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傻大闹宝莱坞读书笔记【汇总20篇】

人生与追求因读书而有根据,一旦找到此类书籍就应读熟,作为行为根据。所以,读书很重要,那么三傻大闹宝莱坞读书笔记呢?

浏览

5791

文章

766

篇1: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全文共 3633 字

+ 加入清单

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则各人的读书方法,即有不同。今天,小编为你带来了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读书思想方法

第一,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并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说,是否有系统的发挥,所建立的原则是否有事实的根据,所叙述的事实是否有原则作指导。如是就可以判断此书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依据原则,发疑问,提假设,制范畴,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第二,应用体验的方法以读书,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切己体察,优泳玩索,虚心涵泳,须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以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要感觉得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作就是在全国甚或世界学术之内去交朋友,去寻老师,与作者或国际友人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把读古书当作尚友千古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故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即从这种读书的体验里去理会,去反省,去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去体验古人真意,去绍述古人绝学,去发挥自己的心得。这就是用体验的方法去读书,也可以说是由读书的生活去体验。用这种的读书法,其实也就是一种涵养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致限于粗疏浅薄偏激浮嚣。

第三,应用全体看部分,从部分看全体的方法以读书,可以说是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之法。譬如,由读某人此书,进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进而博涉及与此人有关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师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说是应用由部分到全体观的方法。然后再由此人师友等的著作,以参证、以解释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较深一层的了解,即可说是应用由全体观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趋势,由某一学派的立场去观认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学派的宗旨,由全书的要旨以解释一章一节,由一章一节以发明全书的精义,均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玄思的方法以读书。

猜您感兴趣: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是什么

(一)逻辑的方法: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大都采自数学方法,特别几何的方法。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有自发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仆不灭、内发而非外铄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问本性,不问效用如何、目的何在、或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只问理论的由来,不问事实上的由来,譬如,有一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画此三角形之人目的何在,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有何好的结果等。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合必等于两直角,就是三角形之所以成为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就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中国人平日已养成只重一物的实用、目的、效果,而不去研究一物之本性的思想习惯。这种思想上的成见或习惯如不打破,将永远不会产生科学知识。譬如:《大学》上“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大串推论,就不是基于知识本质的推论,而只是由效果推效果,由功用推功用的方法。这种说法即使是对的,但这只是效果的研究。而效果是无必然性的,所谓成败利钝的效果,总是不可逆睹的。由不可逆睹的效果,推不可逆睹的效果,其所得的知识之无必然性与普遍性,可想而知。但假如不去做效果的推论,而去做本性的探讨,就可以产生纯学术知识。譬如,对于格物的“物”的本性,加以系统的研究,可成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对于致知的知的本质,加以研究,可成为知识论;研究心或意的本性,可成心理学;研究身的本性,可成生理学;研究家国天下的本性,可成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由此足见要求真学问,求纯科学知识,须注重研究本性的逻辑方法,而不可采取只问效果的实用态度。

逻辑方法的实际应用,还有一特点:可用“据界说以思想”,“依原则而求知”两句话包括。我们思想不能不用许多概念。我们说话作文,不能不用很多名词。界说就是对于所用的这些概念,或名词下定义。那是指出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包括的确切意义,规定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应有的界限范围。每一个界说即是指出一个概念,或事物的本性。据界说以思想,就是我们思想中所用的概念,都是有了确定的意义,明晰的范围的。如是庶我们的思想可以条理而有系统。界说即是规定一物的本性,则据界说以思想即是去发挥那物的本性,而形成纯学理的知识。一个人对于某一项学问有无学术上的贡献,就看他对于那门学问上的重要概念有无新的界说。伟大的哲学家就是界说大家。伟大的工厂,一切物品,皆本厂自造。伟大的思想系统,其中所用的主要名词,皆自己创造的,自己下过界说的。一个人能否理智的把握实在,对于自然人生的实物的本质有无真认识,就看他能否形成足以表示事物的本性的界说。平时我们所谓思想肤浅,说话不得要领,也就是指思想不能把握本质,说话不能表示本质而言。单是下界说,也就是难事。但这也许出于经验的观察,理论的分析,直觉的颖悟,只是武断的命题。要使其界说可以在学理上成立起来,颠扑不破,还要从各方面将此界说,发挥成为系统。无论千言万语,都无非是发挥此界说的义蕴。总之,要能把握事物的本性,对于事物有了明晰的概念,才能下界说。并且要能依据界说以思想,才能构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

至于所谓依原则而求知,就是一方面用原则原理作指导去把握事实,另一方面,就是整理事实,规定材料,使它们符合原理。不以原理作指导而得的事实,或未经理智整理不符合原理的事实,那就是道听途说,虚幻无稽,模糊影响的事实,而不是有学理根据的科学事实。先从特殊的事实去寻求解释此事实的普遍的原则,次依据此原则去解释其他同类的事实,就叫做依原则而求知。我们相信一件事实,不仅因为它是事实,乃因为它合理。我们注重原理,乃是因为原理足以管辖事实,以简驭繁,指导事实。总之,有一事实,必须能找出解释此事实的原则,有一原则,必须能指出符合此原理或遵守此定律的事实。单研究事实而求不出原则,或不根据原则而任意去盲目的尝试,胡乱的堆集事实,均不能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的实验,就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或假设,去考验事实是否遵守此原则。

(二)体验的方法: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贵忘怀自我,投入认识的对象之中,而加以深切沉潜的体察。体验本身即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因为所谓体验即是在生活中去体验,离开生活更无所谓体验。体验法即是教人从生活中去用思想。体验法是要人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欣赏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观。体验是一种细密的、深刻的、亲切的求知方法。体验即是“理会”之意。所谓理会即是用理智去心领神会。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宋儒最喜欢用体验。宋儒的思想可以说皆出于体验。而朱子尤其善于应用体验方法以读书。他所谓“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深沉潜思”、“优游玩索”皆我此处所谓体验方法。

(三)玄思的方法:所谓玄思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求形而上学的知识的方法。此种思想方法,甚为难言。最简易的讲来,可以谓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也可以称为“由形而上观形而下,由形而下观形而上”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限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庶各部分可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庶可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着一偏。全体有二义,一就复多的统一言,全体为万殊之一本。一就对立的统一言,全体为正反的综合,矛盾的调节。全体与部分息息相通,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譬如,由正而反而合的矛盾进展历程,即是由部分观全体的历程。反之,由合,由全体以解除正反的矛盾,以复回双方应有的地位,即是从全体观部分的历程。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事物之本末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就是能由部分而达全体,由支节达贯通,由形而下的一事一物而达形而上的全体大用。又朱子复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这就是由全体观部分而得到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读书时提出疑问的方法和技巧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墨辨》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里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理出来的知识。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而思维的起点是疑问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培根

有疑,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只是获取知识的开始,只是探寻新知、追求真理的手段。只有经过思考,解决了问题,把认知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才是读书的目的。

问题的种类

正试点:

判断型,主要问,是什么?什么是?是不是?

说明型,主要问,是怎样?(说明性态、运动、事理)

论证型,主要问,为什么?(理由和原因)

好记点: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每事问》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完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颈重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陶行知:《问到底》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行知:《八位顾问》

注1:无论求知型问题还是怀疑性问题,内容一定要包含“已知”“未知”两部分。提问前必须提前判断“已知”部分是否正确,否则问题提法会错上加错。对于“未知”部分必须用准确的疑问句把问题表述出来。

注2:提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了共同商讨疑点,必须抱有虚心学习、与人为善的态度。另一个极端是,有人积极设问,目的却是刁难对方。这就不对了。通常在提问时应说:“这个工作做得很好(想法很好),但我有一点没弄明白……”当然,很多人提问倒没有刁难之意,但采取一种质询或低估对方的提问方式,听来让人不舒服,于人于己,都绝无好处。

问题的来源

一是源自生活,二是源于书本。

如果你读书解决了生活的问题,说明你是最聪明的。你将因此获得非厚的物质资源。

如果你读书解决了自已在阅读过程提出的问题,说明你也很聪明。因为你学了独立思考。

如果你读书解决的全是扯蛋问题,说明你是猪。

如果你读书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说明你连猪都不如。

具体方法

在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先找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寻规律:都有哪些规律?之后逐步深入的提问:论点是什么?是否实践证明过?论据是什么?与其他关点的异同?我怎么看?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我的理由正确吗?充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全文共 1912 字

+ 加入清单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有读书则可以改变气质。那么,书,应该怎么读才好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好的读书小技巧:

要笔看。笔看就是翻阅读书笔记。很多人认为书看完了就没事了,其实这远远没完。做读书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而是为了翻阅,而且是经常性的翻阅。艾宾浩斯这个牛人在100多年前就总结出来了我们学习的东西,20分钟后只记得58%,1小时候只记得44%,1天后只记得33%,2天后只记得27%,6天后只记得25%。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复习,你辛辛苦苦学到的东西会马上大部分忘掉。所以要周期性的翻阅笔记。这就是笔看。

看了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的人还看:

好的读书方法2

要读经典

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效率上来说,精读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是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快速阅读

技巧就是一眼看上去,能够阅读多个字,看到一堆字就知道文字的意思,不用去过多思考,习惯性的看上去就直接理解文字大意。所以速度就上去了。同时,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选读,读重点。

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培养个人的兴趣与方向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着急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书,其实一本书也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

好的读书方法3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

这是一种快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可以采劝扫描法”,,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毛主席是怎样读书的

全文共 2371 字

+ 加入清单

主席一生手不释卷,爱读书、善学习、更长于运用,这就有了毛主席的经纶满腹,才华横溢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数著名著述与诗词!今天,小编为你带来了毛主席是怎样读书的。

毛主席27个书目名单

1920年10月写的文化书社销售的重要书目(19种);

1920年11月写的文化书社重要书目广告(62种);

1921年4月写的文化书社销售的重要书目(47种);

1926年主持编写的《国民运动丛书》书目(60种);

1926年主持编写的《农民问题丛刊》书目(26种);

1936年至1938年阅读的军事书籍(8种);

1936年至1941年批注的哲学书籍(7种);

1941年1月寄送毛岸英、毛岸青的书目(21种);

1941年9月为中央和高级干部研究组开列的书目(4种);

1941年11月为各地高级学习组开列的书目(10种);

1942年4月提议和审定的整风学习文件(22个);

1941至1943年主持编辑的中共党史文献书籍(3种);

1945年4月在七大上提议干部阅读的马列书目(5种);

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议和审定的干部阅读书目(12种);

1954年1月提请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中央委员阅读的中外宪法文献(10种);

1958年3月为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编选的《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47首)、《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18首);

1959年提议编选的《逻辑丛刊》(11种);

1959年10月南下视察前开列带走的书籍(100种以上);

1963年提议和审定的中高级干部阅读的马列著作(30种);

1970年提议和审定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阅读的马列著作(9种);

1972年至1975年嘱印阅读的大字本线装古代文献(86篇);

新中国成立后阅读和收藏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线装书(20种);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所收新中国成立后阅读的文史古籍(40种);

晚年阅读和收藏的逻辑学书籍(86种);

晚年嘱印大字线装本中外书籍(128种);

晚年爱看的字帖、墨迹(123种);

手书的历代诗词曲赋(句)(45篇)。

猜您感兴趣:

毛主席读书的方法

1 积学贵有恒。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读书用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长沙求学时他曾写过一幅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幅对联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方法的称道。后来,他也曾教育广大干部,“读书贵在坚持,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这也是对“读书贵有恒”方法的肯定。

2 书要反复读。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对自己喜欢的书,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研读。《共产党宣言》他就看了一百多遍。《红楼梦》他至少读过10种版本。《史记》、《资治通鉴》他通读过数遍。其中不少精彩的文章他都能背诵如流。

3 广收博览。

读书要广收博览也是毛泽东一贯提倡和践行的。1957年10月,他曾给秘书林克写信说:“要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他自己读书的范围就很广,马列经典、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野史小说等,无所不读。由此才形成了他渊博的知识、锐利的思想。

4 系统钻研。

5 勤动笔墨。

勤动笔墨是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也是极有价值的一种方法,他一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但记笔记的方法很特别,他很少用笔记本,而是把自己读书心得体会,读到的精言妙句都批注到书本的字里行间。现在有人专门对他读过的书籍进行整理,从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过的法国人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一本书中,毛泽东批注达12000多字。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他留下了27604个字,这些批注,就是他读书心得的真实记录。

6 贵学思结合。

毛泽东读书特别善于学思结合。尤其是在他读历史书时,不仅要反复阅读书上的内容,同时还要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作者生平,写作动机等。他以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品评事件人物,从中鉴取兴亡之道,总结为政方略,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由于他善于学思结合,故而能以特有的智慧在书海中自由翱翔。

7 不闭门求学。

常人读书,关门苦读,毛泽东读书开门求学。1917年至1918年,他就先后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利用节假日到长沙、宁乡等几县“游学”,进行社会考察。1925年至1927年初,他又多次深入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一直把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坚持始终。他从开门读书求学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8 学离不开问。

在读书学习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倡要甘当小学生、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每次到农村调查,都是满腔热情,手写口问。读书看报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人请教。1952年毛泽东看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关于石油地质的报告,其中有个“山字型”构造他不懂,一次会议上碰到李四光他就开门见山请教,让李四光给他作个解释。这种谦虚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9 善于“挤”和“钻”。

一提读书,有的同志就总是说忙得没有时间读书。对此,毛泽东提出两个办法,一个是“挤”,一个是“钻”。毛泽东一生在读书学习上就是“挤”和“钻”的践行者。青年时期毛泽东晚上就常在路灯下看书,厕所里看书。解放后仍在饭前、饭后、节假日、路途间隙读书。1975年,他的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不能看书时,他就请人给他读,视力稍有恢复,又每天坚持读书十几个小时,毛泽东还形象地称这种精神为“钉子”精神。

10 学与诲结合。

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他师范毕业就当教师,后来又办农民夜校、自修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在江西苏区红军大学,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讲课,乃至在各种会议和场合作演讲作报告,毛泽东都能深入浅出,讲得生动、活泼。进入中南海后,毛泽东还组织身边的警卫人员学文化,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由来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都有一个读书日,世界读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你知道世界读书日是哪一天吗?知道世界读书日是怎么来的吗?下面小编来告诉你关于它的由来吧!

2016年世界读书日时间: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 农历 三月十七

1.23世界读书日的发展历史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另据图书馆杂志,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

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2.23世界读书日的由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 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

在每年的4月23日,各国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

3.23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的格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冰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弥尔顿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

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看过“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学生该怎样读书

全文共 1804 字

+ 加入清单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大学时间读书,这几乎是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读书的方法。

大学生读书的作用

读书,除了汲取知识、学养,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再去读书,用比较的视角,用批判性的思维,尝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研究性地读书。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养成一种学术的判断力,从而才有可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进而推陈出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内化为修养,而且还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为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大学生的阅读有其精神的提升性,不同于一般读者阅读的休闲性。他们的阅读价值取向和阅读选择、接受能力,阅读的深度与大众阅读群体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调查也显示,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最为密切的群体,“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学子。其弊端如使人形成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等已经成为严峻的现实。

大学生读书的方法

一、读书有纲有目。

如今的书籍浩如烟海,泥沙俱下,如何读书成为每一个人面临的问题。李教授认为,不同的专业选择实际上就划定了一个读书的专业范围,就课程设置而言,分为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这三种课的排列顺序又是不一样的,“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课是下面的基础,是支撑这个房子的,必修课是建这个房子必须用的材料,选修课就使你的房子盖得漂亮,有风格。 ”基于这样的划分,他建议同学们,基础和必修是必须要看的。而怎样选择经典读本,李教授给出了“抓住学科的线,关注重要点”的方法。他以古代文学的学习为例阐释这一方法,“古代文学有上千年的历史,哪些是经典,在学科建设当中已经体现出来。就像是游览一处景观一样,导游说哪些地方是景点,必须要看一下。学习古代文学史也是一样,《诗经》、《离骚》、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你要去读。全文不能读,至少被选入作品选的部分你要全读。当你读得有兴趣的时候,再扩大开来。比如说你对杜甫感兴趣,就把和杜甫相关的书全看。 ”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个发展的脉络,抓住学科发展的这条线,关注这条线上重要的点,这些点大致可以看成是经典。

二、读书有精有泛。

书海浩瀚,读书一定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李教授认为上面提到的学科上的经典一定要精读,基础课需要的一定要细读,对于能进入心灵的书籍和感兴趣的东西要反复地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老人家对吃饭的要求很高。每天必须吃的东西要精细地对待它,不能总是吃快餐和垃圾食品,这个东西如果吃太多的话,对身体不会有好处,身体是如此,精神也是如此。 ”至于泛览这一块,他认为必须要扩展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定要把面扩展开来。感兴趣的可以多读,不感兴趣的翻翻题目而已,当你需要的时候,你知道这本书,再找回来读也可以。 ”对于非专业书籍,李教授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问到文理生的差别时,李教授认为文科生、理科生都适合这样的读书方法,但是“读书无一定之规,开卷有益,你看多了自会找出自己的一套读书方式。只要读书,总是会有收获的,入心的营养总能够沉淀下来。 ”

三、读书也有好时节。

李教授说他一直有一个观点,读书就像赶节气种庄稼一样,要读得及时。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心境情绪之下会有不同的读书渴望。“你要趁着你拥有这种渴望的时候,抓紧读一批书,终生受益,你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原来你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就不想看了。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感兴趣,趁着这个机会抓紧看一些写爱情的诗歌,和爱情有关的小说,讲爱情的影片,你会对爱情在感性上有一个把握。同时,我们是读书人,不要在感性和感情的这个层面徘徊,要读一些评论和经典性的阐释,从理性上把握,你会获益匪浅。 ”

四、读书要厚积薄发。

在谈到读书和发表的问题时,李教授认为,现在的评价体系有些急功近利。功利性的评价使学生的心很浮躁,为了测评去写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制造一些准垃圾。该用在读书上的大好时间被这些东西浪费掉,在浮躁中消耗掉。他告诫同学们应当厚积薄发,“好好读书,你心里有知识,将来的一天肯定会发挥出来,积累多了,自然成文章,不要被眼前的这一点蝇头小利局限住。眼前的利益不能不顾,但是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应当有这种自由的思想,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生活。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读书有什么诀窍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那么,读书有什么诀窍?

第二、以融会贯通为主旨: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读了等于没读。清朝左宗棠教儿子读书要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能渐有所悟。读到好书、有用的书,要认真钻研,以理解代替死背;真正了解,对自己才有帮助。

第三、以勤恳熟读为功效:所谓「勤能补拙」,只要不怕辛劳,必定有所成就。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虽然天生口吃又迟钝,但是他勤恳熟读,熟背文章,常常思索文义,即使寒冬之夜,仍于案前勤读、苦思。十年后,有天恍然大悟,变得聪颖异常。他还以「一物不知,以为深耻」自勉,终成饱学鸿儒。

第四、以细心运用为实际:读书要能实际运用,才不枉费辛劳。平时多读多看,并常写心得,多背佳句,跟别人讲话,就能言辞有内容,不会空乏枯燥。读书,最主要是学做人处事,例如明白古训的孝悌礼义精神,落实在生活中,就能使家庭幸福、朋友和睦、社会和谐。

如果一个人拿了博士学位,却不懂得生活,不通人情,不算是会读书。真正会读书的人,是能读熟「人事」,读懂「生命」,读通「生活」。

读书的诀窍有这四点:

第一、以融会贯通为主旨,

第二、以方法技巧为辅佐,

第三、以勤恳熟读为功效,

第四、以细心运用为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有时候总会听人说,孩子读书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把读书的钱攒着给孩子做点小生意赚钱。或许读书不能够为孩子换来很多金钱,可是读书获得的东西,往往更加宝贵。来吧各位,告诉孩子我们读书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操作方法

1

尊重

任何时候,文化是被尊重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化,是所有人都会尊重的,用心读书的人,也会得到相应的尊重。

2

内涵

一个用心读书的人,还一个不读书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用心读书的人有内涵,那种内涵是你花多少钱也包装不出来的。

3

机会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真的没错,一个用心读书的人,一定会有更开阔的心胸,也会有更开阔的眼光,接触到的层面不一样,那么就能够获取更多的机会,这包括事业,当然也就包括财富,所以,读书改变命运一点没错。

4

修养

读书是一个人由内而外的一场修炼,当你腹中自有书香气的时候,整个人的思维能力等等是上了另一个新高度的,这是人生最高层面的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学者赵仁珪的读书方法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北京阅读季·就爱你阅读”公益活动在全城展开。不少读者来到北京出版集团的大众文化讲座,学者赵仁珪向读者介绍了启功先生的读书方法,称要带着头脑去读书,要敢于质问作者,“尽信书不如无书”。

启功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大书法家,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杂家”。聊起启功先生的读书方法,北师大教授赵仁珪说:“启功先生读书面之广是惊人的,大到经史子集,小到稗言小品,无不进入他的阅读范围,以至不论谈到什么话题,他都能发表精辟的见解。除了把泛读和精读相结合,启功先生还特别赞同‘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

赵仁珪提到,启功先生常常对一些约定俗成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很多人读书过于相信作者,盲从了作者所有的观点,这是被动的读书法。读书时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自信力,要敢于质问作者,这才是主动的读书法。”

此外,在当天的阅读公益活动中,学者王学泰在北京图书大厦与读者畅聊清代的诗词创作;年过九旬的诗人翻译家屠岸参加了西城文委举办的“阅读春天,赏春诵读”活动;歌手斯琴格日乐与导演吴宇森夫人牛春龙在三联书店对话音乐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书有哪些好诀窍

全文共 1073 字

+ 加入清单

有效阅读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要提升学生的有效阅读,阅读提升了,对学习也有更好帮助,下面是小编找到的资料,是关于读书有哪些好诀窍,希望对大家有用。

读书方法有哪些5种

读书方法有5种,分别是通读全书、反复阅读、选择重要章节阅读、浏览目录和简介、精读和略读,而其中的泛读法则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反复阅读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选择重要章节阅读是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

读书的好方法有哪些

1、泛读: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

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读书有哪些好诀窍

读书需要先浏览,再仔细、反复去读。可多读几遍,读完后总结内容。逐页读,把好句读出声来加深印象。需要大声吟诵,以便透彻理解。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做批注,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落。坐姿正确,仔细去读,有详有略,吸取精华。有疑问向老师、同学询问,或者查资料解决。找一段或一篇中心句细读,在文章最后写感受、启发。

如何合理有效的阅读

符号标记法就非常实用,就是用各种符号在书中重要的地方做标记,以便于应用时查阅和再阅读时注意的一种阅读方法。其要点是:

1、在重要的句子下划横线;

2、在重要的段落旁划竖线;

3、将关键性的词或短语圈出来;

4、在有疑惑处划问号;

5、在有感悟的地方划感叹号,马克思读书就喜欢采用这一方法。

如何高效地读书

1、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2、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3、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名人刻苦读书的事例

全文共 1748 字

+ 加入清单

1、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2、欧阳修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是隋朝人,他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进宫了,少年时期的他被派到了隋炀帝的身边当侍卫。李密这个人从小就非常的活泼好动,有一天当他正在值班的时候,他一直都在左顾右盼,刚好隋炀帝路过那里就看见了,隋炀帝认为这个孩子非常的不老实,一生气便免了李密的差使。但是李密并没有因此生气懊恼,回到家之后,他一心决定发奋读书,一定要做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有一天,李密骑着牛要出门去看望朋友,在去看望朋友的路上,他把书挂在了牛角上,这样他就可以一边赶路一边看书了。

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特别喜欢读书,每次读书的时候都特别认真,孜孜不倦。他家里的书房后面建有一个小花园,虽然花园并不是很大,但是有花花草草风景很好。可是董仲舒每日都在专心读书学习,整整三年的时间,他从来没有去小花园里看过一眼。董仲舒如此的专心学习,这使得他成为了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5、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6、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7、孔子的故事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

《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

8、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9、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10、华罗庚的故事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从小就替父亲担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几本数学书来看,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那年染上了伤寒病,为此,家里的东西全部当光,而病情不见好转。

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原就学的中学老师的关怀下,到这所中学里当勤杂工。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怎样读书才又快又有用

全文共 1785 字

+ 加入清单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保持阅读,看有益、有用的书,并学以致用。读书有八字诀,分享给各位:问、思、阅、知、辨、悟、纳、行。

怎样读书才更有用

带着目的去读书

读完每章都写总结

间隙时间读书

善用思辨的态度

读书又快又有用的秘诀

1

问—提问、发问

常见误区:买书冲动、读书跟风。

避免正解:理性买书、按需读书。

人类的知识太浩瀚了!没有办法读完所有的书,也只能选择性地读。

同时,别人需要的,未必你需要。以自己的需求和问题来引导要买书、读书的类别。

在买书、看书前,先思考最近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买什么类的书来看?

在买到书以后,也不要上来就开始翻、读,而是再仔细思考一下:我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思—思考、思索

常见误区:翻开就读。

避免正解:三思后读。

书在眼前时,先不要马上翻开看。先思考一下:如果我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会有什么方式方法?先用纸笔或脑图列举1、2、3,即先逼迫自己先动脑想一想问题的答案。养成独立思考、客观思考、批判思维的习惯,不先陷入书预设的逻辑内容里。

3

阅—浏览、阅读

常见误区:顺序通读。

避免正解:比较跳读。

独立思考问题解决答案后,开始查阅书中的章节,对照着来看。

看看哪些自己已经想到了,哪些还没有想到?

看书,也不必从头至尾一页一页看。

我的习惯:先看序言,再看目录,先看清这本书的“魂骨”,然后再对照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肉色”跳读。时间允许时,再一章一章通读;时间不允许时,只能跳读。

看书,只抓住书中的精髓思想、方法、核心观点,就好了!没必要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看,那样的读书习惯太传统、僵化,同时也浪费时间。

4

知—知道、知晓

常见误区:找已知、知认同点。

避免正解:找未知、知不同点。

在前面的“问”、“思”后,对照书阅读,读自己未知的知识,去发现作者与自己不同的思想、观点、方法、案例。

读书,是读不同!即读自己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丰富和扩张你的知识体系。

读KnowWhat,读KnowWhy,更重要的是,读KnowHow!

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何以然!

单纯的思想、观点只能启发思维,有用的方法、案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5

辩—辨明、辨别

常见误区:盲目全信、盲目不信。

避免正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并非所有的书中观点都是对的!或是合适的!

任何作者在写书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主观立场、时代背景、局限性、片面性,往往他们都把个案当普遍,只举几个非常特殊性的案例,就当作普遍性的真理!

这时,读者自己就要辨明、辨别:哪些对我有用?哪些对我现在的阶段有用?

天下,没有普适的方法,往往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自己的问题,还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信、盲从。

必要的话,同样题材的书,买几本不同的书来对比着看。

这很有意思!就像开现场研讨会,不同的作者,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观点,而你作为读者,要学会集大成、博采众长!

例如,2012年我在写《决策》书之前,就读了中外作者关于抉择、决策方面的40多本书,一一对照来看,对决策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后,再结合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结合中国人的人性特点来写。

6

悟—领悟、感悟

常见误区: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避免正解:深度思考、融会贯通。

针对作者的好思想、好观点、好方法、好案例,要领悟其精髓和内涵,而不要简单地照搬照抄、东施效颦。任何方法,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我们要学的是更具有普适性的思想、原理、观念,而具体的招式,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7

纳—收纳、纳入

常见误区:阅后即焚、快速遗忘。

避免正解:整理收纳、内化吸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好的思想、原理、观点、方法拿来,形成自己的东西,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任何一本书,能够收纳3-5个好的东西,已经足矣!这,需要你自己慧眼发现。

8

行—践行、力行

常见误区:知而不行。

避免正解:知行合一。

读书,不是目的!我们不是研究机构,不是读死书的知识分子,而要当实践家、实干家!

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书看完了,觉得很有用的东西,要尽可能立即实践!不实践,知识还是死知识,无法产生生产力!

很多人把读书,当作增加自己侃资的一种方式,这大错特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伪科学!没有实践、只有理论,如同赵括,害人害己。

但实践时,一定要看时机、条件!时机条件合适,则马上行动!如果不合适,订下计划,在将来某个时间点开始践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读书技巧之怎样做好语文阅读题?

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读书技巧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好好借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事半功倍。更多的读书技巧尽在。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微信读书如何获得书币和数

全文共 151 字

+ 加入清单

微信读书是很多人在用的阅读软件,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微信读书如何获得书币

操作方法

1

首先,点击打开手机桌面上的“微信读书”app

2

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右下角有一个“我”的选项,点击进入

3

进入页面之后,点击进入“好友排名”

4

在好友排名的右上角可以看到有一个“时长兑书币”的选项,点击进入

5

进入兑换页面之后点击“兑换”即可成功获得书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读书的方法有那些

全文共 561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名人读书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读书。

读书的方法

(1)泛读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人读书的方法介绍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列宁读书法: 列宁怎样提高阅读速度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秦牧读书法: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7.巴金的读书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8.华罗庚读书法

华罗庚读书法:“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 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 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

9.恩格斯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10.周振甫诵读读书法

周振甫浙江平湖人。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学者。 l932年到 1949年,长期任职上海开明书店编辑所。1949年后先后任编辑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等。l975年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主要从事译注诗词和古典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著述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新注》和《文章例话》等。他读书,特别是对古典文学著作常常采用“诵读”的方法来读书,即对重要简章和段落作声情并茂的朗读、周振甫认为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和主要优点是: 1.读书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作者写作时的情绪。 2.通过诵读,体会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自已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 3.熟读了字句妥贴的文章.种谙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们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就不会出现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 4、熟读以后,即使自己欣赏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好处.只要能涌而不忘到后来读文章愈多。阅读能力愈提高,对于以前看不懂的也自会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明白了读书的意义,才能激发读书的兴趣

全文共 1444 字

+ 加入清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个人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领悟到这些读书的意义,才会爱读书、想读书、会读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书的意义,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读书,实现个人发展

苏门三学士之苏洵,18岁时进京参加进士考试落榜,此后生活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浪子回头金不换,在妻子程式的理解和鼓励下,27岁的苏洵幡然醒悟,沉下心来,闭门谢客,潜心读书,终成一代大家。于是有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的故事。

鲁迅曾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如何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目标呢?读书,唯有通过读书培养“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长相,实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时看尽长安花”的人生梦想。

有人说,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通过读书,能让你体验1000种不一样的人生,而不读书,你只能活一次。生命有限,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读书,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所以,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它的意义在于,可以把苦涩的文字变成有灵魂的血液融入生活的肌理,给你更多选择,创造更多可能,然后塑造你的精神品质,实现自我发展,继而在平凡中生根开花,成为独树一帜的风景。

读书,拥有更多选择

一个在街头摆摊卖烧烤的阿姨,可能月入过万,但令人羡慕的数字背后,有说不出的心酸和辛苦。建筑工人,拿着不菲的工作,其背后从事着高危工作,住的是板房,没有空调、冷气,还要遭受他人的冷眼。外卖送餐员,风雨无阻、随传随到,也时常遭到投诉和打骂。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哪怕换一份工作,性质相差无几,除了体力上的超高额运转,心底还不少受到来自社会的委屈。

这种委屈与无奈,源于没有底气、没有资本、没有选择权。一个人的底气、选择权,不是他人给的,而是靠自己争取的。想拥有更多的尊严、选择权和成就感,那就好好读书吧,

读书,塑造精神气质

董卿,一个集美貌、才华与气质于一身的女子。从东方卫视走进中央电视台,成为央视一姐;在《春节联欢晚会》里,她心系全国观众,姿态大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她对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在《朗读者》中,她对生命充满尊敬。她的才华、魅力与气质源于她从小不断地读书。这些读过的书,完全融入到她的身体血液里,融入到她的精神灵魂里,塑造了她的精神气质。

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三毛也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的“玉”和“黄金”,就是一种气度气质,一种精神情操,它会塑造你的精神气质,涵养你的精神长相,给予你精神力量。

读书,创造更多可能

关注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一定对第三季总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不陌生。他酷爱诗词,在工作生活中,一有闲暇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诗词。在舞台上,他淡定自信,面对各方高学历对手,从容应对,不慌不忙,最终夺得冠军。董卿说: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这个世界,书前从来没有穷富、优劣、成败之分,只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奋好学;只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不屈不挠;只有韩文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坚持不懈。读书,只有你付出的越多,你的人生才会创造更多可能性。读书的过程,虽然生活朴素,但我们内心丰富;即使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哪怕生活卑微,也会充满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什么是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的意义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世界读书日,指的是于法国巴黎设立,旨在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并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纪念日。世界读书日在每年的4月23日。

什么是世界读书日

在1995年的时候,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俄罗斯在“世界图书日”的设想里增加了版权的概念。于是在1995年11月15日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且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除此之外,还希望人们学会并且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世界读书日设立之后,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是在告诉人们——读书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微信读书电台在哪里 微信读书电台使用教程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碎片化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忙得要死没有时间看书,这时一款听书App就显得很合适了,可以在上下班路上边走边听。近日,微信就上线了一款可以用耳朵“读书”的小程序——微信读书电台

微信读书电台在哪里?

微信读书电台小程序: >>>戳我前往

或者微信扫一扫,直接使用微信读书电台小程序。

微信读书电台怎么用?

微信读书电台小程序为我们读书提供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只需进入微信读书电台小程序,就能随时随地收听你喜欢的内容。

微信读书电台结合了系统推荐与个性定制,除了推荐每日最热门、有趣的优质内容,微信读书电台也支持用户订阅上线的专栏节目,让你轻松拥有专属个性化电台。

此外,微信读书电台小程序可以直接在微信中打开与播放,退出后仍可继续播放音频,再也不用来回切换。

同时,用户还可在微信读书电台小程序看到他人的点赞与评论,一键分享小程序,好友可以直达你在听的节目。

自从微信读书app上线以来,我们发现了很多朋友不为人知的一面,尤其是那些经常霸占阅读排行榜榜首的那群人,有时小编就在想,花那么多时间读书的他们,一定是不需要加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出处:明代·佚名《增广贤文》:“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译文: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和别人说话,要留有余地,别把心里想说的全部讲出来。用心栽的花往往并不开,无意插的柳树却常常能够长成绿荫。画虎的形态很容易,但画出骨骼却很难,熟悉人的容貌很容易,但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难。

读书应该用心去体会,仔细推敲,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用意”,即用心钻研。“一字值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传》:“吕不韦乃使客人著所闻……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增损一字予千金”比喻文墨之价高。旧时,世人常以“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来劝人苦读求学。

古代人做学问,写文章都非常地投入,非常地讲究,一字一句往往都反复斟酌。同时,古人表达情感很含蓄,很用心。正因为如此,后人在阅读前人作品时也需要具备前人的境界和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读书技巧之紧抓复习环节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有关读书技巧的文章,希望您喜欢阅读:

1.复习的要求

(1)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2)看教材时,应边看边思,深思重点、难点。分析疑点、深化理解。

(3)看阅必要的参考书,充实课堂所学的内容。

(4)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5)加强练习。练习一般应在复习后进行,也可边复习边练习。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练习,能提高复习效果。

(1)及时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清,决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帐”。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费加倍时间重新学习。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复习。思考它们是怎么形成与推导出来的?能应用到哪些方面?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有无其他说法或证明方法?它与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识。

(3)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4)复习要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章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5)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要先想后看(问)。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每次复习时,要先把上次的内容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而且对记忆有很好的效果。

(6)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综合题能加深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紧抓复习环节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要及时复习。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能记住33%;两天后留下的只有28%;六天后为25%。所有的人,学习的知识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一些记性好的学生是因为能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善于复习,或复习功夫不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