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的启示【优秀20篇】

浏览

7627

文章

1000

篇1: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王恭从会稽还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选自南朝宋o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dià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zhàng)物:多余的东西。

[文化常识]古人的坐具。"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上。如果上身挺直,这叫"危坐",成语有"正襟危坐"。家庭经济一般的坐在草垫上,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垫子上。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卿②举③谓④对⑤悉2.①上文有三个"之",请依次说明它指代的内容:(A)(B)(C)

3."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可以一条跟我的相比吗?②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③可以让我拿一条吗?④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4.翻译:既无余席

5.理解:①上文有"恭无言",请问王恭为什么没话可说?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成语"身无长物"的出典即在上文,这个成语的意思

?

【参考译文】

56、王恭从会嵇还

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参考答案】

56.王恭从会稽还

1.①您;对人亲热的称呼②拿③认为④回答⑤了解2.(A)王恭(B)王大(C)这件事3.②4.已经没有多余的坐席。5.①既无余席;②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条件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毛遂自荐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毛遂自荐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余无可取者()2.其末立见()

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4.使遂蚤得处囊中()

二、翻译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96.毛遂自荐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一、1.剩下的2.尖端3.向4.通"早"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三、毛遂自荐脱颖而出自己推荐自己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语文文言文字义疾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疾jí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的正面,下边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人被箭射中。表示伤病。

①疾病。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②疼痛。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梁惠王下》)

③恨,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④憎恶,怨恨。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

⑤通“嫉”,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⑥快。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⑦强,猛烈。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⑧锐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⑴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狐皮袍子。锦衾: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⒁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掣:拉,扯。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六千余里。

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从容就义文言文翻译文天祥将出狱 文天祥就义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从容就义》的文言文翻译:初八的时候,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皇帝只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强迫他跪拜,但他仍然坚定地站立着,不被他们所动摇。他极力抗辩,说道:“宋朝没有不循正道的国君,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

不幸谢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掌权的奸臣误害了国家,用人、行政,措施不当,你们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将、叛臣,攻入我朝的国都,毁灭我朝的国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图恢复兴盛的时候辅佐宋朝,宋朝灭亡了,我文天祥应当尽快就死,不应长久苟且偷生。

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

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元世祖就批准他们的奏议。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从容就义》的原文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坚立不为动。极言:“宋无不道之君,无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权臣误国,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国都,毁其宗社。天祥相宋于

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

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如其请,赐之死。”麦术丁力赞其决,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田子为相三年归休文言文翻译 田子归休的译文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的意思:田子做宰相,三年后回家休假。“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出自文言文《田子为相》,全文刻画了一位教子有方、深明大义、品德高尚的母亲形象,表现出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思想。

《田子为相》的原文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田子为相》的译文

田子担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惠,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文言文为学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字词解释

1.为学:做学问。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3.亦:也。4.矣:了。5.则:就。6.者:…的事情;…的人。7.资:天资8..庸:平庸。9.去:到10.逮:及。11.旦旦:天天。12.怠:懈怠。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4.之:它,指代学问。15.蜀:四川。16.之:的。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19.于:对。20.欲:想要,要。21.之:到…去,往,到。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23.恃:凭借,倚仗。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26.足:足够。27.数年:几年。28.下:顺流而下。29.还:回来。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31.越:到了。32.明:第二。34.自:从。35.惭色:惭愧的神色。36.顾:难道。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39.恃:凭借,依靠,倚仗。40.买舟:雇船。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42.犹:还,仍然。43.顾:反而,还。44.至:到达。45.去:距离。46.色:神色,脸色。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成功←行动,坚持←立志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手法:

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爱莲说》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可:值得蕃(fán):

多。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涟:水清而有微波。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xiè)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者:......的。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陆游筑书巢文言文翻译 陆游书巢古文翻译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陆游筑书巢》的翻译:在我的房间里,有的书放置在书橱里,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当枕头。我抬头或低头,环顾四周,没有无书的地方。我的饮食起居,病痛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靠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陆游筑书巢》的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言文通假字

全文共 2664 字

+ 加入清单

1.之

①动词,去、到、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

④“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

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2.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其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4.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未有问而不告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面山而居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默而识之《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⑩表并列溪深而鱼肥

5.以:

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以衾拥覆(拿来)《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用)《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出师表》必以分人(拿)《曹刿论战》

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以其境过清(因为)

何以战(靠、凭借)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

②连词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

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咨诹善道(用来)《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6.则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7.于

①比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在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⑤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醉吐相茵文言文翻译 醉吐相茵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他为人忠厚,善良。汉宣帝三年,立皇太子,他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月,升为御史。五年后担任丞相。他的车夫喜欢喝酒,曾有一次随丙吉外出,喝醉之后吐在了他的车上,西曹主管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因为喝醉就赶他走,他还有什么地方容身?还是容忍他一下吧。”于是没有辞去这个车夫。

醉吐相茵,汉语成语,拼音是 zuì tǔ xiāng yīn。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卷74《丙吉传》3146页: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丙吉传》。醉吐相茵的意思是喝醉了之后吐在了丞相的草席上,现在人们多以这个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或为咏宽宏大量,不计人过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齐景公好弋文言文翻译 齐景公好弋文言文简单翻译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齐景公喜欢捕鸟。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没过多久,鸟逃跑了。齐景公十分生气,决定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将他的罪行一一列举出来,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谏杀烛邹》原文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谏杀烛邹》道理

1、人与人交流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2、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不足,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凡事应该从大局考虑,不能轻率行事,因小失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五柳先生传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造饮辄尽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地方

6、每有会意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答谢中书书》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答谢中书书()(2)晓雾将歇()

(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9.(4分)(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11.(3分)C(“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12.(4分)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上两点各2分,意合即可)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假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衡于虑。衡通横梗塞。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坚韧,使动用法。

2、人恒过。"过","犯过失"。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古今异义

1、发:发于声。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2、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起用;今义,举起。

3、征:征于色。征:古义,表现,征给;今义,征求,象征。

4、喻: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5、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6、入:入则无法家拂。入:古义,国内;今义,进入。

7、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

四、重点实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恒:常

9、生于忧患生:生存发展。

10、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11、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12、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13、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14、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方法。

15、人恒过:常。//犯过失。

16、衡于虑:思虑堵塞。

17、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狼文言文翻译 狼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狼》的译文:一个屠户在傍晚时分回家,他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他)在半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畏惧,就将骨头扔向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狼》的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楚人养狙

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①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②,必部分③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⑦,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导读: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一旦大众觉醒,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

注释:①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j),猴类。②旦日:(每天)早晨。③部分:安排。④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⑤相与:一起。⑥破栅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xi),关兽的木笼。⑦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醒。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2.山之果,公所树与()

3.狙公卒馁而死()4.众狙皆寤()5.一旦有开之()

二、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108.楚人养狙

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狙公一定在院里分派猴子们干活,派老猴率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害怕他,不敢有违。有一天,有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大家说:"不对,是天生的。"小猴说:"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众猴说:"不对,都可以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话未说完,众猴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狙公睡了,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互相拉着进入树林,不再回来。狙公终于饿死了。郁离子说:"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差不多和狙公一样吧!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

一、1.有的猴(无定指代词)鞭子2.种3.终于饿死了4.同"悟",醒悟5.开导他们

二、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他们像狙公吗?

三、被剥削者一旦觉醒过来,造了反,统治者必将术穷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千里之马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2.而捐五百金()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及参考答案】

65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3.一年,周年

二、1.用2.认为3.因为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甘戊使于齐文言文的翻译 甘戎使于齐中使的意思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甘戊使于齐》的译文:甘戎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隔着(两岸),你都不能自己渡过,还有能力为大王做说客吗?”甘戎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万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谨慎敦厚的性情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而不用来打仗;良马可以驾驭千里,(若)放在宫室里让它捕老鼠,不如小猫。

干将这把剑很锋利,名闻天下,用它来砍伐数目,不如斧头(斤也是一种斧头)。现在摇着船桨过河,我不如你;说服千乘(相当于现在的发达国家)之国的君主,你又不如我啊!

《甘戊使于齐》的原文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吾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林逋论学问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②。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选自林逋《健余劄记》)

【注释】

①闻其说:听师长的论说。②为其事: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启发与借鉴】

学与问。上文中说,问是为了学,而学又是为了做人,这就把学习的目的与途径都讲清了。刘开在《问说》中指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引起疑问),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作者从文与学的关系入手,指出"问"的重要作用。至于学习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如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明晓)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才)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美)?"

【译文】

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阅读训练】

1.解释:

(1)独(2)方(3)辩(4)诸(5)实务

2.翻译:

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3.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其诗《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更是脍炙人口。

【参考答案】

1.(1)只(2)方法、技能(3)探讨、分辨(4)"之于"(5)实在的事情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