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及答案10篇(汇编20篇)

临近中考,紧张的氛围越是浓厚,下面给大家说说中考前一个月如何安排时间,完成最后的复习

浏览

3658

文章

50

篇1: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胡翰传》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③

胡翰

明招④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⑤,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或劝之仕()②既归()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④鲜习兵()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译文:

17.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2分)

A.于B.以C.而D.乃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答案:14.太祖即罢之/后修史书/书成而归

15.①有人,有的;②已经;③正;④少。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17.B。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附资料:【译文】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

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

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选诗赏析】《示顺生》:在招远山中隐居这一人,品德高尚无人能比。遗憾的是你没能见到他,这一离开不知多久才有见到的机会。我学的东西多余无用,未能成功立业却先耽误了自己的人生。耽误了自己使自己没有高尚的品质,耽误影响了社会,就不仁义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萧颖士风节》

全文共 1368 字

+ 加入清单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8.下列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D)

A.颖士阴语柳并曰阴:暗中B.胡人负宠而骄负:依仗

C.往客金陵客:旅居D.则过之焉过:责备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9.B)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0.C)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14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译文:

11.当官的以儿童游戏的方式来抵御厉害的叛军,(想取胜)太难了!

共4分。“肉食者”“御”、“剧”各1分,其余句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箫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祿山反叛以后,萧潁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潁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則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陡,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潁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论语》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劳(功劳)

【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8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出师表》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柯公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元贞间为古田尉。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焕曰:‘寇至则去,国谁与守?’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还于旧都所恶有甚于死者

B.忠之属也子之听夫志

C.元贞间为古田尉不足为外人道也

D.帅府嘉其忠勇稍稍宾客其父

6.解释加点词。(3分)

(1)北定中原___________(2)小大之狱___________(3)可以去乎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曹刿、柯焕三人“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D6.(3分)(1)向北(2)案件(3)离开7.(6分)(1)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故”“崩”“以大事”各0.5分)(2)柯焕于是他就率领他的民众抵抗敌人,终因实力不足战死。(补主语,“敌”“力”各0.5分)8.(3分)诸葛亮忠诚蜀汉,报先帝忠陛下;鲁庄公竭尽全力做好君主本分的事;柯焕誓死抗敌,为国为民。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狼》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甲】少时,一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②橐坚而不可穴也穴: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见: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于: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译文:

12.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

13.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

10.答案:①像狗一样②咬洞③被④在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人对方圈套。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甲中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氷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賦)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观沧海》

全文共 1815 字

+ 加入清单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泥古者愚(节选)纪昀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干③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注释】①角:较量。②列说:游说。③干:求见。④洫(xù):田间水道。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6.(2分)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A.沙鸥翔集集:集中,集合B.去国怀乡去:离开

C.微斯人微:没有D.幸甚至哉至:极点

7.(2分)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其必曰

C.其真无马耶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2分)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9.(2分)下面对《岳阳楼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语言骈散交替,音韵和谐,凝练,畅达,极具感染力。

B.选文采用对比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有诗一般的意境。

C.选文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情景交融,议论精辟。

D.本文倡导“古仁人”寄情山水的君子之风和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10.(2分)下面对《泥古者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刘羽冲刻苦攻读古代兵书和水利书,成为了军事和水利专家。

B.刘羽冲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大胆怀疑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C.刘羽冲以失去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读书可以治愚”的道理。

D.刘羽冲读古书却不知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以致一事无成。

11.(3分)用“/”给《泥古者愚》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11.(3分)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对一处得1分)

12.(3分)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附《泥古者愚》参考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由于这样,他抑郁失落,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得重病死了。

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曾国藩家信》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2)余服官二十年()

(3)四支僵劲不能动()(4)腰白玉之环()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

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戴朱缨宝饰之帽

C.可以处乐以衾拥覆

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分)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译文:

20.【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2分)

(三)【参考译文】家中的人来军营的,都说你举止大方.我心里略感安慰。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这就是君子。我为官二十年,从类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遵循简朴的家风,特别简朴也可以,稍微丰盛也可以,太过丰盛我就不敢了。凡是官宦人家,又简朴到奢侈容易,有奢侈到简朴难。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你读书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败坏我们从曾祖就传下来的家风。17.(1)希望,盼望(2)做,当(3)同“肢”,四肢(4)腰间佩带18.B19.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20.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马说》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19.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语段(二)用②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17.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一食”1分食马者”的“食”1分,大意1分。共3分)18.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19.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意思对即可。一空1分,共3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纪鸮鸣》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纪鸮鸣

【唐】林简言

(1)东渭桥有贾食于道者,其舍之庭有槐焉,耸干舒柯,布叶凝翠,不与他槐等。其舍既陋,主人独以槐为饰,当乎夏日,则孕风贮凉,虽高台大屋,谅无惭德,是以徂南走北,步者乘者,息肩于斯,税驾于斯,亦忘舍之陋。

(2)长庆元年,简言去鄜得息其下,观主人德槐之意,亦高台大室者也。洎二年,去夏阳,则槐薪矣。屋既陋,槐且为薪,遂进他舍。因问其故,曰:“某与邻,俱贾食者也。某以槐故,利兼于邻。邻有善作鴞鸣者,每伺宵晦,辄登树鴞鸣,凡侧于树,若小若大,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又私于巫者,俾于鬼语:‘槐于去,鴞不息。’主人有母者且瘵,虑祸及母,遂取巫者语,后亦以稀宾致困。”

(3)简言曰:“假为鴞鸣,灭树殃家,甚于真鴞,非听之误耶?然屈平謇谔②,非不利于楚也,靳尚一鴞鸣而三闾放;杨震訏谟③,非不利于汉也,樊丰一鴞鸣而太尉死。求之于古,主人亦不为甚愚。”

(选自《寓林折枝》,有删减)

【注释】①鸮(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②謇谔:正直敢言。③訏谟:远大宏伟的谋划。

14.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2分)

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

1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东渭桥槐树下的饭店虽然简陋,但对槐树的装饰独具匠心,用翠绿的布条挂满树枝,留住夏日的凉风,所以客人很多。

B.林简言离开夏阳的时候来到槐树下,发现大槐树没有了,只好去别人家,他向人打听了一番,才知道槐树被毁的原因。

C.邻居家的孩子善于学猫头鹰叫,他很喜欢这棵树,常常趁人不注意爬到树上乱叫,声音忽上忽下,忽大忽小,很滑稽。

D.店主的母亲有肺结核病,听信巫师的鬼话,担心大祸临头,店主只好扔掉巫师的咒符,闭门陪侍母亲,以致于门庭冷落。

16.第(2)段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鸮鸣者的丑恶?请仔细品读,具体分折。(4分)

17.本文与王安石《伤仲永》的写法相似,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空缺处。(2分)

篇目①说理

《伤仲永》神童才华泯灭阐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纪鸮鸣》槐树被毁②

14.莫不凜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植也/不日而至也15.B16.示例:“每伺宵晦”的“每”写鸮鸣者为达毀树之目的,经常不断地制造恐怖。“伺”字刻画了阴险小人等待时机的丑恶嘴脸。“辄登树鸮鸣”的“辄”,写出了鹄鸣者一有机会就害人,完全是小人行径.“又私于巫者”的“又”,是一招不成再来一招,揭露这种宵小之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毐心肠。“私”,揭露了小人鬼鬼祟祟与他人勾结,手段卑劣,心术不正。17.①叙亊②揭示听信谗言的危害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王羲之列传》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一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善鸣,求市未能得()(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3)当举群相送耳()(4)使人耽之若是()

15.“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D.饿其体肤(《两章》)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译文: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译文:

17.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10分)14.(2分)(1)善:擅长(善于)(2)就:前往(去,接近,靠近)(3)举:全(全部)(4)使:假使(假如,如果)(每小题0.5分)15.(2分)C

16.(4分)⑴王羲之前往看鹅,心情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2分)

(2)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年看重,都是这类情况。(2分〉“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17.(2分)B

【附译文】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

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

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車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给人写信说:“东汉张芝临池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隆中对》

全文共 1448 字

+ 加入清单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挟天子以令诸侯()(2)利尽南海()(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答案】(1)挟:挟持,控制。(2)利:物资。(3)是:这样。【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中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答案】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翻译。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做到"信、达、雅"。惟:仅仅。天时:时机。人谋:人的谋划。

12.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

【答案】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他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刘璋昏庸懦弱,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诸葛亮建议刘备用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根据原文“荆州北据汉、沔……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概括作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5题。(9分)

郢人有遗①燕相国书②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③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3.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2分)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答:

【答案】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说”一词多义的用法及文言文翻译。根据语境,判断“说”意思为“高兴”。

14.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晚灯光昏暗B.一边说一边写C.曲解了原意D.有意讨好燕王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文中郢人因对持烛者说"举烛",在书写时不小心写了"举烛"二字。可判断为B。

15.“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答:

【答】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学生要学会由此及彼。难度适中。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三峡》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溯:________

(2)属引凄异属: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________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9.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朿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谣,色彩鮮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10.(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逸)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

(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走送之()(2)援疑质理()

(3)然负此自放()(4)故虽有勤苦之劳()

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译文: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译文:

2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答:

(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

(―)文言文(共10分)20.(1)跑。(2)询问。⑶但是,可是。⑷劳累。(每词1分,共4分)21.⑴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2分〉⑵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2分)22.(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每问1分,共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城山记》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坚()(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日更定矣

1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2分)

(二)1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划对一处1分)12.(1)像狗牙那样(2)凄清(3)更加(4)有的人(每小题1分)13.(1)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每小题2分)14.D(2分)1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孙权劝学》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D.遂七年不返(才)

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D;10.B;11.A12.

⑴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⑵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留侯论》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有过人之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匹夫见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C.而其志甚远也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D.而轻用其锋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卒然临之而不惊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4分)

(二)7.D8.(1)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9.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乙】忍耐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口技》

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不能名其一处也。()(3)无不毕肖()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不能指其一端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分)

译文: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译文:

1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2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

1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观巴黎油画记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从达官贵族以至工艺家和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每每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戏,猛然一看,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大禹治水》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距至也。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①,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无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①甔槌(dān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厉: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15.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过则醉,经旬乃醒

译文: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译文:

17.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答:

14.(1)通“涂”,道路。(2)气味(3)沿着,顺着。

15.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16.(1)(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2)(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17.“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陶潜之略传》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陶潜之略传

◆房玄龄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注释】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通“蓄”。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尝()愠()辍()但()

7.文中有许多带“之”的句子,请找出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高卧北窗之下。

答句:

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译文:

10.陶渊明无论是穷困之时,还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超然物外的心态。请在文中找出与“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个句子。(2分)

答:

11.请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渊明性格特征的8个字。(2分)

答:

12.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竹里馆》一诗中王维在竹林独自弹琴的诗句。(2分)

答:

一、纵情诗酒真名士,安贫乐道醒世人(18分)6.(4分)尝:曾经愠:生气,发怒辍:停止但:只,只要(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7.(2分)“未尝有喜愠之色。”或“每朋酒之会。”(任意答对一句得全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8.(3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断句三处,断错一处扣1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断句的掌握情况。)9.(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饭篮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译句顺畅得1分。重点关注“萧然”“穿结”“箪”“宴如”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文言语句的翻译情况。)10.(2分)“大适融然。”或“未尝有喜愠之色。”(任意答对一句得全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前后联系,上下融会的理解能力。)11.(2分)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答对一句得1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联系人物性格,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12.(2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爱莲说》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6、C)(2分)

A.可爱者甚蕃蕃:繁多B.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植:种植D.陶后鲜有闻鲜:少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7、B)(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8、D)(2分)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日:“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

鎒(nòu):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分)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译文:

11.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分)

9.拙则罢之/不肖则弃置之10.曹操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1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