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嘎洞窟遗址最新20篇

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突尼斯举办科学研讨会,同期在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经执行委员会讨论后通过,并于次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东嘎洞窟遗址!

浏览

792

文章

1000

篇1:秦直道遗址甘泉段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秦直道遗址甘泉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国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性通道。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秦始皇本纪》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也载:“始皇欲游天下,到九原,直抵甘泉,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

秦直道南起淳化县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宫,沿子午岭北行,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靖边、榆林、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草原至阴山脚下的秦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因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凭借这一通道,秦帝国的铁甲雄师从都

城咸阳出发,三天三夜便可抵达阴山脚下,使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挽弓而抱怨”,远盾大漠深处,数十年不敢露头。

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长34.8公里,由富县、志丹、甘泉三县的分水岭墩梁入境,经寻行甫、赵家畔、杏树嘴、箭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过洛河圣马桥,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经老窑湾、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境。

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从箭湾至高山窑子保存最好,路基宽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间,最宽处达58米。沿途有垭口、兵站遗址多处。特别是“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修筑特点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体现,号称秦直道博物馆。

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顶宽44米,高72米,长56米。2004年,秦直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审报世界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盘山营盘遗址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盘山营盘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营盘遗址位于黄泥塘镇化联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古遗址。

黄泥塘镇:2013:撤销大方县鸡场乡、黄泥塘镇,合并设置新的黄泥塘镇,以原鸡场乡、黄泥塘镇地域为新设置黄泥塘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黄泥村。在大方县东部。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2.77万,其中彝、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占9.7%。辖1居委会、15村委会。1949年属鸡场乡。1953年析设甘棠、在拱、化联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鸡场公社。1961年析建甘棠、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努比亚遗址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是异乎寻常的考古地区,这里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庙宇和供奉伊希斯女神的圣殿。这些宏伟壮丽的建筑遗址从尼罗河的洪水中得以挽救,应归功于联合国发起的国际救援运动。努比亚考古遗址拥有埃及南部最宏伟壮观的遗迹群,如阿布辛贝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及菲莱岛上的伊西斯圣地。

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已成为古埃及最具代表性之遗迹,神庙外四尊高20米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姿巨像及内部描绘其战柄功绩之壁画,处处显露这位法老的摄人气魄。努比亚遗址最著名的建筑是大庙、王后寺庙及菲莱神庙,阿布辛拜勒的大庙和王后寺庙是这里最雄伟的建筑。

神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进来,使阳光在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两次穿过60多米长的甬道,直接照射在寺庙最内部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营造了举世无双的“日出奇观”。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埃及]

外文名称:Nubian Monuments from Abu Simbel to Philae

必去理由:埃及南部最宏伟壮观的遗迹群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埃及[Egypt]

景点所在省、州:阿斯旺省 [Aswan Governorate]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齐家坪遗址

全文共 2862 字

+ 加入清单

齐家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齐家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他曾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巨人,统领过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期延续1000年左右。后来融入商文化而消亡了,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其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铜器而赞叹不一,着实叫人神思向往这古老的民族,贪恋这块神奇的宝地。

上世纪二十年民族的面纱被人了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原始文化。这个人就是博士。虽然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的年代错排在仰韶文化的前面,引起后来不少纷争,其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人,1901年取得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兼瑞典地的安特生被请来华担任农,为北洋政府寻找铁矿和煤矿,但连年军阀混战,使其三年寻矿举步维艰,后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古l]《丝绸rl]的影响,他两眼紧紧盯上了浩如烟海的华夏文化。他要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改写中国的史前史。1921年,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遗址而震撼当时的科学界。又在河南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他还认为,中国早期文化应在黄河上游。1923年的春天,安特生从兰州出发,一直在陕甘青三省地区进行野外考古。以兰州为中兴,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搜寻。一天安特生在兰州的一货摊上见到一件装烟渣的彩陶罐(图一),问及摊主,说是从临洮得来。于是他前往临洮,沿洮河一路南下,在县城10公里的洮河西岸发现了一种新文化,被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1942年4月23日安特生沿洮河抵达西岸,在广河发现了半山类型文化发现了齐家文化,并以不可辩驳的实物击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开辟了前景。后来他写出了[华远古之文rl《中国史前史研究》《远东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河南的史前史遗址》等,还写了黄河上游文化的《甘肃考古记》。安特生是较早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学者之一。当时由于受到方-和考古资料的局限,曾对中国史前文化的分期问题作过不正确的判断,又曾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后来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有所纠正,曾强调中国从仰韶文化经过商代直到今天,在人种和文化上是连续发展的。总之,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古上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甘肃宁定发现的齐家坪遗址,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齐家坪遗址位于洮河西岸台地上。2006年11月9日,去采访广河南山学校时,我们绕道三甲集,顺洮河西岸南行西上坡,近排子坪镇政府,问路于一位开铺子的老人,他很热亲的说:“向南,不远就是齐家坪,我给你们带路。”进村,迎面是一块广河县人民政府立的石碑,碑上部写:“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齐家坪遗址。”下部为遗址简介:“齐家坪遗址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村,位于洮河西岸二级台地上。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此而得名,是甘肃省仰韶文化之后的重点发现。主要蕴藏为灰层、居室地、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部分陶器曾加过国内外展览,内涵极为丰富,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村里来了人,几位群众围了过来,问及遗址地点,言在村东南,于是我们来到村南,群众向下指着,那是一块由西向东、由高向低缓延的台地。遗址“东至台地边缘,西至山岭,南至庙沟,北至二郎庙沟。宽约400米。”当年,安特生发掘地经上世纪平整土地等因,具体地点现难以确定,只是一个大概。我们又往南绕过一条沟坪遗照片而返。由于时间的关系,未来得及搜集口碑资料,留下了一点遗憾,也留下一份牵挂。

翻阅有关资料,1943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到过甘肃宁定县作过发掘调查。他说:“我们居然找到了齐家文化期的墓葬。新发现的结果,不仅对于齐家时代的埋葬风俗及人种特征方面,供给新材料;并且意外的又供给地层上的证据,使我们能确定这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二者年代先后的关系”“可以证明甘肃仰韶文化是应该较齐家文化为早。”齐家坪遗址是晚于仰韶文化遗存的另一种不同于仰韶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并指出:安特生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基本论点,建筑在“单色陶器”早于“彩色陶器”之上,从我国考古学的新资料中证明这样的理论是错误的。1975年,甘肃文物队对齐家坪遗址又一次进行了大面积考察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次之,兼及狩猎,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主要是种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是骨器。齐家文化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家畜以豕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六畜基本齐全。从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可知,鼬、鹿、狍等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制陶业比较发达。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陶器多为素陶,胎质精细,器形多样,还发现有陶鼓、陶铃、陶埙等乐器及各种动物雕塑像。在居址与墓葬中,普遍发现有陶、石纺轮与骨针等纺织工具,有器物上有似麻布纹的痕迹。冶铜业的出现是生产上的一项突出成就。青红铜器有刀、锥、凿、泡、铜饰等。齐家坪遗址出土的铜斧,长15厘米,宽3.5厘米。一端有长方形的孔,并附有一对小钮,是齐家文化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标本。齐家坪遗址还出土了一面铜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中央附有一桥状钮,镜面有光泽。齐家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甘肃省博物馆展厅玉器展柜中有齐家坪出土的玉琮,琮致密温润,古朴素雅,入目心悦。齐家人崇尚素洁,以素为美。这如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错采缕金”是一种美,“初发芙蓉”更是一种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崇尚之风。安特生对甘肃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很惊奇,他说:“最足引人注意者,莫如仰韶期之墓地中,发见曾琢磨之玉片及玉瑗数件,其形质吾人常认为来自新疆和阗者也。解说者谓甘肃石铜器时代过渡期之民族,与新疆似有贸易上之联络,但就吾人所知,仰韶期之民族,缺乏金属,则彼等竟能作脆薄如瑗、坚靱如玉之器物,宁不足怪也。”还有齐家坪人以白灰用来隔潮,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中遗迹中有很多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延伸到竖穴上,残高达0.3米--0.4米,居住面长达4到6米,宽达3到5米,半地穴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的四壁和居住面,同时用白灰面和草泥土构成。也发现居住面上有两层或多层白灰面的现象,间距一般为5厘左右,下层白灰面较厚,上层较薄。这种现象可能是原有居住面损坏后,在上面又用草泥土填平,再敷一层白灰面的痕迹。“综合上述数种特点。可知过渡期之民族,其生存之道,大都仰给农业。村落遗址之广阔,文化层之深厚,凡此皆示其居住之悠久。设非务农为本,则殊难以自存。且陶器上之绳纹及格纹,则示当日有纺织植物之培养。村落遗址豕骨之多,则示当日蓄豕之繁。此等施设,若非农业之社会,当不克维持者也。”另外,在齐家坪遗址分别发现了8人和13人同坑墓,内仰身者似为墓主;其余人骨架有的有头无身,有的头骨和躯体分别埋葬,也有的三、四个头骨放在一起,对这类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墓主人的殉葬者,一种认为是当时日趋频繁的部落战争的受害者。同时也说明氏族社会正在崩溃,开始向奴隶社会过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富蕴县洞窟彩绘岩画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新疆已在6个县市发现了洞窟彩绘岩画,有三处在阿尔泰山的富蕴县唐巴勒塔斯,阿勒泰市的阿克塔斯,夹西哈拉海,哈巴河县的杜阿特、松哈尔沟;另一处在天山中特克斯县的河克塔斯,一处在帕米尔高原东麓喀什噶尔;另一处在昆仑山北麓皮山县的阿日希翁库尔。

这些洞窟岩画都系彩绘,以赫红色为主,杂以少量的白色和黑色,并突出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和早期狩猎社会的特点,这是非常珍贵的母系民族社会的形象实录,在全国其它省区尚未发现。

据岩画内容及彩绘特点看,应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艺术品,至少有一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寨子遗址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寨子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寨子”里的七十多幢石碉房,是最能体现北川建筑特色的古羌民居,它们是北川羌文化货真价实的“活化石”。

“大寨子”里所有的房屋均为石碉房,依山就势而建,全部采用当地常见的片石堆砌而成。碉房的占地面积不等,最大的约300平方米,最小的接近60平方米。根据碉房内墙上的圆形洞(窗户)判断,“大寨子”碉房以三层为主,也有五层的。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堆杂物。与其它羌族聚居区不同的是,北川“大寨子”内均是“碉房”而非“碉楼”,专家介绍说,北川山势陡峭,古时北川羌族民众都聚居在大山区,周边是成片的森林,官军不易进去,费力耗时修建碉楼没有必要,因此当时的北川羌族民众选择在半山修建石碉房,其功能仅仅是居住,并没有军事防御作用。大寨子遗址中现存石碉房均是平面呈四方形结构,与汶川、茂县一带的多角形碉楼有明显区别,充分体现了北川羌族建筑的特点。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西、北各外延50米,向南至青片河。

建设控制地带:下至青片河王泽刚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金龙坝遗址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金龙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龙坝遗址位于金昌市永昌县东寨镇头坝村头峡河口,系明、清时永昌东河地区农田灌溉的水利枢纽工程,对研究明清时期地方用水治水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金龙坝遗址始建于明代,清代沿用并进行加固维修,由南向北开凿了一条引水隧洞,用来分水提灌。现在遗址附近的石头上依然保留着维修金龙坝时留下的纪念石刻,分别留于“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一年”、“乾隆四年”。

根据《甘肃永昌金龙坝水利工程遗址调查》等相关研究资料中不难看出,由于头坝村地势明显高于东大河河床,头坝人空守一河之水无法取用,勤劳智慧的先民在勘察地势后,借助山势,修筑了金龙坝,有效提升了水位,这样既不阻断河流,又保障了农田灌溉。这里也被认为是清代河西地区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代表了当时该地区开渠筑坝所采用的最为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为研究古代西北地区农业史、水利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在遗址西岸山体悬壁上,雕刻一尊栩栩如生的“龙神”造像,神龛高15米,宽12米,面积184平方米,“龙神”戴冠、宽衣、长袖、大袍,衣冠轮廓清晰,有圆形头光。“龙神”两侧有侍从各一,似书生装扮,一人手持仪仗扇,一人手捧红鲤鱼,侧身恭立,寓示“风调雨(鱼)顺”。

遗址周边是一派宁静美丽的田园风光,伴随着水流潺潺,走近这里就会觉得心旷神怡。

近百年春夏秋冬轮番交替,作为人迹罕至的一处文物点,金龙坝遗址一直静静在这里守望着这片土地,等待着更多人知道它的所在。

头坝村:头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真守村遗址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真守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户县渭丰乡真守村南堡东北、西南侧1957年5月31日第二批位于户县渭丰乡真守村南的断崖上,北为鄘坞岭,东南有涝河故道流过。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70米,是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主的遗址。1957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调查,发掘高、宽均2米的灰坑二处。1980年发掘大灰坑二处、房基地面和制陶窑址各一处,遗物有石斧、骨笄、彩陶盆、彩陶壶及鹿角、蚌壳、兽骨等;之后又出土尖底瓶、素面钵、彩陶钵、平底瓶等完整的珍贵文物。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白塔寨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白塔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寨遗址

时代:清

地址:镇安县米粮镇

保护范围:东、西至寨墙本体外扩30米,南、北至瓮城寨墙本体外扩3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50米。

2018年,白塔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米粮镇:米粮镇地处镇安东南地段,距县城61.3公里,是陕西与湖北接壤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地势呈北高南低,镇内平均海拔在1761米与645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220天,全年降雨量814.6毫米,年光照时间1947.4h,年平均气温14.6℃;25度以上坡地1.1万亩,占农耕地3.13万亩的35%,农业人均耕地1.2亩;全镇11个村67。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坪堡遗址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清坪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坪堡遗址

时代:明

地址:靖边县高家沟乡南门沟村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外延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延伸100米。

2008年,清坪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沟乡:高家沟乡位于靖边县城东40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半丘陵、半风沙区。全乡辖7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340户,5296人。总面积199.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000亩。该乡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高岭土资源。境内有清坪堡、褡裢沟新石器遗址。高家沟乡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造林种草,鼓励发展畜牧业。现全乡人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虎台遗址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虎台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台遗址,位于西宁市西郊,为公元4世纪南梁(小国)的遗址。

这个高大的土台是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阅兵台,“虎台”之名由此而来。《西宁府新志》中记载,台的东面有四个高七丈多的土墩,墩与墩之间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东北角一墩高一丈多,台西面还有相连的六个小墩,不知为何时所筑。只是当年宏伟的建筑,

景点特色:

如今已经荒颓,只剩寑台一座,被包围在高大的现代化的楼群建筑之间。

传说南凉王曾在台下阵兵十万,以炫扬武力。西宁诗人李焕章《虎台怀古》一诗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忆昔南凉图霸王,仗铖登台曾誓师。飞扬大纛接云汉,鼍鼓声中画角吹。鲜卑畏威来献马,青海部落拜台下。兵卫森列顾盼雄,观者如山语呕哑。

今日读来,仍有一股铁马金戈的气势跃然于纸上。然而,这个兵卫森列,顾盼自雄的小王朝,在历史上仅存了十八年就灭亡了。西宁诗人基生兰凭吊虎台,缅怀往事,写下一首诗:在昔南凉王,穷兵复黩武。纵横河湟间,动辄提桴鼓。为战国必亡,率为西秦虏。也隔几沧桑,岿然历千古。

地理位置:

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的一座覆斗形土台,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乾县杨庄遗址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乾县杨庄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汉

地址:咸阳市乾县阳洪镇杨庄村

保护范围:遗址周边各外延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200米。

2014年,乾县杨庄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庄村:杨庄村:位于镇政府东北约4公里处,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660户,2922人,以弥陀寺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奶山羊加工贩运、橡胶业为特色经济。村干部名单:书 记:张德虎电话:13991003302副书记:陈建听 郑瑞林副主任:任全生 杨源泉 强立锋陈丽霞张战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秦直道遗址淳化段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秦直道遗址淳化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是秦始皇两项震惊中外的规模宏大的国防建设工程之一。万里长城闻名遐迩,被誉之为世界奇迹。但对能与其媲美的千里直道人们似乎忽视了它的存在。

为了抵御外患,巩固扩大秦帝国之疆域,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委派大将军蒙恬为统领,太子扶苏监军,率20万大军镇守边关,同时承担修筑直道之重任。到公元前210年,仅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

秦直道始于秦云阳林光宫(即汉甘泉宫所在地),向北沿子午岭经榆林、内蒙东胜县西,直抵今包头市西的九原县。途中飞渡黄河,横跨陕甘两省,穿越14县,全长约900公里。而且,走向尽求其平直,故谓之“直道”。于是,途中逢山劈岭,遇石凿道,临沟填谷。其间,劳役之苦难以想象。道宽一般为30米,最宽处达60米左右。可并排行驶10至12辆大卡车。其最宽最大处,可作现代中型飞机降落之跑道。差不多每郡设站,每个站口犹如一座足球场。时有民谣说,“郡郡通直道,县县送粮草”。可见它是当时北方交通之大动脉。如今,当你置身于子午岭的最高处,极目远眺,在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中,直道如一条绿色巨蟒,向北蜿蜓伸展,飞架于“群峰”之中。其壮阔之势,堪称空前绝后。

如此宏伟之举,后世多有记载与评说。大文学家司马迁走过秦直道,他在《蒙恬传》评语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土堙谷通直道。”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相似记述。

直道的开通,不仅沟通了南北,促进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之交流,也充分显著了秦始皇的圣威。一旦有战事报警,从林光宫到阴山脚下,只需三天三夜,秦军便会迅速出击。“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到了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曾率骑18万之众,旌旗千里,浩浩荡荡,沿直道而上直指阴山之北的草原,堂而皇之的炫耀雄威。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率10万唐军北征,沿直道北上,窥视匈奴之动向,从此匈奴族很少南下。

在境内,秦直道由甘泉宫起,由此北行经英烈山之村西,过“马槽梁”,偏东北上黄花山,过山间的“鬼门口”。这时峭壁险峻,为古之关卡要冲。向东北便为蜿蜓坡道,此地为“艾蒿湾”。进入初夏,阵阵浓香扑面。此湾向前乃“乏牛坡”。坡虽不陡,却直且长,步步登高,人畜于此皆气喘吁吁。上了此坡,便为“蝎子掌”,此地山高谷深,有民谣说:“冬走寒风刺骨凉,夏走油锅火鏊上”。正是它的形象写照。由此往前至“箭杆梁”沿北坡而下,至旬、淳、耀三县交界的七里川,便入旬邑境。直道在境内虽然仅约10公里,但凡到过这里的人,是深知其艰难曲折之程度的。

这条曾经名扬中外的千里直道,直至明清以后,才逐渐被冷落。追忆历史,我们不禁对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的伟大奉献肃然起敬,至为叹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鸽子山遗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鸽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蒋顶乡蒋西村西,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该遗址文化面貌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型打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并在较短的时段实现了形态转化;二是遗址内出土的各类石器均表现出较成熟的制作技艺。

1990年,宁夏考古学者王惠民在贺兰山一带发现了鸽子山旧石器遗址,考古人员在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量的石制器。1993年至1997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鸽子山遗址又进行了几次田野调查,获得了上千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专家们经过考古、地质、环境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后认为,这个遗址的绝对年代界于1.2万年至1万年之间,是研究更新世至全新世转型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变化的一处非常有价值的遗址。鸽子山遗址地层明确,器物种类繁多,形态较稳定,制作技术亦显成熟,其中的石器制品属于“真正的细石器”。

2006年5月,鸽子山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广河西坪遗址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广河西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坪遗址位于广河县城关乡西坪村广通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布于堡子根、西坪山根、张家坟一带。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文化层厚0.5-1米。断崖面暴露有墓葬、灰坑、灰层、窑址、白灰居住面。出土有双大耳罐、折肩侈口罐、盉、单耳罐、垂腹罐和灰陶罐等。墓葬中随葬有陶器、猪骨等。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粗陶,还有部分彩陶片。纹饰有竖篮纹、绳纹、附加堆纹、交错压印刻划纹等。彩陶片还饰有彩黑平行宽带纹和勾叶纹等。该遗址出土的一件骨铲质料精良,被列为一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鸾亭山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鸾亭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鸾亭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后牌村北侧,东至燕河,西至鸾亭山山腰,南至后牌村,北至冲沟,遗址位于山顶被挖断的山脊上,坡度比较缓,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海拔约1580米,山上和山下有汉墓,山的第3~4级台地上曾经出土玉戈,也曾采集到“长乐未央”瓦当和冥钱,山顶有祭祀坑和汉代的建筑遗迹,祭祀坑被盗。山顶上散落大量的瓦片、陶片和骨头,另外还留有石头铺制的散水遗迹。曾出土素面泥质红陶鬲足、灰陶罐等。2004年9月至12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山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600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牌村:后牌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林绍璋故居遗址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林绍璋故居遗址为平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林绍璋故居遗址

级别:县级

时代:太平天国

地址:平南街道平田村

故居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以宅基地中心为点,周围40米为保护范围,50米为控制地带。以宅基地中心为点,周围50米为控制地带。

1989.7.20

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9]136号)

林绍璋(1826-1864)太平天国将领、章王。广西人。长兄求王林凤祥、三弟敬王林大居、四弟勤王林始发。他参加金田村起义后,于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底克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升监军。次年,擢总制。随腑王朱锡锟攻江苏-(今-县,位于仪征市西北),诸军皆败,唯其全军独还,乃封恩赏丞相。十月,旋升春官又副丞相。人物生平从戎金田起义,初为士兵。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华南抗日第一-战场遗址

据考证,华南抗日第一-是在正果白面石村打响的.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分三路进攻增城.19日,中国守军在增城,博罗交界的白面石村布防阻击,翌日即在该村的老虎石顶(山名)与日军鏖战一昼夜,国军阵亡130多人.目前,在往昔的华南抗日第一-战场遗址上,当地政府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四周修建浮雕,刻图并说明,重现当年的战争纪实,纪念碑四周建有小广场,用木棉树包围四周,刻一牌匾,简介英雄事迹.对百人墓重新修葺,绿化美化,四周种上杜鹃花,凤凰树,营造一片染红的主色彩和烈士洒血的全景.

正果镇:历史沿革:名称起源于名叫余宾的牧童,相传他8岁时牧牛,有特异功能,牛不能走出其划定的圈吃草。据说他以后在此地“得成证果”。南宋庆元三年(1198)建成证果寺,发展为圩镇,取名“证果”,后简化为“正果”。明、清代为增城县金牛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第五区。1958年改称正果人民公社(“0”期间改称前进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称正果区。1987年改称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百谷和高岭坡遗址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百谷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毕乡大和村百谷屯东北,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百谷遗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制品埋藏丰富。已发现数量较多的石制品,及可供年代测定的玻璃陨石标本。遗址表面还发现更多的大型砾石石器。在高岭坡遗址内,出土了石制品69件和玻璃陨石等。之后又出土石制品90余件,证实砖红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层,推断距今约70万年,把人类在广西活动的历史大大提前。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是这些地点中保存最好、工作最多的代表。百色盆地的众多发现是研究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更新世人类发展史以及环境变迁最丰富的一批资料。

广西百色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将军山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将军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为毕节市文物保护单位。

将军山战斗遗址及其纪念碑位于东关乡七家田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东关乡:在大方县中部偏西。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0%。辖14村委会。1953年置白泥、东关林、阁丫、大寨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1年析建白泥、东关、大寨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东关乡。有煤、硫磺等矿。产大蒜、生姜、黄果。有小学2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关,在大方北9公里,白泥窝大坡东南。人口500。海拔 1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