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实质上反映了热门20篇

鞋底的磨损程度能够反映人在腰腿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根据鞋底的磨损程度能够可以得出腰腿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隐患。不过,正常的人都会磨损鞋底,根据磨损不同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浏览

6529

文章

552

篇1:形容战争惨烈的句子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这是战争的残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形容战争惨烈句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迪。

形容战争惨烈的句子(热门)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3.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4.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5.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6.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7.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8.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9.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10.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11.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12.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13.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14.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15.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形容战争惨烈的句子(最新)

1.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2.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3.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4.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5.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6.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7.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8.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9.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10.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11.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12.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13.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14.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15.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形容战争惨烈的句子(经典)

1.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2.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3.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4.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5.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6.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7.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8.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9.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10.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11.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12.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13.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14.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15.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16.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17.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18.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19.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20.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匈奴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那么,匈奴的起源是什么?

匈奴的起源

中国境内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各个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战国以前,先后曾出现过“荤粥”(音:勋育)、鬼方、“猃狁”(音:险允)、“戎”和“狄”的氏族或部落。春秋战国时候,他们相互之间及他们和华夏各族之间,曾不断发生过战争,有的部族消失了,有的部族被华夏各族的诸侯国兼并,有的则发展壮大起来。到战国后期,我国北方许多氏族、部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部落联盟。其中之一就是匈奴族,又称胡。

匈奴是我国古代民族。战国时分布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势力强盛,统治大漠南北,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曾屡与中原王朝征战。汉高祖七年(前20O ),匈奴大败汉军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迫使刘邦缔结和亲之约。汉武帝即位后,多次进军漠北,扭转了屈辱忍让的局面。后匈奴内部纷争,于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南北朝时成为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曾先后建立前赵、北凉、夏等国。北匈奴屡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引起欧洲民族大迁徙,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

然而,这样一个对于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民族,学术界尚未能确论其起源和来历,从汉魏以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见解。歧异产生于《史记。匈奴列传》的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一部分学者据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认为,匈奴是夏之后代。《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近代学者吕思勉、金元宪等,也持类似看法。

另一部分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后半段文字,认为匈奴原是山(犬)戎、猃狁、荤粥。《孟子》赵岐注、《毛诗》郑玄笺等持此说,到近现代,关于此说的论述更为精密。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梁启超、方壮猷的意见也与王国维一致。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上述看法,在近现代学者中并未取得统一。蒙文通、黄文弼认为,鬼方、荤粥、猃狁是古代披发左衽的羌族,林胡、楼烦、义渠才是胡服椎结的匈奴的前身,这两者是绝然不同的两种民族。还有一说,以岑仲勉为代表,认为匈奴与先秦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不可混为一谈,匈奴应是西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秦始皇之前,还未游牧至中国北部。

由于匈奴的起源问题不能解决,匈奴的族属(蒙古族、突厥族,还是斯拉夫族?)、匈奴的语系(蒙古语系、突厥语系,还是伊朗语系?)等问题,也都成为悬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争

全文共 8456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过很多场战争,你知道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哪场吗?让小编来跟你说说吧!

家家都关门

太平天国干的事现今依旧无法想象。太平军所到之处,没别的,孔庙、岳王庙、关帝庙、佛寺一扫无余。尤其是洪秀全倾尽全城之力营造天王府,几乎将六朝以来的古建筑拆光,举世闻名的南京大报恩寺塔,是被炸掉的,明代故宫被拆毁得只剩一座破城门。好多名家藏书楼藏书全给毁了,书不是烧了,就是浇了,或者扔粪坑里,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册扫荡殆尽。中国文化彻底给连根刨,多少名家藏书楼藏书毁于一旦。洪秀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完全是仇视的。除了极少数他所需要的,其余不分良莠一概加以扫荡。洪秀全扫荡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不要文化,而是要用自己的一套取而代之。而洪天王推崇的一套就是自己的那套《天条书》、《天父诗》,如此之流。洪天王大量地造字,造词,采用了很多的方言俚语,而且洪天王一直有一个宏愿便是自己出题考别人。

难怪曾文正公讲,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只要你还认字的,还坐得下去吗?坐在书斋里的,都该起来跟这帮邪教徒干一场。打着革命的旗号,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你想反清,你想号召汉族人来反清,曾国藩比他棋高一着。我不谈民族,我保卫的是中国文化。要把文化毁掉,就是把中国连根刨掉。

可惜大清军队八旗绿营全是无用之兵,英法联军打不过,人家洋枪洋炮咱不说。这农民钉耙锄头粪叉子也干不过,朝廷每年数百万有用之饷,养此数十万无用之兵,正规军靠不上。朝廷号召各地办团练,曾文正公毁家纾难,组建湘军,去跟他们作战。湘军本是地方团练,咸丰初年,各地暴乱,官兵不仅不能打仗,连乡下的土匪都不能对付,朝廷知道官兵无力承担剿匪的重任,只得奖励团练。曾国藩的湘军,强调军队素质,他招人的时候,不要地痞流氓,都是些健壮朴实之人,保持着我国农民固有的勇敢和诚实;在编制上,比较科学,有自己的营制;而且曾国藩尤其注重湘军的精神教育,维护名教伦常是曾国藩对于湘军的要求;曾国藩的营官都是任用了一些儒生,这种我不知战,但知无走,平生久要,临难不苟的精神纠正了绿营的习气;曾国藩的军饷高出绿营一倍,每次出征,曾国藩的补给都很充足;湘军多是湖南人,曾国藩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加强队伍的团结。曾国藩的治兵之道,令整个清朝的队伍为之一新。

世界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战争。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他爹是邻近诸村的保正,家里薄有田产,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在当地是好的。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中唯有他读书求功名。洪秀全7岁入本地私塾读书,从13岁考到30多岁,考了四次,都未能考上秀才。洪秀全学问太陋,总是达不到小学毕业水平。1857年太平天国刊印颁行的经典官书之一《天父诗》,收选了500首天王大作,其中476首是洪秀全进入南京头三年中写给后妃的,叫妻妾宫女们背诵。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天父的诗,是洪天父订的“十该打”条规: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

有唤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喜欢八该打。

眼左望右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诗17、诗18)

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诗197)

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诗237)

因何当睡又不睡,因何不当睡又睡。

因何不顾主顾睡,因何到今还敢睡。(诗294)

看毕天王创作的这些诗歌,大家就会明白他为什么四次参加科举都考不上。天王在一再落榜到公开造反期间,不止一次坐馆当私塾先生,教小孩识字和基础文化知识,私塾先生是当时相当多老童生所从事的不固定职业。一般说来,此类老童生的收入比普通农民好不了多少,只是身份不同罢了。

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参加科举,并再次落榜。这个一向自视极高并被族人寄予厚望的人,这回现大了。精神、心理受到巨大打击的洪秀全,回到家里,随即大病一场,发烧做梦,据说梦见了上帝。洪秀全梦里的上帝是个黑袍,背一把龙泉剑的白胡子老头。进过教堂的人看见过耶稣像、圣母像,上帝是什么模样?上帝是个灵,没有形象。洪秀全见到的大概是太上老君。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跟他交谈,没准上帝也会讲客家话。反正就这么个人,把龙泉宝剑交给他,让他到人间斩邪留正,并且跟洪秀全说你是我的二儿子。上帝唯一的儿子应该是耶稣基督,他非说是上帝的二儿子,这容易让上帝解释不清楚,人品败坏,满口诳语嘛。烧糊涂了的洪秀全依稀记得一本宣扬基督教的小册子上有天主上帝几个字,经过本土改良,他开始小范围传播他的“教”。这应该是强烈刺激造成的轻度精神病变。

不过,洪天王勇气实在可嘉。1842年,洪秀全第四次参加了科举考试,却依旧不尽如人意,榜上无名。一起落榜的冯云山出于对考试的极端不满,从星相术角度看出洪秀全“多异相”、“有王者风”,鼓动洪秀全造反。冯的劝说,符合洪秀全烧糊涂时的梦幻,于是洪天王彻底断了科举仕进的念头。老洪决心造反之后,正式改名为洪秀全。据学者潘旭澜分析,洪先生改名是很费一番心思的,秀全拆开,是“禾(吾)乃人王”。回顾洪天王走过的这些路,简括地说,进不了学,考不上秀才,是造反的决定性原因,造反是为了做人王。做了人王,不但可以实现“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还能够“手握乾坤杀伐权”,杀尽所痛恨、憎恶的人。当然不只是造反、报复,更重要的是占有和享受:占有一切,“禾乃玉食”,“世间万宝归我有的了”。这些早期直言不讳的言志,说明了洪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

太平天国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幕滑稽剧。甭管什么宗教都是博爱不杀生,洪秀全却不,他就创立这么一个教,叫做拜上帝教,目的是反政府。

财色与天齐

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建号太平天国。刚弄一村就建国,这也太失策,一下子把朝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可不是小流氓偷鸡摸狗的行为,这可是性质严重的反革命颠覆政府的大动作,朝廷立马调集重兵进行镇压。

洪秀全在转战中攻下一乡,就自称天王。就是这个打了一个村就建国,打了一个乡就称天王的主,称天王的时候,光嫔妃就有36人,什么叫邪教,就在这里,不光骗财还得骗色,不过那个地方的色大概也没什么。到最后洪秀全80多个妃子,都认不全,只能编号,一号妃二号妃,完全实现数字化管理,清朝嫔妃最多的乾隆爷也只有50多个。

太平天国实行一夫多妻制。天国重要领导人杨秀清公开承认:“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天王洪秀全拥有的妻妾是有准确的数字记录的。据太平天国多位人士供认,洪秀全耽于女色。1864年湘军收复南京,“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称:“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我9岁时就给我4个妻子。”天王有88个后妃,已经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天王可以日日醉卧温柔乡了。

攻下南京后的洪天王,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全心投入自己的天子生活,天王从41岁进南京,到1864年6月52岁时自杀,11年中从未迈出过京城一步。正值壮年的洪秀全大小事务全部交给了底下人,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进驻南京后,洪天王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为他献上美女6人;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蒙得恩还要在天京13道城门口为洪秀全选美女;后来干脆明文规定:所有少妇美女俱被天王选用。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的时候,洪秀全又从李秀成选送到京城的3000名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宫中有横直均八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拥有多少个女人,恐怕永远难以准确统计。据一本叫做《江南春梦笔记》的书说,天王府连太监也不设,妃嫔加上服役的女官,总计有2300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个男人。

洪秀全在后妃的管理上,有他过人之处。他的88个后妃,一律没有封号,统称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连姓名都记不住,怎么传唤享用呢?洪秀全来了个古今中外后宫史无前例的创举,数字化依次编号,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旷古未闻的名目。至于上千个如花似玉的宫女,更是比妻妾还要等而下之的备用享乐工具,所以连个数字编号都摊不上。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后宫上。后宫女人不敢惹恼天王,太平天国成立之初,“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口号,多少有些可笑。曾国藩捉摸不透他的这位对手,也绝对想不到自己处心积虑剿灭的对象,日日坐享荣华,夜夜在后宫与嫔妃娘娘饮酒笙歌,生活竟是这般模样。

蚊子衔秤砣

太平天国最低的官叫两司马,一共管25个人,出门要坐4人抬的轿子。25人去掉一半女人,剩下11个男人,里边还有4个得给他抬轿子,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那轿子,不行八仙桌倒过来就扛着走。清朝七品知县两人抬的小轿,总督是8抬,皇帝是16抬,皇帝出殡的时候,那个梓宫是128个人抬的。洪秀全的轿子是64抬,杨秀清48人抬,他们一出来南京城就全城戒严,老百姓都得背对着他们的仪仗队,跪在路边,如果你冲撞他的仪仗队,斩首不留。再厉害点的,凌迟,点天灯,把你熬成油,这事多了去,洪秀全的想像力多丰富,滥用私刑。要知道清朝谋大逆才是凌迟,一般人享受不到这个待遇。

洪秀全暴虐无度,他还没有当天王时,就经常将妻子打得要死,进入南京后,参照天王的佳作《天父诗》,天王反反复复地强调,惹他发火就是死罪,他发火就要杀人,众人要一齐跪求息怒,不求就别怪洪天王大开杀戒。洪秀全对妻妾、宫女尚且如此,对他所敌视所不满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从决心造反开始,作诗言志,订条规下诏书,动不动就是杀、诛、斩首不留、一同皆斩、该诛该灭、放胆杀妖,可以说是念念不忘,杀声连天。由于他不断号召、明确规定和直接命令,部下官兵在非战斗场合,随便杀人也如同割草。太平军打进南京清除妖人的做法令人发指。清朝官员、僧尼道士、商人、儒生乃至医生、店员、艺人,都被当为妖人,掳掠屠杀不在话下。“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重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或问答后杀,或不胜刑掠自称为妖杀,或竞捶楚以死。”不少汉族大小官员、绅士、读书人,逃不掉又不愿死在太平军手里的,全家便一同自杀。洪秀全就在这种血腥恐怖中,在太平军的跪迎之下,无限风光地进入“天京”。

王多如牛毛

天朝的人事任免制度自然就是洪天王说了算。太平天国本是有首义六杰,可是内讧不断。韦昌辉杀掉杨秀清,接着韦昌辉被处死,继而石达开率领精锐部队出走,天国几乎是朝中无人。生性多疑的洪秀全估计被争斗、猜忌伤透了心,干脆任人唯亲,用自家人。“安王”、“福王”分别是洪秀全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担任,自家人名虽掌权,实则是洪秀全借此希望压制、监视石达开。不过这两人实在太荒.唐、愚蠢了,洪秀全迫于满朝反对,不得已取消两个昏庸兄长的王位。为不引起事端,这两个哥哥虽不做王,但洪秀全依旧对他们言听计从,后来又再改封为“信王”、“勇王”,二人一直干预朝政,掌握实权。在太平天国,自家人还是最受信任。洪秀全也敢大胆提拔一些年轻将领,天京危急之时,洪秀全更是明确宣布,朝政由洪仁玕执掌。洪仁玕,是洪秀全堂弟。因为本家人可靠,又不像两个老哥那样粗鄙,就立马三级飞升。洪秀全家族十多号人,一概封王。洪秀全外甥幼西王萧有和,很受洪秀全喜欢,洪临死前不久,封他为前台发命者。洪秀全的女婿钟万信、黄栋梁、黄文胜,同样受宠信,个个封王。这些皇亲国戚,都不会打仗,不会办事,几乎个个贪暴凶横,粗鄙野蛮,胡作非为,在各地太平军中也广被厌恶却又都无计可施。

不仅是任人唯亲,太平天国全无章法可言,完全是由洪秀全说了算,任其恣意妄为。本来太平天国逼走石达开后,洪秀全把军事、行政大权揽在一身,既是皇帝又是军事长官。可是这家伙智慧有限,脑容量有限,军事、行政他一样都管不好,抓在手里也无计可施,过两天就嫌烦,而且为这些事情操心费神,不符合洪天王的秉性,转而甩手交给他人。最可怕的是,太平天国的官爵混乱到了一定地步,甚至开始大肆甩卖。等东、南、西、北、翼王分配完毕后,又出现义、安、福、燕、豫、侯六爵。1857年洪秀全曾宣布永不封王,但只过了一年多,就封洪仁玕为“干王”。反正干尽这些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事。为了安抚人心,消除诸将领的不满,洪秀全封陈玉成、李秀成等主要将领为王。洪秀全一方面想削弱李秀成的力量,一方面想多捞些银两,竟然让自己的哥哥接受犯了罪而惧怕李秀成惩处的陈坤书贿赂,卖给陈一个王位,是为护王。此举一发便不可收拾,其后,王爵大甩卖,一毛钱十一个。“昭王”黄文英说,占领区不多的城镇,有王爵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达到2700多个。洪秀全兄弟甩卖王爵,将搜刮合法化,大建王府,大搞腐败。这种自毁前程的事,恐怕也只有洪天王能够干得出,而且觉得自己赚翻了。天国完全没有章法、制度可言。上层因为毫无斗志,贪图享受,追求这些华而不实的爵位,而且互相争斗,攻伐不休。下层军民则不堪搜括之苦,不胜负担之重,苦不堪言。洋洋得意的洪秀全不过是在自掘坟墓而已。

兔子见到鹰

中国民族革命的洪流,起伏约200年,太平天国最终成在两广地区,成为汹涌的波涛发展起来有其深层次原因。英国在广东受了多年压迫,对于广东政府和人民怨气颇深,好不容易打了胜仗,对于此地人民的盘剥便开始变本加厉。此处积怨最深。加之,广东人民族观念强,性情刚毅,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广东人民便自发地组织三元里平英团抗击英军。而地方官吏不能处理,压抑人民顺外夷,广西同广东交界,所以两广地区的人仇英仇官便是常事。

作为最早受到资本主义压迫的两广地区,人民一方面要抵抗外力,一方面要反抗政府,转而发展成为一种自觉。两广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两广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抗英活动不断,民间流传着“百姓怕官,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说法。

广东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广东人见过真的基督教,人家不信洪天王那一套,于是他辗转到了广西深山里传教。两广地区对于朝廷和洋人的仇恨,可谓一触即发,洪秀全起事的时机比较成熟。1851年老洪金田举事前,朝廷得到密报,派前云贵总督林则徐前去平定叛乱。当时林则徐正生病卧床,接到命令后星夜兼程,病情加重。其子心疼老爸,劝他休息,林则徐回答:我在新疆,两万里冰天雪地里尚且只身持戈从来没有说过苦,现在又怎么会害怕劳累?林则徐并随口写了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继而继续赶路。带病急行的林则徐最终死于半路。得知林文忠公要来的洪秀全一伙本准备作鸟兽散,结果没想到林文忠公半路离世,这下子一场大戏就开始上演了。

老虎住进城

太平天国王多,排场也大。所有受封为王的,不论等级,不分有职无职,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选美人,办仪仗,出门时前呼后拥。天国最低级别的两司马都是乘四人抬的黑轿,开个会,王爷多得数不过来,门口的车位更是没法安排,王爷们轿子找个地方停靠大概不会方便,抬轿子服侍的人员可是多如牛毛,那场面何等威风。至今浙江还流传侍王李世贤出门坐54人抬的龙凤黄轿,轿上可以召集部下开会。因为当时王爷太多,百姓们迎不胜迎,流传出民谣:“王爷遍地走,小民泪直流。”

这么多的王爷需要大量的杂役服侍,于是就抓兵拉夫,招降纳叛。反过来为了养兵,为了营造安乐窝,他们又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诸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礼拜捐、门牌税、人头税、犒师费等达二三十种。田赋则由天朝初时制定的每亩一斗七升五合,两年中即增加到每亩七斗。

不怪农民要跟天国闹,天国定都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国库就是圣库,全交给他们家,要不然他怎么弄那么大的皇宫,88个媳妇,靠什么养活?那么多王,还有王的美人拿什么养活?那些历来为人们歌颂的天国制度和口号不可信,“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给你地还不收粮,不收粮他吃什么,而且还得比你吃得好,满朝文武靠什么养?无非是让太平军领导,让农民成为战时打仗,平时劳作的工具,农民除了自己的口粮,其他一切都要上缴国库,尽最大可能地剥夺底层劳动人民的成果。洪秀全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要建立,就是原始社会,那是开历史的倒车,中国要是这么实现了,麻烦了,就回到中世纪了。

不管是地皮刮下来,还是粮食,财宝,都进了大小王爷和地方官的腰包,太平军的各个领袖都是财大气粗,到处都是大兴土木,讲究排场,奢侈糜烂,有人曾经记录下在太平天国王府的见闻,那些人的吃穿用度远非农民可以想象,据说筷子、叉、匙羹均用银制,刀子为英国制品,酒杯为银质镶金的。“忠王有一顶真金的王冠。以余观之,此真极美精品也。冠身为极薄金片,镂成虎形,虎身及虎尾长可绕冠前冠后;两旁各有一小禽,当中则有凤凰屹立冠顶。冠之上下前后复镶以珠宝,余曾戴之头上,其重约三磅。忠王又有一金如意,上面嵌有许多宝玉及珍珠……凡各器物可用银者皆用银制,刀鞘及带均是银的,伞柄是银的,扇子、鞭子、蚊拍其柄全是银的,而王弟之手上则金镯银镯累累也。”短短时间内,太平天国的“王爷”们个个富可敌国。

天国要燃烧

在永安,洪秀全重赏手下,封了五个“王”,这封王的词估计是老洪从戏台上学来的。文盲杨秀清为“东王”,“管制东方各国”,应该包括日本,东方各国都归他管;帮会头子萧朝贵为“西王”,管制西方各国,不知道英国听不听他的。军师冯云山为“南王”,当然包括马来西亚都归他管了;地主韦昌辉是“北王”,这包括俄罗斯的地界都归他管;最后“翼王”石达开,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里学历最高的,武举出身,据说还能写两笔诗,应该不是秘书代笔。洪秀全智商太低,没有驾驭群雄的本领,他的朋友洪大全,谋士冯云山,勇将萧朝贵都战死,更使他失去了灵魂。洪秀全让杨秀清独掌大权,其他人都受他节制。天王称万岁,东王称九千岁,西王八千岁,南王七千岁,北王六千岁,翼王五千岁。这就是所谓太平天国的“首义六杰”。

太平天国继续北伐,洪秀全的人马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据说这个时候的洪秀全是拥兵50万,战舰上万艘,估计这50万一半是家属,你想他有多少个家属?这个时候,从广西那么个山旮旯里边打到了南京,应该怎么样,北上,直捣黄龙!

洪秀全若是全军北上,拿下京城,不是不可能。问题是洪秀全哪有如此政治智慧,他到了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洪秀全到那儿眼珠子都不够使,小天堂,天堂路就跟这儿开始,该开始造了。洪秀全盖起了豪华天王府,占地面积与北京紫禁城相仿佛,紫禁城可是1300万平方公里的帝国皇宫。洪秀全只占了三座城市,南京、镇江、扬州,就建这么大一个天王府。老百姓讲话叫小人乍富,就忘了自己干什么的,完全是暴发户心理。建了天王府的老洪,终日不理朝政,在天王府里,陪着那些个妃子,业余时间,编一些“天书”。他不见大臣,一见大臣,大臣就该明白天王的水平。朝政就归东王杨秀清等人来管,这腐败的程度也算得上是惊为天人。

自有降魔人

出兵前,曾文正公发表《讨粤匪檄》,大意是说:从唐虞三代以来,历代圣人,都重名教和伦常,君臣父子关系,上下尊卑,秩序井然,如同帽子和鞋不能倒置一样。但是太平天国的那帮人,盗来外夷那套,自称崇尚天主教,自立君主,自封臣相,从君相到兵卒奴役都以兄弟相称,除了把天称为父以外,其他都以兄弟姊妹互称。而且不能自己耕作不缴纳赋税,谓之都是天王的田;商人不能自己做买卖留下余钱,谓之货也是天王的;士不能读诵孔子之经,因为有别于耶稣的新约;中国数千年的人伦礼仪,《诗》、《书》典籍,都扫荡殆尽。这不是我大清以来的变数,是名教开辟以来前所未有的事。孔孟在九泉之下痛哭,凡是读书识字的人,怎么可以袖手旁观,不思有为呢?自古以来,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然有乱臣贼子,穷凶极恶,也往往敬畏鬼神。李自成到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到梓潼,也祭文昌。粤匪焚烧所到之处,都是先毁庙宇,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人,也将安放供奉他们的地方玷污,让他们的身像残缺;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烧,无像不灭;这些行径,神鬼共愤,希望此次出征能够雪此之耻。

本来,洪秀全起事的时候,西方人特别高兴,罗马教廷特别派了主教到中国来考察。这玩意要成功了,世界上一下子增加四亿__,多好啊。谁知,主教一到这儿就气死了,这哪叫基督教,上帝弄一个二儿子,这是什么事呀,简直是侮辱我们的宗教信仰!主教说教皇要是能管得着洪秀全,早把他绑在火刑柱上烧死了!

太平天国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灾难。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多达7000万。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惨重的打击。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沙皇俄国趁清朝政府与太平军作你死我活的搏斗,东北与华北兵力空虚,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政府因为顾及到太平天国内战,无心与外敌对抗,英、法联军轻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其次才是一战、二战。太平天国使中国的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到了2.4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巴基斯坦为何被称之为巴铁?印巴战争中中国对巴基斯坦提供了什么帮助?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巴基斯坦,我们中国人都会感到热情和骄傲,然而同时巴基斯坦人民则会更加的热情与兴奋。在这个世界上,巴基斯坦可以说是中国最有好的国家了,甚至可以说是铁哥们,因此我们称巴基斯坦也叫做“巴铁”。之所以两国之间有着如此好的关系,那是因为两国之间是有着过命的交情的,而这就要从印巴战争开始说起了。

在近代历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总是有一些战争,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向着巴基斯坦的美国突然不帮助他们了,反而帮助了印度,结果就是巴基斯坦战败了。到了第二次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的时候,我国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援助,这才让巴基斯坦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因此,巴基斯坦非常感谢当时中国的帮助,也因此一直报答中国。去过巴基斯坦的人都知道,有很多景点都会标志着中国人免费的标志,巴基斯塔也是唯一一个把两国友好关系写进教科书的国家。

我们都知道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损失了很多,就在地震两天后,巴铁总统亲自来到中国大使馆表达了问候,并表示需要什么,我们都会给予的。那个时候,巴基斯坦给我们捐赠的帐篷达到22260顶。他们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帐篷,那就是他们动用了国家战略储备的所有帐篷,由此可见,他们和我们的关系是多么的铁了。

在印巴战争期间,中国也是非常支持巴基斯坦。当巴铁战线吃紧的时候,中国直接抽调一批刚出厂的崭新的59式坦克,不够还直接从部队里抽调现役坦克支援巴铁,甚至一度做出过抗印援巴的战争计划。到了现在,巴铁也是世界第一中国武器进口国,从这就可以看出中巴有多铁了。

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是和我们站在同一个立场的,他们一直站在我们一边,帮助着我们,我们希望和他们友谊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宝宝分床睡引发“家庭战争”:分还是不分?

全文共 3521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大了,应该分床睡了,可公婆和丈夫都担心孩子踢被子患病,说什么也不同意。那么,宝宝分床睡引发家庭战争”:分还是不分?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宝宝是否该跟大人分床睡?

案例:宝宝分床睡引发的“家庭战争”

汪女士说,儿子今年6岁了,从未独自在床上睡过,对妈妈特别依赖。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她特意与孩子商量分床睡的问题。“儿子很懂事,爽快地答应了,可第二天就因踢被子患了感冒。”

汪女士称,丈夫见儿子感冒了,立刻反对分床睡的提议,还称应顺其自然,不应强制要求。汪女士的公婆也反对称,孩子太小,无法照顾自己,易踢被生病,睡梦中还可能磕碰床头,并批评了汪女士的做法。就这样,一家人因此引发矛盾。

对于宝宝是否该分床睡,你怎么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要不要和宝宝分床睡成了父母育儿过程中的哲学问题,甚至由此引发一场家庭内部大讨论。对于和宝宝分床睡这件事,网友也是意见不一,让我们先听听“过来人”怎么看:

“琪琪妈妈”:已经习惯了抱着宝宝睡觉,孩子突然自己分床睡,我会很不习惯,等大了再说吧。

“贝贝波尔”: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就会自己要求分床睡啦,我家的都是,5岁时要自己睡儿童房!

“冉冉小公主”:我是不忍心让那么小的孩子自己一个人睡,万一掉床了怎么办?

“鱼儿”:我们家的三岁时就开始培养让他自己单独睡,现在已经习惯了,感觉挺好,既能培养孩子独立性,又有利于健康,多好。

……

下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看法:

育儿专家认为,孩子在3岁时就完全可以开始尝试和父母分开睡。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来看,孩子成长到3岁时,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过渡时期,适合培养孩子的胆识,锻炼独立能力,上幼儿园便是很好的表现。只要事先做好沟通,即可平稳度过分床阶段,家长们不必过度紧张,做过多干涉。如果担心孩子踢被子,可以购买宽松的睡袋。

分床睡对孩子益处多

分床对孩子来说到底好在哪里

清新的空气:睡眠时,人的大脑和整个身体其实都在生长着,发育着,清新的空气有助于睡眠时大脑和身体的生长发育。孩子睡在大人中间,其实是空气最不好的地方。

抒展的空间: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睡眠时所需要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拥挤的状态对于习惯于拥挤的孩子来说也许入睡会容易,但却不利于她整个睡眠过程中的抒展。

独自应对黑暗:让宝宝自己睡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孩子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睡觉,需要独自面对黑暗。这是孩子独立性发展之路上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自己学会处理恐惧、失落等负面情绪。

父母也需要独处:让孩子知道父母也需要有独处的空间,对孩子来说也是重要的成长经历。如果我们一直把自身的生活需求都藏起来,无意中便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父母生活质量的状态。并且,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事情都不是藏能解决的,不如尽早告诉孩子:你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父母也许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这样大家都能休息得更好。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分床睡眠,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更有保障。

克服心理障碍:分床睡眠有助于孩子去面对三岁左右常见的恐惧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独睡等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勇敢、不怕困难、不依赖他人等良好品质,并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

孩子跟大人分床睡的最佳年龄

通常,我们会建议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给孩子准备一张自己的小床。开始,为了方便照顾,小床可以就在大床边上;当夜间不再需要喂奶或换尿布时,它可以成为这个房间中离大床有一定距离的小床。专家认为,在孩子尚未对妈妈的肌肤、气味形成依恋时,大概在宝宝出生3个多月后,就可以分床了。

而孩子多大了就可以分房睡?这并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来说,孩子3岁可以独自在一个房间睡觉。俗话说三岁定终生,也就是说孩子的个性在三岁的时候就基本有眉目了。有的孩子从小就独立,什么都尝试自己做,语言表达清晰,运动技能比较好的,可以早点开始锻炼独自睡。一般来说,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优先于男孩。

专家表示,三岁的孩子基本拥有成人50%的思维逻辑和理解能力,他可以理解我们的语言,通过引导、安抚,如在晚上通过不断开灯和关灯,让孩子意识到开灯和关灯并没有任何不同,也不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让他学会面对黑暗,面对跟父母不在同一房间里的情况。而且三岁的孩子从生理发育和运动机能发育方面来说,完全允许一个人独立睡觉,他既不需要晚上起来吃东西,也可以独立完成冷了盖被子的动作。

分床睡要掌握方法

怎么分床睡

很多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甚至到小学中高年级还不能分开。原因是孩子的依赖性太强,而作为父母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没有必要太看重。孩子对童年的记忆就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对于孩子而言,他在两三岁甚至是一岁发生的事对他大脑发育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一个人睡”可以以点带面让孩子在各方面都得到独立。

●分床和分房越早越好。

●不能分床(房)对男孩尤其不好。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处理要点。

分,越早越好

目前的现状是,有国外背景的父母往往非常理解分床、分房,执行得早,一般在两岁以前就能做到。那时孩子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比较容易操作。但很多家庭是到四五岁,孩子对睡眠的环境(甚至气味)已经非常习惯,那时候要分床或分房就比较困难。有的父母“下定决心”,但孩子睡下后又钻回来,说自己做恶梦,害怕,结果又难以坚持。这个问题孩子越大会越麻烦。有一个12岁的女孩,不能自己独睡,必须有小阿姨陪。她甚至晚上不敢一个人在家。开始培养她独睡的时候,要把全家的灯都开着,慢慢过渡到开客厅的灯,开着门,后来是卧室开夜灯,这样一年后才能够独睡。所以分房和分床都是越早越好。

“分”不开,女孩依赖,男孩脆弱

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孩子,那些到了学龄还没有分床、分房的孩子往往问题会多一些。比如女孩往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难以参加夏令营这类集体活动。男孩子问题会更多一些。因为社会要求男孩子要能够保护别人,而这类男孩子往往恋母心态比较严重,性格敏感脆弱。年龄大一些的还会受到同伴的嘲笑,遇事都需要去“问我妈”。由于我们的教育已经过于女性化了,这些孩子的性别角色方面就会有更多问题。

分床也要讲究方法

分床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要做得过于突然,要让孩子切实地感到,父母对她的关爱并没有减少:

利用好家中的变化机会:孩子要上学,就需要重新给孩子布置一个自己的学习天地;家里要来客人,房间的布局也需要改变;搬家、装修、要买新家具等,都可以成为给孩子重新布置自己空间的契机。这时,孩子的空间布置和家具的选择可以多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小空间的布置中来,她会更容易接受。孩子容易关注家具的样式,父母一定要把握住环保关。

和孩子讲清自己睡的好处:让孩子自己睡也要充分和孩子讲清自己睡的好处:空气好,不会太挤,不会太热,不会在睡着时踢到父母,不受父母睡眠时间的干扰,父母也可以睡得更踏实等。

睡前陪孩子聊一会儿:以前有睡前陪孩子聊天的习惯,现在仍可继续,只是现在是坐在孩子的床边聊。刚开始独睡时,夜间父母还需要增加一两次巡视,看看孩子被子是否盖好了,避免着凉。

孩子分床睡怕怕怎么办:大多数跟大人睡惯了的孩子一开始分床睡眠都很不情愿,因此执行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其实孩子不愿独睡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因素:恐惧心理、依恋心理、孤独心理。了解上述心理因素后,家长就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如:对于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孩子,家长应允许他将恐惧流露出来,并给予开导,使他懂得:随着他的成长恐惧感是会消失的;对于有强烈依恋心理的孩子,家长可尽量让童床挨着父母的床,把童床靠近父母床一侧的栏杆放低,让孩子感到父母就在身边;对于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的孩子,入睡前可多加爱抚、多陪一会儿,讲些好听的故事让他愉快入梦,夜间常去照料,让宝宝不感到狐单。

分床睡是件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表面上看,孩子和父母仅仅是不在一个房间或一张床上睡觉了,但是这个行为能够给孩子带来的却是心理上的独立。也只有心理上独立的孩子,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上才能真正实现独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及时和孩子分房睡吧!

分床开始会很困难,孩子会不停哭闹,家长一定要及时鼓励孩子,最好“温柔地坚持”。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作适当调整:比如第一天,陪他睡一会儿,等他睡着以后再离开。一到两周以后,可以再提早一点,找个借口拿东西或者出去一下,就不再回来,让他自己睡觉。无论采用什么方式,父母的态度一定要温柔而坚定,不能强制或放纵。父母、家人的观念要统一,要让孩子认识到分房睡是很正常的事。

上面就是小编告诉给大家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吗?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当初日本为何敢发动日俄战争?是谁给日本勇气的

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世纪初的时候,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列强国家日本与沙俄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展开了一场人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双方都调动了上百万的军队,集结了上百艘海军军舰,在中国的东北沿海地区展开了疯狂的厮杀。对比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沙俄,日本的面积甚至不足沙俄的零头。那么是什么原因给日本有勇气与沙俄开战的呢?

首先,1904年时的日本绝不是弹丸之国。1904年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发展成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当时的日本,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南库页岛),同时,它占据了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地区。而日本当时的人口高达4000余万。

同时期的英国和法国本土人数也不过如此,英国本土面积甚至还不如日本。因此,当时的日本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人口,都不能算小国,更不是弹丸小国。相对比英国、法国、德国等国,日本最大的短板在于其工业实力。

作为后起之秀的日本,工业实力的发展远不如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英法等老牌列强。但是,作为对手的沙俄,在欧洲诸多列强中,工业实力也只是二流而已。因此,虽然此时的沙俄工业实力比之日本更强大,但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日本是有一战之力的。

其次,日本距日俄战争的战场很近,具有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日俄战场主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和附近的朝鲜半岛,而日本本土就在战场的边上。朝鲜半岛更是日本经营了10年之久的殖民地。因此,无论是调集兵力还是后勤补给,日本都具有极强的优势。

而作为对手的沙俄则恰恰相反,沙俄的精华地区位于欧洲地带。想要对日俄战场进行补给和调兵,需要跨越气候严酷、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距离高达上万公里之遥。更惨的是,此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地区集结了数十万部队的沙俄补给极为困难。

而位于波罗的海的沙俄海军主力,为了支援日俄战场,与日本海军决战,更是跨越了大半个地球。到达东亚海域之后,庞大的俄国舰队早已精疲力竭,无论是船只还是人员,都极为疲惫,而这也正是日本胆敢进攻沙俄的一大倚仗,同时也是日本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同时,西伯利亚铁路的存在,也说明了发动对俄国的战争日本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如果坐视沙俄修通西伯利亚铁路,日本最大的地利和交通优势将荡然无存,日本显然不可能是俄国数百万“灰色牲口”的对手。因此,如果还想攫取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日本别无选择。

与此同时,日本还有一大利好,就是沙俄内部尖锐的矛盾。20世纪初的沙俄,国内矛盾重重,各方势力的矛盾十分尖锐,就连俄国沙皇都被多次刺杀。因此,虽然此时的沙俄依然野心勃勃,依然贪婪无比,但它却无法集结全国之力与日本进行战争。

因为,沙俄还要保留相当部分实力镇压国内的反抗。而日本最具传奇的间谍明石元二郎资助沙皇反对势力进行的武装斗争,更极大的牵制了沙俄的兵力,为日本在远东地区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日本甚至有“没有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绝赢不了日俄战争”的说法。

最后,则是日本一贯的赌徒心理。挑战一个欧洲老牌列强,挑战一个面积高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庞然大物,无论有怎样的利好,无论拥有怎样的有利条件,这场战争依然是前途未卜的,没有一个人敢言必胜。但是,也许是日本的国民性所致,日本依然悍然决定对沙俄发动战争。

其实日俄战争已经不是日本的第一次赌国运战争了。早在10年之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其实就是日本的赌国运之战。当时的日本实力远不如1904年,但是,日本依然集结全国的实力,不顾一切的发动了对清朝的战争。

更关键的是,真的让日本取得了胜利,也因此,日本一口吃成了胖子,高达2亿两白银的赔偿,更使得日本国内有了长足的进步。而这还不算获得的朝鲜半岛和台湾岛两大块殖民地。因此,在赌国运战争中尝到甜头的日本欲罢不能,他们幻想着再次击败沙俄。

击败沙俄之后的胜利果实,更一次次刺激着日本的内心。因为一旦击败沙俄,日本就将成为远东的唯一列强,日本不但能够获得富饶的中国东北地区,称霸东亚,同时还有可能从沙俄处掠夺大量的赔偿,使日本国力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如此一本万利,早已红了眼的日本自然不顾一切地发动了日俄战争。

而且,当时的日本也绝非孤军奋战。由于双头鹰沙俄的四处扩张,英国在全球利益的巨大威胁,因此,英国开始支持日本,并不惜与日本结盟,以扼杀沙俄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因此,发动日俄战争之时,日本其实是有后台老板的,而且它还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

因此,对于日本而言,虽然此时的沙俄依然十分强大,但已经是数百年间沙俄最虚弱的时候了,而事实也证明了日本选择的正确性:日本以弱击强,击败了沙俄,不但攫取了中国东北的利益,也从此成为西方国家所承认的列强之一,奠定了强国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西罗马的灭亡真的是因为匈奴的入侵吗?其实都是皇帝导致的

全文共 241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了,同时这也标志这古罗马帝国彻底灭亡了。虽说东罗马在后来延续了近1000年,但是东罗马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拥有着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罗马帝国了。很多史学家将公园476年作为古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那么西罗马是怎么灭亡的呢?真的是因为匈奴入侵吗?匈奴

其实,匈奴并没有直接入侵古罗马帝国。匈奴西迁,侵略了古罗马帝国周边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汪达尔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汪达尔人在古罗马人眼中是未开化的“蛮族”,而匈奴人又是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眼中的蛮族。可见匈奴人到底有多厉害了,他们简直就是“蛮族中的蛮族”。

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汪达尔人被匈奴欺负,打又打不过,为了生计,只好去掠夺古罗马帝国,并向古罗马帝国境内迁移。从公元2世纪末开始,古罗马帝国就不断的受到这些蛮族的入侵,罗马帝国精锐的重装步兵在大规模正面作战时无敌,但是入侵的蛮族都是骑兵为主,打了就跑,古罗马人重装步兵在帝国境内追着他们跑,跑了一圈人家该抢的也抢了,也就跑回去了,这让古罗马人苦不堪言。

那么这个时候的古罗马人为啥就打不过这些野蛮人了呢?在帝国创建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可是一个铜墙铁壁,周边的野蛮人从不敢轻易入侵。任何事情都应该先找内因再看外因

从公元3世纪开始,古罗马帝国其实已经开始慢慢走向衰落,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曾经最保值的帝国第纳尔银币开始不断贬值,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矛盾丛生,这给蛮族有了可乘之机。

而蛮族的入侵确实加剧了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本来国内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蛮族的入侵又导致古罗马人不断在军费上烧钱,动荡的环境又导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投奔大农场,这一切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直到最后古罗马人已经疲惫不堪,国力疲惫无力应对,最终走向了灭亡。

那么公元3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国内又发生了什么,导致国力走向衰弱呢?卡拉卡拉皇帝致命的政治失误

我们说一定的集权制度对于一个大国统治是非常必要的,古罗马从共和时期进入帝国时期也是因为以元老院为首的多头政体无法满足如此庞大国家的治理需求。集权制度固然有其有点,但也有致命缺点,那就是帝政体制最害怕遇上一个不称职的皇帝。

在讲述卡拉卡拉皇帝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补充一下在这之前古罗马的“公民权”的概念。古罗马体制内分为意大利本土、行省、皇帝私人领地(埃及)、友好同盟四种统治形式。这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行省,比如高卢行省、西班牙你行省、北非行省、希腊被拆分为多个行省、叙利亚行省等。

罗马本土和行省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古罗马的这些行省其实一个个都是被它征服的对象,由于罗马本土的强大,行省人民要向本土缴纳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税收,而罗马本土则要承担行省的军事保障。罗马本土市民因为要承担兵役,所以他们是不用缴纳十分之一税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罗马本土市民呢--就是拥有“市民权”的人(实际上不在意大利本土的人也可能被授予“市民权”)。此外拥有“市民权”的人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果是军人还有退休金,他们是古罗马真正的主人。

那么行省人民就没有机会获得罗马公民权了吗?非也,只要行省人民对帝国做出了贡献,就有机会获得罗马公民权。比如,当时担任教师、医生,以及对罗马做出特殊贡献,就会被赋予罗马公民权。行省普通群众也可以应招入伍,担任罗马军团辅助兵,这样的话,他们的下一代就有了罗马公民权。这样,社会阶层就有了流动性,行省人民有了奋斗的目标,罗马公民也就引以为豪,出力保卫国家。

接下来,我们回到皇帝做了什么的话题。公元211年,卡拉卡拉皇帝继位,这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但他的实力似乎远远跟不上他的野心。继位第二年的他便颁布了一项法令,他宣布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人都将拥有罗马公民权。他的本意是创造一个盛世帝国,国内人人平等,同时他想还征服东方大国帕提亚,把罗马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大帝国。

然而,他没有实现征服帕提亚,就连和帕提亚联姻都被拒绝了。他的法令却让罗马行省人民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并且更悲观的是,帝国财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少了十一税,帝国少了一项重要经济支柱。以至于后来为了应对蛮族,不得不新增各种临时税。罗马本土人民的失望,行省人民虽然刚开始高兴,但紧接着也是失望,各种临时税让他们觉得跟以前没有太大变化,甚至负担更重,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对帝国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史学界把卡拉卡拉的这一举措定义为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那么罗马帝国仅仅是被卡拉卡拉一人就葬送了吗?其实还有其他皇帝“推波助澜”。伽利埃努斯皇帝“神助攻”

在共和时期的罗马帝国,罗马元老院充分发挥了其价值,为帝国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是罗马走向强盛的人才摇篮。到了帝国时期,元老院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社会高层人士仍然都是出自元老院,元老院这一从罗马建国以来就发挥作用的机构一直在为国家做出贡献。

罗马元老院的人才培养机制一般是先从军队基层做起,从普通士兵到百人队队长,再到大队长、军团长。但是光在军队历练还不行,还要回到元老院,担任财务官、法务官、检查官等文职,然后才有资格担任最高职务-执政官。这样一来,国家的高级人才其实都是文武全才。

然而公元253年,伽利埃努斯皇帝继位后,他颁布了一项法令:元老院议员不得参与到军队中。这就导致了罗马帝国文职官员和武将官员职业生涯的分离。那时的罗马帝国战乱四起,蛮族不断入侵,人民疲惫不堪,元老院巴不得有这样的法令,这样就不用去战场送死。

一般而言,军人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必须要懂军事。伽利埃努斯皇帝的法令直接导致了国内政治家不参与军事,元老院逐渐没落,无法为帝国输送合格的人才。以至于帝国后期军人皇帝层出不穷,这些军人皇帝都是从小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空有一身武力,虽然他们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但一个国家究竟是一个有机体,光靠军事是完全不可行的。

就这样,由于罗马帝国内部的致命错误,加上蛮族不断入侵,罗马帝国最终被蛮族灭亡。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西汉和亲三个阶段介绍 为何强大的汉朝还要和匈奴和亲?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和亲的意思一般是指,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性质的联姻。最早的和亲就是从西汉开始,当时汉高祖为了和匈奴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从而听取了娄敬的意见,将汉朝宗室女性嫁到匈奴,并且再赠送一些酒、粮,让双方变成兄弟关系。这样做使得汉朝和匈奴之间紧张的战事缓解了不少,而且也能给汉朝带来足够多的发展空间,此后汉朝经济突飞猛进,国力也因此大大增强。汉武帝时期,他打算放弃和亲,采用征讨政策,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汉朝国力衰退,直到后来转为安抚政策,才慢慢让国内的经济逐渐复苏。实际上,从整个汉朝在不同时期对匈奴态度的转变就能看出,双方如果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国内的生产和经济等各方面都会出现倒退。只有在和平中发展才是最好的结果,而西汉采取的和亲策略,我们也可以通过三个阶段来谈谈。

第一个阶段是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西汉初年,经过秦朝的暴乱和楚汉之间多年的征伐,整个国家的人口锐减,经济也一度跌落谷底。所以刘邦在统一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恢复人口,并且发展民生。但在当时,匈奴一族的势力却十分强大,此后曾多次入侵中原,肆意烧杀抢掠,给刘邦增添了不少烦恼。当时汉朝军队还是没办法和匈奴作战的,所以刘邦只能选择和亲,以缓解北方带来的压力。此后汉朝皇帝基本上都延续了这个政策,直到汉武帝上位。

第二个阶段就是汉武帝执政的时期。当时汉朝国力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国内同姓王的叛乱也顺利解决。汉朝军队经过长期积极扩军备战,早已实力大振,此时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展开全面战争,誓要将匈奴消灭。此后就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汉匈战争,期间也诞生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优秀将领,在此期间匈奴反而多次提出要和亲,但汉武帝根本就不接受。最后汉武帝终于是击溃匈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时候和亲已经完全失效了。

而第三个阶段是从汉宣帝开始。虽然汉武帝对匈奴取得大胜,但依然没办法全数消灭匈奴,加上汉朝也有不小的损伤,所以双方再次回到了和亲策略。只是这次匈奴彻底沦为弱势一方,经过之前的战争,匈奴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分裂,导致国力迅速衰减。此后汉宣帝还帮助南匈奴击败了北匈奴,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甘愿表示臣服。这时候的和亲,则变成了“服则怀之以德”,也为中原和北方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所以说西汉和亲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并不是简单的认为汉朝已经如此强大,为何还要同匈奴和亲,实际上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战争与黄金外汇的关系是什么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美元外汇的概念是什么?美元外汇与战争有关系吗?战争对外汇有什么影响。下面小编来告诉大家。

美元与黄金的关系

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的疲软往往会推动金价的上涨,这是由于美元的下跌既可以使那些以非美元作为本位币的投资者用其他货币买到便宜的黄金,同时又能刺激黄金需求,特别是黄金首饰方面的消费需求。如1985~1987年,美元对瑞士法郎贬值40%时,黄金价格就从每盎司300美元涨到500美元。

一般而言,当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出现衰退迹象时,美元汇率下跌则金价可望上扬。反之,美元汇率回升,金价则将会下跌。这是因为美元汇率的下跌往往与通货膨胀有关,致使市场投机性需求增加,进而刺激市场金价上升。1971年8月和1973年2月,美国政府曾两次宣布美元贬值,正是在美元汇率大幅度下跌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作用下,1980年初国际黄金市场上黄金价格上升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即突破800美元/盎司。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凡美元对其他西方国家的货币汇价坚挺时,则国际市场的金价就会大幅滑落。如果美元出现小幅贬值,金价就会逐渐上升。

战争与黄金的关系

在历史上,黄金还不单单是防范通货膨胀的手段,更是防止战乱、防范自然灾害的保险形式。与纸币不同,无论是在何种社会环境还是在某个国家,黄金均是一种价值交换的有效媒体,是一种不受当时当地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影响的硬通货。

国际社会战争持续不断,终将会影响黄金生产量并造成黄金供给减少,促使金价上扬。当然也有因政局不稳,使投资者转向黄金投资,从而刺激金价持续上升的现象。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l977~1978年的中东战争,1979年的伊朗革命,1980年的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特别是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的恐怖事件及以后美国发动对阿富汗塔里班进行的战争,都曾使黄金价格在短时期内急剧上涨。

黄金外汇的概念

黄金外汇是黄金和外汇的合称,因为在金融投资市场中,黄金和外汇往往是相关性最强的,所以人们习惯于把黄金和外汇并列提及。黄金实物就是买来大量的黄金,等待升值,万一跌了,就没有利润了,而且占用资金很大。随着人们经济能力和金融知识的提高,单向获利的股票市场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转向更具操作空间和投资价值的黄金外汇市场。根据国际黄金市场行情,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报价。因受国际上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如美元下跌,原油上涨,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金价经常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可以利用这差价进行实盘黄金买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世界上耗时最长和最短的战争是什么?最长战争打了116年最短战争只打38分钟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一定都不太相信,历史上打仗动辄就是几个月几年,而且两军对阵之后,就算是直接冲锋,也不可能那么快就把敌人打输了,到底是什么样的战争,竟然连一节课的时间都没有就结束了?而且一场战争又怎么会打了一百多年,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奇观?其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一场耗时最长和最短的战争到底是怎么打的?

战争一直以来被作为强国瓜分弱小国家的惯用伎俩,所以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真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造成战争的原因,最常见的是为了追逐利益,而战争的时长则跟作战双方的实力差距息息相关。这些战争或大或小,或耗时或迅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为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

作为历史上耗时最久的战争,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百年大战想必大家应该早有耳闻。这场战争从公元1337年爆发,直到公元1453年才结束,战争居然持续了116年之久。即便是战争结束了,但是英法两国之间的间隙却变得越来越大,甚至直到今天,许多法国人仍然不愿意说英语,可见这场战争对国人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战争耗时有长有短,说完了耗时最久的战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耗时最短的战争。这场耗时最短的战争正是英桑战争,战争仅仅持续了三十八分钟就结束了,同英法百年大战的差距实在是太悬殊了。

十九世纪,许多西方国家由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所以一跃成为了实力雄厚的国家。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发展现状,将黑爪伸向了相对较为落后的封建国家准备进行侵略。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完成国内统一的德军也开始加入其中,德国首先将视线转向了已经在殖民道路上走出一定经验的英国身上,准备与之争夺桑给巴尔地区。之所以争夺此地,是看中了此地是曾经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要塞地理位置可以说非常优越。发现德国目的的英国勃然大怒,直接派出皇家海军将桑给巴尔王宫层层围住,而此时的德军又迟迟没有增援,硬着头皮应战的结果就是仅用时三十八分钟,最终选择了投降,而英军只有一人受伤。

就是这样一场战争,仅仅持续了三十八分钟的战争,作为历史上耗时最短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久的保存了下去。

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都深刻意识到了战争会给一个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特别是一场战争进行的时间越长,对国家的经济,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大。说到世界上时间最短的战争,应该有不少人会想到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仅仅用了28天的时间就结束了。

除此之外,二战中德国也打了不少闪电战。当时拥有着300万大军的法国,仅仅在一个月内就向德国缴械投降了。然而就两场战争的时间都不是世界上最短的,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场战争仅仅用了38分钟就结束了,这个记录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打破,它就是英桑战争。

听到这个战争的名字,就知道其中有一个参战国是英国了。在19世纪后期,欧洲西方国家开始疯狂的对海外殖民地进行掠夺,在三次普法战争之后,德国终于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也加入到争抢殖民地的战争中。不过由于它崛起的时间比较晚,海外殖民地已经被其他国家平分的差不多了。

在这种时候,德国开始对英国发起挑战。在东非有一个桑给巴尔地区,这块地区就在如今坦桑尼亚的东边,面积不到3000平方公里。在19世纪末,这一地区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在1896年,桑给巴尔的统治者生病去世的时候,德国将他的侄儿巴伽什扶植上位,从此,桑给巴尔落入了德国的手中。

当时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自然是不容许德国这样挑衅他的。于是英国要求巴伽什退位,但是巴伽什不愿意,并且还组织了一个2800人的军队,对英国进行反击。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根本没有前来支持巴伽什,最终只用了38分钟,英国就将桑给巴尔打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的公主与匈奴和亲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匈奴和亲公主

关于古时候我国王朝的公主和边境匈奴民族和亲,从而赋予两国短暂和平的事件不在少数,比如说那时候的王昭君出塞,就是以公主的身份嫁过去的,但是多数的与匈奴族和亲过的公主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子嗣,或者说子嗣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匈奴那边的气候问题了,有的公主嫁过去因为不适合水土,也就是水土不服,影响了身体,导致了自己不能生育,但是,这只是少数的,还有多数的不能生育的公主,其实都是自己用手段给自己绝育的。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要说的第二点了,那时候的匈奴还有其他的草原少数民族都有一个习俗,就是父妻子继,也就是字面意思,父亲死之后,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他的妻子,因为那时候女性的地位卑微,在匈奴看来只是一种财富,所以死后理应由儿子来继承财富,这样的习俗自然是我们汉族所不能接受的,于是那时候很多去和亲的公主宁可绝育也不愿意生有子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日本,小编觉得很多思想比较封建的人会认为日本非常坏,简直就是深恶痛绝,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也是有理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毕竟在中国古代,日本在中国这片领土上大量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当然了,在当时,日本总是肆意的挑起事情,于是借机便发起战争,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割让大部分领土,当时日本发起九一八事变后过了许久又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直接发起战争呢?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因!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从东三省开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三省后,他们一直在耗,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张学良的西安事变,蒋介石的反日情绪提不起来,日本仍然会在中国耗下去,而不会选择全面侵华。

当时的全球经济都处在衰退时期,西方的国家也是自己顾自己,而日本什么都没有,他们只是一个小岛国,资源匮乏,此时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侵略,所以他们对入侵日本做了非常严格的部署,着实是有备而来。

而此时的美国很聪明他们想从这场战争中捞到好处,而日本也需要美国的支持,所以美国一直为日本提供资源,也因此“发家致富”,而另一边的英国其实也是旁观者的角色,只要日本不侵犯英国在中国的利益,还有一个大国就是苏联,当时的苏联可以说是自顾不暇,而且日本从心里就不怕他们。

但是战争是战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他们的第一位就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只有利益可言,这一点日本在后来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日本取得了东三省之后,他们已经是深陷战争泥潭了,之后的六年他们一直都是在中国“耗时间”。

那么他们当时到底能不能拿下中国呢?其实未必,日本是个岛国,和中国是没法比的,如果直接吞掉就会消化不了,而且他们未必能吞掉,日本的人口就是他们的硬伤,常年的战争已经使他们的人口急剧下降,到后来女人也直接被拉上了战场,要么就是做“后备”。

清政府的腐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正因为他们腐败他们留下了一样东西就是“人口”,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就决定暂时不能扩大中国战场。但是此时的关东军耐不住了。

这一天,日本天皇得到一份秘密情报,情报中之处,关东军私自行动,日本天皇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气愤,直接掀翻了桌子,他开始对关东军的忠诚表示怀疑,随后他下旨停止对中国的一切作战计划。而且日本人也怕关东军造反,关东军对他们在中国的战局有很大影响。

而此时日本的停止作战让中国喘了一口大气,这中间的数年来,日本都在制定详细的方针计划,但是此时的中国已经醒了,而且也开始变强了,而日本此时发动了对中国的进攻,起初他们的战局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场战争拖入了众多国家,日本已经深陷泥潭,他们的失败也就此宣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这句俗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所谓“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3~7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

3岁看大的成长规律

1、性格: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变化不大。

2、智商: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3、学习:3岁之前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4、身高:3岁之前是孩子身高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3岁之前对身高造成的损害将永远无法弥补。

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变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毕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改变,因此,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具备征战一生的能力和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日本侵华战争之前都做了什么?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上个世纪初期,尤其是在清朝末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任人拿捏的地步,当年中国国势动荡,民不聊生。而同一时间,日本的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日本第一次让全世界发现日本已经崛起了。日本人一直都有这一个思想,包括现在也是的,那就是脱离日本岛,想要来到大陆上发展。但是在清华战争爆发之前,为何日本没有早早的就动手呢?这段时间里他们做了什么?

日军对大陆已经窥觑了很久,终于在1905年的时候他们终于动手了,这次动手的目标却不是中国,而是俄国!日本岛国怎么有勇气向当时的一个世界豪强发起战争的,其实他们发动日俄战争的目的也不是打击俄国,他们真正的目标还是中国,他们想要发动进攻只能从东北地区开始,俄国对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视,毕竟欧洲那边战事也十分紧迫,日军这时候的挑衅他们也权当没看见。

相较于俄军的畏手畏脚,日军就比较放得开了,他们的对手只有中国,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诸国豪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也算是贴心了,本来中日两国在豪强心中的地位还是差不多的,但是英国等国家却同意将真正实用的火炮兵器全部教给日本,或许在他们的心中,日本用来钳制住中国是再合适不过了,在与俄军的对决中他们惨胜了,不是俄国打不过他们,而是他们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样一个小国身上,于是两国之前签署了一个条约,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部的南方地区。

那个时期日本发展的虽然快,但是与俄国那一仗的花费也不是这个国家随意可以承受的,经过了好久的发展他们才恢复了元气。

日军在东北挑选了自己的傀儡,张作霖,只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个傀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听话,本来日军的对中国并没有积极进攻的想法,特别是他们整个国家都在努力的发展经济,军事的发展虽然缓慢,但是也足够碾压中国了,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进攻,而是重点放在了经济上。国家高层不发病不代表地方军官可以忍住不发动进攻,他们对这里垂涎已久。

其实真正拖住了日军的人还是张作霖,虽然他是日军在中国的代理人,在他上任之前的确也承诺过许多的利益,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些在他真正坐上东北龙头的位置以后他一个都没有履行,可以说完全是在戏耍日本人。

日军想要来硬的也不行了,这时候的东北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成为了一个拳头,不是日本人随意可以拿下的,明的不行他们就从暗处动手,在日本特务的策划下,张作霖被炸死在了火车上,临终前他想到的依旧不是自己,而是让自己的心腹来接管这里的残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股市与经济的关系,股市如何反映经济?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股市经济晴雨表,这是道琼斯理论对股市最经典的归纳。自提出来后,100多年来几乎没有人会从根本上去否认它。但股市反应经济的过程却不那么简单,其间充满了复杂性与多变性。

股市与经济的关系

1、股市与经济增长率。近10多年间,我国GDP的实际增长率最高是1992年的14.2%,从1993年开始,连续7年下降,直到1999年到达低谷。但在这7年中,我国股票市场以上证指数的年平均数来算,有5年上涨。尤其是1995年到1999年,GDP增长率连续4年下降,降幅达30%以上,股票市场却连续4年上涨,涨幅达到110%。相反,2001年到2005年的4年间,GDP的增长率连续提高,股票市场却连跌了4年。由此看来,股市对经济的反应并不那么机械地对等。

2、股市与公司利润。从统计数据来看,上证指数与公司平均净资产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从1994年平均17.77%的净资产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开始,到1998年9.17%,我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连续4年下降,降幅高达48.4%。而这4年的股票市场有两个为强势整理年份(1995年和1998年),显著上涨年份期间(1996年和1997年),上证指数的年平均数4年间上升了78.76%。

一个是指数与利润增长率。为更准确地反应客观状况,我们统计了扣除新股贡献后的上市公司可比利润增长率。从1994年以来,上市公司可比利润增长率有5年为负,分别是1995、1996、1998、2001、2005年。5年中有两个上升年份(1996和2001年),两个强势整理年份(1995和1998年),真正的下跌年份只有2005年。这一结果依然叫人气馁,号称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竟然连公司利润增减都无法提前反应。

那么股市究竟如何反映经济?从统计数据看,股票市场反映了4点。

首先,股市从总量趋势上反映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总量的长期趋升推动股价指数的长期趋升(如图)。这种反映同样也不是机械的,即宏观经济总量的上升并不一定会推动股市上涨,股市只是围绕宏观经济总量在上下波动而已。这种波动不是无规则的:每当股价指数到达一个高点,股市就会由升转跌;到达一个低点,就会由跌转升。而促使这一转折的因素很多,有时是公司利润的增减,有时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有时是预期年化利率变动等。

其次,股市从平均数上反映公司盈利水平。我们统计了1995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年平均增长率,得出一个数据:12.41%。然后我们以1995年的上证指数年平均数661点为起点,按12.41%的年均升幅算出各个年份的上证指数的理论值,最后再将实际的指数与之比较,显示两种趋势高度重合,只是当市场乐观时,指数就在它的理论值上方运行;当市场悲观时,指数就在它理论值的下方运行。

其三,股市与预期年化利率的关系比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1994到2001年的7年间,以1年、3年、5年3种基准预期年化利率平均数计算的银行存款基准预期年化利率从12.36%下降到2.61%,这可以完全解释这7年的牛市历程。2001年,由于股市估值已大幅度透支了预期年化利率下降效应,大盘开始调整。2002-2003年,伴随预期年化利率小幅下降,股市进入相对平稳阶段。2004-2005年,预期年化利率重续升势,股市又跌一波。2006年,虽然平均基准预期年化利率由3.03提高到3.21,但其间上市公司的可比利润出现53.61%的巨大升幅,推动股市大幅上涨。2007年,虽然平均基准预期年化利率提高到4.31,但上市公司可比利润达到63.88%,推动股市以更大的幅度攀升。

其四,股市与CPI的关系也比宏观经济紧密得多,而且股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前反映CPI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百年战争期间英国的军费是从哪里来的?砸锅卖铁也要凑军费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历史从古至今,最少钱的事情除了买房子就是战争了。对于14-15世纪的世纪争祖产、抢夺法国地皮的英法两国王室来说尤为的重要,因此在此期间,两个国家的王室都动用了多个钱包来烧钱,保证战争的继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英国当年的军费是如何而来的。

英国王室首先动用了自家政府收入,差不多是每年三万到四万镑。这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收入了,因为当时英国的地租总收入只有7万多镑。英国教会首领坎特伯雷大主教,一年也只能从自己的领地上得到1100镑的收入,威廉马歇尔家族的伯爵领地也只有500多镑的地产收益。在动用了本土的钱包后,英国王室还动用了威尔士和爱尔兰这两个钱包,仅威尔士地区就能提供数千到一万镑左右的军费。

英国王室的第四个钱包是不愿意服役的贵族和骑士们上交的“盾牌钱”。当时上了年纪的贵族和骑士们早就不想进行烧钱又送命的战争,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经营自家的庄园。英国王室也顺应民心,不强征他们上战场,只要交钱找人替代就行。爱德华三世规定年地租金收入是5镑的地主要负担一名长弓手的开支(价值1镑),10镑的地主要负担一个骑马步兵(负担为3镑8便士),年收入在25镑的土豪负担一个重装骑兵(价值是6镑13先令4便士)。

通过层层摊派,英国王室凑够了包括3680名英国长弓手、3500名威尔士人、1141名骑士在内的1万人远征军(还有不少军士、骑马步兵)。英国王室的第五个钱包就是意大利的银行家,爱德华三世用羊毛出口收入换取了巴尔迪家族80万弗罗林、佩路齐家60万弗罗林的战争贷款。英国王室的最后一个钱包就是在伦敦居住的犹太奸商,他们在每年能提供3000镑左右的军费,在法国的犹太团体也是法国王室的钱包之一,在约翰国王被俘后给法国王室上缴了巨额赎金。

犹太人只是法国王室最不常用的钱包,因为法国王室比英国王室土豪的多,路子也野的多。法国王室在百年战争开始前的加斯科涅争夺战中就4年时间烧掉了432000镑白银,这些花费只占到他们每年175609镑年收入的六成,法国王室的财力是英国王室的5倍以上。因为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绑票了教皇,教皇成了法国人的傀儡,教皇从全欧洲搜刮而来的金钱也成了法国王室的钱包。1345年到1355年十年时间内,教皇大人就给法国王室送上了339.2万弗罗林,是同时期英国王室贷款的2.5倍左右。

法国本土的大商人是法国王室的另一个大钱包,仅雅克.古厄尔一次就提供了十万埃居。热那亚人则是法国王室的第五个钱包,热那亚在13世纪比威尼斯还要富有,因为战争失败,热那亚在1396年奉法国国王为领主,每年至少可以为法国王室提供数万弗罗林的收入(参考1314年他们给神圣罗马帝国上缴的保护费)。此外,法国王室还有免役钱收入充当第六个钱包,这是法国王室痛恨自家骑士战斗力渣渣后,收取的佣兵雇佣费(勃艮第分支的收入并不计算在内)。

总的来说,法国王室的融资能力、烧钱水平都远远超过英国王室,在战争后期看到大炮给力后,他们很快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炮兵部队,用金币弹把英国长弓手打得落花流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中的匈奴,到底指的是什么?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中的匈奴

匈奴是古代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籍中,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匈奴的信仰文化

匈奴人信奉萨满教。每年在规定的日子举行集体的祭祀,比如在五月于龙城祭天地、祖先、鬼神。关于集体祭祀的地点,大致上是在单于所在的地方举行,虽然都是祭天,同时也有商讨国家大计、秋后感谢天神等任务。匈奴人对其祖宗的坟墓非常重视,不只相信祖宗死后有神灵,其他人死后也有神灵,也可以降吉凶。同时,他们也相信,人死后,也需要享用金银衣裘等等。

匈奴的后人在哪里

匈奴后裔内迁之后,逐渐改为汉姓。其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甚至还到达更远的南方。传说,位于江苏苏州的金氏,位于福建福安赛岐镇宅里村的金氏,位于安徽东至南溪古寨金氏,甘肃兰州榆中金崖镇金氏,浙江浦江郑宅镇后路金村金氏,山东文登的丛氏,这些都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后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秦始皇修长城和汉武帝北击匈奴,谁的办法更高明?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匈奴这个敌人,不同时期的皇帝对待他们有不同方法,那些和亲的我们就不提了,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对他们实行了两种不同的办法。秦始皇修筑长城,用来抵御,而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具备足够的实力去攻击,于是就有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那么,这两个办法哪一个要更高明一些?谁的办法更厉害?

秦皇汉武都是一代豪杰,是中国真正的千古一帝。在他们的时代,都有一个外部威胁,即:匈奴。然而,面对匈奴时,这两人选择却不太一样:秦始皇选择大修长城,汉武却是北击匈奴,那么哪一个战略更高明呢?

从普遍认知上看,好像汉武帝进攻战略更胜一筹,秦始皇防御战略稍逊一些。实际上,这两人的战略一样高明,因为都是在当时军事技术的情况下,所做的最好选择。

秦始皇为何大修长城?原因很简单,就是防御匈奴的进攻。因为匈奴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大秦步兵注定很难追击,所以需要防御工事。

相信秦始皇不可能看不到“以骑对骑”,就能打败匈奴。那么,秦始皇为何不组建骑兵呢?这就涉及到了军事技术变革,主要是马鞍和马镫还没有出现。

大家都知道,马镫和马鞍的出现,让骑兵才真正成为骑兵。然而,秦始皇时代,中国还没有发明这两样东西,因此汉人的骑兵,很难对抗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人,所以秦始皇只能放弃“以骑对骑”。

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的步兵,采用的是箭阵,相当于后世的排枪发射,火箭炮之类,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军事技术,杀伤力巨大。但箭阵总归不如匈奴骑兵灵活,只能被动的预设战场,而不能随时随地的对匈奴进攻。因此,秦始皇选择了大修长城。

到了汉武帝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马镫马鞍被发明了出来,汉人可以比较快的组建一支骑兵部队了。因此,汉武帝才喊出“寇可往,吾亦可往”,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大幕。由此可见,汉武帝选择北击匈奴,也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马镫马鞍的出现,让汉朝骑兵的战斗力,甚至要超过匈奴骑兵。原因不难理解,没有马鞍马镫的时候,驾驭马匹难度很大,但有了这两样东西,骑兵可以一边轻松驾驭马匹,一边和敌军厮杀,战斗力瞬间上了一个台阶。

实际上,汉武帝北击匈奴之时,也在修长城,甚至规模上一点也不差。从这一点来看,汉武帝很清楚匈奴的特点,所以一边进攻一边防御,两手都要抓。

同样面对匈奴,为何秦始皇防御,汉武帝进攻?关键就是这二个小发明。因为有了马鞍和马镫,所以汉武帝进攻,以骑对骑,深入匈奴境地,四处破坏,让匈奴伤筋动骨。而秦始皇虽然也杀敌10余万,但总体只是防御性作战,可以打败敌人,却无法追击敌人,对匈奴的伤害有限。

总而言之,秦始皇大修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都是基于当时的军事实力,做出的最正确选择。在军事战略水平上,秦始皇和汉武帝不分上下,都是一代人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匈奴抓到汉人之后为什么不杀,反而还优待他们?

全文共 1816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人看来,俘虏应该都不是会有好结果的,打仗失败被人俘虏,本身就已经是很屈辱的了,但是在历史上,通过很多人的事迹却可以看得出来,匈奴人俘虏到了汉人之后,对他们的态度和待遇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历史上有很多成为匈奴俘虏的汉人,他们在匈奴却并没有受到人们想象中那种羞辱的生活,匈奴人反而对他们很好,他们在当地结婚生子,生活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为什么匈奴人要这样对待汉人俘虏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匈奴和汉人的恩怨

匈奴与汉人的恩怨,来之已久,作为诞生于广阔草原的民族,匈奴的人民凶悍异常、野蛮成性,战斗力十分可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为了抢夺资源,就经常偷袭汉人,发动战争,给周王室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春秋战国交替之时,匈奴更是趁机入侵秦国边界,顺便骚扰燕国,攻打赵国,秦燕赵三国苦不堪言,于是暂时联合起来,修建工事以抵御匈奴的入侵,而这工事,便是长城的前身。

等到秦始皇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立马着手于攻打匈奴的事情,并把秦燕赵三国的工事连接在一起,接着进行拓展,于是长城诞生,可匈奴哪里会放弃,继续找机会进攻,这次秦始皇派出大将军蒙恬,亲自操刀,攻打匈奴,最后大获全胜,完成了“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壮举。

此后汉武帝上台,又再次加大了攻打匈奴的力度,根据史料记载,汉军与匈奴军的战争非常激烈,经常几十万几十万的厮杀,血染三尺土地,令人胆寒,而双方的士兵,自然也是对敌人恨之入骨,恨不能将其挫骨扬灰。

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每当匈奴抓获了汉人俘虏,不但不会杀死,反而还赏赐他们匈奴女人,让他们生儿育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2、为什么匈奴优待汉人俘虏

第一个原因:吸收汉朝的先进文化。众所周知,汉人的文化等各方面都是优于匈奴的,这一点匈奴人很清楚,虽然不甘心,但好东西还是该学,可他们又拉不下面子,这时候派给他们一个匈奴老婆就很必要了。就算汉人不愿意,但日复一日的亲密相处,匈奴女人怎么都会被潜移默化,特别是以后有了孩子,汉人定然悉心教育,匈奴人便能学到更多。

第二个原因:缓和与汉人的关系。汉武帝时期,虽然汉人和匈奴打得你死我活,但平时还是会经常派遣使者,进行问候,偶尔还会交换俘虏和礼物,缓和双方关系。比如当年苏武被匈奴扣留,成为俘虏,匈奴便赏赐一名匈奴女子给他,两人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后来汉昭帝想要要回苏武,便把扣留的匈奴使者放了回去,礼尚往来,匈奴自然就放了苏武,一来二去,双方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缓解。

第三个原因:通过与汉人联姻,来瓦解汉朝内部的世家大族。只要联姻,多半就会产生后代,而这个流着匈奴和汉人血液的孩子,自然就成了其中的关键。由于他们大多数成长在匈奴,心自然比较向着匈奴,即使以后跟随父亲回到汉朝,也难免记挂着匈奴。

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李陵,在投降匈奴之后就在匈奴待了25年,还和匈奴女子跖跋氏生了几个儿女,最后李陵可以说完全融入了匈奴一族,就连大司马霍光想迎他回国,他都拒绝了,最后老死于匈奴。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20多年后,李陵等汉俘在匈奴的后人们长大,接着开枝散叶,壮大家族,其中就有一位叫做刘渊的人,他就是一个汉匈混血,公元308年,刘渊趁西晋内乱,割据并州地区,建立汉国,成为皇帝,从他身上便能看出,联姻产生的效果。3、与匈奴的人口有关

匈奴鼎盛时期人口不过百万,在汉朝以前,长时期只保持几十万规模。面对当时汉朝千万级人口规模,匈奴再厉害,如果过分重视血统纯正,没有人口增长和补充,其实根本不会壮大。

匈奴袭扰中原边郡,通常会分为几部倾巢出动,因为只有这种战术,才能保障每次发兵损失最少,收获最大。如果分兵被歼,元气通常都会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恢复。

匈奴在袭扰汉朝的时候,实际就是拿匈奴成年男性的生命去换取汉朝边郡上的生存物资、牛羊、财富、以及大量人口。所以不管匈奴获得的战利品有多丰厚,但是代价就是匈奴成年男性人口的消耗。

这就使得匈奴不得不形成了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妻子,哥哥死了,弟弟继承哥哥的妻子这种风俗。因为他们需要匈奴的寡妇们生出更多的孩子,养育出更多的强壮的成年男性。不然想出去打劫,连士兵都没有。

所以汉朝的张骞、李陵、苏武、李广利等,这些不管是出使被扣留的,还是打败被俘的,只要在匈奴那边,都会给他们每人配发至少一个匈奴老婆。娶了匈奴老婆就会拥有一定家产,然后就会要求生孩子,不然什么都得不到。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甚至老婆都可以带走,但是孩子要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30年战争华伦斯坦为何被称为“帝国之星”?华伦斯坦为何要背叛自己的国家?

全文共 228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可能有很多小伙伴们对这个人的名字不是很熟悉,他是一位波西米亚的没落贵族,在追逐哈布斯堡皇室战争期间逐渐显声色。在30年战争期间一直做到了帝国军队的总指挥。然而这位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家最终却背叛了自己的国家,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宗教阴影

在16世纪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德国也出现了自己的改革浪潮,而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权极力打压新兴的新教改革运动。帝国境内诸侯也借改革的名义开始反对专制皇权,于是德国境内打着宗教旗帜的战争开始了,史称宗教战争。国内的动荡不安令周边列国组成反哈布斯堡联盟均想在德国分到一杯羹,丹麦、瑞典垂涎德国北部疆域和海域港湾,法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希望德国继续分裂,而荷兰英国也妄图通过战争削弱宿敌哈布斯堡在德国的势力,而皇帝在近亲西班牙和天主大本营罗马教廷的支持下抵抗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然而这只是那场剧变的前奏,真正的战争还没开始呢。锋芒初现

自从1604年,华伦斯坦就参加了帝国军队,并在屡次战斗中崭露头角,先后被任命为上校和皇储侍从。多年的随军生涯和近距离的接触皇权后,他逐渐发现新教运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诸侯只会在新教旗帜下越来越加剧国内的混乱,为此他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天主教正统,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的统一国家,为此他抛弃了新教信仰,改信旧教,也就是天主教。当时的天主教在英、荷等国可谓声名狼藉,但在当时的德国却有其进步意义,与英、荷等国已经形成统一市场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同,德国境内诸侯林立,关卡遍布国内各个角落,处于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举步维艰。在这种形势下,统一成了大势所需,而天主教与哈布斯堡的结合也为这种可能提供了条件。1618年,波西米亚爆发"掷出窗外运动",三十年战争爆发。华伦斯坦跟随当时的帝国元帅蒂力伯爵前去镇压,并成为后者的得力助手。起义被镇压后,华伦斯坦不但收回了自己被新教徒占据的祖业,而且还占据了许多新教贵族的土地。恢复实力的他开始扩充属于自己的私军,作为弗里德兰公爵,自然有实力招募到一大批效忠本人的雇佣兵,更何况,他逐渐积累的财富令皇室都颇为倚重。帝国之

1625年,丹麦国王在反哈布斯堡联盟的支持下开始直接干涉进攻德国,短时间帝国北部边境沦陷,少部分英国军队甚至突进到了波西米亚地区。在临危之际被任命为北境指挥的华伦斯坦,迅速率军从波西米亚向北以强行军的速度,先在德绍桥击溃进攻帝国马格德堡军事基地的丹麦军队,而后又迅速派遣5000兵力增援在下萨克森被围的蒂力元帅。在随后的鲁特尔战役中,丹麦统帅布鲁斯维克被击伤,不久伤重去世。1627年8月,在沃加斯特的决战中,华伦斯坦的胸甲骑兵大败丹麦军队,同时又派一支骑兵成功夺取沃加斯特城,丹麦军队正式投降,宣布不再干涉德国事务。此时的华伦斯坦因为在与丹麦军队战斗中的杰出指挥,被誉为"皇冠上的第三颗宝石"。道不同不相为谋

拥有大局观念的华伦斯坦更希望国内安定,趋于宗教宽容政策,缓和国内矛盾建立君主集权政治,而皇帝却下令归还教产,命令新教徒放弃占据的天主教产业,这就将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推向了顶点。而天主教诸侯也不能忍受越来越强势的皇帝。最终矛盾的激化全部集中到了帮助扩大皇帝权势的华伦斯坦身上,迫于压力,皇帝解除了华伦斯坦的全部职务,回归到波西米亚自己的领地。东山再起

"北欧雄狮"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再次在反哈布斯堡同盟支持下进攻德国,被古斯塔夫改革国的瑞典军队堪称当时欧洲最强,就是这支军队在进入德国后如入无人之境,蒂力元帅战死,巴伐利亚沦陷,波西米亚再次叛乱,短时间内占领了德国北部的古斯塔夫矛头直指维也纳皇宫。已经失去蒂力元帅的皇帝,不得不再次启用华伦斯坦。华伦斯坦获得到了对帝国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对战利品的自主分配权,皇帝对军队的命令需获得华伦斯坦的同意才行。

军事嗅觉敏锐的华伦斯坦获得军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化萨克森与瑞典的同盟关系,他先派兵攻占了萨克森地区,切断了萨克森军队的后路,同时写信给萨克森将军要求其放弃与瑞典结盟,保持中立。萨克森不得不同意,就这样瑞典军队被困在了德国境内。终于在吕岑,欧洲双雄迎来了他们的决战。帝国军队显然不是瑞典军的对手,但是乐于冲锋的古斯塔夫却被帝国枪手发现并被击毙。虽然在失去国王后,瑞典军队仍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古斯塔夫的去世让反哈布斯堡联盟失去了一个理想的领袖,也失去了与皇帝继续战斗的勇气。浪漫主义的垂暮

在相继战胜丹麦和瑞典军队后,华伦斯坦发现了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多大的创伤。他厌恶了战争,向皇帝递交了和谈的建议,但是战意正浓的皇帝却想借此去继续清剿新教势力。被拒绝的华伦斯坦转而以个人名义开始秘密同反哈布斯堡同盟谋求和平谈判。他在比尔森召开军事会议,要求所有军官对他个人效忠。他低估了皇帝的权威,消息传到维也纳,皇帝宣布华伦斯坦为帝国叛徒,再次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大部分军官离开了他。1634年2月25日,几个雇佣军在皇帝的收买下,在华伦斯坦的卧室袭击了他,华伦斯坦没有躲避,任由长剑刺入了他的胸膛。英雄垂暮。结言

华伦斯坦的政治思想很显然是正确的,德国诸侯的分裂确实阻碍了德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对新教大打击也不利于国内的稳定,200多年后的俾斯麦和他想法同出一辙,都是依靠皇帝自上而下的进行统一的战争,但为什么俾斯麦成功了呢?那是因为俾斯麦时的德国资本主义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华伦斯坦时仍然处于农奴经济,再者,哈布斯堡皇帝极端的宗教统一迫害也不可能给德国带来他希望的安定。可以说,华伦斯坦背叛了皇帝,却没有背叛他忠于的国家,真是一位生错了时代的英雄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