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真观是道教哪个派(汇编20篇)

浏览

5878

文章

78

篇1:李靖是佛教还是道教?托塔天王怎么来的?

全文共 1358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李靖这个托塔天王,到底是佛教的神还是道教的神,或许很多人会因为他在天庭而认为,他是道教神。但是李靖从地域上来讲,确实算是道教,可他还有一个封号托塔天王,这个名称的来源,却并非是道教,而是佛教。那托塔天王李靖到底应该算是佛教神还是道教神?托塔天王又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的神仙体系里,成仙之路比较混乱的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还有一个就是托塔李天王,按照《西游记》的说法,托塔李天王的名字是李靖,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班部中闪上托塔李天王与哪吒三太子,越班奏上道:“万岁,微臣不才,请旨降此妖怪。”玉帝大喜,即封托塔天王李靖为降魔大元帅,哪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即刻兴师下界。

这段描写爆出了李天王的真实姓名,也体现了李天王在玉帝心目中的地位,玉帝对于李天王还是很信任的。

同时我们也发现,李天王其实和唐朝名将李靖是同名的,关于托塔李天王的成仙之路也有很多说法,基本上分为道教体系和佛教体系。

道教体系中李天王就是唐朝名将李靖,这个李靖在唐朝建立和开疆拓土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说是战神一点也不为过,先后参与了平定萧铣、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等战争,无一不取得胜利,取得军事成就的同时,还注意总结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六军镜》、《阴符机》、《玉帐经》、《韬钤总要》、《卫公兵法》等优秀的军事著作。

这让普通百姓感到不可思议,而且在其死后还获得了陪葬昭陵的荣誉,这不是一般凡人能达到的,于是李靖就开始被神话。

首先发起的就是唐代刘餗著的笔记小说《隋唐嘉话》:“卫公李靖,始困于贫贱,因过华山庙,诉于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异之。伫立良久乃去。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李仆射好去。’顾不见人。后竟至端揆。”

虽然没有说李靖有多神,但是在这里李靖能够和神仙对话,这可不得了,能够跟神仙对话的,那肯定也不是一般的凡人,于是后世各种传说都附会到李靖身上。造神运动就开始了。

我们都知道宋朝是造神运动的高峰期,玉皇大帝就是此时造出来的,对于李靖宋朝的皇帝也没有吝啬,“宋徽宗时,他还是“惠武侯”,宋孝宗时就升为“忠惠景武公”,不久封王——“忠烈王”“辅世忠烈王”,宋宁宗时再加尊号为“辅世灵佑忠烈王”,宋理宗时的尊号就更长了,“辅世灵佑忠烈威显王”。至于民间建祠祭祀,更是不计其数。

到了元朝有本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下“鬼谷下山”,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独孤角独战四将,五匹马混战,如黑杀神真武贤圣斗毗沙门托塔李天王。”

这里李靖第一次变成了托塔李天王,虽然这只是个比喻,但是确实李靖已经变成了李天王。

等等,毗沙门是个什么鬼,这里就要说一说佛教体系延伸出来的托塔李天王。佛教中的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为佛教的护法天神和赐福天神,管领罗刹﹑夜叉,掌擎舍利塔,故俗称托塔天王。注意这个时候还是托塔天王,而多闻天王又是帝释天的部下,传说中又有人把帝释天和玉帝弄混,而李靖的传说又多,在加上皇帝的赐封,李靖渐渐和多闻天王渐渐融合,或者说,李靖渐渐吸收了多闻天王的一些特性和本领还有儿子等,成为了道教守护神托塔李天王,而多闻天王依然还在佛教中存在。

也就是托塔李天王其实是中国本土成仙,然后吸收了佛教的多闻天王的一些特性成为了现在的托塔李天王,虽然其实道教的神仙,但是他却拖着象征佛教的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观音是道教还是佛教人物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既属于道教也属于佛教

观音菩萨在道教是慈航道人,在佛教是观世音菩萨,只是两种不同的身份而已。

在道教里称为“慈航普度天尊”,北京白云观是中国道教第一丛林,也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在白云观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在佛教,观音菩萨的塑像是男性形象,但后来佛教文化深入人心,但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更符合女性。

不同的宗教都在努力的告诉世人,不要宗派之别,其实天下大同。

佛家讲成佛,道家讲得道,说法不同而已,“道”就是道教的经典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乳山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乳山圣水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圣水宫道教养生休闲度假区位于乳山市东北隅的昆嵛山余脉。圣水宫曾为道教圣地,这里群山绵亘、林峦深邃、奇峰山峭、四时幽绝、独显一方之胜。著名道教大师,全真教七真之一王玉阳,曾在这里结庵为观,创立全真嵛山派,自金元开始,这里教门大开,历代不衰。金元时期,曾为道教三大圣地之一。现存景观有玉虚观遗址、玉虚观碑、玉阳洞天和圣水岩。圣水宫谷深涧幽,植被繁茂,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被誉为“天然的氧吧”。山里野生中草药品类丰富,如灵芝、紫参、银杏、金银花、艾蒿、止血藤等达一百八十余种,山上圣水岩,水内富含对人身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据检测,当地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十分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

客服电话:0631-6868777

地址:威海乳山市冯家镇孔家村

信息来源: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道教创立于哪一年 道教哪一年创立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约在184年~220年创立,距今1800年。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道教”是一种宗教实体,“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道教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提出道家的宗旨,那么道教的宗旨到底是什么呢?下面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道家的宗旨是:无所不能、长生不灭,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道教四大名山是指哪四座山?

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齐云山、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为: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四大名山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这四座名山是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白岳仙关——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名山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圣地,古称白岳、云岳。位于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歙县,包括今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海拔585 米,方圆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历史上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江西也有同名山峰。

神秘空灵——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方圆400公里,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有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

幽然仙境——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在四川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碧水丹崖——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太上老君是道教始祖,为什么还要给玉帝打工?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在《西游记》中,玉帝是三界最高主宰,所有的神仙教派都要听令玉帝的指挥,包括太上老君在内。不过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在道教中被称为“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乃道教的至高主宰。玉帝也算是道教当中的神话人物,太上老君作为创造道教的人辈分明显更高,为什么反而要听从玉帝的指挥呢?实际上,太上老君虽然道行和修为要高于玉帝,但他们两人的职责是完全不同的。太上老君作为道教的创始人,也不代表他就是能号令三界的最佳人选,玉帝才是被三界选出最合适的管理者,所以太上老君贵为创始人,但在三界的秩序中他依然要听令玉帝。其实玉帝和太上老君之间的关系也没那么固化,我们也能看出玉帝不是那种喜欢把弄权术的人,很多神仙甚至都不把玉帝放在眼里,这三界统领也是不好当啊。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好像就是专门负责给玉帝炼丹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太上老君早已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他又具有永生不灭的寿命,所以必须要给自己找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不然这一天天过下去岂不无聊死了。玉帝也挺为难,不知道究竟该给太上老君安排怎样的工作,所以太上老君决定当天庭上的先驱者,负责炼制丹药发明各种神器法宝。可以看出十件宝物其中九件都出自太上老君之手,等于说太上老君承担了天界发明家的重任。

实际上这份工作还是挺适合太上老君的,安心搞研发自己能从中收获不少乐趣,还能造福三界。在道教体系中,可能还有很多人对太上老君的来历不是很清楚,以为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是老子一气化三清才变成了太上老君。实际上这种说法在道教是不成立的,道教认为老子只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所以可以认为老子是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不是老子。太上老君早在天地呈混沌之时就已经出现了,和盘古是同一时期的人物。

太上老君是三界成型的见证者。还有把太上老君当做是开天辟地的万物之先,元气之组,而且天地的运行规则也都是太上老君制定的。传说伏羲、祝融、神农都是太上老君的弟子,然后由他们把人界带向正轨,三界之中只有人界是最贴近自然的,所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太上老君并没有包办一切,而是完成了他最初的使命,后面的就交给其他人来做就行了。

太上老君早已不想在三界担任什么重要的位置,这些根本就不是他会在乎的事情,而且最终肯定是要把这些职责和使命都分担出去的。可能对于太上老君来说,如何能让自己找到更多三界存在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璀璨而古老的文化,至今也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而道教文化则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不明白道家与道教有什么区别呢?

1、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

2、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

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

3、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4、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与道教有缘的人征兆盘点,看看你是不是道教有缘人

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道教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教派也还是人气非常非常足的,而且相对于现在的佛教来说,道教更加的不谙世事的感觉,商业化很少,所以感觉道教才是真正的道教了,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自己想入这个道教,那么一般与道教有缘分的人应该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来盘点看看,说不定你就是道教的有缘人了!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哈哈,其实还是说的太严重了,意思就是顺应道家还是有好处的呀,那么这个与道教有缘的人征兆会有哪些呢?

其实这个问题上面已经做出解释,只要你想入道教想和道教有缘分,那么你就会和道教有缘分,因为只要你想,就占有主动地位,你就会去学习,去看道教的一切相关的东西,最近你会发现,你就融入道教了,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哦。入道教的好处

1、信仰道教让我们不再迷茫

作为道教信仰者,则是以《道德经》为圣典。相信一个无所不能、不生不灭,不动不静,化生万物,生命之源的“道”。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但是这个无形无像的“道”,不能让人们感到空洞而虚无。

2、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为什么说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因为道教除了让我们信仰最根本、最高的“道”,还要求我们要做好事,要帮助人。道教主张“济世利人”,“度已度人”。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在本质上不是单独生存的,他是相互合为一体,道教认为“万物为一体”。认为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做有道德的人,不能伤害别人,如果伤害到别人,也等于伤了自己。在道教中,信仰很虔诚的人,都是修行很高的人,都是道德水准很高的人,他们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相反,他们会更好的帮助人。也会让这个世界更有爱心更有慈悲心,让这个世界更和谐。因为有道德的,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会只局限于人类,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以整个自然界为主。在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讲:“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观点。认为除了对于人类要有慈悲的思想与行为之外,对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也应该慈悲,不能轻易的伤害它们。因此,道教界会积极的为社会做公益事业,会为灾区捐资捐物。同时也会加强自身的建设,让自己所住的道观的环境更美好,所以好多道教宫观都是风景区,而这些风景与文物都是与历代道人的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现在有的道观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了。所以,保护好自然环境,也是与我们有关,我们的道德观念用在自然界方面,自然界也会回报给我们人类的!

3、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正确看待名利

对名声来说,好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光宗耀袓。或是寄希望于后代,望子成龙。所以,一些人,一生为了名声,付出很多的心血。有的人通过努力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却失去了很多。而另一些人也有努力,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对名利看得开的人,可以达观人生。而一些看不开名利的人,在自己付出了努力而没有得到理想的收获时,觉得好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正确的看待名呢?人们认为幸福的事情都是幸福的吗?

4、信仰道教让我们对生活更乐观

我们道教对于事物的观察,一般都不会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因为道教讲“阴”、“阳”与“和”。即认为事物都有正面与反面,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有相互融和统一的方面。所以,我们做事情也不能只是单一的考虑一个方面,要观察到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究做事情,要合乎情,也要合乎理。要做到合情合理。因为有的事情,表面上看来,可能是不对的,但是它却在本质上是对的。这就是信仰道教的人,不会执着于一个死角去思考问题。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5、信仰道教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则有讲“以和为贵”。即希望人们在生活中要和平共处,同时也不像某些个别人的极端思想一样,非要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道教不但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平共处,同时也希望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因为道教讲天、地、人是“三才”,都是“道”所化生。而人只是“三才”中的一位。所以,要求人们要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所以,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特别是信仰道教的人,更是要与人和平共处,与自然和平共处。另外,道教除了讲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人与人和平共处之外,还希望我们个人在内心里面要做到与自己心灵和平共处,即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6、结束语

信仰道教的好处,其实远远不止上面所表达的这些内容,因道海汪洋,非一言而能蔽之。老子认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思想,放之四海皆准。小则可以修之身,修之于家;大则可以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所以,不少企业家,运用道教智慧,在企业管理上也收到不少好处。如葛荣晋所著的《儒道文明与现代智慧》一书里面,就讲了不少中外企业家运、用道教智慧管理企业,取得很多收获的事例。而本文在此只是抛砖引玉的述说一下自己的一些初浅、观点而已。愿我们信仰道教的同仁,能更好的认识道教、理解道教,更虔诚、的信仰道教,更好的走在信仰道教的大道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道教的创始人老子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所谓的道,便是老子一生学术的核心思想,老子在晚年著作了道德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及的《老子》,这本书中更是将老子的一生思想记载的清清楚楚,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据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周国人,当时的老子也是在周朝为官的,主要便是教当时人们一些比较重要的思想教育,甚至后来大家所熟知的孔子,也曾是多次到周国向老子请教,请老子传授知识。当时的老子思想可以说是名扬天下,所有的文学家思想家对老子都是带着纯净的敬意的。

后来,老子离官回乡,之后便是著作了巨传道德经,在道德经里面,老子事无巨细的将自己这么多年的所想所悟所解均记载在这里,之后便是给后人们留下这本道德经骑上青牛游历世间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道教始祖是谁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距今已有47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始祖是谁,这个问题得分开来看。首先道教有三祖,即道教起于黄帝,故黄帝为道教始祖;思想集合于老子,所以老子是道教的道祖;最后成于张道陵,所以张道陵就是道教的教祖。而他们三位就是大家所共知的道教三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111岁道教宗师长寿秘诀是什么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享誉国内外武术界、道教界的得道高道,原四川省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当代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一代宗师蒋信平于2013年6月24日子时在青城山羽化登仙,享年111岁,那么111岁道教宗师长寿秘诀是什么呢?

2007年5月22日,信平大师在104岁寿诞那天谈起他的健康长寿秘诀:简朴生活,清淡饮食,勤于锻炼,常动脑筋,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淡泊名利。

信平大师19岁来到青城后山太清宫拜师学道,他一生钟情于武术和书法,习书习武,相伴一生。2006年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期间,年已过百的信平大师仍多次为观众表演龙门太极拳及太极扇子功,轻盈稳健而出神入化,全无百岁高龄的痕迹,使观众大开眼界,饱览道风。

信平大师一生广授门徒,海内外弟子众多,为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武术文化、国学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道教发源地:龙虎山

全文共 1464 字

+ 加入清单

龙虎山仙水岩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龙虎山风景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龙虎山(包括龟峰)等六处风景名胜区组合申报]项目,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009年,龙虎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5点08分,中国丹霞申遗通过,江西龙虎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 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 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 “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

中国大多数的丹霞地貌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大,故以雄奇险峻为特色。而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大只有240米左右,因此总体显得秀美多姿。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也较为多样,集中分布在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约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景区内又有泸溪河流过,将两岸的丹崖地貌景观串联一体,也有碧水丹崖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什么是道教?如何理解道教文化的意义?

全文共 2136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两大宗教之一,很多人对道教都非常的位数,但是很少有真正的去理解道教文化意义。所谓的道教主要就体现在这个“道”字身上,是以“道”作为了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的观念上以黄、老的道家思想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防暑衍化形成。那么什么是道教呢?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元始天尊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她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遵道贵德。故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道教的主要派别: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根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有妙真派(庄子休),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妙真派(庄子休)、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上层丹鼎派和下等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吕纯阳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金丹南宗等支派。正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鞑子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以扶乩巫蛊等迷信活动为主要谋生手段。

正一道士中相当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宫观,吃荤饮酒,不守戒规。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湾一贯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当下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着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正一道前身是五斗米道,。而后改名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正一派崇尚自然无为,故可以不住观不出家,戒律也不繁琐,只有“四不吃”以及斋日吃斋等。正一派以符箓为主,驱邪治病,在民间声望显着。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道教妙真派、、清微、上清茅山、闾山派、玄皇、淮南、凤阳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台州人为什么正月十四过元宵节_元宵节为什么又是道教的上元节

全文共 373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元宵节的到来,一阵阵鞭炮声,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变幻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除此之外你们对于元宵节还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于台州人为什么正月十四过元宵节_元宵节为什么又是道教上元节,希望大家喜欢。

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什么又是道教的上元节

正月十五之所以称为上元节,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书《云笈七签》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后成人伦,长养万物。”

上元节与道教崇奉的天、地、水“三元”有关,三元又称三官,其神仙信仰源于中国古人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即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三官大帝余气应化人间,便为尧、舜、禹三位明君。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巡游三界,考校三界十方一切众生生死功过等,若众生常礼念三官大帝,则可以赐福、赦罪、消灾,功德无量。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这三天是道教“三元五腊”的良辰吉日,道观届时会有祈福禳灾的法会。

元宵节猜灯谜的祝福

1、元宵到,亲手为你包汤圆:包上芝麻,祝你升迁发达;包上红糖,日子甜蜜芳香;包上红枣,生活步步高。一条短信,把祝愿带到,祝你元宵节快乐!

2、人生有如冬奥赛场:上半场按学历、职位、薪金,有如空中技巧比上升;下半场按血压、血脂、血糖,有如跳台滑雪比下降。元宵祝你有如王濛,永远是赢家!

3、正月十五闹花灯,焰火惊艳添福运,舞龙舞狮普天庆,且看且叹不须停。热火朝天贺元宵,万家团圆福气绕,祥瑞扑面跟你跑,幸福日子更美好!

4、元宵花灯送喜庆,元宵灯火庆团圆,月儿高空挂,和家庆团圆。元宵送出新祝福,来年平安事事顺,家庭和睦样样福,身体健康项项棒,工作顺利条条强。朋友新的一年里事业顺利,家庭幸福,人生更上一层楼。

5、一条短信,一种心情,一声问候,一片真情,一点距离,一份想念,一颗真心,一个祝愿,一起祈祷,一切如意,愿运常相伴,元宵节快乐。

6、团圆佳日,独在异乡。思亲涕泪,四顾彷徨。皎皎明月,悠悠我心。思兮念兮,黯然心伤!惟有祝愿,健康永昌;福如东海,寿比天长!

7、放飞梦想,在星空中翱翔;放飞希望,在明月中绽放;放飞花灯,在节日里装扮;放飞祝福,在短信中传递:元宵佳节,传递我的祝福,愿你幸福快乐久久!

8、烟花自不必言说,必然绽放夜空;灯笼又何须称道,早已是街市满巷;元宵在锅内翻腾,庆祝合家欢聚;短信在彼此传递,诉说我们情谊。元宵节快乐!

9、轻轻地放下电话,湿湿地满眼泪花;热腾腾团圆汤圆,噼啪啪十五烟花;颤巍巍满头银发,情切切多少牵挂;孤伶伶远方游子,拜年啦家中妈妈!

10、元宵佳节话红灯,此花只为福来生,福来运转祈洪恩,火树银花步高升,且等吉祥香渐人,再取福气点福灯,一纸康康精气韧,新年要展宏图风。

11、花灯照,放鞭炮,月辉耀,幸福绕,好运至,乐逍遥,祝福多,好热闹,财神来,快拥抱,万事顺,在今朝,享团圆,过元宵,传短信,很美妙。

12、圆圆的十五圆圆梦,圆圆的月亮圆圆镜。圆圆的元宵圆圆情,圆圆的佳节圆圆庆。圆圆的美梦圆圆成,圆圆的甜情圆圆升我祝你元宵节圆圆满满。

13、虽是寒冬,已经闻到春的气息了,浓郁的节日气氛,牵挂是一种温馨的情谊,愿你事业如日中天,心情阳光灿烂,工作轻松愉快,生活幸福美满,元宵节快乐!

14、日子很甜,像我送你的汤圆;生活很美,像春天一样灿烂;人生如意,像此时你的笑脸;喜气昂扬,像祝福一样不断;心随人愿,像你家一样团圆;万事顺利,像蓝天一样永远。祝元宵节快乐!

15、回荡着新春的热闹,吟唱着欢乐的歌调,迎接着春风的微笑,祝福的短信已来到,祝福你元宵快乐最独到,生活美好,事业走高,前途分外美妙。

16、今天是元宵节,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哟,我要送你一个甜甜的、粘粘的、软软的汤圆,咬一口吧!呀!疼死我了!里面可是我的心呀!祝元宵节快乐哈!

17、在关爱中让友情更深,在牵挂中让亲情更暖,在诚实中让心底更静,在简单中让生活更美,在问候中让祝福更好,在祝福中让元宵节更快乐!

18、停下忙忙碌碌的心,匆匆赶赴一场暖暖的团圆。等待你的是每一张快乐的笑脸,端上桌的是圆圆满满的甜。元宵节快乐,幸福定格在一瞬间!

19、正月十五月儿圆,真诚祝福送身边;正月十五元宵甜,祝你鼠年更有钱;正月十五展笑脸,快乐长久幸福绵;正月十五享团圆,祝你吉祥在鼠年!

20、悄悄降临世间的,是快乐无限;柔柔飘进心里的,是幸福温馨;默默陪伴左右的,是健康财富;深深为你祈祷的,是一生安康。元宵节快乐!

关于台州人为什么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孝子改节说

明代临海城关秦鸣雷,生弥月丧母,五龄丧父,出嗣于伯父秦文,未几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继母)杨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鸣雷27岁中进士,廷试对策,阁臣进呈拟第三,时方明世宗祈雨郊坛,看其名,大喜,亲擢第一,为状元。秦曾任南京礼部尚书,总校《永乐大典》。饮水思源,秦鸣雷对伯母极为尊敬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特将元宵提前一天。类似的还有明南京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谢铎(太平县人),元末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三路的方国珍(黄岩县人),清台州知府刘敖侍母至孝而改元宵的传说。

戚继光抗倭说

计谋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戚将军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从此,元宵改为十四。

爱民说:相传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带兵进驻临海桃渚城。解粮官张里道将军来帐前禀报,说大批军粮第二天上午才能解到,而库里的粮食当晚已不够用,请示能否向城里百姓借粮。戚继光说桃渚城里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而且为了支援戚家军已经省吃俭用了,怎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让张里道回去再想办法。张里道想来想去,想出了一顿饭两顿吃的办法,他带领士兵把剩下的粮食磨成粉,兑水熬成糊状,再加入各种蔬菜、肉类、豆制品和调味品,制成味道不错的糟羹。当晚和第二天早上,全部将士都吃这种糟羹。消息传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动,为纪念此事就把元宵改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为元宵的传统食品。

剿敌说: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入侵的倭寇。倭寇无船出海,只得往内地逃窜。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像丧家犬一样到处乱窜,有的躲进桔林,有的藏身民房。戚继光率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燃烛,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每片桔林,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并在房前屋后、桔橘内外点灯燃烛,后来相沿成俗。

唐初筑城说

开工说:相传唐初大将尉迟恭(一说为刺史尉迟缭)征来大量民工修筑台州城。开工这天是正月十四,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冻得民工双手麻木,连工具也拿不住。任凭筑城官催逼,工作效率依然很低。这时,有个民工心想:天气实在太冷,只有喝酒才能御寒。可是民工都是穷人,哪有钱买酒。于是他向筑城官建议:“老酒糟里有余酒,去酒坊里弄些酒糟来,加上菜、米粉,煮几锅羹给大家喝,暖和了身子好干活。”筑城官一听,觉得有理,当下就派了几个人,弄来几担酒糟,烧了大批“糟羹”给民工喝。民工喝了糟羹,果然周身发热,干活也有劲了,筑城进度很快。城造成后,人们为了以志纪念,就保留了正月十四吃糟羹的习俗。

盗说、犒军说:唐初台州(临海)常遭海盗烧抢,当时刺史尉迟缭(又说大将尉迟恭)发动士兵筑城防盗。开工时,正值民间闹元宵,海盗趋机在台州湾登陆。尉迟刺史得知后,一面派兵剿盗,一面加紧筑城。当晚,风雪交加,造城进度很慢。百姓们聚在一起商议,烧些什么食物夜里送去慰劳筑城的将士呢?有人说送酒菜去,吃了可以御寒。可尉迟刺史规定,兵士不许饮酒。另一个人想出好办法:用带糟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又好吃又御寒。果然,将士们喝了糟羹,周身发热,不怕严寒,干活更有劲,筑城进度大大加快。从此,每年正月十四吃糟羹的风俗,便在台州流传下来。(类似还有一个传说并不涉及海盗,仅是“天寒以犒军,遂成故事”。)

竣工说: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恭组织大批民工筑台州城,正月十四竣工。民工回家,家人团聚,但过年已近半月,好吃的东西也差不多没了。每户人家尽其余留年货合煮,团聚而食,谓糟羹,从此相沿成俗。

尉迟恭说: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恭坐镇台州筑城(又说刺史尉迟缭),时近年末,天寒地冻,材料又缺乏,开工不久连砌墙用的蛎灰浆都严重短缺,眼看工程进度慢了下来,一位老农献计说,用米粉加黄泥搅拌成浆,粘度效果很好,一试果然。筑城是重体力活,一民工因不堪饥寒,偷吃了筑城用的米粉糊,按律当处理。尉迟恭仁慈体民,遂将一部分米粉糊拌黄泥筑城,一部分掺菜、笋等烧成羹给民工当点心。民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筑城速度大增。因此事发生在正月十四,故台州的元宵改为十四,并吃糟羹。

方国珍改节说

元末黄岩人方国珍起事,占领了台州、庆元(今宁波)、温州三路。台州的元宵不同于全国各地,许多传说都与方有关,除上述的孝子改节说之外,还有以下传说。防敌说:方国珍为防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部队利用节日的机会来偷袭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方妻说:方国珍的夫人董氏生日是正月十四,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道教第十五洞天遗址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第十五洞天遗址(苏秦台、张仪井、孙膑寨、庞涓井、凝真观旧址、鬼谷子洞)位于贵溪市,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道教第十五洞天遗址位于中国江西省贵溪市冷水镇麻地村云梦山的半山腰处,处于龙虎山东南部,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五洞天。鬼谷洞的山脚处原有凝真观,属正一派,是道教第十五洞天奉祀祖师和天神地祗的场所,始建于南唐,后屡修屡毁,今仅存遗址。1998年底在原址上塑鬼谷仙师神像。

鬼谷洞位于中国江西省贵溪市冷水镇麻地村云梦山的半山腰处,处于龙虎山东南部,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五洞天。《明一统志》载:鬼谷先生原名王诩,春秋晋平公时人,尝入云梦山采药,居青溪之鬼谷,因此为号。鬼谷洞的山脚处原有凝真观,属正一派,是道教第十五洞天奉祀祖师和天神地祗的场所,始建于南唐,后屡修屡毁,今仅存遗址。1998年底在原址上塑鬼谷仙师神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道教四大名山分别用来供奉哪些神仙?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也都把道家的文化给传承了下来。那你知道这四座山分别供奉的道教神仙是谁么?这次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四大山峰上的四尊大神。当然太上老君肯定是有的,而且应该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当然以后击败的话可能要选好山,可千万别搞错了。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四大名山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道教在全国有许多仙山道观。我们看看道教四大名山分别供奉的是谁。

一、武当山——真武大帝

湖北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为国家5A级风景区,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有“天下第一仙山”之誉。

武当山在明代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武当武术,闻名天下。武当山主要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真武荡魔大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二、青城山——太上老君

四川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青城山主要供奉的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三、龙虎山——降魔护道天尊张道陵

江西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龙虎山主要供奉的是降魔护道天尊(即张天师张道陵)。

四、齐云山——广援普度天尊丘处机

安徽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乾隆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海拔585米,方圆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山主要供奉的是广援普度天尊(即丘处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满节气6大道教养生功介绍

全文共 1442 字

+ 加入清单

小满节气到来很多地方都开始进入闷热潮湿的天气,这个时候应该要注意养生保健,预防一些夏季疾病的发生,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小满节气6大道教养生功,欢迎大家阅读。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3:小满四月坐功

《遵生八笺》中原文如下:“运主少阳三气。时配手厥阴心包络风木。坐功:每日寅、卯时,正坐,一手举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病:肺腑蕴滞邪毒,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鼻赤,目黄,心烦作痛,掌中热,诸痛。”

小满时夏熟作物子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称之为小满。就人体来说,生理功能加强,新陈代谢旺盛。本法以“小满”命名,正是顺这一时令特定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小满时节锻炼,可于小满开始,练至芒种为止。暑为夏令主气,在时为夏,在六气为暑,在脏为心。故本文主治面赤,心烦,心中儋儋动,掌中热,即属此类。又心火盛易克伐肺金,故有胸胁支满,鼻赤等肺的病症。采用此法锻炼,有利于这些病症的预防和治疗。

做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正坐,一手手心向上用力托举,一手手心向下,用力下按,各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肺脏邪毒积滞引起胸胁涨满、心颤心慌、面红鼻赤,眼珠发黄、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病症。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5:灸夺命穴功

适应病症:治丹毒。

做法:站、坐均可,用艾卷灸夺命穴,灸十分钟,丹毒立即转色,每天灸两次分早晚。夺命穴位置位于肩髁穴与肘部尺泽穴线中点。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2:脊椎运动功

适应病症:可增强脊神经的功能,中枢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3l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尾神经5对,骶神经1对)。脊神经可以支配躯干及四肢,全身大部分骨骼肌的运动,及大部分内脏的活动,脊神经后根可增强感觉传导,活跃内脏和躯干功能,可防治癌症。对颈椎病、腰肌劳损、腰背疼痛有特效。

做法:预备式站式二,两眼平视,两掌转至两大腿前面,含胸实腹,屈膝蹲身,溜臀部,头向前微低,两掌心摸到膝盖为止。身体慢慢直立,挺胸仰头使脊椎向后弯。蹲身手摸到膝盖低头,直身挺胸仰头为一次。共坐36次。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6:肩井观想功

适应病症:露肩风、肩周炎、肩痛及肩关节骨质增生等症。

做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意念观想肩井穴,可增加气血对上肢部位的作用,加强上肢生理功能,每次观想20分钟,每日早晚各站桩、全身放松,观想一次。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1:治低血压功

适应病症:此功久练能使低血压回升。

做法:(1)双腿并拢站立,双臂自然垂下,两掌,b贴近股骨外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去除心中杂念。两眼轻闭,屈肘两手慢慢抬起,两手心对正两乳,与两乳相距离10厘米左右,意念由两手心射出两道白光,射人两乳内,由腹部上来两股气流在两乳内与自光相接,每次静坐20分钟左右,练毕自然收功。(2)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两臂侧平举,好似在水内游泳,撩水到头顶。两手由头顶经面部下按至两乳停止,手心转向内对正两乳。相距10厘米左右,意念手心两道白光直照射两乳内部,由小腹向上两股气流与白光相接,每次站20分钟,功毕,两手放下自然收功。

小满节气道教养生功4:膻中观想功

适应病症:心肌炎、肺炎、咽喉炎、气管炎等。

做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意念观想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久观此穴可贯通阴阳,连接上下。每次观想20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道教和佛教的区别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1教义不同。佛教就是教人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无色亦空;“凡物之过程,成住环空,终归于空”,有亦是空,无亦是空;禅宗顿悟,只有悟空。道教则是教人存有:天地有道,由无生有,“道生一”,即有一;生二”,即有二,“二生三”,即有三;“三生万物”,即有万物。万物有生,自然因动而生变化,长生长化,而无止境;有则恒有,不会再返于无;天地有灵,灵亦永有;道为有根,则有道。因此,佛门不言空而悟空,道门不悟有而言有。

2、修炼不同。道教相信感应,主张修心炼性;佛教主张慈悲,修心明心见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现;佛教徒希望涅盘成佛,极乐世界是佛教徒向往所在。

3、祭祀对象不同。道教以宫、观、庙、府、殿、坛为道士、女冠祀神阐教之所,乾神称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则称元君、母、后、妃、夫人;护法神称灵官、天君或元帅;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称大王、千岁或王爷。佛教以寺、庵、精舍、兰若为僧尼礼佛修持之所,礼拜对象为佛、菩萨、罗汉,护法为韦陀或伽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简述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

全文共 3100 字

+ 加入清单

道教泉州文化中流传也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道教文化在对泉州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从小孩出生,结婚,生孩子,做寿,丧事等等都得跟道教打交道。而且泉州的地方戏曲,民间文学等等也深受道教的影响,一起来看看泉州道教文化的历史吧!

一、泉州早期的巫术传说

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早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如泉州城北清源山有大道岩,别称芭蕉古洞。相传秦时泉州有一个叫大道的人,修真于清源山芭蕉洞,后人据此传说,在芭蕉洞供奉大道,称其地为大道岩。又传秦时的高人道渊,结茅惠安万岁峰,自此白云常覆盖山顶,帮称白云岩。

据五代徐铉撰《稽神录》载,汉代泉州有一个善禁祝巫术的人叫陈寨,为人治病多愈。时有一个漳州人叫苏猛,其子病狂,人莫能治,乃往请陈寨。于是设坛厅中,劈苏氏子,取出心脏悬于东壁,然为家犬所食。

陈寨急于出门而去,顷刻,手提心脏入厅,塞入苏氏之腹,其腹遂合无恙。苏氏子醒,但连声高呼"递铺!递铺!"苏氏家人见状,莫知缘由。后来才知道是陈寨取驿吏之心而活苏氏之子。以上两个传说,一为尸解成仙,一为方士巫术,其内容荒诞不经,但它反映了古代泉州道教流传以前的方士巫术活动的情况。

二、西晋、南朝时泉州的道教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末年,信奉五斗米道的卢循农民军败退入番禺,控制晋安郡,时间长达一年多,道教在泉州的影响扩大。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记载,南朝的梁代时,泉州的惠安灵鹫山上,据传有唐公、宝公、志公、化公和郎公等五个道士隐居,并在山石上刻符五道及凿刻"五公山"三个大字。

三、唐朝泉州的道教

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崇奉道教,奉老子为其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员的倡导,发展很快。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较多,泉州地处东南海隅,受战乱影响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人口较多,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80年代中,在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附近,发出一座唐墓,其劵顶墓砖打印有"乾封二年(667年),刺史上柱国";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安大吉"。此类唐朝墓砖,抗战期间庄为玑教授在泉州安溪县城郊也有发一现。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证。

唐朝泉州兴建的著名道观,有原来的白云庙于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开元年间改名为隆兴观。据《八闽通志》载,泉州开元观在极宫右,唐神龙初建,名龙兴。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观。此外,还有城西南的金粟崇真观和行春门外的紫极宫。

唐朝,泉州出现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学者,对道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如道术精深的道士蔡如金修隐于清源山;道士郑文叔修炼于晋江紫帽山;著名道士蔡明濬修炼于晋江灵源山,他和虹岩道士罗山甫及泉州名士欧阳詹等三人有合炼道术之雅号。

惠安县著名道士吴崇岳,入泉州龙兴观为道士,专攻收精炼气道术,被朝廷赐号为"通元先生"还有南安县高田山道士杨樵,精于道家的岐黄之术。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流寓泉州的罗隐。

他流寓闽中,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学道,其行踪被人们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编成《画石马》等故事广为流传。唐建初(780年),避乱入闽的诗人秦系,他卜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弥年不出,精心致力于《老子》一书笺注。乡人为纪念他,号其山峰为"高士峰"。"高士峰"三个篆体大字,苍劲古朴,今犹存焉。

四、五代泉州的道教

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佛教和道教。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既推崇佛教又倡导道教。他们亲近道士,兴建道教宫观。五代末,留从效改建紫极宫于泉州城迎恩馆之西庑,陈洪近则兴建奉先观。五代闽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道教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

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谭峭,字景升,泉州晋江人,国子司业洙的儿子。博学能文,嗜好黄老之术,云游终南山、华山、岱山、诸名胜。拜嵩山道士为师,学得辟谷服炁之术。后居江西庐山栖隐洞。晚年回归泉州本籍,修炼于北郊清源山紫泽洞。

谭峭为五代泉州著名道士,在全国道教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位置。他的道教著作《化书》流传至今。

五、宋代泉州道教的兴盛

宋代,泉州受北方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市舶司,海外贸易地位与广州、明州同列。宋政权南渡,竭东南之财以支天下之全费,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急速上升,集儒、道、释文化之大成的理学也十分盛行。泉州的道教经历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至宋代进入儒、道、释合一的新时期。

宋代,泉州兴建或重修大批道教宫观,仅方志上记载的就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北斗殿和真君殿。还有惠安的崇真观,安溪的通元观和南安的徐道庵等。

宋代泉州出现不少著名的道士。他们或善书法,或精于岐黄,或有种种灵异而名闻于世。如精于琴法的天庆观道士苏绍成,朱熹前往拜访,赠“廉静”二字,且为其琴作铭。以清修道学著称的天庆观道士陈以文,庆元年间(1195-1200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的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清源山天柱峰的道士林道和法石院的碧桃道人,都是当时著名的道士。

宋代,泉州道教学都博览广采道家经书,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名宦吕惠卿(1032-1111年),泉州人,进士出身,累官参知政事,原为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元丰元年(1078),向神宗皇帝上表章,并递上所撰《道德真经传》4卷,希冀作为治国之道。

曾慥,泉州晋江县人。绍兴十一年(1141年),擢太府正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虔州知州。他编纂巨著《道枢》,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

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视对道教诸神的崇奉,他们都借对道教神仙的祀奉来宣传儒家思想,或为发展海外贸易服务。如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创建烈庙(即以后的府城隍庙),以城隍庙与地方官阴阳互为表里,治里泉州。

嘉定、绍定间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多次写《真武殿祝文》,到法石真武行宫祀道教玄天上帝,以祈消弥水患,保证农时。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修建东岳行宫,以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的东方青帝。

知州倪思很敬重天庆观道士陈以文。理学家朱熹敬重道士苏绍成。真武庙又成为宋代泉州“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商人外出经商,企求神灵保佑,香火旺盛,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六、元代泉州道教的继续发展

元代,元太祖和元武宗均尊崇道教,经常赐封著名道士,所以元代泉州的道教也很兴盛。《元典章》载,道士可免除差役,为元泉州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元典章·礼部》载,中央设宣政院、功德使司两个衙门,专门管理“和尚先生”(包括僧人和道士)等各门宗教僧人,且在地方各路、府、州、县设置下属机构,称僧录司、僧正、都纲等,具体管理地方各门宗教。

皇庆二年(1313年),元廷又同意各处路、府、州、县的寺观,推举“有德行,知佛法”的长老,由“众和尚(包括道士)保举”,经有司批准而季任为“僧官”,以处理寺庙宫观内外事务。至元十八年(1218年),著名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时膺任福建行省左丞,与受道学影响极深的兄长蒲寿,两人“协力捐财”,重建清源纯阳洞道、佛寺观。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蒲寿之孙蒲一卿与万户孙信斋,再次协力修缮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观,至今名留摩崖之上。元贞元年(1295年),改泉州天庆观为玄妙观。

你可能也喜欢:

盘点广州有哪些文化遗产

不是简单的山洞:中国十大名窟

济宁结婚习俗及传统礼仪

历史悠久的济宁大运河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