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最高的朝代排行榜图(优秀11篇)

浏览

5571

文章

11

篇1: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什么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可以用一首歌曲来记忆,就是: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也就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朝、西楚、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武周、唐朝中后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吴、南唐、前属、后属、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国、北汉、北宋、南宋、辽朝、西夏、金朝、元朝、明朝、清朝。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而朝代名称可以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也有的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或者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或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最早的夏在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商朝在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西汉在前206年-8年;唐朝在705年-907年;北宋在960年-1127年;清朝在1644年-19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唇妆怎么画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唇妆介绍及教程

全文共 1413 字

+ 加入清单

化妆的风格有很多种,很多人都很喜欢尝试新的妆容画法,唇妆是我们平时化妆经常会化的一个步骤,早在远古女性朋友就流行化唇妆了,那么古代唇妆怎么画?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唇妆介绍教程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唇妆介绍

清花瓣唇妆1

朝代:清代

试色图:

先用粉底液打底,然后上唇按m型画,中间略厚,向两边渐浅,下唇在唇中先画一道,再向两侧略微晕开一点,最好呈椭圆状,显的有圆润感。

清花瓣唇妆2

朝代:清代

试色图:

先用粉色的润唇打底,中间厚涂两边薄涂,这时候用红色口红在上嘴唇画一个爱心状,下嘴唇先画一个比上嘴唇大一点的爱心状,画好后将下嘴唇的爱心中间延长出去,这样看起来就会像一朵小花瓣啦~

小巧唇妆

朝代:魏朝

试色图:

有点类似扇形。下唇内深外浅,这种渐变的画风和如今的咬唇妆异曲同工。不过特点是要多涂唇蜜,营造晶莹剔透感。

梯形唇妆

朝代:汉代

试色图:

就跟画梯形是一样一样的,在上嘴唇画个小梯形,下嘴唇画个大梯形,然后嘴巴一合,就是梯形唇妆了。

蝴蝶唇妆1

朝代:唐朝

试色图:

宛若蝴蝶翩翩起舞。大蝴蝶or小蝴蝶?这个看情况自己办,先用粉色的润唇膏涂满嘴唇,在上嘴唇处画个爱心状,用口红填充满,爱心状要超出原本的唇形,大约是嘴唇的一半,下嘴唇要画两个半椭圆,就香蝴蝶翅膀一样,给人以生动灵活的感觉。

蝴蝶唇妆2

朝代:唐朝

试色图:

蝴蝶唇形也有大小之分,既像蝴蝶又像花朵,这款和现代仿妆有点类似,先用粉底液打底,再在上嘴唇画小m,下嘴唇按唇形画一个弧度出来,嘴唇两侧细小,就会显得最中更加饱和了,反正就是说不出来的好看~

蝴蝶唇妆3

朝代:唐朝

试色图:

第三种也是最接近现在的唇妆,依旧是上嘴唇m型,这一次m的尖角处要更加分明,整体要扁平一点,唇珠处加以突出,下唇画弧形,再加以填充就好了,不过两侧延伸的适合要稍微涂厚一点点,才不会使嘴唇显得不协调。

内阔唇妆

朝代:明朝

试色图:

明朝时十分流行“桃花妆”和“酒晕妆”,以细眉为美的标准唇妆的话,和魏晋时期的小巧唇妆非常像,只能说和“咬唇妆”也特别相似,可能是“咬唇妆”的爸爸。

什么是咬唇妆

咬唇妆是一种“似有若无的唇妆效果”的唇妆,不止于一种单色上的唇妆效果,“像牙齿咬过嘴唇的暗红色”的妆容就似在寒风中的楚楚可怜,所以口红的颜色也要越自然越好,“咬”的部分又要足够鲜艳,以此来突出唇妆的层次感。

嘴唇怎么卸妆才干净

1.先用化妆棉蘸取适量清水湿润唇部肌肤,帮助软化口红,吸收掉所含的油分。

2.用两片化妆棉沾满专用的唇部卸妆油,轻轻盖在嘴唇上,抿住嘴唇,让化妆棉贴住嘴唇,并保持微笑表情,使唇纹舒展开来。

3.数秒后,口红被卸妆油溶化,再取下化妆棉,换用干净的化妆棉擦拭唇部残余的口红成分。

4.接下来再用干净的化妆棉蘸取唇部专用的卸妆油,横向从嘴唇中间向两边轻轻擦拭嘴唇,先擦下嘴唇,再擦上嘴唇,注意不要来回擦拭,以免嘴唇被残余的口红污染。

5.嘴角部位最后擦拭,擦拭的时候注意化妆棉的方向是向内转动的,清洁完嘴角后,将化妆棉对折后清理嘴唇褶皱中的残留口红,这样唇部妆容就卸干净了。

卸唇妆要避开的误区

1.有的女性认为,涂过口红之后,吃饭或喝水的时候,口红会被“吃掉”或是被纸巾擦掉,因此就不用卸妆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的口红为了保证色泽持久度,很多都添加了防水成分,所以即使碰过水或是用纸巾擦过,都难以彻底清除干净,如果不认真进行卸妆,就会导致唇部色素沉积,使唇色看上去暗淡无光。

2.很多女生为了彻底卸妆,会用化妆棉过度揉搓肌肤,而唇部肌肤跟眼部肌肤一样十分娇嫩,过度擦拭容易造成卸妆不当,甚至伤害唇部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不会挖掘上个朝代的皇陵?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王朝更新换代非常快这件事情也还是很有说法的,毕竟很多时候一个朝代还没存在很久就会被另外一个朝代替换掉,但是古人帝王会厚葬这件事情也还是比较的常见的,所以既然是一代王朝把另外一代王朝给推翻了,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把上一代的陵墓给发掘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先说说现代的朝代是有挖上面一个朝代的陵墓这件事情的,而且还是经常有挖的。

先说一个背景。

古代没有田野考古,不存在如郭沫若、吴晗等学者发掘明定陵的事件。这里只说结果,不谈动机和所谓意义。

古代刨坟掘墓都是重罪。如《大明律》: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招魂而葬亦是)。若冢先穿陷或未殡埋,而盗尸柩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开棺椁见尸者,亦绞。其盗取器物砖石者,计赃,凡盗论,免剌。

所以,古代当权者挖前朝皇陵,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政治性破坏,一个是盗墓。

政治性破坏,如项羽挖秦始皇陵。如明熹宗天启皇帝下令捣毁了北京房山金代皇陵,为报复努尔哈赤的造反,破坏女真族祖坟的风水。

而盗皇陵,如董卓盗掘两汉帝陵、曹操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温韬挖遍大唐十七陵。刘豫挖北宋陵,杨琏真伽挖南宋陵,金兵掘辽陵……虽然他们不是皇帝,但都是当权者,代表朝廷意志。宋理宗的头骨还被蒙古人做成酒杯,直到朱元璋北赶大元,才重新安葬。

保护前朝皇陵的典范,是清代对明陵的态度。虽然有拆木料的情况,但并未有挖掘破坏地宫。从政治角度,这里清朝廷阐述正统的方式之一。

近代盗皇陵,孙殿英名气最大,挖了乾隆和慈禧墓。但并未受到任何直接处罚,也是民国政府对清帝陵的态度的反应。

明定陵事件之后,国家最高层已明令禁止发掘帝陵。正朔王朝,还有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如隋炀帝陵、曹操高陵,都是先发掘,后确认的。并非主动抢救发掘帝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国家的版图都是由我们的祖先打拼出来的,而我国如今的版图还不是自古以来最大的。那么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哪些呢?

中国古代版图最大的朝代

中国古代元朝版图最大,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公元1271年——1368年,历经9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开始征伐、、金国、等国。之后其继任者通过两次大规模西征,占据了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

此外,除宗主元朝外,分别成立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受元朝皇帝节制,归中央统一管理。西方史学称"蒙古帝国"时代,前期蒙古帝国疆域约2122.74万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中国是如何实现国家最高权力交接的

全文共 360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中国,是如何实现国家最高权力交接的?归纳一下,大概有四大模式,即皇太子模式、太上皇模式、政变模式、密储模式。

皇太子模式

——“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首选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不是朝代更迭模式,而是基于同一封建朝代内部权力转移的考察,是“家天下”背景下的国家权力交接制度。

中国封建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叫“皇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正常情况下,皇帝一般实行终身制,非驾崩(死亡)权力不会转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为了保证皇朝不倒,江山代代红,当政皇帝一般会从子孙中选定接班人,此即“皇太子模式”。

皇太子是封建朝代法定继承人,皇太子模式则是以皇太子为中心的交接制度。如第一个统治中国年代最久封建王朝——刘姓西汉,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当了皇帝后,便册立他与皇后吕雉生的大儿子刘盈为皇太子。刘盈在刘邦死后顺利即帝位,史称汉惠帝。

刘邦对继承人问题有明确指示。《史记·吕太后本纪》(卷九)记载,刘邦生前曾杀白马盟誓,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正因此,吕雉谋杀了刘盈指定的接班人、少帝刘恭后,虽然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一直不敢称“皇帝”。

吕雉死后,朝臣选择刘邦儿子中较有能力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此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位相当开明的一位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盛世。他生前一度设想在叔伯兄弟中间选拔有能力的接班人,但遭到大臣们反对,理由是有违“立嗣必子”的规矩,而刘恒本人便是这个规矩的受益者。

经大臣规劝,刘恒立长子、与皇后窦氏所生的儿子刘启为皇太子。刘启也是一位能干的皇帝,史称汉景帝。刘启共有14个儿子,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因薄皇后无子,刘启遵照“立长”规矩,立与栗姬生的庶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汉武帝刘彻的母亲、时为夫人的王娡受宠,大吹枕边风,又利用宫中各种关系谄害栗姬,结果栗姬皇后未当成,刘荣也被废为“临江王”,半年后,7岁的胶东王刘彻被立为皇太子。

这种以指定接班人为特征的“皇太子模式”,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传统,也是最主要、易于操作的权力交接手段,它是在夏、商、周三代时期“世子制度”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是“两条腿走路”:从嫡皇子中选择时,只考虑年龄大小;从庶皇子中物色时,则权衡尊贵地位。

此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所谓,“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制度设计有先天性的缺陷,即便长子无能也可以当皇帝,接管国家最高权力。中国历史上大小皇帝超过200人,大部分是庸君昏王,就是皇太子模式造成的。

太上皇模式

——古代国家领导退休或辞职制度

“太上皇”,是对皇帝父亲的一种尊称。“太上皇模式”是皇帝主动或被动退位,提前实现国家权力交接的程序。这种模式,是国家最高权力在皇家内部进行轮换的规则,实是禅位制度的内部变种,有时又兼有宫廷政变色彩。它打破了古代国家最高权力从一而终,“皇帝当到死”的传统,可以看作成是古代中国国家领导人“退休”或“辞职”制度。

粗略统计,中国历史上有大小25位太上皇。但不少并不是权力交接机制的产物,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始皇帝嬴政的父亲嬴子楚(秦庄襄王),他和西汉惟一一位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一样,是儿子当皇帝后送的一顶高帽。

权力交接机制下出现的第一位太上皇,是西晋惠帝司马衷。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与皇后杨艳生的第二个儿子,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仅9岁。司马衷是皇太子模式的受益者,因为哥哥早死,作为事实上的老大当上皇帝的。

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傻皇帝,那句被当作智力低下者标签的“何不食肉糜”,便出自其口。幸好有个能干的老婆、皇后贾南风,但也因为贾氏乱政,导致8位诸侯王起来造反。“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矫诏司马衷禅位,司马衷不得不做了太上皇,后被东海孝献王司马越毒杀。

太上皇最多时期是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首个主动让位的太上皇,即产生于这一时期。十六国之一、后凉(都城在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天王”吕光,于龙飞四年(公元399年)主动传位给太子吕绍,当太上皇不久便死亡了。

以太上皇模式交接权力最体面的,算是清高宗弘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乾隆皇帝。《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乾隆在当皇帝60周年、85岁时,禅位于39岁的太子颙琰(清仁宗,嘉庆皇帝),公开理由是祖父圣祖康熙帝在位61年,他不能超过。实际上,弘历相当恋权,虽做太上皇事实仍在行使皇帝的权力。

太上皇模式相对来说少血腥气,是比较温和的一种国家政治权力交接规则,能者上,庸者下,理由上说对保持政权稳定过渡和国家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但古今中外真正心甘情愿让出宝座,乐做太上皇的,有几人?所以,太上皇不死,其政治影子便无处不在,所以,历朝历代都忌讳“太上皇”。

宫廷政变模式

——“此逐君侧之恶人”

皇太子模式初衷是尽早确立接班人,以避免内乱。但是,“立长”、“立嫡”的标准,显然从制度上剥夺了同是“龙的血脉”的其他皇子荣登大位的权利和机会,有想法的皇子岂能甘心?于是以兄弟反目、手足相残为特征、充满血腥气息的“宫廷政变模式”,应势而生。

宫廷政变模式实是武力夺位,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现实版,或搞掉太子让皇帝“补选”自己为接班人,或逼皇帝内禅让位,或内宦宠臣“移花接木”、“狸猫换太子”,有的干脆将皇帝从宝座上赶下来。

通过宫廷政变模式,成功完成权利转移的,历代不绝。创造“贞观之治”盛世的唐代有为皇帝、太宗李世民,便是这样当上皇帝的。《新唐书·太宗本纪第二》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皇太子李建成,逼李渊确立他为唐朝接班人。不久又采取太上皇模式,软逼李渊于同月十六日(公历7月14日)下亲笔诏书“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禅位,李世民于当年八月如愿当上了大唐皇帝。

或许是因为李世民带了坏头,唐代宫廷政变屡有发生,女皇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都是通过流血、非流血的宫廷政变,取得了大唐统治权。特别是武则天,其行为竟然成为后世野心家的榜样,当代“_”之一、毛泽东的夫人江青,当年便想当共和国的“女皇”。

明成祖朱棣坐上宝座,也是采取宫廷政变模式。朝廷“削藩”,严重威胁王位,时为燕王的朱棣遂发动靖难之役,逼得父亲朱元璋(明太祖)钦定的接班人、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建文帝)自焚。只是,朱棣这场宫廷政变动静太大,实乃明初国内战争,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一直打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朱棣发动宫廷政变颇有理由,他援引《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春秋公羊传·定公十三年》中对此有更明了的解释,“此逐君侧之恶人”,意思是,这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这句话是“宫廷政变模式”的理论基础,“清君侧”也因此成为历代宫廷政变者的万能口号。

密储模式

——“密书其名,封之于库”

到了清代,中国国家政治权力交接出现了新气象,在“皇太子模式”基础上,清代改革过早公开接班人的做法,而是秘密指定皇太子,但不公开诏书,秘藏起来,等先皇驾崩后才公开,此即“密储模式”。

密储模式首创者,是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即民间常说的雍正皇帝。至今坊间仍有雍正篡夺帝位的传言,康熙儿子很多,仅写入宗谱的便有24人,他是康熙皇帝第四子。“龙”多主乱,清朝前期皇位争夺十分厉害,康熙本来也遵循皇太子模式,立胤礽为接班人,但两立两废,此后一直未在立,直到快死了,接班人的位置仍空着。

《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清世宗袭位之异闻”条称,康熙临终手诏:“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这天字第一号绝密情报,竟然让四皇子胤禛知道了。他遂一人悄悄来到康熙病榻前,以侍疾为名偷改了诏书,易“十四”为“第四”。

胤禛偷改传位诏书真假莫辨,但他当上皇帝是事实。或许是意识到传统皇子太子模式选择接班人的不足和危险,当上皇帝后,胤禛着手制订新的皇权交换规则,以避免斧声烛影、兄弟相残。《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雍正元年八月,雍正预立皇太子,但不公开,他将传位诏书置于密封锦匣中,收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死后才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与秘藏于内府的密旨核对,无误后当场迎立新皇帝。

史家甚赞这种模式,称之为“密储”。密储模式的受益者,共有4四位皇帝,分别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到清后期,由于皇帝独子,或无子,密储模式实际上失效了。

“密储模式”在中国系清代首用,但在国外早有先例。《北史·西域传》记载,当年波斯国(今伊朗一带)国王权力交接便采取这种模式:“王即位以后,择诸子内贤者,密书其名,封之于库,诸子及大臣莫之知也。王死,众乃共发书视之,其封内有名者,即立以为王。”雍正或许是受此启发。

当然,中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交接手段并不局限于此,但以此四大模式为主要选择,其具体操作过程十分复杂、危险和诡异。但是,不论哪一种模式,总少不了“阴谋论”和太监、奸臣的影子,这或许是古今通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唐朝为什么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朝代?唐朝开放在哪些方面?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你选择中国古代其中一个朝代穿越回去,可能很多人都会选择唐朝。因为唐朝被称为最开放的一个朝代,很多思想和观念比较接近我们现代人。但我们一般都是听说唐朝开放,那唐朝到底哪些方面比较开放呢?这次就为大家好好介绍介绍。其实唐朝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自由恋爱的追求,还有打破了婚姻上的偏见。对于大当时的女性来说,算是一次解放了,而且唐朝可能也是女性地位最高的一个朝代,武则天都当上了皇帝,可见当时的女人们到底是有多强大了。

唐朝厉害就厉害在它除了开放而且还懂得包容,这点要比后来的宋朝、明朝、清朝做的都要好,所以唐朝才能迎来文化上的一次巅峰时刻,也是后代无法超越的一个原因之一。在唐朝以前,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很低,只能在家带带孩子负责后勤工作,而且伦理道德将他们束缚的非常严重,男的可以三妻四妾,女的却不行,实在非常不公平。唐朝时期,社会的整体开放和包容唤醒了一部分女性的自由意识,这也让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特别是在武则天上位当皇帝的时候,女性都快要力压男性了。

一、社会自由发达,女性地位明显提升

所以当时的女人们才敢显露出自己热情、奔放、活泼的性格,之前的女性可能活的都比较压抑,不能随便展露出自己的天性。而且唐朝以后这种现在也再没出现过了,算是一种文化倒退,毫无意义的倒退。唐朝人们有着至高无上的享乐主义,酒色文化非常发达,后宫佳丽三千就是唐朝才有的说法,其实想想这个数字还是非常恐怖的,对皇帝的身体有着极高要求。从王室贵族到黎明百姓,都是淫乱成风,妓院青楼也是各路人士经常出没的地方,这股景象前所未有。

二、自由恋爱启蒙,打破思想禁锢

自由恋爱对于古代人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男性可能稍微会好点,女性几乎完全没有自由可言。都是父母之言,让女儿嫁给谁就嫁给谁,根本不管是不是女儿喜欢的人,以后会不会幸福。但唐朝女性达成了初步的自由恋爱生活,起码敢于挑战父母定下的媒妁之言。打破了这种道德上的禁忌,因为古人还是会把“孝”看的很重,违背父母的遗愿也是不孝的表现。而且当时也出现了婚前行为、还有婚外恋等现象。唐朝有很多诗歌也反映了这些事情,要是放到其他朝代,这些人可能就会因为违反伦理道德而被入刑。而当时的思想潮流改变了这种道德上的禁锢,人们反而因为这些事引以为豪。

三、婚姻自由化,武则天以身作则

唐朝的婚姻制度也有很大改变,人们可以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这已经算是超越千年的前卫制度了,当时的女性离婚后还可以改嫁,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制度。主要还会是因为武则天先后改嫁,所以当时的女性们也都纷纷效仿,才形成了这样的改变。其实女性地位的提升的确可以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唐朝在大家的眼里才是伟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那么频繁,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才是真正的亡国?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王朝的更替发生的很频繁,好像也印证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正是这些王朝的兴衰才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到后来被元朝灭亡,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实属不易。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那么频繁,但是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才是真正亡国呢?

夏商周一脉相传,到秦一统,两汉三国,三家归晋,东晋南渡,到宋齐梁陈,为隋一统,唐分五代,梁唐晋汉周,到宋一统江山。中国华夏文明传承有序。

“臣构言,既蒙恩道,许备活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谴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别以为只有汉族血统的屁股才配得上那张龙椅,无论元还是清,人家当皇帝,也搞年号,也有制度,也读书,也写文章,也宣扬中华文明。这片土地上,不止是只是汉族一个民族,你干不好,人家就取而代之,没有什么可说的。

宋朝的灭亡所代表的是汉文化的断绝,士文化的断绝,是精神的决绝。

1、汉文化的断绝,历来中国不缺乏少数名族统治的年代,但是像元朝这样一统南北的少数民族却没有,元朝的统治所带来的是科举制的废除,游牧文明大举南下破坏农耕文明,知识分子从不可杀到臭老九等等这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汉文化的破坏,历来的王朝更迭中不曾出现的事情。

2、士文化的断绝。南宋灭亡,陆秀夫等殉国的数以万计,先不说这值得不值得,至少这份勇气和骨气是值得知识分子学习的,而在明朝灭亡的时候,大臣们都闭门不出,南方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嫌水冷而不投湖,这是汉族知识分子中士文化的决绝,自此以后,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风度不如宋之前,再也没有出现李白、苏轼一样的人物。

3、精神的决绝。宋朝实行的包容的政策是以后朝代所没有的,宋代是历代唯一一个不重农抑商的朝代,宋朝的包容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气度的体现,这是以后未有的。

明朝虽然是汉人政权,但是制度几乎都是模仿的元朝,并没能改回到宋朝的开放。但是至少汉人的刚毅和不屈还在,等到明朝彻底成为历史的时候,汉人就变得彻底奴化了。这种奴性的基因,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褪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城介绍 各朝代都城完整列表

全文共 460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总共经历了20个朝代。其中作为都城的地方更是数不胜数,毕竟有些朝代还不止立过一个都城。其中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被称为是六大都城,当然除了这六个地方,还有很多城市也曾被选为首都。所以这次就帮大家整理出了历朝历代完整的首都列表,其实从这个列表中就能发现选址都城的规律是怎样的,南北方的都城又有什么差异,感兴趣的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河南郾城)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 (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彭城 (今江苏徐州)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番禺 (今广东广州)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栎阳 (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 长安 (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220年—公元221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武昌(今湖北武汉)公元265年—公元267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

『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

『夏』 (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建康 (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公元552年;江陵 (今湖北江陵)公元552年—公元554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吐谷浑』 (公元4世纪初—公元663年约350多年 伏俟城(今青海湖西22.5公里)

『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877年)约300年 匹播(今西藏琼结县);逻些城 (今西藏拉萨市)

『渤海』(公元669年—公元926年) 东京龙泉(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

『南诏』(公元738年—公元902年 羊咀咩城 (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长和』(公元902年—公元928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大义宁』(公元928年—公元937年)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洛阳 (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开封 (今河南开封)

[十国]

『前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楚』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南汉』广州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闽』福州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吴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

『吴』扬州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唐』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今湖北江陵)

『北汉』太原(今山西太原)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少数民族政权】

『辽』 (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金』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辽阳(今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家庭是男人管钱还是女人管钱?古代女性经济地位揭秘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和古代封建社会相比,男女获取的权利会更加平等,这也是最明显的进步之一。而且在一般家庭当中,几乎都是由女方管理整个的收入和开支,并且每个月付给丈夫零用钱,这在古代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古代,一般来说还是由男方管钱,然后付给女方日常的生活开支,有没有零用钱还要看家庭情况。而且在先秦时期就更加过分了,女性甚至没有财产继承权,也就是说家里如果出了变故,妻子或者女儿是一分钱拿不到的,这种现象直到汉朝才有所改版,但也没好到哪去。古代女性的经济地位究竟有多严峻呢?

其实这跟当时女性的身份也有一定关系。在汉朝时期,妻子的财产继承顺位是比较靠后的,假如是自己丈夫去世,继承顺序是:孩子、父母、妻子、孙儿...其实是跟我们今天的继承顺序非常不同,我们排在第一位的一般就是配偶、第二位才是孩子,然后依次往下,也体现了夫妻之情才是最重要的。但在汉朝时期,孩子和父母排在最面前,关键是这里面男性能够分得更多的财产,这就是性别上的差异了。

妻子虽然是第三顺位继承人,一般来说也是拿不到多少财产的,这对于妻子来说就比较不公平了。直到唐代,朝廷才出台了更加有利女性的财产继承权法案,父母的财产可以等份分给儿子还有女儿,妻子的继承权也有所提高。当然因为在唐朝时期,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皇帝,随着武则天登基称帝,自然也是出台了一系列更加照顾女性的政策,也让当时的社会缩小了男女之间的待遇差距。

到了宋朝,继承法案就更加详细了,基本上碰到财产问题都有法可依。但一个家庭了女性对经济依然没有什么话语权,男权社会的根本并没有被动摇,女性也还是主内,男性负责出去赚钱。所以这也让妻子在家必须对老公百依百顺,因为这是她能生活下去的保证,一旦被休或者怎样,那可能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要出问题了。如果女方自家条件还行,那还好说,但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其实直到今天,男女在这个社会上也还做不到100%的平等,但我们一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起码和古人相比我们今天的进步还是非常多的。可能古代有很多女性她们的一生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社会已经给她们定了性质,好的妻子一定就是贤妻良母,所以这也让她们牺牲掉了很多可能性,毕竟从现在来看,女性不管是哪方面也都完全不输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宫廷奶妈的权力有多大?古代奶妈的地位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皇帝的奶妈权力能有多大?

古代奶妈的权利还是非常大的,如果自己奶大的孩子拥有着较大的权力,必然对于自己的奶妈也会高看一眼,这就会有效导致自己的实力变得更大。

古代的奶妈其实这个职业也会有很多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管理部门,根据历史上的资料记载是完全按照当前的季度来看的,每一个季度一般都会招聘40个乳娘,每一个季度还会有80个不一样的候补乳娘,因此人们也会发现这些乳娘的数量真的非常的多,但是真正能够得到认可的并不是很多。

这些奶妈主要的责任就是提供母乳,因为在当时的后宫中,有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地位比较低下,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养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些人可能会担心自己养育孩子就会影响身材,因此就会选择放弃哺乳。那个时候就必须要去找一个人,这就能够有效代替对孩子哺乳,而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自然就是奶妈。

不一样的奶妈地位必然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在那个时候提供母乳的人确实能够拥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伴随着孩子逐渐的长大,这些奶妈可能就会逐渐的被辞退,这些奶妈就没有太多的地位。可是还有一种奶妈,这种奶妈不仅会提供母乳,在母乳结束之后也会一直留在孩子的身边,一直会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就好像是扮演了一种孩子妈妈的角色,因为一直长时间留在孩子的身边,自然就会拥有着较好的感情,必然也会拥有着较高的地位。

如果自己培养长大的孩子,能够拥有着更好的成就,这可能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帮助,因此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有钱人家的奶妈,这或许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一定的优势,或许有一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六畜谁地位最高?古人最大肉食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377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六畜分别是马、牛、羊、鸡、犬、豕,豕就是猪。因为早期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有限,所以选择了这六畜进行驯服饲养,经过千年的岁月才将它们变为家畜,直到现在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依然还是六畜中的牛、羊、鸡、猪。在古代并不是所有六畜都能拿来食用,例如,马是重要的交通、作战工具,而牛是重要的劳作工具,所以他们一般是禁止宰杀的。那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肉类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提到“肉”,那么绝大多数人的下意识反应都是猪肉,这是现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造就的。但其实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羊肉才是餐桌上的主角,猪肉与羊肉的缠斗,历经了千年。

中国人驯养家畜的历史悠久,在先秦时代,就开始饲养马、牛、羊、猪、狗、鸡,是为“六畜”。六畜当中,牛、羊、猪属“太牢”,就是祭祀会用到的肉类。在《国语·楚语下》里有一段关于汉时饮食习惯的介绍:“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说是天子牛羊猪都吃,诸侯吃牛肉,卿能吃羊肉,大夫次之吃猪肉,鱼肉算是肉类里不那么值钱的,当然,有肉吃也不错了,庶民日常都只能吃菜。

明明有六畜,怎么打进决赛圈是羊和猪呢?来看看它俩晋级的原因。

六畜中马的产地不在中原,且基本用于骑乘,这高于了食用的价值,自然舍不得吃。

牛一般会用来祭祀,地位高的人也会吃,但自从春秋后期发明了铁犁开始,牛就算重要劳动工具了,由此历朝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杀耕牛,唐武宗就说了,“牛,稼穑之资,禁人屠宰”。人们与牛基本上是伙伴关系,自然死亡后才能被用作他途。至于《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大口吃牛肉,则是特例,他们本就持挑战统治规则的心态,算是一种饮食朋克。

鸡、狗的产肉量与大型牲畜没法比,自然也不是主要肉类来源。余下同属太牢的羊、猪,都有粉丝。

孔子曾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送我十条咸猪肉,我就收他做学生;鸿门宴上,项羽曾赏了樊哙一生彘肩,樊哙放在盾牌上,切来便吃。

羊肉这边也有故事。鲁宣公二年,郑国打宋国,为宋国将领华元驾驭马车的羊斟,因在前夜没被分到羊肉吃,而别人都有,第二天赌气,驾着马车就把华元送给了敌国。成了一碗羊肉引发的惨案。

此时猪羊在食用量上几乎平分秋色,既有“泽中千足彘(250只猪)”,也有许多人家拥有“千足羊(250只羊)”的说法。

从魏晋起,猪羊的食用比重开始有了倾斜,羊肉开始占据了上风,并一直维持了千年之久。这或许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风俗影响,此时猪的饲养规模开始萎缩,在南北朝时期,《洛阳伽蓝记》已称“羊者是陆产之最”。

羊肉的领先势头在唐朝一直保持,《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总共有105处,羊肉独占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文人笔下有“羊羔美酒”,却没有“猪仔美酒”一说。

唐代有一种特殊的宴会叫“烧尾宴”,是为了官员庆贺升迁所办,其名字来源,据说也与羊有关。因为新羊融入羊群会被欺负,只有火烧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顺利融入。所以进入更高一级的官场,也要“烧尾”,以祈仕途顺利。

有一次韦巨源升官做了尚书,宴请宾客,在他的烧尾宴之上,除却个别熊、鹿山珍,硬菜基本由羊肉构成。

比如一道“通花软牛肠”,是用羊骨髓与牛肉搅拌在一起做成香肠,再用羊油烹制。“羊皮花丝”即细切的羊肚丝;“逡巡酱”即为鱼肉羊肉制作的酱,鱼羊为鲜;“五生盘”即羊、猪、牛、熊、鹿5种肉的拼盘;“格食”便是用羊肉、羊肠拌豆粉煎制而成等等。最夸张的是“升平炙”,一道菜用三百条羊舌、鹿舌烤熟后拌在一起,即寓意能言善辩,又体现君臣一条心。如此盛宴,桌上也不见猪肉的身影。

至宋朝,羊肉更是愈发拉大了领先的身位。《宋史》里有这么个段子,宋仁宗“宫中夜饥,思膳烧羊”。说是宋仁宗饿了,半夜起来想吃羊肉,宋仁宗是否对羊肉爱得深沉不清楚,只是宫中“御厨止用羊肉”啊,没别的肉。这时宫廷御厨一年开销羊肉43万斤,而猪肉只有4000斤。

宫里爱用羊肉,自然上行下效,从官员到民间,羊肉也成为了餐桌上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还是考上了秀才举人,乃至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那简直拿不出手。

著名吃货苏东坡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吃羊肉吃到腻味,说“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在被贬至惠州后,又还是念念不忘,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惠州市场寥落,商品匮乏,然而每日杀一只羊。

苏轼是被贬斥来的罪官,自然没资格同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于是他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些没人要的羊脊骨,取回家后,苏轼先是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浇酒撒盐,用火烘烤,烤至微焦,在骨间摘剔碎肉,他自称这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滋味。不知不觉,还开创了羊蝎子的古典主义吃法。苏轼说唯一的缺点便是,自己把骨头上的肉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显得闷闷不乐。

韩宗儒是苏轼的好友,不知道是不是被苏轼所影响,也酷爱羊肉,无奈家里穷,买不起。当时苏轼的字已在北宋闻名,韩宗儒便将苏轼写给他的信送给殿帅姚麟,一次就换了十几斤羊肉。发现了这个生肉之道,韩宗儒开始频繁写信,有人告诉了苏轼其中玄机,苏轼也不恼,在韩宗儒又派仆人来催回信的时候,便笑答,你回去说,今天屠户休息,没肉吃了。所谓“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也成了一段社会时尚。

不过,也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留下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肘子”和那首著名的《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尽管猪肉在当时尚处于有钱人不屑吃,没钱的人不会吃的边缘地位,但毕竟和价高量少的羊肉(受疆域问题影响,此时宋朝的羊肉主要已经依靠进口了)相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有肉吃就不错了。《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开封每晚都有数十人驱赶着上万头猪进京的壮观场面。

因此,虽然在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代,羊肉仍然独占鳌头,当时的汉语口语教科书《老乞大》中写到“做汉儿饭”,主要还是羊和鸡,但猪肉的地位已经在悄悄地开始逆转。

到了明代以后,这样的格局彻底发生了改变。据《明宫史》所说,皇家过年的餐桌上就有了烧猪肉、猪肉包等一系列猪肉硬菜。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录则是18900口猪,10750头羊,可见猪肉已是后来居上。

餐桌上的变革,实则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即使明代朱姓皇帝曾严令禁止杀猪,违者重罚,也无法阻碍由人口空前繁衍所带来的畜牧业萎缩等问题。猪吃得杂,饲养的用地面积小,猪粪还可以做肥料,比起羊来,养着要划算太多了。在同面积土地能产出养活十倍人口粮食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种谷物、养猪,而不是放羊。朱姓皇帝的禁令也仅维持了三个月便作废了。

也因此,虽然清朝皇帝从关外来,也并没有改变这种“猪强羊弱”的势头,反而更加明显。每至春节,整个京城的猪肉消耗量能达到10万斤。猪肉的地位也是飙升,在乾隆的除夕大宴餐桌上,有猪肉65斤、野猪肉25斤,而羊肉只有20斤。

时至今日,就饮食习惯而言,猪肉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餐桌上的主流,羊肉则主要在部分的北方地区受到青睐。不过,也有个别的南方地区,由古老传统延续而来的饮食习俗仍然涵养着当地人的味蕾。

四川简阳,便是其中之一,此地有着悠久的养羊、吃羊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此时简阳还叫牛鞞,“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就是此地的写照。据《简州志·职官》记载,在牛鞞县,历任县长中有一个叫董和的人,他与此处羊肉吃法的起源有着些许关系。

相传某日,牛鞞县的一个农民带着四只羊乘船过河,由于船小拥挤,一只成年公羊不慎落水。羊也不会游泳,很快便沉入河底。没想到江中鱼儿被沉羊所吸引,争相啃食,这一幕刚好被一渔民看到,便撒网捕鱼。到了家中,剖开鱼肚,渔民发现鱼肚里满是羊肉,于是他突发奇想,洗净鱼身,连着鱼与其肚里的碎羊肉一同下锅烧煮,没想到出锅后汤汁嫩白,羊的膻味和鱼的腥味还就此中和。消息传开,县长董和也来尝试做这一道菜,菜名也就定为了“董和鱼羊烩”。

这便是简阳羊肉汤起源的一种说法,至于真实程度,也不可考。也有说羊肉汤最早是当地人向三国名将简雍进献的药方,当时简雍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一老者提供了羊肉炖萝卜这一方子,简雍一吃,果有奇效。后来,人们又在汤中加入猪骨、鲫鱼等料,炖的时间延长,一瓮子锅水通过十个小时左右的熬制,那汤最后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汤色也变得又白又香。

古传的熬制方法实属一绝,但在简阳羊肉汤封神的路上,也还有些阴差阳错的历史原因。

众所周知,简阳羊肉汤,用的是当地产的大耳羊,其肉质细嫩且有嚼劲,膻味也低。大耳羊是一个杂交类群的后代,其血统里,一部分是简阳本土的“火疙瘩山羊”,一部分是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努比羊”。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华西医科大学将宋美龄托管的美国赠送的10只努比亚山羊,用以改良简阳龙泉山脉一带的本地羊,才诞生了助力简阳羊肉名震一方的大耳羊。

当然,简阳的美食不仅仅只有羊肉汤,羊肉汤只是简阳餐饮九绝里的一绝。其余诸如海底捞(没想到吧,海底捞的创始地是简阳)、简阳豌豆汤、吴氏大枣兔、月英凉粉、云龙水酥、贾家毛鸭子、蒋卤鹅、手撕盘龙鳝,皆是饕餮客们不容错过的美食。

四川的千年美食文化,怎能错过简阳呢。

这样的价格小官和普通百姓自然是负担不起的,由此在民间,猪是主要肉类来源,《东京梦华录》称,上万头猪每天从乡野被贩子们收购送入东京,再由无数的“郑屠户”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