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知识点(通用五篇)

浏览

7812

文章

5

篇1:中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的成就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天体测量是研究怎样测定天体的位置和天体到达某个位置的时间(包括使用的仪器、工具和方法)来为各种实用的和科学的目的服务的一门科学。它是天文学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分支。恩格斯(1820—1895)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自然科学中最先发展的天文学起源于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定季节的需要。而决定季节的科学方法,最早就是从观测天体的位置和到达某个位置的时间开始的。在我国,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设有“火正”这样的专门人员,他的任务是观测“大火”星(就是心宿二)的出没来向人们颁告时令。

我国古代在天体测量方面成就是极其辉煌的。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石氏星表

星表是把测量出的若干恒星的坐标(常常还连同其他特性)汇编而成的。它是天文学上一种很重要的工具。我国古代曾经多次测编过星表。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在战国时期。它的观测者叫石申,是魏国人。他的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

星图的绘制

星图是恒星观测的一种形象记录,又是天文学上用来认星和指示位置的一种重要工具。它的意义就好像地理学上的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古代科学技术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六、四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科学技术的成就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技术成就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邓小平作重要批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丝织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并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国。养蚕取丝是中国古代人民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显著例子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人民的一项卓越贡献。

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当然,像养蚕织丝这样的伟大发明,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决不可能是哪一个个人的发明。不过,这一传说说明,我国蚕桑生产的确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这说明,我国至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丝织生产了。如果再往前推,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比钱山漾遗址年代更早的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这个蚕茧也许跟我们的祖先的蚕丝生产活动有某种联系。

蚕,原是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驯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始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名族小知识:“鲜卑族”简史

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的逐渐衰落,另一支游牧民族鲜卑族逐渐兴盛起来。

关于鲜卑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

01

源自东胡族

匈奴人自称胡人,东胡族是中原汉人对东部匈奴人的称谓。

东胡族长期栖居在滦河(源头在河北丰宁,流入渤海)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带,形成部落联盟。

东胡人有一部分人的先祖是太昊伏羲氏,风姓,伏羲氏后裔在商朝时期被商王武丁灭掉,逃亡者后来北迁,和当地胡人融合,形成东胡部落。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正史都记载称:鲜卑族源自东胡族。

《三国志》记载:“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史记索隐》记载:“鲜卑,东胡别种。”

02

源自东夷部族

三国东吴史学家韦昭在《国语》一书中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jué],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周成王在歧阳(今属陕西宝鸡南)和诸侯会盟,当时,楚部落、鲜卑部落不够资格,楚部落又被称作荆蛮,负责给朝廷收集体现大臣身份的茅蕝,安设祭祀用的望表,鲜卑部落负责守护火堆不熄灭,因此,这两个部落不参加会盟。

韦昭解释称:“鲜卑,东夷国。”

现代学者考证认为:鲜卑部族是东夷支系的邾娄族。

03

源自华夏族

祖先是黄帝次子昌意。

《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黄帝二十五个儿子分封在中原和边疆,其中次子昌意封地在南乐(今属河南南乐),昌意最小的儿子封地在北方,国中有大鲜卑山,其部众以山名为部族的称号,即鲜卑部族。

04

躲避劳役出逃的秦国人

《史记索隐》引用应奉写给汉桓帝的奏书:“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秦朝初年,秦始皇修筑长城,有服役的人逃亡塞外,居住在鲜卑山,这部分人以山名为部族称号。

《翰苑集》也有类似的记载:“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长城,其部下的服役者,出逃塞外,自称“鲜卑部族”,“鲜”的意思是少,而“卑”的意思是丑陋、狭小、见识短浅。

05

源自山戎

《史记集解》记载:“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山戎是北方较为强大的部族,春秋时期,曾在河北北部、辽宁西南、内蒙古东南一带先后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等国。

鲜卑族发源地在什么地方呢?

上述几种说法,大多提到了鲜卑山、大鲜卑山,这座山据专家考证就是今天北方的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成为鲜卑族的兴盛之地。

秦汉时期,鲜卑人经常遭到匈奴人的奴役,东汉时期,曾追随匈奴人骚扰大汉边境。

东汉中期,鲜卑人开始反抗匈奴人,分别在元和二年(公元85年)、永元三年(91年),两度攻击匈奴人。

匈奴分裂后,鲜卑部族在东汉和南匈奴的联合打击下,被迫迁往中亚,后占据了蒙古草原。

十六国时期,鲜卑部族趁中原大乱之机,先后建立前燕、西燕、后燕、北燕、南燕、西秦、南凉、代等政权。

后燕燕元二年(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鲜卑各部,鲜卑族进入强盛时期。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周、北齐取而代之,鲜卑族自此开始衰落。

隋唐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