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xcel虚岁怎么算(经典11篇)

浏览

2263

文章

11

篇1:虚岁怎么算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虚岁怎么算

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用于计算人出生后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以刚出生时为一岁,因为这是人出生后的第一年,与已经历过的怀孕近一年无关。它与目前国际通用的,以刚出生时为零岁计算人出生后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的计龄方式不同。在中国,为了区别两种计龄方式,才有了虚岁和周岁这两种名称。

虚岁中没有以零为起点的观念,没有个人特别生日的记岁方法。按照民间的习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在百日之前,人们还会以日为单位来计算他的大小,一过百日,人们就再不会计算他的日龄或者月龄,而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年龄。从理论上说,一个人一出生,就被认为是1岁了,以后逢年便长1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在excel中如何计算周岁、虚岁以及实际年龄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在Excel中利用系统时间和出生年月来计算周岁年龄虚岁年龄以及实际年龄,这在人事管理、工资统计中经常性遇到,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计算年龄问题的方法(以在Excel2003中操作为例,其他版本类似)。

步骤:

周岁计算(方法一):

在C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YEAR(TODAY())-YEAR(B2)”(如下图所示),然后回车,C2单元格中完成了周岁年龄的计算,然后双击单元格右下角处往下填充或者拖拽单元格右下角往下填充。

周岁计算(方法二):

在D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NT((TODAY()-B2)/365)”(如下图所示),然后回车,D2单元格中完成了周岁年龄的计算,然后双击单元格右下角处往下填充或者拖拽单元格右下角往下填充。

虚岁计算:

周岁公式基础上加1即可。在E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NT((TODAY()-B2)/365)+1”(如下图所示)或者“=YEAR(TODAY())-YEAR(B2)+1”,然后回车,E2单元格中完成了周岁年龄的计算,然后双击单元格右下角处往下填充或者拖拽单元格右下角往下填充。

实际年龄计算

在F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YEAR(TODAY())-YEAR(B2)&"岁"&MONTH(TODAY())-MONTH(B2)&"月"&DAY(TODAY())-DAY(B2)&"天"”(如下图所示),然后回车,F2单元格中完成了周岁年龄的计算,然后双击单元格右下角处往下填充或者拖拽单元格右下角往下填充。

最后的效果:

现在看看周岁、虚岁、实际年龄的效果吧(如下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虚岁和周岁的区别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虚岁周岁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含义不同

1)周岁有两种含义,指年满一岁和实足年龄。

2)虚岁只有一种含义,指虚龄,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

2、使用范围不同

1)周岁是国际通用的年龄计算方式,在世界范围通用。

2)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仅在中国及亚洲东部其它国家使用。

3、记龄方式不同

1)周岁从零算起,逢生日长一岁,遵洋历(阳历)。

2)虚岁从一算起,逢新年长一岁,遵农历(阴阳历)。

4、遵循的日历不同

1)周岁遵洋历(阳历)。

2)虚岁遵农历(阴阳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虚岁怎么算?什么情况下要算?

全文共 3505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这样一种年龄的算法的,那就是虚岁。很多人算年龄的时候,一般都是过了几岁就算几岁,但是有些地方的人会算是虚岁,也就是说他的实际年龄其实还没到,但是他如果算虚岁的话,年龄会比他的实际年龄大一些。但是至于具体究竟是大多少,这一点可能不同地方的人的算法也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是大一岁,但是也有可能是会大两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虚岁究竟应该是怎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要说虚岁呢?1.虚岁是什么

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一种记岁方法。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也流行于亚洲东部其它国家,用于计算人出生后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序数),以刚出生时为一岁,因为这是人出生后的第一年,与已经历过的怀孕时间无关。它与目前国际通用的,以刚出生时为零岁计算人出生后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为基数,故也可以计算尾数,例如三岁零两个月,七岁半等)的计龄方式不同。在中国,为了区别两种计龄方式,才有了虚岁和周岁这两种名称。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虚岁?这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古时中国人只有这一种计龄方式。从近代开始,西方的计龄方式逐渐通行于全球,并传入中国。因此,现代中国有了两种计龄方式。为了相区别,两者被分别称为虚岁和周岁。这样,才给人以中国人多了一个虚岁的错觉。

以下诸段文字,看似在表述虚岁的来龙去脉,实则散乱而且多偏离主题,甚至不知所云,其中还有中国人把春节作为每一个的生日的错误结论,又根本没有找出中国人计算年份次序这一真实原因。实际上,中国人不但没有把春节作为每一个人的生日,而且从宋朝开始,还逐渐盛行过生日。

虚岁是中国人特有的计龄方式,那么为什么中国会有虚岁?要理解虚岁,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知识,二是中国祖先的民族性格。

中国古人并无现代人的“生日”概念,与“生日”含义最接近的词是“生辰”或“诞辰”。生辰和诞辰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生日,生日是以日为最小单位的,而诞辰和生辰则是以时辰(时刻)为最小单位的,古人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称为十二时辰。在中国古人的生辰概念中,日期仅仅只是记载生辰时间的一个要素而已,与年月和时是并驾齐驱的,并没有任何的侧重;而西方人的生日概念,强调的就是月份和日期,所以通常我们说生日,只说几月几日,不说年也不说具体时刻。这也就是中国古人不重视出生日的另一个方面的原因。

与生辰密切相关的是属相。属相是中国古人创立的一种以十二种动物形象为代表,记录人的出生年份的记岁方法。研究证明,生肖是在干支纪年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十二种动物对应着十二地支,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属相。所以,我们在问出一个人属相的情况下,常会使用天干地支记岁法,从他(不与“她”字对应使用时,“他”字指男亦指女)的大致年龄来进一步推他的具体出生年份。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年”就是一种生活在大海里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便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传说中的“岁”,写作“祟”,是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残害孩童。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古人之所以按年记岁,就是因为古人没有时间的抽象概念,只能把年、岁当作一种动物或者妖怪,而动物和妖怪是不能拆分的,只能过一个整体的年,只能增加一个整体的岁。这可能就是春节增岁的起源。

春节有增岁的意义,其实就隐含在过春节的各种具体活动之中。自古以来,全国各地都有着相同的过年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拜年。拜年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拜年,是在家族或宗族的亲戚之间串门走动,拜见老年的亲戚,给老人送礼、磕头、祝福;同时接受孩子们的新年问候,给孩子压岁钱。为什么有这种活动?就是因为这一天被当作每一个人的生日。2.虚岁怎么算

虚岁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民俗,它是以春节(农历新年)分界点的,而周岁以本人的生日为分界点的;具体换算方法是:第一种: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阳历生日到来之前,周岁=虚岁-2;在本人阳历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虚岁-1;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阳历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2;在本人阳历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1。第二种:虚岁=现年份(农历)-出生年份(农历)+1。

虚岁的计龄方式为: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到一个春节(古义即现在的立春)便增加一岁。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把十月怀胎作为第一岁,又叫虚岁,这一岁,铭记了远古人类繁衍的艰辛,铭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孕育大恩。也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果这种中国大众的说法成立,那么,中国人应该以推算出一个怀孕起始日期作为生日和年龄增长点,方符合逻辑。至少,一虚岁不应该指从出生到除夕,即不应该既可以短至不到一天又可以长至一年,而是应该以生日作为年龄增长点,这样也大致可以符合逻辑。

这种说法认为:“古时认为怀孕后新的生命已经开始,到生产时年龄计一岁,所以可以认为虚岁是从怀胎开始算起(不计算怀孕的精确时间,一律以出生即为一岁)”。然而,古人习惯上以出生为生命起点,现代科学观念以受孕为生命起点。在这方面,东西方并无差异。中国古人重视出生时的年月日时等每一个时间单位,重视“生辰八字”,说明中国古人更以出生为生命起点。实际上,中国人计龄时不考虑出生日期的原因是,我们考虑年份次序而不考虑时间跨度。

中国古代使用的农历历法(实为阴阳历,非阴历),每月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但结合以参考太阳位置来计算的年,会因调整时间误差而存在闰月的情况。但古人并不会因此在同一年过两次生辰。此外古代历法还会因改朝换代、新帝登基等特殊情况在计日方面有所调整,因此“重年不重日”是虚岁算法的最大特点。

中国古人重视年、月、日、时辰组成的“生辰”概念(如生辰八字),而西方人重视月和日组成的“生日”概念。在计龄上,中国古人考虑的是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而西方人考虑的是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再加上中西历法相异,所以虚岁与周岁的计龄规则是完全不同的。3.为啥古人重虚岁不重周岁

把年月算清楚了,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只有搞清统治下的人口年龄才能收税啊。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了中央政府就有了税,而自然经济下,税的直接体现是粮食和人力,所以怎么控制住人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问题。日本的中国史学者西嶋定生所谓“皇帝对民众实行个别人身支配”的秦汉时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登记人口。从秦始皇十六年(前231)“令男子书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颁布《户籍法》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只记载民众的生年或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

所以,按照这种计岁法,哪怕你出生在这一年最后一天,在岁数上也和出生在第一天的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便你们的实际年龄差了几乎整整一年。这就是为啥古人重虚岁不重周岁的原因。

这项登记年龄的工作开始时间,在秦朝,是在“户时”也就是每年的八月。造籍——就是登记户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民户占年、官府案比、编定户籍等一系列活动,民众申报年龄后,官府经过核实再登到户籍上。因此要耗费时间,通常是两个月,那么取哪个时间点为记录之准呢,秦汉时的惯例是“计断九月”,包括户口统计在内的各种数据截止到当年的九月,为计簿提供户口数字的造籍作业就必须在九月底前完成。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粟在九月成熟。九月底结束统计,十月份就可以征发农闲的农民去服徭役,时间就对上了。

因此,著籍时间事实上就成了官方年龄的增年节点。换句话说,官方年龄的增年节点不是以传统的岁首为标志,过了这一天就增一岁;而是以著录到户籍上的时间,也就是造籍的标准时间作为一岁的开始,简言之即以著籍为增年的标志。

在每年造籍的情况下,民众的一岁实际上就成了两个相邻著籍时点之间的时段。而民间自有一套算年龄的办法,可以岁末增年,也可以岁首增年,还有为自己庆祝生日的,这样一个人等于有了两个岁数,官方年龄和私人年龄。

到汉代,汉武帝进行了历法改革,采用更科学的《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从此东亚大陆的人类进入了规整的太阳回归周期纪元。

秦及汉初以十月为岁首的这段时期,造籍登记的时间在八、九月,所以民众也是“岁尽增年”;汉武帝改定太初历后,造籍时间没有变化;但正月成了岁首,就不能再说“岁尽增年”了,官方年龄和私人年龄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虚岁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计龄方法

虚岁只是计算年龄的方法,主要是用来计算人们在出生后正在经历的年份数字而已。在我国古时候人们就是采用虚岁来计算晚辈年龄的。

2

大锅饭

在以前吃大锅饭的时候,人们是根据对方年龄的大小来添饭的,而虚岁比实岁大一岁,这样所添的饭菜就会更多一些。

3

有人说虚岁是一种陋习,但它实际上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虽然现在人们大都以实岁来计算年龄的,但虚岁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人们怀胎十月,那么算上这10月的话,出生算一岁也合理。

4

铭记母爱

母亲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因此,古时候人们为了铭记母爱,采用虚岁的方式来计算年龄,加上人们认为怀孕就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出生之后算一岁也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周岁和虚岁的区别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也流行于亚洲东部其它国家,以刚出生时为一岁,因为这是人出生后的第一年,与已经历过的怀孕近一年无关。在中国,为了区别两种计龄方式,才有了虚岁和周岁这两种名称。在中国,出于减少纠纷的考虑,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相关法律以推迟一天来计算周龄,这仅是特例而已。

周岁,是国际通用的年龄计算方式,按出生日期算,就是你出生的那天到第二年的同一天叫一周岁,比如一个人是2008年5月1日出生,出生时算0岁,满一年后为1周岁,以此类推。虚岁按阴历算,就是你生下来的那一天,人们就说你已经一岁了,出生算1岁,每过一个春节长1岁。比如一个人是农历腊月30生日,当天1岁,第二天正月初一,虽然只出生2天,也算2(虚)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什么是虚岁 虚岁和实岁有什么关系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汉文化中,人们认为自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起生命就已经开始,加之十月怀胎接近一年,所以打从每一个人出生起便有一岁的"虚岁"。

2

"虚岁"之所以称之为"虚",是相对于从出生后算起的"实岁"而言。

3

"实岁"又称周岁,是西方的记岁方法。"实岁"的计算就在于"实",比如去年1月1日出生,今年1月1日生日便是整整的"一(实)岁",这也是现在中国普遍的记岁方法。

4

虚岁和实岁的关系便在于,虚岁比实岁大一岁,即"虚岁=实岁+1"。

5

虚岁和实岁相比,实岁的用处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虚岁怎么算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虚岁是与实岁相对的一种记岁方法。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也流行于亚洲东部其它国家,它用于计算人出生后正在经历的年份次序。那么虚岁怎么算呢?

虚岁算法:出生时记为一岁,然后之后每到一个春节便增加一岁。它与目前国际通用的,以刚出生时为零岁计算人出生后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的计龄方式不同。

另外,在计龄上中西的历法不相同,所以虚岁与周岁的计龄规则也完全不同。

中国人把十月怀胎出生作为第一岁,是为了铭记远古人类繁衍的艰辛,铭记母亲怀胎十月的孕育大恩。另外,它也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虚岁怎么算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虚岁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也流行于亚洲东部其它国家,用于计算人出生后正在经历的年份序数,虚岁怎么算你知道吗?

在中国,为了区别两种计龄方式,才有了虚岁和周岁这两种名称。虚岁是在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到一个春节便增加一岁,在中国,每到春节就有给孩子压岁钱的活动,有个原因就是这一天被当作每一个人的生日。而周岁则是出生时为零岁,每到一个公历生日长一岁,所以虚岁比周岁大一岁或两岁。周岁换算成虚岁就是,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1。虚岁从一算起,逢新年长一岁,遵从农历;周岁从零算起,逢生日长一岁,遵从阳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还不满18岁,爸妈却告诉别人我20了!虚岁到底怎么算的?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虚岁是中国古代的计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国际通用的周岁计龄法传入国内后,年龄才有了虚实之别。

中国人重视含年、月、日和时辰的生辰概念,而西方人重视仅含月、日的生日概念。在计龄方式上,中国古人考虑的是正在经历的年份顺序,西方人考虑的是已经度过的时间长度,再加上农历和阳历的差异,所以虚岁与周岁的计龄规则完全不同,虚岁与生日无关而周岁与生日有关。

虚岁的计算方法:

虚岁是在出生时就记为一岁,以后每到一个春节增加一岁。计算公式为当前农历年的年数减去出生前一个农历年的年数。

例如某人生于农历1966年(阳历为1966年1月21日至1967年2月8日),到农历2019年(阳历为2019年2月5日至2020年1月24日),其虚岁为2019-1965=54岁。

虚岁与周岁的区别:

虚岁从一算起,逢新年长一岁,遵农历。

周岁从零算起,逢生日长一岁,遵公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什么中国人要算虚岁

全文共 2789 字

+ 加入清单

虚岁是计算年龄的方法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年龄计算方法,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要算虚岁?

秦汉前的中国人生活在乱纪元,三体人一样算不清年份

看着日升日落,我们N年前的前辈们计算清楚了每一天,但年这个概念,却令他们头晕了。

像三体人一样,他们当时还没法按照星辰的运行精确计算太阳回归周期(年),因此,周朝末期之前的中国人(姑且先用这个后世的概念方便统称)差不多生活在乱纪元。

乱纪元的中国人只能依靠观察农作物的成长状况来确定。当忙过一个农业周期,谷物成熟、收获,那么也就算过完了一年。所以卜辞中的“年”从禾从人,《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谷熟”,也间接说明上古时代的“年”是“取禾一熟”之意。而这个周期的结点,就定在十月。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一句为“嗟我妇子,曰为改岁,人此室处。”又说在十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对华北黄河流域来说,这个时节农作物收获完毕,旧的农业生产周期已经结束,新的生产周期即将到来。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举行盛大的节日仪式,大家互相祝贺长命百岁。说明此时年次更迭是在十月,而人们增长岁数也是此时。

但谷物的成熟,其实是个很不稳定的时间周期。

乱纪元的结束,归功于一批历法家。他们仔细地观察了各种天空和地面上的物候变化,寻找到了相对精确的周期性标志。

相传中国最早的历法是《夏历》。《夏历》分一年为十二月,包括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中气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依次类推。夏历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以寅月为正月,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以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但《夏历》的闰月算起来非常麻烦,飘忽不定,所以实际算岁数只能取岁末增岁法,即在年末的最后一个月增加一岁。如果以岁首增岁,那就必须仔细计算闰月,因为中国古代实行的农历是阴阳历,每年的天数并不固定,平年和闰年甚至相差一个月。用岁首增岁法很容易搞混自己的年龄。

后来几朝历法为了压过前朝,总将岁首提前一个月。《秦历》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朔望月为子月,也就是今十一月。

为啥古人重虚岁不重周岁:为了收税

把年月算清楚了,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只有搞清统治下的人口年龄才能收税啊。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了中央政府就有了税,而自然经济下,税的直接体现是粮食和人力,所以怎么控制住人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问题。日本的中国史学者西嶋定生所谓“皇帝对民众实行个别人身支配”的秦汉时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登记人口。从秦始皇十六年(前231)“令男子书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颁布《户籍法》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只记载民众的生年或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

所以,按照这种计岁法,哪怕你出生在这一年最后一天,在岁数上也和出生在第一天的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便你们的实际年龄差了几乎整整一年。

这就是为啥古人重虚岁不重周岁的原因。

这项登记年龄的工作开始时间,在秦朝,是在“户时”也就是每年的八月。造籍——就是登记户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民户占年、官府案比、编定户籍等一系列活动,民众申报年龄后,官府经过核实再登到户籍上。因此要耗费时间,通常是两个月,那么取哪个时间点为记录之准呢,秦汉时的惯例是“计断九月”,包括户口统计在内的各种数据截止到当年的九月,为计簿提供户口数字的造籍作业就必须在九月底前完成。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粟在九月成熟。九月底结束统计,十月份就可以征发农闲的农民去服徭役,时间就对上了。

因此,著籍时间事实上就成了官方年龄的增年节点。换句话说,官方年龄的增年节点不是以传统的岁首为标志,过了这一天就增一岁;而是以著录到户籍上的时间,也就是造籍的标准时间作为一岁的开始,简言之即以著籍为增年的标志。

在每年造籍的情况下,民众的一岁实际上就成了两个相邻著籍时点之间的时段。而民间自有一套算年龄的办法,可以岁末增年,也可以岁首增年,还有为自己庆祝生日的,这样一个人等于有了两个岁数,官方年龄和私人年龄。

到汉代,汉武帝进行了历法改革,采用更科学的《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从此东亚大陆的人类进入了规整的太阳回归周期纪元。

秦及汉初以十月为岁首的这段时期,造籍登记的时间在八、九月,所以民众也是“岁尽增年”;汉武帝改定太初历后,造籍时间没有变化;但正月成了岁首,就不能再说“岁尽增年”了,官方年龄和私人年龄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

这两个年龄是何时统一为一个今天所说的“虚岁”的呢?

是在唐朝。唐代在造籍年的前一年年末预报“来年手实”,造籍的标准时间实际上是在正月。至迟从唐代起,官方年龄已经变成了岁初增年,制度与礼俗最终合二为一。

古人连自己的年龄都往往算不清:岁末增年、岁首增年和造籍增年

以上两段,想必很多同学已经看晕乎了。不要紧,我们可以直接从这里往下看。

古代有这许多计算年龄的方式,虚岁的产生也绝非来自一种计算方式。岁末增岁、岁首增岁都有可能,他们可没有保持队形的好习惯。

实际上到了明朝,学者们就已经不太能搞清楚古代人怎么计算年龄的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古人“岁尽增年”的说法,他说:“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后增之。”

对这个说法,另一位大V钱大昕就不同意。钱大昕举出“绛县老人”的例子,认为古代实行周岁计年。钱大昕所举这个例子,是学者持“古人周岁计年”说的主要论据。

据《左传》记载,“绛县”那个地方的老人都搞不清今年是哪年。襄公三十年,绛县人“不知纪年”,只知自己“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师旷推算出他生于“鲁叔仲惠伯会郄成子于承匡之岁”,即文公十一年(前616),时年73岁。因为计算起点是出生月和日,所以这个计算应该算是周年计算,支持了钱大V的周岁计年说法。

但仔细推敲,又感觉哪里不对了。绛县老人的出生日期比较特殊,他的生日“正月甲子朔”即夏正的岁首。这样,周岁、虚岁的增年节点在同一天;但在计龄上,周岁因为不算出生的这一年,就比虚岁少一年。到鲁襄公三十年(前543)二月,表面上已经过了岁首和绛县老人的生日;但当时行周正,三十年二月即夏正的二十九年十二月,实际上距岁首和绛县老人的生日还差几天。所以按照周岁算,绛县老人只有72岁;师旷说的73正是虚岁,即加上出生那一年的算法。这样,这个例子只能证明古人其实还是以虚岁来计算自己年龄的。

事实究竟如何,答案在风中飘,就无法追究了。

展开阅读全文