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龙洞遗址【汇集20篇】

浏览

965

文章

1000

篇1:映秀震中地震遗址纪念馆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位于213国道渔子溪村,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于2009年12月动工建设,2012年5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借助丰富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多媒体、动感环幕等艺术手法和场景,完整的呈现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党中央英明决策,社会各界大爱援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伟大精神。纪念馆除积极宣扬抗震救灾精神及灾后重建成果外,还特别重视地震知识的普及,做到积极应对、预防为主。利用生动形象的互动游戏让广大参观者及青少年更进一步了解地震发生时该如何躲避、如何急救,从而巩固地震知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开馆以来,积极开展社科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映秀震中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紧紧围绕窗口行业“为观众服务,树行业新风”的宗旨,突出时代主题,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各项宣传教育活动。

服务事项由序厅、特大地震破坏惨烈展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展区、自立更生科学重建展区、科学应对防震减灾展区五个部分组。

地址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

联系电话0837-6448130

服务时间每周二至周日(每周一闭馆整理内务)。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

渔子溪村:渔子溪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寺坪遗址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寺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坪遗址位于渭源县路园镇双轮磨村南3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齐家两种文化。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2米,断面暴露有灰层。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勾叶圆点纹、黑色竖条纹、带纹、旋涡纹,可辨器形有彩陶双耳罐、钵、盆、尖底瓶等;另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深腹罐、单、双耳大口罐、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双轮磨村:双轮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卧龙岩宋代寿圣寺遗址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龙岩宋代寿圣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卧龙岩宋代寿圣寺遗址

卧龙岩宋代寿圣寺遗址位于柳江县里高街西面约2公里处橹锅山上。岩洞高约3米,宽约5米,深约4米。洞下一巨石上刻有“卧龙岩”三字,字高68厘米、宽67厘米。题款文字为“嘉定乙亥八月望重开岩,释庆宗摩崖,转运判官方信儒书”,题名者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方信孺,题刻时间为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宋代《舆地纪胜》记载此处称为卧龙山。岩洞即为寿圣寺(原名龙泉寺)所在。此石刻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山堡遗址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三山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山堡位于冯地坑乡西7公里,定边县与盐池县交界处,东至下乱沟村1000米,城墙保存完好,城筑在山畔,周长2400米,今无人居住。

三山堡在定边县西南45公里。北宋时称三山儿,属盐州。明成化十一年(1475)巡抚余子俊督修堡城。《延绥镇志》载:“三山堡,东至石涝池堡六十里,西至花马池(即今宁夏盐池县)一百五十里,南至饶阳水堡七十里,北至定边营九十里。”

时代:明

地址:定边县冯地坑乡新城滩村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各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延50米。

2008年,三山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地坑镇:冯地坑镇位于定边县西南白于山区腹地,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0公里,全镇总土地面积218平方公里(合32.8万亩),耕地面积6.4万亩,林(草)保留面积52641亩,全镇辖11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1551户,总人口10149人,其中,农业人口6393人,流动人口3756人。镇属企事业单位6个,一所完全小学(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有教职工45人,在校学生1。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张家坪遗址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达浪乡郑家坪村张家坪社。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社,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灰层,散落大量的人骨、陶片等,根据散落的陶片特征判断此遗址属齐家文化。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良好,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0、唐汪遗址

唐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地势陡峭,为丹霞地貌,遗址顶部为唐家村山神庙旧址。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

1956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察队来调查时,胡浪生产队队长唐占林捐献了19件山神庙旧址植树时挖出的完整彩陶罐,器形为双大耳长颈低腹罐、直口圜底罐,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云纹、折线纹等。同年,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其《略论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一文中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

1989年5月,州文物普查队和省考古研究所在此又进行了调查,在遗址水平台根部暴露有灰土层,厚约1.5米,水平台上散落有很多陶器残片,质地为夹砂粗陶,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旋纹、平行线纹等。

1958年后未发现过完整的器物。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中发现在遗址顶部地坎上暴露有灰层1处,厚度约20厘米-30厘米,长约35厘米;灰坑1处,其中夹杂有红烧土和炭屑。在遗址表面采集有数块陶器残片,施有红色陶衣,饰黑彩,纹饰为涡纹。根据历次调查记录和此次调查结果分析,该遗址属辛店文化的聚落遗址。200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照壁山铜矿遗址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照壁铜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照壁山铜矿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镇罗镇以北照壁山的峰峦之中。据考证,该遗址是我国西北最古老的铜矿遗址。

照壁山的古铜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就已开采,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开采和冶炼,在西夏、元代亦持续开采冶炼,在我国西北地区极为少见,为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该遗址由古矿洞、居住遗址和冶炼遗址三部分组成。在方圆约1公里的范围内有古铜矿27座,部分矿洞已受到后期人工开采的破坏,大部分洞口已被山洪堆积物封闭,洞口附近都留有大量的铜矿渣堆积。经初步调查,矿洞入口有竖井式、斜坡式、平行坑道式三种。在遗址表面,除发现汉代陶器残片及宋元瓷器残片外,还曾在矿洞内出土过白釉斜壁碗、瓷灯、汉代博山陶炉、钱币及其他陶器。这处于1987年发现的古铜矿遗址,在我国古铜矿的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06年5月,照壁山铜矿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责任编辑:小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灯塔遗址外观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介绍: 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与其他奇观不同的是,它的建立没有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造,它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省的船只。 亚历山大灯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年,地点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法洛斯岛上。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

灯塔以白色大理石建成,共分为三层。灯塔内部是螺旋状阶梯,燃油经阶梯送往塔顶,塔顶的一座房间内,工人便依靠燃烧石油产生的火光,再利用后方的镜收集光线,然后反射出去,以照亮夜间的大海,白天则依靠反射阳光。据说灯光能照射到56公里外的海道,并具有防卫及侦察敌人的功用。

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它也是七大奇迹中最晚消失的一个。十四世纪的大地震彻底摧毁了它。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亚历山大港进行了一些挖掘工作,使人类对灯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灯塔遗址在亚历山大城外的法罗斯岛上,建于公元前280年。据文献记载,灯塔由4层构成,并均略向里倾斜。底层为正方形,高60米,有300余个房间和洞孔,供人员住宿、存放器物。第二层为八面体,高30米。灯塔的三层为圆形,由8根圆柱撑着一个圆顶,并有螺旋通道通向顶部,这一层即灯体所在。它的灯,或说是一个大型的金属镜,可在白昼反射白光,夜中反射月光;或说置巨大的长明火盆,另有磨光的花岗石所制的反光镜以反射火光。这样,远处海船都能遥见塔上灯光,晦明不息,据以导航。第四层为海神波塞东的巨大塑像,高7米。整个灯塔面积约930平方米,高达180米,全为石灰石、花岗石、白大理石和青铜铸成,气象巍峨。但是经过数次地震,灯塔于1435年完全毁坏。1480年用其石块在原址修筑城堡,以国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为埃及航海博物馆,展出模型、壁画、油画等,介绍自一万年前从草船开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与开罗古城堡并称为埃及两大中世纪古城堡。

埃及亚历山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阳屲圈遗址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阳屲圈遗址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阳屲圈遗址位于芦阳镇,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2009年7月6日,阳屲圈遗址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遗址四周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遗址四周200米。

芦阳镇:芦阳镇地处甘肃景电一期灌区腹地,原属景泰县城旧址,东濒黄河与 芦阳镇靖远相望,南依米家山与中泉分野,西环景泰县城,北连兰化农场。地下地表水丰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是景泰县最大的工业、建筑和养殖大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芦阳镇总面积3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6386户,27243人。芦阳镇有干部职工73人。有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甑子垭红军战斗遗址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甑子红军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甑子垭红军战斗遗址

1933年腊月30日,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李先念所部,时任重机枪连连长洪学智带领重机枪连沿刀背梁到国军驻扎营地甑子垭碉堡下,调虎离山,诱使国军离开工事,展开追击,趁机占领了国军甑子垭碉堡营地,并尾追国军所部,逼至严家垭陡坡低洼处,对面150米处簸箕田梁上,红军设置机枪阵地,歼灭了国军所部一个营,当时老百姓收敛国军尸体,将其埋葬于严家垭处,取名叫“万人坑”。目前甑子垭战斗遗址碉堡尚存,依稀可以想象当时的激烈战斗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虎台遗址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虎台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台遗址,位于西宁市西郊,为公元4世纪南梁(小国)的遗址。

这个高大的土台是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阅兵台,“虎台”之名由此而来。《西宁府新志》中记载,台的东面有四个高七丈多的土墩,墩与墩之间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东北角一墩高一丈多,台西面还有相连的六个小墩,不知为何时所筑。只是当年宏伟的建筑,

景点特色:

如今已经荒颓,只剩寑台一座,被包围在高大的现代化的楼群建筑之间。

传说南凉王曾在台下阵兵十万,以炫扬武力。西宁诗人李焕章《虎台怀古》一诗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忆昔南凉图霸王,仗铖登台曾誓师。飞扬大纛接云汉,鼍鼓声中画角吹。鲜卑畏威来献马,青海部落拜台下。兵卫森列顾盼雄,观者如山语呕哑。

今日读来,仍有一股铁马金戈的气势跃然于纸上。然而,这个兵卫森列,顾盼自雄的小王朝,在历史上仅存了十八年就灭亡了。西宁诗人基生兰凭吊虎台,缅怀往事,写下一首诗:在昔南凉王,穷兵复黩武。纵横河湟间,动辄提桴鼓。为战国必亡,率为西秦虏。也隔几沧桑,岿然历千古。

地理位置:

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的一座覆斗形土台,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安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彝族乡,纪念地由以红军头像为标志的纪念碑、存放革命文物的纪念馆、大渡河红军渡口、红军炮台、红军机枪阵地、红军战斗遗址、红军强渡成功登岸的安靖坝桃子湾、红军书写的标语、保存完好的红军指挥楼等部分组成。

大渡河位于长江上游一条峡谷河流,水深流急,为一道天险。安顺场地处大渡河中游,是大渡河畔的一个重镇,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198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休息5天后,由会理沿安宁河谷抵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红一团挑选了17名勇士,于5月25日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登岸,并陆续渡过了一个师,取得强渡大渡河的首战胜利。因此,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驰名。

保护范围:北至泸石公路,南至安顺场老街,西至松林河,东至迫击炮阵地。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南、北外延50米,向西外延2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和田约特干遗址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和田约特干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和田约特干遗址位于和田市西11公里处的巴格其乡艾拉曼村境内,北为海力其崖,东为阿拉勒巴村和亚兰干村,平均拔1362米,该遗址是古代于阗地区重要聚落遗址,从现代遗址的分布看,遗址无任何古建筑痕迹,城池轮廓不详,历代出土文物均来自于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层,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在遗址的东北角有一处裸露于地表的文化层,陶片密集分布,历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残片、古钱、玻璃片、珠子、金质铸像、画押、玉块、骨头等文物,陶俑多为人物、动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许家庙遗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许家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许家庙遗址位于城固县桔园镇许家庙村、湑水河西岸的一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遗址东边沿湑水河有人工筑起的夯土墙,长约5公里,残高0.5--2.8米,夯层0.15-0.20米,夯窝规格及城墙宽度不详。包含物有加沙陶、灰陶、红陶、绳纹陶、砾石等,器形有罐、盆、翁、砖、瓦等。城墙以西的范围内,地面分布大量的加沙红陶、加沙灰陶、红陶、灰陶;细绳纹、粗绳纹陶;砖、瓦片等。同时,遗址内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土台,从断层上可以看到底部为河卵石,上面为文化层,厚度0.1---1.2米,有些断层可以看到石灰层,部分疑是人工夯筑而成。该遗址从地面分布的陶片来看,年代跨度较长,仰韶时期、战国秦汉、唐宋。此遗址保存完好,跨度时代长,对研究城固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许家庙村:许家庙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老官台遗址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老官台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官台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址: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老官台村

保护范围:东至西溪河西岸,南至梁西村张建设住宅北界,西至石提河东300米,北至老官台村杨银山住宅后墙。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扩30米。

2018年,老官台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杏林镇: 因境内盛产红杏而得名,镇人民政府驻县城火车站北。杏林镇南部为石堤峪、太平峪山区,北部大部分位于山前洪积扇上,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主要河流为石堤峪河,有粘土、大理石等矿藏。辖14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71个自然村。杏林镇驻有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引进设备修配厂、陕西省复肥厂等中央、省、地区所属工业企业9家,因而非农业人口较多,全镇7971户,314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甘泉宫遗址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甘泉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泉宫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淳化县的甘泉山南麓,是一处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宫殿遗址。

甘泉宫遗址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夯筑宫墙局部保留,最高处约5米,墙基宽约8米,城墙的西、南、北三面中部辟有城门。城址内发现有大型夯土宫殿台基8处以及部分宫室基址、水道等遗迹。城东北的通天台遗址内,发现有圆形夯土台基两座,高15~16米。台基周围还有宫墙,柱洞,门枢石,陶水管道等遗迹。遗址的西南部发现有陶窑10余座。遗址内出土有石柱础、铺地砖、空心砖、筒瓦、板瓦、瓦当以及陶器、铜器、铁器、货币等遗物。此外,遗址内的大型汉代圆雕石熊和宋代石鼓也很有特色。

甘泉宫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汉乃至隋唐时期的宫殿形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淳化清柏树山别墅遗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淳化柏树别墅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淳化清柏树山别墅遗址

位于固贤乡柏树山村。据遗址所存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川修泉记》石碑载,别墅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原县东里堡刘毓英创建,清末逐渐废弃。主体建筑在柏树山东麓,今仅存少量残墙断壁。村北300米处有“石室”遗迹,原有石砌窑洞5孔,今尚可辨认。遗址南段有“捉月池”;东段隔河有“五松台”,松树今不存;西山石崖中有清代吴大澂书:“龙岗环翠”摩崖刻石;再西1000米有“桃花川”。西山附近有“卧龙潭”、“大泉”、“凉水泉”、“汇泉”、“平泉”、“双泉”等,皆以自然景观命名。另有吴大澂“陶斋”题记石刻,原嵌于柏树山东侧窑洞,现存县文化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龙骨坡遗址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龙骨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骨坡遗址位于中国西部重庆市的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距巫山县城约57公里,又称“巫山猿人遗址”,是一处更新世时期遗址。

龙骨坡遗址面积约1300平方米。1984年,中国古人类与旧石器专家黄万波、李宣民等首先发现了此处遗址。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该地点的早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臼齿的残破直立人左侧下颌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骨片。1986年又发掘出3枚门齿和一段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国乳齿象、先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小种大熊猫等116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动物化石。

经学者研究,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Homeerectuswushanensis),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国家文物局)

庙宇镇:庙宇镇位于巫山县城西南部,地处渝鄂两省的巫山、奉节、建始三县陆上交汇中心,距巫山县城57公里,距奉节、建始县城均约60公里,是两省三县的重镇, 是一座文物古迹集中的区镇。这里十里平川,群山环抱,形成一块小盆地。 庙宇镇2007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996万元,增长19%。 庙宇镇金融机构存贷款年末余额分别达到15520万元和5400万元,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第二战区战备道柏峪段遗址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战区战备道柏峪段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战区战备道柏峪段遗址

时代:1939年

地址:黄龙县白马滩镇柏峪林场

保护范围:公路沿线外扩50米,长约34公里。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50米。

2018年,第二战区战备道柏峪段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滩镇:陕西省白马滩镇位于黄龙县的东部,南邻合阳县,东面邻接韩城市,南北两面均是连绵的青山。全镇总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17个自然村小组,共1523户,总人口6759人。在镇管理区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禢马鸡及其它珍贵动物. 2002年4月,以白马滩镇为中心的白马滩中学和白马滩小学都相继落成,成为黄龙县的第二大教学园区--白马滩教学园区.白马滩中学教学质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西河滩遗址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西河滩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河滩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清水镇中寨村七组村西,处于一条自南而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岸的二级阶地上。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大部分保留在夹杂有第四纪黄土的沙砾堆积中。

该遗址在过去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得到保护。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管道施工建设,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考古系联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2003年6月至9月,历时两个多月,发掘面积10000余平方米,发现了一处早期四坝文化的大规模聚落遗址,取得了重大收获。已发掘的遗迹主要有:房屋基址33座,储藏坑31座,烧烤坑321座,陶窑4座。

房屋基址的形式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发掘0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已复原陶器20余件。陶器的形式有双耳彩陶罐和素面罐、单耳杯、彩陶盆、器盖、纺轮等。石器的出土数量也较多,其中大多数为细石器。细石器中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盘状器、磨制的石刀、石凿、石纺轮等。骨器也有一定的数量出土:其中骨针、骨锥较多,骨铲、骨镞较少,另外,还有较多的骨珠。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器残片和残铜块。

从出土陶器等遗物的特征看,西河滩遗址的主体遗存应属早期四坝文化。四坝文化是公元前二世纪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玉门火烧沟等多处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但一直未能找到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使我们对四坝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无法深入。西河滩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一重大空白,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它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对于该地区古代民族的构成、民族迁徙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

西河滩遗址是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文化遗迹丰富,特色鲜明。它既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同时也具有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

2006年5月,西河滩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位置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中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托库孜萨来遗址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托库孜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村。遗址包括托库孜萨来古城、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等。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处于汉唐西域的南、北道间,内涵丰富,是该地区晋唐佛教文化繁荣的证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村。遗址包括托库孜萨来古城、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等。在北山和南山山脚均有寺庙遗址。古城依山而建,城墙为三重,南北开门,系夯土筑成。分内城、外城、大外城三部分。内城墙长756米由山腰到山头。外城接内城墙续至山顶长1008米。大外城长1668米,由外城环绕到南山根。山腰、山顶均有土坯砌筑城墙遗迹还有城门遗迹。曾出土大量汉文、婆罗谜文、回鹘文、阿拉伯文文书及钱币、丝毛织物等精美文物。遗址年代上限可早至汉代,盛于唐,一度为喀什地区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古道的大站。晋唐时期的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发现有唐舍利盒、佛教雕塑和壁画等。

托库孜萨来遗址相关图

托库孜萨来遗址相关图(7张)

内城墙长756米由山腰到山头。外城接内城墙续至山顶长1008米。大外城长1668米,由外城环绕到南山根。山腰、山顶均有土坯砌筑城墙遗迹还有城门遗迹。曾出土大量汉文、婆罗谜文、回鹘文、阿拉伯文文书及钱币、丝毛织物等精美文物。遗址年代上限可早至汉代,盛于唐,一度为喀什地区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古道的大站。古城附近是晋唐时期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发现有唐舍利盒、佛教雕塑和壁画等。托库孜萨来遗址处于汉唐西域的南、北道间,内涵丰富,是该地区晋唐佛教文化繁荣的证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位于新疆巴楚县城东约60公里的托和沙赖塔格北山南麓的托库孜萨来遗址,最近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托库孜萨来遗址的城墙为三重,南北开门,系夯土筑成。在北山和南山山脚均有寺庙遗址。据考证,此城为汉至北魏时代的尉头国,唐代的据史德城,亦即郁头州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