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万家坝古墓群在哪里【精品20篇】

猫儿岭古墓群位于榆次市市区以东的猫儿岭上。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家坝古墓群在哪里,供大家参考!

浏览

1795

文章

210

篇1:相岗地古墓群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相岗地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相岗地古墓群为战国、东汉古墓葬,位于武安市冶陶镇小固镇村东。相岗地古墓群是邯郸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冶陶镇:冶陶镇位于河北省武安市西南部,距城区25千米,总面积74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22.526千人。东半部属丘陵地带,西半部为山区,海拔700多米,有耕地2032.7公顷,全部为旱地。全镇水资源贫乏,通过国家扶贫计划等措施,解决了16个村饮水困难,抗旱能力得以增强。冶陶镇有明显的交通优势,邯长铁路从境内穿过,有新固镇火车站一处,309国道东西贯穿,市级公路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晒肚子岭古墓群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肚子古墓群为白银市文物保护单位。

晒肚子岭古墓群位于白银区强湾乡,年代为新石器,类别为古墓葬。

2014年7月4日,晒肚子岭古墓群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强湾乡:强湾乡位于白银市区南郊14公里处,距黄河9公里,东临四龙乡,西与皋兰县黑石川乡、石洞乡毗邻,南依水川镇,北靠王岘乡。东西长约24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总面积248平方公里。白兰高速公路、国道109线横穿东西,白榆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利。全乡辖7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750户,10345人,总耕地面积28564亩。乡政府驻强湾村,辖强湾、白崖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张庄古墓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张庄古墓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庄古墓位于莘县十八里铺镇。年代为东周。 2013年,张庄古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里铺镇:莘县十八里铺镇地处莘县县城南6公里,现有人口5.1万人,耕地8.6万亩,辖87个行政村,镇域面积107平方公里,是莘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工业立镇,民营经济强镇,农业结构调整富民为目标,立足本镇实际,树立大招商、大开放、大发展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有力的推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南轩古墓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南轩古墓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轩古墓位于澄迈县永发镇,时代为元。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本体边缘为界,东面向外延伸10米,南面向外延伸8米,西面向外延伸16米,北面向外延伸14米。

永发镇:永发镇位于澄迈县东部,2002年7月由原永发镇、新吴镇合并而成。全镇下辖19个村(居)委会(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94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万人。全镇属热带气候区域,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3.7℃,日照时数2060.5小时,年均降雨量1756毫米。土地总面积12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共有4.4万亩。永发镇交通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丰州古墓群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丰州古墓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丰州古墓群

年代:西晋~唐

座落地点: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桃源村等

简介:西晋、东晋、南朝、隋唐时期墓葬群,分布于丰州华侨中学附近狮子山。两晋及南朝古墓大多为券顶砖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砖室两种。砖室墓平面有长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砖纹饰多样,出土遗物以青瓷器为主。纪年墓砖有“太康五年(284)”、“咸康元年(335)”、“咸安二年(372)”、“宁康三年(375)”、“太元三年(378)”、“元嘉四年(427)”、“天监十三年(514)”等。先后出土的铜质“部曲将印”、“阮咸”图案花纹砖,均为福建省首次发现。

保护范围:以华侨中学六朝古墓陈列室为中心,至整个狮子山山坡,庙下自然村及周边山坡,凤冠山周边山坡。

2009年,丰州古墓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旭山村:旭山村委会位于丰州镇政府驻地西南0.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社坛。有社坛、金鸡、庙下3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狮仔山下、九日山下和省道307线边,有18个村民小组,1206户5479人。有耕地803亩,山地2065亩。现有大中小企业近60家。有学校3所、代销店1家、卫生所3所,福厦、漳泉铁路和省道307线贯穿全境。 旭山村取名于境内的“九日山”,九日为“旭”字,故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江南古墓发现比甲骨文要早1500年的文字,到底是什么?

全文共 1779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甲骨文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了,而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当中,有一些是可以解读出来的,但还是有一些并没有解读出来。不过,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在甲骨文之前,是不是还有一些更早的文字,这都需要考古人员去发现才能知道了。然而在一座江南古墓当中,发现了一些比甲骨文还要早1500年的文字,这种文字又是什么呢?1.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之一。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很多人不认可考古,认为考古无非就是挖掘古人的坟墓,出土古墓中的各种稀世珍宝,然后展览与各大博物馆中,用以收取门票。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考古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历史、古生物、地质、人类起源等的科学。大多数的考古都是研究史前时期,就算挖掘的古墓,也是抢救性挖掘。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保护古墓,保护墓中的文物,若是没有考古,绝大多数的历史文物将在历史上消失,或许是被盗墓者盗掘贩卖,或许是因为自然的原因消失殆尽。

中华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在在考古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其年代距今3600年左右。尽管还发现了很多史前的遗址,出土了不少的史前珍贵文物,但还不能证实中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因为西方人制定的历史定义中,历史的象征是“文字”和“城邦”。而我国在江南的一次考古中,意外的发现了比甲骨文早1500年,距今5000年的古城以及古文字。

一般来说,我国发现大型史前遗址的都是在中原一带,但这次的发现却是在曾经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江南。这次的考古发现不仅在国内影戏深重,而且还有望改写世界历史。考古发现的这个古城遗址便是“良渚古城”,远古文字便是“良渚文字”。要知道,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1959年,在几十年的考古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神人纹玉琮王”。

对于考古家来说,这些国宝级的文物自然非常的重要,但更在意一些看似一般的文物,这些文物就是古人一些日常的石器,如石钺。因为这些石钺上有着非常多划刻,一开始没有人重视这些划刻,但随着考古的进行,越来越多这样的石器的出土后。有考古家开始猜想“五千年前,古人刻那么多笔画在石钺干嘛,莫非是象征这是谁人之物”。经过研究,这些刻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已经被良渚刻符已经被鉴定为一种远古的文字。3.良渚遗址的文字

考古家、古文字专家徐新民还表示“良渚遗址,尤其是庄桥坟遗址出土的这些石钺是一种远古文字,已经相对的成熟且初具系统的文字”。至于古人为何要将这种远古文字刻在石钺上呢?该专家还推测,石钺其实就是良渚古人的一种书写材料,与商代的甲骨、战国的竹简是一样的。随着良渚文字的出土,证实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并非是甲骨文,在甲骨文之前还有着更古老的象形文字。

不仅如此,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于2013年7月9日,平湖市博物馆馆长杨根文表示,这是中国最为原始的文字无误,但文字背后的历史还有待考古研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学界对于良渚文字有着两种说法,一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字,是中华多元文化的象征;还有专家认为这些远古的文字与甲骨文有着传递关系,属甲骨文的前身文字。

良渚文字被发现后,还有待改写某些世界历史,毕竟在此之前,国外尤其是西方都认为中国的文字只有3600年的历史,出土的这5000年文字直接改写了这个说法,也改写了此前认为的最古老的文明属苏美尔以及古埃及,证实中国有着不亚于这两个古老文明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分水岭古墓群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分水岭古墓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南部的分水岭一带,是古代的一个墓群。亩墓中的文物古迹,为研究长治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1957年以来,市博物馆配合山西中文物部门对分水岭的占墓群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清理。现巳发掘清理春秋、战园、汉代及其以后的墓葬270多座,出土了大批石器、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琉璃器、铜器、铁器等数千件,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装饰器等珍贵文物。分水岭战国车马坑于1972中发掘,坑中有木构车两排,共17辆,独辕双轮,车轮交于车厢。这批文物中,许多都是稀世珍品,如错金铜豆、铜犀立人擎盘、兽耳垒、提梁香、乌柱盘、宜乘之朝戈、编钟等,其中的错金铜豆、铜犀立人擎盘等文物还被选送到国外展览。分水岭古墓群是我市的一个极有考古价值的地下宝藏。

景点位置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武乡县分水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列山古墓群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列山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列山古墓群位于朗县金东乡林邛公路旁,距4公里多的列村东北约1.5公里的列山南坡上,海拔3200米。列山古墓平面呈梯形,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68米,封土未经夯打,封土内夹有网状石墙,东西长5.80米,南宽7.50米,北宽5.31米,石墙厚度为0.30米,高0.53米。该建筑群气势宏伟,构筑奇特,整个墓群延绵几公里,是西藏境内难得一见的景观。烈山古墓群不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丧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对于研究吐蕃王朝的兴起、衰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将对研究西-史与探讨青藏高原千年尺度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列山古墓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山

金东乡: 金东乡隶属于,西藏林芝朗县,辖11个村委会:东雄村、巴龙村、帮玛村、嘎木村、康玛村、来义村、松木材村、吞仓村、秀村、西日卡村、列村。乡内有著名的烈山古墓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发现3500余座古墓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这个西安咸阳机场扩建的过程中竟然发现了这个3500余座古墓,那么这具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据陕西省文物局官方微博(@汉唐网)2月15日消息,牛年春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空港新城考古研究基地全体成员响应政府就地过年的号召,放弃休假,加班开展考古发掘,全力确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进行。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陕西民航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民航工程,对陕西省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意义重大。在建设工程范围内,勘探共发现各类古代文化遗迹4600余处,其中包括各时期古墓葬3500余座,遗迹数量和规模都非常巨大,考古发掘任务非常艰巨。

经省考古研究院与机场建设指挥部协商决定,2月4日至17日春节假期期间,空港新城考古研究基地动员干部、技工、安全员、后勤保障等60余名员工,由7个劳务公司配合900余名工友,全力开展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南、北飞行区及航站区等重点建设区域的考古发掘。

空港基地将继续科学规划发掘方案,调集各方力量,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完成考古发掘工作,推动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进行,同时确保考古发掘取得预期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前我乐古墓群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前我乐古墓群为莱西市文物保护单位。

前我乐古墓群位于沽河街道办前我乐村东,年代为商至汉,类别为古墓群。

2014.8,前我乐古墓群被公布为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我乐村:前我乐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沈姓自蓬莱迁此建村,因地处凹地,命名“窝落村”。因“窝落村”含义不佳,遂改为“我乐村”,为区别于“后我乐”,又改称“前我乐”。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东与后我乐村相邻,西与王家山后村接壤,北1公里是大古路,曲江路直通村中心街。全村占地面积1969.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李氏古墓群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李氏古墓群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古墓群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时代为宋-元。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自墓群围墙向东延伸18.7米、向南延伸16.4米、向西延伸17.3米、向北延伸17.6米为文物保护范围。

石山镇:石山镇是海口市秀英区下辖的镇之一,位于海口市西北部,距海口市中心15公里,东接永兴镇,东南部分与东山镇接壤,西、南与澄迈老城镇交界,北靠西秀镇、长流镇,辖区面积120.74平方公里。东有海榆中线,西有粤海铁路,绕城高速公路途经6个村(居)委会,绿色长廊连接南海大道直达西海岸,交通便利。下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共84个自然村,86个经济社,总人口约4.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天子庙古墓群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天子古墓群位于斗南街道办事处小古城社区居委会东1500米。1974年发现,经1975—1999年五次发掘墓葬140多座,出土春秋晚期至西汉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玛瑙器等文物数千件。41号墓出土的“巫师纹铜鼎”、“五牛盖铜筩”、“双钺形铜戈”堪称“滇文化”之稀世珍品。市政府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子庙古墓群因始建于明的天子庙而得名。庙内存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土主庙碑记》等碑共三块,记述“元梁王据滇时筑城”(今小古城)和明永乐沐氏倡建寺庙的史实。

五牛盖铜筩、巫师纹铜鼎、铜鼓简介:均为国宝文物,战国“滇文化”稀世珍品。1979年12月至1980年1月,呈贡县小古城天子庙古墓群41号墓出土。是古代滇池地区农耕文化、原始崇拜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性实物,曾代表昆明市两次赴京,参加“1985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展”和“第七届亚运会中国文物精华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麻地沟古墓群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地沟古墓群为白银市文物保护单位。

麻地沟古墓群位于白银区四龙镇,年代为新石器,类别为古墓葬。

2014年7月4日,麻地沟古墓群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龙镇:白银区四龙镇坐落在黄河北岸,距白银市区23公里。全镇共有8个村,2412户,现有常住人口11900人,其中农业人口10872人,耕地面积17089亩。黄河流经全镇5个村,白靖公路横贯全镇,村村实现"三通",全镇共安装电话1700 部。 2001年7月,镇党委被白银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四龙镇党委被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安工地挖出古墓群 工地挖出古墓怎么办

全文共 105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形成了许多的文化,而大家都知道的西安是一个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在近日,西安发现了一大型古代墓葬群,那么接下来就跟随本期城市文化的一起来看看吧!

西安工地挖出古墓

近日,西安市的长沣路一建筑工地,惊现一大型古代墓葬群,工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矩形探坑,大的墓坑差不多有5米多长,小的也有2米多。据了解,该工地属于城中村改造项目,因发现墓葬已经停工很长时间。据报道,去年3月,当地文物部门在这勘探发现了古墓葬736座,这些古墓葬为战国平民墓葬群,发现位置在战国时期属于杜县,性质相当于公墓,平民都下葬于此。

杜国的遗址在当地杜城村周围,是历史中较早的诸侯国之一,

武王在灭商建立周国后三年去世,十三岁的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少而由周公旦摄政。这引发了周公之兄管叔鲜和其弟蔡叔度的不满,他们联合包括东夷(山东)、淮夷(安徽)、唐国(晋南)等地起来反抗,于是周公抓紧筹建豳师进行东征平叛。

周公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他将战败的唐人从汾水下游迁到镐京东侧,建立杜伯国城进行管束,让这些人充当京师外围的劳动力。

被迫离开家乡的战俘唐人,千里迢迢,一路艰行,来到镐京城东大路左边一棵高大的杜梨树下定居,杜城从此形成。投诚的唐国君祁聪(有的古文献记为姬聪)忠心效力于周国,故封他为伯爵的臣国,建立杜伯国,继承他的子孙世代称为杜伯,以地名为姓,也是今天杜城村杜姓人的祖先。

工地挖出古墓怎么办

在施工现场发掘的所有文物、古迹以及具有地质研究或考古价值的其他遗迹、化石、钱币或物品属于国家所有。一旦发现上述文物,承包人应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任何人员移动或损坏上述物品,并立即报告有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同时通知监理人。发包人、监理人和承包人应按有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求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由此增加的费用和(或)延误的工期由发包人承担。

承包人发现文物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致使文物丢失或损坏的,应赔偿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西安介绍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核心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九层妖塔原型古墓是怎么回事 九层妖塔在哪里被盗墓了吗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鬼吹灯》的人都知道,里面写到过有一个九层妖塔,其实这个九层妖塔的原型古墓早在1982年就已经被发现了,被称为血渭一号大墓。而最近,又在这个九层妖塔原型的古墓周边发现了一个古墓群,称之为“热水墓群”。那么这个热水墓群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血渭一号墓具体位置在哪里,这个古墓群有没有遭到过盗墓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九层妖塔原型古墓是怎么回事

近日,九层妖塔原型古墓有新的发现。考古人员称甬道出现大量随葬品,可以显示墓主人身份的高贵,但具体身份还是无法确定。发现随葬品中包括绿松石、金箔、金象等,日月对狮的金牌饰、镶绿松石的金凤钗都十分精美。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有像骆驼的痕迹。

1982年,青海省海西州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后,考古学家又在其附近发现数百座古墓。这片古墓群被命名为“热水墓群”,其中的“血渭一号墓”规模较大,据称就是小说中“九层妖塔”的原型。自2018年起,“血渭一号墓”已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2、九层妖塔原型古墓在哪里

小说和电影里的九层妖塔,里面充满了各种机关怪兽,像什么蓝色火焰,人一碰就会被吞噬;还有什么火蝙蝠、蓝色瓢虫等等。当然,电影小说肯定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但是,“九层妖塔”古墓,在现实中竟然是真实存在的。

据悉原型就是青海省都兰县的血渭一号大墓。

据专家介绍,历史上的杜兰的曾经是西羌先民的主要住牧地,而且还曾是吐谷浑王国的主要活动中心区。吐谷浑王国,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在西晋到唐朝时期,它是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国家。一头连着西藏、西域和西方,另一头连着中原。古丝绸之路大家都知道,其中青海道就是从都兰穿过的。可以说,在中西文化交流当中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据了解,都兰县是青海墓葬最多的地区之一,分布着上千座古墓。而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段的热水墓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墓葬群。这是一个凸起来看似一个山包的古墓,是1996年被发现的。

墓葬封土堆是由泥石混合物夯实而筑成,层层叠起,如同盖楼一般,一共九层,叫血渭一号大墓,也就是传说中的“九层妖楼”。3、现实当中这座千年前古墓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专家表示,它其实是一座属于唐代早期,吐谷浑王室的墓葬。虽然这座墓葬没有小说电影里头那么玄幻离奇,但它同样充满着传奇色彩。

首先它的外形非常特别,经千年风雨之后,大墓仍然高出地面三十多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从正面看着像个“金”字。因此,它除了“九层妖楼”这个名字之外,还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而大墓背后的两条山脉,从东西绵延过来,如同两条巨龙,大墓则像一颗宝珠,构成了“二龙戏珠”之势。这座墓的附近还有两百多座小古墓,放眼望去,气势恢宏。

其次,这座墓地的构筑形式,也让很多人感到惊叹。它是由一层柏木夹一层四五十厘米高的石头,层层迭起。据了解,一般的小型墓葬要用去二三十根柏木;稍大一点的则要数百根。

而血渭一号大墓从上到下,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一层排列整齐的,横穿冢丘的穿木。全部都是粗细相当的柏木,一共有九层之多。

据说,根据计算修这样的墓,需要一万人修一年以上,其规模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血渭一号大墓在1996年一经发现,就被列入了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可以说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但是对它的挖掘,目前考古人员只挖掘了一二两层,就不再继续挖了,据说就是出于对这座墓葬的保护。而它所在的热水墓葬群也是我们国家重点保护的墓葬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徐堡古墓群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徐堡古墓群为温县文物保护单位。

徐堡古墓群位于武德镇徐堡村,年代为汉—清。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徐堡古墓群被公布为温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德镇:招贤乡地处豫北平原,位于太极之乡温县的西南隅,南滨黄河,西与孟州市接壤,辖16个行政村,总面积31.14平方公里,人口2.2万,耕地12750亩。 招贤乡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美不胜收,这里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故乡,人称“司马故里”;这里还是温氏的发源地,境内现保存有温国故城遗址、古晋城遗址、烘范窑遗址。 招贤乡盛产优质小麦、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火山古墓群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火山古墓群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火山墓群位于山东省微山县两城乡南薄梁北村西1000米处,火山四周。当地村民传说称“九女坟”。其中一组汉墓位于火山西南脚下,北依火山,西傍白马河堤,东与南薄堂台遗址相连。另一组位于微山县皮肤病防治站内,其中一墓较大,原有3米多高的封土,现已夷为平地。院内还发现墓石、墓碑等,有的已被砸碎。

两城镇:两城镇位于南四湖之一的独山湖畔,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1万亩,耕地4.3万亩。辖48个行政村、7.5万人。两城因战国时期的匡城、矛城而得名,历史绵长,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境内出土的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南薄村西北堂台遗址、战国时代的姬家林遗址、汉墓群及汉画像石,证明自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居住生活。秦时在两城置橐县,汉初改为高平县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怎么回事?过仙桥是什么有何寓意?

全文共 188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考古当中,发现一些古人的丧葬习俗,这些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不同的习俗的,而就在最近,在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当中,发现了一座“过仙桥”,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过仙桥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过仙桥到底是有什么用的,为什么会在古墓当中出现呢?这个过仙桥和墓主人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是怎么回事

据中新网消息,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对湖南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一座东汉墓葬和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其中,北宋夫妻合葬墓设有较为特殊的「过仙桥」。

在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考古人员正在发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两个墓室之间有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表达了古人希望来世再续姻缘的美好愿望。

「过仙桥」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产物。夫妻俩活的时候在一起,死了也要到一起,中间留一个洞,想象着两个恩爱的灵魂,躺在里面还可以聊聊天。古时候,「过仙桥」寄托着夫妻死后再续姻缘的祝福。2、民间丧事习俗过仙桥的故事

跟着和尚过仙桥的全为男性,女性子孙在整个过仙桥的过程中始终是跪在仙桥的另一侧的。关于仙桥的猜想可能跟中国道教观念中是鬼魂历经十殿阎罗的旅途后准备投胎的必经之地奈何桥有关的,但为什么不是道士做法而是和尚诵经就不得而知了,抑或这个只是一种风俗习惯罢了。

据说以前的老派的仙桥搭得很有技巧,好像应该是用八仙桌子和凳子搭成的,要是这样的话,跟着过仙桥的和尚和亡者亲友们应该是比较费力的。而现在的仙桥看起来像一个钢架结构,由若干钢管搭成一个桥的形状,共有二十个台阶,在各个台阶上还铺有长短相同的木板作为桥面,看起来桥桩、桥面一应俱全。只是整个桥身颇为狭窄,人走在上面不免有摇晃的感觉,桥也颇有些高度,这样一来恐高的人恐怕就有些生畏。这个可能是为了突出这个过仙桥的不易吧、

开始前先要在桥底下放上几个纸糊的灯笼,桥顶上放上两盆吃物(具体含义就不知道了)。队伍的前面是那几个穿着僧衣的和尚,一个吹笛子,一个拉二胡,还有一个举着一个小小的幡(幡上写着几个生拗的字的),跟在后面的依次为长子(端着神位),长孙(背着雨鞋),次子(背着一个蓝色的包袱,里面装的什么就不知道了。),等等一干子孙侄儿辈的男丁。随着为首的和尚高声诵念佛号,过仙桥便开始了,每过大约两级阶梯,和尚们便要停下来诵经,而那声音颇为抑扬顿挫,伴随经文还有笛声、二胡声、和边上的磬铙的和声。经文大约是大悲咒一类的经文。此时后面的男人们便要停下来肃穆静候,等待一段经文念完,整个队伍方始前进两步,等到了仙桥顶部,和尚们便要把预先准备好的一盆吃食撒向四周围观的人们,人们便也开始抢这些吃食,据说这些东西吃了以后都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整个二十级台阶走完就到了仙桥的另一侧了,然后还要从另一侧开始从新回过来再走一遍,重新回头走的一遍大致和前一遍的过程是一样的了。在整个过程中,女性的子孙们始终是要跪在一边的,只是回头走的时候移到仙桥的另一边换个位置跪下而已。

过了两遍仙桥以后和尚们会有一个鞠躬作揖的动作,猜想可能是针对亡灵的吧。

这样的过程结束以后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听人说叫“穿阵——撞和尚”。即和尚们带领这些个跟着过仙桥的子孙们在桥和桥桩之间穿梭而行,在这个过程中子孙们要尽量用身体去撞和尚们,据说撞得越多,积聚的福气就越多。3、过仙桥有什么寓意

“过仙桥”便出现于西汉的异穴合葬墓中。两个墓穴之间有通道或是开凿的土洞相连,表示墓主夫妻在阴间可以继续交流。这个现象算是异穴向同穴过度的一个产物,不过到了同穴合葬墓之后,仍有部分墓葬保留了这一设置,而且绵延上千年,直到宋代。

虽然寄托着美好的寓意,但是设有“过仙桥”的夫妻合葬墓并不多。杨家湾古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历史、民俗、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除了“过仙桥”以外,古人还有种破镜习俗,源于成语“破镜重圆”。所谓破镜习俗,就是将一面完整的铜镜分成两半分别葬在夫妻两个墓葬中,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露出端倪。

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烧沟一带古墓葬进行了发掘。一座同坟异室夫妻合葬墓中,在两个墓室的木棺中曾各出土半枚残镜,合起来是一枚完整四神规矩镜。此后,在安徽怀宁、江西玉山县陈家墩唐墓以及当地宋墓中出土更多。

从考古中学者推测,铜镜应该是夫妻生前使用的物品,夫妻去世后,生者有意识地将这件他们生前共同使用的器物打破后,分葬于两墓之中,其目的是沟通死者之间的联系,寄寓夫妻在阴间继续做夫妻的美好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黄河边发现古墓群是怎么回事?墓主是谁有多少文物?

全文共 20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其实古墓还是非常多的,最近就又新发现了一个古墓群,而且位置就在黄河边。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在黄河边发现的古墓群又是什么时期的呢?墓主人会是谁,墓中又出土了多少文物呢?相信很多人都会对此感到非常的好奇,我国可以说还是经常会发现一些古墓的,那么这一次发现的这些古墓里面都有些什么呢,对考古工作又会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次一共发现了多少古墓,还有多少墓里的文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黄河边发现古墓群

黄河边大型古墓群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带釉陶瓷。记者从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黄河边发现大型古墓群,共有多个时期墓葬600多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立超介绍说,这个古墓群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后川村,北距黄河约500米。从2017年10月起,他们配合棚户区改造项目,对这个位置进行了3次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3.76万平方米,发现多个时期墓葬600多座。这些墓葬主要集中在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尤以秦汉时期墓葬为多,有近300座。

目前,文物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墓葬602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金银玉器、瓷器、石器、骨蚌器等各类器物逾2000件套(枚),其中不乏鹅首曲颈壶、玉剑具、镶玉铜带钩以及有铭铜器等一批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有较高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稀有随葬品。在秦汉时期随葬品上,有“陕亭”“陕市”的戳印;在唐宋金元时期的墓志中,有关于陕州的直接记载。

专家认为,这些墓葬排列较为有序,同时期墓葬相互之间很少有打破关系。墓葬群离陕州故城较近,应该是历代陕州城的集中墓区。并表示,这个大型古墓群的发现与挖掘,揭示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三门峡地区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大量秦人墓葬和西汉墓葬的发掘,为三门峡地区墓葬演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2、三门峡市的来历简介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因古时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三门峡又称“崤函”。

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

约在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

西周时属焦国、虢国。

春秋先属虢后属晋。

战国时分属韩、秦、魏。

秦属三川郡。

汉属弘农郡。

三国属魏国恒农郡。

三门峡天鹅湖

三门峡天鹅湖(3张)

晋属司州弘农郡。

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

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陕州专员公署。1952年,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4]2015年3月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南省调整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对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陕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以原陕县的行政区域为陕州区的行政区域,陕州区政府驻大营镇陕州大道18号。3、三门峡市的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介于北纬33°31′24″~35°05′48″、东经110°21′42″~112°01′24″,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东北接洛阳市新安县、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东南邻壤洛阳市栾川县;南同南阳市西峡县为邻;西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相连;西和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共界;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平陆县、垣曲县相望。三门峡市东西横距153公里,南北宽132公里,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三门峡市处于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交汇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300至1500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山区面积5750平方公里,丘陵面积3777平方公里,川原面积969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8%、36%和9.2%。三门峡市地形多样,地形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海拔2413.8米的小秦岭老鸦岔脑峰是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脑山区已经开辟为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之称。

气候

三门峡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年降雨量一般在400毫米-700毫米,无霜期215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051.6小时。

水文

三门峡市辖区内河流河溪较多,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7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9.3%,黄河干流陕西省潼关县东入灵宝市境,流经灵宝、陕州、湖滨、渑池4个县(市、区)的16个乡镇,全长225公里,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达每秒3.6万立方米(1843年)。长江水系主要是卢氏县南部和东南部的老灌河和淇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7%。除黄河外,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3条,其中,灵宝市境内11条,陕州区境内5条,渑池县境内3条,卢氏县境内14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晋中猫儿岭古墓旅游攻略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猫儿岭古墓群位于榆次市市区以东的猫儿岭上。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晋中猫儿岭古墓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晋中猫儿岭古墓群介绍

位于榆次市市区以东的猫儿岭上。古墓葬密集地分布在南北长2700米,东西宽1500米的范围内。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

历年来,猫儿岭先后出土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5000多件,其中以战国时墓葬最多。这一地区的战国墓葬,形制大多为土坑坚穴墓。基坑都比较深,有深四、五米的,也有深八、九米的。这些葬具、棺椁都已腐朽,出土的随葬品比较丰富,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

旅游攻略相关

晋中猫儿岭古墓旅游攻略:

门票:免费(免费游玩观赏,请爱护环境,切勿乱扔垃圾)

开放时间:09:00-16:00

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

最佳旅游时间:四季皆可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猫儿岭上

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 历年来,猫儿岭先后出土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墓葬 600余座,是考古学家的宝贝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