的实心小球)等民族体育器械,以及酒肉饭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坟茔的草坪上。

人到齐后,由本族中的首领点放鞭炮和鸣放火铳,表示过年开始。接着人们便自由组合,开始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当人们尽情玩乐到下午两点左右,人们才集中在老祖先坟前祭祖。祭祀时长辈在前,小辈在后,由首领将带来的10只活鸡(公鸡5只,母鸡5只,每年轮流由10户人家带来)杀死,以血滴入酒中洒地祭奠祖先。

祭奠时要用民族语言歌颂祖先“开荒辟草”的功绩,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多福多寿。祭祖完毕,接着人们又按长幼次序转移到草坪上,面对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语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完毕后,便开始吃年饭。

吃年饭时,根据人数分成若干桌,不论年纪大小,只要辈分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辈分在草坪上围蹲成圆圈,辈分高的坐在前排,辈分矮的坐在后排,有几辈人就摆几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鸡汤和一盆菜放在圆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后即开始吃年饭。吃完年饭后才各自回家。过年后,春耕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平正仡佬族风情园石头城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遵义县平正乡的仡佬石头城(贵州原生态仡佬文化博物馆)总投资4.3亿元,占地380多亩,于2012年9月正式营业。目前,已建立以仡佬文化博览园、陈列馆、仡佬始祖九天天祖、潜祖、月、达贵、宝王等20多个景区,300多个景点,石头城里到处怪石林立,按天干地支排列,似迷宫般神秘莫测,很多奇石上镌刻着仡佬族文字,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传说。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平正仡佬族乡成立于1956年12月,是我国第一个仡佬族乡,2006年1月,成功申报为“中国仡佬第一乡”。仡佬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平正仡佬族乡,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日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是遵义市发展民族旅游中一块尚待开发的瑰宝。

仡佬石头城历史悠久,地域宽大,景观独特,怪异,有“千龙,万龟,百灵”之称。因有”“和之精,气之和,爱之神,巫之灵”四大文化而闻名。人行其中穿越吉祥迷宫享受四大文化之灵气沐浴,“洗心、健脑、开心智”而得“吉祥如意”,故又称吉都灵慧城。

景点位置

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平正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加车村寨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加车村寨,是贵州苗族聚居区吊脚楼群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因为加车村寨古吊脚楼群的存在,并于2013年8月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来到加车村,被这儿万亩梯田所环绕、村落位居山腰,两面梯田被加车河谷所分割,地势磅礴所吸引。加车村寨里古朴的石板路,建有错落交叉的古建筑,房屋都是木结构,灰瓦,偶尔一层有些墙体,完整的木屋与梯田和谐交融,清晨还可以看到一缕缕的炊烟,那是村寨里生活的气息。

地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

加车村位于加榜乡驻地东北部,距乡驻地15公里

在县城包车前往即可。

门票

无需门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