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华明氏宗祠在哪里通用20篇

浏览

7084

文章

1000

篇1:孟溪杨氏宗祠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孟溪杨氏宗祠为碧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孟溪杨氏宗祠。杨氏宗祠位于和平乡孟溪村西,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东南向西北,中轴对称,依山势而建拾阶而上,依次为大门、前厢、后厢、正殿等,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7.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6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牌坊大门和厢房山墙俱毁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现仅存正殿。杨氏宗祠依山而建,整体布局严谨,是研究古代宗祠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孟溪村:孟溪村位于和平乡的东北部,地处铜仁、桃映乡、江口二县交界处,距离城区31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0亩,其中田550亩,土720亩,现有退耕还林794.7亩。辖18个村民小组。境内海拔在240--8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1360--1480毫米,气候特点春温多变、夏季炎热、秋温速降、冬季低温,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80天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秀水张氏宗祠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秀水张氏宗祠为顺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秀水张氏宗祠位于顺昌县元坑镇秀水村,时代为清代。

秀水张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水村:顺昌县元坑镇秀水村位于顺昌县城西南方向,镇政府所在地。解放初期与福丰村合并为福秀乡。1955-1984年改为秀水大队,1984年至今秀水村。秀水村属低丘温暖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在300米以下,年均气温180c-18.90c,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1736小时。全村210户,总人口840人,2个自然村,7。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氏宗祠——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周氏宗祠——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位于常平镇桥梓村(桥梓村原名为屋厦),整座宗祠占地300平方米。GPS坐标:北纬22°5845.3",东经113°5810.8",海拔高程8米。

1925年秋,在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蔡如平的组织发动下,屋厦农民协会在周氏宗祠成立。农会的主要负责人是周达墀(周时泰)、周一夔,会员约300人。农民协会组织农会会员和农民自卫军,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共产党转入地下活动。是年秋,中共东莞县委成立,县委书记蔡如平化装成猪肉贩子,带领部分县委成员秘密转移到屋厦,继续坚持斗争。在周达墀的商店里设立县委机关,该商店为周氏宗祠的附属建筑(现已拆毁)。县委将全县农民武装编成三个大队,其中以屋厦农民协会会员为基础组成常平大队,叶汉庭任大队长。同年1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军委委员赵自选到屋厦,主持召开东莞、宝安两县负责人会议,研究武装暴-动-,并成立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蔡如平任总指挥,郑奭南(郑哲)任副总指挥,赵自选为顾问,下设4个大队,第一、二大队由东莞负责组建,大队长分别是周达墀、叶汉庭;第三、四大队由宝安负责组建。12月中旬,县委在大岭山大沙乡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和制定进攻莞城、虎门的军事计划,以配合广州起义。后得悉广州起义失败,取消了原计划。1928年3月17日,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改组县委,新的东莞县委机关设在万江永泰村。

东莞县委机关撤出后,该处继续作为宗祠使用。东莞解放后,周氏宗祠曾用作屋厦大队部、屋厦供销社社址、桥梓老人协会等。1993年,桥梓、苏坑、下圩三村集资依原貌维修,继续作为宗祠使用。

2004年1月,周氏宗祠——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梓村:桥梓村位于常平镇中心区西北2公里,东北傍常平寒溪河,面积1.95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侨乡,有华侨和港澳同胞3000多。下辖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501人,外来人口约6021人。社区现有“两委”部8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5人,交叉任职2人),高中或以下学历6人,大专或以上学历2人。社区党总支部共有党员100人,社区下设“两新”党组织6个,“两新”党员27人。2。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城步蓝氏宗祠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城步蓝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蓝氏宗祠

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太坪村。

宗祠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民国21年至23年(1932—1934)曾先后扩建。门联曰:“创立功成继续黔旺,重光伟绩绍恢汝南。”门面及外檐墙壁上饰有彩绘图案,进前厅为戏楼,中厅左侧竖有“国先茔”石碑,上厅中间为宫殿式神龛,上有飞檐楼阁及横匾两块,一曰:“数宁宗功”,一曰“灵爽贰凭”。占地面积1234平方米。

祠堂系三正两横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台基长方形,总面阔15.2米,总进深46米,建筑面积699.2平方米。此为祭祖、议事、宗法、读书、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建筑。此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牌坊、戏楼、山墙、飞檐翘角,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宗祠的石雕、木刻、泥塑、彩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木、石构件中有许多精雕细刻的神话故事一类的图案,如“八仙过海”、“观音坐莲台”、“凤凰展翅”、“孔雀开屏”、“燕子衔泥”、“麒麟飞天”、“梅花盛放”等。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6-45。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丹口镇: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巫水河下游,面积286平方公里,人口2.5万,耕地面积2.13万亩。山林面积32.5万亩。辖1个居民委员会,39个行政村。镇政府所在地为下团村,距县城12公里。城(步)南(山)公路贯穿全镇,交通十分方便。 丹口镇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区,平均海拔700米,全年平均气温23度,土壤为山地黄壤。镇内群山起伏,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塘下洋金氏宗祠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塘下洋金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塘下洋金氏宗祠位于义乌市佛堂镇塘下洋村347号,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9号。

塘下洋村:义乌市佛堂镇塘下洋,村全村常住451户,1056人,建成文化活动中心、灯光球场、内设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台球等文化活动室,建成市“双建设”示范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体设施,积极培育文体队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瓦屋刘氏宗祠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瓦屋刘氏宗祠为碧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瓦屋刘氏宗祠。瓦屋刘氏宗祠位于瓦屋乡瓦屋村北,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当时施溪长官司正长官刘绍基和黄道长官司正长官刘绍勋联络当时的各地族人集资而建,原为二进式院落,整栋建筑依山势,拾阶而上,由前至后为戏楼、正殿、南北厢房、后殿(-祠)面积1000平方余米,坐东向西。现存前天井、正殿及南北厢房,面积为5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前有过廊为穿斗抬梁式结构,牌楼和戏楼被人为改造,南北三级式封火墙保存完好,天井为石板铺墁。司前刘氏宗祠是铜仁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宗祠建筑。

瓦屋村:瓦屋村位于瓦屋乡政府驻地,距铜仁市区39公里,全村区域面积12.42平方公里,瓦屋河横贯全境,把瓦屋村分为南北两部分,东与司前村隔河相对,南与溪坎村翠溪村民组相连,西与六龙山乡牛场村交界,北与克兰寨村接壤,“万山——麻阳”公路横穿全境。全村现有瓦屋、大寨黄一、二、三组、贺公冲、深江、头里、土桥溪、南竹园、吴腊田、龙塘等11个村民组。2003年,有373户18。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华田园猫大便带血,是什么原因?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田园猫也是我们本土的土猫,相对其他品种来说,已经是抵抗力比较高的品种了,如果连土猫都出现的大便中带血的情况,那真的是要注意日常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

中华田园猫大便带血,是什么原因

首先先观察猫咪的食欲和精神,如果猫咪精神和食欲都正常,能吃能喝能玩。但是大便有点软,也带有血,这个时候,可能是猫咪的肠粘膜出血了,建议食物要注意点。小猫的话,三个月以下适合吃流食。否则干硬的食物容易伤害猫咪的肠胃,轻则拉稀带血,重则急性肠胃炎突然死亡。还有的是,三个月以上的猫咪,如果吃得太多而消化不良拉稀软便,之类,建议先给猫咪服用益生菌进行调理,观察一周看看。如果没有好转就要考虑其他因素了。

中华田园猫大便带血,是什么原因?

如果改善了饮食之后还是这样,就要考虑是不是猫咪寄生虫的问题,猫在感染体内寄生虫不严重或数量较少的时候,是很难发现的!只有寄生的比较多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寄生虫的话猫咪便便容易有血,严重的话,便便中有白色的虫体。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症状表现,例如:蛔虫经常引起幼猫的腹围增大,黏膜苍白,渐进性消瘦,食欲降低,体重下降,呕吐,先腹泻后便秘。患病猫咪厌倦活动,生长发育受阻,偶尔出现咳嗽症状。

中华田园猫大便带血,是什么原因?

最后就是生理上的问题了,有可能是猫咪的大便比较干燥,猫咪很用力的排便,就使大便中带血了。这种情况就要冲饮食上入手去改善,多喝水,另外也可以配合益生菌去调理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动物百科:中华缺翅虫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动物百科中华缺翅虫》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中华缺翅虫属昆虫纲、缺翅目、缺翅虫科。拉丁学名为zorotypus sinensis。中华缺翅虫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境内。1973年由中国生物学家黄复生教授首先发现,并正式定名为“中华缺翅虫”。

中华缺翅虫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0.3厘米左右。个体为褐色,头部较大,呈三角形,活动灵活。无单眼和复眼,触角呈念珠状,共9节。翅部细长,前翅大于后翅,也有无翅的种类。

中华缺翅虫通常栖息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雨林及季节雨林地带的树皮下或土中,喜成群活动。主要以真菌孢子及螨类为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东莞苏氏宗祠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东莞苏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蚝岗大围。该祠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苏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清光绪三年(1877)分别进行过重修,现基本保存有明代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材料和工艺手法。苏氏宗祠坐西向东,是东莞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该祠为中轴线对称的三路建筑布局,重要建筑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中路的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三进建筑。后面附置读书室。一进前瞻廊梁架和挖墩上周往刻有精美的人物故事和端兽图案;次间设有四塾台,再现了古老形制遗风;正脊饰博古花鸟陶饰工艺精细。二进的红砂岩石铺砌的月台、檐栏杆、高大的金柱,前后檐栏双步梁和抬梁与穿斗混合七架梁式结构,都显现出该祠的不凡;二进明问上悬挂苏若潮书写的“德本堂”木匾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左通廊墙上镶砌有一方石碑,上面记载着清光绪三年重修祠堂的内容。三进明间上挂着清代探花陈伯陶书题的“尊祖敬宗木匾”:大厅设三个神龛9龛前的6件木隔扇刻有座右铭。三进之间高度逐步升高,最高的达11.5米,体现了岭南约祠堂特色。左、右次路建筑对称分置于两旁:前为二厢房一天井,后置一小院二楼阁,其一为“典籍楼”,厢房山墙修饰锅耳风火墙。

从整个祠堂看,除清末重修时有小部分更换外,大体保存明代始建时的历史面貌,祠内的梁架、灰塑、陶塑、木雕、工艺精湛,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建筑研究价值。为进一步保护好苏氏宗祠,在省、市、区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经过苏氏村民的自发捐资,在2003年8月至2004年1月期间对苏氏宗祠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使得这座古老的祠堂再次焕发出生机,成为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文物载体。并于2004年1月被市政府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苏氏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胜和社区:一、社区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居民小组数胜和社区位于南城区北部,北靠莞城城区,南临鸿福路,东接东莞大道与东城区相连,西隔东江支流与万江区相望。下辖17个居民小组,其中16个小组由原来的自然村改制而来。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6400人,新莞人约2万人,是南城区最大的社区。东莞市委、市政府和南城区委、区办事处以及省、市部分大型建筑物座落在胜和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位于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年代为清。

简介:由花砖宗祠、林氏大宗、龙头宗祠和绥丰宗祠组成。宗祠分前后两排排列,前排为绥丰宗祠,后排由东往西依次为花砖宗祠、龙头宗祠、林氏大宗。其中林氏大宗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以后陆续建设其他三座宗祠,占地面积1292.22平方米,建筑面积829.18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偏东,均为两落一进合院,悬山顶。清光绪十九年(1893),台湾雾峰林家林朝栋等回乡祭祖,立有“奇昴公祀田”碑记一通。

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埔坪村:埔坪村位于五寨乡西南方,有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65人。多山丘地形,主要种植蜜柚、水稻、毛豆等。埔坪村林氏家庙洋溢着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浓浓深情。雾峰林家的开台始祖林石,是我们埔坪开基祖林子慕的第十四裔孙。自林石渡台后,台湾林氏族亲与五寨埔坪宗亲就经常往来,世世代代不曾中断。林祖密之后,由于历史原因,两岸林氏交往不那么频繁。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台湾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排坡莫氏宗祠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排坡莫氏宗祠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排坡莫氏宗祠位于定安县定城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向东5米,向南9米,向北9米,向西至围墙,面积为4.69亩。

定城镇:一、基本情况定城镇位于定安县北部,南渡江下游南畔,东靠高速公路,西与新竹镇接壤,南与雷鸣镇为邻,北与海口市隔江相望,海南东环高速公路从定城镇东部穿过,距海口3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定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21个村委会,共143个自然村,381个经济社;13个社区,139个居民小组。境内交通十分便利,143个自然村都通公路。总人口10.5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廉江庞氏宗祠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廉江庞氏宗祠位于廉江市石城镇那良村。始建于清初。坐东向西,四合院布局,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三进,各进之间以天井相隔。厅房共23间,均属砖木结构,硬山顶。梁架、斗栱装饰美观。门前照壁正中有砖阶梯五级。左右门额:“源衍风井”、“流远廉江”。门联“祠对青山三台献瑞,门环绿水万派朝宗”,“朝建巍峨泽贻元宋,地钟灵秀榜发东西”。

那良村:那良村委会:总人口5925人,党员123名,总面积10.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15亩,下辖那良、南岸山、老虎伽、陈胜、刻石、新屋、枫木林、头茂墩等8条自然村。主要经济作物荔枝、龙眼等,现有群众连片种植荔枝2000多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沂源中华大果园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沂源中华果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联系电话:0533-3252301

票价:30元

简介:沂源中华大果园主要包括中庄苹果观光采摘园、北部林果大观园、燕崖乡万亩樱桃采摘园、土门茨峪桃花源景区、西里鲁中桃花源景区、张家坡毫山生态园等景区。沂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果园”,全县现有各类果品70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0亿公斤,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无公害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这里一年四季有花,三季有果,处处是花的世界、果的海洋,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质清澈,植被茂盛,各种生态农业景观与山地森林和湖泊溪流交相辉映,营造了优越的生态旅游环境。每年举办桃花节、大樱桃采摘节、中华大果园金秋采摘节等系列采摘活动,是林果观光、林果采摘、休闲度假、乡村体验、“农家乐”旅游的理想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永城中华村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一、景区概况

永城中华村地处綦江东北部,距綦江21公里,15分钟车程,距万盛11公里,距重庆45分钟车程,属于重庆一小时环城游憩区域。作为綦万高速沿线的一颗奇葩、小城镇建设的后起之秀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相信这里的山水、人文、民风都将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华村,因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中华观而得名。中华村是一个集红色文化、休闲、娱乐、商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式乡村旅游景区,内含百亩鱼池垂钓中心、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红色文化王良将军的故居展览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万亩花椒基地、凤冠山晚熟柑橘林、草莓基地、黄桷树苗圃基地,园艺景观中心。村中的建筑、垂钓中心、文化氛围、农产品消费,无一不独具特色。景区被授予“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重庆市市级示范村”等殊荣。

二、单个景区

垂钓中心:以百亩鱼池为基础的垂钓中心,形成了独特别致的田园风情风情。垂钓中心有田园特色的农家乐餐馆,农家乐后面还有美丽的荷花池,朵朵荷花漂在水面上。旁边有一条小涧,滋润着一片青色,翠竹雾雨在阳光的照耀下偶尔也会现出美丽的彩虹。

草莓基地:草莓基地是中华村乡村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依山就势,独具特色。每当到了草莓采摘的季节,便是人来人往,一番热闹的景象。

黄桷树苗圃基地:只用两三年的时间便培植出了几十年才能长大,才有艺术效果的黄桷树。这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可以亲自去黄桷树基地看看,解开黄桷树的生长之谜。

王良将军陈列馆:毛泽东同志《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前头捉了张辉瓒。指挥这次战斗的,便是我们中华村人,王良将军。王良将军故居还完好的保存在中华村中,陈列的很多文物都是王良将军曾经用过的。

刘家乐班展示室:刘家乐班是中华村的民间吹打,更是綦江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刘家乐班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已经传承了300多年,是非常宝贵的民间艺术。展示厅中摆放了全世界最大的一个唢呐。还有制作唢呐的工具和整个流程工作介绍。

农产品贩卖商店:綦江凤冠橘,老瀛山土鸡蛋,纯人工喂养的土鸡、猪,各类中华村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

明清古建筑保护区:“明清建筑群”,就是中华村人说的老綦江,据说,明朝初年这里曾经是綦江县城的所在地,过去这里的建筑宏大,商贾云集,辉煌一时。关于这里的辉煌,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址: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

话:48489098

交通路线:重庆主城经渝黔高速过綦江出口不下道,上綦万高速至永城出口下道即可到达

信息来源:磴口县旅游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麦氏宗祠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麦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麦氏宗祠位于牛过蓢古村落前面,叔俭祖家庙左侧,少恭麦公祠右侧,始建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936)。明清两代均有重修。最近重修为1997年。坐东向西,面阔10.7米,进深26.5米。三开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抬樑与穿斗混合式樑架,硬山顶,灰塑龙舟脊,碌灰简瓦。其柱、门框、墙角均为红石。门联“来龙结叶,宿国家风”,横匾为“武烈流芳”。中堂桂“爱悫堂”匾。后堂祭殿供奉麦氏宋五、六、七世之宗祖。该祠堂具有清代东莞祠堂的特点,是研究当时建筑的历史资料。同时,对于研究牛过蓢族史有深蕴的价值。

超朗村:超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瓮慢黄氏宗祠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瓮慢黄氏宗祠为碧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瓮慢黄氏宗祠位于六龙山乡瓮慢村西,坐南向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最后一次修缮为光绪5年(1879年),建筑分为戏楼、厢房及正殿,配殿四部分。戏楼、厢房均已毁。正殿为穿斗式硬山青瓦顶,面阔13.15米,为三开间前带过廊,西侧有配殿为辅助用房。祠堂内现藏有明代至清代的黄氏祖先牌位十余块。黄氏自明初由江西迁居于此,祠堂作黄氏祭祖之地,有时也作为当地戏剧或者傩堂戏演出场地。

瓮慢村:瓮慢是六龙山乡政府所在地,瓮慢村东与牛场村接壤,南与万山特区敖寨乡毗邻,西与万山特区岩屋坪居委会交界,北与甘溪坪村相连。村委会驻地在瓮慢。其中乡政府各行政事业单位驻于瓮慢村,全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组。其中包括瓮慢一组、瓮慢二组、瓮慢三组、龙田、秦楼坡、桥冲。全村共有住户296户,1583人。主要居住有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坎下欧阳宗祠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坎下欧阳宗祠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欧阳宗祠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时代为清代。

坎下欧阳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村:坎下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6′48″,北纬27°12′27″。该村位于邵武市南部,距和平镇所在地6千米,距城区46公里。座落在和平镇最高峰武阳仙峰(观星山)脚下。东与坎头村、朱源村相邻,西与金坑乡交界,南与罗前村相邻,北与沿山镇交界。坎下村系邵武市和平镇第二大行政村,因村后有较高的田埂,方言“埂”即“坎”,故名坎下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旧址-杨氏宗祠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旧址-杨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曲塘杨氏宗祠位于洞口县竹市镇曲塘村,建于1914年。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590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组成,主体建筑有大门(戏楼)、中堂、祖先堂、两侧厢房和钟鼓楼等。此祠堂的最大特点是正面并列三座西洋式的牌楼门,表明清末民初这里已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中门四柱冲天,大门上方楷书阴刻“杨氏宗祠”石匾,石匾上部题有“清白第”三字。进入大门后,里面的建筑又全是中式,整个建筑完全是中西合璧。大门后面是戏台,进大门后从戏台下穿过进入庭院,戏台重檐歇山顶。

曲塘杨氏宗祠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旧址。1938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由武昌迁至湖南武冈,简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其曲塘分部就设于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华龟和中华草龟的区别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龟与中华草龟的区别

中国龟和中国草龟没有区别。中国龟是中国草龟,又称乌龟、金龟、金线龟、墨龟、泥龟、水龟、山龟、臭青龟、长寿龟、八卦龟等。(Testudines),地龟科(Geoemydidae),乌龟属(Chinemys)。中国草龟分布最广,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草龟非常受欢迎。日本、菲律宾和欧美人民将其视为吉祥、延年益寿的象征。

华草龟是长椭圆形的,背甲稍微隆起,有三个纵向边缘,脊柱边缘明显。头部为黑色橄榄色,前部皮肤光滑,后部为细鳞。腹部指甲平坦,后端缺乏雕刻。颈部、四肢和裸露的皮肤部分为灰黑色或黑色橄榄色。雄性很小,尾巴很长。雌性背甲由浅棕色到深棕色,腹部指甲为棕黑色,尾巴较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晋江市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诞生旧址——尤氏宗祠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晋江市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诞生旧址——尤氏宗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晋江市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诞生旧址尤氏宗祠位于内坑镇砌坑村御里路29号。

1933年8月,中共晋南县委委员、官桥区委书记尤大斧在砌坑村尤氏宗祠成立赤卫队,共有19人,掌握-和鸟-19支,尤大斧兼任队长,这是晋江市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在此基础上,翌年4月,尤大斧、吴永乐在中共晋南县委领导下,组建晋南武装队,拥有15人-。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即红二支队)支队长尹利东、政委李剑光率30多名精干游击队员转战晋南时,在南安岭兜与中共晋南县委研究决定,将晋南武装队扩编为晋南游击队,队长尤大斧,政委傅文煌(后叛变),副队长王美,政治部主任王村生,拥有50多人-。扩编后的晋南游击队在晋南地区发动群众,镇压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和不法奸商,积极开展“五抗”斗争,击退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的多次“围剿”,是一支深受群众拥护、威震晋南地区的人民革命武装队伍。1935年9月至10月晋南游击区遭受多次“围剿”,党组织和游击队受到重创。1936年1月,晋南游击队被打散。

尤氏宗祠在80年代时遭到火灾,损毁严重,旧貌已不复存在,在旧址上重新翻建了一座具有闽南宗祠特色的建筑,砖土结构,面宽14米,进深24米,占地面积约330多平方米,现已废旧,无人使用。

信息来源:惠安县委党史研究室

内坑镇:晋江市辖镇。1961年置内坑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位于市境西部。面积45平方公里,人6.1万。通公路。辖潘厝、山头、湖内、后山、宅内、古山、东宅、下村、土安、黎山、吕厝、葛州、砌坑、柑市、下尾、上方、亭顶、前洪、白安、加塘、后坑、东村、坑尾、深圳、长坡、内山尾、内湖、黄塘28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制糖、建材、制鞋、农机、榨油、食品、粮食加工。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