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类是宇宙中的过客汇总20篇

浏览

3711

文章

1000

篇1:厄尔尼诺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别对生态、环境、气候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科学家确信,厄尔尼诺特别是强厄尔尼诺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灾难.这些灾难都会作用到人类头上,那么厄尔尼诺对人类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农产品减产,因而引发区域性粮食危机。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使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澳大利亚发生数十年最严重的干旱,粮食持续减产,经济作物破坏严重。

第二、厄尔尼诺带来严冬,造成能源、交通运输等经济损失,同时东亚许多国家经历了少有的冷夏,水稻严重减产。

第三、可能诱发森林大火,造成财产的严重损失。

第四、有些地区会出现严重干旱或是洪涝灾害,甚至是飓风等等。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的生命和财产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第五、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沿岸涌升流减弱,无法把海洋下层营养丰富的冷海水带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很多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东风减弱又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西部降低、东部上升,表层海水沿赤道向东涌。这股较暖的海水在数月之后到达太平洋东侧时,被迫沿海岸向南和向北流动,导致鱼类大量迁移或死亡。给沿海的渔民生活带来沉重打击。

这样的例子特别多,说到底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因此人类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更多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从“月亮女神”到人体必需 人类追寻它用了200年上

全文共 2500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硒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富硒食品和保健品,如富硒茶、富硒鸡蛋、富硒大米等,纷纷上市,让人不知所措。各种媒体报道也声称硒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硒的补充不可忽视。

那么硒是什么元素呢?硒的用途是什么?要理解这些,我们必须从它的发现旅程开始。从第一次实验到各种硒产品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已经坚持了200年!

科学巨头不怕失败

“太糟糕了,我只能向上帝求助吗?”

1817年夏天,在瑞典南部的一座小型外国风格建筑里,瑞典化学家勇斯·雅各布·贝泽利乌斯听到助手的新闻报道后,立即打断了他的主要实验室实验,走到窗前喃喃自语。原来,六个月前,为了给实验室筹集资金,加强对硫酸的研究,他投资了一笔钱在邻近城镇的一家硫酸厂,还负责工厂产品的质量检验。我看到我可以支付股息和购买一批实验设备,但却发现工厂里发生了火灾,并已化为灰烬。

彼得雷乌斯的肖像(照片来源:科学网)

在短暂的沮丧和懊恼之后,贝泽利乌斯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回到实验桌,继续分析铅室底部的残留物。铅室法是指在由铅制成的方形空室中生产硫酸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西方流行了100多年。贝泽利乌斯研究铅室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没有任何进展。

作为与著名科学家道尔顿和阿夫加德罗同时代的伟大科学家,贝泽利乌斯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在化学领域。自道尔顿提出原子理论后,贝泽利乌斯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花了十几年时间精确地分析了2000多种物质,为原子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后来,贝泽利乌斯不仅首次从乌拉尔铂矿石中分离出钍、铑等元素,而且开创了用拉丁字母作为元素符号的方法和用拉丁字母表示化学式的理论。目前,中学生化学课的内容部分来源于贝泽利乌斯的理论。当然,只有他知道这些成就背后有多少失败。

因此,贝泽利乌斯非常清楚,要解决当前的危机,只有通过实验研究才能获得新的理论,从而从政府和行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资金。

从残留物中发现“月亮女神

皇帝不辜负他的期望。Bezelius通过仔细观察,在铅室的残留物中发现了一些红色粉末状物质。他首先从红色粉末中除去硫酸,然后用吹管加热。这时,装有粉末的坩埚发出一种非常难闻的气味,像腐烂的蔬菜。

贝泽利乌斯捂住鼻子,用镊子反复搅拌红色粉末。当试图确定它是什么物质时,“它们是不纯的碲块还是硫化合物?”他很快打消了这个想法。因为碲是白色粉末,它的化合物也没有气味。硫磺粉呈淡黄色,这意味着复合硫化氢在低浓度下有臭鸡蛋的味道,而不是腐烂的蔬菜。

贝泽利乌斯模糊地感觉到红色粉末里有许多文字。

硒颗粒(图片来源:百度)

经过反复测试和分析,他确定红色粉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性质类似于碲,介于碲和硫之间。他抑制住自己的兴奋,多次将研究结果与出版的书籍进行比较。

如何命名未知元素?Bezelius认为碲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地球”。这种新元素在性质上类似于碲,相当于碲的姊妹元素。它可以表示为“塞勒涅”,其化学符号设置为“硒”。几年后,当西学东渐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引入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把“Se”翻译成了“selenium”,至今仍在使用。塞勒涅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满月女神”,所以后来人们称硒为“月亮女神”。

希腊神话中的满月女神(照片来源:Sohu.com)

经过进一步的努力,贝泽利乌斯发现了几种硒的同素异形体:橙色无定形硒是从氧化硒中还原得到的,黑色结晶硒是从氧化物中自然分解得到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硒在人类健康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贝泽利乌斯受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人民的尊重。2017年,在国际硒研究学会和中国科技大学的赞助下,瑞典政府举办了第五届国际硒研究大会和一系列纪念瑞典贝泽里乌斯发现硒200周年的活动。

特别的生日礼物

在贝泽里乌斯发现并命名了硒之后,他计划深入研究硒的有机化合物。硒的有机化合物简称硒化物,包括普通硒化物和酸性硒化物。硒化物是由重金属离子沉淀形成的。硒化氢在沉淀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了解硒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是硒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关键。因为他手里有许多其他的化学研究项目,没有一个可以留下来,他给学生们的任务是研究硒化物,并给他们适当的指导。

彼得雷乌斯不仅是当时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一流的教育家。全欧洲的化学工作者都为在他的实验室里学习和工作而自豪。自然,有许多学生,化学家如魏勒、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和杜马都是他的学生。

正如贝特利厄斯所料,硒化物研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度停滞不前。原来硒化物含有强酸性,比硫化氢强2000倍。这种酸性是实验中对鼻粘膜的特殊刺激作用。

如果用“臭名昭著”来形容硫化氢的气味,硒化的气味不仅是“臭名昭著”的几倍,而且这种气味很容易附着在衣服、头发和皮肤上,使人感到恶心。

德国化学家魏勒(照片来源:百度)

直到1837年1月23日,彼得雷乌斯的68岁生日,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封来自学生魏勒的信。信很短:“今天,你的一个孙子,也是硒乙硫醇的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信中,魏勒把硒比作恩人贝泽瑞斯的儿子,把乙甾醇比作硒的儿子。乙醇是硒化物的代表,硒化物是硒的第二同系物。有趣的是,乙醇是由维尔的学生,贝泽利乌斯的弟子西蒙准备的。

硒醇的出现只是硒研究中的一个小插曲。后来的事实证明,硒作为人体必需的15种微量元素之一,一直像月亮女神一样保护着人们的健康。“硒就像原子弹。它的数量很少。它的效果和威慑力量非常大。一旦被人们认识和使用,它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权威的微量元素专家的奥尔德菲尔德博士对硒也是这么说的。

硒的功能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儿童应该如何补充硒?......硒的故事还在继续。如果你想知道事情的结果,请听下一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参考]

1.论文《神秘的克山病》可以在“巨文汇”网站上找到。

2.金灵芬,化学教学,第2期,1998。

3.论文《人们对硒科学的贡献》和《科学养生》2016年12期。

4.论文《中国硒研究成就获施瓦茨奖》,《地方病通讯》,1984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人类不吃肉,就能拯救热带雨林吗?

全文共 2166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世界人口时钟,2019年5月全球人口将超过77亿。为了满足如此众多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目前地球上35%以上的非冻土用于农业生产。据估计,在过去的300年里,随着农业用地的扩大,天然草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天然林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自然生态系统的丧失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放牧造成的生态负担

与其他食物相比,肉类每单位能量或蛋白质需要更多的土地和水资源,并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近几十年来,农业用地增加的65%与动物产品生产的增加有关,而与畜牧业直接相关的土地开垦导致现有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了30%,其中牧草种植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

牧草种植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地区是畜牧业增长最快、物种灭绝速度最快的地区。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这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对畜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2050年将有超过10亿公顷的自然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我们如何保护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并在确保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

我们吃肉喝牛奶,但是野生动物没有家。

最近,爱丁堡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发表在《全球环境变化》杂志上。这项研究探索了我们的饮食如何影响未来几十年耕地的使用,并首次探索了我们的饮食模式如何真正影响地理空间中不同的动物种群。

研究人员通过食物系统模型预测了三种不同饮食趋势对土地使用的可能压力。三种饮食趋势如下: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将反刍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减少95%,将所有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减少95%。该模型显示,如果我们到2100年保持目前对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世界自然土地的9%将消失,其中95%将集中在热带地区,约占该地区自然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热带地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复杂的地区,它无疑将对该地区的物种产生巨大影响。

到2100年,如果我们仍然热衷于消费肉类和奶制品,世界上9%的自然土地将会消失

如果动物产品的消费继续增加,畜牧业的牧场面积需要不断扩大。研究人员发现,这将导致一些现存濒危鸟类的热带栖息地减少30%。同样,肉类和奶制品的持续高消费将导致仅分布在有限地理区域的哺乳动物栖息地减少30%,其中许多将无家可归,因为没有可供迁徙的替代栖息地。

世界上最大的环境保护组织——国际保护组织,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尽管它们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3%,但却是50%的区域性植物物种和43%的脊椎动物的家园。该研究还分析了不同饮食模式对这些关键区域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水平的肉类和奶制品饮食会将生物多样性热点的栖息地减少近20%。

那么,我们能通过少吃肉来拯救珍稀动植物的家园吗?

不完全是。如果人类少吃肉,但仍然消费其他动物产品,如乳制品,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扩大耕地的范围,以获得足够的牲畜饲料。此外,由于我们饮食中的肉类越来越少,我们需要更多的农作物来满足我们的饮食需求。据研究人员估计,即使我们采用低肉饮食,它仍将成为目前稀有鸟类生活的地方,有害氮肥的含量将增加10%。此外,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研究人员发现低肉饮食比高肉饮食需要稍微多一点的氮肥,因为我们需要种植更多的粮食作物来替代肉类。只要农田面积增加,它就会侵入现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可避免地,野生动物将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将下降。

低肉饮食有优点和缺点| Pixabay

然而,低肉饮食仍然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如果我们用纯植物替代物替代饮食中95%的肉类和奶制品,全球可耕地总需求量将减少11%,到2100年将达到16.87亿公顷,肥料用量将减少68%,从而保护大量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物种。

然而,这项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建模过程中设定的两个饮食变化都需要减少95%的动物产品,这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在世界的一些地方,动物产品是蛋白质的唯一来源。对于将食物来源从动物产品完全转化为植物的全球变化,该研究提出了一个警告:应该在确保食物供应和安全以及物种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改变主意,吃人造肉?

由于传统养殖模式下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需要更多的耕地,自然栖息地最终会减少。改变我们的思维,吃“非传统养殖”的动物产品怎么样?

201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在其实验室开发了“试管牛肉”,并制作了牛肉汉堡。2017年,孟菲斯肉类公司,一家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初创公司,成功生产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培育的炸鸡块,并宣布该产品将于2021年上市。这只是许多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培养动物细胞的试管肉类制造公司之一。几周后,人造肉就可以上桌了。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干净的肉而不饲养和杀死动物。

人造肉的价格仍然很高| memphismeats.com

不管试管肉的味道是否和农场里的肉一样。这种美似乎不需要耕地,也不排放温室气体,但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成本来支撑:光是基本细胞培养所需的培养基和血清的价格就足以让人叹息。据估计,根据2017年的技术,一磅(约453克)的鸡肉将花费9,000美元,而同等重量的无骨鸡胸肉的价格为3.22美元。显然,这种看似美丽的方法仍处于“概念”阶段。

当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替代现有的食物来源时,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自然生态?也许答案就在你我的桌子上。

排版:浓缩

来源:皮克斯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飓风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飓风的危害性十分大,一旦飓风来袭之后会造成方方面面的危害性,即使飓风过后,也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飓风对人类有哪些影响?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当狂风怒吼的时候,已成熟的作物便会脱粒、落果、倒伏、根茎折断。狂风又能把肥沃的表土吹走,使作物根部裸露,也会把别处的沙土吹来淹没良田。不仅如此,它还能把人吹倒,把房屋吹坍,把一切东西都卷走。在有些高山和沙漠地带,当大风狠狠地吹击山里的岩层时,即使是最坚硬的岩层也会渐渐被吹酥而剥蚀。

危害生命财产

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对于民生、农业、经济等造成极大的冲击,是一种影响较大,危害严重的天然灾害。

疾病传播

热带气旋过后所带来的积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坏,可能会引起流行病。

破坏基建系统

热带气旋可能破坏道路,输电设施等等,阻碍救援的工作。农业:风、雨可能破坏鱼、农产物,引致粮食短缺。

盐风

海水的盐分随著热带气旋引起的巨浪被带到陆上,附在农作物的叶面可导致农作物枯萎,附在电缆上则可能引起漏电。

大家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对飓风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风灾有哪些常见风型?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关注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才会对飓风有更多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人类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月球物质驱动器和空间轨道间运输飞船两项关键技术还在努力解决之中,科学家们却已经在拟定月球基地的发展计划了。

早在 1979 年,为了对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的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 12 月 18 日联合国通过了月球条约。1987 年 10 月在国际宇航科学院的会议上,来自 50 多个国家的近 1000 名科学家和工程帅联名提议建造国际月球基地。提议中的建造计划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目标:在 2001 年前建造一个载人月球轨道航天站。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先后建立过若干地球轨道上的航天站,例如和平号航天站。

第二阶段目标:在 2010 年前在月球建立研究实验室,其中在 2003 年至 2005 年期间,由 6 名航天员首批登月,组成基地站;从 2006 年至 2011 年,基地人员增至 30 人,建成研究实验室。

第三阶段目标:发展主要生产设备,并且每年向地球同步轨道和其他地方输出 10 万吨产品而继续扩大有关设施。这可能要相当一段历史时期。

第四阶段目标:到 21 世纪末建成具有高度生产能力的月球基地。

此外,科学家的联名提议,还要求建立相应的国际月球基地开发机构。它的主要作用应包括诸如召开规划会议,讨论建造月球基地的政策和法律等等有关问题。当这样的国际月球基地开始建造并变成现实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全新的问题。例如国家的意义,国家的边界和人类的相互关系,有可能需要重新探索和认识,或者说,至少会赋以新的含义和内容。

科学家们建议的国际月球基地,其最终目标是拥有高度生产能力,显然是一座月球城镇,离我们还相当远。而第二阶段目标已经就在眼前,规模不会很大,科学家们也研究得比较具体。他们认为,早期的月球基地应包括一个检测月球物质、监测基地成员健康状况和生活食品的试验舱,一个生活舱,一个不加压的储藏舱,一个加工月球物质的小小化工厂,一个带观测室和气闸门的连接舱,以便出入月球表面,两辆月球运输车。这种基地的成员可包括:指令长、机械师、机械技师、医生、地质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基地成员,每两个月轮换一次。每次通过在低月球轨道上会合的轨道间运输飞船和月球游览车交换 3 至 4 个基地工作人员。

在这之后,人类将可利用小小化工厂生产的产品和建筑材料,在月球上建造固定的、坚固的宇航基地,为今后把开发出来的月球物质送往空间各用户和为人类飞往火星做出发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宇宙发展演化中那些不可或缺的“巧合”

全文共 1887 字

+ 加入清单

138亿年前,大爆炸;136亿年前,银河系开始形成。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月球形成于45亿年前。39亿年前,原始生命诞生了...有一种“魔力”使宇宙有序运行。各种看似不相关的“巧合”像拼图游戏一样连接在一起,在你我的眼中形成了一个世界。

首先,“巧合”——在开头

经过100多亿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无到有,直到今天的浩瀚宇宙,各种各样的“巧合”早在宇宙诞生之初就播下了它们的种子。今天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质子的质量重0.2%,它们将慢慢转化为中子,导致原子核无法束缚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从而动摇原子的结构。如果电磁相互作用常数降低4%,氢原子就不能稳定存在,恒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

如果微观世界中微弱的相互作用力更强,超新星将无法在恒星间传播更重的元素,而这些更重的元素(如铁、钴、铜、锌等)。)只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分布在大爆炸后是完全均匀的,重力会互相抵消,导致物质不聚集,因此就不会有恒星诞生...

第二,“巧合”——在太空中

“但是爱有多深有多深,太阳为生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但这只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你还在哀叹6000多万年前恐龙的大规模灭绝吗?谁能想到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极有可能是一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幸运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低于中头奖的概率。否则,人类将注定失败。然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木星,地球的好兄弟。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如果假设每单位体积遭遇小行星撞击的概率相等,很明显木星受到小行星撞击的概率最高。事实上,木星体积巨大,质量不小。我们知道质量越大,对小行星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小行星撞击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木星的这些特性,许多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被这个“老大哥”——木星“阻挡”。

同时,木星和太阳的引力系统也能抛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行星!具体来说,在木星和太阳之间运行的恒星将同时被木星和太阳吸引。由于木星的巨大质量,它的引力效应不可忽视,并且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换句话说,木星、恒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因此它们之间的引力效应也改变了。如果木星和恒星之间的引力加上恒星本身的离心力大于太阳对恒星的引力,恒星将有脱离太阳的趋势,恒星的轨道将随着时间慢慢变化和积累,在这种效应下,恒星将被木星“踢出”太阳系,从而太阳系中恒星的数量减少,恒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然后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地球没有被踢出去?这是一个“巧合”,地球的轨道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木星的周期性引力振荡并不强烈。

除了木星的默默无闻和利用他巨大的“身体”来阻挡对我们的“伤害”,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好邻居”中。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我们的太阳和地球很重要,为什么它们不在银河系的中心?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银河系的中心“处于危险之中”,那里除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外,还有许多超新星和磁性恒星。如果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中心,我们随时都有被它们吞并的危险。然而,我们碰巧在银河系的“安全区”,那里既没有可怕的黑洞,也没有致密的小行星。

三、“巧合”——天地之间

俗话说,“做人”需要内外两方面的训练。地球本身也有许多在生命的诞生和延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巧合”。

我们知道太阳每分每秒都向宇宙辐射巨大的能量。同时,太空中也有大量的宇宙射线。这些宇宙射线、太阳风暴等。会与地球的大气发生反应,导致大气逃逸。幸运的是,这些射线的传播方向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偏转,使它们无法到达地球表面,从而大大减少了大气的反应损失,同时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正常繁殖(高能射线会导致基因突变)。然而,火星没有像地球一样受到全球磁场的保护,它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表面的1%。如果没有稠密大气的保护,火星表面的水资源会被辐射蒸发到太空。同时,当外来恒星与火星碰撞时,它们不会因为与大气的相互摩擦而燃烧,从而降低它们的速度和质量。

水的独特性质是生命诞生的另一个“巧合”。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高,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河流和海洋的原因,也是春雨悄悄地滋润万物的原因。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小,这使得空气和水都有适合生命的氧含量。大多数固态物质的密度都高于液态,但水的密度正好相反,所以当温度很低时,水在结冰后不会落入水底,而是浮在水面上形成一层隔热层,这样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水底的鱼也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

四、“巧合”——没完没了

还有多少这样的“巧合”?人们常说,没有巧合就不能成书。关于生命诞生的书籍比比皆是。其中,“巧合”也是一篇不可穷尽的“文章”。可能有许多“巧合”还没有被人类发现,生命就是从这些无尽的“巧合”中诞生的。所以不要说你的运气不好,你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幸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异常暴雪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我国冬季一旦到来,暴雪天就肆意开挂了,不管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它便持续袭来了。有人觉得只有北方才会出现这样的恶劣天气,但实际上南方一些城市也免不了这样的雪灾。那么,异常暴雪天气对人类生活影响都有哪些?

生态破坏小知识:

1.暴雪引起降温,可使果树遭受冻害

研究资料表明,苹果树越冬冻害的临界温度10月下旬为-5℃,11月上旬为-7℃,11月中旬为-10℃,11月下旬为-12℃,12月上旬为-15℃,12月中旬为-20℃,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为-23~-25℃,2月中下旬分别为-22℃和-17℃,3月各旬分别为-14℃、-12℃和-8℃。在这些时期内如遇暴雪,降温至临界温度以下,均可对树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尤其在冬初时节,树体缺乏抗寒锻炼,遇到暴雪,气温骤降,即使近似上述界限温度,也会发生较强冻害。

2.加重病害发生

在冰雪消融期,由于融冻交替,冷热不均,果树枝干部位阴阳面受热不均,昼夜温差较大,因而在枝干的阴阳交界处,容易造成树皮爆裂,从而导致来年腐烂病、粗皮病和干腐病严重发生。同时,暴雪对未进行保护的剪锯口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加剧腐烂病的发生。对未清理的果园,残枝落叶被暴雪覆盖,温度高、湿度大,很容易导致来年以褐斑病为主的早期落叶病严重发生。

提醒您:多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可以有效防止气候异常现象发生,另外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些气候异常的后果有多严重等问题来对症预防。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所为吗?

全文共 2086 字

+ 加入清单

全球变暖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专家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著名的大气专家约翰·克里斯蒂对此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阿拉巴马大学的大气科学家约翰·克里斯蒂教授是联合国12年前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因此,他是全球大气环境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正是他们的研究让我们对气候变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克里斯蒂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许多年前,他对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观点表示怀疑,或者这种现象是否真的存在。尽管大多数其他大气科学家对全球变暖越来越有把握,但他越来越怀疑。

支持废气排放

2000年秋天,正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准备以更有力的证据宣布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人类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时,克里斯蒂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说:“通常的预测显示气温正在逐渐上升,但我们没有看到气温上升。这表明最近地表温度的上升可能是由人类活动以外的因素造成的。”

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总是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但是克里斯蒂在科学研究质量和个人素质上都是不同的。首先,他用从世界各地的气象卫星和气象站获得的经过严格检验的数据来支持他的假设。其次,出于同情,他反对控制废气排放:27年前,克里斯蒂在非洲亲眼目睹了大国的能源政策如何摧毁了依赖化石燃料的小国。

克里斯蒂去肯尼亚的一所高中教授自然科学,但他很快发现村民们真正需要的是经济帮助,对此他无能为力。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导致燃料价格飙升。克里斯蒂回忆道:“我看到夜间交通事故越来越多,因为有传言说人们通过关掉汽车前灯来节省汽油。”他还无助地看着生病的村民任由病情恶化,因为他们没钱打车去医院。

这些经历永远影响了他对能源政策的看法。1998年,他在众议院小企业委员会上说:“扰乱那些实际生存经常受到威胁的人们的生活是一场普通政策制定者或活动家根本看不到的灾难。但是我看到了。这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温度记录错误

在大多数人眼里,数字是不可变的。然而,克里斯蒂知道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数字给出不同的解释,而且往往是错误的解释。多年来,他听到政治家和科学家谈论全球气温上升,但他怀疑这些人的预测所依据的数据。他知道在100片叶子的盒子周围建造了高层建筑来测量温度变化,附近的森林被砍伐,导致记录在案的温度上升,但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无关。他知道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获得地球表面以上的精确温度读数,所以他不可能知道对流层以下的温度变化——即地球表面以上5英里的高度。

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空白,克里斯蒂开始与美国宇航局卫星气象学家罗伊·斯潘塞合作,收集极地卫星传输的数据。极地卫星携带的仪器可以测量氧气折射的微波辐射密度。气象预报员有限地使用这些数据来记录大气中20个不同高度的温度,但从未记录过全球对流层平均温度。克里斯蒂和斯潘塞设想利用这些数据来推断对流层温度。

气候模型误差

理论上,如果大气像一个巨大的温室一样升温,那么对流层温度上升的速度应该和地表温度一样快,如果不是更快的话。然而,斯潘塞和克里斯蒂获得的卫星数据显示,对流层底部的温度出乎意料地低。自1979年以来,对流层温度仅上升了0.2华氏度,而地表温度上升了0.48至0.7华氏度。克里斯蒂认为两者之间的差距表明当前的气候模型是错误的。

克里斯蒂在1990年发表这些数据后,立即在科学杂志、媒体以及后来的互联网上遭到攻击。出于这个原因,他和斯潘塞仔细地修正了每一个数据,最后他们发现这些数据在20年的时间里误差小于0.1华氏度。科学界最终承认他们的数据是正确的。

尽管克里斯蒂的数据受到称赞,但他的研究没有被接受。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2000年1月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地表和对流层之间可能存在温差,但很难解释其原因或意义。更令他痛苦的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的结论,该报告由克里斯蒂本人撰写:燃烧化石燃料是过去50年来观察到的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该报告还警告说,在下一个世纪,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可能会超过最初的预期——大约11华氏度。

表面湿度可能会下降

克里斯蒂认为地表温度也有可能下降。在他看来,令许多大气科学家担忧的地表温度的上升仍然在自然波动的范围内,或者是由温度测量的误差引起的。他说:“气温上升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当时人类活动还没有造成温室气体的积累。”当然,太阳耀斑、火山爆发、厄尔尼诺、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增加以及其他未知因素也可能导致全球气温波动。他分析的卫星数据显示,美国的平均气温近年来略有上升,但南半球的平均气温有所下降。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全球温度变化,我们会发现它们最终会达到平衡。

这些观点使得克里斯蒂在科学界明显成为少数派。大多数气候研究者认为冰川退缩、极地冰盖变薄和夜间气温上升是人类活动的证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发表的报告承认对流层温度变化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其更为严格的预测是基于近年来收集的数据、计算机模型的修改以及对空气中微粒如何影响气候的进一步理解。国家环境基金会的布兰登·马克吉利斯说:“在常规气象研究人员的眼中,毫无疑问,人类活动正在导致全球变暖。这种现象正在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球进入“人类世”?!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是什么?

全文共 195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人类世界工作组”提出,地球在20世纪中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类世界,其基础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留在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什么?地质教科书又要翻新了?

(截屏来源:科技日报)

在会议上,科学家们激烈地争辩说,仍然有四个AWG成员反对这种地质年代划分。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是渐进的,不应该仅仅根据放射性核素来命名新一代。那么,科学家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是什么?人类世界的建立将如何影响人类发展?

顾名思义,“人类世界”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全球性影响并留下地质记录的时期。一旦人类世界建立起来,它将成为自全新世以来最年轻的地质时代,人类也将为地球历史书写新的一页。回顾地球46亿年的历史,无数作家登上了这个舞台。当我们阅读这本地球史书时,年代地层单位(空间)空间、边界、系统、系统和等级是史书的书页。地质年代单位(时间)周,戴,纪,史和齐是我们阅读的时间,他们都一一对应。全球年代地层单位边界剖面和点位置(GSSP)是区分两个时代的页码。

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层弯曲产生褶皱(见地图来源水印)

地球,这本巨大的历史书可以大致分为两册:隐生动物和显生宙。神秘时代混沌的开始是一部神秘的生命诞生史。除了26亿年前的大规模氧化作用和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其他时间几乎找不到生命。

显生宙丰富多彩,由三个部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和十一个章节(时期)组成。每一章都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时期)。显生宙的三个部分中,中生代最为著名。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裸子植物占据了植物王国,燕山和印支运动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大气中的氧含量比新生代高几倍,一直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突然,一个非现场事件结束了这篇丰富的文章,中生代霸王恐龙都灭绝了。当地质学家翻阅晚白垩世的地层史书时,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标志——铱(陨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层中的含量比任何其他时期都高几至30倍。就这样,陨石与地球相撞,爬行动物章节被翻过,哺乳动物登上舞台。

恐龙是中生代的霸主(图源:51MIZ.COM)

看到这一点,我们可能想知道地质学家是如何划分地质年代的。事实上,在我们星球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影响全球变化的地球化学事件。地质学家通常通过在地层中寻找那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来划分地质年代。

为了找到有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有必要提及英国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他在19世纪初提出了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化石序列法。一般来说,它是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包含不同的化石。“利用这条规则,我们可以确定地球的相对年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化石都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年龄。只有进化速度最快、水平分布最广的标准化石才能用来划分地质时代。此外,地层的绝对年龄也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即同位素年龄测定来确定。然而,影响同位素定年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化石仍然是地质定年的主要证据。

三叶虫化石经常被用作地层划分的标准化石(地图来源:米脂网)

中生代结束后,哺乳动物很快进入了繁盛期,但人类的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自然进化趋势。从一英亩农田到南极冰川,人类活动正在影响全球环境变化。人类世界的开始,可能是这样的:

嘭——一声巨响,天空中绽放出巨大的蘑菇云,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爆发了!在这个盛大的仪式中,放射性核素潜入地层,成为地质记录的一部分。

(见水印的来源)

当然,也有可能海水继续升温,美丽的珊瑚逐渐变白,新的化学物质继续沉积。

(资料来源:51.MIZ.COM)

也有可能冰川正在融化,工业废气正在进入天空,从而进一步侵入南极冰盖。冰芯记录了整个入侵过程,我们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热”的星球。

(见水印的来源)

目前,人类世界工作组一直在寻找能够将人类世界与全新世分开的“金指甲”。然而,由于地质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时间太短,化石不太可能成为划分人类世界的金钉,科学家只能观察年轻的地层。关于人类何时开始主宰地球环境的变化,科学家们也有许多分歧。或许这场里程碑式的辩论将会继续。然而,人类世界的提议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正在改变整个地球。

(资料来源:www . human cone . info)

人类出现至今,但数百万年的历史给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渡渡鸟到北美鸽子,从滴滴涕杀虫剂到白色塑料,从臭氧层空洞到全球变暖,我们的地球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用智慧塑造了自然,让自然为我们服务。但是我们不会摧毁这个星球,但是我们会用智慧和力量保护它。也许,明天是可以期待的,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在人类的世界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参考]

宋。邱伟力。张振春。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杜·。童晋南。古生物学和地理历史导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宇宙的起源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 150 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 1946 年创建的。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太阳的光和热与昼夜交替,月亮的柔和与相位变化,满天星斗的旋转循回,寒暑变换的周而复始,流星的出没,日月食的奇迹,彗星的来临,天有无边际,天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早在十六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落下闳、张衡、 祖冲之、一行、 郭守敬等,设计制造出精巧的 观测仪器,通过恒星观测,以定岁时,改进历法。产生了“ 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 浑天说”——天地象鸡蛋;“ 宣夜说”——天没有一定形状,无限高远,日月星辰都漂浮在空中等宇宙理论;在西方,公元二世纪,托勒玫提出了 地心体系,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托勒玫体系在一千多年后的十六世纪才被 哥白尼的 日心学说打破;之后,丹麦天文学家 第谷创制了大型精密的天文仪器,并对行星运动进行了精密观测和记录,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总结出行星运动的 三大定律与开普勒同时代的、近代天文学的创始人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星空,发现金星的园缺变化,木星的四个卫星和它们的绕木星运动,给予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有力的支持。1666 年,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了 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建立起天体力学,还发明了 反射望远镜和棱镜的分光。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准确预测到一颗大彗星回归的时间为 75~76 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近一百年,人类对天体的研究由太阳和太阳系逐步扩展到恒星世界、银河系、河外星系和星系集团,并触及到宇宙的结构和演化。60 年代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分子。今天,人类已亲自登临月球  神秘宇宙的面纱已徐徐掀开,“浩瀚无垠的宇宙”展览仅向青少年朋友展现一个已知的太空世界,浩淼太空中还有更多更多星辰的秘密等着你们去探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人类开发太空的意义是什么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神秘莫测而又无边无际的太空,为什么人类对它这么感兴趣?自古至今,有多少人想探索太空中的奥秘,多少人想利用太空来为人类服务?历史上不少民族都有“星相学家”就是其例证之一。确实,太空中蕴含着无穷的奥秘,还包含有极其丰富多彩的资源。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空的开发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太空的开发将会给千家万户带来欢乐和财富。比如,利用太空的高真空、微重力进行一系列科学试验,利用空间技术加深对地球资源的信息工作,太空中的通信卫星为电话、传真及电视转播提供优质服务,太阳能的空间开发利用  总之,太空开发对人类的整体发展有着巨大、长远的意义,可以为人类子孙后代造福,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就拿卫星来说吧。50 年代后期,人造卫星刚刚上天的时候,全世界的人民曾为之欢欣鼓舞,不过当时人们还只是为人类这一创举感到兴奋、自豪,对它的实际意义认识并不深。时至今日,卫星在通讯、气象、电视转播等方面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地位,几乎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已密不可分。卫星还在地质探查和地球资源、生态保护等方面成了功绩卓著的主力军,同时也成为军事上重要的信息来源。卫星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所直接或间接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几乎是无法估量的。

再说说航天飞机和航天站吧。现在有不少最尖端的科学试验往往要在太空中进行,因为在地球上你总是会受到地心引力和地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在太空试验站中,科学家还利用它的特殊环境条件制造出了某些在地球上目前还无法制造的物质。

同时,太空航行和探秘大大开拓了人类的眼界和思维角度,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对自己居住的星球——地球的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人类的登月活动和宇宙开发技术的迅速发展还促进了许多相关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大大增强了人类对整体发展前景的信心。

至于太空开发的远景,那更是辉煌、壮观,十分诱人。比如,从月球上取回的物质样品,使科学家产生了在将来利用月球以至金星等星球上许多稀有元素的计划。据说,以月球上的氦 3—作为未来地球上的补充能源的计划已列入科学家们的议事日程。人们还设想利用阳光来制造不夜城,在太空中建立太阳能发电站,在太空中设立特殊物质的加工厂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旅游、太空居住点也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太空技术的发展将能使人们对地球与小天体的万一碰撞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看得更远一些,有朝一日,人类若与更先进的外星人取得联系,彼此帮助,那将给地球带来什么成果简直无法形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第一颗天体卫星,观测宇宙最强磁场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第一颗天体卫星,观测宇宙最强磁场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Insight HXM)是中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是既可以实现宽波段、大视场X射线巡天又能够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的短时标光变和宽波段能谱的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同时也是具有高灵敏度的伽马射线暴全天监视仪。与其他X射线卫星相比,Insight HXMT具有宽带(1-250keV)光谱覆盖、高能有效面积大、时间分辨率高、死区时间短、光源堆积效应可忽略等优点,在回旋加速器线(特别是高能)探测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中子星(neutron star)则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有宇宙中最强的磁场。此外,中子星X射线双星是由一颗中子星和一个正常恒星伴星组成的系统。中子星吸积物质并形成周围的吸积盘,如果磁场很强,被吸积的物质会被磁力线引导到中子星的表面,产生X射线辐射。因此,这些源也被称为“脉冲星”。先前的研究表明,在X射线脉冲星的光谱中有时可以发现一种特殊的吸收特征(称为“回旋加速器共振散射特性”)。科学家们相信这是由垂直于磁场的电子运动的离散朗道能级之间的跃迁引起的。这种散射特性可以直接探测中子星表面附近的磁场。现在,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和德国蒂宾根艾伯哈德·卡尔斯大学的科学家用Insight Hard 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观测了在2017年爆发峰值时观测到的吸积脉冲星GRO J1008-57,并在中子星表面发现了约10亿特斯拉的磁场。具体来说,科学家研究了2017年8月Insight HXMT探测到的X射线脉冲星GRO J1008-57。他们首次发现了90 keV时回旋加速器共振散射特性(CRSF),显著性水平大于20σ。根据理论计算,这一CRSF对应的磁场高达10亿特斯拉,比地球实验室所能产生的磁场强上千万倍。这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最终探测到的最强磁场。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黄帝为什么一定会有一个人类爸爸?

全文共 1763 字

+ 加入清单

黄帝是中国古代民族的领袖,被尊为“人类的始祖”和“五帝之首”。关于这位伟人的传说太多了,其中之一与他的出生有关。传说黄帝的母亲富宝渴望得到她的儿子。上帝听了她的祈祷,降下了雷电。富宝在天地诱导下怀孕,生下了黄帝。这个传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但是在生物学家的眼里,它完全是一个谣言。为什么?因为孤雌生殖不能产生儿子。

黄帝形象

如果你不明白逻辑关系,那就慢慢听我说。

首先,什么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顾名思义,是雌性动物单独进行的繁殖。自然界中的生物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来繁殖后代。一种是无性繁殖,如细菌。他们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它们可以平均分成两半,或者分成一个小细胞形成下一代。另一种叫做有性生殖,比如鸟类和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这些生物都是由父母产生的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结合成受精卵,然后发育。

我们的父母是如何产生性生殖细胞的?这包括一个叫做减数分裂的过程。以人类为例,我们有46条染色体,23条来自父亲,23条来自母亲。当细胞正常进行有丝分裂时,这46条染色体被复制一次,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从而保持每个细胞中46条染色体的总数不变。

有丝分裂图

在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首先被复制,但是复制的染色体通过丝点连接在一起并且不分离。然后这46条染色体(尽管每条染色体已经复制了一次,但它们仍然被算作一条染色体,因为它们还没有分裂)根据来源被配对成23对。每对染色体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然后细胞第一次分裂,成对的染色体被分成一个子细胞。在这一阶段结束时,每个子细胞都有23条已经复制但尚未分离的染色体。然后这些染色体的着丝粒断裂,23条染色体变成了46条染色体。然后,子细胞再次分裂,46条染色体再次平均分成两个子细胞。最终结果是每个子细胞只剩下23条染色体。科学家复制这条染色体一次,但是细胞分裂两次的方式被称为减数分裂,由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被称为性生殖细胞。

(如果你想通过视频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请移到这里)

精子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示意图

花粉母细胞的正常减数分裂

a:间隔;b:细线周期;偶数行周期;粗线期;e:双轨时期;f:最终变更期;g:中期一;h:第一阶段中后期;I:第一阶段后期;j:结束I;k:区间二;临时二号;男:第二晚;结束二;o:四分体时期。(范建清等,光温敏核不育小麦BS36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研究,发表于《中国细胞生物学杂志》,2011年第33卷(第6期):62628)

为什么生物体会经历减数分裂?这是为随后的受精过程做准备。减数分裂后,每个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两个生殖细胞结合后,受精卵恢复正常数量。如果没有减数分裂,那么每一个组合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量都会增加一倍,经过几代之后,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量会达到天文数字,这显然不符合进化的要求。

孤雌生殖呢?孤雌生殖的初始阶段也是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性细胞的过程。减数分裂后,一个卵原细胞(即最终形成卵细胞的性细胞)形成一个大细胞和三个小细胞,它们进一步发育形成一个卵子,而其他三个小细胞科学家称之为“极体”。对于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卵原细胞分裂成的三个极将逐渐退化,不参与受精过程。对于一些能够孤雌生殖的生物来说,它们的卵子可以随机地与一个极体结合,使它们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数目,然后发育成一个像受精卵一样的新个体。此外,还有生物体融合两个极核,形成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细胞,然后发育成新的个体。然而,一些生物体也认为分裂两次并选择两个以上细胞进行融合的过程太麻烦,因此它们根本不进行第二次分裂,而是直接让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细胞进入发育阶段形成个体。除了上述三种发育模式之外,还有一些生物可以直接让卵细胞独立发育,成为没有受精的个体生物。

卵细胞和极体的形成过程

与普通有性生殖相比,孤雌生殖一般只发生在相对原始的动物身上,如蚜虫、蝴蝶和原始软骨鱼。目前,还没有在人类身上发现明确的证据。然而,即使人类能有单性生殖,黄帝的母亲也不能生下一个儿子。为什么?因为用于孤雌生殖的卵细胞或极体是由母亲自身的性细胞发育而来,只能携带与母亲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母亲的性染色体是XX组合,要生一个儿子,必须有一条y染色体才能形成XY组合。黄帝的母亲显然不能产生Y染色体,所以作为一个男人,黄帝必须有一个人类的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对小鼠的研究为何适用于人类?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信用:瑞晶创意

虽然我们经常认为“实验大鼠”和“豚鼠”是大多数实验的对象,但实验室研究中最受欢迎的其实是普通小鼠。老鼠在实验室如此受欢迎并非不合理。主要原因是它们不仅便宜,而且容易复制。

然而,研究人员没有选择老鼠作为研究对象,只是因为它们便宜。令人惊讶的是,老鼠的DNA看起来和我们人类的相似。事实上,我们人类和老鼠90%的基因是相同的。这也意味着当谈到分子水平时,你会发现老鼠和我们人类没有太大的不同。

当然,有些动物在基因上更接近人类,如灵长类动物、狗和猪。然而,与这些动物一起工作会带来更多的问题:首先,这些动物相对较大,更难饲养。另一方面,用它们做实验也有更大的伦理问题。当谈到我们的啮齿动物伙伴时,有些人更喜欢忽略他们。换句话说,老鼠可能不是和我们基因最接近的动物,但是在适合研究的动物中,老鼠确实有和人类更接近的基因。

为什么对老鼠的研究适用于人类?尽管我们人类永远不会屈尊穿过迷宫来获得治愈,但事实是我们大多数潜在的行为与老鼠没有太大的不同。换句话说,在老鼠身上进行一些测试是有原因的:它们经常表现出和我们人类一样的动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老鼠的基因组,老鼠研究人类变得更加重要。转基因老鼠听起来像恐怖电影里的东西,但它们实际上是一些科学家的梦想。例如,研究发现携带人类乳腺癌基因的老鼠比只移植肿瘤细胞的老鼠表现得更像癌症患者。同时,小鼠瘦素基因的“敲除”也表明这种激素用于调节食欲。现在瘦素已经被用来治疗一些肥胖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宇宙中的反物质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理论的早期成就之一就是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无论是已发现的粒子还是理论上预言的粒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种粒子都有一种相应的反粒子。粒子和反粒子的质量相同,而其他一些性质(如电荷等)却正好相反。在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尺度上粒子和反粒子是高度对称的,它们总是形影不离,缺一不可。然而,一旦大于这个尺度,却出现了强烈的不对称性。我们的地球、太阳系和银河系都是“正”粒子组成的“正”物质。那么反物质又在何处呢?

在银河系中,我们可以断言没有反物质构成的恒星。否则,广大的星际介质就会与反物质发生湮灭,从而产生数量远超过观测值的γ射线。然而在星系际空间深处可能有反物质存在,甚至可能有由反物质构成的反恒星组成的反星系。但是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究竟是由物质还是反物质组成的,现在还无法判断。因为我们对遥远星系的知识完全来源于它们发出的光子,而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因此即使是反物质组成的星系,其光学性质也与我们的星系相同。

然而即使反星系存在,它们与星系之间必须由真空隔开,否则就要发生强烈的湮灭反应。现在我们知道星系际空间的许多区域被稀薄气体占据着。同这些气体的相互作用使得湮灭在反物质区域不可避免,从而产生可观测的超量γ射线。

可是我们并未发现这种特别现象。因此,至少目前我们推断:宇宙看来基本上是不对称的,物质大大超过反物质。

著名的物理学家温伯格等人把大爆炸宇宙理论和基本粒子大统一理论合在一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在极早期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的

数量必定几乎相等。辐射场大量产生粒子——反粒子时,偶尔也有极少的质子和电子掺杂在这个炽热的环境中,每 1 亿个光子和粒子对只多出 1 个质子。但是,随着辐射的冷却和粒子对的湮灭,每个光子能量减少,过剩的物质最终变为主要的成分。结果,原子现在构成了质量密度的主体。

宇宙创生的最初一刹那,宇宙曾经是高度对称的,即正反粒子数大致相等。然而,为什么早期宇宙有这么一点儿不对称而导致在今天反物质如此之少呢?这是大爆炸宇宙学理论的未解之谜。也正因为如此,物质的我们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中,这也是宇宙的奇妙之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结构及与人类关系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编辑推荐:细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海啸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海啸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对其沿海地区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所以说需要做好防范海啸措施,那么海啸给人类带来危害有哪些?给大家讲解一下。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生命禁区”挡不住人类脚步 别让野牦牛失去野性

全文共 1798 字

+ 加入清单

被称为“青藏高原图腾”的野牦牛,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数量稳中有升的同时,野牦牛的另一个生存危机开始显露———由于牧民对野牦牛最后栖息地的侵入,致使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产生出“混血”牦牛的情况日益增多。

野牦牛会不会逐渐失去野生的特性,导致最后的灭绝?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生命禁区” 挡不住人类脚步

在青藏高原无边的旷野中,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这里杳无人迹,环境严酷,气候恶劣。野牦牛就生活在这里。它们高大、威猛,披着一身黑色的长毛,成群结队,不惧狂风酷寒,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漫游着。你如果见到它们,不能不感叹大自然是如此神奇,生命力是如此顽强。

据统计,目前野牦牛总数可能不超过1.5万头。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以及农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加强,猎捕野牦牛的不法行为已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新的“混血”危机出现了。

在西藏中北部地区,面积大约为40万平方公里的羌塘(藏语意为“北部平原”)和28.4万平方公里的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野牦牛分布的重要地区。这里海拔大部分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从0℃至零下6℃,冬季可降到零下40℃以下,夏天也经常是大雪飘飘。历史上这里几乎无人居住,因此被称为“生命禁区”。然而,它正是野牦牛的乐园。

人类对大自然超强的适应能力,对于其它物种往往就是一种灾难。“生命禁区”最终还是没能阻挡住人类的脚步。人类的畜牧业活动正不断地向野牦牛世代聚居的“无人区”逼近。据调查,现在大约已有3000户牧民,共17000人、110万头家畜生活在羌塘自然保护区之内。在羌塘保护区北部,最后的一片牧草丰美的地区也正受到人类威胁。

野牦牛保护区边缘不断出现家牦牛的身影,这对于野牦牛种群来说,意味着灾难正悄悄降临。

“混血”牦牛 已达一两千头

夏季的藏北草原水草丰美,牦牛群也进入了发情期。公野牦牛常常进入家牦牛群中,“拐走”母家牦牛。家公牦牛也会在荒原中和野母牦牛“幽会”。不久后,杂交的“混血”小牦牛出生了。

“混血”给野牦牛的未来带来了隐患。“混血牛”会同时向家、野牦牛两方渗透。家公牦牛与母野牦牛杂交后,将影响野生牦牛的血统和抗逆性。而野公牦牛与家母牦牛杂交,虽为家牦牛的品种改良带来好处,但三四代后,“混血牛”也会完全家化。

专家们担心,野牦牛与家牦牛的“杂交混血”将冲淡野生血统,造成野牦牛的野性信息丢失,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同时家牦牛会把本身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传染病带给野牦牛,并在野牦牛种群中传播。

根据科学研究,一头成年母野牦牛最多每两年繁殖一头后代,小牦牛出生期一般在5月和6月。以这样的繁殖速率,估计种群大约10%—15%是由小野牦牛组成的。

然而,从1990年开始的几次科研观测发现,小野牦牛占种群的比例,最高只有5.7%,最少的一次甚至只有1%。

西藏自治区林业勘察研究院院长、野生动物专家刘务林怀疑,是否由于家畜疾病,如布鲁氏菌病,影响了野牦牛的繁殖?

据刘务林保守的估计,“混血”牦牛现已达一两千头,按目前的发展势头,数年之内“混血”牦牛的数量将增至七八千头,占野牦牛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将对野牦牛种群产生致命的影响。

千万不能失去后再扼腕叹息

专家普遍认为,野牦牛能顽强地生存在青藏高原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我们千万不能在失去它们之后再扼腕叹息,拯救它们,现在还来得及。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认为,在有很多人和家畜的地方野生动物不能坚持很久。他们建议:北纬34度以北,从西藏、青海到新疆边界的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保护区应该对人永久“关闭”,将其作为野牦牛和其它物种的最后避难所。

对于目前野牦牛群中的“混血牛”怎么办?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采取淘汰政策,捕捉部分“混血牛”,将其作为培育家牦牛的种牛。最后迫不得已的办法,是杀掉“混血牛”来保护野牦牛。

“将家畜带和保护区隔开一段距离,严格划分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在保护区边缘不要设家畜带,避免出现家牦牛的活动,这是彻底解决野牦牛和家牦牛日益严重的杂交混血问题的最好办法。”刘务林强调。

这位专家认为,目前正大力推广的牧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对野牦牛的保护十分有利。只要坚持“以草定畜”的科学态度,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就不会对生态造成根本性破坏。从长远看,这更是一项有利于高原整体生态平衡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有力举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警惕 这几种疾病狗狗和人类会互相传染

全文共 2966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宠物,有的还拿它们当成自己孩子一样。但在与宠物亲近的时候,一些疾病也可能传染人类,能在动物和人之间交叉传染,危害较大。狗会传染给人什么病呢?下面随着本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但是看完这些说明,主人们不应该惊慌,因为其感染率都相当的低,且现在的居住环境卫生相当良好的社会中,其实很少见交互间的传染病。但是某些必要的检验,确是不可免的。

狗与人类

犬只重要传染性疾病包括犬瘟热、传染性肝炎、肠炎、犬舍咳、钩端螺旋体症、狂犬病等。这些疾病具高度传染性及危险性,部份甚至具有人畜共通传染性。在这裡,我们针对犬只最重要的几种传染性疾病作一简单介绍,让您对爱犬和家人所面临的致命威胁有基本的瞭解。

狂犬病(Rabies)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病毒性脑膜脑炎,致死率几达100%。狂犬病初期呈现的症状有非特异性的,如发热、喉咙痛、发冷、不适、厌食、呕吐、呼吸困难、咳嗽、虚弱、焦虑、头痛等,或咬伤部位异样感之特异性的症状,持续数天后,出现兴奋及恐惧的现象。然后发展至麻痺、吞嚥困难,咽喉部肌肉之痉挛,以致于引起恐水之现象(故又称恐水症)。随后併有精神错乱及抽搐等现象。如果不採取任何医疗措施,患者在2~6天内(有时会更久),常因呼吸麻痺而导致死亡。

狂犬病病毒存在于病畜的唾液中,主要藉由咬伤而进入体内,经週边神经系统感染脊髓和脑。潜伏期的长短依被咬伤部位离脑部的距离和感染的病毒量而定,平均3-8週,但亦有长达半年以上才发病的病例报告。人若为狂犬病病畜咬伤,必需立即施行紧急免疫注射。

犬瘟热(Canine-Distemper)

犬瘟热也称为犬麻疹、硬趾症、舞蹈症,在犬为一种高接触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可感染任何年龄的犬科动物,如貂、狐狸和熊猫等,病原是morbillivirus,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病毒存在于患狗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尤其上呼吸道的鼻分泌物更是主要的感染源,经由空气传播或接触传染。本病毒对环境的耐受力弱,仅能存于环境中数小时,高温及其他如酚类、福马林和四级胺等化学品皆可使其失去活性、丧失感染能力。

以飞沫为主要传染途径,病犬在吸入病毒后,在下呼吸道或其周围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中複製,病毒随血流到体内各脏器组织,在全身的淋巴组织中进行大量的複製引起病毒血症,并破坏淋巴组织,病犬因淋巴球减少症及免疫抑制,导致病犬无法对入侵的病毒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犬瘟热病毒在造成病犬全身性感染后,病毒可迅速侵犯上皮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

犬传染性肝炎(Canine-Infectious-Hepatitis)

犬小病毒肠炎是台湾地区最常见、发病且死亡率相当高之犬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疾病是经口接触含犬小病毒(CanineParvovirus)的粪便而感染,主要侵害肠胃道,但也可能导致心肌炎。所有年龄的犬只皆具有感受性,唯以幼犬的感受性特别高。

主要传染途径,是经由病犬排出的尿、粪便及唾液传染给健康犬只。病毒侵入健康犬只体内,会先在扁眺腺的淋巴滤泡中增殖,而后经淋巴循环至淋巴结,再由胸导管到达血液中,感染4~8天后便产生病毒血症。病毒对于内皮细胞及肝细胞具有很强的亲和性,此等细胞经常可见嗜硷性核内包涵体。本病例之病犬粘膜有出血现象,探讨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的伤害,造成血管的受损或是由于肝细胞坏死,无法製造足量的凝血酵素原(Prothrombin),使得血液无法凝固。

预防注射是狗狗健康管理重要的一环,小狗需要注射的疫苗有坊间常见幼犬专用疫苗、六合一疫苗、七合一疫苗、八合一疫苗,饲主可择一施打,但注意其中一定要包含:犬瘟热、犬传染性肝炎、犬副流行性感冒、大小病毒肠炎。

犬小病毒肠炎(Canine-Parvovirosis)

犬小病毒肠炎是台湾地区最常见、发病且死亡率相当高之犬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疾病是经口接触含犬小病毒(Canine-Parvovirus)的粪便而感染,主要会造成狗肠胃道和免疫系统的问题,但也可能导致心肌炎。犬小病毒肠炎标准的症状就是狗会出现没有食欲、呕吐、下痢和体重下降的肠胃道症状。严重的病犬甚至会引发败血症、泛发性血管内血液凝固和急性的呼吸道抑制导致死亡。所有年龄的犬只皆具有感受性,唯以幼犬的感受性特别高。

犬小病毒肠炎主要是经由粪口传染,病毒血症会在感染后3-5天发生,犬小病毒肠炎的潜伏期约7-14天。一般而言本病多发生在6周龄道6月龄大小的幼犬,同时幼犬的危险性也比成犬高。比较严重是感染犬小病毒肠炎的狗,即使病程在潜伏期中,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之下还是可以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传染给其他的狗。

犬舍咳(Kennel-Cough)

犬舍咳又称为犬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複合症,是犬只重要的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为博德氏菌(Bordetella-bronchiseptica),副流行性感冒病毒(Canine-Parainfluenza-Virus)和腺病毒(Canine-Adenovirus)之单独或合併感染所造成。

病原经由空气而迅速传播,故常在犬舍或狗群中流行,即使是饲养在家中的爱犬亦可能感染。一般而言,幼犬感染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危害性或急性死忙;在成犬或同时感染其他疾病的犬只则造成慢性气管炎。

钩端螺旋体症(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症是由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所造成之人畜共通传染病。病原会随患畜之尿液排出而进入水或食物中,当人或犬只经口或皮肤伤口接触为病原污染的尿液,水或食物,即会感染本病。

包括高烧、厌食、眼分泌物增加、呕吐和下痢等胃肠炎症状、肝炎、黄疸、尿液变浓而呈绿褐色、内脏出血、粘膜下浆液膜下出血、肠繫膜淋巴及脾脏充血肿胀,犬只若被感染则约有70%会发病,且死亡率极高。本病初感染时几乎无临床症状,故极不易察觉,症状出现时呈现虚弱无力、呕吐、高烧、无食欲、贫血、血尿引起胃、肠、肝、肾之损害。在肝脏方面,有黄疸出现,至于肾脏方面,可能出现多渴、多尿现象,然后渐进为寡尿、无尿。另外也可能引起肺炎,而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的现象,而其他较少见的现象有结膜炎、而其他较少见的现象有结膜炎葡萄膜炎、脑膜炎等。

莱姆病(Lyme-Disease)

本病乃伯氏疏螺旋体菌(Borrelia-burgdorferi)所引起,经由Ixodes属之壁蝨叮咬人畜而传播之壁蝨媒介疾病。莱姆病为一人畜共通传染病,人类若感染会出现类似感冒的轻微症状、特异性慢性游走性红斑、心律不症或心肌炎、甚至出现慢性关节炎及偶发性神经异常如记忆力衰退、痲痺及眼部异常等。

罹患莱姆病的狗狗,通常分成两种感染症状『急性感染』与『慢性感染』,而无论是急性感染或是慢性感染,大致也会有以下的症状:发烧、食欲减

低、昏睡、淋巴肿大、关节炎、跛行、心脏炎、脑炎以及肾脏发炎等现象产生。

说实在的,因为无法和其他疾病作明显的区分,兽医师通常还真的很难用症状来判断此病。

预防:施打疫苗。当你发现你的狗狗出现发烧、沉鬱、脱水、呕吐、下痢、肌肉酸痛、步伐改变、出血斑等时,须注意是不是感染犬只传染性疾病。而平时注意养犬保健、消毒及鼠害,饮用清洁水。患病后早发现、早治疗是治愈该病的关键。治疗时,当状消除后,要继续用药1~2天,以少量多餐为原则。病犬恢复后,尿中多少都会排出病毒可达数月,要隔离饲养,严格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可悲!它从被人类发现到走向灭绝不过50年

全文共 1632 字

+ 加入清单

“趋同进化”一直是生物学中一个吸引人的话题。它是指两种有着很长血缘关系的动物,由于相似的生存自然环境和相似的生存挑战,逐渐进化成具有相似外貌甚至生理结构的物种。例如,适应飞行的蝙蝠和鸟类,世世代代在海洋中游荡的鲸鱼和鲨鱼。澳大利亚的各种有袋动物也被认为是趋同进化的典型案例。

澳大利亚的一些小袋鼠、有袋鼹鼠和袋獾与亚洲和欧洲的啮齿动物、鼹鼠和獾非常相似,但这两种动物是在1.6亿年前分离的。有袋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哺乳动物和有袋动物。作为相对原始的哺乳动物,它们没有发育良好的胎盘,它们的幼仔只能早早出生,爬进育儿袋吮吸乳汁并继续生长。澳大利亚的国家动物袋鼠也是以雌性温暖而安全的育儿袋命名的。

澳大利亚大约有60种不同形状和外观的袋鼠。有些袋鼠高达1.5米,其他的则很娇小,就像兔子一样。袋鼠家族中有一群成员叫做“兔子袋鼠”。它们不仅在大小、颜色和生活环境上与兔子非常相似,而且能以跳跃的方式行走。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短耳朵和长尾巴,乍看起来会有点令人困惑。

图1:兔袋鼠、猫和鸟的体型比较

1841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古尔德出于对欧洲野生动物的渴望,将这些奇怪的小动物命名为“兔子袋鼠”。曾几何时,兔子袋鼠遍布澳大利亚大陆及其周边岛屿。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四只已知的兔子袋鼠中有两只已经灭绝,一只处于危险之中。1889年以前,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大平原上生活着一种棕色的兔子袋鼠,它是袋鼠家族的跳高专家。

图2:约翰·古尔德画的棕色兔子袋鼠

棕色的兔子袋鼠长约50厘米,重约3公斤。当它在日落时安静地吃草时,很难看出这个毛球实际上是袋鼠家族中的跳高专家。约翰·古尔德曾在他的《澳大利亚的哺乳动物》一书中记录了他与棕色兔子袋鼠的亲密接触。

当时,他带着两只猎犬在南澳大利亚的平原上打猎,很快发现了一只孤独的棕色兔子袋鼠。然而,这种小动物只是回应了一句老话:“安静如处女,移动如兔子。”当猎犬接近一定距离时,它会突然感觉到危险,并以惊人的爆发力和速度飞出去。两只猎犬紧跟在后面,互相追逐。

当棕色兔子袋鼠逃跑了大约400米时,它突然翻了个身,朝古尔德的方向冲了回来。看到尘土飞扬,越来越近,古尔德静静地站着。也许是因为适应了夜生活,棕色兔子袋鼠的视力似乎不是很好。直到它与人类的距离缩短到不到6米,它才惊讶地发现古尔德,并迅速做出反应。古尔德也吃了一惊。他的大脑在飞快运转,他猜测袋鼠是从左边还是右边逃跑。但令他惊讶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棕色的兔子袋鼠没有转身,而是加速跳跃,在他的头上画了一个高高的抛物线,最后摔倒在地上。

棕色兔子袋鼠的跳跃高度接近1.8米,这对于类似兔子的动物来说无疑是一个壮举。可悲的是,这么近的距离给了古尔德用枪射击的机会。在猎枪和猎犬的双重攻击下,棕色兔子袋鼠被杀死了。

图3:奔跑的棕色兔子袋鼠

以约翰·古尔德为代表,19世纪中期以后,许多标本收藏家和自然博物馆争相收集棕色兔子袋鼠的标本,这引发了威胁袋鼠生存的狩猎活动。人们很快发现,尽管这种小动物看起来像兔子,但它对人类的警惕性远不如兔子,而且它的繁殖速度相对较慢。同时,它不会像兔子一样挖洞来住在“毛拉的三个洞穴”里。在休息期间,棕色的兔子袋鼠会在灌木丛和其他隐蔽的地方放一个“垫子”,以便安静地坐着,这样“仓促”的隐蔽方法很容易被猎狗发现。

图4:棕色兔子袋鼠的标本

在被西方人发现和记录不到50年后,棕色兔子袋鼠的数量迅速下降。一些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农场和牧场数量增加,燃烧活动破坏了大平原的自然环境。牛、羊和其他牲畜践踏植被,吃草,使得棕色的兔子袋鼠无法养活自己。与此同时,人类引入当地家猫和红狐过度繁殖,演变成棕色兔子袋鼠的新天敌,对其种群造成危害。

1889年,应澳大利亚博物馆的要求,标本收藏家贝内特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收集了一只雌性棕色兔子袋鼠标本,售价为5先令。这是这个物种的最后记录。

门户:“动物灭绝”系列“图拉克袋鼠的灭绝故事:是人类的“保护”伤害了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